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在线阅读>观后感>

1942的观后感

时间: 剑锋0 分享

这部电影虽然叫《一九四二》,但是可能影射着一九六零年左右的饥荒。都是饥荒,只是执政者不一样,所以只能说一九四二年的事,不能说一九六零的事。说到这里,同学们知道怎么写1942的观后感吗?了解相关精彩内容请参考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文章:1942的观后感

1942的观后感1

史实灾难片,撼动人心。

这部片子让我觉得痛心。很沉重!

我们是一个泱泱大国,是一个吃不饱的民族,是一个历经几千年沧桑的古文明之邦,是一个不讲求同胞血脉的民族!让人愤恨!

一个简单的小老百姓在灾难面前是如此的无助,被敌人打,被同样落入困境的同类排挤,被自己的武装(也许在几天前才被抓的丁,都是农民),被非本地人的歧视,甚至是自己同胞的子弹打在脚边嗖嗖作响,为什么?怎么了?

人在饥饿的情况下,极度的情况下才能更显得人的属性的重要性。但人没有了肌体,没有了口中的一点点食物,还谈屁的廉耻,屁的民族,屁的贞操,屁的一切?人之将死,这个世界的一切都将和我没关系了,我还谈什么礼义,为啥日本人都能意识到给灾民粮食,让灾民拿起枪口对向自己的同胞?自己的同胞却不拿自己的生命当回事呢?人们是不是在心底并没有对异族有多深的愤恨。而充满仇恨的是自己的同胞!

中国这水太深,太浑,漩涡太多!哎

另外还有一个,为啥导演要找一个叫白修德的美国时代周刊的记者,在片里还是个分量不小的角色,是想说明第三方看到中国。但是不需要这么重的戏吧,这是与世界接轨的产物,金陵十三钗里也是老外咋咋咋的。都怎么了,没有老外讲不清事实?还是为了体现我们的世界文明水平接轨化程度很高了当时已经!不是说和老外有怨有仇,是没事干就拉几个老外过来说英文让人觉得很不高明!是觉得放字幕说英文能去国外拿大奖?

1942的观后感2

首先刚看到这一部电影的名字,应该是那种红色电影,而我对日本侵华这段历史是非常深恶痛绝的,看一次就会异常的愤恨一次,我不是传说中的愤青,可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爱国是作为一个国人的底线,至少在我看来是这样,所以我就不愿意主动去看这些让我很虐心的东西。另一方面,显然这应该是那种还原历史,纪实类的电影,而对于这类电影我也是有一种似乎是天生的排斥,怕这些电影加入编剧、导演、演员自己的思想后,演绎的不再像当初历史本应有的那种感觉了,而我又是一个情感思想很容易受到别人或者环境影响的人,所以我就只好靠自己来刻意避开这些思想的入侵来保留自己思想中的本真了。但是这部电影看下来好多的感触似乎一下子将这些矫情的想法全部吞没了。

辛酸,灰色的笑点。对于笑点我只能这么形容了,我也不知道是否是纯正的河南方言,配上那些土掉渣的人们的演绎,确实时不时地让人发笑。可是那笑是如此地辛酸,让人的心像被一双大手用力地扭曲的难受。

电影以一个地主和一个佣农家庭结伴逃荒的过程为线索来展现当时战争的残酷和自然灾害的无奈。影片一开始,老东家迫不得已借粮给佃户,派栓柱去叫兵结果引来日本军队,最后在一片混乱中家财散尽,不得已走上逃荒的道路。老东家便在这逃荒中成了他的长工和佣户的领头人。逃荒路上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从河南逃荒到陕西的整个历程中遭遇严寒,饥饿,飞机空袭,好不容易赶到陕西,却不被陕西政府所接纳。灾民们好不容易的一点生的希望又破灭了。影片的结局是失去所有亲人的老东家认了一个失去所有认识的人的小女孩为孙女,两人携手走在一片桃花灿烂中。

看完这部电影之后,压抑,沉痛的心情无法言说。对于1942年,或许很多人都和我有相同的感觉吧,只过分地关注战争,却忽视了战争下受苦受难的百姓了。

看完电影,对于老东家和栓柱,或者说对于男人来说,或许最大的痛苦就是保护不了自己心爱的人,爱人也罢,亲人也罢。逃荒的一路上看着自己爱的人一个个从自己身边离去,两个男人的痛苦表情我现在想起来还是感觉好揪心,甚至是心疼。为了活命,四升小米卖一个媳妇,两块饼干换一条命,好心寒,当然那种钻心的痛我是无法深切的感受到的,我能做的只是暗暗地流几滴泪,以祭奠那些可悲的命运。

当老东家他们所剩不多的人到达陕西,难民们一直坚定相信着的政府的表现真的是让所有人都绝望了。当老东家对栓柱说他再也不相信了的时候,我的心里真的也是异常的难受。对于一个国家的政府、领导人们来说,最可悲的莫过于他的百姓们绝望,甚至都放弃去争取一些本该属于自己的利益了,这就是真的可悲了。我甚至无法想象,在大敌当前,大灾当道的情况下那些所谓的官员们是带着怎样的心情高举一切为国为人民的大旗,背后却坐着那些苟且令人唾弃的卑鄙勾当的,可悲呀!

