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在线阅读 > 观后感 >

新海诚电影天气之子观后感10篇

时间: 慧良21230 分享

  《天气之子》是由新海诚执导,醍醐虎汰朗、森七菜担任主要配音的动画电影,于2019年7月19日在日本上映,2019年11月1日在中国内地上映。该片讲述的是在气候调节失控的时代,被命运捉弄的少年和少女选择各自的生活方式的故事。小编整理了新海诚电影天气之子观后感10篇,希望能帮助到您。

  新海诚电影天气之子观后感

  牵挂了几个月的《天气之子》,终于出现在荧幕前,最后缓缓落幕。

  这也是我第一次,为了看电影而去到另一个陌生的城市。

  正如简介所言,《天气之子》就是关于天气的故事。离开出走来到东京的少年,遇到了拥有变晴能力的少女,然后开始了一段他们的故事。

  除了某些镜头的会心一笑以及《你的名字》中泷和三叶出场外,整场电影我几乎没有说话,双手撑在胸前,十分平静地看完了。

  新海诚笔下的东京依然绮丽,当阳光洒过大楼的玻璃,穿过远方,似乎让人看到了光的轨迹。这次的东京,和《你的名字》感觉大为不同,或许是因为一直在下雨吧。毕竟这场雨不只是简单的雨,涉及到整个剧情和设定,因此不多展开。

  整体叙事来看,和《你的名字》大同小异。节奏时快时慢,既有像《前前前世》响起后拉快的片段,也有舒缓的纯音乐响起后的细描刻画。结尾也大同小异,依旧是男女主的重逢,然后放上片尾曲。剧情方面也无疑是成熟的,讲清楚了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

  电影的后半段,帆高不停地奔跑着,沿着铁轨,沿着高楼,一直不断地跑。看到他的人都觉得是个傻子,肯定会被逮捕,但我确真被这股天真的勇气所感动。正如主题曲唱道:

  因为你给了我勇气,我才能为你勇往直前。”

  帆高如此做只因为一个最简单不过的理由——“我只是想再见她一面。”

  看,勇气从四面八方奔腾而来,贯彻你全身的每处地方。

  这就是纯真的美好之处,仅仅是一份勇气,仿佛就能到达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完成每一件所谓不可能之事。

  那帆高为何想再见她一面,答案也很简单——因为爱。爱,真的真的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我们早已阅过无数的故事,甚至就连我们自身的故事,都能看到爱穿梭其间,无处不寻。在各种作品中,爱总是人类最终的力量,为此人类总能超越极限,做到一些力所不能及之事。就算现实总没这么简单,就算爱没有这么大的能力,我们看到这一个个故事,依然会备受感动,因为人类总有向往的理想,而爱是大部分人的共鸣。一旦失去了爱,人这副躯壳还剩多少斤两呢?或许是只有皮肉包裹的无趣之囊罢了。

  在结尾中,新海诚问了个最常见的究极问题:你的至爱还是更多人的幸福?

  诚哥给的答案也很明确——选前者。

  因此,世界和以前没什么改变,依然是大雨不止的东京。二人却因此得以延续他们的故事。

  如果我是电影中的男主,我真的会选后者。站在我个人的价值观来说,没有什么是绝对无法被替代的。虽然是个很无情的选择,但我确实是这么个人,也会做出这个选择。

  当然,我根本就不配回答这个问题,也没有权力做出选择。

  依然是主题曲《愛にできることはまだあるかい》,洋次郎还如此唱道:

  爱还能做些什么

  我还能做些什么”

  看完一些电影或读过一些书又或做些别的事情,因人而异,每个人总有心头悸动的瞬间,在这个时刻进入贤者时间,开始反省自我。但这个过程中人往往自我感觉良好,总觉得会有力量还是希望之类的东西,可以帮助自己做些什么事情。可是,除了这些瞬间,人生更多的是些没有起伏的平淡的日子,占据了更多的时间。这些都是我们的时刻,这些时刻也同样重要。

  我还能做些什么?少年,你能做的事,你要做的事,就在旅途的前方。它们是你终究要面对的试炼,到那个时候你得加把劲。

  天气预报说今天有雨,但直到现在天依然放晴,一滴雨都没下。或许是晴天女孩的存在,为这个世界添了一丝亮彩。

  少年向上帝请求,保持现在这样再好,不奢求得到,也不想失去,就这样就好。因为少年知道,渺小的人类只能祈祷,以及做些微不足道的事。

  就是这么个故事。

  新海诚电影天气之子观后感二

  对我来说,这是个妥协现实,选择前途和「出世」;还是去相信违反客观规律的天气、相信天气神社六百年前天井画上的民俗信仰,「人生を棒に振る」ように、追求“感情/つながり”的故事。

