学习啦 > 实用范文 > 致辞讲话 > 领导讲话稿 > 宣传讲话稿 > 把悟原理当作生活精神追求思想五篇

把悟原理当作生活精神追求思想五篇

时间: 伯超1226 分享

把悟原理当作生活精神追求思想五篇

  理论学习愈深入,才能真懂真信真坚定,才能由理论认同转化为价值认同,由心理认同转化为信念信仰,才能付诸行动。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关于思想宣传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思想宣传范文】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共产党人要把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当作一种精神追求,用经典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指导实践。”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基于理论逻辑、历史经验和现实发展对全党提出的明确要求,是新时代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动员令和指南。广大党员干部应该从共产党人读经典悟原理的意义、如何读经典悟原理等角度认真领会其中的意蕴,努力做到爱读书、读好书、读用结合,自觉养成这样的生活习惯和精神追求。唯有如此,我们的理想信念才会更加坚定不移,我们的事业才会更加一往无前。

  读马克思主义经典的目的在于涵养正气、坚定理想信念和指导实践。

  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可以涵养正气。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回答俄罗斯电视台记者提问时指出,“我经常能做到的是读书,读书已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孟子说浩然之气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是由正义在内心长期积累而形成的。同样的道理,读书涵养正气非一时之功,非久久为功不可。而对于共产党人来说,只有把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为一种生活习惯,才能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让浩然之气充盈世间。

  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可以让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理想信念犹如精神之“钙”,共产党人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就能经受血与火的考验,抵御名和利的诱惑,矢志不渝地朝着目标前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形象地说,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读经典、悟原理是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途径和方法。20世纪初,毛泽东同志在两次去北京期间,热心搜寻并研读汉语版的马列主义书籍,由此树立并坚定了共产主义信仰。他在1936年与美国记者斯诺谈话时回忆道:到了1920年夏天,在理论上,而且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我已经成为了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而且从此我也认为自己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由此可见,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对坚定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广大党员必须自觉养成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的习惯,把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作为毕生追求。

  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可以帮助共产党人学以致用、指导实践。延安时期我们党内出现了一种“本领恐慌”,即面对不断变化的复杂形势,党员干部如果不加强学习,只凭自己原有的知识去应对,就会出现本领越来越少、问题越来越多的情况。面对干部队伍里的“本领恐慌”,毛泽东同志号召领导干部尤其是高级干部加强学习。恩格斯深刻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用科学理论武装全党,不断学习、善于学习,努力掌握和运用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是中国共产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关键因素。领导干部学习不学习不仅仅是自己的事情,本领大小也不仅仅是自己的事情,而是关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事情。只有加强学习,才能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才能使领导和决策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真正做到读经典、悟原理,不仅要原原本本学习经典原著,同时还要向实践学习。我们要原原本本学习经典原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这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看家本领,也是领导干部必须普遍掌握的工作制胜的看家本领。”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更加自觉、更加刻苦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学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牵涉面极广,内容精深,其中一些经典应为必读书目,如《共产党宣言》《德意志意识形态》《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等,这些原著文字不多,内涵丰富,时常诵读不但能增进对共产主义事业的理解,且对实际工作有着很强的指导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有助于共产党员加深对各项工作的理解,从而把科学思想理论转化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力量。

  我们还要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不断向实践学习。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体系是由一系列基本原理构成的,我们阅读经典不是为了照搬书中的具体结论,而是为了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它们来解决实际问题。从根本上说,我们的知识来自于实践,我们的认识是否正确也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因此,要把读经典、悟原理与实践紧密联系起来,读书是学习,践行也是学习。要带着问题学,拜人民为师,做到干中学、学中干,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当今世界,出现了许多新的事物、新的变化,我们正在从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伟大而波澜壮阔的,是前人没有做过的。我们要认真调研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新生事物规律,然后按照这些规律来处理实际工作,再经过实践检验逐步完善理论。总之,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必须以对党、对人民、对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从维护党的形象、保持党的兴旺、发展党的事业的实际需要出发,大力弘扬马克思主义优良学风,把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当作一种精神追求,认真向书本学习、努力向实践学习,既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又在实践中增长解决问题的新本领。

