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 事迹 > 2023大国工匠精神素材人物事迹

2023大国工匠精神素材人物事迹

时间: 黄浩0 分享

2023大国工匠精神素材人物事迹五篇

树匠心是弘扬工匠精神的根本。工匠精神,匠心为本。有没有工匠精神,关键是看有没有一颗安于默默无闻、执着于追求卓越的匠心。树匠心,就要坚守初心、执着专注,秉持赤子之心,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3大国工匠精神素材人物事迹,供大家参考。

2023大国工匠精神素材人物事迹

2023大国工匠精神素材人物事迹篇1

刘洪峰,_年进入山东征宙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工作。通过跟热处理车间师傅们不断交流、认真学习,他成为一名合格的高级技工。公司于2011年引进新设备,刘洪峰被调入新的岗位进行学习工作,工作时间长了,他发现设备运行工艺当中有一点小缺陷,导致每次工艺运行都会有一小时辅料消耗,经与相关人员探讨交流,问题终于得到解决,也为车间辅料消耗节省开支。20_年节假日值班时,因设备电机由冷水冷却运行需要人员值班看守,他纠结如何才能解决电机冷却问题,后经多方了解探讨,将电机冷却水改变成变压器冷却油,得到领导同事们的一致好评。20_年因设备淬火有部分管件损坏,导致淬火油里进水无法正常运行,后经多方了解与相关人员探讨交流,将原有设备水冷却,改变成风冷却,使生产需求得到了提升。_年,因工作需要,刘洪峰被调入发兰工序,因后期人员紧缺,他发现零零碎碎的小产品总是会占用一名工作人员一到两个小时,甚至半天时间不能干其他工作,经过与相关人员探讨交流,他设计出一款新式工装,我们把它叫做滚筒式发兰筐。

20_年,刘洪峰迎接来工作中的再次考验,公司对外开放加工处理产品,与我公司现有产品大不相同,发兰质量得不到客户认可,经过与各个相关人员探讨,进行反复实体操作,终于得到客户认可,提升了客户对我们质量的信任。20_年6月,由于外协加工产品增加,发兰原有设备无法满足生产需求,经协商增加一台设备。但是根据原有设备炉丝组数无法提升效率,后经与相关人员探讨交流,改变炉丝组数,增加底相加热达到提升效率,得到领导的一致好评。2020年6月,在人员紧缺的情况下,喷砂工作大量增加,因设备老旧只能由人工将工件摆到需要喷砂相应位置费时费力。从而激发他对喷砂机改造的想法,后经多方交流,调查资料,一个新的构思提上日程将原有设备底部改装成旋转托盘式构造,节约了人力提升了效率。多用炉碳势监测用氧碳头,成本高,寿命短,1万多元一支,寿命10-12个月,他通过半年多的摸索钻研成功延长氧碳头使用寿命,平均每个氧碳头多用2-3个月,每年可为公司节约资金上万元。压力机成型夹头时由于中频加热工件进入锻压完不容易出模,他经过反复思考,历经1个半月时间终于成功改进了设备,研发出了脚踏式顶料工装,经过与原来班产量比较,效率倍增,提高人工效率,为公司做出了突出贡献。

2023大国工匠精神素材人物事迹篇2

马德明,循化县群众称“哈三”。于1968年9月出生在循化县清水乡大寺古村。他是群众眼中的技能大师,技术明星……他以自己20多年对农机具的钻研、维修制造,生动诠释了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展示了草根企业家锲而不舍,艰苦奋斗的创业风范。

目前马德明创立的青海哈三工贸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占地6亩,员工约60人,从事农机具的研发、生产、推广、销售、技能培训等。主要加工制造谷物脱粒机系列、小型割晒机、卧式锅炉系列、双层面高效节能热循环采暖炉、家用小型核桃剥皮机、玉米蚕豆两用脱粒机、粉碎机等产品。在短时间内铸就了品牌,赢得了市场,多年来产品市场供不应求。

精致精细、执着专一。马德明说“他不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都是完美主义者,凡事都做到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说起自己的这一路,马德明一扫脸上的腼腆,开始滔滔不绝——头顶似火骄阳,有时候一干就是一天,一整夜,忙起来都顾不上喝一口水;滚烫的铁水不时会溅到胳膊、脖子上,工作服和贴身衣服被焊花烫出大大小小的洞……,这些事迹从马德明的口中说出来,显得异常的平淡。

