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 事迹 > 关于2023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事迹

关于2023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事迹

时间: 梦荧0 分享

关于2023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事迹(精选10篇)

如今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名单已经揭晓,大家知道具体是谁吗?感动就像一股涓涓的细流,悄无声息地流过干涸的心田,以下是小编准备的关于2023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事迹,欢迎借鉴参考。

关于2023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事迹

关于2023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事迹精选篇1

【颁奖词】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今有嘉宾,德音孔昭。

【人物事迹】

20__年12月10日,屠呦呦因开创性地从中草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而获得当年的诺贝尔医学奖。这是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首次获得诺贝尔奖。1968年,中药研究所开始抗疟中药研究,39岁的屠呦呦担任该项目的组长。经过两年的研究对象筛选,并受到中国古代药典《肘后备急方》的启发,项目组将重点放在了对青蒿的研究上。1971年,在失败了190次之后,项目组终于通过低温提取、乙醚冷浸等方法,成功提取出青蒿素,并在接下来的反复试验中得出了青蒿素对疟疾抑制率达到100%的结果。在没有先进实验设备、科研条件艰苦的情况下,屠呦呦带领着团队攻坚克难,面对失败不退缩,终于胜利完成科研任务。青蒿素问世44年来,共使超过600万人逃离疟疾的魔掌。未来,屠呦呦希望通过研究,让青蒿素应用于更多地方,为更多人带来福音。

【人物故事】

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填补了我国无诺贝尔科学奖的空白。她将中医中药推向了世界,她将民族的变成世界的。过去,包括很多中国人在内的国内外学者专家,都批评中医中药为伪科学。屠呦呦用诺贝尔医学奖粉碎了他们对中医中药的攻击,奠定了中医中药在世界医学领域的地位。屠呦呦是民族的功勋、佼佼者,她对科学的贡献是卓著的。

40年前的科研条件和环境可想而知,屠呦呦要从医药中寻找抗疟新药谈何容易?屠呦呦和她的团队,克服重重困难,可谓历经千辛万苦。失败了,推掉重来,经历了无数次的实验。在失败面前,他们不言弃,始终执着地追求。屠呦呦被称着是“三无教授”,她毫不在乎,兢兢业业,对科学执着追求,锲而不舍。为了检验药物的效果,屠呦呦甚至亲自口服药物,尝试药物在自己身上的反应,以做到保证药物的万无一失,屠呦呦的肝脏因此受到了损伤,牺牲了自己的健康,目的。就是换来大家的健康,换来人类的科学进步。屠呦呦与青蒿素之间充满了许多精彩传奇故事,表现了科学家的态度、品质和精神,屠呦呦的精彩故事是一本极好的励志书。必须用好这本书,教育我们的下一代,学习现时代科学家的精神特质,“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在荣誉待遇面前不伸手,为着祖国的科学事业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今天,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更需要讲好屠呦呦与青蒿素的故事,用屠呦呦的故事屠呦呦的精神鼓舞大众,振奋精神。

大家一定记得,当年,陈景润摘得数学皇冠上的“明珠”,引起了全社会的轰动。1977年10月3日,新华社报道,陈景润的突出贡献为数学学科的发展写下光辉一页,中国科学院提升他为研究员。1978年1月,《人民文学》刊发了作家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人民日报》、《光明日报》随后予以转载,“怪人陈景润”轰动全国。1978年4月,《哥德巴赫猜想》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此时,“七七级”大学生刚刚入学报到,坐定课桌,开始如饥似渴地求知。都是关于中国数学家陈景润的精彩故事,不仅教育了“七七级”。《哥德巴赫猜想》还被选入了初中语文课本。陈景润的故事遍布大街小巷,刻入每一个人的脑海,激励了我们这一代人,至今,仍记忆犹新。

屠呦呦获诺贝尔科学奖是振奋人心的消息,让中国人扬眉吐气。屠呦呦是时代的符号,是科学家的优秀代表,是当代的陈景润,必须大张旗鼓的宣传屠呦呦与她的诺贝尔奖,讲好她和青蒿素之间有着精彩传奇的故事,用以教育人激励人,让我们张开双臂拥抱科学的春天。