  【思想宣传范文】二

  2019年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做大做强主流舆论的一系列战略性问题,鲜明提出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的重大任务。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要准确把握全媒体时代的发展趋势,按照守正创新实践的要求,以更宽视野、更新思路、更实举措,做好媒体深度融合这篇大文章,牢牢掌握舆论场主动权和主导权,让党的声音传得更开、更广、更深入。

  把准发展方向,把牢正确导向

  加快媒体融合发展,是党中央着眼巩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夯实党的执政基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各媒体纷纷投身媒体融合发展大潮,积极探索实践,锐意改革创新,正面宣传得到释放和激发,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气象一新,传统主流媒体大踏步赶上了时代潮流。媒体融合是前所未有的崭新实践,越是到向纵深挺进的关键时期,各种新情况新问题越是层出不穷、交织叠加。随着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传播主体的大幅增加和“信息海洋”边界的极大扩展,让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在万物互联、万物皆屏、万物皆媒的传播格局下,“人人都有麦克风”成为常态;过去主流媒体牢牢占据的“舆论主场”,变成了众人涌入的“舆论广场”。掌握新闻舆论工作主导权主动权,担当好“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面临更多新挑战。

  信息传播的背后有价值导向,观点交锋的深处是人心向背。面对时代变局,谁能率先洞悉全媒体时代的传播规律,科学运用好新技术、新手段,谁就能占据信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主动权。要从治国理政、安邦定国的高度,充分认识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重大意义,更加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握好“变”和“不变”的辩证法,在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中开拓融合发展思路,在推进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创新中唱响主流舆论的时代强音,努力提升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全面落实“两个所有”要求,对网上网下、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坚持一个标准、一体管理,确保全媒体传播沿着正确方向发展,化互联网最大变量为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牢牢把握坚持党性原则这一根本要求,牢牢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努力增强主流媒体议题设置能力,多推出让人眼前一亮、精神一振、心中一动的优秀作品,以更多真实客观、观点鲜明的第一手信息,占据思想引领和舆论引导的制高点。在重大原则问题上旗帜鲜明、立场坚定,敢于引导、善于疏导,更好地在多元中立主导、多样中谋共识、多变中把方向,在全媒体舆论场上树立起主流舆论的“定海神针”。

  坚持内容定力,增强技术能力

  内容和技术是媒体融合发展不可或缺的“两翼”。两翼齐飞,融合发展就能形成优势互补、此长彼长的倍增效应。不论融合发展行进到哪里,内容和技术谁都不能被削弱,谁都不能离场。内容生产更精准、更优质,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能力就更强,这是彰显主流价值、提升主流舆论影响力的根本;技术创新向前一步,用户体验就能前进一步,这是突破发展瓶颈、提升媒体“能级”、吸引和留住受众的关键。缺少了好的原创内容,技术创新就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媒体融合就会成为“新瓶装旧酒”,一时好看,却不能长远;缺少了先进技术的支持,优质的内容只能停留在报、刊、台,进不了网、端、微,解决不了精准供给的问题,舆论引导能力也就无从谈起。

  推进全媒体时代的媒体深度融合,一方面要看到,技术已经由媒体融合的支撑要素变为引领要素,以5G、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技术更迭,正推动信息生产和传播进入新的蓝海。对这些新技术新应用,要有接纳的态度、运用的能力、管理的本领,决不能被动等待,导致落后于潮流。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在全媒体舆论场上,如果正面优质内容产能不足,虚假、错误甚至有害的东西就会满天飞。优质内容的生产能力,决定着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力。不管传播形式如何创新、媒体形态如何变化,新闻舆论工作都要靠优质的内容去引导人、凝聚人、鼓舞人。要坚持内容与技术双轮驱动,不断增强议题设置能力、信息聚合能力、精准传播能力,不断提高策划水平、创新话语表达、丰富呈现方式,将主流媒体的权威、专业和品牌优势,与新技术、新渠道优势叠加,进一步增强主流媒体的竞争力,更好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要通过融合发展,下大力气进行内容生产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受众意识、精品意识,把供给和需求更加有机结合起来,让新闻报道新起来、动起来、活起来,使正面宣传的用户规模不断扩大,把主流媒体的优质内容有效推送到各种传播端口,让主流价值在更多平台上唱响。