  我不断感到来自现实生活的常识,与“超现实”般的感情/つながり相互对立。前半段丰富的生活细节,特别是两位刑警的言行,不仅代表了法体系,还代表了来自现实的社会规范与各种价值体系的制约。

  这种“现实”,与超现实的雨、“控制天气”的巫女能力、迷信般的神隐和祭品,相互对峙。在前者/“现实”的提醒下,让男女主之间的感情/つながり,显得像民俗信仰般虚幻。而男主为了追求虚幻的感情,做出一个个选择的时候,前者的“现实”又以刑警追捕的形式,不断追赶着做提醒,提醒这些行动将面临严重的现实后果。

  当两者交锋,男主对刑警说,是女主拯救了天气,因而牺牲了自己,还有那个神隐的梦;而在代表现实的刑警面前,不过是在痴人说梦。在两位刑警所代表的现实看来,男主所做的一连串癫狂行动,是个脑子想不清楚的少年,在毁掉自己漫长人生里的众多机会。

  男主孤注一掷的选择,用年老刑警的话说,就是“白白浪费人生”,也因此,不顾一切地追求爱,显得非常有勇气。

  充满勇气地“逃狱”,在地铁线上一路奔跑,在废墟里颤抖地开枪 → 冲破现实,走进超现实的民俗世界,追求虚幻的つながり。那里有迷之生物,有龙,有不可知的神隐、人柱力等生活规则。

  最后把妹子从虚幻的民俗世界带回现实,两个人在晴空中下坠,那时候既是甜蜜,也是绝望的。这虚幻短暂的美好与甜蜜,在落地后不得不再次与“现实”对峙。天气怎么样,世界今后会如何,都无所谓。可是男女主自身,身边的人还要继续生活下去。带女主回来后,每个人的生活都糟糕透了。

  男主:本来就解释不清的非法持枪状态,最后拒捕、逃狱,甚至做出袭警的行动。等待他的,一定是进少管所和前科,然后是备受苛责、充满坎坷的未来生活。女主:回归,然后就要强制与弟弟分开,被送往不同的儿童保护设施,在儿童保护设施里孤独地受限制地生活。小栗旬:也因一时有感,袭击警察,因为这段つながり没办法通过审查,失去了接回女儿和女儿生活的机会。

  在各种恶性条件下,还能否继续保持单纯的爱,温柔地相互体谅?“三个人”一起笑着生活?恶性天气,像海洋生物和龙一样的生物雨水,荒废的东京,都无所谓。这些现实才是下了三年的雨,是不能承受的「神様の悪い冗談」。

  剧情从下坠再次回到三年后的现实,是一段温暖的故事。新海诚说,不要想太多虚无缥缈的问题,现实没什么可怕的。东京就算连续下了三年的雨,还是政令指定都市,就算本所上野等下町全被淹了,还是地方高中生毕业后想生活和工作的地方。就算有过短暂的不好时光,也都是可控的,每个人都还好好活着。「ホッとさせた」

  对我来说,这大概是现实规则与民俗信仰规则的对立,感情和つながり在现实规则面前,无疑像民俗信仰一样虚无缥缈。这个故事被我误读为,新海诚在鼓励怂人勇敢地去做选择,勇敢地突破现实,并且不要怕重回现实。后果都是可控的,每个人都会继续活下去。

  新海诚电影天气之子观后感三

  首先从日本的电影放映说起吧。邦画默认不带字幕这一点实在令我这样一个初来乍到的异邦人略感疲乏。整场放映中无时无刻不要崩紧神经。买票前特意叫来问询的工作人员,询问是否有字幕版放送,得到的答复是,字幕版的放送要等到八月二十五号之后,差不多是一个月之后才会有。我当时便问,先不论外国人,若是有听力残疾的朋友想和我一起看电影,那要怎么办?对方哑口无言。这算是日本的一个奇怪的地方,也是一个十分不周全的地方,这会不会间接性导致残疾人被差别对待呢?无法和正常人的朋友一起去看同一场电影,只是因为放送方不加字幕。这是值得深思的。

  接下来讨论我的第一感受。由于是第一感受,未免有分析不到位的地方,而且这还是我第一次看没有字幕的日本电影。总体而言,以我注重逻辑,叙事,以及最终阐述的思想的评判标准来看,影片水准质量偏低。当然,画面,音乐无不上乘,但这些只能是锦上添花,不能化腐朽为神奇。

