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 事迹 > 廖美娣的事迹10篇

廖美娣的事迹10篇

时间: 梦荧0 分享

廖美娣的事迹范文10篇

“廖美娣,生前是岭洋乡卫生院院长,扎根山乡32年,翻山越岭送医送药,成了村民们常念叨的“美娣”。”以下是小编准备的廖美娣的事迹范文,欢迎借鉴学习。

廖美娣的事迹篇1

廖美娣,生前是岭洋乡卫生院院长,共产党员,扎根山乡32年,翻山越岭送医送药,成了村民们常念叨的“美娣”。谁也没想到,7月15日早晨,她在卫生院值班时突发心跳骤停,经抢救无效于次日去世,年仅49岁。

岭洋乡地处乌溪江深处、衢州最南端,距市区120多公里,“山路九九八十一个弯,山道七七四十九道梁”形象地道出了当地的地理环境。全乡11个行政村,约1700常住人口中,有1500余名老人,医疗工作压力大。

廖美娣是土生土长的岭洋人,19岁被调到岭洋乡卫生院,从一名普通护士成长为卫生院院长,踏遍了岭洋乡的山山水水,走进了当地老百姓的心里。

“我们遇到问题,不打120,第一个就想到美娣。”村民邱银芳说,无论清晨还是深夜,只要打电话给廖美娣,她都会回应。岭洋乡的群众看病不易,每当遇到突发疾病,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找美娣”,廖美娣的私人电话号码就是大部分村民熟悉的“120”。

除了一叫就到、专业娴熟,廖美娣非常关心关爱患者。出门散步时随身携带听诊器和血压仪,只为能利用空余时间给老人检查身体;每晚翻看老人病例,发现有个别患者较长时间没来医院检查,就打电话问候;村民外出买药麻烦,廖美娣会借助出库区开会、培训的机会,主动帮患有慢性病的村民买药……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这样一个偏远的山区,待不住的青壮年纷纷外出打工,留下年迈的老人独居深山,而美娣虽不是他们的儿女,却胜似儿女。

76岁的冯金凤去年摔伤了手,去卫生院挂了好几个月的针,有几次下大雨,路难走,廖美娣主动提出上门帮她挂针,并等药水挂完才离开,经常一陪就是好几个小时。听说廖美娣病倒,冯金凤着急地打了六七个电话,但电话那头,熟悉的声音再也没有响起。“美娣没了,太可惜了。”冯金凤带着哭音叹息道。

在岭洋的32年里,廖美娣其实有过调离的机会。对于要不要调离这件事,廖美娣不是没有过挣扎。

在廖美娣珍藏的工作笔记中,夹着一张演讲稿,字条反面最底下,廖美娣写着:“我希望自己有机会到上级部门学习进修。”但在最上方,她又写道:“如果大山需要我,我还是会回来的。”

就这样,从青春年华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廖美娣坚韧执着地在山区默默奉献。

“乡卫生院女院长廖美娣的事迹让人泪目并肃然起敬。”浙江经视知名主持人、新闻评论员舒中胜评价:“她有机会离开乡下,但她放不下,舍不得。她有过犹豫,但犹豫过后选择了坚守。她的工作其实很琐碎很平凡,但她不厌其烦,把它做成了不凡。廖美娣,一个大写的人。”

廖美娣的事迹篇2

社会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辛勤地为人们健康负责,他们为人们解除病痛的折磨,他们时常在手术台上努力的工作着,他们就是医生。这几个星期越来越严峻的疫情严重的影响到了我们的生活。在这特殊时期,医生们纷纷奔赴前线,这就是我们的白衣天使。今天是5月12日——护士节。

我听到的最多的话就是:“大夫一张嘴,护士跑断腿。”优秀的护士他们主动服务。想患者所想,及患者所需。他们感动过患者及家属信任的目光,也遭遇过“秀才遇见兵,有理讲不清”的场面。但是他们无怨无悔,一名好护士不仅是技术上的顶尖人才,更是最有爱心最富有耐心的人。

自从南丁格尔那张小马灯照亮生命的那一刻起,医生这个职业就被人们尊称“白衣天使”,这爱心和耐心就是上帝赐予天使的翅膀,是天使带给病人的礼物。

她们是生命的捍卫者!她们是健康的守护神!