关于2023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事迹精选篇2

1、群英荟萃

杨振宁本科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后,考入研究院理科研究所物理学部读研究生。读研究生期间,杨振宁住在联大昆中北院研究生宿舍。与他同室居住的有凌宁、金启华和顾震潮,黄昆和张守廉也偶尔来住几天。这些中华民族未来的精英们聚于一起,在陋室里交谈切磋,结伴探索着科学的奥秘。

2、杨门长子

作为杨家长子,杨振宁为鼓励弟妹多念书,还订出了一些颇为吸引人的规则:一天之中,谁念书好、听母亲的话、帮助做家务、不打架、不捣乱就给谁记上一个红点,反之就要记黑点。一周下来,谁有三个红点,谁就可以得到奖励———由他骑自行车带去昆明城里看一次电影。

3、名师高徒

杨振宁读联大物理学系时,给他上一年级普通物理课的是擅长实验的物理学家赵忠尧教授,上二年级电磁学课的是著名学者吴有训教授,上力学课的是在广义相对论等方面颇有研究的著名学者周培源教授等。

但对杨振宁来说,除了物理系直接教他的这些教授们外,父亲杨武之对他的影响也是相当大的。杨振宁在学校里,遇有不懂的问题、碰上难以处理的事,总是经常跑到数学系办公室向父亲请教。

颁奖词

站在科学和传统的交叉点上,惊才绝艳。你贡献给世界的,如此深奥,懂的人不多。你奉献给祖国的,如此纯真,我们都明白。曾经,你站在世界的前排,现在,你与国家一起向未来。

关于2023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事迹精选篇3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教育更是发挥了重要作用,教育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对一个国家来说教育是一件大事,对一个家庭来讲更是一件大事。由于家庭因素及其他原因,一部分适龄儿童无法正常入学,对上学的渴望也只能是一种奢望,但张桂梅,一个62岁的老太太,瘦弱多病、无家无子,却用行动让1645名贫困女孩迈向了大学之路,实现了华丽转身,她就是人间的“天使”。

做好一件事情并不难,难得是一辈子做好一件事。对张桂梅来说,她这一辈子都在为贫困孩子的教育操心和操劳,为建立一所免费女子高中,面对旁人的不解、质疑甚至是谩骂,她都不予理会,牢记自己的初心,勇挑教育的重担,为改变贫困山区教育落后面貌,尤其是女孩受教育程度低的现实情况,她四处奔走,拉赞助,搞募捐,最终在她的不懈努力之下免费女子高中成立了,这不仅仅是一所学校,而是无数贫困女孩改变命运的希望之门,在她的辛勤付出之下,女子学校取得了可喜成就。

张桂梅,由一名普通的中学老师,义务当政府新建的华坪县儿童之家的院长,再到云南省华坪县女子高中党总支书记、校长,这一个个身份的转变和叠加,对她来说不仅仅是一个称谓的改变,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身患疾病的她,面对当地组织的关心和照顾,都化作了她为当地教育事业做努力贡献的`动力,她不为名利,不图回报,只为让每一位贫困的孩子能够通过读书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她用一双勤劳的双手撑起了贫困孩子未来的天空。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张桂梅用自己的教育初心,通过19年的努力实践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教育奇迹,她知行合一,身体力行,用行动向我们广大党员干部上了一堂生动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课,是用行动让贫困女孩华丽转身的“天使”。

关于2023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事迹精选篇4

1997年4月,是个不幸的日子,张老师被查出患有子宫肌瘤,腹腔迅速膨胀,疼痛难忍。她一面吃止疼药,一面把工作量加到了最大限度。当她知道自己生命垂危时,面对一纸无情的病检报告(当时医院诊断为癌症),她没让领导、同事、学生知道,而是默默忍受着身体和心灵上生与死的煎熬。