  男主ホタカ是一个翘家少年,首先围绕其翘家理由和他来东京想寻找的生活,没有一个合理的,令人信服的解释。关于其翘家理由,从男主的只言片语中,还有全剧中唯一被女主ヒナ询问后的回答中,还有男主自己回忆在家乡时,追逐阴天中的一束光的描述中,我只能理解为,他在家乡成天抑郁寡欢,失去自己在家庭的位置,于是来到东京想自力更生,展开新的生活,脱离腐朽的故乡。首先这个理由虽然行得通,但反言之,十分无趣,而且有着明显的戏剧设计痕迹,因为为了让男主到东京去,所以才加了一点解释。首先其行动就是幼稚的。不过到现在为止还是没有问题的。

  接下来表示非常俗套的,漂泊客遇到了爱管闲事的热心大叔,然后在ホタカ于东京四处碰壁后,最终帮了他的模式化设定。再次感叹,日本人民真是热心,自己一个做三流杂志取材的,还能收留一个翘家的未成年并且不去对其好言相劝令其回家。这里的安排只能让人感觉刻意为之,逻辑薄弱。而且这次还特意添加进去一个不明所以的角色,本田翼所配音的,提供サービス的大姐姐,此处先按下不表。

  男主在东京处处碰壁,饱尝人间辛酸的途中,还顺带捡了一把实弹装载的手枪并且居然纳为己有?惊了!就算你是因为翘家不能去警局报案,那也不应该把这种可能会给自己带来巨烦的东西据为己有吧?!只能再一次让人无法不能感觉到刻意为之的设计感。顺便还碰见了热心可爱漂亮的女主,冒着被辞退的风险,冒着经济来源被切断的风险也要给男主偷偷加餐,日本人民真是热心呢。

  影片到此,除了用牵强的方式展现了大城市的人间冷暖之外,未能表现出其他什么。

  此后便是男女主人公相遇,感觉从这里影片才开始,不可谓结构不松散。每天荷枪实弹武装出门的男主遇到了此前因为施舍自己而丢掉工作不得不去做地下营生的女主,一番误解与打斗之后,激动地掏枪就对拉皮条的小瘪三射击。这里让人不知所以,怎么会有人把手枪整天装在腰包里上街的?先不论这些小瑕疵,男女主相遇后,故事才真正开始。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小栗旬配音的大叔和妻子分开,也见不到自己珍爱的女儿,本田翼配音的大姐姐苦于就活之中,ヒナさん因母亲去世,不得不背起家庭的重担。如果能就这些设定进行更深的解剖串联的话,或许会有更好的故事,但是影片选择走一条非常简单的路。

  给予女主改变天气的能力。

  男女主相识后,女主就把这样一个携带枪支外出,以进行奇怪采访为生的危险翘家少年请到家中做客,并热心地接待了他。拜托,你还有弟弟呢!他可是持枪的危险人物啊。一番对话后,最终两人决定用超能力赚钱。

  接着很长一段剧情便是不断在讲他们如何把这门超能力赚钱营生做大做强。此外便是人们的心情有多易感,多么容易受天气的影响。影片把晴天固化为带来积极情绪的符号,而把雨天固化成带来消极情绪的符号,以此为前提来说明天气与心情的关联,我想未免太过草率和简单,导致这里的题材也没有很好的发挥。我个人来说,在夏天里还是比较喜欢雨天的,人少,凉快。当然,其中的恋爱桥段虽然也挺有趣,但不足以撑起整部电影。

  然后就到最关键的地方了,在立花瀧家中和立花奶奶(没看过小说,居然还有奶奶,那你到底在和三叶保持联系吗?好想知道啊!)的对话,还有取材神社老爷爷的对话。从这里可以得知一个重要信息,ヒナ所拥有的能力,自古以来便存在,是调节天气,治理天气的疫病(异常天气)的重要角色,但是所谓天気の巫女,最后的结局都会很惨。这个结局,便是自己成为人柱,换来异常天气的结束,从而拯救大家。而女主ヒナ在性格,便是这样一个人,为了弟弟拼命撑起家里的生计,在男主面前故意虚报年龄,扮演起照顾他人,给予爱的温柔姐姐的角色。即使是因此获得超能力的神社祈祷,也是为了自己病重的母亲。

  而男主ホタカ不免显得幼稚,从翘家的理由,到他和ヒナさん与ヒナ的弟弟凭借着超能力营生使生活走上正轨的途中,无不是靠着他人的恩惠。这与卡夫卡笔下的世界上最坚强的十六岁少年无法相提并论。他虽然打算自立于东京,却一直被人保护,生活被大叔救济,精神被ヒナ慰藉。

  而这两人的性格所必然导致的结果,也把剧情推向高潮。男主ホタカ的草率无谋的举动,让警察打乱了他们的生活;而女主ヒナ的一昧奉献,特别是当上了为别人带来快乐的扫晴娘后,就更不能自拔于其中,所以瀧的奶奶才会说她有些勉强,这就让她很快地不得不偿还这股力量的代价—作为人柱力去往天上的世界,以使人间换晴。

