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在线阅读 > 观后感 >

长安十二时辰观后感精选心得体会作文

时间: 若滢21250 分享

  角色的失衡集中在李必与姚汝能。李必在整部剧中的份量与张小敬分庭抗礼,但剧情对他的计谋表现明显不足,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们整理的关于长安十二时辰观后感精选心得体会作文的内容,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长安十二时辰》观后感一

  看豆瓣一个网友一针见血,这本书就是为了电影或者电视剧写的,说的简直太对了。

  就像马亲王自己在后记里面说的一样,《长安》这本小说,难的不在于剧情结构,不在于人物刻画,而在于唐朝天宝年间那个盛大的背景,所有的细节,所有的设置,所有似是而非的情节, 都因为唐朝这个背景而焕发了神采。

  这本小说,不是为小说爱好者写的,而是为那些还挣扎在贫困线上的小编剧们写的,让你们知道,一个对标好莱坞大片儿的剧本,应该怎样写,才能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这本小说在豆瓣上还算高分,当然,超过8分,简直是过誉。人物很脸谱,剧情很传统,套路感很重,但胜在脑洞够大,给人的阅读快感也够强。一本现代小说放到一个古代的世界,那爱恨纠缠,那惊心动魄,就增加了很多分。所谓的大案牍术,其实就是大数据嘛,所谓的跑窟,其实就是跑酷嘛,甚至所谓的上元节,不就是刚刚闭幕的某某大嘛,当你把这些情节与细节一一对应,你就知道,马亲王究竟是想要说些什么。

  基本上, 故事讲圆了,环环相扣,明扣暗扣,一点点剥开,一点点解开,只是看到结尾,你确实有点失望, 最后的华彩部分无疑是楼塌的场景,在那之后,本可以通过张小敬将整个故事的主题再升华一下,但可惜的是,作者并没有这样做,依然把他的悬疑牵强地留到了最后,其实,于我来说,我根本不在乎大boss是谁了,我只是好奇,张小敬是怎样的结局,他这样心怀苍生的人,面对国家机器,最终又会如何选择。

  但是没有,至始至终,张小敬只是一个脸谱人物,担任的是串联作用,真正丰满的人物,不是一体两面,而应该是明暗交织,你分不清哪一方面是他,但那恰恰都是他,狠辣凶拗绝,五尊阎罗,说的虽然如此,但全篇看下来,这些标签可以是龙波,可以是封大伦,甚至是李泌,但绝不是张小敬,当然, 作者写到最后也有点发现了,于是借龙波之口,说出了小敬的善良与犹豫,其实完全可以在这里面深挖,将张小敬这个人物写透的,但却戛然而止。他没有前生今世,只有为了剧情的赴汤蹈火。

  至于主题,其实很简单,但这种简单,对于不少人来说,却是启蒙,尤其是在中国,爱党爱国与爱政府是一体的,但其实,它们是截然不同的概念。在萧规心中,政府就是国家,而在张小敬心中,黎明百姓才是国家。前者,可以为了反抗政府而不惜葬送这个国家,而后者,则可以为了救这个国家而投身向政府,一个是快意恩仇,为自己的理想而死,一个是忍辱负重,为自己的心愿而活,两人都是英雄。但相比之下, 这个嚼着薄荷叶的龙波,反而比张小敬更加丰满立体,因为人性中更多的是恩仇必报,恩将仇报,而不是以德报怨,摒弃前嫌。从这个意义上说,张小敬,简直就成了《三体》中的圣母程心。

  原本这是一篇书评,但看到有电视剧了,于是也写几句。从整个《长安》的构造来看,确实是非常值得也合适拍成电视剧的,想必亲王在写作的时候就已经想好了。这个ip,有古装,有悬疑,有破案,有奇观,有胡人女子,有王孙贵胄,也有历史的真实。从现在看,雷佳音的张小敬是可以的,易烊千玺若是姚汝能可以,但演李泌,或许有些太年轻了,剩下的吴秀波,周一围,简直就是《绣春刀3》的班底,至于檀棋,想必不是古力娜扎就是迪丽热巴(在此我又想起那句著名的相声贯口,打南边来个古力娜扎,打北边来个迪丽热巴。)

