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实用范文>工作计划>教学工作计划>

八年级语文上册《散文二篇》教案设计范文三篇

时间: 浣静1289 分享

  生活的美需要细心观察、发现。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关于八年级语文上册《散文二篇》教案设计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八年级语文上册《散文二篇》教案设计范文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感情。了解文章的结构及揣摩文章的语言。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总体把握作者的思想倾向,引导学生对“我为什么而活着”进行探讨。
  2、教学难点
  揣摩语言及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朗读,以探究式教学为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我为什么而活着?”古往今来,人们何止千百次地这样追问过自己。我们究竟为什么而活着,这个问题太简单又太复杂。有人碌碌一生,未及思考就已经成为人间的匆匆过客;有人搜古寻今,苦思冥想,终其一生也未能参透其中玄机。在座的各位同学,你们是否考虑过这个问题呢?
  我们今天来看看罗素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
  二、作者简介:伯特兰·罗素(1872—1970),出生于英国,他2岁丧母,4岁丧父,由他的祖父把他抚养成人。他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坚强地生活。他后来成为一位集众家于一身的伟人。他被称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是“未来时代的先知”;他还是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在1950年他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文学家” 。
  三、“阅读罗素的作品是我一生中最愉快的事件之一。”——爱因斯坦 指一名学生朗读课文 教师做朗读指导。
  朗读时要注意体味本文优美流畅的文笔、凝练生动的语言、独特而又细腻的情感,应读出他的从容、激昂和无奈,读出他对爱情与知识的执著追求,读出他对人类苦难者的漠大关心,读出一个哲学家的大度来。
  四、全体学生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时思考本文思路是如何安排的?
  明确结构:总--分--总。
  后附板书设计
  五、快速浏览课文。布置学生画出自己难以理解句子。 然后采取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方式探讨解答。
  难以理解的句子可能包括以下一些:
  1爱情可以解除孤寂-----那是一颗( 的)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深不可测的深渊。
  ②我渴望减轻这些不幸,但是我无能为力,而且我自己也深受其害。
  (曾两次被监禁:一次在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罗素因反对英国参战,被控反战宣传罪而判刑6个月;另一次是在1961年他89岁时,因反战静坐示意,与他的妻子被判两个月监禁。)
  3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 ,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解析:使用的是比喻 修辞;这种修辞特点生动形象;创设的情景是我象茫茫大海上一只浮萍被狂风吹来吹去;这一情景的具体特点是 上面是强劲猛烈的风;下面是深不可测、令人胆战心惊的无底深渊;我完全不能自拔;我将近丧失了希望。
  以上这些句子,教师与同学共同探讨如何理解。不求统一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六、结合你的理解,谈谈为什么这三种激情能完全支配着作者的一生?作者的三种激情哪一种最能引起你的共鸣?讨论
  1(渴望)爱情(至高无上、纯洁无瑕之爱情的力量是巨大的)
  2(追求)知识-----人类(了解苦乐);自然科学(科技的威力,现代武器基因工程航天技术等;社会科学(三大宗教、马列主义等)
  3(同情)苦难者-----战争不幸者、天灾受害者、人祸带难者、贫困无助者、衰老无养者…….
  七、作者是怎样把这三种激情联系在一起的?由此你看出罗素的人格是怎样的 ?我们大家受到了什么样的启发?
  (一)线索
  1自己被爱的幸福感-----博爱(让其他人也能走进幸福的天堂)
  2获取知识,了解人类内心的苦痛;提高人类物质、精神生活质量,为人类造福,实现终极关怀。
  3直接参与救弱扶困,拯救人类灾难。他深知自己身单力弱,人微言轻,但还是与那些制造人类不幸的肇事者进行不屈不挠的抗争。他对苦难的拯救往往失败,这就使他更加痛苦。且也身受迫害,但终其一生,执志不渝。
  明确:作者的三种激情是始终围绕着他对人类的关爱这一衷心联系在一起的。由此我们看出他是为什么而活着----全人类 真善美
  (二).对罗素的人生评价及启迪
  他睿智,他博大精深;
  他渴望知识、追求真理;
  他充满温情、多姿多彩;
  他的胸怀充满了正义与良知,为了拯救人类苦难者,即便是自己身受迫害也不顾……
  这就是罗素的一生,他把自己的一生的智慧和力量献给了整个人类。他多想再活一次,再为人类奉献他的一切,可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让我们满怀着对他的崇敬之情,沿着他老人家的足迹走下去吧,为了人类的和平与幸福,为了生活在我们周围人都能过上快乐生活而献出自己的一点微薄力量吧!
