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实用范文>心得体会>读书心得>

寒假3000字读书心得3篇

时间: 刘丽666 分享

  读书滋养人生。多读书,读好书,活读书,既可陶冶品德,丰富智慧,增长见识,愉悦生活,使人高尚,又可补气养神、延年益寿。下面是学习啦为大家准备的寒假3000字读书心得,希望大家喜欢!

  寒假3000字读书心得范文一:《人间词话》读书心得

  这篇文章读几遍就会发现,此书形散而神不散,果然“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辞脱口而出而无矫揉装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我将正文内容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一、词以境界为上(王国维对词的境界的评析);二、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词的发展历程以及词人词作风格)

  词以境界为上

  王国维论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言气质神韵不如言境界”。例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国维谓之“此等境界,可谓千古壮语。”词以境界为最高审美标准。那么,什么是境界呢?他是这样解释的:“境非独谓景物也,感情亦人心中之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着,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像晏殊的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天涯茫茫,长路漫漫,秋风渐起,伊人远隔,天气之凉比不上相思之苦,秋风起时偏登楼,欲言无语更无人听,一切的一切在无可奈何之中变得难以承受。这种用真感情写的真境界,不仅得到了王国维的赞赏,也获得了历经千年万年的力量,流传至今。

  王国维还指出,境界有理想和写实之分,又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之分。“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现实二派所之由分。然二者偏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必邻于现实之故也。”就像冯延巳的《醉花间》词“高树鹊衔巢,斜月明寒草”,俊朗清雅。能够感动别人的永远是对真实的升华,而不是纯粹的虚构与写实。这正是美的根基所在。

  “有我之境”的要点在于“以我观物”,即从自我感情出发,对客体进行加工整理,一切外物都成为内在感情的表象,如“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幕”。“无我之境”的要点则在于“以物观物”,强调客体存在的真实性,主体意识被客体化,如“菜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这也是主观诗跟客观诗的区别所在。古人写词,写有我之境的较多。但对名家高手来说,他们可以得心应手的根据自己的愿望进行选择运用。例如苏轼之词既有“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情景无限”这样自然优美的无我之境,也有“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这样壮美的有我之境。

  境界有上述类别之分,但“境界有大小,然不以是而分高下。”优美和壮美,只是审美的不同取向而已,它们之间不应该存在价值的判断。“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宝帘闲挂小银钩”所描述的意境,并非不如“落日照大旗,风鸣马萧萧”、“雾失楼台、月迷津渡”的境界啊。然而,炼字对境界的表达有很重要的作用。比如“红杏指头春意闹”的“闹”字,使意象生趣盎然,我们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才智啊。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唐五代北宋之词,可谓“生香真色”。清代文学家潘德舆说,“词滥觞于唐,畅于五代,而意格之闳深曲挚,则莫盛于北宋。词之有北宋,犹诗之有盛唐。至南宋则稍衰矣。”清初有文学家说,“词至北宋而大,至南宋而深。”众说纷纭。让我们来看看王国维的观点吧:“君之于词,于五代喜李后主、冯正中,于北宋喜永叔、子瞻、少游、美成,于南宋除稼轩、白石外,所嗜者鲜矣。尤痛诋梦窗、玉田,谓梦窗砌字,玉田垒句。一雕琢,一敷衍。其病不同,而同归于浅薄。六百年来词之不振,实自此始。夫自南宋以后,斯道之不振久矣!元明及国初诸老,非无警句也,然不免乎局促者,气困于雕琢也。嘉、道以后至此,非不谐美业,然无救于浅薄者,意竭于摹拟也。”

  虽然“才之不可强也”,但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文学作品的形式体裁变化有其自身的萌芽、发展、壮大、衰落、消退和新体裁诞生的过程。但单纯从词的角度来看,古人词作真的是“满园春色管不住”“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啊!每经历一件事情,我们都会增长一些见识;每读一本书,我们都会增长一些智慧。《人间词话》带给我的,远远超过这些。这本书把我带进了词的天堂。我像一颗小星球,在此的浩瀚的宇宙中尽情享受精彩绝伦的文字带来的快乐,一次又一次的感叹写出这样或清俊或幽怨或豪爽的文字的人不是天才那是什么!这本书增强了我整理资料的能力。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可不历三种之阶级:「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同叔《蝶恋花》此第一阶级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欧阳永叔《蝶恋花》此第二阶级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辛幼安《青玉案》)此第三阶级也。——王国维

