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在线阅读 > 观后感 > 2020脱贫攻坚网络展线上观看心得

2020脱贫攻坚网络展线上观看心得

时间: 华燕0 分享

2020脱贫攻坚网络展线上观看心得_脱贫攻坚网络展观后感范文

为讲好脱贫攻坚感人故事,展示脱贫攻坚取得的成绩,国务院扶贫推出了脱贫攻坚网络展。该展览包括前言、综述、组织实施、地方实践、先进典型、结语六部分。大家观看全国脱贫攻坚网络展的心得感想是什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2020全国脱贫攻坚网络展观后感,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2020脱贫攻坚网络展线上观看心得

全国脱贫攻坚网络展观后感1

上下同欲者胜,风雨同舟者兴。

2020脱贫攻坚决胜年,合力攻坚正当时!我们将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担当,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概,汇聚磅礴慈善力量,决胜脱贫攻坚,共享全面小康,以一以贯之的决心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与贫困决战,尽锐出兵,勇当脱贫攻坚的主力军!

作为企业,我们倡议:凝心聚力、勇于担当,充分调动产业资源,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精准聚焦困难群体,精准对接扶贫项目,在“精”字上下功夫、在“准”字上谋实招,主动请缨,真帮实扶,从产业扶贫、消费扶贫、就业扶贫等各个领域,锚定“总航标”,啃下“硬骨头”,突破“深水区”。

与贫困决战,和衷共济,勇当脱贫攻坚的排头兵!

作为社会组织,我们倡议:广泛动员、主动作为,发挥专业优势和桥梁作用,积极链接各界资源,持续赋能扶贫项目,深度参与重点领域脱贫攻坚工作,积极投入乡村振兴战略,同步探索社会组织参与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和衷共济、奋力前行,点燃决战决胜的“加速器”,吹响乡村振兴的“冲锋号”,画出协力攻坚的“同心圆”。

与贫困决战,勠力同心,当好脱贫攻坚的号角手!

作为媒体,我们倡议:宣传开道,舆论先行,多角度、多形式、全媒体解读扶贫政策法规,挖掘扶贫典型案例,传播动人扶贫故事,打造脱贫攻坚宣传主阵地,引领脱贫攻坚宣传主旋律,把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用到脱贫攻坚的主战场,用到减贫脱贫的第一线,让脱贫攻坚主声音“飞入寻常百姓家”。

与贫困决战,善作善成,成为脱贫攻坚的生力军!

作为普通公众,我们倡议:乐善好施、扶贫济困,人人皆可为、人人皆能为、人人皆应为,积极参与扶老、助残、救孤、济困、帮学、助医等扶贫行动,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献一份爱心,出一份力量、成为这个历史性时刻的见证者、参与者,人生之大幸,莫不如是!

涓流共汇,足以汇成江河;

绵力齐聚,定能众志成城。

接力奔跑,仍需加劲冲刺;

千年追寻,圆梦就在今朝。

旌旗猎猎、击鼓催征,让我们一鼓作气、乘势而上,夺取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开启新时代全面小康的新征程!

全国脱贫攻坚网络展观后感2

“这个牦牛肉好,低脂肪正适合减肥的人吃。”“有什么活动吗,我想多买点给孩子吃”……

1月4日晚,一场特殊的直播开始了,5名网红大V分别与县长合作,在直播间里让全国各地上千万的粉丝了解当地优质特色农产品,直播5小时线上销售带货1217.7万元。

直播带货、企业助力、联点帮扶……通过统合产、供、销、购多方面资源要素,打通上下游产业链,农业生产价值链条得以延伸,建立了更加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确保农村群众能够持续稳定增收。

2019年7月5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消费扶贫促进精准脱贫的实施意见,指出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着力激发全社会参与消费扶贫的积极性,推动贫困地区产品和服务融入市场,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一段时间以来,一批特色鲜明、科技含量高、叫得响的“青字号”产品正在打通脱贫致富的“快车道”。

电商扶贫网红带货

让“青字号”品牌红起来

2019年11月23日晚,淘宝薇娅直播间开启了一场专门为青绣站台的公益售卖活动,短短两小时吸引了众多网友互动,更取得了712.1万元的直播收入。

2019年12月17日,全国消费扶贫产销对接会暨2019中国(青海)牦牛青稞产业发展峰会在西宁举办,来自天猫、京东、拼多多、云集、快手、抖音等电商平台代表和众多网红代表深入青海,通过电商扶贫、网红带货销售、线下销售等新营销模式,助推我省牦牛青稞产业发展。

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县与阿里巴巴集团展开合作,2019年12月,在淘宝薇娅的直播中,5分钟卖掉了5000份“藏雪茶”,营业收入45万元。