  八、作业:
  1.学习了这一课文 我们了解了作者的人生追求。其实每个人的人生追求大多是有区别的,即使人生的每一阶段也有所不同。请试着设计一下你的人生旅途,以“我少年时期的追求是什么?中年时期的追求是什么?老年时候的追求有是什么?”为题,写一篇想像性随笔
  2、反复品读本文,进一步感受罗素崇高而伟大的人格。
  为全人类而活-----为真善美而活
  渴望爱情 (带来狂喜、摆脱孤寂、构造美好生活)
  追求知识 ( 了解人类的心灵 领悟自然科学 参透社会科学)
  同情苦难者(不幸的儿童、可怜的老人、无辜的平民等)
  八年级语文上册《散文二篇》教案设计范文二
  学情分析
  这两篇短文都是关于生命的文章,该怎样来度过一生,对于十二三岁的孩子,可能对人生、生命有一些思考,也许有自己的一点见解,大多处于稚嫩状态,谈论这样的话题,学生应该感兴趣。阅读学习这些中外先贤的优秀散文,教师引导得当,会让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人生观。讲解前指导学生多读,多思考,合作交流讨论,学生应该不难理解作者的情思,教学目标也就不难完成。
  教学目标
  (1)通过富含哲理的文句,读懂文章的内容。
  (2)理解两篇文章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感情;了解文章的结构及揣摩文章的语言。
  (3)启迪学生体会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总体把握作者的思想倾向,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难点:揣摩语言及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朗读,探讨体会富含哲理的文句,以合作探究教学为主。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永久的生命》
  教学目标:
  1.积累重要的词句,了解作者及哲理散文的相关知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3.理解富含哲理的文句含义,明白作者写作意图。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富含哲理的文句含义,巩固修辞手法的运用。
  2.体会作者对生命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知道:一个人从出生那一刻就注定着要面临死亡,每个人拥有的生命都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但作家严文井却说“生命是永久的”,这又是为什么呢?下面让我们来听听作者严文井的解答吧!
  二、检查预习,积累字词。
  (一)字音
  臼jiù齿  茸róng毛  蔓màn延  凋diāo谢  牛犊dú
  (二)词义
  兴味:兴趣、趣味。
  洗涤:洗。
  卑微:地位低下。
  蔓延:形容像蔓草一样不断向周围扩展。
  (三)作者简介:
  严文井,原名严文锦。1915年生,湖北武昌人,作家。1934年毕业于湖北省立高中,次年到北京图书馆工作,并开始以“严文井”的名字发表作品。1939年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任教。1945一1951年任《东北日报》副总编辑。到北京后历任《人民文学》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等职。第一部童话集《南南和胡子伯伯》出版于1941年。主要著作有:《严文井散文选》《严文井近作》《严文井童话集》《严文井童话寓言集》等。1958年出版的中篇童话《“下次开船”港》被译成多种外文介绍到国外。《严文井散文选》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全国优秀散文杂文奖。在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中被授予荣誉奖。本文选自《严文井散文选》。
  三、品读课文,整体感知,体会作者情感。
  1.读课文,明结构。
  先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朗读时要注意语调的把握。感情激烈处声音要响亮,情调应激昂;感情平静处要读得深沉些。文章篇幅短小,要求学生多读几遍。其次教师范读,然后让学生探讨出课文结构。
  明确:
  第一部分(1)谈生命的易逝,表现出人对生命的无奈。
  第二部分(2——3)通过小草和小牛犊具体表现生命永久不朽的意义。
  第三部分(4——5)了解了生命的真实的意义,联系现实生活,高唱生命的凯歌。
  2.通过富含哲理的文句,读懂作者对生命的理解。(教师设置相关问题要求学生合作讨论解答,可以前后四桌间讨论交流。用多媒体展示问题)
  (1)怎么理解文题“永久的生命”?(提示:文章在哪句里出现了“永久”一词,联系文句去体会)
  (2)本文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3)怎么理解“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谢的花朵里永存”?