  在被警察缠上,而不得不更换住所的时候,两位使他能在东京立命的人,大叔和女主,不约而同地让他回去。这里可以理解为让他回归现实,认清他什么也做不了,什么也挽救不了的现状。而他依然执拗地留在ヒナ姐弟身边,以为自己可以保护现在的生活。最后的结局当然是惊醒梦碎,三人被拆散。ヒナ成为人柱力,其余两人被警察带走。

  此时被保护的男主ホタカ才终于认识到自己的幼稚和无力。自己才是三人中最年长的,但把一个看作姐姐一样的恋人,把另一个叫前辈。如果没有大叔的支持,连栖身之所都难以找到。如果没有ヒナさん,也不会有如此多的快乐与幸福时光。所以他幡然悔悟,想去救出ヒナ,想去真正地付出,想去真正地保护。所以来了一场把东京警察不当人看的千里走单骑(其中还有本剧最没有存在感的本田翼所配音的大姐姐的鼎力相助)。最后又来了一场孩子气的持枪对峙。我很不理解,为什么此剧中要出现枪?新海诚想把它作为什么隐喻呢?目前看来,我的解释表示通过两次持枪的心境,决心的变化,突显人物的成长。但无论如何,拿枪来做这个隐喻是不合适的。枪是用来杀人的,不是用来拯救人的。而且最后如果没有小栗旬配音的大叔在男主身上看到了当年的自己而被感动,从而帮助他击倒警察和ヒナ弟弟因为长得帅而及时赶到,他还是无法救出女主。这样一看,成长这个题材也变得模糊不清。

  影片的高潮,男主怀着强烈的,希望见到ヒナ(毕竟喊了一路的会いたい)祈愿,成功到达彼岸世界,救出女主。这里有一句话值得思考。ホタカ对ヒナ说,为自己而祈愿,于是ヒナ照做,然后这两人才回到现实世界,而ヒナ也摆脱了人柱力的命运。但代价是东京的阴雨无法停歇,也就是天气的疾病无法治愈,导致东京大部被淹,包括瀧奶奶家(到底是奶奶还是姥姥啊!是小说中才有的人物吗?)。然后男主被送回老家看护,被迫与女主分开,三年间也不联系,据男主自己说,主要是因为愧疚。是对东京被淹没的愧疚吗?总之镜头一转三年后,男主中午高中毕业,再次来到东京,却迟迟不肯去见ヒナ,他先后去见了大叔和瀧奶奶。而两者不约而同的都表达了一种意思。这个世界变成这样,与其说是你们的过错,不如说是世界本身就是这个样子,大叔说,世界的本质就是失常,瀧奶奶说,东京只是回到过去,因为它本来就是这般模样,甚至历史中甚过此番模样者也有(君名的跨越时间叙事)。而最后ホタカ终于鼓起勇气去见ヒナ却发现她一直在祈祷。见此情此景,ホタカ一瞬间不免退缩,但下一个瞬间,他看着ヒナ,仿佛又想起什么,拿着给ヒナ的戒指,心中默念着我们一定可以做到,笑着走向ヒナ。全剧终。

  这里是最难解的地方,本应该是升华主旨的部分,但却并没有让我有此感觉。结合我所说的值得思考的那句话。ヒナ听从ホタカ而为自己祈祷,这是发自真心吗?但她应该知道,如果自己不当人柱力,世界就会失常,暴雨就不会停。最后她站在两人回家的坂上,对天祈祷,是在祈祷世界恢复正常吗?那么她是以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ホタカ的呢?这些问题我认为都有二说。或许是第一次看无字幕生肉,很多细节没有观察到,但依然不能否定,这部剧,对女主ヒナ的视角,感受,思想,描写的太少了。这也是导致最后主题不明的一点原因。

  若是以男主ホタカ的视角来总结,他最后的言动,应该在表明,他不再为自己救出女主ヒナ的决定而纠结,决定和她一起在这个所谓“失常”的世界里寻找未来。这是否表明了影片对现代日本社会的一种希冀呢?毕竟和君名一样,所有的神奇都是对现实的隐喻。我觉得这就是新海诚现在的风格。

  一遍剧情罗列过来,虽说其中是有成长与社会的碰撞和矛盾,恋爱等几条线支撑着,但无一例外都没有深入,没有延伸好,剧情的发展和推动,都要看男主的非理性不合逻辑的举动。几个配角,功能性都不强,唯一可以解释的,就是小栗旬的大叔。这就是一位年少漂泊于东京,被社会磨去棱角,但最后被男主感动而渐渐找回自己的感觉的角色。可以说是对应男主的成年的大概率的印象而出现的角色。而ヒナ的弟弟,则承担着卖萌角色和附带推动剧情的角色。如果说这两位角色还有合理性的话,那么本田翼的大姐姐,就实在难以解释了,或许是长得漂亮就可以为所欲为吧。