  创新媒体业态,打造融合生态

  在信息传播领域,变化是唯一不变的常态。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媒体界限此消彼融,信息传播的时空尺度、物理尺度、主体尺度和功能尺度都在发生颠覆性的改变。一方面,多种媒体技术的深度整合,推动新的媒体业态不断涌现、翻新。从社交平台占据移动新媒体客户端,到短视频生产成为最大风口,再到以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应用为代表的“智能媒体”时代加速到来。每一次新业态的进化升级,都是对原有媒体格局的洗牌、重构。另一方面,不同媒体形态的互动融合,呼唤从宏观层面进一步优化媒体传播格局,要求以一体化的思维,释放一体化的效能,实现各种媒介资源有效整合,构建起资源集约、结构合理、差异发展、协同高效的全媒体传播生态体系。

  为适应这一除旧布新、大浪淘沙的新格局,主流媒体要加快流程优化、平台再造,真正建立传统媒体、新媒体一体化的运行机制,实现内部各种生产要素有效整合,促进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管理手段共融互通,使媒体融合尽快由“相加”向“相融”迈进。要把握“终端随人走、信息围人转”的趋势,推动“主力军”向“主阵地”全面转场,把更多人财物投向互联网主战场特别是移动新媒体领域,让分散在网下的力量尽快进军网上、深入网上,用网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主流价值、彰显时代精神、引领道德风尚。积极关注、大胆使用信息传播新技术,给融合发展插上先进技术的翅膀,让自己不仅成为新业态、新模式的“跟跑者”,更成为引领发展方向的“领跑者”。宣传文化部门要切实履行好组织、指导、协调责任,把好媒体融合发展方向,切实推动解决功能重复、内容同质、力量分散,“九龙治水,各管一块”“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等突出问题。做好一体化的“顶层设计”,从放大媒体融合潜在优势、实现整合传播最大效应出发考虑事情、处理问题,彻底改变不同传播单元各搞一摊、各推一套、相互竞争的格局,有效推动媒体资源整合,使媒体发展布局更加科学合理。统筹处理好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地方媒体和中央媒体、主流媒体和商业平台、大众化媒体和专业性媒体的关系,拧成“一股绳”,形成“一盘棋”,织成“一张网”,建立协同高效的全媒体传播生态系统。按照主流舆论阵地、综合服务平台、社区信息枢纽的定位,抓紧抓实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把传播触角延伸到千家万户,把“新闻+政务+服务”送到每个基层群众身边,使媒体融合真正实现全方位覆盖、全天候延伸、全领域拓展。

  【思想宣传范文】三

  内容提要: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主流媒体要适应时代发展、更好发挥作用就必须解答好这个课题。要认清媒体融合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挑战,抓住信息革命机遇,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打造新型传播平台,建成新型主流媒体。

  1月25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要运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做大做强主流舆论,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舆论支持。认真学习贯彻这一重要讲话精神,要深刻认识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的重要意义,抓住信息革命机遇,打造新型主流媒体平台,奋力谱写新时代媒体融合发展新篇章。

  深刻认识重要意义

  面对信息社会不断发展、新兴媒体影响越来越大的形势,将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作为一项紧迫课题具有重要意义。