  (4)作者为什么说“那些暴君们能够杀害许多许多人,但是他们消灭不了生命。”
  (5)“生命要不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的含义。
  明确:
  (1)第三段第一句话“生命分开来是暂时的,合起来却是永久的”里出现了“永久”一词,作者所说的永久的生命是合起来的生命整体,不是一个个单独的生命。“永久的生命”指生命整体,这与个体生命短暂不矛盾。
  (2)
  ①“个人生命不像一件衬衣;当你发现它脏了、破了的时候,就可以脱下它来洗涤,把它再补好。那存在过的忧虑,也许你能忘却,但却不能取消它遗留下的印迹。”
  对比。“生命”和“衬衫”相对比,突出表现了生命是一段不可逆转的过程。表达了无可奈何的思想感情。
  ②“它是一个不懂疲倦的旅客,总是只暂时地在哪一个个体内住一会儿,便又离开前去了,那些个体消逝了,它却永远存在。”
  比喻。把“生命”比作“一个不懂疲倦的旅客”,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个体的生命虽然是短暂的,人类的生命是永无休止的。
  (3)“终于要凋谢的花朵”指绽放过的美好的生命个体,“永存”说的是生命整体,花谢后又会有花开,生命是永不休止的。这句话看似矛盾,却再次意蕴着生命的永久的哲理。
  (4)本文写于1942年,当时日本鬼子在我国横行,杀害我国同胞,国民党也欺压老百姓。因此,我们认为日本鬼子,国民党等恶势力就是那些“暴君们”,他们是杀不绝我们的,我们这些勇敢的中国人民会凝结成强大的生命力,同这些残暴势力作斗争,就如同“地面上的小草,它们是那样卑微,那样柔弱,每一个严寒的冬天过去后,它们依然一根根地从土壤里钻出来,欣喜地迎着春天的风”,表现了作者革命热情以及革命必胜的信心。
  (5)人活着,就要创造自身的价值,能够为人类社会作出贡献,这才是生命真正意义上的永久不朽。从重复的“不断”一词可体会作者的这种对生命的期许。
  3.同学们还有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大家商讨。
  4.本文作者的感情有变化吗?是怎样变化的?这是运用了什么写法?
  作者的感情是有变化的。
  文章一开始,作者就告诉我们,岁月在一点点地消逝,而人们却只能任凭它悄悄地溜走。这是无奈的,显示出作者悲观、消沉的情绪。第二自然段开头一句中“却”字,可见作者的感情发生了变化。“我们没有时间悲观”“生命自身神奇”“生命充满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让我们赞美生命,赞美毁灭不掉的生命吧”这些语言表达了作者的感情是乐观的、激昂的,而且逐渐增强,以至于高唱生命的赞歌。
  这是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表面上看作者一开始的感情是悲观失望的,其实这不是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因为,岁月的流逝,青春的一去不复返,是我们每个个体生命客观存在。作者主要想告诉我的是:“生命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的繁殖者,蔓延着,随处宣誓他的快乐和威势。”“我们要赞美生命”统观全文作者的感情是乐观的、激昂的。
  5.明主旨:
  本文通过对生命是永久的描述,表达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同时要感谢生命,并以自己全部热情回报生命。
  6.拓展思考:作者对生命的本质有怎样的认识?谈谈你的理解,学生自己探究,自由发言。
  例:①每一个人的生命虽然是卑微、柔弱的,但整个人类的生命却是无穷无尽的。
  ②生命的道路是曲折的,要经历种.种磨难。但它是强大的,永久不朽,不能被任何的艰难困苦所阻挡。
  ③我们都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人生,去创造美好的未来。
  7.课堂小结:学习这篇课文,我们要感谢生命,尊重生命。生命是短暂的,易逝的,我们要珍惜时间,为自己的生命精彩而拼搏、为自己能给世界增添姿彩而努力。为生命全过程的每一分钟喝彩,用全部的热情创造无限的价值。
  四、课时作业:
  1.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写篇短文,可以写自己生活中受到家长、老师赏识的一件事。
  【例文】
  刺梨花不平凡(节选)
  近了,我不禁哑然--那不是什么玫瑰花,只是刺梨花,只是刺梨花而已。花瓣稀稀的,薄薄的,连色彩都是那么浅淡!