廖美娣的事迹篇3

通常指的是护士。在医院里有很多护士,护士关心、照料着病人,所以被人们称为“白衣天使”。

当人们生病被送到医院时,医生会给他们看病,护士也没闲着,等病人在住院期间,都是护士来给病人量体温、打针和输液,日日夜夜都是这样。

天使是指心地善良、美丽的人,就像护士。护士这一行业原本是人们不支持、嫌恶的,而南丁格尔是第一位,也是护士这一门行业的创始人,所以才把这护士的行业流传下来。

南丁格尔一生都奉献于护士专业,为了这门专业,她双目失明,在一场睡梦中溘然长逝,人们为了纪念她,把她成为“白衣天使”

护士们日日夜夜照顾着病人、关心着病人,有时为了照顾病人,都不睡觉,真是辛苦极了。但是她们呢,却不辞辛苦,日日夜夜地坚守着自己的岗位,认真完成自己所担任的工作,她们怎么不值得赞美?

廖美娣的事迹篇4

“美娣”,全名廖美娣,是岭洋卫生院院长,7月15日清晨,在卫生院值班时,突发心梗,倒在工作岗位上。这位在岭洋乡扎根了32年的基层医护工作者、衢江区第十三届党代表,永远离开了她深爱的岗位和熟悉的乡邻。

岭洋乡,地处乌溪江深处,占地面积154平方公里,山路九九八十一个弯,山道七七四十九道梁,恰如其分地形容了岭洋的地理位置。

这样一个偏远地区,待不住的青年劳动力纷纷出门打拼,只留下年迈老者独居深山。山路弯弯,群众看病十分不易,尤其遇到突发的急病,留守在家的老人往往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廖美娣,而只要接到老人犯病的消息,廖美娣总是二话不说,背上药箱紧急上门处理。

村民张名仓的父亲,生前身患肝硬化多年,老人每次不舒服,就让儿子“去找美娣”。那时没有电话,张名仓心急火燎飞奔到卫生院:“美娣,我爸又难受了。”廖美娣听说后,放下手头工作,跟在张名仓身后,连走带跑赶去诊治。从卫生院到张名仓家,要爬40多分钟的山路,廖美娣从没说过一句累,从没婉拒过一回。

时隔多年,张名仓还记得廖美娣每次上门的样子:背着药箱,风风火火翻山越岭,遇到老人要挂盐水,她就耐心地等在一旁,从白天等到黑夜,“起初,她不熟悉路况,下山时我就陪着,下雨天,她的鞋子踩在泥浆里,白色变成灰色;后来,她熟悉了,不让我送,我站在高处,看着她的身影淹没在丛林中,心里是说不上来的感动和敬佩”。

感同身受的还有76岁的冯金凤,见到记者,老太太就带着哭音叹息:“美娣没了,太可惜了。”老人说,自己去年摔伤了手,城里的医生说要开刀,“费用9000多块,我哪里承担得起。”不开刀,那就要挂针和贴膏药。回到岭洋后,老人找到廖美娣,指明要她帮自己挂针。“挂了好几个月,有几次下大雨,美娣说:‘大娘路难走,你别来卫生院了,我过来帮你挂。’下了班,她就真的跑来了,一陪就是好几个小时。”冯金凤哽咽道,和美娣认识二十多年了,她总是一心一意照顾老百姓,不考虑自己。廖美娣出事后,冯金凤着急地打了六七个电话,但电话那头,熟悉的声音再也没有响起。

廖美娣已经离开半个月,李玉清还是没有缓过来,“那天,路过岭洋卫生院,习惯性地想去看看美娣,突然想到她已经不在了,心里像被针扎到一样疼。”

65岁的李玉清是外嫁到岭洋乡的媳妇,退休后随着丈夫回老家定居。她的身体不太好,患有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需要常年吃药。地处深山腹地的岭洋卫生院,药品种类并不齐全,李玉清每天要吃的两种治疗冠心病的药,卫生院就没有。如果要到城里买,不会开车的李玉清得先坐城乡公交到湖南镇,然后转车到大润发,再转308路公交车到医院,一趟就是3个多小时。

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李玉清问廖美娣能不能帮她买药。“行,我到城里开会或是办事时,帮你买。”廖美娣爽快应允。