  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随着我国信息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提速降费措施深入推进,互联网普及率越来越高。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29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9.6%。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新闻客户端和各类社交媒体成为很多干部群众特别是年轻人的第一信息源,而且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信息源。这意味着我们已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的主体与客体是相互的、双向的,既是“人找信息”,也是“信息找人”。媒体融合发展需要从“你就是我、我就是你”进化到“你找信息、信息找你”的智能化阶段。在这一阶段,媒体仅仅生产内容和信息已经不能满足需要,而要变得更智能,能够将信息精准分发给需要这条信息的那个人。

  顺应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的需要。当今时代,技术进步是传媒发展的重要动力,核心技术是国家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在过去的20多年里,我国通信技术实现了从“2G跟随”“3G突破”到“4G同步”的跨越,正朝着“5G领跑”迈进。信息技术的迭代演进大幅提升了信息传输的速度和容量,让图文、视频、直播、虚拟现实等信息传播载体愈加丰富、新闻报道方式日益多元。主流媒体要跟上时代,就必须跟上信息革命的步伐,及时掌握和运用先进技术,不断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夯实全党全国人民共同思想基础的需要。人在哪儿,宣传思想工作的重点就在哪儿。网络空间已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新空间,也应该成为我们党凝聚共识的新空间。主流媒体只有把群众变成“用户”,通过丰富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来增强对用户的吸引力、感染力,保持稳定增长的用户量和总用户时长,深入影响广大用户的思想和言行,才能充分发挥塑造主流社会价值、夯实共同思想基础的主渠道作用。

  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需要。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如今,人们对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不断上升,很多人把互联网作为满足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重要渠道。如果主流媒体对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与供给用力不够,就会失去赢得更多用户关注和使用的机会。媒体融合发展应超越新闻业务的限制,拓展内容建设的空间和领域,把丰富用户高质量精神文化生活作为重要发展方向。

  切实增强紧迫感

  当前,媒体智能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新闻舆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

  媒体融合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但离构建媒体平台还有差距。从纵向发展看,这几年传统主流媒体发展新媒体的力度很大,融合发展程度不断加深,取得的成绩十分显著。例如,人民日报从阵地拓展上推动融合,截至2018年6月,人民日报客户端累计下载量已达2.4亿,微博总粉丝数突破1亿,微信公众号关注人数超过2000万,新媒体用户总数突破3.5亿。但从横向对比看,主流媒体与商业平台的差距仍然不小,在用户下载数量、打开频率、使用时长等方面都有较大差距。

  新兴技术应用普遍,但技术驾驭与研发创新能力还有待提升。传统媒体在媒体融合过程中,普遍把网络信息前沿技术运用于新闻传播实践,互联网思维明显增强,在新技术应用上取得重大进展。但大多仍处于将别人的技术拿来用的状态,所运用的技术主要是别人开发的,所建设的各类媒体“云”大都嫁接在商业平台上,自主性不够强,影响范围和覆盖面比较有限。

  融媒体内容创新得到社会认可,但可持续性还不够。媒体融合发展推动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内容创作方式和表现形式日益丰富,涌现出大量有思想、有情感、有温度、有品质的融媒体精品力作。一些主流媒体推出的融媒体产品,因其优质、生动、亲切等特点赢得社会认可,受到网民欢迎,但也存在有爆款作品、无爆款产品的情况。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爆款产品的创作生产机制尚不完善,还没有形成可持续的内容生产力。

  紧紧抓住关键环节

  面对信息革命对新闻舆论工作带来的新挑战,主流媒体作为党的宣传舆论阵地,需要深入思考如何抢抓机遇、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打造新型传播平台,建成新型主流媒体,扩大主流价值影响力版图,让党的声音传得更开、传得更广、传得更深入,让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

  坚持一体化发展方向。媒体竞争本质上是对用户注意力的竞争。用户对媒体的使用频率越高,媒体的价值就越高、影响力就越大。一体化发展能够整合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聚合各种应用,催化融合质变,放大一体效能,增强媒体平台对用户的友好度和黏性,形成强大影响力和竞争力。媒体融合发展需要统筹处理好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中央媒体和地方媒体、主流媒体和商业平台、大众化媒体和专业性媒体的关系。坚持一体化发展方向,不是搞“一刀切”“一个样”,而是根据各自特色和优势实现错位发展,形成资源集约、结构合理、差异发展、协同高效的全媒体传播体系。

