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在线阅读 > 观后感 > 太阳照常升起观后感

太阳照常升起观后感

时间: 春娜703 分享

太阳照常升起观后感

  《太阳照常升起》是姜文呕心沥血的一部作品,具有深层的社会写实意义,具备艺术特质。本文是学习啦小编整理的太阳照常升起观后感,供你参考!

  太阳照常升起观后感篇1

  如果有人说我有艺术细胞,我觉得我绝对会脸红。我必须承认我很土,一点欣赏水平也没有。

  昨天,和小妍同学去看《太阳照常升起》,整部片子看下来,我不止一次觉得好困眼睛睁不起来,也不止一次的用理性思维去看这部片子打算理出个ABCD来。但是,我发现,我根本就不知道这部片子在胡扯些什么。于是,我放弃了。

  我不知道,疯妈的老公是谁,也就是房祖名的爸爸是谁。但是,肯定不是成龙;我也看不懂为什么黄秋生就死了,还被挂着示众;我不知道疯妈为什么那么无敌,居然还能爬树,所到之处居然都是羊,还能够令一块草地在水上漂——当然,她肯定不是裘千韧那个铁掌水上漂;不知道为什么忽然疯妈在铁路上捡到了房祖名,不知道很多东西……sigh,幸好和小妍一起去的,所以我知道疯妈念“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这诗的时候用的是温州话;黄秋生那句“我丢你老母嗨”是粤语。这也就算是昨天的收获了,因为只有这两地的方言出现了,而我们,正好都是这地方的人。我可以肯定的说,全场那么多人估计也就我们俩算看懂了听懂了……

  一点文艺细胞都没有,一点也看不懂,因此看着其实很痛苦。其实文科生也肯定看不懂,因为他们的思维其实比我们还要差;不过在于文科生,他们不需要懂得逻辑;因为他们只是享受那个片中各种不同的表现手法,感觉看得很好看;至于什么中心思想?丫的肯定不知道,他们也不会去考虑为什么。姜文也说了,“房祖名的父亲是谁,就留给观众去猜测”?导演都不知道最后是怎么样的,那我们怎么可能知道怎么样的结局。

  而且,我还在好奇,这片中,黄秋生在这个片中的贡献是什么?跟剧中一点关系也没有,最后便不明不白的死了。

  看不懂。

  于是我又丢人了一把。

  太阳照常升起观后感篇2

  此片据说是姜文磨剑七年的力作,一看果不其然,力作就是力作,欣赏起来力不从心,还有种骂人的欲望时时想发作。

  现实主义的东西只要把次序颠倒一下就不再是现实,是“超现实”了。

  超现实主义的东西最大特点就是难以名状,说它梦幻它就梦幻,说它荒诞它就荒诞,总之一切听起来高深莫测的词汇都可以冠于其上,于是一部普通的电影摇身一变成“大雅巨片”了。

  只有在这种超现实大片中主人公才可以不厌其烦地上树,莫名其妙地消失,也只有在这样的影片中性和爱才可以表现的如此变态,生孩子也才可以完全不必理会脐带。

  但电影最终是给广大人民群众看的,而广大人民群众目前还生活在现实里,电影一超现实,观众就开始晕乎,你一荒诞,观众就以为扯淡。

  所以说太俗不行,太雅也并非一定适宜,更何况那种故弄玄虚的雅呢。

  当然也不能一棍子打死,毕竟还有精美的画面和动听的配乐。

  一句话总结:

  电影是唯美的,情节是曲折的,节奏是故意弄乱的,悲剧表现得是比较搞笑的,电影制作人员是自我感觉良好的,观众大部分是找不着北的。

  太阳照常升起观后感篇3

  《太阳照常升起》是以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为故事背景的。和我们如今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相比,在那个时代人性受到了更多的压抑。作为九十年代末期出生的我们,对那个年代的认识基本是空白的,而《太阳照常升起》这部片子让我开始了解那个时代。

  故事分成四段:疯、恋、枪、梦。按时间顺序应该是“梦、恋、疯、枪”,“梦”是“疯”和“恋”的前奏,诠释前面“疯”、“恋”所产生的疑点。

  疯:周韵饰的房祖名他妈因一个梦而去买了双鞋丢失后成美丽的疯女人,然后一系列的疯狂举动—最后悄然失踪。为了儿子的正常生活、为了追随“阿辽莎”,疯妈异常地穿上四兜军衣同儿子来一场儿子并不知情的告别!嘱托儿子去迎接下放改造的新人,自己选择悄然离去……画面上只出现河面漂浮的军衣、裤和那双失而复还的鞋。让潺潺流水带走一切痛苦,留下无尽思考!