  让我惊奇的是,它被遗弃在沟旁、路边,饱经风霜却能昂首挺胸。花朵比不上玫瑰花的清香与娇艳,不会被人拥入怀中,置于案头,但它能结出刺梨儿,做药,做茶,在默默中奉献自己的所有;它不像玫瑰那样活得轰轰烈烈,虽然平平淡淡,却也堂堂正正地生活;从未有过惊天动地,只是在默默中奋进。这样的人生不也一样有意义吗?
  我蹲下身去,摘了两朵刺梨花捧在我的手心里,感觉它并不平凡,同玫瑰花一般美丽。不,它比玫瑰花还美丽。
  点评:始见刺梨花,它的花型、花色都让作者嫌弃,不是自己要寻找的漂亮的玫瑰。“不禁、只是、只是”等词流露出作者的失望,这是“抑”。但它的生长环境,它对人类的贡献让我惊讶,平凡卑微的生命却在默默中奉献一切,我摘两朵捧在手心,感觉它比玫瑰更漂亮。高度赞扬这不平凡的刺梨花。结尾“扬”。作者就灵活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成文。
  2.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生命也不完全是为了抵达。就像花草,并不是非要到达某一个季节才算实现价值。就像______,并不是非要到达_______________。因为生命中绝大部分的风景总是在途中,生命主要是为了经历,就像候鸟,不停地qiānxǐ(  )就是为了经历季节和风雨。就像河流,不息地流动就是为了经历交汇和起伏。尽管具体的经历总是显得那样琐碎、那样平凡、那样漫长又那样的不胜其烦,但是恰恰是它们构成了一个个真实的jīngcǎi(  )的人生。这才是生命最弥足珍贵的状态。
  (1)根据拼音写出文段括号处应填入词语。
  qiānxǐ()  jīngcǎi()
  (2)联系上下文,仿照画线的句子在横线处补充恰当的语句。
  就像______,并不是非要到达_______________。
  (3)使用下面词语另写一段连贯的话,至少用上其中两个。
  抵达  起伏  琐碎  不胜其烦  弥足珍贵
  2.参考答案:
  (1)解题思路:注意声母,声调和前后鼻韵。
  参考答案:迁徙  精彩
  答案解析:“迁徙”和容易写成“迁徒”,牢记这两个形似字。精彩的“彩”容易写成“采”。这也需要牢记。
  (2)解题思路:此题考仿写,要先看清例句。先仿形:分析变与不变得内容,本题以填空形式出现,难度减小。再仿神:变化的内容是像花草一样的自然景象,写出一句合乎逻辑的话即可。
  参考答案:(就像)溪水,(并不是非要到达)哪个地方才算完成使命。
  答案解析:变化的主体不能再谈花或草,后句符合那种事物的特点就行。
  (3)解题思路:这是考组词造句的能力,近几年中考也有出现。解答时先选好词,再连成一段通顺的话。
  参考答案:长大了,才知道琐碎的童年趣事弥足珍贵,才知道当年父母不胜其烦的唠叨价值连城,才知道经历挫折才能抵达成功的彼岸。
  答案解析:结合自己的生活体会,选至少用上两个词,保守一点选两个、三个就可以,一定要注意写出来的一句话没有语病。
  3.读冰心的《谈生命》。
  第二课时《我为什么而活着》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感情。
  2.了解文章的结构及揣摩文章的语言。
  3.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对“我为什么而活着”进行探讨。
  教学难点:揣摩语言及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朗读,以探究式教学为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都说生命美好,“好死不如赖活着”。苏格拉底说“未经思索的人生是不值得一过的”。同学们,你们想过自己到底为什么而活着吗?我们先来看看英国作家罗素是怎样回答这个问题的。
  二、积累字词。
  1.读准字音,注意多音字。
  遏è制  飓jù风  俯瞰kàn  濒bīn临
  多音字
  颤抖chàn  秘鲁bì  呼号háo
  颤栗zhàn  神秘mì  号外hào
  2.重点字词
  死寂:没有一丝生气;形容极其安静,死沉沉的。
  遏制:制止,控制。
  濒临:紧接,靠近。
  俯瞰:俯视。
  飓风:气象学上旧指12级风。
  3.作者简介
  伯特兰•罗素(英国):罗素是当代西方最知名和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也是最为我国读者所熟知的西方哲学家之一。他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坚强地生活,后来成为一位集众家于一身的伟人。他被称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是“未来时代的先知”;他还是的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20世纪初,取得了现代数学基础研究的重大成果“罗素悖论”及解决这一悖论的“类型论”。在1950年他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文学家”。95岁高龄完成《罗素自传》的写作。