  王国维的这三境界是我读师范时所了解的,当时就对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次有幸拜读后,顿觉词的世界是如此之大,如此之深,当你遨游其中使你会发觉自己的渺小与无知。

  王国维一生在考据、哲学、文学评论等多方面成就俱佳,然而他对自己写词的工夫尤其自得,曾说过这么一段雄视百代的话,他说:「余之于词,虽所作尚不及百余阙,然自南宋以后,除一二人外,尚未有能及余者。」王国维说这话的时候刚满三十岁,只写过百来首词,就轻易把八百年来的词人几乎全不放在眼里,写作能写到这等份上,先不说历史评价如何,就算清狂自信也够透彻的了。这位生于一八七七年,卒于一九二七年,在他五十岁的壮盛之年,跳入北京颐和园的昆明湖没顶而死,其一生就是对人生问题不断追索讨问的过程。有人说他是逊节于清朝的遗臣,有人说他是忧心世道的烈士,也有人说他只是受不住罗振玉这位师长的长期欺压,一口怨气咽不下去,就投水自尽了。王国维戏剧性的死亡对历史学者而言是举足轻重的,但对于写作或画画的人而言,他所留下的文字比他个体生命的终始短长更重要。

  《人间词话》是中国近代最负盛名的一部词话著作,是王国维文学批评的代表作,在清代众多的词话中,《人》以其见解之新颖,理论之独创熔中西美学、文艺思想于一炉,突破清代文坛某些学派的门户之见,独树一帜,为中国美学、文艺理论研究开创了一条新路,在中国学术思想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它虽为论词而作,但涉及的方面很广泛,不限于词,“可以作为王氏一家的艺术论读”(夏承焘《词论十评》),它突破清代词坛浙派、常州派的门户之见,独创一派。这《人》是在探求历代词人创作得失的基础上,结合作者自己艺术鉴赏和艺术创作的切身经验,提出了“境界”说,为王国维艺术论的中心与精髓。境界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一个观点,即文学作品的意境是由作品所描写的生活实际和它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是主观和客观,理想和现实,情感和理智的统一所谓境界「非独谓景物」,「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有造境,有写境」,即有创造的境界,有写实的境界。在此,对境界的含意作了明确的说明,继而又对境界的构成作了具体阐述,「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虽写实象,亦理想家也」,这就是说,境界是诗人模写自然又表现理想构成,成功之诗必然是理想与写实的密切结合。

  最后我想借用他人对《人间词话》的一段评论结束我的这篇读后感。王国维《人间词话》在中西文艺思想交流融合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它观点新颖,立论精辟,自成体系,在中国诗话、词话发展史上看成是一部划时代的作品。

  寒假3000字读书心得范文二:《飘》读书心得

  我之所以会读《飘》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之前看过由它改编的电影《乱世佳人》,由此对其产生了很大的兴趣。虽然《乱世佳人》我只完整的看过一遍,但费雯丽演绎的猫一样的思嘉、克拉克·盖博表现出的瑞德船长的复杂精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忍不住想从原著中进一步探求他们的真容。

  我所阅读的这个版本分为上下两册。封面是一张油画,画面上是思嘉和白瑞德船长坐在马车上,背景是象征着战争的兵荒马乱,整体带给人一种压抑感,逝去的历史化作马蹄后腾起的尘埃,然而未来并不明朗;封底则是《飘》所赢得的各种赞誉。封面和封底设计较为精细雅致。翻开书籍,在出版说明和译者序之前,有一部分内容是用铜版纸印刷的(上下册均有),这一部分是有关《飘》的周边情况:例如作者照片、电影海报、不同版本的《飘》的封面及插图等等,以图片为主,文字为辅。我个人认为这部分的设计很新颖,有效地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书页的纸张质量比较好,光泽温和不刺眼,而且印刷非常清晰,错讹之处极少。