“做人要踏实,做事要认真,我今天的成绩,离不开我父亲的教育,在我印象当中,我父亲是全村二百来户近1500人中唯一会驾驶和修理青海手扶拖拉机的人,是全村的能人。”马德明说,小时候由于家境贫寒,放弃了继续上学。在父亲的影响下他将村民的播种机,脱粒机、喷雾器等各种用具一一修理好,在修理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并了解到当时很多用具并不适用于西部山区实际需求,想为我们老百姓做出一份力,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需求。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由于贫穷,马德明就去出门赚钱。

20多年来,他没少吃苦头,但也并未放弃,一路披荆斩棘,摸索,钻研,开始他的制造之路。1994年带着几件自制的修理工具,在循化县城环城路一间简易的铺面里电焊及农机修理铺。当时,县内手扶拖拉机除了耕种庄稼,最重要的用途就是到外地去淘金挣钱。手扶拖拉机成了长途跋涉的交通工具和种地拉运不可或缺的重要机械。因此,在出发前修理或保养一下自己的手扶拖拉机是拖拉机手们的最大心愿。很多客户都找他捣鼓。他们说是马德明修理收拾过的拖拉机从出门到回来的几个月里从来不出任何故障。就这样,马德明的家名—“哈三”在循化基本上家喻户晓了。

马德明深刻体会农民之苦,尽他所能为农民排忧解难,解决“疑难杂症”。相比种田,收获时更辛苦,因天气多变,抢收稻麦,缺少劳动力,不能及时进行脱粒入仓,这成为百姓的一大烦恼,西部山区稻麦成熟周期长、麦秆长,脱粒季节气候已变凉,当时市场中的脱粒机是根据内地环境而设计制造,用于这边明显不太理想,麦秆多、喂入稻麦时滚筒很容易缠草,而无法从机子中排出,工作效率和精选效果很低、村民保养意识和故障排除能力不足,于是马德明深入各村去解决、排除机器故障,为民解忧。在此期间,总结出当下百姓最需要的是一种适合西北山区可移动和维修方便及精选工作效率高的、能够较理想地解决实际需求的多用脱粒机。于是,他找一台报废了的脱粒机,用2年时间,不断拆卸、组装、摸索、改进、试用、创新,最终设计制造出一种工作效率在原有基础上提高4倍以上的脱粒机,此机子不管稻麦怎样喂入工作,都能利索地进行脱粒,不出现滚筒缠草现象,能真正解决百姓在脱粒中的所急,所想问题。

产品创造成功后,很多百姓开始找他订购脱粒机,但因缺乏厂房、设备和技术队伍,供不应求,收到100多台订单,他找几个人自己在当年麦子收获前只完成了30多台脱粒机的制造,使30户人受益,百姓赞声不断。万事开头难,这30多台机子对我来说很难得,创作过程更是艰难,不停地想、看、拆、装、磨……亲力亲为,力求“完美”,却也觉得不满意。马德明觉得当时要想解决百姓的脱粒问题及需求,最重要的还是缺乏一定的技术,于是他又踏上寻求技术的道路,找大企业无偿工作,在期间,通过自己的努力,短时间内企业管理人员看到他的优势能力,将重要工作交予他,并获得一定报酬,同时,也使他收获颇多,学会了操作车床、铣床、刨床等机器,并了解了企业管理和运行模式。因马德明工作踏实认真,工作能力强,很快被祁连县农机修造厂负责人聘请,并担任技术指导。在期间,不断的充实自己的技能,并学习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

两年后,他带着积累的资金和经验,在循化县城郊区买了六百多个平方的地皮,盖了简易车间,想办起自己的农机研发和生产厂地,却因资金、设备等因素,无法满足老百姓缺乏先进产品的需求。于是,他再次出门找企业合作,用自己所掌握的技术开发设计谷物扬场风扇。在此过程中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其他时间看到的都是马德明在车间工作捣鼓的身影,他对这份事业的热衷已无法形容。

3年后回到家乡循化县,办起了“循化县农机修造厂”,制造销售他制造的新型精选脱粒机、锅炉等。从严格选料、下料、精加工、焊接、组装、打磨、喷漆、检测、到出厂,每一关都亲力亲为,直到每一个细节都毫无问题才出售。他研发的多用脱粒机可以脱粒小麦、青稞、油菜、玉米、豌豆、藜麦、粉草等,得到了村民的欢迎,也解决了稻麦收获时,抢收抢打、粮食及时入仓等问题。在短时间内得到群众的欢迎,还不断地销往省内外,产品供不应求,规模也越来越大。

