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在线阅读>观后感>

感动中国2021年度十大人物观后感10篇(2)

时间: 梁淑0 分享

感动中国2021年度十大人物观后感

感动中国2020年度十大人物观后感范文6

2月17日,《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颁奖盛典》播出,顺丰快递员汪勇与武汉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北斗三号卫星首席总设计师谢军等一同入选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

远去的2020年,有难关 有难题,更让人难忘,也因此感动在这一年,变得必须、 必要,也那么必然。2020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感动更大的分量

2020年农历大年三十,武汉市民汪勇,在一个志愿者群里看到,因为武汉全城公交停运,医护人员上下班交通成了问题,汪勇决定前去帮忙。

汪勇是一名快递员,家中有父母需要照顾,儿只有两岁,每月的房贷车贷全靠自己的工资,和疫情前工余时间跑网约车才能还清。

疫情发生后他也曾犹豫过,担心万一感染,父母和孩子该怎么办,但当看到医护人员有需要,他仍然义无反顾地冲上前。

后来 驰援武汉的医生越来越多,汪勇开始招募志愿者,车队人数迅速扩展到30人。出行需求解决之后,汪勇又发现,医院需要防疫装备,医护人员的一日三餐也需要保障。于是 汪勇发出求助信息,希望更多的志愿者加入,为医护人员解决困难。后来,汪勇他们的服务范围越来越广,接行业协会,组织三千人次的理发,找到公司谈判,在医院周边投放共享单车和电动车,解决医护人员短程通勤问题,甚至和政府部门协商,让一家被临时停产的快餐生产企业迅速复工,为医护人员和志愿者,继续提供餐饮服务。

而完成这些看似不可能的任务,快递员汪勇靠的只有坦诚相见和持之以恒,医护人员和志愿者每一个细密的需求,汪勇都可以察觉,也都能够解决。

从几千套羽绒背心 洗漱用品、秋衣内衣、到在封城的武汉,几乎当天修好手机眼镜汽车,汪勇甚至为医护人员开发了一些需求,譬如送书送零食、假日时送花,微信群里组织红包雨

这些看似平凡的事情……每次带给医护人员的都是感动,让他们觉得有人在陪在身边一起逆行。从1月25日到4月8日志愿者汪勇每天只睡4个小时,他每天说得最多的话就是——

“你安心上班 交给我来解决”

“你别慌 我来接”“我不关手机”

“你们有需要我会立刻马上出现”

“把情况告诉我 我去帮你想办法”

感动中国2020年度十大人物观后感范文7

2月17日,《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在央视播出,来自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五院的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副总师、北斗导航卫星首席总师谢军获评“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

谢军长期从事卫星导航技术、空间无线电载荷技术研究。他带领团队完成了北斗二号卫星和北斗三号卫星型号任务,设计并研制了国际上首个混合星座区域导航卫星系统,实现了我国天基时空基准从无到有的跨越;带领研制团队攻克了星载原子钟、星间链路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实现了卫星部件和核心元器件百分之百国产化,确保自主可控。

“你把时间无限细分,你让速度不断压缩;三年一腾飞,十年一跨越;当第五十五颗吉星升上太空,北斗照亮中国人的梦。”作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副总设计师、北斗三号卫星首席总设计师,谢军先后带领团队研制北斗二号、北斗三号卫星系统。研制北斗三号卫星时,谢军坚定走自主创新之路,啃下了关键核心技术,北斗三号卫星单机和关键元器件国产化率达到100%。如今,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在各领域大显身手。在北京,安装了北斗终端的物流车每天将商品准确送达千家万户;在京津冀,北斗智能装备助力京张高铁高效、精准运行……

谢军说,他和同事们还在全力做好卫星的在轨运行管理与技术支持,同时面向下一代卫星导航系统的论证研究也已经开始,目标是到2035年建成更加泛在、更加融合、更加智能的国家综合定位导航授时体系,为智能化、无人化发展提供核心支撑,服务全球,造福人类!