在这几个月里,同事们经常看见她在通往教室的路上一步一步往前挪。她给学生加大了复习量,也加大了自己的工作量,她每天早上6点多钟起床,晚上批阅作业试卷到12点。这样,一直坚持到7月份,把学生送进中考考场后,才向领导说明情况,住进了昆明的一家医院进行手术治疗,切除的子宫和肿瘤重达2公斤多。手术后,医生要求她至少休养半年,可是手术后的第24天,她就回到民中上班了。由于手术失血过多,伤口没有完痊愈合,巨大的疼痛折磨着她,可她仍然坚持在讲台。由于过度劳累,97年12月,张老师的病情复发,领导、同事、学生多次劝她住院治疗,她不肯。她说:"我的事业是教书,我的希望是学生,不把他们送出学校我是不会先走的"。这段时间,她的工作量达到了极限,每天工作10多小时,更不存在星期六、星期天,全年休息的.时间只有过春节的3天。直到98年3月,她的病情己恶化得特别厉害。人们劝她住院,她仍然拒绝了。她说:"学生刚有起色,我不能离开他们,我的生命就是讲台"。领导、同事们说:"我们需要你活着,华坪人民需要你活着,请你服从安排吧。"冲着这份真情,她才进了华坪县中医院,这时,她仍然一边治疗一边坚持工作。每天都是一拔下针头就走向讲台,从没有在医院安稳地躺过一天。看了不到一个月,医生告诉她医院无法控制她的病情,需要转院治疗。为了节约国家的医疗费,她毅然决定出院。为了即将毕业的学生,她拒绝再到任何医院治疗,仍然坚守在岗位上。

就这样,张老师调到华坪两年多了,虽然她一直带着重病,一直承受着痛苦,可她从没有请过一天病事假。人们常不解的问她:这样做有什么目的,有什么好处?什么力量使她这样坚强?张老师总是笑着说:"如果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业:如集我有企盼,那就是我的学生;如果我有动力,那就是党和人民"。

关于2023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事迹精选篇5

通过这段时间学校组织的对张桂梅先进事迹的学习,同是一名人民教师,我自感羞愧。

张桂梅同志是边疆民族贫困地区的教师的优秀代表,她的事迹平凡而伟大,思想朴实而闪光,在她身上集中体现了伟大的时代精神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展现了新时期人民教师的良好形象和共产党员的时代风采。张桂梅的事迹,充分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崇高思想境界和高尚道德情操,充分体现了她对党和人民教育事业的无比热爱和忠诚。她工作30余年来,爱生如子,对待教育事业兢兢业业,即使被病魔纠缠也没有一丝懈怠,仍然带病忍受着剧烈的疼痛站在讲台,就算倒下也放不下她的.学生,无论何时何地,心中仍然牵挂着她最热爱的教育事业。

作为一名教师,很多无法做到的在张桂梅看来像是举手投足的小事,其实不然,正因为对她来说是小事,是她心系学生,心系她的工作,无论在什么岗位,她始终一直坚守,不但自己做好,还要树立榜样,带动同事一起做好教育。从她教学取得的成绩证明了她对教育事业的衷心。

尽管现实残酷,她先是丧夫,然后自己几经病魔折磨,但她始终“不忘初心”,坚持将自己的一生为教育事业作奉献,她忘我的精神,爱学生如子,爱教育事业胜过爱自己生命的精神让我十分崇敬。作为一名党员的教师,尽管我一直以来也在热爱教育事业,认真对待我的每一位学生,在岗位上兢兢业业,但和张桂梅同志比起来,我所做的一切似乎很渺小。

今后的工作,我会继续努力,像张桂梅同志,学习她对待工作的态度,学习她无论何时何地始终“不忘初心”,坚守在教育岗位,培养更多优秀的学生,为学校的教育尽一份力,为贫困地区的教育奉献自己的力量。

关于2023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事迹精选篇6

今天在课堂上,老师给我们播放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颁奖视频,看完他们的事迹后,我心中涌起的感动无以言表。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一直在我眼前闪现,挥之不去。他们每个人带给我的震撼和能量都让我一生受用无穷。

抛家舍业,隐姓埋名,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却把名利看的淡如水——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这个像山一样刚强的男子,有着如海一样博深的胸襟,在祖国需要的时候,毫不犹豫地奉献了一切。为研制核潜艇,新婚不久的黄旭华告别妻子来到试验基地,后来还把家安在了小岛上。他似一遍一遍地认真重复着枯燥的数据,作为核潜艇总设计师,他甚至冒险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在他不分日夜地努力研究下,终于带领团队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我想:他真的爱祖国,大概,这样的他,祖国也是引以为傲的吧!

黄旭华青丝化作白发,以身许国的情怀不禁令作为祖国新一代接班人的我汗颜。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的我,不禁没有他那样的魄力和胆识,而且文化知识还相差甚远。有这样的榜样相比较,我碌碌无为的生活就是在虚度青春。我想,我找到照亮我人生的灯塔了。向着目标前进,我对自己说:加油!