直播带货作为一种线上新型销售模式,绕过了经销商等传统中间渠道,实现商品和消费者直接对接,直播带货的异军突起,不仅让网络平台找到了新赛道,也为“青字号”品牌提供了新舞台。

青海拥有丰富的资源,虽然有产品优势,但销售渠道窄一直是制约产品增加销量的短板,通过直播的形式,平台助力和网红导流让更多人了解青海,了解青海的特色产品。以消费促扶贫,以扶贫促消费,“电商直播”在我省贫困地区和广阔的市场之间建立起精准、有效沟通的渠道,助力持续脱贫。

科技赋能企业助力

让“青字号”品牌俏起来

走进青海汉和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车间内全自动的生产线正在紧张运行,冲一杯公司生产的黑青稞萌芽粉,醇厚丝滑、香气馥郁。

坐落在青海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青海汉和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专门从事青藏高原特有物种黑青稞精深加工企业。2019年-2020年青海汉和收购黑青稞6000吨,收购价达到每公斤6元,高出白青稞的价格每公斤3.6元,扣除黑、白青稞产量因素,每亩为农牧民多增收300元。

而在西宁东北部的互助土族自治县青稞酒厂,在机器的轰鸣声中,一箱箱包装精美的青稞酒下线进入市场,“互助”“天佑德”等品牌正在走出青海,走向世界。

2018年11月16日,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牦牛和青稞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指出全面推进牦牛和青稞产业高质量发展,建立健全具有青海特点、高原特色的牦牛和青稞产业生产经营体系,助力脱贫攻坚。

两年过去,成效显著。

在国家及省内各项产业政策的推动下,我省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培育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加大特色产业扶持力度,尤其是加大对青稞产业精深加工的研发和投入力度,并加紧与大专院校、科研部门的强强联合,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组织”等发展模式,使青稞作物的单一种植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实现了青稞的高产、优质、高效,形成了青稞产业的质量型、集约型、多样型、商品型,有效延伸了青稞产业链。

4月18日,青藏高原牦牛产业示范园一期项目在互助土族自治县开工建设。目前,青海从事牦牛肉、奶、毛绒的加工企业有五百多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1家,带动农牧户50.6万户,产品种类200多种。“可可西里”“西北骄”“5369”等一批驰名商标、名牌产品和龙头企业,已成为全产业融合发展的中坚力量。牦牛产业正在向着青海特色农牧业“第一品牌”大步迈进。

联点帮扶精准对接

让“青字号”品牌活起来

转嘴村位于互助县五峰镇北部,属半浅半脑地区,2015年人均收入3700元,被确定为贫困村。而在近几年,转嘴村的村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故事要从一朵“格桑花”说起。

转嘴村是国家税务总局青海省税务局联点帮扶村,自省税务局扶贫驻村工作队进驻转嘴村开展帮扶工作以来,增加贫困群众经济收入成为了工作队的目标。

2018年7月,转嘴村泽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成立,并与青海通达油脂加工有限责任公司结成合作经营伙伴,注册“格桑花”品牌菜籽油,大力推销产品。截至目前,销售菜籽油16万升,取得销售收入298万元,实现利润65.2万元,“格桑花”真正成了转嘴村群众的幸福花。

把帮扶之力用在从源头上帮助群众致富上,这是我省探索脱贫攻坚新模式的一个缩影。消费扶贫,一头连着贫困地区,一头连着广阔市场。“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互利共赢”,以消费扶贫为有效抓手,扎实做好贫困乡村农副产品产销对接工作,鼓励引导社会各界消费来自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的产品和服务,以消费促进贫困群众增收成为破解贫困的“新密码”。

如今,“青海税务扶贫产品”——“格桑花”菜籽油、精品牦牛肉、“延守”有机粉条、优质土豆、大葱、胡萝卜等农副产品正搭载消费扶贫的快车飞往全省各地及北京、哈尔滨等大中城市广阔市场。

全国脱贫攻坚网络展观后感3

今年2月,山西58个贫困县脱贫;3月,内蒙古所有贫困旗县脱贫;4月,安徽31个贫困县“摘帽”……截至4月29日,中国已有15个省区市的贫困县实现全部“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得到解决。

这是充满历史意义的一年:今年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中国将有1亿左右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做到这一点……

这是考验决心毅力的硬仗: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只差一篑之功,既要啃下最难啃的硬骨头,又要克服新冠疫情影响……

“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3月初召开的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强调。

这是催人奋进的战鼓!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决策部署指引下,贫困地区干部群众正向绝对贫困发起最后总攻。

