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在线阅读 > 观后感 > 《读书致贫》观后感3篇

《读书致贫》观后感3篇

时间: 乐平653 分享

《读书致贫》观后感3篇

  《读书致贫》观后感1

  我最近看了一部名为《读书致贫》的纪录片,是《为什么贫穷》系列公益纪录片中的一部,由丹麦一个公益组织拍摄,旨在唤起人们对贫困问题的关注。《读书致贫》是关于中国的故事,讲诉了一个贫困家庭的女学生在高考前后的纠结,一个从独立学院毕业的大学生艰难的求职经历,以及一个私立学院的“讲师”四处宣讲,“忽悠”低分学生到这个学费高昂教学低劣的学院读书。

  这部纪录片令我震惊的是,在一些情况下,教育不仅无法助人脱贫,甚至使人更贫困了。穷人不是教育恩惠的对象,反而成为了教育产业捕食的猎物。用纪录片中那位“讲师”的话说就是,他们学校一般只挑偏远地区消息闭塞的地方宣讲招生,因为这些学生不像城市里的学生,没什么见识,根本没办法识破这些骗局,不知道一旦进了这些学校,将来面临他们的将是什么局面。

  教育是任何国家最重要的公共产品之一。对公共产品的依赖程度,穷困阶层一般比富贵阶层更高,因为富人更有能力自寻出路。公共产品存在缺陷的地方,穷人更可能成为更大的受害者。例如,食品安全也是一个基本的公共产品,但是现在农村地区假冒伪劣产品横行,监管疲弱,农民或许可以用较低价格买到这些商品,但却可能要付出更高的医药成本去治疗伪劣食品导致的健康问题。一个国家至少应该确保穷人能够在同等成本下享有同等的公共服务,假如他们需要付出更大代价,或是根本就被拒之门外,那么有关政策一定是出了问题了。

  在教育方面,穷困人群几乎在每个关卡上都沦陷了。同样是义务教育,城乡的教育质量越来越大。同样天资的学生,由于出生家庭的不同,就注定了在将来的求学道路上,会比其他人更为艰难——他们需要更高的成绩才能进入同样层次的大学;假如他们成绩一般,则可能要支付更高的学费进入那些高学费而同时教育水准非常可疑的各路学校。等他们毕业时,还要背着沉重的经济和情感债务,在熙熙攘攘的职场上负重前行。

  命运总是不公平的,教育应有的目标便在于减缓乃至纠正不公平的命运给人们造成的冲击,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一度相信“读书改变命运”。当教育本身成为不公平的根源之时,这个信念便成了受害者,久而久之,整个社会都可能是受害者。

  《读书致贫》观后感2

  在纪录片《读书致贫》中,民办大学讲师王振祥向我们讲述了大学背后的真相。他是一个奔走于不同地方,为即将进入大学的农村孩子和家长讲述私立大学优势的普通讲师,美好的前程,先进的教学条件,优秀的师资队伍,最重要的是超低的入学门槛,是他对学生和家长讲的最多的话。但是,事实的真相是怎样的呢?

  王振祥表示,宣讲课件中用的资料,大部分来自网络,并非民办大学的真是情况,其中课件中所用的图片都是从网上搜来的,私立学校的师资队伍照片也是由教务处的工作人员凑数的。他的责任就是负责“忽悠”学生入学。为了更好的忽悠家长,在宣讲课堂上,他反反复复的重复着同样一个犹太人学习知识的故事:犹太人家长为了从小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在他们孩子还很小的时候,他们就会在圣经上擦上蜂蜜,然后让孩子去舔书本,让他们相信书是甜的,读书是快乐的。

  纪录片的第二个例子就是,万超毕业于武汉一所民办高校,刚刚毕业的它对未来充满信心,很快就找了一份满意的工作,虽然工资是低了点,他很快的将这个消息告诉了父亲。但是进入公司之后,他发现别人半个下士可以完成的任务,自己却要一天甚至更多时间才能完成,于是领导对他很不满意,很快,他有失业了。在求职的道路上,他处处碰壁,自信先也被这个现实的社会消磨殆尽。在中国,和万超一样的求职者还很多,每年都有将近几百万的大学毕业生,面临着这样的打击。