  坚持移动优先策略。我国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到98.6%,智能手机是最大的上网入口,移动互联网已成为信息传播主渠道。随着5G、人工智能等技术不断发展,移动媒体将进入加速发展的新阶段。主流媒体需要用好信息革命成果,加快建设自己的移动传播平台,用好商业化、社会化互联网平台,开发互动式、服务式、体验式等信息服务,借助移动传播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

  坚持用主流价值驾驭新兴技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我们面临的最大风险,研究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摆脱受制于人的局面是包括主流媒体在内的我国企事业单位的共同使命。需要注意的是,尽管我们重视技术、研究技术、开发技术、运用技术,着力用信息技术创新成果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但我们并不奉行技术中心主义,而是坚持用主流价值引导技术发展、规范技术运用,努力做到趋利避害、确保安全。

  坚持内容生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准确、权威的信息得不到及时传播,虚假、歪曲的信息就会搞乱人心;积极、正确的思想舆论不发展壮大,消极、错误的言论观点就会肆虐泛滥。在信息生产领域,主流媒体既要通过理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创新,及时提供更多真实客观、观点鲜明的信息内容,牢牢掌握舆论场主动权和主导权;又要开放媒体平台,构建内容生产、分发与收益机制,给各种内容生产者提供创作与展示空间,让用户、专业机构、社群等主体生产的内容进场,让内容生产变得更加多元、专业和智能,从而为主流媒体平台带来更加丰富、多样、生动、感性的网络信息,不断增强对用户的吸引力、感染力。同时,主流媒体应探索将人工智能运用于信息内容的采集、生产、分发、接收、反馈,提供千人千面、特色有效的信息,全面提高舆论引导的精确制导能力。

  坚持依法管网与技术治网相结合。对网络内容治理与监管的相关法律规定进行系统梳理,对其中滞后的内容进行修改和完善,确保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主流媒体可以探索与提供内容信息服务的网站和应用程序建立综合治理协作机制,开发网络内容管理与审核应用程序,将法律规定的内容和行业标准程序化、数据化、流程化,从管理体系、运行机制、保障机制、追责机制、技术支撑等方面建立一套系统完善的网络内容治理指令执行体系,提升内容管理智能化水平,确保网络生态健康有序。

  【思想宣传范文】四

  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履行好责任,必须有很强的能力作支撑。在所有能力中,第一位的是政治能力。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关键是要提高各级各类组织和党员干部的政治能力。必须加强党性锻炼,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把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作为根本政治担当,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政治信仰是提高政治能力的前提。对党的信仰、党的组织、党的事业的忠诚,是党员干部的首要政治品质和政治生命线。党员干部要坚定理想信念,在大是大非面前态度鲜明、立场坚定,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面贯彻执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坚决做到“四个服从”,确保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步调一致向前进。

  政治能力的内涵丰富,最核心的是把握方向、把握大势、把握全局的能力,保持政治定力、驾驭政治局面、防范政治风险的能力。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善于从政治上研判形势、分析问题,自觉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下想问题、做工作,做到一切服从大局、一切服务大局。坚定政治信仰,加强政治历练,积累政治经验,不断增进政治智慧,做到信念如磐、意志如铁,政治坚定、绝对忠诚,清正廉洁、担当负责,使自己的政治能力与担任的领导职责相匹配。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是党员干部的政治职责。要坚持底线思维,强化忧患意识、风险意识,科学预见形势发展走势和隐藏其中的风险挑战,做到未雨绸缪。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透过复杂现象把握本质,对容易诱发政治问题特别是重大突发事件的敏感因素、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对意识形态领域各种错误思潮、模糊认识、不良现象,保持高度警惕,做到眼睛亮、见事早、行动快,及时阻断不同领域风险转换通道,不断提高风险化解能力,防止非公共性风险扩大为公共性风险、非政治性风险演变为政治风险。以“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的顽强意志,抓住要害、找准原因,果断决策,应对好每一场重大风险挑战,善于引导群众、组织群众,善于整合各方力量、科学排兵布阵,有效予以处理,切实把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做实做好。