李玉清以为廖美娣只是客气下,没想到,过了段时间,廖美娣主动打来电话:“明天我要去城里开会,要帮你带药吗?”“要,太需要了。”

就这样,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帮李玉清买药”成了廖美娣主动承揽的额外工作。“我都记不清美娣帮我买了多少次了。”电话那头,李玉清说着说着有些哽咽,“我们这些留守老人,子女不在身边,没有美娣的帮忙,病情都不好控制。”

李玉清只是其中一位受助村民,廖美娣的丈夫李小斌说,妻子只要接到出山开会、培训的任务,总会提前通知一些身患慢性病的村民,主动询问要不要帮忙买药,最多的时候,她的包里要放五六张医保卡。时间长了,丈夫有些心疼:“你不是多一些事情操心吗?”廖美娣笑笑:“我们这里交通不便,村民出趟门不容易,我操心点,他们就轻松点。”

正说着,鱼山村党支部书记柴良丰推门而入,听说记者来到岭洋采访,他放下工作赶来。“失去美娣,是岭洋的损失。”柴良丰动情地表示。

2020年,柴良丰回村担任书记,在此之前,他一直在嘉兴工作。“我爷爷、奶奶、叔叔身体不好,我在嘉兴二十多年,家人的身体状况,我总会问美娣,要买什么药,也找美娣帮忙。”柴良丰说,岭洋乡一大半村民在外工作,大伙可以安心奋斗,多亏美娣在背后出力。

廖美娣的事迹篇5

廖美娣从这里走出大山读卫校,又回到大山工作。从护士到院长,她在岭洋乡卫生院工作了32年,并成为衢江区第十三次党代会代表,直到今年7月15日倒在工作岗位上。

抱珠龙村村民李加呈喜欢写作,廖美娣去世后,他写了多篇回忆文章,其中有一段是:“大山的女儿,从深山走到城市,又回到深山反哺父老,她用高贵的品德和担当为我们撑起‘小病不出山’的健康蓝天”。

岭洋乡地处乌溪江水库库尾,占地面积154平方公里。山多地少,位置偏远,青壮年村民出门打拼,全乡虽有户籍人口1万多人,但常住人口只有2000多人,其中1200人是60岁以上老人。

老人生病,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廖美娣。而廖美娣只要接到老人生病的消息,总是二话不说,背上药箱立即上门处理。

“我们遇到问题,不打‘120’,第一个就想到美娣。”村民邱银芳说,无论清晨还是深夜,只要打电话给廖美娣,她都会回应。

廖美娣去世后,家人发现7月14日,她一天内接了21个电话,最早一个是凌晨3点,“有些电话我妈其实并没有备注,但接起来,一般聊几句,我妈就知道是哪位村民。”儿子李昊威说。

“美娣没了,太可惜了。”76岁的冯金凤带着哭音叹息。冯金凤去年摔伤了手,在卫生院挂了好几个月的盐水,有几次下大雨,廖美娣说:“路难走,你别来卫生院了,我过来帮你挂。”下了班,廖美娣真的就去了她家,一陪就是好几个小时。

村民廖土根吃错了药,隔壁邻居打电话给廖美娣。廖美娣背着氧气袋和盐水跑去,给老人做了紧急处理,邻居帮着叫了车,廖美娣一直陪到路上碰到救护车。最终,老人转危为安。

“心里像被针扎一样疼。”廖美娣已经离开半个月,65岁的李玉清还是没有缓过神来。地处深山腹地的岭洋卫生院,药品种类并不齐全,李玉清每天要吃的两种治疗冠心病的药,卫生院没有。去城里买,要转3次车才能到医院,来回一趟就是3个多小时。

李玉清问廖美娣能不能帮她买药,廖美娣爽快应允。这之后,廖美娣只要出库区,都会给李玉清打个电话。“我都记不清美娣帮我买多少次药了。”李玉清说。

丈夫李小斌记得,廖美清只要接到出库区,就会主动询问一些患有慢性病的村民要不要帮忙买药。时间长了,李小斌有些心疼:“你不是多一些事情操心吗?”廖美娣总是笑笑:“村民出趟门不容易,我反正出来了,顺手帮个忙。”