  最后,我想看的场景,不是那火石电光间的最后一刻营救,不是最后激战大boss,而是望楼上那紫色的灯笼升起之时,张小敬掸一掸空洞的眼窝,远处,一轮明月升起,月下人声鼎沸,诗人岑参握着闻染的手,慢慢地吟出一句—— 北山有芳杜,靡靡花正发。未及得采之,秋风忽吹杀。

  朝廷事,只是事。

  江湖事,才有情。

  《长安十二时辰》观后感二

  在我看来,根据IP改编的电视剧,首先要做到形似。但目前来看,不要说长安108坊能否复原,就是官宣的两个演员,一言难尽啊⋯⋯

  书中的张小敬是个独眼龙,但雷佳音并未带眼罩。千玺演技应该不差,但十八演二十七八就有些勉强了,况且李泌在书中是个忧思过众的形象。他演岑参更合适。另外,张小敬跟檀棋差不多高,你找了个近一米八的雷佳音,檀棋是想找何穗还是奚梦瑶?

  最后,一天的事,竟拍了48集!莫不是要硬凑CP吧?这书好的另一点便是几乎没有男女之情,即使书中以红拂李靖喻檀棋张阎罗,但两人应该没什么感情线。

  此书受到的一大诟病就是张小敬又回归坑害他的朝廷了。但拍电视剧应该也只能如此。顺便说一句,经考证,唐代儒学的地位还是很高的,(高中历史题也做过类似的)各位主角的做法也体现了这一点--李泌那样好道的人都积极入世了。

  《长安十二时辰》观后感三

  《长安十二时辰》可以说是一本标准的商业小说,亲王文笔没得说,节奏可圈可点,字里行间的画面感非常强!缺点也是有的,下册开始躁动,仿佛看到作者脸上写满了“哎呀终于要写完了”的急切,两个男主的塑造太过脸谱化,尤其是张小敬。

  张小敬是一个在战场中浴血活下来的人,被他的国家背叛,成为死囚,这些经历必定会在他心中埋下仇恨的种子。虽然说他这么拼命是为了长安百姓,和皇权没有半毛钱关系,但他心中毕竟还是有恨的,这种恨会成为他不大不小的绊脚石,不一定绊倒他,却会让他犹豫。然而,在书中几次面对抉择的时候,张小敬的挣扎几乎都是因为完成任务无望而导致的灰心,完全没有表现出心底他对百姓的大爱和对官僚的憎恶这两者之间的冲突。他太完美了,太公式了,太英雄了,在这方面简直像美国队长一样伟光正,这种样板戏般的伟光正往往会让读者不能很好地与主角“共情”,最终造成了人物的扁平。

  反观萧规(龙波),我倒是认为他是全书最丰满、完成度最高、也最像“人”的一个角色。这个反派非常的出彩,他的转变,他的心路历程是有理由、有迹可循的。战场上的萧规吊儿郎当嚼着薄荷叶,却可以为了守城悍然赴死。家姐的去世,让他变成龙波,一个致力颠覆长安城不顾百姓死活的疯子,这种性格的转变来源于他的恨。而在与张小敬会面之后,我们看到一个原本步步为营,处心积虑的龙波,分分钟化身青少年,几乎迅速地选择了相信昔日战友,甚至将点火的重任交与他。这个设定看似突兀,却恰好映照出了龙波心中最后一点属于萧规的爱。这种强烈的冲突使得他在下册的行事一度变得幼稚而轻率,直接导致计划失败。有人觉得龙波的转变属于bug,我反倒认为更展现了他的人性。

  关于电视剧的选角。看到一个评价说演员不符只能拼演技。首先这句话就侧面证实了演技过硬;其次,在我看来,选角不是说长相合适就合适,更多的是看气质。周一围的圆鼻头确实和龙波的大鹰钩鼻非常不符,但是从定妆照来看,他又仿佛就是龙波。