  三、整体感知:
  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短文,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思考文章结构。
  1.理清文章思路:
  全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明确自己的人生追求。
  第二部分(2—4)作者对其人生的三大追求进行具体阐述。
  第2段:作者大胆率直地表白了追寻爱情的三方面原因。
  第3段:写作者寻求的三大知识范畴。
  第4段:出于对人类苦难的同情让作者把目光投向现实世界。
  第三部分(5)总结上文:苦难的一身却愿意重活,展示崇高的品质和博大胸襟。
  2.通过理解重要词句,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
  (1)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解析】运用比喻。将这三种激情比成飓风,生动形象地告诉我们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作者在漫长一生中奋斗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罗素生于1872年,死于1970年,经历两次世界大战,他的一生动荡不定。在这样的生涯中,罗素有过深沉的痛苦,也曾陷入绝望,但是,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的同情,这三种感情是如此强烈,犹如飓风一样,给他摆脱痛苦的希望和力量,让他从绝望中奋起,从爱情中发现美好,从知识中获取力量,对人类苦难的同情又使他意识到人生的责任,总之,这句话的含义是说,这三种强烈的感情,是鼓舞他人生的强大动力。)
  (2)我寻求爱情,其次是因为爱情可以解除孤寂——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
  【解析】句中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后边的语句解释前边的“孤寂”的感觉。意思是说没有爱情滋润的感觉就像亲身经历过可怕孤寂而产生的战栗的感觉,处于这种可怕孤寂中的人,有时会感觉到除了自己,这世界好像再也没有其他生命,自己也似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沉在没有情感、没有温暖的无底深渊之中。这孤寂之苦,反衬爱情的给人的充实、喜悦。
  (3)在爱的结合中,我看到了古今圣贤以及诗人们所梦想的天堂的缩影。
  【解析】“爱的结合”,就是最美好的生活,就是进了天堂,这样的天堂正是作者要追求的人生境界。告诉我们爱情给人类生活带来的美好体验。
  (4)爱情与知识,尽可能地把我引向云霄,但是同情总把我带回尘世。
  【解析】爱情和知识把罗索引向美好的理想境界,而对于人类苦难的同情又使他把目光投向了现实世界,这体现了一个伟大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
  (5)我渴望减轻这些不幸,但是我无能为力,而且我自己也深受其害。
  【解析】作者从小失去父母,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关爱人类:反对战争,反抗独裁专制,追求世界和平。年轻时因反战而锒铛入狱,在他老迈的晚年,仍致力于禁核运动,奔走呼号,创立和平基金会。就在他逝世的当天,还为以阿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而忧心忡忡。这一切缘于他对人类的同情和爱心。只是个人的力量有些微弱。
  (6)这就是我的一生,我觉得我活着值得,如果有机会的话,我还乐意再活—次。
  【解析】作者总结上文,虽然他一生的追求常给他在人生“苦海”上带来“绝望”,但他仍认为“是值得活的”,这正是罗素博大的胸襟和高洁的情怀的写照,也是一个热爱人类、热爱生活的思想家的肺腑之言。
  四、作业:
  1.俄国作家契诃夫说:“感到自己在这个世界是件多余的装饰品,那是很难堪的,活着而又没有目标是可怕的”。对于“我为什么而活”这个问题,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你的看法。可以借鉴本文作者的表达方式来表述。
  例文(略)
  2.概括说出作者渴望爱情的原因。
  解题思路:此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把握情况,熟读第二段内容,抓住关键词“首先、其次、最后”就能概括出来。
  参考答案:(1)爱情可以带来狂喜;(2)爱情可以摆脱孤独;(3)爱的结合可以使人看到梦想的天堂的缩影。