93岁的柴众善颤巍巍地到乡卫生院,说了句:“美娣是个好人。”柴众善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廖美娣时不时带着仪器上门给他量血压、测血糖。

很多时候,廖美娣上门为老人检查身体都是利用空余时间,即便是出门散步,随手也带着血压计、听诊器,看到老人,随时随地为老人检查身体状况。

自衢江区2020年开始推行“家庭医生”后,廖美娣和同事轮流搭档,深入10类重点人群、残疾人等家庭,不仅给老人做检查,提供个性化健康管理,更是将党和政府打造“健康中国”的声音送到村民家里。

在岭洋的32年里,对于要不要调离这件事,廖美娣不是没有过挣扎。廖美娣的工作笔记中,夹着一张字条,上面涂涂改改,有些字还有些潦草。廖美娣写道:“我希望自己有机会到上级部门学习进修”,但在最上方,她写的是“如果大山需要我,我还是会回来的。”

“在廖美娣的职业生涯里,她本来能调走的。”衢江区卫建局党委书记、局长刘峰说。

廖美娣却说:“我在岭洋待了这么多年,那边的老百姓都已经很熟悉了,他们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他们,还是算了吧。”就这样,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廖美娣执着地在库区默默奉献。

2012年担任院长以来,廖美娣更是身兼数职:行政管理、护士、出纳。经常白天跟着医生出诊,晚上在办公室加班,遇到出门不便需要上门服务的老人,她只要一忙完手头的工作,就立马上门。

“没有几个人能做到像廖院长那样随叫随到。”岭洋乡卫生院医生祝浩回忆说,他记不清跟着廖院长上门服务多少次,不管是白天黑夜,还是刮风下雨,都是如此。

衢州3·13新冠疫情发生后,岭洋乡分散居住在156平方公里崇山峻岭间的村民们共做了6轮核酸检测。每一轮检测,廖美娣都参与其中,遇到红码村民和年迈的老人,廖美娣上门给他们做核酸,有些人住在山上,车上不去,她背起十几斤重的工具箱,因常年爬惯了山,她比年轻人走得还快。

廖美娣是土生土长的岭洋人,兄妹8人,她最小,父亲49岁才得一个小女儿,格外宠爱。她的四哥廖义成说,她选择了衢县卫校,成为护理班的第一届学生,有一部分原因还是希望能帮助家乡父老。

抱珠龙村村民李昌文还记得廖美娣第一天到卫生院报到的样子:瘦瘦的她笑眯眯地听人说话,“我当时想,这么娇滴滴的小姑娘,肯定待不住,想不到她待了一辈子”。

廖美娣的事迹篇6

8月3日,76岁的抱珠龙村村民冯金凤翻看手机,在“672244”这个手机短号上凝视许久。号码的主人正是廖美娣。廖美娣离开已半个多月了,但每每想到拨打这个以前24小时待机的号码,再不会传来亲和的声音时,她的内心阵阵刺痛。

去年,冯金凤摔伤了手,需要挂盐水和贴膏药,便联系了廖美娣。那天下大雨,她正发愁怎么出门,廖美娣的电话就来了:“雨天路难走,你别来卫生院了,我过来帮你挂。”“下了班,她真的来了,身上淋湿了,药包却裹得很严实。” 冯金凤动情地说。

岭洋乡位于乌溪江库区上游,衢江、江山、遂昌三地交界处,“山路九九八十一个弯,山道七七四十九道梁”形象地道出了当地的地理环境。而全乡约1700常住人口中,有1500余名老人。群众看病不易,尤其遇到突发疾病,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找美娣”。

廖美娣的手机号码贴在全乡每一户人家里,成为当地村民的“120”。

“是美娣救了我邻居的命!” 村民李加呈想起邻居与死神擦肩而过的经历:当他发现生命垂危的邻居,立即打通廖美娣的电话。廖美娣带着卫生院医生,背着药箱、扛上氧气袋和担架飞奔而来,紧急处理后再送上级医院抢救,“如果再晚一点,邻居就没救了。”

只要有村民求助,廖美娣总会风雨无阻上门。

抱珠龙村村民张名仓的父亲,生前患肝硬化多年,老人每次不舒服,就让儿子“找美娣”。从卫生院到张名仓家,要走40余分钟的山路,廖美娣从没拒绝过一回。廖美娣上门时的样子,张名仓历历在目:背个大药箱,在山岭间疾走,遇到老人要挂盐水,她就耐心地等在一旁,从白天等到黑夜,“夜路难走,可美娣执意不让我送,我只能站在高处,目送她远去,心里满是感动和敬佩” 。

廖美娣的事迹篇7

人人都知道人人都知道上 “ 天使”原是指天神的使者,现在指活泼、可爱、又给人带来幸福、快乐的人。在生活中也有不少“天使”呢!