感动中国2020年度十大人物观后感范文8

在这个值得每个人铭记的2020年里,我们经历了病痛、灾难、分离,也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暖、坚强和善意。近日,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颁奖典礼正式举行,也为屏幕前的我们带来了感动。

入选此次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的分别是武汉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牺牲消防战士陈陆、丽江华坪女高校长张桂梅、创办爱心厨房的夫妇万佐成熊庚香、志愿军英雄王海、快递员汪勇、北斗三号卫星首席总设计师谢军、学者叶嘉莹、“当代愚公”毛相林和国测一大队,他们每一个的背后都拥有一个令人敬佩的故事

其中,最令游品印象深刻的就是重庆人毛相林的故事。

毛相林是下庄村土生土长的重庆人,下庄村位于重庆巫山县,地处于一个巨大的天坑之中,山顶和谷底的落差超过一千米,所以下庄村也被称作“天坑村”。

2000年以前,村里有150多口人一辈子都没有离开过大山,后来人们要出村,只能爬上悬崖,随时都有摔下去的可能,非常危险。

因为无法与外界沟通和来往,使得下庄村十分贫困,毛相林说:“从我记事以来到1997年,我们已经摔死了23个人。”因为条件艰苦,所以没有人愿意嫁到山里来,而山里的人也不想留下来。

在如此举步维艰的情况下,毛相林作为村里的干部下定决心,要为村里人修一条出山的天路。虽然形势险峻,但毛相林认为山凿一尺宽一尺,路修一丈长一丈,就算我们这代人穷十年、苦十年,也一定要让下一辈人过上好日子。

1997年腊月初八,下庄村打响了修路的第一炮,但在悬崖上修路,对于每个下庄村人都是巨大的挑战。站在悬崖上,深不见底的山谷令人害怕,沙石在悬崖上滚动,随时都有生命危险。

在毛相林的带领下,下庄村人紧跟其后,坚持要在悬崖上修出这条“天路”。为了完成这个祖祖辈辈都盼望着的大业,下庄村前前后后共有6人因此牺牲。

2004年4月12日,毛相林找了一辆车,全村的村民跟着车辆把这条“天路”走了一遍。历时7年,这条8公里的羊肠小道终于完工了,下庄村从此打开了通往世界的大门。

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有了这条通往外面的“天路”,下庄村正式开启了脱贫致富之路。在毛相林的带领下,村里开始学习种柑橘、西瓜、南瓜等等,发展了以瓜果为主的多种产业。

2016年,下庄村的人均收入突破五千元,实现了整村脱贫;2019年,这个数字变成了5位数,达到了一万两千多元。对此,毛相林自豪地说道,现在村里70%的农户家里都有小轿车了。

感动中国对于毛相林的颁奖词是这样说的:绝壁上,打响了抗争命运的第一炮,山坡上,种下了向往美好的第一棵苗,不信天,不认命,你这硬实的汉子,终于带着乡亲们爬出这口井,山到高处你是峰,路的尽头是家园。

他的故事被各大官方媒体争相报道,称这是愚公精神的当代传奇,毛相林就是“当代愚公”,游品也深有体会。

在20多年的时间里,毛相林改变了一个村的命运,让下庄村三代人过上了好日子。因此,他也被授予了“时代楷模”的称号。

毛相林身上展现出来的敢作敢当、吃苦耐劳、勇于挑战的精神,也是重庆人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磨练出来的品质,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农历2020年的除夕,毛相林在牛年春晚上亮相,代表重庆人给全国人民送去了新年的祝福。相信在新的2021年,下庄村的致富之路将会越走越顺,大家的生活也将越来越好。

你们听了毛相林的故事,有哪些感触呢?

感动中国2020年度十大人物观后感范文9

李天下,传承一家。转蓬万里,情牵华夏,续易安灯火,得唐宋薪传,你是诗词的女儿,你是风雅的先生。昨晚,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叶嘉莹荣膺“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

叶嘉莹先生

叶老师天生的好皮肤。我初次见她那年已经是八十多岁了,可脸色红润细腻,不见一点老人斑,从里到外透着干净清亮,加上身形娇小,很像江南女子。其实叶老师祖上是蒙古人,入关后成了满族叶赫那拉的一支,跟清代名词人纳兰容若是一族。难怪痖弦先生开玩笑说叶老师是“北人南相”。

我也曾问过叶老师有何护肤妙方,答曰:没有,而且从不化妆。唯有一次,那是2012年在央视参加一个隆重的颁奖活动,化妆师淡淡地给她扑了一点粉底,打了一点腮红,我和张静老师在旁边看着觉得挺精神。只见她站起来对着镜子看看,笑了:“这算什么嘛,莫名其妙的。”但她对发型要求挺严。化妆师给她吹发型,一层层一卷卷虚起来,中间留的空隙较大,叶老说:你那是空的。我不要空的,要实的。叶老师平时都是自己拿个小剪刀对着镜子修剪发型,还说长点短点没事看不出来。这次按她的意见重新吹了发型,效果确实比较好。