  答案解析:
  中间三段对第一段内容进行具体阐述。作者说,追求爱情,有三方面的原因:(1)爱情可以带来狂喜;(2)爱情可以摆脱孤独;(3)爱的结合可以使人看到梦想的天堂的缩影。总之,爱情使人生活得更加美好;追求爱情,则是追求人生的境界。在这里,作者把爱情描写得极其美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作者也以像追求爱情一样的激情去追求知识。
  3.品读课文,赏析句子:
  (1)生命是一个不懂疲倦的旅客,总是只暂时地在哪一个个体内住一会儿,便又离开前去了,那些个体消逝了,它却永远存在。”
  (2)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解题思路:要求赏析句子,凡赏析句子都要先看句子有没有用修辞,如果有修辞,就分析修辞及作用即可。此题就让学生巩固这一点。
  参考答案:(1)比喻。把“生命”比作“一个不懂疲倦的旅客”,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个体的生命虽然是短暂的,人类

15.散文二篇
教学目标:
1.准确认读并理解“兴味、洗涤、凋谢、遏制、濒临”等词语。
2.了解散文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魅力,体会作者言简意赅的语言特色。
3.通过朗读课文,品味文中字里行间所传达的真诚和睿智,获得思想的启迪。
4.领略两位作者对生命和人生深刻的见解,让学生们学会珍惜生命,做一个有追求的人。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散文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魅力,体会作者言简意赅的语言特色。
2.通过朗读课文,品味文中字里行间所传达的真诚和睿智,获得思想的启迪。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预习
1.作者介绍
严文井(1915—2005),原名严文锦,湖北武昌(今属武汉)人。曾在北京历任《人民文学》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等职。主要著作有:《严文井散文选》《严文井近作》《严文井童话集》《严文井童话寓言集》等。
伯特兰•罗素(1872—1970),英国哲学家、数学家、作家。他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坚强地生活。他后来成为一位集众家于一身的伟人。
2.写作背景
《永久的生命》:本文选自《严文井散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略有改动。本文是严文井在1942年写的一篇带有比喻和哲理意蕴的散文,是作者对生命的严肃认真思考的总结,充满乐观情绪。
《我为什么而活着》:本文选自《罗素自传》第一卷(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胡作玄、赵慧琪译。略有改动。本文是《罗素自传》的序言,从中可看出罗素思想的全部内涵,也可以看作罗素生活的宣言书,这其实也是古今中外许多伟大人物共同的人生准则。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生命是何等精彩,人生没有唯一的答案,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度过自己的一生,我们如何来度过?下面,我们一起来倾听两位大师关于生命意义的思考,看看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
二、新课展开
永久的生命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本文题目为“永久的生命”,如何理解?
生命虽然是短暂的,但是只要我们珍爱生命,活出价值,就能使生命变得神奇和不朽。
【再读课文,梳理结构】?
本文可以分为几层?每一层讲了什么?
分为三层。第一层先谈生命的易逝,欲扬先抑;第二层再谈生命的永久,正面展开;第三层最后联系现实生活,高唱生命的凯歌。三个层次,条理清晰,章法井然。
【把握文章主旨】?
作者从生命的短暂和生命延续上,感悟到生命的快乐和威势,对生命发出由衷的赞叹。
我为什么而活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通读课文,请问答作者一生的三大追求是什么?
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
【感悟精彩句子】?
这三种感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这三种感情”比作“飓风”,表现出了作者对一生中的三大追求执着坚定的信念。
【把握文章主旨】?