  目前感受到的就是这些,无论从主管还是客观来说,比起上一部君名来说,在剧情方面是差了一大截的。即使在调动观众最朴素的感情这一方面,他也比不上君名,最后一幕在天空中的嘶喊,远远没有两人在黄昏后的分别有震撼力。而且最重要的是很多地方无法自洽,或许也有我观察不仔细的原因。欢迎各位来讨论。我还是期待一下二之国吧,或者到为残疾人提供的字幕版上映的时候再去看一遍。感觉新海诚还是有想表达的东西,但是没有对故事结构,表现手法进行创新,还是想用君名的老套路。

  新海诚电影天气之子观后感四

  无论是三年前在日本国内引起轰动的《你的名字》,还是最近上映的《天气之子》,新海诚的作品总是离不开“世界系”类型的故事,尽管这一类型的亚文化作品早已不像2000年代初那样流行。仍然沿用东浩纪的简明定义:“世界系”作品的特征在于,男女主角之间的“小小恋爱”被直接和“世界的存亡”这种大问题联系在一起,跳过社会关系的种.种中介。(不过要说“世界系”,这也不是日本亚文化的原创,国朝小时代里也有……)

  《天气之子》并不例外:男主角帆高是一个“上京”的16岁少年,由于找不到工作,最终在从事都市传说等奇闻异事报道的须贺那里谋得一职。帆高在寻找“晴天少女”的过程中遇到了具有暂时改变气象能力的女主角阳菜,即真正的“晴女”。后者在母亲病重时,偶然踏入了一个不可思议的神社,因而成了“巫女”。作为“晴女”的代价是,她需要牺牲自己才能停止东京连日的大雨。当阳菜自我牺牲之后,帆高尽其所能寻找对方,最终也进入“云上的世界”而将其救出。东京因此遭遇三年大雨,整个城市大部分被水淹没。在电影的最后,帆高看到已经失去能力的阳菜在路边祈祷,两人重逢并拥抱在一起。

  纯粹而天真的爱情、“对方”和“世界”之间非此即彼的选择、人物社会背景的概念化,以及某种意义上的男性自恋:可以说,从早年的《星之声》到《你的名字》,再到如今的《天气之子》,新海诚执拗地重复着“世界系”的故事——或者说,通过不断的“重复”而探讨着“世界系”的可能性。尽管在《天气之子》中出现了警察、暴力团伙、传统民俗等“社会”因素(这些在《你的名字》里也可以见到,并且颇具迷惑性——就和当年EVA里的宗教元素一样具有迷惑性),“社会”最终仍然只是在男女主角的恋爱关系之中增添一些曲折而已。不过,正因为新海诚对于“世界系”类型的坚持,如果我们仍然停留在“世界系”的“科普”层面,恐怕就无法把握《天气之子》真正值得玩味之处。(第二个“不过”:不过,如果我们放弃“世界系”的设定性框架,以“通常”的方式——例如,以理解好莱坞大片的叙事逻辑的方式——来理解这部电影,那么只能说,这个故事本身没有太多值得回味的地方,甚至不那么“有趣”。)

  从某种意义上说,《天气之子》构成了对于《你的名字》的某种批评的回答。在一部分日本观众看来,以“将故事的bad end变成good end”为特征的《你的名字》,构成了对发生于2011年3月11日的灾难的一种奇特的慰藉,即“当它没有发生那样忘记就好了”。在此基础上表现出来的“闪闪发光的日本”,体现的或许恰恰不是灾难后重建日常生活的希望,而是新海诚所属的战后一代“御宅族”们的不负责任。

  如果将“灾难后的日常生活”这一维度引入《天气之子》,那么新海诚对于上述批评的回答便不难发现了。电影中男主角为了救女主角时说道:“天气什么的,恶劣就恶劣好了!”如果说在《你的名字》中,灾难被处理为男女主角终成眷属的过程中的一个辨证否定环节,从而得到克服——换句话说,“世界系”设定中的两极,从“难题”的结构变成了“正题—反题”的结构——那么在《天气之子》这里,“世界系”的两极以及由此产生的伦理难题,从一开始就被消解了:男主角根本不打算为了“世界”而牺牲他与女主角之间的“小小恋爱”。正因如此,当女主角最终决定成为“人柱”的时候,决定性的契机居然是问男主角:你希望天晴吗?——“希望天晴”和“自我牺牲”之间的不对称性,与其说是影片叙事的缺陷,不如说反映了新海诚的伦理态度。对于从社会伦理和责任等“大问题”出发的批评,新海诚的回答是:这些都无所谓。的确,还有比这更“不负责任”的态度吗?