都说手是第二张面孔,从手就看出人是否灵巧。叶老师真是有一双细白灵巧的纤纤玉手,我第一次看到就马上想起来钱锺书给杨绛的诗句“弄翰然脂咏玉台,青编粉指更勤开”。凡是听过叶老师讲课就知道叶老师讲课时手势丰富自然贴切,使所讲内容更具有形象的感染力。记得讲“春日游,杏花吹满头”,她右手随意往自己丰厚的鬓发边上那么轻轻一掠,那个“满”字的感发力量就立体化了。讲欧阳修“越女采莲”时,那一句“芳心只共丝争乱”,用纤细的食指在胸前那么轻轻一绕,那种含蓄内敛不让人觉察的深情就很自然表现出来了。

这一双细巧的玉手真是只应该“弄翰然脂,勤开青编”,可又有谁知她还干了多少琐碎的家务粗活呢!有次去她家,她要泡一壶朋友送的用莲花蕊制成的茶招待我们。我要上手帮忙她不让,还说,所有的事情都能自己做。那把茶壶个头不小,装满水很沉的,她得双手端:一手握壶把手,一手扶壶嘴,手背上青筋凸起,接水时弯下腰不说,两个胳膊肘还得撑着水槽边借力,那只洁白纤细又苍老的手才能hold得住沉重的壶,让人在旁边看着就有一种心疼想掉泪的感觉。这本是一双连绣花描画弹琴都屈才的手,却干了擀面切菜洗碗清理水槽等所有的粗活。她的右手食指最上面一节歪斜着,我问过她是怎么了,可否请大夫医治。回答说是年轻时受过一次伤,现在也不疼了,扶一扶直起来,过一会就又歪斜了,年岁也大了,就随它去吧。话说得云淡风轻,却让听的人心里泛起一阵阵酸楚。

叶老师不但是大才女——尽管她不很喜欢这个字眼——还是“大财女”。有次闲谈说起《红楼梦》里赞赏探春、宝钗理家有方的一句:“金紫万千难治国,裙钗一二可齐家”,叶老师说:对。满族女子是当家姑奶奶,那真是很能干。说她的母亲就把她父亲在航空署工作的薪水加上出租房子的租金,在新街口置买修建了五座四合院。原打算自己老夫妻住一套,三个儿女各一套,自己的小弟弟(就是叶老师的小舅舅,只比叶老师大三岁)住一套。新房倒是按期落成了,可只有小舅舅住了短暂的一段时间,其它的都没能住上,全被入侵的日军军部的眷属圈占了。母亲因病去世,父亲在南京国民政府工作,两个弟弟还小,每月去日军军部讨要房租就压在作为长女的小嘉莹肩上,每次都是硬着头皮,紧张得暗自捏着拳头去讨要的。

叶老师大概是传承了满族姑奶奶们擅长治家理财的基因,又受过高等教育,是新时代的知识女性,大学一毕业就开始工作挣钱。结婚时是带着自己攒了几年的薪水去南京的。在中国台湾时担任三所大学的繁重教学任务,晚上还去广播电台讲古典诗词。叶老师不止一次说过:你不知道我讲过多少课,你不知道我讲过多少课。我说那你怎么讲那么多课?她说上要赡养退休的老父亲,下供两个女儿读书,要养家呀!再后来定居温哥华,在UBC大学教书,仅一年就被聘为终身教授,买房买车,供俩女儿大学毕业,侍奉老父亲以终天年,家里所有经济负担都是她一肩挑。我是真心称赞她能干,她摇头说:我那是“打鸭子上架”,没辙呀!

叶老师能挣钱,还很能存东西。前年春节她身上穿的那件布满蝴蝶鲜花的黑色开衫是三十年前买的;那套淡青色的西服套装穿了二十年。我女儿右手得了腱鞘炎,需要弹力手套固定。她连忙找出来四十多年前在台湾她戴过的弹力手套,还用塑胶袋干干净净地包着,她交给我女儿时很得意地笑着说,看看,跟新的一样呢!真是存东西的高手。对了,叶老师属鼠呢!不由得联想起《聊斋》里那位美丽善良勤劳致富能聚财的阿纤。

叶老师能挣钱,花钱也有方。她的学生有困难她出资帮助;回国教学来回飞机票都是自费,而且不要工资。我也问过她:不要工资也罢,路费总得让学校出吧?她说,那个时候儿(她北京话的儿化音用得真是地道)校长的工资也就几十块钱,出一张国际机票就上千元。别说报销,连报销的念头都没起过。

光机票工资都还好说,不过是钱的问题,更难的还有她回国时对身份认证的问题。真是盐从哪儿咸,醋打哪儿酸,还要话当年。就因为嫁的丈夫供职于国民党海军,大陆解放前夕他们到了台湾。六十年代初,叶老师任教的台大派她去美国做交流学者,到了1974年,叶老师经香港回北京探亲,在罗湖海关偏偏不让进关。没办法,她换了一本加拿大护照,才回到几十年没回过的古都,才有了后来的回国义务教书。