饥荒中的人们颠沛流离,妻离子散,甚至过上了人吃人,狗吃人的生活,这是在今天无法想象的。在那个时候,粮食是多么珍贵的东西啊。而在今天呢?我们拥有着足够多的粮食,却不再如从前那般珍惜。吃不完的东西就毫不犹豫的扔掉,如今已是司空见惯。可谁曾想过,时光倒流几十年,回到1942,一粒小米甚至可食用的草根树皮,只要能填饱肚皮,都显得弥足珍贵。如今,虽然我们生活在国家的庇佑下,衣食无忧。可是,在遥远偏僻的地方还是有人饱受饥饿,我们没有理由不去珍惜当下,也没有理由不去感谢国家给了我们和平的社会环境。现在自然环境恶化日益严重,如果还处在兵荒马乱的年代,我们很有可能也会像河南的人民一样进行大逃荒了,觉悟吧人类!

当然影片带给我们震撼的不仅仅是饥饿,同时还有人的尊严。电影里有两个人物:栓柱和老马,便从正反两面诠释了尊严这两个字。栓柱卖了她的一夜妻子花枝,带着两个孩子跟着老东家逃荒,却把孩子都丢了,只留有一个风车。为了这唯一的念想,当被日军俘虏时,誓死不食嗟来之食,被日军残忍杀害。而老马,从厨师到法官再到日军的阶下囚,尊严在生命的考验下渐渐泯灭。这无疑是本片的另一个催泪点,尊严和生命哪一者更加重要,我想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前者,想古有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今有朱自清绝食显志,许多事例都在无声地回答这个问题。但真正当我们面对像栓柱老马那样的境况,特别是在面对外国侵略者时,我们还会有栓柱那样的勇气吗?也许有人会认为栓柱的死太遗憾,但在我看来,他的不屈,他的勇气,甚而他对孩子的爱都是可歌可泣的,我佩服这种人,是条汉子!

说到这儿似乎一个问题不得不提了,这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爱国。每每提到这个问题,我就会忍不住愤青。看着片中日军的飞机不断地轰炸着叫做中国的土地,残败不堪,满目疮痍尽收眼底时,我真的会一下子词穷,满脑子除了“禽兽”这个词就真的什么都没有了,这个时候就非常恨自己为什么就没有那么好的文采,可以很文艺地骂的那些种.种一无是处,支离破碎。爱国似乎谁都懂,如你所想,做你所想,我想就够了。始终都坚定地相信着事物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但未来必定是光明的。

我想我们现在应该做的只有珍惜和信仰了。珍惜生活,信仰生命。

1942的观后感3

人们不能忘记历史,可是由于种.种原因却又不能正视历史。我们似乎习惯了冯小刚的幽默路线,却不想他在2012年贺岁档带着我们严肃了一把。在影视剧极端娱乐化的今天,冯小刚拍这样一部超风险的电影,可见其人生态度执著。从刘震云的小说《温故一九四二》到电影拍成,已过去了二十个年头,创作者的沸腾血性早已凝固成岩石一样,支撑着从未泯灭的信念。

看完电影《一九四二》我没站起来,调整了一会儿,几乎是最后走出电影院的。当天晚上做了一宿的梦,梦见全是长满了虫的粮食,梦境清晰得很,以至早上起来,我去看了看家里粮食是否长了虫。

我知道这是因为《一九四二》。在影视剧极端娱乐化的今天,冯小刚拍这样一部超风险的电影,可见其人生态度执著。从刘震云的小说《温故一九四二》到电影拍成,已过去了二十个年头,创作者的沸腾血性早已凝固成岩石一样,支撑着从未泯灭的信念。让今天远离苦难的人们无论老中幼,亲见我那苦难民族的一场灾难,这虽与当下灯红酒绿不甚和谐,但每一个看过影片的人都会深陷于一场内心的煎熬。