  不过,问题或许要稍微复杂一些。可以说,与《你的名字》的批评者们提出的、基于社会责任的“强伦理”相对,新海诚在《天气之子》中给出了一种“弱伦理”。当帆高救出阳菜,东京开始遭遇经年大雨后,原先的上司须贺对帆高说:别以为你们改变了世界,“反正世界本来就是疯狂的”。同样,婆婆富美也安慰帆高:如今被淹没的东京只是“回到了几百年前本来的样子”罢了。然而,当帆高看到在路边祈祷的阳菜,他的内心独白却是:“不对。世界并不是最初开始就疯狂了。是我们改变了世界。”

  在这里,先前“大人们”对于“世界”的理解,和帆高的理解之间,出现了微妙的偏转:对于前者而言,帆高的举动从根本上来说对于社会的变化起不了作用,因而无足挂齿——这几乎构成了对于“世界系”类型的基本设定的嘲讽(你们的“小小恋爱”牵动着世界的存亡?cut the crap!——或者用须贺的话说:单单牺牲一个晴女就能改变气象,还有比这更好的事情吗?);但对于后者而言,“我们改变了世界”中的“世界”,已经因为男女主角之间的一系列事件和决断而变得和“原来”不同了。也就是说,“世界”被分成了“阳菜成为晴女的世界”和“阳菜拒绝成为晴女的世界”,而男主角的个人决断使得这两个世界之间无法调和,尽管在“大人们”的眼光里,两者并不存在具有重大意义的断裂。

  值得注意的是,阳菜不仅拒绝成为晴女、拒绝“拯救世界”,而且拒绝了自己的社会意义:当她还是晴女的时候,她对于“改变气候”这一“兼职”说道:“我喜欢这份工作。晴女的工作。我呀,终于明白了自己的角色。”甚至自我牺牲、成为“人柱”这件事,也意味着阳菜作为“巫女”而完成自身社会身份的使命。于是,就影片本身而言,这一对于“社会”、对于“他人”的作用一旦消失,便意味着阳菜选择了帆高决断下的另一个世界,一个剥离、否弃“社会”的、“世界系”意义上的“世界”。《天气之子》以浓墨重彩的方式,表现出新海诚对“世界系”之“世界”的肯定、对“社会”的否定:帆高甚至举枪对准警察……

  在这个意义上,帆高那里的两个“世界”的断裂,便是“世界系”类型的内部和外部的断裂,或者说是“世界”与“社会”的断裂。通过让男女主角坚持停留在“世界系”的“世界”之中,通过拒绝与“社会”达成和解,新海诚拒绝了人们从《你的名字》中读出的伦理意义和社会心理学意义,从而将“伦理”封闭在“个人决断”所涉及的狭小空间(“世界”)之中。 “神啊,求你从此不要给我们什么,也不要从我们这里夺走什么。”帆高在短暂的幸福时光中如此祈祷道。新海诚留给观众的“世界系”伦理,最终通往了宇野常宽所谓的“决断主义”:只要忠贞于你自己的决断,你的行为就是负责的。

  在《天气之子》的宣传手册上,新海诚写道:“如今的世界是我们自身选择的结果。……但另一方面,对于年轻人而言…他们出生时这个世界就是这个样子,他们无法选择,只能在此生活下去。”在这里,“我们”和“年轻人”之间的差异,与其说是代际的差异,不如说是“世界系”作品的“弱伦理”及其外部的“强伦理”之间的对峙。甚至这不是“选择”何种伦理的问题,而是“无法选择”,不得不将自己封闭在“世界”之中的状态。否则……否则怎么样呢?在这样的对峙下,阳菜失去能力后的祈祷又有什么意义呢?它只能在“强伦理”的社会中表现出一种姿态(“假装”与社会发生关系、“扮演”晴女的角色),而无法承担起任何伦理责任。一边为大型工业制作宣传广告、一边恪守“世界系”故事的新海诚,最终选择的伦理位置,吊诡地与“宅男”们自我满足的半封闭生活达成了一致:我的生活的全部意义与价值,来自我的日常生活——甚至,它改变与否也完全取决于我自己的决定。

  论者或许可以从上述“伦理”态度中嗅出所谓“新自由主义”的文化逻辑,不过这已经距离新海诚的“世界”太远了。(再扯一句:尽管新自由主义具有全球性,但从这里一步过渡到文化批评,动画片也是新自由主义,好莱坞大片也是新自由主义,看啥都是“新自由主义”,这种批评同样很“新自由主义”。)