  《飘》的故事情节比较复杂,时间跨度也很大,通过对思嘉、白瑞德、媚兰、艾希礼为主展开的形形色色的人物进行刻画,生动完整地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横跨南北战争的历史画卷。其中既包括开战之前南方庄园悠然自得的生活,如烤肉宴、舞会等等;也包含了战争中伤员缺医少药、肢体残缺,亚特兰大居民丧失亲友的悲惨;甚至对于战争结束后南方重建的艰难,也通过思嘉本人的奋斗展现了出来。由于作者是以周围的人物及事件作为原型进行描写的,具有很强大的艺术感染力。特别是思嘉在逃离亚特兰大、回到塔拉庄园,面对着被洗劫一空的庄园和支离破碎的家庭,倔强勇敢的挑起了重建的责任,站在红土地上宣告:“凭上帝见证,我以后绝不会挨饿,绝不!”每次读到,都会被人物身上爆发出来的精神深深感染。

  《飘》的故事情节大多为人们所熟知。女主人公思嘉,是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南方庄园主的女儿,思嘉漂亮而富有个性,赢得了当地许多青年的爱慕。但她却盲目的爱慕着艾希礼,一个长相英俊,性格却很懦弱的南方世家子弟。1861年的4月,战争的阴云已经笼罩在佐治亚州上空,然而16岁的思嘉心思全部在艾希礼身上,艾希礼优雅的绅士风度使她芳心暗许,然而她却在烤肉宴的前一天得知了一个使她心碎的消息:艾希礼即将娶他的表妹媚兰!第二天的烤肉野宴,思嘉试图说服艾希礼和她一起私奔,但没有成功,自尊心受到伤害的思嘉扇了艾希礼一个耳光,还砸碎了一个花瓶。但出乎意料的是,这一切都被一个叫白瑞德的船长看在眼里,白瑞德船长的名声很坏,而且他似乎并不认为南方能够在这场战争中轻易获胜。为了赌气和报复,思嘉嫁给了媚兰的哥哥查尔斯,然而她很快就后悔了。由于战争,查尔斯和艾希礼等没过多久就离开了家乡。还未等开战,查尔斯就染病离世,同时,思嘉怀孕并顺利生下了儿子韦德。