我看到她穿得最华美的一件旗袍,是在加拿大皇家学院授予她院士荣誉证书的典礼上穿的那件。旗袍的面料是金红色花纹的织锦缎,镶着三道宽边,扣子都是珍珠的,佩戴的耳饰也是镶了金边的珍珠耳钉,非常大气雍容。但出乎我意料的是,当我艳羡地问及这件旗袍在哪儿的时候,她说:“你问小慧吧,她帮我借来的。你就只问旗袍,你不知道出乎我意料的是什么。我根本没想到他们(指皇家学院)会给我颁发这个荣誉,而且直到现在,我也是全世界唯一的因研究中国古典诗词所得到这个荣誉的华裔女教授。这让我有一种意外的感动,我只是不得已的用英文不遗余力地讲解自己祖国的古典诗词,从来不曾想过要得什么奖和荣誉。”

在得此殊荣的同一年,叶老师在UBC工作近二十年后荣休。又一个出乎意料的决定是她拿出一半的退休金,在南开成立了“驼庵”奖学金基金会,以奖掖后进,至今已办了二十四届。在她九十六岁时又捐赠了三千多万,这该是多大气魄胸襟,该有怎样的家国情怀!有句赞扬李清照的话:“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用到此处很合适,虽说叶老师的本意绝不为此(她自己的衣食住行简单到简朴。我曾陪她吃过一百多天的午餐,都是一块自制素食三明治、一盒蔬菜、一个橙子、一个鸡蛋、一杯开水),但此举该令多少道貌岸然自诩为大丈夫的学术名流(虚耗经费之流)、富商巨贾(私养小三之流)乃至求田问舍为子孙谋者为之汗颜无地!叶老师不愧为痖弦先生激赏的一位“穿裙子的士”!

在采访痖弦先生时,他曾讲过当年在台湾文化圈里评有“三大美人”:叶老师名列第一,第二名是台静农先生的女弟子林文月(另外一个忘了是谁了)。以我看叶老师的美是一种融和的美:容貌秀雅,举止典雅,衣饰淡雅,言辞高雅,有一种空谷幽兰的美。那是隽永丰厚的古典诗词的涵养与近百年生活沧桑磨练而成的、由内至外的一种通透的纯然的天人的美。

看了《掬水月在手》文学纪录片,好几位朋友都说:晚年的叶老师更美。窃以为这评价还不够全面,套用一句现如今流行俗语(开玩笑的,不顾唐突美人了哈),虚岁九十九的叶老师堪称一位“年近百岁的白富美”!哈哈!千万别嫌俗,正所谓绿叶配红花,大俗才大雅嘛。真是应验了一位作家的话:相比你花开正艳的笑脸,我更爱你饱经沧桑的容颜。由此让人想到叶老师讲庄子时讲到的那位居住在藐姑射之山的神人:“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之人也,物莫之伤,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这也许就是年近百岁的叶老师的自身写照吧!

感动中国2020年度十大人物观后感范文10

2月17日20时,《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已故的志愿军空战英雄、抗美援朝一等功臣王海上将,获得“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荣誉。

云上国防特刊发纪念王海将军文章,缅怀老一辈空军战斗英雄英勇无畏、血战蓝天、空中拼刺刀的战斗身影,追随战迹、告慰英雄、以觞读者。

王海将军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也是传奇的一生。

1950年5月,王海从第四航校速成班毕业,成为人民空军的第一名歼击机飞行员。同年7月,分配至中国空军第四混成旅第11团任中队长,此时他所驾驶的,还是苏制拉-11螺旋桨战机。

然而,仅仅在1个月后,体能、勇气和技术过硬的王海,就调到第10团,学习驾驶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喷气式战机——米格-15。此时的他还不会想到,仅仅不到一年之后,他就要驾驶着这架陌生的战鹰,向世界上最强大的美国空军——发起攻击。

这一年,王海24岁。

01 带着铁皮副油箱起飞迎敌

年轻的中国空军,在战火中成长。据王海将军回忆,他所在的第10团,在米格-15上进行了3个月的改装训练,平均每个飞行员仅飞行了16个小时25分。在基本掌握了新型喷气战机的驾驶技术后,这批年轻的飞行员们,就于1950年10月19日投入了保卫上海的防空任务。