作者认为爱情和知识把人引向美好的理想境界,对于人类苦难的同情让人把目光投向现实世界,体现了一个伟大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
三、写作方法运用
【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永久的生命
1.感受真实,说服力强。
作者在文中运用自己对生命的亲身体验,具有生活的实感,再对生命永久不朽的意义作出阐述,有很强的震撼力和说服力。
2.欲扬先抑,起伏有致。
作者在开头阐述了时间流逝,生命短暂的见解,随后对生命充满乐观的看法,生命能够不绝地创造新的生命。如此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我为什么而活着
1.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阐明自己活着的理由。作者认为,他活着的三个理由或三个目标是:第一,对爱情的渴望;第二,对知识的追求;第三,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分层阐述,条理清晰。
2.用词准确,饱含深情。
例如,作者用“纯洁”“强烈”两个词来形容以上这三种感情,它们是作者在漫长一生中奋斗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方法活用,片段作文
请试着设计一下你的人生旅途,以“我少年时期的追求是什么?中年时期的追求是什么?老年时期的追求是什么?”为题,写一篇随笔。

  的生命却是永无休止的。
  (2)比喻。将“这三种激情”比成“飓风”,生动形象地告诉我们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作者在漫长一生中奋斗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
  答案解析:先定修辞,若是比喻拟人,都有生动形象的效果,然后分析写出了事物什么特点或表现人物什么感情。
  八年级语文上册《散文二篇》教案设计范文三
  教学目标:
  1.准确认读并理解“兴味、洗涤、凋谢、遏制、濒临”等词语。
  2.了解散文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魅力,体会作者言简意赅的语言特色。
  3.通过朗读课文,品味文中字里行间所传达的真诚和睿智,获得思想的启迪。
  4.领略两位作者对生命和人生深刻的见解,让学生们学会珍惜生命,做一个有追求的人。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散文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魅力,体会作者言简意赅的语言特色。
  2.通过朗读课文,品味文中字里行间所传达的真诚和睿智,获得思想的启迪。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预习:
  1.作者介绍
  严文井(1915—2005),原名严文锦,湖北武昌(今属武汉)人。曾在北京历任《人民文学》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等职。主要著作有:《严文井散文选》《严文井近作》《严文井童话集》《严文井童话寓言集》等。
  伯特兰•罗素(1872—1970),英国哲学家、数学家、作家。他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坚强地生活。他后来成为一位集众家于一身的伟人。
  2.写作背景
  《永久的生命》:本文选自《严文井散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略有改动。本文是严文井在1942年写的一篇带有比喻和哲理意蕴的散文,是作者对生命的严肃认真思考的总结,充满乐观情绪。
  《我为什么而活着》:本文选自《罗素自传》第一卷(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胡作玄、赵慧琪译。略有改动。本文是《罗素自传》的序言,从中可看出罗素思想的全部内涵,也可以看作罗素生活的宣言书,这其实也是古今中外许多伟大人物共同的人生准则。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生命是何等精彩,人生没有唯一的答案,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度过自己的一生,我们如何来度过?下面,我们一起来倾听两位大师关于生命意义的思考,看看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
  二、新课展开
  永久的生命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本文题目为“永久的生命”,如何理解?
  生命虽然是短暂的,但是只要我们珍爱生命,活出价值,就能使生命变得神奇和不朽。
  【再读课文,梳理结构】?
  本文可以分为几层?每一层讲了什么?
  分为三层。第一层先谈生命的易逝,欲扬先抑;第二层再谈生命的永久,正面展开;第三层最后联系现实生活,高唱生命的凯歌。三个层次,条理清晰,章法井然。
  【把握文章主旨】?
  作者从生命的短暂和生命延续上,感悟到生命的快乐和威势,对生命发出由衷的赞叹。
  我为什么而活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通读课文,请问答作者一生的三大追求是什么?
  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
  【感悟精彩句子】?
  这三种感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这三种感情”比作“飓风”,表现出了作者对一生中的三大追求执着坚定的信念。
  【把握文章主旨】?
  作者认为爱情和知识把人引向美好的理想境界,对于人类苦难的同情让人把目光投向现实世界,体现了一个伟大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
  三、写作方法运用
  【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永久的生命
  1.感受真实,说服力强。
  作者在文中运用自己对生命的亲身体验,具有生活的实感,再对生命永久不朽的意义作出阐述,有很强的震撼力和说服力。
  2.欲扬先抑,起伏有致。
  作者在开头阐述了时间流逝,生命短暂的见解,随后对生命充满乐观的看法,生命能够不绝地创造新的生命。如此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我为什么而活着
  1.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阐明自己活着的理由。作者认为,他活着的三个理由或三个目标是:第一,对爱情的渴望;第二,对知识的追求;第三,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分层阐述,条理清晰。
  2.用词准确,饱含深情。
  例如,作者用“纯洁”“强烈”两个词来形容以上这三种感情,它们是作者在漫长一生中奋斗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方法活用,片段作文】
  请试着设计一下你的人生旅途,以“我少年时期的追求是什么?中年时期的追求是什么?老年时期的追求是什么?”为题,写一篇随笔。


2817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