  思嘉沉浸在对艾希礼的思念中,而且对寡妇的繁文缛节非常不耐,心情抑郁。于是思嘉的母亲埃伦将她送到了亚特兰大同媚兰和皮特姑妈一同居住。虽然环境改变了,但南方的传统却使得她的生活毫无乐趣。在亚特兰大的募捐会上,思嘉再次见到了白瑞德船长,甚至罔顾社会风俗同他跳了一支舞。随着战争局势的恶化,社会上的清规戒律渐渐不再是约束思嘉的囹圄,她又开始同青年谈情说爱,尽管她认为自己对艾希礼的感情忠贞不渝。葛底斯堡战役严重打击了南方,圣诞节后艾希礼回家,思嘉再次向他表露了爱意,但仍然遭到了艾希礼的拒绝。第二年年初,思嘉几乎是同时得知了两个让她难以置信的消息:艾希礼受伤被俘、媚兰怀孕了。于是为了照看怀孕的媚兰,思嘉被迫留在了亚特兰大。南方军队节节败退,眼看首府亚特兰大就要失守,偏偏在八月底,媚兰的儿子小博降生,亚特兰大一片混乱。无奈思嘉只得求助于白瑞德,希望能够回到塔拉,白瑞德却在半路上去投军,思嘉只得自己带着媚兰母子和韦德回家。回到塔拉庄园后,思嘉发现家里已经面目全非:埃伦病死、杰拉尔德精神不正常、两个妹妹身患伤寒卧床不起、大部分的黑奴也都跑了。
在近乎绝境的情况下,19岁的寡妇思嘉负担起了全家的生计,媚兰一直给予思嘉许多帮助。就在一家人的情况好转时,传来了要对塔拉庄园征收高额税收的消息。为了保住塔拉,思嘉再次求助于白瑞德,却发现白瑞德已经由于挪用南方军队物资而锒铛入狱,就在一切看来毫无希望的时候,思嘉的妹妹苏埃伦的未婚夫——弗兰克出现了。弗兰克由于经营小生意,家里有一定积蓄,为了得到钱去拯救塔拉,思嘉采取欺骗的手段使弗兰克娶了自己,塔拉终于得救了。思嘉渐渐发现弗兰克很无能、生意经营不善,于是她产生了自己经商的念头。她向白瑞德借了一笔款子,买下了木材加工厂,然而种种举动使得亚特兰大的传统社会对她极为不满。思嘉再次怀孕并生下了一个女孩子,起名埃拉。“重建”在进行,亚特兰大的局势变得很不稳定,在一次去木材厂的路上,思嘉遭到了袭击。3K党为了给思嘉复仇,扫荡了贫民窟却被军队发现,弗兰克死亡,艾希礼受伤。思嘉因为弗兰克的去世十分不安,葬礼之后她独自在家里借酒消愁,此时白瑞德出现,他居然向思嘉求婚了。婚后思嘉过上了自己期待的富裕生活,并且生下了美丽可爱的邦尼。白瑞德十分宠爱邦尼,为了使邦尼在亚特兰大能保住贵族地位,他不惜加入了民主党的阵营。思嘉与艾希礼在木材厂见面,回忆起过去生活,思嘉忍不住靠在了艾希礼的怀里,这一幕却被艾希礼的妹妹看见,思嘉百口莫辩。然而媚兰却保护思嘉,不允许别人对思嘉进行攻击。白瑞德带着邦尼暂时离开了家,思嘉发现自己怀孕了,她又惊又喜,同时格外想念白瑞德。但白瑞德回家时却对思嘉冷嘲热讽,思嘉大怒摔下楼梯,摔断了肋骨并且流产,白瑞德找到媚兰,深深忏悔。邦尼喜欢骑马,但在一次跳跃栏杆的过程中不幸遇难。随着邦尼的去世,白瑞德对思嘉的爱也全部破碎,思嘉此刻却发现自己深深爱着、依赖着白瑞德。媚兰再次怀孕,但因流产而去世,思嘉后悔自己一直没有意识到媚兰是自己重要的精神支柱。白瑞德离开了思嘉,但思嘉坚信自己能够回到他身边。

  《飘》中最着重刻画的人物无疑是思嘉。作为一个南方庄园主的女儿,思嘉却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淑女,她任性、固执而自负,她虚荣、自私,但同时她倔强不服输、勇于改变自己、适应环境。在一个动荡变革的时代、在一个传统美德崩溃瓦解的时代、在南方资本出现萌芽的时代,思嘉正是凭借着自己的现实主义和贪婪,才保全了自己的家庭、保护了自己周围的人,她不甘于“体面地饿死”,她要活下去并且要高质量的生活。同时,思嘉具有高度的家庭责任感,一个19岁的小姑娘,没有任何的谋生技能,却要承担起家庭的重担,但她并没有因此而退缩。思嘉对于爱情的追求虽然盲目,却是热烈的,她为了艾希礼的一句话,甘愿冒着生命危险在亚特兰大为媚兰接生。在战后,倘若不是思嘉,崇尚传统生活的艾希礼一家只能去喝西北风了。正是思嘉在困难面前所表现出的惊人勇气,深深吸引了白瑞德,也深深吸引了读者。贪婪、自私、现实主义、固执……如果用这些词去描述一个女人,我们一定会认为她招人厌恶,但是用在思嘉身上,这一切却闪烁出了光芒,使我们不由得惊叹“这是一个伟大的女人”。

  但从另一个角度上讲,思嘉却是很可悲的。她的三次婚姻都以失败而告终,第一次是为了赌气嫁给一个孩子;第二次为了塔拉嫁给了老头;第三次因为自己没有认清白瑞德和艾希礼在自己心中的地位也失败了。