战局变化瞬息万变。仅仅在十几天后,为了应对抗美援朝战场美国空军的袭扰,王海所在的空军第四混成旅,就奉命北上沈阳(后改编为空军第四旅、升格为空军第四师,简称空四师)。1950年10月,空军第三旅在沈阳成立,先后接收第六和第四、五航校毕业学员88人,开始了紧张的战前飞行训练。10月31日,空三旅升格为空三师,因缺少飞行骨干,就把飞行时间较长、技术过硬的王海,从空四师调到空三师任第9团第一大队大队长。第9团的副团长,是他东北老航校的老同学、后来成为空军副司令、引入苏-27战机的传奇飞行员——林虎。

王海到空三师报到时,正是部队飞行训练最紧张的时刻。为了尽快的驯服新式喷气式战鹰,空三师指战员们冒着零下二三十度的数九严寒,起五更睡半夜来保证飞行,即使春节也不休息。年轻的飞行员们几乎把有限的飞行时间掰碎,前三个月练习基本驾驶技术,从航线起飞、双机编队、双机航法、双机攻击、单双机攻击、四机格斗等课目练起;后两个月就要进入空战战法训练,苦练双机和四机追踪、单机格斗、八机航法、团编队、对地侦察照相、八机高空航法等高难课目。经过艰苦的努力,终于在有限的时间里,掌握了米格-15的飞行和战斗技能,平均每名飞行员飞行时间达到56小时53分。

按世界惯例,训练喷气式飞行员,一般需要300飞行小时以上,美国规定要求500飞行小时。但是,抗美援朝战场上的陆军战友正在被敌人轰炸,留给空三师的战前窗口非常有限。1951年4月,空三师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序列,这些飞行时间还不到100小时的年轻飞行员们,正式担负起了战斗值班任务。

需要指出的是,就在1950年12月,当苏方向中方移交100架米格-15战机时,并未提供配套的机载铝制副油箱。或许在苏联人眼里,副油箱就是简单的密封铝壳,没有多大技术含量。然而,在当时百废俱兴的中国,连这种简单的铝制加工工艺也不掌握。为了保证空军参战需要,时任沈阳北陵飞机厂厂长的熊焰,不得不临时雇佣大量制壶手工匠人,采取白铁皮做骨蒙皮、铆钉固定、锡焊密封的土办法,为空军参战战机敲出了3027个铁皮副油箱。

就这样,王海和他的战友们驾驶着米格-15战机,挂着白铁皮做成的土副油箱,走上抗美援朝战场,与号称世界一流的美国空军展开了一场殊死大搏杀——这就是当时中国空军蹒跚起步时的条件,朝鲜上空的搏击,注定是一场生与死、勇与智、战与技、血与火的考验。

这一年,王海25岁。

02 血性小伙乱拳打懵“老飞鸟”

在志愿军空军入朝作战之前,朝鲜半岛的天空基本是美国空军的天下。美军投入朝鲜战场的飞机多达1200余架,英国、澳大利亚、南非联邦以及韩国也投入了100余架飞机。占据绝对优势的敌方空军在战场上横冲直闯、如入无人之境,缺乏防空火力掩护的志愿军地面部队,几乎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极大牺牲。

1951年夏季,抗美援朝战场出现战略相持态势后,为了重新扳回优势,新任美国远东空军司令奥托·威兰借助空中优势,对志愿军发动了疯狂的“空中封锁交通线战役”——即“绞杀战”。侵朝美国空军的兵力已由战争初期的14个联(大)队增至19个,作战飞机达1400余架。美国战术空军从朝鲜半岛南部新建的水原、大邱等5个机场起飞,对朝鲜北方的交通线展开狂轰滥炸。美第5航空队每天甚至为每个战斗轰炸机大队划定一段15-30英里长的铁路,安排进行分段轰炸。8月底时,朝鲜北方1200公里长的铁路线,仅剩下290公里能通车。从9月开始,敌人平均每天出动飞机5批100余架进行集中轰炸,逐步压缩轰炸范围,对一个点连续反复轰炸,对一段、一点局部交通线造成深度破坏,使志愿军和人民军难以修复

为了掩护朝鲜半岛北部交通线,年轻的志愿军空军不得不采取“边打边建,边打边练,在战斗中锻炼成长”的方针,分批紧急入朝参战。当时,志愿军空军勉强能上阵的仅有2个歼击航空兵师,1个轰炸机团和1个强击机团。志愿军飞行员在喷气式飞机上只有十几小时至几十小时的飞行经验,最多不超过100小时,更谈不上空战经验。不仅飞行员的技战术尚不熟练,指挥员也不善指挥,有的对空战还是门外汉。这支年轻的空军第一次上阵,面对的就是世界第一流的空军——美国空军。美军飞行员约有半数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许多都是消耗过成千上万吨航空油,飞过上千小时的“老油条”,拥有丰富的空战经验。所幸我方米格-15在作战性能上,与美国空军装备的F-86飞机基本相当,优于美军F-80、F-84战机,对强敌尚有一搏之力。

1951年10月20日,在先期入朝作战的空四师转回二线的同一天,包括王海在内的空三师50名飞行员,驾驶50架米格一15歼击机,编队开赴前线机场,接替空四师担任掩护泰川一带新建机场和平壤至安东一线交通运输的任务。在出征誓师大会上,王海代表本大队全体人员立下誓言:“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我们将英勇战斗,不怕牺牲,去夺取空战的胜利。别看我们都是没有打过空战的新手,我们决不怕美国那些‘老油条’,我们有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而决不被敌人所压倒!”