马德明深刻体会到冬季取暖效果不理想,一进屋都抢坐在炉子边,才能感受到热度。他想到要改造炉具,因为我们高原气候冬季长达6-8个月且寒冷耗煤,于是他不断地思索和研究,根据老百姓生活取暖方式,于2010年研发出双层炉面热循环取暖炉,产品功能理想,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和国家科技成果证书,该产品比传统燃料节约30%-50%燃料,室内温度比传统炉提高1-2倍,使火焰在双层炉面内强制循环,提高了室内温度和热量面积,吸入烟筒的火焰和灰尘降低70-80%,技术先进,购买的客户络绎不绝。根据本地实际,少数民族丧事喜事和餐饮都离不开烧水锅炉,他从小看到的都是立式锅炉,市场上烧水锅炉也都是传统的立式锅炉,不便移动、烧水时间长,致使炉内水变浑浊、耗燃料、烟筒排放火焰和灰尘太多,污染环境、炉内水垢很难清理等,根据这些不足因素,他就开始研究和设计,设计出一种新型可移动卧式锅炉。传统立式锅炉烧开200斤水需1-1.5小时左右,耗煤30斤左右而马德明开发的卧式锅炉烧开200斤水需要20-25分钟左右,耗煤4-5斤左右,排放在大气灰尘和火焰降低60-70%,并将排放到烟筒内的火焰再次利用起来可烧水,大大改善了传统锅炉中所存在的问题,易清理水垢、节能环保、便于移动,该锅炉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不放弃努力成为马德明的任务,在现有的基础上争取再争取更是他的职责。为了扩大市场,他将研发的产品推广到外州县,亲自操作机器、手把手教农户正确使用,并让农户先试用,试用待满意后才付款。他生产的产品年年供不应求,收到群众好评。并且各类产品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登上了《青海日报》《青海农民报》《青海科技报》等。群众抢购产品,称赞不断,笑颜连连……马德明说:“这一切,就是我最大的收获,也是我最大的喜悦,群众满意我的产品,就是我最大的快乐”。

马德明生产的脱粒机于2013年被列入“青海省农机购置补贴项目”;“哈三”品牌先后获“循化县好商标”、“海东市知名商标”、“青海省著名商标”等;近几年来,企业先后被各相关部门评定为“年度文明诚信私营企业”、“年度守合同重信用企业”、“省级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科普示范基地”、“循化县先进基层工会”、全国“安康杯竞赛优胜班组”、“青海省科技型企业”、“全省培育和发展市场主体创业奖”、“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诚信经营示范单位”等。2012年中共海东地委、海东行政公署评为“海东地区就业创业先进个人”;20_年获“青海省科学技术成果证书”。2016年,本厂名称变更为“青海省哈三工贸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创业”有着太多的心酸历程,不断钻研,不断发明,不断试验,亲自与农户进行产品试验,亲自用本厂脱粒机脱粒,亲自用本厂小型收割机收割,做实验,一遍又一遍,不停地改善,不停的研究,最终达到最完善效果。

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却凭借自身的努力干出了一番不普通的事业。从十几岁在村里维修家电、手扶拖拉机,到县城电焊铺,到第一个以他名字命名的品牌、修造厂,再到国家发明专利获得者,马德明二十多年如一日,在工作中精益求精,从一名普通农民成长为一名技能大师,他的成功,源自于对生活工作的那一份踏实、认真、热爱”。

2023大国工匠精神素材人物事迹篇3

欧阳植竹,男,1977年1月5日出生,大专学历,现年39岁,现任太平镇坪石头村党支部书记,宁远县鑫农淮山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2003年2月至今已连续担任该村党支部书记十三年整,工作期间履职尽责,实绩突出,群众公认。

欧阳植竹先后获得省优秀基层党组织书记、市优秀村支部书记、省农民科技骨干、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头人、全省农民脱贫致富带头人、全国优秀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理事长、县优秀人大代表、永州市劳动模范、全县道德模范、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全省“先富带后富”先进典型人物、湖南省科技精英等46项荣誉称号。2016年4月被县委推荐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人选。在县委、县政府关心和支持下,2010年创办的宁远县鑫农淮山种植专业合作社,成为全市唯一跻身进入“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