  新海诚电影天气之子观后感五

  满怀期待的在香港看了这部尚未在内地上映的新海诚电影。无论是画面还是音乐都是一如既往的优秀水准。 然而这部电影的世界观是我无论如何也无法接受的—不管世界变得如何,我只要爱情。男主叛逆的对抗警方,以及很多我觉得无法深入人心的无谓呐喊让我很多次想要提前退场。 我觉得这有些像最近香港发生的游行活动,男主(示威者)只看的到他所珍惜的女主(西方宣扬的“民主自由”),警察作为维护社会秩序的力量,只是在执行他们的职责,而却因为阻挡了男主意愿,甚至被以枪口对准(示威者冲击警署,攻击警察,攻击不赞成自己无关群众)。结果是男主拯救了女主(港人想要什么?),却毁了整个东京(部分港人想要整个香港为了自己的想法崩塌吗)。 这就是新海诚的世界观吗?“宁可我付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如果人人都这般想的话,社会如何稳定存在?

  新海诚电影天气之子观后感六

  三年前在电影院看完《你的名字》后憧憬着来日本留学的日子。如今来日已经一年多,过去憧憬的生活虽一天天过着,却早已抹灭初来驾到的新鲜感,每个人都有序无误的做好自己的事情,虽知道城市就是这般景象,でも東京といえばちょうどやりすぎの気持ちがあった。得知今天是《天空の子》首映,随了一张深夜票,观完整部电影远远超出了预期。故事情节自认为是优于君名,叙述的时间控制的很好,甚至有几段君名的彩蛋融入进去(鸡皮疙瘩掉一地)。画工方面能把雨景做到这种水平的也只有新海诚了吧。整部影片的大部分取景来自于新宿和池袋这两块商圈,因为住在这附近,大部分取景都有去过(很熟)所以整体的代入感还是很强的。还有很多只有在东京真正待过一段时间的人才能感触到有些情节,起码歌舞伎町的治安以后是再也没得洗了。总的来说是一部优秀的动漫电影,希望国内早点上映能带给更多人共鸣吧。

  新海诚电影天气之子观后感七

  起初看帆高为了再见陽菜而直面警察这一段时,觉得有点犹豫,但细细一想,挑战所谓正义的警察,意味着帆高无视一般的社会教条,在他身上并不存在妥协,时间的拖延,只有满腔执念。再看改变天气,雨转晴天的陽菜,为人们带来晴天也是她的愿望,可企图改变天气的代价是献身,这时她不愿意了,她即使上天了也不愿意,透明的鱼也没容纳她。电影想要表达的是遵从追寻自己的内心,这份内核才是电影想要表达的,即使过程伴随迷茫,比如帆高向须贺道出对于阻止晴天的歉意,以及与富美婆婆的交谈,前者说世界本来就是狂乱的,后者说世界只不过是回到原本的样子,可明显都不是帆高想要的答案,在见到陽菜后答案明了,做了就是做了,不管他人给出的解释如何,不管外部世界如何,帆高想要的是改变自己的世界。电影将内部世界延伸到外部世界,更能表现出人物的执拗,不然帆高也就不会出走追寻以及后来发生的事情。人活一世,最起码的是不要让自己后悔,迷茫但也有本心,新海诚想要表达的,即使出现挑战警察等剧情,这也是他不顾非议仍然想要表达的形式和核心。

  新海诚电影天气之子观后感八

  前几天,日本著名导演新海诚携带者他的新片《天气之子》在北京举行了发布会和首映礼!在发布会现场,新海诚开场用中文与观众问好,显然是特意学习了中文,虽然只有简单的一句问候,但足以表达对中国市场的重视!毕竟国内的影市已经闻名世界了!

  新海诚曾被粉丝誉为“新宫崎骏”的称号,其作品擅长与青春爱恋有关,前作《你的名字》在国内收获了超过5亿的票房,这一次的《天气之子》对于新海诚而言,中国市场是不可忽视的地方!所以,尽管日程忙碌,但还是协调时间来到北京!

  说起《天气之子》这部动画,相信不少观众早已有所耳闻,在今年暑假的时候,《天气之子》在日本上映,并取得了非凡的成绩,累计收获票房137亿日元,目前位居日本2019年年度票房冠军!虽然不及前作《你的名字》250亿,但依旧是备受好评!而且,《天气之子》这部电影同《哪吒》一样,同样都是竞争奥斯卡!

  同前作《你的名字》一样,《天气之子》同样带有日本神话的民俗设定,同样是有关爱情的,同样都有绝美的画风、应景好听的歌曲,但从初次观影上看,距离《你的名字》还是有不少的差距,尤其是在剧情和角色塑造上,播出之后一定会引来观众热议!至于为何要拿新片和《你的名字》相比,因为两部电影的很多设定都非常的相似,而且里面有一些特别的东西,到时候如果你选择去看的话,就会知道了!