  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深刻认识自己在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中的特殊重要性和肩负的重大责任,强化政治担当。做到党的政治建设与各项业务工作特别是中心工作紧密结合、相互促进。把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作为安身立命的“压舱石”,在守纪律、讲规矩上作表率,自觉做政治上的明白人、老实人。领导干部要加强斗争历练,增强斗争本领,永葆斗争精神。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需要有充沛顽强的斗争精神。要敢于担当、敢于斗争,敢于亮剑、善于斗争,坚决抵制违反政治纪律、危害政治安全的行为,做勇于斗争的“战士”,不做爱惜羽毛的“绅士”,严防对挑战政治底线的错误言论和不良风气听之任之、逃避责任、失职失察。坚决防止和反对个人主义、分散主义、自由主义、本位主义、好人主义,坚决防止和反对宗派主义、圈子文化、码头文化。

  【思想宣传范文】五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在基层,必须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策,丝毫不能放松。这一论述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在社会治理领域的重要指南,关系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为社会治理制度体系提供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总钥匙”,是我们不断探索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坐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面貌发生着深刻变化,对既有利益格局进行着深刻调整,这要求我们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化解影响社会秩序和活力的新的结构性矛盾,通过不断创新的社会治理,持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1.促进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在基层社会治理中有机统一

  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三者统一于我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伟大实践。经济社会、民生保障的发展成果,都在基层实践中得以实现。因而,国家治理的价值关怀与最终归宿都落脚于基层,基层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

  我们必须盯住基层社会治理薄弱点空白点,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基层,把党的组织健全到基层,把政治素质高、治理服务能力强、群众认可的骨干人才选配到基层,以党建覆盖推动治理落地。推动党建写入社会组织章程,支持党组织健全的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和服务项目,更好参与治理,使党组织成为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火车头”;搭建党员发挥作用的平台和载体,提升党员参与基层治理的能力,鼓励党员在基层社会治理关键环节、重大任务中有所作为,使党员成为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主心骨”。

  人民当家作主追求广泛、真实、管用,基层民主是国家民主政治建设的关键环节。丰富和发展基层民主,既要坚持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又要回应基层的现实要求、着眼解决现实问题。新时代,“广泛”就是要充分挖掘群众中的“内部潜力”,鼓励其有序进行基层选举、参与民主管理、深化民主监督;“真实”就是绝不照搬西方式“民主”,而是把民主形式落实到“政务公开”和“财务公开”等群众普遍关心的关键环节,将部门开支等项目进行公开,做到让群众看得懂、摸得清;“管用”就是依靠群众,解决关系他们切身利益的问题,让基层民主为社会和谐实实在在作出贡献。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求我们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谋划思路、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一些地区干部群众探索出提高基层自治组织透明化程度为目标的“民主法治村”模式和系统化村规民约规范,为当地新农村法治建设奠定了扎实的制度基础,为基层社会的民主法治建设树立了标杆。我们要做到引导群众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我们必须意识到只有扎实开展法律进基层的普法活动,提升基层群众法治观念和法律素养,才能营造办事依法、化解矛盾靠法的社会氛围;只有让基层群众享受到便捷优质的法律服务,才能倡导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的法治秩序;只有健全落实依法决策机制,才能防止因决策不当引发社会矛盾的现象。