两个战场都要取胜

5月14日清晨,25岁的某色日服在新家卧室里醒来,阳光洒在身上,他感到生活如此幸福。“以前在老房子里,外面阳光再好,屋里也照不到亮光。”

如今,他的新家是100平方米的三居室,各种电器、家具一应俱全。“如果没有国家,我下辈子也住不上这么好的房子。”日服激动地说。

日服的新家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城北郊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这里背靠群山,前傍河流,能容纳3900多户、1.8万多名群众。一天前,包括日服在内的84户来自“悬崖村”——支尔莫乡阿土列尔村的老乡,顺着钢管搭建的千余阶“天梯”走下悬崖,进入城市。

从山头到城头,搬得出还要稳得住。对于老乡关心的收入问题,昭觉县副县长廖宇超表示,将通过设置公益性岗位、开展订单式技能培训、提供就近务工渠道、成立专业合作社等,让搬迁群众有活干、能增收。

“悬崖村”的变迁,是各地贫困群众奔向新生活的生动写照。中国连续7年每年减贫1000万人以上,累计减贫9300多万人;去年申请脱贫摘帽的344个贫困县全部脱贫。到今年2月底,全国贫困县从832个减少至52个——目前看,脱贫进度符合预期,成就举世瞩目。

今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随着脱贫攻坚进入倒计时,时间的压力,细化到了每一月、每一天。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强调: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本来就有许多硬骨头要啃,疫情又增加了难度,必须尽早再动员、再部署。

减贫、战疫,两个战场,都是硬仗,都要取胜!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方面最大规模的会议,像一面旗帜,指引各地闻令而动、尽锐出战。

——外出务工顺当了。5月14日,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贫困户翁新年在核酸检测合格后,和131名贫困兄弟一起乘坐“点对点、一站式”专车,前往山东务工。“我很激动。包吃包住,月收入有5000元左右,这比以前打零工更有保障。”

务工是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的重要渠道,今年全国外出务工贫困劳动力超过2800万人。如何尽快把受疫情影响的农民兄弟送出去?各地紧密协调配合,引导企业复工复产和贫困劳动力“点对点”返岗复工、外出打工。5月18日,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刘永富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截至目前,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已达去年外出务工总数的95.4%,中西部地区扶贫公益岗位安置343万贫困劳动力,扶贫龙头企业复工率97.5%、扶贫车间复工率97%、扶贫项目开工率82%。

——滞销农产卖出去了。受疫情影响,不少贫困地区农畜产品滞销。阿里“爱心助农”、拼多多“抗疫农货”、京东“全国生鲜产品绿色通道”、苏宁“爱心助农专线”……各大电商来帮忙了。网红、媒体人、政府官员直播“带货”……在各方帮助下,农产品滞销极大缓解,一些贫困群众也学着把直播间搬进大棚,“云”上卖货。

——后续帮扶更实了。在陕西、山西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都提及此。群众脱贫了,后续帮扶跟上了吗?能否形成稳定连续的机制?关键在于加快建立监测和帮扶机制。

摘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贵州脱贫出列县普遍保持“四个不摘”;对收入超过5000元的家庭用绿色信号灯标识、对收入4500元至5000元的用黄色信号灯标识、对收入4000元至4500元的用橙色信号灯标识、低于4000元的进入红色预警范围,新疆对脱贫群众采取四色信号灯分级预警,并分别落实动态帮扶措施……截至4月底,各省份纷纷制定出台本区域建立监测和帮扶机制的实施办法,多措并举巩固脱贫成果。

创新思路搞活产业

“小木耳、大产业!”“小黄花、大产业!”在陕西、山西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分别给当地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实现脱贫致富的方式点赞。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发展产业是重要抓手,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久之计。

初夏,南国阳光明媚。在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竹塘乡东主村老缅新寨一片松林下,有机三七正撒欢生长。

“林下种三七,难着咧!”澜沧田丰林下三七种植管理有限公司技术总监付美,操作完微喷浇水系统后向记者介绍,“比如浇水,只能在每天上午10时前、下午5时后进行。”“我们不施肥、不打药,一市斤三七能卖1000多元!”