  寒假3000字读书心得范文三:《毛泽东选集》读书心得

  首先,我和很多人的感受一样,不相信这是伟大领袖毛泽东曾说过的。以为是网友恶搞。于是我专门翻阅了原版的“毛选”,确为毛选第五卷里的话,能专门收录在毛选里应当是比较慎重的。所以我觉得,这是毛泽东的本意。

  为什么会这么想呢,或许是时代不同了,就是某些人自以为的“素质高”了,不再有“点名批评”了,大家一团和气就真的一团和气了。比如对贪污犯取消死刑,仿佛就真的没有应该判死刑的贪污犯了!毛泽东作为国家主席,应为全国最高层,居然会点名批评同样处于“高层”的同事,后来也同样成为“伟人”的邓小平同志,这要在现今,怎么可能呢!官官相护,相互吹捧都唯恐不及呢,怎么可能批评,还指名道姓的批评,确实让人惊讶。这大约也应该归功于“受党的教育多年”罢!

  这样对事不对人的点名批评仿佛是毛泽东习惯用的一种方式,似乎唯这样方可不愧为同志。就在这本《毛泽东选集》第五卷里有收入《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一九五七年一月)“北京清华大学,有个学生公开提出:‘总有一天老子要杀几千几万人就是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一来,这一‘家’也出来了。邓小平同志去这个大学讲了一次话,他说,你要杀几千几万人,我们就要专政。”又提到这个邓小平同志,他依然在“领导岗位上”,因为毛泽东前次点名批评的是邓小平同志的方法问题,按毛泽东的话说,应该是“治病救人”“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有错误不要紧,只要改正,就是好同志”。可见毛泽东对邓小平并不像很多自以为自己是大人物的那样对某某有成见之一说。毛泽东才是真正的大人物,一个真正的伟人!在他心里的词典里就根本没有某些自以为大人物的小人们总想着的那个词。

  现在为什么不太批评或者不点名批评了呢,是不是现在的“领导者”们没有错误,或者犯的都是“普遍错误”而不是“个人错误”呢?很显然不是的。这个问题要深入说开去是相当复杂的,我辈非领导者,更不是所谓的“高层”大人物,信息少,孤陋寡闻,就更只能说一些毛皮,所以也就只好让大家姑且听之,权作闲聊而已。

  首先,中国共产党夺取政权以后,经过几十年的建设,生产力发展了,人民生活确实得到了巨大的改善,“朱门酒肉臭”虽然比比皆是,“路有冻死骨”确实较少了,从世界范围里,中国人是最好管理和忽悠的(这有赖于儒家思想的伟大教化),只要给口饭给片瓦,基本一辈子不会造反,也不太会提意见,当然,也可能是因为他们被听不进意见的领导们领导惯了,知道反正提了意见也没人理会,干脆就懒得提了。但千万别以为他们没有意见,没有委屈,更不要触碰他们的底线,即,不要砸他们的锅,不要揭他们的瓦!底层生物(原谅我说出真相)在生存底线遭受挑战时,会迸发出比高等生物更可怕的战斗力,会以伤害自己及对手的方式解决问题,在枪弹和刀剑面前,人的生命都是同样的脆弱。所以毛泽东把中国人民比作巢里的雀儿。从主席的这段话中能亲切体会到他对中国人民的真实情感,但他又深谙“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道理。是啊,中国人民确实很卑微,他们大多不会关心政治,只关心粮食和蔬菜、房子、生产工具。但如果建设了几十年近百年的中国,连老百姓最起码的生活还保障不了,我们不觉得这个党无能吗?我们不觉得作为这样一个党的党员感到羞愧吗?

  第二,是党内,特别是所谓“领导”们,他们总保持“一团和气”,甚至打着“维稳”的旗号,官官相护。自己身边的部下或者同事出了问题,能掩饰且掩饰,对待“民怨”能压制就压制,能逃避就逃避。从不客观地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这种情况出现大致有两种可能,一是今天看到别人的错误害怕就是自己的明天,今天我护着他了,寄望着下次他保住我;或者本来就有自己的一份,不先死保护他自己怎么办?批他就等于批自己,所谓要倒大家都得倒!所以,现在常常一犯案就是大案,窝案;让老百姓都误以为共产党怎么啦!仿佛都坏了似的,长期的捂住盖住堵住,势必“积重难返”,都下刀割肉了,岂有完肤!