  2.促进法治、德治、自治在基层社会治理中深度融合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在我国,虽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但是基层社会的法治意识、法治思维还需继续巩固,需要引导群众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中国社会重视价值伦理,有着浓厚乡贤情结、宗族文化和礼仪传统。但近年来,城乡基层出现的一些道德滑坡现象,严重影响了社会和谐与人民幸福感的提升,人们逐渐意识到不从提高人的道德素质、强化道德自律方面入手,而只是就事论事、就矛盾论矛盾,社会治理的成效会非常有限。这就要求我们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村民社区的自治章程,应承载道德要求、弘扬美德义行,把人民群众实践中广泛认同、较为成熟、操作性强的道德观念及时上升为规则体系和群众认同,将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协调、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衔接、与精神文明建设相促进,使村规民约在基层体现为人民群众真心尊崇的良法,使执法守法在基层体现为温暖基层民众的善举。

  以村民居民自治为内容的基层群众自治,是基层社会的现实要求。过去我们在基层工作中的经验表明,基层政府无需对群众利益相关的事情都“大包大揽”,而应当划清“行政权力”与“自治权利”的边界,让基层自治组织回归村民居民自治本位,让人民群众和基层政权机构一起承担社会治理的任务。基层党组织和政府,一方面应当鼓励广大群众依照宪法和法律,通过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参与同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社会事务、经济文化事业管理,通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达到自我提高和基层善治;另一方面应做好督促,确保基层自治在法律允许的框架内开展,引导基层自治接受道德规范约束。

  3.促进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和人民调解在基层社会治理中有效衔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体现的是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将政府主导的行政机制、法院主导的司法机制,与依托于基层群众的人民调解机制有效衔接起来,是解决当前基层民间纠纷、维护社会稳定的有效途径。

  毋庸置疑,行政力量承担社会冲突的应急反应职能,对于及时有效抑制冲突激化、平息矛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行政权力在参与纠纷解决中,具有民间性机制不具备的专门性和权威性,也具有司法机制不具备的能动性和高效性,应当按照“把群众合理合法的利益诉求解决好,完善对维护群众切身利益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和丰富行政主体设立或主持的行政调解机制。通过这一机制的自愿、合法原则,使用说服、教育等方法,以促使双方当事人友好协商并达成协议,从而有效化解纠纷。

  当前,我们应当强化法律在化解矛盾中的权威地位,使群众由衷感到权益受到了公平对待、利益得到了有效维护。人民法院作为行使国家审判权的司法机关,肩负着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保障社会和谐稳定的职责,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法治引领、矛盾预防、司法保障等作用。这一方面要求法院通过对具体案件的审理裁判和司法监督,促进依法履职、维护公平正义;另一方面,也需要法院善于运用诉讼调解这一手段,促使当事人和谐化解纷争,真正做到案结事了。以检察机关为重要主体的公益诉讼制度,避免了公共利益处于无保护、不设防状态,使得侵害公共利益的行为得以通过司法诉讼得到惩治,使得检察机关可通过行使打击刑事犯罪、作出检察建议、行使法律监督、提起公益诉讼等职能,参与基层社会治理。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关键在体制创新,核心是人,只有人与人和谐相处,社会才会安定有序。人民调解以当事人的同意作为其正当化的基础,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机制为当事人在地位平等基础上进行友好协商提供平台,赋予当事人充分的自由选择权,从纠纷提交处理直至达成调解协议,均由当事人自愿协商决定,不允许任何人采取任何强制调解方式。其制度上的保密性和温和性,功能上的自愿性和平等性,操作上的便捷性和高效性,使其容易取得当事人选择与信任。此外,调解方式由事后被动调解转化为事前主动调解,还能更大程度减少社会的不和谐因素,真正起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作用。

  人民安居乐业,国家才能安定有序。党的十九大提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基层社会治理要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确保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得以实现,基层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实到城乡、社区。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在社会治理领域,就应当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地在基层贯彻好、实践好;把自治、法治、德治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根本方式,构建起基层社会善治新体系;充分整合行政、司法、社会资源,以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激发基层社会治理新动能,维护社会长期稳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69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