高龄拾荒老人刘盛兰拖着病弱的身躯,却有着高贵的心灵,这位九十多岁的“五保”老人用他那苍老的手汇出了一叠叠的“问卷”,他在用实际行动给我们上课,无声的教育,却胜过千言万语。他的这份执着,这份爱心,深深地撼动着我们的内心深处,在心的海洋上掀起阵阵波浪。

试问,在这样诚挚、朴实、无私、执着的爱心面前,你还能无动于衷吗?

段爱平——一位住在百姓心窝子里的人。“村委会主任可能是中国最小的官,段爱平的当法,是把身家性命都捆一起为村民做事。”这样的官,让我们怎能不爱?在现社会腐败现象频繁出现的报道下,虽然有整顿措施出台,现状也有所改观,但我们心里都明白,不贪不腐不代表真心关爱,真正像段爱平这样心系百姓的官又有多少?她把心都掏给了她所守护的百姓,百姓们当然也愿意倾心相待,因为他们知道,有这样的官在的地方,就有希望。

那些和段爱平一样的人,就是我们的希望,就是我们振兴繁荣祖国的底气!

看完守墓老兵陈俊贵的故事,我的脑海里突然就蹦出了关羽的身影。我记得当时我看《三国》时,关羽的义薄云天的形象给我的印象最深刻,当看到英雄死去的时候,对着电视屏幕的我哭的一塌糊涂。今天看到陈俊贵为风雪之夜的一次生死相托而守护了一生,一种异样的情愫瞬间涌了出来,是对英雄失去战友那悲痛心情的感知和对英雄执着守护友情的敬重、崇拜。

我怀揣着淡淡的忧伤再次向伟大的战友致敬!向心比金坚的守墓英雄致敬!向那些曾经为了祖国而战斗的英雄们——坚定而庄重地致敬!

有梦的地方就有希望。“油菜花父子”沈克泉、沈昌健35年的追梦路,走得异常艰辛,却也异常坚定。一粒种子,蕴含着世代相传的梦想,让这一对农民父子前赴后继地为之奉献一生。因为他们相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所以,即使他们没有专业的知识分析、没有专业的测量仪器、也没有任何人的支持,但父子俩却依然固执地用肉眼观察,全凭记录总结规律,最终获得成功。

“路,也许走得慢,但只要不停下来,总是会有前进的。”

不想让乡亲的梦,跌落于山崖。悬崖边上的护梦人格桑德吉把培养学生、关爱学生当做自己一生的追求。她广阔的胸襟,无私的爱心无不在诠释着老师崇高的师德。为了西藏山区孩子们的求学梦,为了山区的孩子都能走出大山,她却甘愿走进大山,在满是泥石流、山体滑坡的道路上频繁往返,甚至不顾有着身孕的不便身体,冒着大雪封山、过冰河、溜铁索的危险坚持给学生上课,并把他们安全送回家。被村民们亲切地称为门巴族的“护梦人”的她,倾其一颗心、一个家,奉献于一个喜马拉雅山脚下的信念。

也许,“桃李满天下”才是对向格桑德吉一样的老师们最好的回报吧。

可怜天下父母心,母爱总是伟大的,不求回报的。绝症母亲姚厚芝为孩子缝补梦想的良苦用心再一次向我们展现了母爱的坚韧,病可以压垮身体,但唯独不能摧毁母爱。我们此时最大的心愿就是祈祷上天能多宽容些时限给这位坚强的母亲,让这美好的愿望和浓浓的祝福伴着她牵挂的孩子成长,滋润着天下所有儿女的心房。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让我们虔诚地祝福吧,祝福天下的父母健康长寿,平安快乐!

在医患关系如此紧张的今天,胡佩兰的出现,无疑是患者心灵的一剂灵丹妙药,她用医德弥合了医患间的裂隙,更难得是20年如一日的'坚守。生活节俭的她却经常大方地给病人垫付医药费,还拿出微薄的坐诊收入和退休金,捐建了50多个“希望书屋”。在接受现场采访时胡佩兰这样说:“医生应该是不爱金钱的职业,它需要对病人的情感投入,想发财就不要当医生。看到病人痛苦的来,快乐的去,是我最开心的时候,我只要活一天,就要给病人看一天病。”句句说到了我们的心坎上。我明白了,只有真正的白衣天使才有这样的顿悟啊!