  第三,有些所谓的领导,自己没有什么能力,或者看出了也没有足够的证据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像毛泽东那样一针见血批评了人,还可以给人指明一个解决的办法,哪怕例举另一个有利的案例。这样的人原本就不能做领导来代表中国共产党的,错误的当上了领导,也许不是你一个人的错,但你没能耐,占着茅坑不拉屎,还自以为屁股坐在领导位置上就人五人六,小丑腐败分子明目张胆在你面前耍花枪,严重危害党的形象,你居然毫无察觉或者束手无策,那就是你的错!有错就改,犹未为晚。所以,领导者一定是有点才能,庸才最好趁早下台。

  共产党是要得到教训的。不要以为物质生活比较丰富了,人民生活有点保障了,不造反了,这个官就容易当了,就不需要努力了。长江后浪推前浪,做人做事,时代的发展都是这样的,你不学习,人民学习,他们的思想,他们的要求,他们的处事方式和方法就会跑到你的前面去,靠压制,靠蒙骗,靠和稀泥打哈哈都不可能是长久之计,依靠粉饰终究不可能有长治久安。所以毛泽东说“共产党是要得到教训的。”他的话不是没有得到过验证。只是,作为共产党员的我辈,不希望我们的党,接受这样那样的教训太多,特别是不要太严重,一个受伤过重的身体是要损害根本的。把教训尽量吸取在最初阶段,把产生教训的行为和思想消灭在萌芽阶段,则应是我们每一个党员的责任。

  “现在,在所有制方面同民族资本主义和小生产的矛盾也基本上解决了,别的方面的矛盾又突出出来了,新的矛盾又发生了。县委以上的干部有几十万,国家的命运就掌握在他们手里。如果不搞好,脱离群众,不是艰苦奋斗,那末,工人、农民、学生就有理由不赞成他们。我们一定要警惕,不要滋长官僚主义作风,不要形成一个脱离人民的贵族阶层。”这些震耳欲聋的囊囊诤言,被不少党员干部耳边风,当成了不合时宜。不知道他们“与时俱进”到何处去了,餐馆酒肆里还是娱乐城休闲中心去了?长此以往,还是毛泽东的那句话“共产党是要得到教训的。”至少,也如他所说“谁犯了官僚主义,不去解决群众的问题,骂群众,压群众,总是不改,群众就有理由把他革掉。我说革掉很好,应当革掉。”

  毛泽东是一伟人,一巨人,凡夫俗子难以能及,但很多共性是不可更改的,比如“身正不怕影子斜”“无欲则刚”等等,毛泽东作为国家主席,吃穿住行与常人一样艰苦朴素,战争时期,他一共有六位亲人为共产主义事业献出生命且不说,建国之后,唯他的亲属基本上没有得到显赫的“高位”,没有什么“富二代”。请问:我们如今的“公仆”们怎么样?又有谁能比他更有资格使自己的后代成为“富二代”?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建立自己的政权并在强大的对手面前取得胜利,很大程度上是当年有一大批大公无私的优秀的共产党员,一批先人后己,甚至从来就不想自己的优秀的共产党员!如今怎么样?什么“当官不发财请我都不来”什么“忙碌的公仆在包厢里,重要的工作在宴会里,该抓的工作在口号里,妥善的计划在抽屉里,应煞的歪风在通知里,辉煌的数字在总结里。”等等等等。长此以往,如何得了!杜牧云:“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毫无“怕怕”乎!

  
看了寒假3000字读书心得的人还看了:

1.寒假读书心得1000字

2.中学生读书心得3000字左右

3.寒假读书心得作文

4.寒假读书心得体会3篇

5.寒假读书心得800字3篇

寒假3000字读书心得3篇

读书滋养人生。多读书,读好书,活读书,既可陶冶品德,丰富智慧,增长见识,愉悦生活,使人高尚,又可补气养神、延年益寿。下面是学习啦为大家准备的寒假3000字读书心得,希望大家喜欢! 寒假3000字读书心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796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