  恋:梁老师是众多女人仰慕的对象,但梁老师清高矜持的个性压抑了自己。老唐的处世哲学则不同,时不时和林大夫偷一把,帮梁老师写检讨书洗清罪名,这些都体现出在那个特殊背景下的适者生存法则。梁老师弹唱美丽的梭罗河,老吴高唱万泉河,两手歌体现的格调完全不同,在唱高调的时代,梁老师无法适应自然被淘汰,最后选择上吊自杀,他死还面带笑容……

  枪:其实枪可以代表尊严,黄秋生的自杀其实也是姜文小小的陷害,姜文不仅没有道歉,还叫他招认,姜文抢走的是黄的尊严,甚至连物化的枪也要要走,黄最后选择用自己母亲送的东西,用不可能被夺走的生命,换来最后一丝抵抗与守护自己捍卫自己。黄秋就说了一句“枪可以拿走,但带子留下,那是我妈送的”,我就知道他要自杀了。

  梦:全片的开头,也是这部电影的关键所在,大漠里两个女人骑着骆驼在行走,都是去见久别的爱人,但等待这两个女人的却是截然不同的结果。一个身怀六甲一言不发的周韵,一个正在不停讲述自己和老唐恋爱史的孔维,她们在一个分叉口分道扬镳。周韵向右走,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等待的结果却是她丈夫战死沙场的噩耗。孔维向左行,走到一个“尽头”牌下见到了自己的爱人老唐。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是的,压抑的年代过去了,太阳照样生起,太阳照姜文的模样升起。但曾经的太阳却一去不复返地湮没了,曾经的纯真爱情,曾经的理想与激情,曾经萌动的青春岁月,都伴随着新的冉冉升起的太阳而彻底湮没了。

  太阳照常升起观后感篇4

  在上课的时候,老师让我们观看了《太阳照常升起》这部电影,《太阳照常升起》是姜文呕心沥血的一部作品,具有深层的社会写实意义,具备艺术特质。影片试图向观众展现导演(姜文)的内心世界,某些电影乔段甚至让我们窥视到导演私密之处。色彩绚丽,景观跳换跟梦境一样,这是看完整部影片后的整体感觉。看似没有什么逻辑关系,却总能让观众不自觉的侵入导演思想深处的“乌托邦”。

  支离破碎的结构,梦呓般的对白,姜文魔幻现实主义的新作十分地费解,但即便是看不懂剧情,仍然不会影响观众的兴趣。影片始终情绪高昂,这些情绪是能够感染观众的。满溢的色彩,飞繁运动的镜头,剽悍的想象力,处处流淌着的幽默感,使人内心荡漾着笑声而不是放肆出廉价的爆笑。久石让的配乐,军号和枪声,不断重复着雄壮的力量。

  在一种宁静的环境下看完了《太阳照常升起》,似乎心中的疑惑随着影片的前行而层出不穷,而随着最后一声痛彻心扉的呼喊,让我明白了,什么叫做人性的闪光,世界是“零”,而真性情是“一”,没有了“一”,一切都是“零”。在这样的一种喧嚣的世界中,面对来自各方面的“零”的诱惑,这个“一”越来越淡,在一种欺骗与自我欺骗的境地中,掩盖了多少作为人最本源的真性情,只有在出生和死亡之时,才能将这种感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对于影片中的两个人物的离世我并不觉得悲伤,反而觉得是一种境界的升华,浮浮碌碌来世一遭,除了给世间增添一两笔的色彩,还留下了什么?生命究竟能承受多少重量,曾经认为生命很脆弱,其实生命更是坚韧的之时因为一种不自然的埋没就显得很茫然,不能说我真的完全领会了这部影片的内涵,而只能说,看完之后觉得很沉重,剧情很紧凑,最重要的是里面有很多内容需要自己的理解思考,整个片子看下来,不知道为什么心情会这么压抑,虽然在网上也看到了许多影评说里面有多么多么滑稽,当演到母亲上树的时候,我并没有觉得可笑,相反,我觉得她很可怜,一种怨气夹杂在那样的爱中,复杂却真挚,疯,亦有疯的好处,最真最善之处她敢表露,爱,不仅仅埋藏在心中,而且能够执着的表现出来,活得真切,活得洒脱。生命在于真实,生活在于真性情,生存在于真诚!

  影片结尾一切都复舒了:“疯妈妈”活了,在风驰电掣的火车上分娩着自己的儿子;工人小梁死而复生,在珙火与美酒的人群中狂欢;唐老师正和被偷情的妻子举办盛大婚礼。蒸汽火车,急弛中停止:在通往生活的轨道中,一个坦身在鲜花丛中啼哭的生命诞生了,新的希望开始了。也许,快乐就会像那个调皮的太阳,会在某一天,像皮球一样从地平线弹起。那时候,我们都在狂欢。只有一个人站在高高山岗上,呼喊:“阿辽沙,别害怕,火车在上面停下了。

  太阳每天照常升起,在太阳下,生命诞生,然后毁灭,爱情,理想亦然。生活继续,人类依然乐观生存,充满着希望。

看了太阳照常升起观后感的还看了:

1.大红灯笼高高挂影评

2.1000字左右读后感范文

3.读《老人与海》有感2000字

4.2016绝地逃亡观后感

5.于丹致女儿的一封信

2275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