在当下“扶不扶摔倒的人”的热议中,方俊明说:“当灾难来临那一刻,我是出于本能要去这样做,没想那么多。出事后这么多年,饱受委屈,却无怨无悔。一句“无怨无悔”彰显了善良在方俊明心中坚定的分量,同时也拷问着我们对委屈与人性的抉择!

龚全珍,一位90岁高龄、忠于爱情、深明大义的老人,一生简单而美好,忙碌而充实、无私而伟大。所有赞美的词汇用在她身上都不为过,这样一位心中充满人间真情、头脑装满天下道理的将军夫人、革命达人,让我们读懂了什么才是伟大的人生。

他们每个人都是平凡人,却做出了不平凡的事,只是——缘于爱。

做个有爱的人,做个有上进心的人,让我们的爱温暖着身边的人,如和煦的春风、如灿烂的阳光、如甘甜的泉水、如醉人的花香,给人以前进的力量、向上的勇气。

感动之余,我、我们,是否应该做点什么?

关于2023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事迹精选篇7

时光如水,生命如梭,我们每个人的一生如流星一般转瞬即逝,在有限的时间里演绎着不同的故事。有的如爱情片一般充满着浓情蜜意;有的如动作片一般充斥着惊险刺激;有的则如悬疑片一般体验着跌宕起伏。而今天一部“纪录片”深深的吸引、感动了我,它的名字叫《我这一辈子》。

故事的主人公名叫王娅,出生于1952年,是国家电网天津电力检修公司的一名普通员工,在她短暂的生命旅程中时时刻刻践行着“上好班,做好事,当好人”的理念。终其一生,无怨无悔。

一、 平凡

王亚作为一名普通的电力工人,在长达26年工作时间里,兢兢业业,尽职尽责,忠于职守,刻苦专研、甘于奉献。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这种精神是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因为在日常的工作中,我们会时常抱怨,患得患失。王娅之所以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突出的业绩,就是因为他们始终有着为单位、为社会干好事业的坚定理想信念。我们要像她一样,志存高远,立足本职,爱岗敬业,扎实工作,在自己的岗位上为公司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二、 平淡

王娅一生淡薄名利,勤俭持家。她的一生始终与“慈善”紧密联系。汶川地震,南方水灾西部救困等,都留下了她的足迹。王娅的行为正如老子在《道德经》里所说的那样: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而她的感人事迹也在我们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子曰:“德不孤,必有邻;有高尚道德的人必定不会孤单,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与她为伴。投身“慈善”事业的她,不是孤独的,她有家人的'支持,员工的帮助,有我们每个人留下的感动。

三、 平和

在得知自己身患重病之后,王娅没有自暴自弃,而是以平和的心态面对一切。面对即将被死神夺走的身体,她选择了用另一种方式来延续自己的生命——遗体捐赠。这是一种多么伟大的抉择呀!她就像一盏明灯,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她用信念选择坚守;用信念,点亮生命。她用自己的行动让生命生生不息的完成了一次崇高的接力;她值得我们去驻足仰望!她是我们心中那个最可爱的人!

最后,我想用一段话来表达我对这部“纪录片”,对王娅的深深敬意:

若将我的一生比作一部电影,它既没有动人心魄的剧情,也没有花里胡哨的特效。

有的只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持。

但希望有观众喜欢且有所收获,最后感谢此生遇见的每一个人。

关于2023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事迹精选篇8

经总指挥部研究决定,瞄准北京时间6月17日9时22分发射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飞行乘组由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和汤洪波组成,聂海胜担任指令长,备份航天员为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航天员聂海胜参加过神舟六号、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刘伯明参加过神舟七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汤洪波是首次飞行。今天上午,执行此次发射任务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火箭将加注推进剂。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是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第四次飞行任务,也是空间站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任务有以下主要目的.:在轨验证航天员长期驻留、再生生保、空间物资补给、出舱活动、舱外操作、在轨维修等空间站建造和运营关键技术,首次检验东风着陆场的航天员搜索救援能力;开展多领域的空间应用及试(实)验;综合评估考核工程各系统执行空间站任务的功能和性能,进一步考核各系统间的匹配性和协调性,为后续任务积累经验。