  电影《天气之子》讲述的是高中生少年离家出走去东京,邂逅了拥有超能力的少女!少女的超能力就是可以控制天气,但这种能力是有代价的!电影的结局很意外,不同于以往我们所看的超级英雄电影,但这样的结局更让人感觉真实,这才符合角色设定,最后,我只想说爱情真的是自私的!但如果是我,我也会这么做!

  新海诚电影天气之子观后感九

  新海诚此番历时三年的回归作品,别具新意选用“天气”为主题,是对现实世界的观察与思考。新海诚表示,“《你的名字。》之后天气发生了很大变化,世界各地极端气象愈发频繁”。因此描绘出一个气候错乱、阴雨不断的东京,在结合现实世界的同时,也为影片增添了奇幻感。

  剧情很简单,女主人公是可以有雨过天晴的魔力,但是会因为使用这种魔力而消失在人间,因为这种魔力可以带给人们快乐,所以女主人公为了这份快乐使用魔力最后消失了。一开始建议使用魔力来赚钱的建议是男主人公提出的,但是他并不知道会有失去生命的后果,最后为了救女主人公拼尽了全力,happy ending!

  从这部电影里,我感受到了每个角色的力量,也因为每个人发自内心的独白和呼喊而感动得落泪。每个音乐和剧情配合地天衣无缝,里面的光线运用得如此独到。

  但不得不说,故事本身太弱了。首先,晴天女孩的能力没有合理的解释,所以我无法理解为什么该能力用多了晴天女孩就要消失,那如果这点不理解的话,我不知道接近两个小时的电影在干什么。其次,很多情节的转换在我看来很莫名其妙:我非常不能理解那位大叔在最后非要拦着小伙子去找那位小姑娘,因为这件事根本和大叔无关啊;我也不太理解非要制造小伙子和警察之间的矛盾,使得小伙子去找小姑娘有重重阻碍这一点。所以经常会不知道剧情怎么就这样发展了,会不知道一些角色在干什么,为什么会做那样的选择。

  《言叶之庭》,《你的名字》和《天气之子》是我认真看过的新海诚的三本电影。我最喜欢的还是《言叶之庭》,虽然它时间最短,大概40多分钟,在我看来故事本身却是最完整的,而且,我也很喜欢最后那个没明说却能令人憧憬的结局。

  新海诚电影天气之子观后感十

  《你的名字》距离发行至今已经三年了。新海诚导演所引发的社会现象,仍在持续。最新作品《天气之子》,和前作一样,写实地描绘了东京的街道,但无论在那里发生多不现实,只要是动画就能实现的大胆,告诉我们在我们生活的世界里也有奇迹。我喜欢《天气之子》有以下几个原因。

  1、对唯美近乎苛求的刻画。也有贬义把这称为炫技的,你难道是为看那些云雨水滴上影院的?但我对日常细节的温馨描写的确是招架不住感动的,东京特有的各处城市景观,以动画画面呈现出来,代入感非常微妙。而我眼里那些写实却又美得丧心病狂的画面,换一个人来看可能无动于衷。每个人对生活的感受点本来就不同,经历太多麻木、经历太少不解、不论经历与否仍然相信感触,我是后一种。

  2、并不华丽的男主女主设定。五官端正清秀、不夸张触目,邻家小哥哥小姐姐的日常感。人设符合细腻情感的展开路线,在唯美的背景光影云雨中也不显抢镜,调和均衡。在触发观众对花季怀恋的共鸣上,男女主的出演声优都是未满20岁的新人,纯粹的小清新本色致青春。

  反而,配角各有亮点。要是把阳菜和夏美放一起站,差距不是一点点,夏美角色设定上明显多是男画师的笔触,满满对胸的执念,夏美女大学生谁信呢,都是套路哈。再说阳菜那相依为命的小学生弟弟,撩妹小能手加女装小正太,戏码不少。连路上捡来的流浪小猫都浑身是戏,说起来新海诚的大部分作品都有猫出没,简直无猫不欢,这回还被做成了周边。

  3、故事情节上弱一点也无伤大雅。猜不出,会有多少影评人,为剧情争议而大书特写。虽说走的文艺向,但毕竟是商业片一部。珠玉在前,不能超越前作的话就请导演你不要拉新片出来溜,这总说不过去。数部前作中,多有剧情无法饱满飞跃的遗憾存在,是粉的,大致能宽容这一点。不然何以从《云之彼端》熬上十几年才一夜翻红。要说换一个编剧达人来讲故事吧,那就不是新海诚style了。不是粉的,单以《你的名字》的影响力为起点和标杆,评判结果估计不理想。

1805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