11月4日,空三师7团首战告捷。三大队大队长牟敦康、副大队长赵宝桐击落美军2架F-84、击伤1架。同一时期,初上战场的王海一大队经验不足,几次升空出动也没抓到敌人。据王海回忆,“由于我们不会搜索目标,最初的几次战斗起飞,都是乘兴而去,扫兴而归。在空中一听到敌情通报,精力就分配不过来了。有的只顾看座舱内的仪表,忽略了向外搜索;有的心情急躁,东张西望;有的顾此失彼,只看一个方向。结果只是每天起飞、搜索、返航,再起飞、再搜索、再返航,瞪大了眼睛,就是看不见美机的影子。空战变成了空忙。”眼看着兄弟单位打下了敌机,一大队没有打下,压力太大了,飞行员们个个心急如焚。

空战是一门艺术,心急吃不了热豆腐。11月8日,王海所在的空9团奉命出击,歼灭清川江一代的美军机群。在空战中,我军遭遇敌12架F-86战机,急于歼敌的一大队飞行员与美机混战在一起,美军几次企图攻击我落单飞机,但我军飞行员充分发挥米格-15良好的垂直机动性能,忽而跃升脱离、忽而俯冲攻击。美机对这种“新战术”完全摸不着头脑,占不到便宜后,只能撤离。

飞行时间不到100小时的我军飞行员,与飞行时间超过500小时的强敌,初次交手打成0:0,这个成绩已经是相当不容易。然而,王海却在回忆录中写到,“战斗没打好,主要是失于指挥,动作不灵活,顾东顾不了西。我思来想去,最后悟出了一条经验:空战是分秒必争的,战机稍纵即逝,一个空中指挥员,在指挥上必须当机立断,在动作上必须做到快、猛、狠。”

机会总是为有准备的人准备的,战机很快又来了。11月9日,一大队再次出征,最初的目标是迎战平壤以南的8架F-84战机,可惜我军杀到战场时,敌人已经撤退。意外之喜是,一大队的王海、焦景文、周凤性、刘德林四人联合出击,击落了附近的1架英军FMK-8“闪电”战机。有了空战开门红的王海并不满意,他在飞行记录中写道,“这次空战的教训,首先是攻击时不是有掩护、有攻击地进行射击,而是轮流射击,形成了‘车轮战’的攻击方法。其次是不注意节约弹药,在攻击的四人中,三人都把炮弹打光了。第三是谁攻击完谁走,本来是可以继续佯攻互相掩护的,但我们没有这样做。”

在一大队党支部支委会上,王海和他们的战友们进行了几次复盘检讨。深刻认识到,志愿军的空中战士具有勇敢不怕死的精神,这是打胜仗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但仅有这种精神是远远不够的,还要熟练掌握技术和战术,才能更有效地打击敌人,以小的代价夺取大的胜利。如果不讲战术,不讲指挥,不讲协同配合,不重视发挥战斗集体的作用,只求个人战功,单机蛮干,势必会造成损失。

年轻的中国空军飞行员,正是靠着这种胜不骄、败不馁的劲头,总结空战、研究空战、苦练空战,从会开战机的驾驶员,逐渐成长为真正的空战英豪。为了在全体人员中树立正确的战术思想,一大队还提出了一些简明易记生动活泼的口号。如:“听指挥,守纪律,有掩护,有攻击,咬住敌机狠狠打,不让敌人占便宜”“攻击时要沉着,确实瞄准再开炮,别让炮弹打光了”“双机编得牢,中队保持好,攻击和脱离,指挥最重要,转弯和返航,警戒第一条”,等等。

11月18日,下午2时许,美空军9批184架飞机,北上轰炸永柔、清川江、安州等地。空三师出动18架战机迎敌。当机群到达清川江附近上空时,发现左方低空有60多架美军F-84战斗轰炸机正在实施轰炸。此时美机尚未发现我机,正是乘其不备突然发起进攻的好机会。