我最喜欢“白衣天使”———医生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会救死扶伤,为人民服务,所以他们在我心中是最大的“天使”。他们十分平凡,整天每时每刻都穿着一身白衣服在医院里来回走动,“快!有一位病人要打点滴,动作快点!”他们焦急地说着。因为时间就是生命,不能疏忽大意。所以他们动作极快,在医院里,每天都可以看到许多只白色的影子来回穿梭,他们有的整日都在手术室里度过,有的不仅要上10小时的班还要加班,有的为人们打点滴加班到半夜,有的为了帮人们做手术就像从血窝里爬出来的但他们全然不顾,有的为了救人帮人做人工呼吸都不怕脏……他们为了人们的生命,像士兵和魔鬼一样作斗争。之前有一次我生病了,需要挂一瓶时间特长的水,一直挂到12:00那是一个什么时候?路上车少人少,深更半夜的,医院里人也很少,只有三个病人和两位医生,看医生们双眼皮被都要合上了,还在工作岗位上工作,太辛苦了。谁愿意在三更半夜出门工作呢?但医生会再苦再累他们也不会当成一回事的,因为救人要紧。曾经在广州等地区流行一种疾病——非典型肺炎,他能夺去人们的生命,有的医生舍生忘死宁死不屈的为病人治疗,都忘记自己的生命安危了,结果也得了非典了。时刻为人民服务是他们的座右铭。他们很厉害,是我心目中的“天使”。

医生就是我心中的天使,人们的生活中少不了他们,他们时刻为人民服务,舍死忘生的精神十分令人敬佩。正因为有了白衣天使,生活才更加美好。如果没有他们的话会疾病肆虐的。所以医生就是我心中的“天使”.

廖美娣的事迹篇8

人们都说:“白衣天使是人类健康的守护神,是不幸者的天使,能将痛苦化为欢乐,能够为患者带来幸福。”

的确,每一顶燕帽下面,都萌动着白衣天使一颗圣洁的心;每一张绽放的笑脸,都是通过自己的护理技能而得到的;每一份辛劳与努力,都实现着希波克拉底的誓言。

白衣天使有着无私的爱。面对脾气古怪的患者,她们奉献了海一样博大的胸怀。纵使自己受了天大的委屈,面对患者也要微笑,面对工作也要一丝不苟。有谁知道他们的辛苦?

白衣天使的工作平凡而又伟大,琐碎而又不易;艰难而又辛苦。

白衣天使奉献的是一份份温情、一滴滴汗水;一份份真情,换来的是千家万户幸福安康。

白衣天使如春天的雨露滋润着患者久旱的心田;如夏天的微风带走患者心灵的创伤;如秋夜的明月照亮患者走向健康彼岸;如冬日里的阳光温暖着患者绝望的心并蒸发他们的忧伤。

白衣天使们总是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展现自己的风采。

廖美娣的事迹篇9

廖美娣是衢州市衢江区岭洋乡一位基层卫生院院长。扎根乡村32年,她平均每年看诊超5000人次。7月16日,廖美娣出诊前突发心梗,因抢救无效不幸去世,年仅49岁。昨天,乡亲们自发赶到她生前工作的卫生院,送她最后一程。

走进廖美娣生前工作的卫生院,办公桌上整齐摆放着全村1700多位村民的健康档案,分门别类,方便随时查看。墙上挂着重点病人的病症和检查时间,不论是长期监测的慢病患者,还是短期关注的高危孕妇,都被仔细标注。

岭洋乡地处衢江最偏远库区,从市区开车需要走2个多小时的山路, 乡里60岁以上的村民家中,几乎都贴着廖美娣特意制作的卫生院联系单。 张名仓至今记得,家里老人突发哮喘,深夜向她求助,廖美娣二话不说,在凌晨2点背上药箱就出发了。