扶贫先扶智,致富靠产业。2015年,中国工程院定点帮扶澜沧,一个“中国工程院+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新产销模式逐渐形成:

以科技引领扶贫!朱有勇院士团队研发出针叶林下三七生态种植技术,并引进深圳田丰科技有限公司等进行科学管理和规范销售。

农民变成技术员!朱有勇团队首开“院士为农民办班”先河,培育乡技术能手1500多人。付美刚学成后,成立了拉澜沧攀枝花中药材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林下三七约275亩,84户农户入股。农民每年可通过地租、管理获得收入,三七产生收益后还可得到15%分红。

如今,竹塘乡现种植林下有机三七达4400亩,辐射带动了全乡近一半贫困户增收。去年,该乡11个贫困村全部脱贫,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4年的3500元增至8079元。

竹塘乡变富是各地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的一个缩影。党的十八大以来,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90%以上得到了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支持,2/3以上主要靠外出务工和产业脱贫。随着特色产业不断壮大,产业扶贫、电商扶贫、光伏扶贫、旅游扶贫等较快发展,贫困地区经济活力和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搞好搞活扶贫产业,百姓才能脱贫致富,各地思路逐渐清晰。

——因地制宜是关键。在山西大同市云州区西坪镇唐家堡村,村民把种植黄花的传统发扬光大,去年贫困户户均收入1万多元。在宁夏固原市泾源县大湾乡杨岭村,农户种上“牛庄稼”,一头牛一年至少净赚5000元。

——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在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廖家桥镇菖蒲塘村,柚子、桃子、蜜橘、椪柑、猕猴桃等果树漫山遍野。一车车水果运到山外,成为村民脱贫致富的“金果果”。村民王安全感慨:“靠着精准扶贫,我们的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延伸产业链,建立更加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养鸡场送我200只产蛋鸡,还教我养殖技术、帮助卖鸡蛋。”云南弥勒市朋普镇新车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唐惠莲,通过参与分享养鸡产业链利益摘了贫困帽。

据统计,目前全国已经有92%的贫困户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等方式参与到产业发展中。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越来越多贫困户奔向幸福新生活。

拔掉穷根关键在人

一张“扶贫地图”上,村里的未脱贫户、五保户、残疾户、重病户等,分别用不同符号和颜色标出。制图人是57岁的湖南省永州市毛坪村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李辉平。他说,通过一张图,可以直观了解村里贫困情况,便于精准施策。

改造路网、种植水果、养殖生猪、发展村集体经济……在扶贫工作队帮扶下,毛坪村去年底贫困发生率已降至0.55%。“现在已经到了5月中旬,我们要向最后的‘清零’决战。”李辉平说。

——脱贫攻坚任务能否高质量完成,关键在人,重在干部队伍作风。

在时代楷模黄文秀生前战斗过的广西百色市乐业县百坭村,“接棒”的驻村第一书记杨杰兴带领村民发展起“清水鸭”、砂糖橘、油茶等产业,向着百坭村贫困户全部“摘帽”冲刺!在贵州省20个极贫乡镇之一的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望谟县郊纳镇,当地干部大多下沉到村开展帮扶……这些第一书记、驻村干部冲锋在扶贫一线,无数党员干部下沉帮扶,为贫困群众带去资源、技术和发展思路,用行动诠释担当。

——脱贫攻坚的主体是贫困群众,需大力激发内生动力。

陕西省延安市洛川县北贺苏村村民车春芹如今生活越过越好。“只要咱肯想肯干,就能拔掉穷根!”3年前,在驻村干部帮助下,她利用国家政策补贴开始养猪,当年就出栏18头,增收3万元。眼下她又在自家院里开起豆腐坊,利用微信接单,“手机一响,马上送货上门”。

通过共商共建共管共享,贵州省长顺县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心气更齐了;没有通用公式,坚持分类指导、因人施策,这是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驻村扶贫队的工作原则……当贫困群众摈弃“等靠要”思想后,“懒汉回头”的故事越来越多。

——群众能否长期稳定致富,需要补齐教育短板、强化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之策。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强调,要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缩小城乡教育资源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切断贫困代际传递。数据最有说服力。2019年底,全国832个国家级贫困县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学生人数已由台账建立之初的29万减少至2.3万。

职业教育、技能培训是贫困群众致富的“发动机”。教育部发文要求,到2020年,确保深度贫困地区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有职业教育需求的学生能够接受中、高等职业教育,更多的建档立卡户中的劳动力能够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山东省财政下达10亿元,助力职业教育发展;辽宁省今年将初步建成10个左右国家级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广东省提出,到2021年,新增高等职业教育学位12万个以上……通过教育扶贫,越来越多贫困群众逐渐摆脱贫困。

200余天,52个未摘帽贫困县、2707个贫困村、551万贫困人口。啃下最后的硬骨头,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憧憬将变为现实。

“咬紧牙关!”“争分夺秒!”“不获全胜,决不收兵!”听!冲锋号已吹响!各省区市干部群众正凝心聚力冲刺。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咱底气十足!