  说回角色。十年西域兵,九年不良帅,谈及五尊阎罗长安人人色变。雷佳音虽然头大了点(??),好歹张小敬也是个大头,从定妆照看他眼神中的狠辣还是蛮有戏的。李泌年纪轻轻养尊处优,但是心怀天下,做事雷厉风行。四字弟弟我没有看过他的表演,不予评价,谨慎期待。好在他也是努力拼命的人,应该不会错。最惊喜的是周一围饰演的龙波!周本身就是自带正压的男人,气场外放。他的丁修和铁林,两个完全不同的角色,台词和眼神里的戏都太贴切太亮眼。看过周一围的采访,感觉他对角色的理解有自己独到的方法,会去探究人物背后的行事理由和深意,是那种想得很多的学院派。有他来饰演龙波,真的期待。韩童生老师和杰曼翰苏的加盟是点睛之笔,尤其是杰曼翰苏。至于导演,曹盾摄影出身,对画面的构图和美感都运用自如,反而是在全剧剪辑和节奏的把控上让人不安。十二个时辰的故事,拖到48集是十分危险的,一个不小心就会拖成又臭又长的裹脚布。而曹盾又有《海上牧云记》75集片长和剧中连篇累牍的闪回“珠玉在前”,让人不敢不担心。

  总的来说,《十二时辰》是非常适合在银幕上展现的一部小说,而剧组在选角和服化道方面已经做到相当不错了。个人期待值四星,等播出了再来追加评论。

  《长安十二时辰》观后感四

  高铁上追完了48集的现象级国产剧《长安十二时辰》,我联想起了一部电影和一个人。

  2017年,陈凯歌执导的《妖猫传》有着“拍一部电影,建一座城”的工匠精神以及“故事性大于说教,一改陈凯歌的精英意识”的舆论造势在先,却仍在票房上未到预期。《长》与《妖猫传》写的是同时代的故事,都以大唐盛景作为光影布置的背景,布景服装道具摄影均做到了极致,甚至连核心要素也基本一致,因此具备参照意义。

  我认同《妖猫传》,在于李白、或者说辛柏青饰演的李白。

  李白贵为诗仙,醉倒在花萼相辉楼太液池边。高力士想献媚贵妃便让李白以美人为题给贵妃题诗,李白在高力士的背上留下了“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的绝句。念及最后两句,李白热泪止不住地流了下来。贵妃为李白的文采倾倒,便想见一见李白,李白见到了贵妃也觉得惊为天人,但却坚持说,诗不是写给贵妃的,但写给谁,他也不记得了。那李白为何流泪、他的诗究竟是写给谁?

  细细复盘,李白哭的只能是自己;他诗中的美人,寓意的却是心目中的大唐盛景。大唐盛景已渐行渐远,他在政治上的不得志也无缘再见。李白活了,《妖猫传》也就活了。思念大唐荣光,似乎是一种病,借往昔繁华岁月的憧憬与回忆,暗讽今日郁郁境遇与世风日下,却无能为力,《长》亦如此。

  (二)背影

  子正时分,花萼相辉楼前,在庄严的鼓声及长安百姓齐声赐福中,大唐圣人背对镜头登场。圣人步履略沉重,背部略佝偻,他提着龙袍,小心翼翼一步一步走上花萼相辉楼的台阶,完全不像走在自己家中,而是赴一场重要的宴会。宴会上等待他的,势必又是一场觥筹交错与勾心斗角皆备的局。圣人终于走到了主会场,坐到了龙椅上,但他并没有正襟危坐,而是斜斜依靠在椅子一侧的把手上,右手托着脸颊,强打着精神,左手有节奏地拍打着膝盖,似乎在平复内心的波动或运筹宴会的安排。这样的场景,圣人已经度过了数十年,熟悉到疲倦,他却依然不得解脱。圣人真的老了。

  平康坊,右相府,偃月堂,大唐右相林九郎背对着镜头缓缓起身,看着眼前的“法莫如显”陷入长考。从一个街头混混到煌煌大唐右相,林九郎除了“揣度人心”的处世之道外,还有着法家的政治理想与治国抱负。今夜也许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夜,圣人有可能会颁布一道圣旨,彻底让渡皇权,一旦实现,他将彻底摆脱桎梏,政治抱负终将实现。林九郎年近六十,却精力充沛,虽然一天大部分时间都留着偃月堂内,但他思考问题的时间却超过了所有人,他似乎成竹在胸。