欧阳植竹充分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在产业扶贫攻坚中,帮扶困难群众686户、1828名贫困人口脱贫,解决了近千名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20_年5月29日全国_副主席、民革中央主席齐续春等省、市、县领导亲临合作社指导,并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认可。

1、带头实行土地流转,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经济,带动农民脱贫致富。近五年来,他脚踏实地,当好群众致富的“领头羊”。他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创办鑫农农民专业合作社,做大做强种植、养殖事业,辐射带动了坪石头、杨家坪、李家库、清水岭、神旺、上下留、沙螺塘等22个村和1400多户走上致富的道路,流转农村土地11868亩,用于种植蔬菜花草树木,绿化荒山2800亩,为我县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作出了贡献。

永州工匠

2、创办安置帮教基地维护社会稳定和谐。在省司法部的关心下,与县司法局联和创办了社区矫正安置帮教基地,安置了120名无家可归,无亲可投,无业可就的“三无人员”,318名安置帮教人员,安置帮教600余人次,为社会的稳定和谐作出了极大贡献。

3、积极带头捐赠,关心农民疾苦。他致富不忘群众,真诚回报社会,他无偿支助困难学生,捐资四川汶山大地震等抗灾救灾,当时光交纳特殊党费就达3000元,无偿出资修路架桥,李家库、坪石头、土桥头、龙眠洞等16个村的环村公路修建都进行了捐资。无偿为上、下留村等82户困难群众提供种苗、化肥等生产资料,对龙眠洞等村的5名孤儿进行了资助扶持,据不完全统计,5年来各项捐献资金在40万元以上。

永州工匠

4、敢于讲实话,敢为民代言。他是县教育行业行风监督员,至今已两届当选为县人大代表,不管是当村干部,行风监督员,还是人大代表,他不忘自己的使命,认真履行职责,经常深入农村群众了解民意社情,并将得到的民意信息及时反馈到相关单位,在人大代表期间,每年都有4-6件提案、议案,为农村发展,社会和谐作出了极大贡献。

2023大国工匠精神素材人物事迹篇4

张志华:热处理技术专家,公司劳动模范,在他身上,闪耀着“新时代劳模精神”的光芒。

爱岗敬业,争创一流技术水平

合理的热处理工艺离不开大量的试验分析和反复验证。为了提高产品热处理性能,公司采购了全新的先进设备。新设备投入使用后,张志华积极扎根现场,阅读近700页的全英文说明书,一一吃透了新设备结构、加工参数及操作规范,同时利用工作之余对所掌握的知识进行整理细化,用于指导技术人员编程和一线职工操作。截止目前,该设备已储存80余个工艺程序,凝结了近350次的工艺试验成果。“勇于拼搏、不畏艰难”是张志华的标签。“张志华一流的技术源于他的决心和对事业的热爱与忠诚,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热处理二线班长刘银波说。

艰苦奋斗,持续突破技术瓶颈

作为热表处理中心“铸心”新长征党员突击队队长,张志华始终保持迎难而上的优良作风,近两年来,他先后主持、参与攻关项目数十项,保障了公司科研产品的顺利交付。“有张志华在,任何问题都能被解决,我们很放心。”变速箱公司线切割老师傅王凌说。

张志华锐意进取,创新改善,坚持跟踪关键产品的生产过程。在生产现场,经常会发现他与操作者不断交流讨论,优化工装夹具和工艺规程,既提高了生产效率,又更好地保障了产品质量。“张志华的创新基于操作者使用的方便与安全。”杨沅武师傅这样称赞张志华。

淡泊名利,奉献航空强国事业

没有豪言壮语,张志华身上永远有一种不动声色的坚定。十八年来,他披荆斩棘、艰苦奋斗,不言苦、不言累,将自己的全部青春热血倾洒于祖国的航发事业,多少次的咬牙负重前行,都是为了航空发动机的轰鸣声响彻云霄。矢志航发,朴实无华,这就是公司劳模张志华的真实写照,他用十八年的不懈坚守,向我们诠释了中传人动力强军、科技报国,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劳模风采!