二三十公分的那种小路,在山区里面要走四十分钟到我家里面,廖美娣背着药箱,盐水挂上去以后守在旁边,天亮了才回家。

为了方便夜间出诊 ,廖美娣家中常备着手电筒,经年累月,外壳已经有些斑驳,而来不及拆封的新电筒,就放在出门最顺手的柜子上。

廖美娣不仅是随叫随到的“120”,还是乡间小路上的“送药员”。每次进城前,她总习惯问问几个老病号,要不要从城里带药。在她常用的手提包里,至今还留着一张帮村民配药的单据。

她就是30多年来一直在这里兢兢业业,从来不会嫌弃这里比较偏远,心里装着的是岭洋整个乡的村民。

廖美娣走了,如今,办公室里的两个年轻人,把村民的健康档案搬到了自己桌上,一页页翻看。他们希望,尽快接上廖院长的班,继续当岭洋乡随叫随到的“120”。

廖美娣的事迹篇10

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岭洋卫生院院长廖美娣已经离开半个月,岭洋乡村民李玉清还是没有缓过来。“那天路过卫生院,习惯性地想去看看美娣,突然想到她已经不在了,心里像被针扎到一样疼。”她说。

7月15日清晨,廖美娣在卫生院值班时,突发心梗,倒在工作岗位上。这位在岭洋乡扎根了32年的基层医护工作者、衢江区第十三届党代表,永远离开了她深爱的岗位和熟悉的乡邻。

岭洋乡,地处乌溪江深处,占地面积约154平方公里。“山路九九八十一个弯,山道七七四十九道梁。”恰如其分地形容了这里的地理位置。

当地青年劳动力在家待不住,纷纷出门打拼,只留下年迈老者独居深山。山路弯弯,民众看病十分不易,尤其遇到突发的急病,留守在家的老人往往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廖美娣。只要接到老人生病的消息,她总是二话不说,背上药箱紧急上门处理。

岭洋乡村民张名仓的父亲,生前身患肝硬化多年,老人每次不舒服,就让儿子“去找美娣”。时隔多年,张名仓还记得廖美娣上门诊治的样子。

“她背着药箱,风风火火翻山越岭。刚开始她不熟悉路况,下山时我就陪着,下雨天,她的鞋子踩在泥浆里,白色变成灰色;后来,她熟悉了,不让我送,我站在高处,看着她的身影淹没在丛林中。”张名仓说。

地处深山腹地的岭洋卫生院,药品种类并不齐全,廖美娣常借外出开会、办事的机会帮村民带药。最多的时候,她的包里要放五、六张医保卡。“我们这里交通不便,村民出趟门不容易,我操心点,他们就轻松点。”廖美娣常说。

李玉清退休后和丈夫在岭洋乡定居,她的身体不太好,患有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需要常年吃药。

在过去的几年里,“帮李玉清买药”成了廖美娣主动承揽的额外工作。“我都记不清美娣帮我买了多少次药了。我们这些留守老人,子女不在身边,没有美娣的帮忙,病情都不好控制。”李玉清说。

岭洋卫生院“90后”医生祝浩回忆起和廖美娣一起出诊的场景,总是心生感慨。“这些年,没有几个人能做到像廖院长那样随叫随到。有些地方车子只能到半山腰,廖院长扛起仪器开始翻山,披星戴月、风雨无阻。”他说。

廖美娣并不是没有机会调去别的地方工作。“我曾经问过她为啥不走?她说自己本来就是岭洋人,从小到大,听说过不少乡亲因为缺医少药耽搁病情的事情,作为岭洋的女儿,她肯定不能走。”岭洋乡报珠龙村村民李加呈说。

“大山的女儿”从深山走到城市求学,又回到深山反哺父老乡亲,廖美娣为当地撑起“小病不出山”的健康蓝天。

一年又一年,廖美娣就这样用脚步守护民众的身体健康,岭洋乡11个行政村,该乡1200多名60岁以上老人的身体情况,她都了如指掌。乡里大多数的常住村民都认识廖美娣,每每看到她,都会亲热地叫一声“美娣”。

1545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