  乐游原上,何执正家里,窗户里透过的光亮与房屋里的烟气缭绕在一起,将整个房间的氛围衬托得如同雾境一般。何执正在温酒,背部佝偻而松弛,整个人状态犹如出尘之态。何执正已经86岁了,除了扶植太子登位,他已经没有了别的政治理想。何况,今晚也许有不好的消息传来。与林九郎的凝重自信不同,何执正已抱必死之决心,将林九郎刺杀于灯宴之上,也算是为太子做了最后一件事,不如静静度过最后的时光吧。

  静安司中,辕门外,吉温背对着镜头望向静安司大厅。作为右相林九郎的参谋与打手,吉温随时得替右相办不好交差的差事甚至顶缸。吉温只是长安的一个小吏,还远未进入大通政治的核心,虽然背靠右相这株大树,但稍有不慎也会粉身碎骨。甘守诚曾说过,此时接手静安司,无异于烫手山芋。吉温心中惶惶如何处理眼前复杂的局面,如果处理得当,跨入门内进入大唐政治核心圈层也未可知,但一旦出了差错,也势必会被右相火速撇清关系并牺牲掉。

  长安的街头,张小敬在匆匆奔走,这是他贯穿全剧的背影。一个被战略牺牲掉的兵团幸存的老兵,甘愿在长安做一只小小的蝼蚁,只为保护曾并肩浴血的战友及家人,却不得愿,身陷死牢。今天既是保护他心中长安的机会,也是他活下去的唯一途径。张小敬是大唐最底层的守护者,他没有吉温一般有保护伞,随时可能会有倾覆之祸,他想抗争,不断地抗争,虽然他也明白抗争的结果也许并不能如愿。

  ……

  摄影时集中拍摄背部展现演员的精神状态,是相对高明的拍摄技法。《教父》中第一个镜头就对准了马龙白兰度的背部,给观众施加了极大的视觉压力,全程仅动了一下手指指示给客人倒了一杯酒,但强大的气势跃然于荧屏上。支撑背部摄影的,是演员的演技层次。《长》多次在重要时点采取背部摄影,在国产剧中并不多见,是摄影技巧和演员演技层次的自信。大唐圣人、林九郎与何执正,定义了整部剧的整体气质。

  (三)困境

  角色背影展示的精神状态,其实是角色困境的外部展示。有了困境,就会焦虑,焦虑在不同时刻与地点表现出不同的精神状态,也赋予背部镜头的不同含义。如此看来,每个角色都充满了焦虑,他们都是可怜人。

  圣人、右相与何执正焦虑的核心在于政治体制。圣人创建大唐盛世,却已然表现出对于大唐江山万代的政治理想与年华垂暮的现实矛盾,已经在跳脱思考世袭制之外的君主立宪制的雏形,与右相的思考不谋而合。不得不说,右相比何执正更懂得圣人的心思。但这一矛盾焦点的引出,不是突然抛出,而是以阙勒霍多案的逐步深入而徐徐展开,将单纯的政治斗争上升到政治体制变革的思考上,编剧极为高明。面对何执正的句句逼问,圣人用颤抖的声音说道“韶华必逝,朕该怎么办”,后引用老子《道德经》中“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引申出破而后立的政治思考,最后用主菜“江山”隐喻将治理国家的权利与责任下放至以宰相为首的能臣手中,剧情的推进流畅且富有层次感。圣人、右相与何执正的理想、困境与焦虑、行为动机均经得起推敲。但抛开政治理想,留给右相与太子的,却只剩下非生即死的政治博弈;何执正明白,如果右相彻底执掌大权,则太子性命不保;反过来亦然,若太子即位,第一个要除掉的也是右相。看似羸弱不堪的太子不值得可怜,看似诡计多端且无底线的右相亦不可恨。

  此外,三位主角还通过剧情的细节展现出与主线明显不同的性格特征,性格杂糅使得人物形象更为立体。圣人在面对萧规等蚍蜉军团的袭击后,冷静地念出了第八团十余名军士的姓名,却转身在燃灯之时以“堪比尧舜,尧舜是人,朕是神”,前一秒的忧国忧民与后一秒的狂妄自大形成鲜明对比,直接造成了萧规的逆反。右相在面对太子与何执正时毫不手软,却在反思第八团的牺牲时却连连扼腕叹息以及得到庞灵被擒的信息后痛不欲生,则在他固有的坚硬外表下露出了一丝温情。