2023大国工匠精神素材人物事迹篇5

余忠杭,圆柱齿轮制造中心车工,中共党员,集劳动模范、先进个人、质量标兵、青年岗位能手等荣誉于一身。

扎根岗位,勤奋好学

在几台硕大的新型数控车旁,一台卧式普通车床显得毫不起眼,余忠杭却把它当成自己的骄傲:“尽管数控车越来越多、越来越先进,但是一些特种零件还是需要更灵活的普车才能完成加工,普车对手上功夫的要求也比数控车高出很多。”带着这一份自豪,余忠杭时刻要求自己精进技术,提升水平,用自己这台被时光打磨得熠熠生辉的普车攻克那些数控车解决不了的难题。

不过,余忠杭并没有只守着自己眼前的“一亩三分地”,相反,他努力把自己锤炼成一个“多面手”,打造成一颗“螺丝钉”,随时准备向中心最需要他的地方出击。在熟练掌握车工技能的基础上,他又先后取得了钳工、蜗杆磨、动平衡等工种的操作证,在有需要时及时弥补中心人员空缺,协助突破瓶颈工序。现在,他还在继续学习新工种的操作技能,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换取成长与收获。

兢兢业业,以身作则

在统一的工装之上,余忠杭时刻警记在胸前别上党徽,他用这枚闪闪的党徽提醒自己,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影响带动身边人齐头并进、勇毅前行。他时刻保持着对自己的高标准、严要求。在质量问题上,余忠杭精益求精、实现了全年零件加工零超差、零报废。面对生产任务,余忠杭更是主动揽责,不怕苦,不畏难。

去年11月,某型号动平衡工序安排十分紧张。余忠杭投入到这场生产攻关战斗中。他说,只要工作需要,就竭尽全力做到最好。在他的感染之下,大家一起行动,最终成功在凌晨两三点顺利完成了任务。当大家走出生产中心时,天空中已经挂满了繁星。余忠杭说,那一天的星空格外美丽。

大胆创新,锐意进取

虽然普车更加灵活、适应性更强,但数控车床的生产效率和稳定性远高于普车。因此,余忠杭一直致力于工序的改善,将普车工序数字化,把需要大量技术和经验积累才能处理完成的工序简单化、普及化,以此实现提质增效的目标。在完成的大量改善项目中,某零件空刀槽加工工序改善带给了他满当当的成就感。

某零件加工需要在零件内部深处角落刻出两个空刀槽,操作空间小、刀具难以标准化,此前先用普车车出刀具再进行加工,耗时长,刀具通用性差,一次加工合格率也低。余忠杭主动请缨,解决空刀槽加工难题。在一年多时间里,他自己购买刀具,动手改造,进行试验,终于研制出以“长条状刀身+刀头”为结构的新刀具,该刀具可以轻松深入零件内部进行操作,还可以灵活更换刀头适应不同加工要求,最为重要的是,新刀具可以应用到数控车上。利用新刀具加工,该工序合格率从93%提高至100%,生产周期由3至4天缩短为1天,从高难度工序变成了人人都可操作的简单工序。“我在这项改善里投入多,想法多,改善的效果也好。如今,这项改善不仅解决了中心多个复杂图号的加工问题,更是在全公司推广开来。每当看到我的改善成功解决生产难题,助力科研生产任务完成,我就觉得自己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余忠杭的话语里溢满了自豪。

独具慧眼,不拘一格

余忠杭能干、肯干、实干,但并不只会“蛮干”,他经常将日常生活的细节与工作的细节结合起来,诞生了一个又一个工作“小妙招”。

磨齿班对薄壁零件进行加工时,常常产生加工振纹,造成产品加工粗糙度不合格。当大家对这一问题一筹莫展之时,余忠杭从铜锣中获取了灵感:如果对锣增加配重,锣就振动不起来,怎么敲都敲不响。于是,余忠杭提出了“在零件上增加环形配重”这一方案,并自告奋勇亲手加工配重块,在一段时间的试验后,加工振纹这一“顽疾”果然手到病除。

中心打磨零件使用的研磨轮一旦磨损就必须更换,但其实长期与零件接触、磨损严重的部位只占轮体的五分之一。余忠杭从裁纸刀上得到启发,他将磨损部分车去,剩下的完好部分还能继续使用,这一举措将研磨轮的使用寿命延长了五倍,为公司节约了大量生产成本。

余忠杭说:“爱岗敬业,恪尽职守,从点滴做起,从每一件小事做起,定能把事情做好。”热爱、用心、创新,正是在岗位上的不断学习、不断积累、不断突破,才铸就了“劳动模范”这张金字招牌,更铸就了“余忠杭”这个比金子还要掷地有声的大名。这个名字正昭示着余忠杭取得的一切成就最根本的原因:“我,忠于航发!”

1797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