王海当机立断带领一大队6架战机,忽然从6000米高空一直俯冲到1500米低空,对着蝗虫般的敌机群发动突袭。美军战机突遭袭击,马上投下炸弹仓促应战。由于美军飞行员大多参加过二次大战,空战经验丰富,战法运用熟练,他们利用数量上的优势,迅速采用环形防御战术,每架战机首尾相连,形成一个圆圈,当圆圈中任何一架美军战机受到攻击时,后面一架美军战机就会瞄准对方的机尾,使攻击者处于被动挨打地位,进而放弃攻击。

面对美军的“罗圈阵”,王海果断下令爬高占位,决定利用米格战机垂直机动性能强的优势,带领各机,先爬升到高位,再俯冲攻击,6架米格-15如同一把铁锤,狠狠地砸在美军的环形防御阵形上。经过中国机群的几次俯冲,美军的“罗圈阵”被打乱了。王海带领战友们抓住美军机群混乱的有利时机,连续攻击。战斗中,王海和僚机焦景文相互掩护,将射击距离缩短到五六百米距离内,瞄准开炮,各击落2架美军战机。孙生禄以1敌8不落下风,最终发扬“刺刀见红”的精神,抵近到距美军战机三百米距离内开炮,直接将一架美军战机打得凌空开花。此战,一大队创造了5:0的辉煌战绩,一仗打出了威风。

我军的胜利就是敌人的哀嚎。在志愿军空军和苏联空军的沉重打击下,美空军在鸭绿江和清川江之间的所谓“空中优势”受到了很大的削弱,被迫放弃对宣川、新安州铁路线的攻击。美空军战史承认:“共军米格占有数量上的优势,所以11月份在平壤以北它们到处得了主动地位,而联合国军所有飞行员,只能对共军飞行员所发动的进攻抵抗而已。”美国远东空军司令威兰在记者招待会上承认,对交通线进行空中封锁越来越困难了。美国空军参谋长范登堡惊呼,中共在一夜之间就成了空军强国之一。

03 9颗红星与王海大队

1951年12月15日,空三师9团16架米格-15战机在副团长林虎带领下,前出平壤上空为兄弟部队提供空中掩护,王海和一大队战友也参加了这次战斗。在这次战斗中,一大队的王海、焦景文和马保堂、刘德林两个机组,在4:12的劣势兵力对比下,密切配合、交替掩护,圆满完成掩护任务。大一队还击落美机5架、击伤1架,取得了6:1的战绩。

不久后,空军党委根据司令员刘亚楼的提议作出奖励规定,“仿照苏联的办法,每击落敌机1架即在击落敌机的我机上涂上一个红五星”。这时,王海个人战绩已提高到击落击伤敌机5架,座机瞬间“升级”为“五星战机”。

1952年1月14日,王海所在的空三师完成了第一轮实战锻炼任务,奉命返回二线休整。从1951年10月21日至1952年1月14日,在86天的参战期间,全师总共出动飞机2138架次,进行大小战斗21次,共击落击伤美机64架,被美方击落击伤23架。其中第9团第1大队击落击伤美机15架,在全师8名个人战绩突出的人当中,他们占了3名:王海击落击伤美机5架,他的僚机焦景文击落击伤美机4架,飞行员刘德林击落美机3架。因此,第9团第1大队被誉为英雄的“王海大队”。1月30日,空军首长将空三师86天作战情况报告了毛泽东主席和中央军委,2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看了这份报告后,亲笔写下了“向空军第三师致祝贺”的批语,使指战员们受到了鼓舞,更加勇敢地参加战斗,去夺取更大的胜利。

1952年9月-10月期间,王海奉命改装更先进的米格-15比斯战机。在随后的作战中再次击落击伤敌机4架,给自己的战机又添了4颗红星。紧张激烈的空战,使王海受到了更多的考验和锻炼,战术技术水平和组织指挥能力都有了一定提高。1952年11月,上级下达了新的任职命令,提升他为团长,成为人民空军中最年轻的飞行团长之一。

1953年1月26日,空三师完成了第二轮作战任务,满载着胜利的荣誉返回了沈阳驻地。在两次参战中,王海击落击伤美机9架,荣立特等功、一等功各一次,获一级战斗英雄称号。他所带领的一大队也闪耀着29颗胜利之星,被空军授予“英雄的王海大队”称号。

王海将军晚年回忆,“打胜仗首先靠的是胆量,遇到事情不能胆怯,人一怕就完了。我当大队长的时候常对飞行员们说:‘天这么大,美国飞行员是人,我们中国飞行员也是人,我就不相信我们打不掉他们,而让他们把我们打掉。’除了胆量外,还要有过硬的技术和战术。”