  张小敬的焦虑也充满了层次感,从一开始为了活命听从徐宾的安排接了静安司的差事,到发现故人之女闻染卷入了阙勒霍多案而被逼层层深入到灯楼内部,到见识了萧规的安排继而为了拯救圣人。张小敬在长安城里步履匆匆从未停歇,所为所求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步步被卷入案情核心而无可挣脱。张小敬也是一个可怜人,除了最后安然无恙的圣人,他本应该保护的人,却一个个倒在他的面前。

  无论是大唐圣人,还是右相林九郎与何执正,以及反派萧规以及幕后主使徐宾,还是张小敬所代表的第八团老兵,他们所憧憬的,依旧是曾经辉煌无比的大唐盛世。圣人赌气地说“天保一定比旧历更好”;林九郎在谈及圣人彻底让渡皇权后“后人只会记得,我大唐在天保年间是如何繁盛无双”;何执正自不必说,他对圣人彻底敞开心扉,谈及旧历年间两眼之中冒出的神采,仿佛在叙述这一生中最美好的事物;张小敬与萧规等十年前所守护的与今日所背叛或坚守的,依旧是曾经繁盛无双的大唐。

  (四)失衡

  若以上文所叙完整地完成整部剧,那将成就一部伟大的作品。但《长》在48集的时长中,仍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失衡,既有角色的失衡,也有结构的失衡。

  角色的失衡集中在李必与姚汝能。李必在整部剧中的份量与张小敬分庭抗礼,但剧情对他的计谋表现明显不足,在闻染与右相面前灵机一动逃脱限制展现的是“计”而非“谋”,遇到大事除了向太子、郭利仕、右相求救外,并没有展现出与宰相之才相匹配的大局观与政治谋断来。姚汝能也是剧中前半部分极具份量的角色,名门之后的清高正直与不得已趋炎附势下颠倒黑白的焦虑,一直在缠绕着姚汝能。姚汝能好比《权力的游戏》中席恩,想重拾尊严与骄傲的雄心一次次被怯懦卑微的心理所击垮,最后在布兰的一句“你是一个好人”的肯定下,倒在了异鬼首领的面前。《长》收官阶段,应该给姚汝能一个机会做回姚崇后人,但后半段的突然消失,使得前半段的所有努力全部化为泡影。与姚汝能起到同样功能的是旅贲军崔器,崔器死去的画面与席恩类似,但《长》花了近半集的时长,而在《权》中只有几个极短的片段,但最后呈现的效果,《权》却不遑多让。

  结构失衡的原因在于剧情的发散,或导致部分支线无关紧要,或导致部分篇幅略显拖沓,影响整部剧的质量。比如地下长安的部分,立意虽好,但却无暇发散,还不如不提;第八团作战的往事,用了整整一集倒叙,对主线进度及观影流畅度有比较不利的影响。《权》也在第五季之后匆匆将支线合并,部分支线潦草结束,剧集质量明显下降。

  (五)结局

  《长》的结局中,徐宾一个人作为幕后主使身份现身,承认只为向圣人展示自己的宰相之才而一力谋划所有事情,但仍留下了很多谜团。徐宾造纸厂查出的大量外国金币到底有何人资助,是否与拯救姚汝能的带金鱼袋者是同一人,这个人又是谁?徐宾对税法的推算与太子在灵武县的试验成功是否有必然的联系,而且徐宾又安排大吉酒肆的一对父子远赴灵武安居,徐宾和太子到底是什么关系?徐宾既然自认有宰相之才,为何拒绝圣人重要的好意一心求死?萧规的蚍蜉军团和石脂水为何都安顿在林九郎的宅院里,而林九郎却一无所知?……

  依此细细复盘,细思极恐。

  《长》敢于在结尾处留下如此多的空白给观众想象的空间,是对剧作的自信,也为拍摄续集留下了伏笔。这也是国产剧比较少见的编剧技法,也相对高明。

  《长安十二时辰》观后感五

  “鸦片战争始于1840年,清政府1911年在辛亥革命中覆灭,本来也许还能撑下去,但在1905年发生了一件事,短短几年后,清王朝就结束了,请问大家知道这件事是什么吗?”还清楚的记得当时初任培训的时候,老师问我们的这个问题。