  故事的最后一个例子说的是,王盼是家住湖北农村的一名准考生,父母都是搬运工,得知自己的高考成绩之后,为了自己的将来,为了不让父母再辛苦受累,她依然坚信只有读书才是最终的出路,为了让她有个好的前程,妈妈决定让孩子选择好的民办学校,四处张罗借钱。在送女儿上火车的时候,她的妈妈唱出了自己的身世。或许,是为了完成自己儿时的读书梦,父母不惜背债将孩子送入孩子梦寐以求的大学,其实,这只是中国高等教育在农村的一个缩影。

  以上几个例子说明一个现象,“教育脱贫”的观念在中国家庭根深蒂固,致使无数的贫困家庭,不洗一切的供养孩子读民办大学,陷入读书致贫的漩涡。

  其实在中国,很多的乖乖儿乖乖女,从小就是读书的还材料。但是由于大家一直想往上读,所以等到念完那么多书出来找工作之后,才发现工资也不是那么高,再看看那些小学初中就辍学的同学,经过几年的打拼,都有车有房有孩子,日子过那叫一个潇洒。而自己也老大不小了,除了有个学历以外,其他什么都没有。不仅生活赶不上以前的同学,还浪费了那么多美好的青春,这就是为什么读书致贫了。难怪总有人在喊读书没有用,当然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其实有知识有文化还是有一定优势的,只是我们国家的教育出了问题。

  在当下的中国,读书已成了我们无法承受的痛苦,这一现象折射出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正常的态势。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在学费的高昂,这让很多农村家庭感到焦虑和无奈。如今又出现了读书致贫的现象,在此希望有关部门能够改善一下教育环境,正视一下当前的教育问题,让学生学的轻松,学有所用!最终扭转读书致贫的这种不良局面。

  《读书致贫》观后感3

  大学是什么?大学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解释,但是在中国是寒门学子跳出农门的一条路,是许多家长的希望所在,是万千学子学习的动力所在。看完《读书致贫》这部影片,开始的那段武汉高考考试的场景,让我突然想起自己的高中生活,也想起自己那时参加高考过后的心情,有胆颤,有害怕,有期待,有……各种心情交织在一起,当录取通知书下来的那一刻,几家欢喜几家愁。

  通知书下来了,家长开始愁学费,路费……所有的都归结于一个字“钱”,大学四年挥霍的不仅仅是时光,还有父母的血汗钱。在武汉生活了三年,做过兼职,提前体会了一下社会生活,但也是这份体会让我知道武汉的家长对于孩子的学习的重视程度以及那些孩子所承受的不同于别的地方的孩子的压力。

  影片中一个女孩考不上大学的时候,选择去一所私立高校,而这就让一个家庭面临着比公办高校高多了的学费以及各种费用,然后举债读书;一个刚大学毕业的男生,面试找工作,短暂的试用,又再次找工作,苦苦算计着维持生活的费用;一个在各地宣讲招生的青年,直言不讳,世故地昧着良心“传销”,骗农村孩子的学费,最终学校倒闭。这是中国教育的现状,大学生很多,就业很难,每个家庭的家长都想让自己的孩子步入大学的校门,无论何种代价,到底是什么导致了这种现象,大学在现今的中国社会到底是什么呢?

  2006年年初,有一份调查报告显示,中国人的教育支出在所有支出中高居第一位,其比率几乎是世界之首。现在不要说读大学,就是上幼儿园每年也要花上大几百元。读书致贫,已成为不少低收入家庭的不可承受之重。这一切可能都始于97年的教育产业化,大学扩招带来畸形的求学观念 传统思想中和父母辈所缺失的那个读书梦,应试教育所无法带来的独立思考,以及经济高速增长造成的社会撕裂 。

  看到片中"老师"说学习就是为了找个好工作,却无法反驳,看到母亲安慰说学医以后就有出路了,女孩只是一味地低着头。看到男孩头一天上班,那个上司的嘴脸,隐隐便是一张中国人的脸 。

  这一切都真实的可怕,怎能不让人唏嘘,作为现今的大学生我们不仅要思考,大学到底是什么?是家长的梦的终结者,是未来好工作的担保者,是自己所追求的梦想的所在地,还是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社会制度的牺牲者。产业化的大学,产业化的教育,产业化的社会,产业化的……各种向产业化转型的事物,是否真的是好的?各种大学的星罗棋布,各种大学生的出现是否是好的?提高全民文化水平的方式是否是对的?这些问题都难以言说,但是政策是有瑕疵的,这个却是很真实的,所以不管是大学生还是老师还是管理者都应该看看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教育,思考现如今“大学是什么?”

419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