散场时,我前后左右的人都说“太惨了”,他们在影院灯光启亮的瞬间,只能简单说出内心真实感受。我们民族百年来有多少“太惨了”的历史淹没在史籍之中。我曾经看见过一组民国时期西方人拍摄的流民照片,文字解释说:逃荒的灾民毫无目的地流动,所到之处树皮全被剥光,几万人不见一个笑容。我们在《一九四二》中可以看到这种对人生麻木至极点的影像,真实震撼。我原以为中国导演不喜读史也不具史观,拍不出梅尔·吉布森的《勇敢的心》、斯皮尔伯格的《辛德勒的名单》这样具有历史凝重感的作品,冯小刚的《一九四二》让我对他肃然起敬,一个满身光环的人愣是褪去光环,闯入黑暗之中寻求,智勇可嘉。

只要你认为你有承受力,你愿意替民族分担苦难,那你绝对应该去看《一九四二》,不要以为苦难离你会很远,一九四一年时河南也有许多人这么认为。看的时候一定要多想一步,甜蜜与苦难究竟相隔多远。

1942的观后感4

1942年冬的河南,在日寇侵略和饥荒的背景下,曾经的财主东家和佃户的悲惨境遇。因为饥荒,灾民可以变为打家劫舍的暴民。逃荒的路上,只为了有口饭吃不被饿死,男人可以卖掉自己的妻儿,女人可以出卖自己的身体,甚至为日寇服务打杂。影片大胆地描写出人性的丑恶,让人压抑、悲哀,但真实。

影片明星众多,张国立、李雪健、陈道明这些老戏骨刻画人物入木三分,演技自不待说。而一大帮中青年演员冯远征、徐帆、范伟、张嘉译、林永健、段奕宏的表现亦是可圈可点。而实力影星张涵予在片中的表现虎头蛇尾,最后淡出比较突然,让人觉得有些不足。另外不得不说一下影片中长工“拴住”的扮演者:张默,一直以为此人演技平平,只是靠着其父张国立的名头,后又接连爆出打人、吸毒被拘等事件后,形象更加的负面。但这回戏中演技有了明显的进步,也许在度过了内心的迷茫烦躁之后,张默才真正成熟起来。另外奥斯卡影帝阿德里安·布劳迪(“金刚”男主演)和奥斯卡最佳男配蒂姆·罗宾斯(“肖申克的救赎”主演)这些实力派洋外援的加盟,说明华谊和冯小刚对这部影片的期待不仅仅只是国内的票房冠军。

纵观冯小刚这些年的影路历程就可以看出他的转型之路,从过去令人捧腹的贺岁片,到近年来《手机》、《一声叹息》、《集结号》,再到《1942》,这些具有力度、深度和广度的作品,宣告了冯小刚已经完成了从迎合市场到领导市场的风格转化。

1942的观后感5

今天,我和妈妈观看了《一九四二》这部影片。看后我的心里特别的难受。脑海里不断闪现着电影里的场景。

而几百万灾民,早已在逃荒路上走了好多日子。老东家辛辛苦苦储存的粮食被土匪抢走,只能眼看着身边的人一个一个的死去,儿子被土匪戳死、儿媳生完孩子饿死、老婆悄无声息地饿死、小孙子最后被自己闷死,弄得家破人亡。老百姓病死饿死打死炸死,看得我胆战心惊。几百万人为了活命,往西边不停走,为了活着他们无论如何都要走下去,似乎前面就有活着的希望。

在那个年代父母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吃饱,把自己卖了换了 四升小米,为的是让孩子活着。他们没有别的奢望,只是能求活着。看到这我的眼泪都要流出来了。老百姓真是太苦了。我问妈妈:“这是真的吗?”妈妈说在过去她的爷爷奶奶那个年代就是这个样子。不像现在我们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没有感受到挨饿挨冻的日子。

如今生活幸福的我们,看到这一幕幕真实、血腥、恐怖的画面时,简直无法可想那时有多少和我们同龄的孩子,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死去,我感到非常的难受。这一切,不禁会引起我们的深思。生活在这样一个幸福的年代的.我们,和那时的孩子比起来是不是幸运很多。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生活,好好学习,不辜负老师和家长对我们的期望!

1942的观后感相关文章:

《1942》观后感范文5篇

1942观后感范文6篇

电影《1942》高中生观后感5篇

电影1942观后感500字5篇

1942观后感作文1000字5篇

电影1942观后感1000字5篇

《1942》观后感5篇范文

1942观后感范文

电影《1942》5篇观后感影评

《1942》观后感500字作文5篇

1942的观后感

这部电影虽然叫《一九四二》,但是可能影射着一九六零年左右的饥荒。都是饥荒,只是执政者不一样,所以只能说一九四二年的事,不能说一九六零的事。说到这里,同学们知道怎么写1942的观后感吗?了解相关精彩内容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857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