  “因为1905年清政府取消了科举制度,这直接导致了以孙中山和黄兴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的仕途之路被彻底堵死,所以爆发了辛亥革命,把清王朝送上断头台。”老师这样解释。“所以,国家借鉴清王朝灭亡的经验,开展公开招考,把优秀的人员招进体制内,这也是我今天能给你们培训的一个历史原因。”

  虽然至今清楚的记得当时老师讲的这番话,但对其中的还是理解不够深刻,直到这两天看了热剧《长安十二时辰》的最后几集,方才有了更加清楚的认识--天下一切祸乱皆始于埋没人才。

  看到最后一集,才知道所有的策划居然是一个八品小吏——徐宾。此人天纵奇才,能够推演事情发生的过程和结局,能够准确的在那个出口等到圣人,一切的一切都是他策划的,也都在他的预料之中。他能力高到什么程度呢,高到没人相信是他一人策划的,张小敬不信,圣人也不信。直到他说出计划和一针见血的指出所有关键人物的弱点和可利用之处,大家才恍然大悟。

  我问三个问题。为什么一开始没人相信是徐宾策划了这场惊天大案?此次祸乱的根源是什么?如何吸取教训?

  为什么一开始没人相信整件事是徐宾一人策划的?其实剧中已经点透这个答案了,圣人说了一句“如果你有这么大的才能,为什么到现在还是个八品小吏?”徐宾顿时泪崩,回道:“原来圣人也是以官品论人品。”原来,我们都是在以官品论人品、论能力,根本没有怀疑当时的体制埋没了人才,他本是宰辅之才啊。换个方式理解,如果剧情设计导演告诉你整件事是林九郎一人策划的或者太子一手策划的或者太子妃一手策划的,是不是我们都会信了?对吧,他们一人策划我们信,为什么徐宾说他一手策划就没人信呢?还不是认为他官品低,能力就差能调动的资源就少吗,不足以支撑他搞这么大动作吗?直到徐宾点出了所有人是“死穴”,我们方才开始懵懵懂,开始回忆整个过程。所以,社会至今都是这样,不把埋没的人才当人才甚至不当人,根本不信他们的能力。

  此次祸乱的根源是什么?很明显,此次祸乱的根源就是埋没人才。人才没有合理的晋升途径,只能通过做一件所谓的惊天动地的事,来结束自己平凡的一生,所谓: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细看剧中人物,很多人都是人才,苦于没有合理的晋升途径,只能剑走偏锋,误了自己,误了家人,误了社会,误了国家。张小敬本是将军之才,只能做一个跑腿的“小民警”,庞灵一身的天文才能,只能做暗桩想换得遥不可及的“金龟婿”,才华横溢的程参,能够抽丝剥茧的分析问题发现端倪,却整部剧不在牢中就在去牢中的路上,最后也没说要重用,只能离开靖安司...太多了,一个人才被不断埋没的社会,根本撑不了多久的,所以剧中也说了,长安的繁华撑不了十年了,安史之乱,唐王朝彻底走向衰败。

  如何吸取教训?这点应该大家都知道该怎么办了,就是要发现人才,尊重人才,重用人才,给人才一个正常的晋升途径,千万不能埋没人才。一是发现人才、吸纳人才。继续坚持公开招考,再也不能搞什么暗箱操作了,人才必须光明正大的吸纳进各级组织、各企业、各团体。二是培养人才。人才是需要培养的,今天的小树苗,加以时日必能成为参天大树。三是鼓励人才。华为有一句话:“钱给够了,不是人才也是人才了”人才是需要激励的,物质上,精神上,社会地位上要全方位激励,激发人才活力。四是重用人才。人才是需要到重要岗位锻炼的。多经事方能成大事,犯其难方能图其远。假如徐宾以其才位列重要岗位,张小敬以其才镇守边关,庞灵以其才安心搞科研,那么国家只会越来越昌盛。

  都是一些浅见,有感而发,不得不发。


相关文章:

1.《长安十二时辰》电视剧观后感5篇参考范文

2.《长安十二时辰》电视剧观后感参考范文5篇

3.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观后感 观看《长安十二时辰》有感范文

4.《哪吒之魔童降世》优秀观后感10篇:我命由我,不由天

5.2019《长安十二时辰》最新经典语录,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经典台词

164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