全国脱贫攻坚网络展观后感4

近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京出席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必须如期实现,这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这是一场硬仗,越到最后越要紧绷这根弦,不能停顿、不能大意、不能放松。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深知所有的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我们从先富带后富,到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再到最后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此期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所以在最后的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中,更要以此为重点,我们强调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在脱贫的道路上不落下一户一人。

我们都知道,当前脱贫攻坚已经到了最后阶段,所面对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采用常规思路和办法已经难以完成,我们必须要更明确思路,用更大的决心,众志成城,实现脱贫攻坚!我们一串串数字说话,我们都知道这些数字代表的是什么,也意味着什么……

作为一名基层工作者,我也深知在这最后啃硬骨的阶段,更要做好自身工作,站好每一班岗,为我们的美好生活出一份自己的力,决胜脱贫攻坚、共创美好生活,不仅仅是我一个人的愿望,这也是全中国的愿望,让我们万众一心,决胜脱贫,共创美好生活!

全国脱贫攻坚网络展观后感5

“花开偏逢暴雨,叶嫩更兼冰霜。”2020年是脱贫攻坚最后一年,原本就有不少硬仗要打,收官之年又遭遇疫情影响,各项工作难度更大、任务更重、要求更高。面对因疫致贫等问题亟需死守;余下的脱贫任务又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的“硬骨头”,没有哪一块是好啃的,面对“硬骨头”要“敢啃”、“会啃”、“实啃”,以“啃”的艺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一鼓作气,怀“必胜心”出征打战,面对“硬骨头”要“敢啃”。“能者有责,勇者有义”,有本事的人未必都有胆识和信心去干,有的总是格外谨慎、瞻前顾后,有的甚至妄自菲薄;还有的会产生惧怕心理等等。啃下这块“硬骨头”,胆识是极其重要的。狭路相逢勇者胜。今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面对这块难啃的“硬骨头”,倘若我们没有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勇气,没有铁的胆识,就不能兑现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践行初心和使命更无从谈起。因此,我们要拿出敢为人先的铁胆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信心、勇往直前,还要以“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英雄气概,以主动担当的“愿啃”精神一鼓作气、乘势而上,集中优势力量、发起最后总攻,确保脱贫攻坚再战再胜、连战连胜、决战决胜,奋力夺取脱贫攻坚战的最终胜利。

科学施策,持“方法论”驰骋疆场,面对“硬骨头”要“会啃”。众所周知,脱贫攻坚是一项“技术活”,不仅需要国家的好政策,更需要好的工作方法。俗话说:“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这其实就是一个方法论的问题。目前,脱贫攻坚已进入发起总攻的冲刺阶段,这场硬仗能否如期打赢,方法尤为关键。“对症下药,方可药到病除。”走好脱贫路上的“最后一公里”,必须坚持问题导向,通过数据筛、实地看、群众提,找到问题的症结;通过梳理分类、甄别辨析,把准解决的脉络;通过立足当地实情,科学研判,制定行之有效的帮扶方案;通过派遣行家里手,把扶贫工作抓紧抓实抓好。

不折不扣,出“实劲拳”破除难题,面对“硬骨头”要“实啃”。脱贫攻坚任务能否高质量完成,干部作风直接关乎成败,作风越硬效果越实。当前,脱贫攻坚工作取得的巨大成就,离不开大多数扶贫干部优良的工作作风,但也有少数扶贫干部在扶贫工作中走过场、不扎实,搞“虚假式”脱贫、“算账式”脱贫、“指标式”脱贫等等,这些扶贫工作中存在的作风问题,是脱贫攻坚路上的“绊脚石”,极大影响脱贫攻坚战的进程和质量,更是严重损害贫困群众利益。因此,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必须在作风上“用实劲”,要加强扶贫领域作风建设,强化日常监督防止“不作为”,正风肃纪整治“慢作为”,惩防并举杜绝“乱作为”,特别是对扶贫工作中出现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必须露头就打;要把群众满意度作为始终衡量作风是否务实过硬的重要标尺。

2020脱贫攻坚网络展线上观看心得相关文章:

1.关于2020脱贫攻坚网络展观后感心得体会精选【5篇】

2.观看2020全国脱贫攻坚网络展心得体会精选【5篇】

3.最新观看2020全国脱贫攻坚网络展观后感心得精选5篇

4.关于2020全国脱贫攻坚网络展观后感最新精选【5篇】

5.脱贫攻坚网络展心得体会2020年

6.2020年脱贫攻坚观后感心得体最新5篇

7.2020脱贫攻坚公开课观后感心得体会5篇

8.2020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观后感心得体会大全5篇

9.2020新版脱贫攻坚心得体会5篇精选

10.2020脱贫攻坚心得体会精选5篇

418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