按计划,神舟十二号飞船入轨后,将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对接于天和核心舱的前向端口,与天和核心舱、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形成组合体。航天员进驻核心舱,执行天地同步作息制度进行工作生活,驻留约3个月后,搭乘飞船返回舱返回东风着陆场。

目前,天和核心舱与天舟二号组合体状态稳定,各项设备工作正常,具备交会对接与航天员进驻条件。执行神舟十二号飞行任务的各系统已完成综合演练,航天员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前各项准备已基本就绪。

关于2023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事迹精选篇9

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没有专职的心理医生。学校老师们开玩笑说:“张桂梅校长就是心理医生。”

紧张的高中学习生活,家庭贫困的阴影,经常会使一些学生精神状态低迷,学习成绩滑坡。每当遇到这种情况,张桂梅不仅耐心地开导学生,而且亲自去家访,了解学生背后的家庭原因。她不能让任何一个孩子辍学。

张桂梅每晚住在学生宿舍。高一年级的一名女生情绪低落,学习成绩退步。张桂梅就让她与自己同住,经常开导她。了解到女孩的父母经常打架,女孩还常被父亲嫌弃辱骂。张桂梅3次到村中她家里为其父母调解,终于让全家和好,小姑娘脸上有了笑容,学习也更努力了。“我要救这个孩子,就要救她父母,救她全家!”张桂梅说。

“陈小琴(化名)最近考试成绩才390多分,这个成绩究竟是什么原因?”今年国庆家访,张桂梅带着满腹疑问来到船房乡华荣村高三学生陈小琴家。陈小琴家是贫困户,母亲有精神疾病,父亲受到村里帮扶,当了村里的保洁员。张桂梅明白了陈小琴的心病,亲切地鼓励她:“大家都在帮助你家,你在学校的.生活费有学校补助,你不用担心家里,应该全力以赴地专心读书。”

12年来,华坪女子高中没有一个学生因为贫困辍学,没有发生过学生自杀、自残的事件。12年来,跋山涉水的家访,每个学生和家庭的甘苦张桂梅都了然于胸。

关于2023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事迹精选篇10

1966年秋天,他出生在黑龙江依安县红星乡东升村一个普通农民家中。

家里兄妹6人,他排行老二。

上高中时,家里要同时负担5个孩子读书,懂事的他主动提出不住校,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

当时全班52个学生,51个住校,唯独他跑校。

为此,父亲咬牙花100块钱给他买了一辆二手自行车,供他上学往返。

学校离家10公里,全是坑洼土路,天气好的时候,路都坑坑洼洼的不好走,遇到下雨天,路上积满了黑泥水,连下脚都很困难。

冬天更遭罪,路面结冰,非常滑,为了不迟到,他每天凌晨三四点起床去上学。

冬天即使不下雪,他骑车到学校时脸上、脖子上、身上都挂满了白霜,浑身湿透,所以同学们都叫他“小雪人”。

但是,无论天气如何恶劣,不管雨多猛、雪多大,他从未迟到或早退过。

因为初中就读的是农村学校,英语课只开半年,没有正规英语老师,中考时他的英语考了零分,但他还是考上了县里最好的.高中。

当时全班考高中只考上五六个,他就是其中之一。

上了高中,为了高考英语不拖后腿,他在英语上下足了功夫,就连走路、干活时,都在背英语单词。

如今整个航天员队伍中,属他的英语最出色,大家都叫他“小诸葛”。

为了赚学费,他甚至在高中读书期间短暂辍过学,到附近砖厂打工。

可他始终没办法放弃学业,后来又回到了学校继续读书。

他的高中班主任说,好像一年四季都没有见他穿过新衣服,每天中午带的饭也只是玉米面大饼子,外加一些咸菜。

1985年,空军在依安县招飞行员,凭借强壮的体魄,他轻松过关。

进入航天员队伍以后,他从未放松过对自己的要求。

神舟五号飞天时,他虽然没有入选任务梯队,但却把专业书籍找出来翻了一遍又一遍,写下了六七十万字心得体会,时刻为自己的梦想做准备。

他就是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航天员刘伯明。

18086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