“当我刚来到一大队的时候,大队成员多数是从陆军中选调来的。副大队长周凤性,中队长张滋、孙生禄。飞行员焦景文、刘德林、马保堂、冯全民、邱俊武、田畲、马连玉,都是在陆军中经过战斗考验的优秀分子,后来被选调到航校学习飞行的。他们都很年轻,却很成熟,具有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感和组织纪律性。我虽然是大队长,但也是一名飞行员,大家天天生活在一起,学习在一起,彼此亲如兄弟,结成了坚强的战斗集体。

“我们大队从不会打空战,到学会打空战,由不懂战术到讲究战术,从实战中认识到:要战胜敌人,以小的代价夺取大的胜利,单凭个人的勇敢是不行的,更重要的是靠编队作战,靠密切协同,靠集体的力量。为此,我们大队明确提出:在空战中要听从指挥,遵守纪律,统一行动,密切协同,防止单机蛮干。在评定战果时,处于僚机位置的飞行员,掩护长机击落击伤敌机者,也记其间接战果,并予以奖励。这样做的结果,就使整个大队变成了打不垮、冲不乱的坚强的战斗集体。”

“我们大队的飞行员个个都是好样的、都有不怕流血牺牲、敢打硬拼的勇敢精神。勇敢的精神加上娴熟的技术,创造了辉煌的战果。一大队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先后两次参加轮战,空战80多次,击落击伤美机29架,荣立集体一等功一次。在空三师6名被授予一、二级战斗英雄称号的飞行员中,有3名来自一大队。除了我被授予一级战斗英雄称号外,中队长孙生禄也被授予一级战斗英雄称号,我的僚机焦景文被授予二级战斗英雄称号。战果是辉煌的,代价也是很大的,先后有孙生禄、刘德林、鄢俊武、田畲等4名战友在战斗中壮烈栖牲,离开了我们,离开了他们热爱的一大队……”

按照世界空军惯例,空战中击落5架以上敌机的飞行员,可称为王牌飞行员。击落击伤9架敌机的王海,是中国空军中为数不多的王牌飞行员之一。今天,军事博物馆收藏的编号为079的米格-15原型机,是王海改装前的座机。而在空军小汤山航空博物馆里,陈列着一架编号为2249号的“王海座机”,是王海改装后的米格-15比斯功勋战机。

两架“王海座机”,见证了那段辉煌的战史,也承载了中国空军英勇奋战、技战合一、打败强敌的精气神。

1984年7月,中国军事代表团应邀访美。在与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会见中,当介绍到时任空军副司令员的王海时,美空军参谋长、四星上将加布里埃尔惊奇而又激动走过来说:“你就是那位朝鲜战场上的王海?我当年在朝鲜就是被你们打下来的。”王海对此的回答是——“如果你们再来打我们,我们还把你打下来。”这段战场对手重逢的佳话,似乎也印证了一个道理:尊严都是打出来的,想要美国人讲规矩,前提是你能打败他。

《感动中国》颁奖辞

在朝阳下俯冲

迎着西风开火

空中的尖刀 以一当十

疆土的坚盾 巡天卫国

山河已无恙 祖国的雄鹰已飞得更高

你刻在机身上的星星

是战士们的巡航坐标

——《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 王海

尾声

2020年8月2日,王海将军走了,留下了一段精彩的战史传奇——从一个飞行员到战斗英雄,最后成长为中国空军司令员。无论什么时代,这也是一个热血励志的人生传奇。

随着歼-20、运20等战机的入列,中国空军的传奇,注定还会继续下去……

人物小传

王海,山东威海人,1926年1月生,1944年5月参加革命工作,1945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6月参军。在抗美援朝空战中,王海共击落击伤敌机9架,先后荣立过二等功、一等功、特等功,被空军授予“一级战斗英雄”称号。他所带领的“王海大队”,与号称“世界王牌”的美国空军激战80余次,击落击伤敌机29架,荣立集体一等功。志愿军归国后,王海先后任师长、副军长、空军司令部军事训练部第二部长、广州军区空军司令员、空军副司令员、空军司令员等职,在人民空军发展、建设、壮大的历程中,做出了重要贡献,1988年9月,王海被中央军委授予空军上将军衔。

(完)

感动中国2020年度十大人物观后感10篇相关文章:

2020《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10篇

感动中国2020年度十大人物观后感5篇

2020《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10篇(3)

2020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5篇

2021感动中国2020年度十大人物观后感5篇

感动中国2020十大人物观后感范文5篇

感动中国2020年度十大人物观后感范文【精选】

感动中国2020年度十大人物黄文秀同志先进事迹观后感10篇

2020感动中国人物最新观后感范文3篇

474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