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语文学习 > 国学知识 > 传统文化 >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参考范文2000字(2)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参考范文2000字(2)

时间: 坤杰951 分享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参考范文2000字

  第二: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孔子谈到了“仁”的两个内容。一是要他的学生事君使民都要严肃认真,二是要宽以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有做到了这两点,就向仁德迈进了一大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成为后世遵奉的信条。

  具体说来,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把握孔子的“仁”:

  第一:对待“仁”的态度。孔子主张任何人都应该有一种为“仁”的愿望,应该诚心诚意去求“仁”,如果这样做了,那么就会得到“仁”。达到“仁”的境界的根源在于自己如何去做,而不是由他人来推动,只有主体自己的主动追求,才有可能达到“仁”的理想境界。表明孔子认为“为仁”是某种自觉的内在情感行为,任何人是无法替代的,只要自己态度端正,就可以实现“仁”的要求。孔子强调在内心的价值观念上首先要明确对“仁” 的态度,孔子这种在内心深处对“仁”的价值追求的思想,被后来的孟子引伸为“四端说”理论。孔子对“仁”的思想的重视,表明“仁”的思想和学说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价值核心。

  第二:“仁”的价值内涵。从《论语》中孔子论“仁”来看,其价值内涵主要指“仁”的情感性、自得性而言。孔子的思想是一门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关系的学问,是一门关注人的自身发展的学问。孔子所提倡的是人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达到理想人格的问题, “仁”精神价值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已立立人,已达达人”,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从理论源头上考察,孔子的“爱人”观点来自周初的“保民”、“敬民”思想。“爱人”作为“仁”的重要精神内涵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在孔子“仁”的价值内涵中,由“爱人”所推导出的一系列内容都深刻体现出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实现人际之间共同和谐发展的关切,这一切都奠定了孔子作为中国乃至世界最伟大思想家的地位。

  第三:“仁”的表现方式。以博大宽厚的胸怀来爱护民众是“仁”的一种表现方式,即“泛爱众而亲仁。”这首先是自我认知上的一种升华,是自我精神状况的内在反映。“仁”作为价值主体内在精神状态的反映,是实现理想人格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只有内心以“仁”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用“仁”的境界来考察自己的思想,是达到真善美崇高境界的前提条件。孔子“仁”的表现方式还体现在时时处处以人为主,以人为研究和关注的对象,一切围绕“人”的思想行为的发展状况为主要内容。在孔子看来,一个本质上有问题、思想上有邪念的人是不可能达到“仁”的境界的。

  第四:“仁”的实践价值。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征,他把关注的焦点投向社会,投向现实,时刻关注现实生活中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孔子关于“仁”的学说不是纯粹思辨性的形而上的理论体系,更多的是结合具体行为方式告诉人们应该怎么做,这不是哲学意义上的实践理性的体现,而是对一般民众人格升华 、人性解放的终极关怀。孔子还认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为了崇高的“仁”的境界,绝不做违背最高道德准则的事 ,必要的时候要不惜牺牲自己来成就这一事业。以至于“杀身成仁”成为后世一些知识分子报国捐躯的行为准则,多少“仁人志士”在此原则的指引下奋不顾身地为国家、为民族事业而奋斗终生。

  孔子思想体系中“仁”这一重要概念的内涵是极为丰富的,有内在的如何达到“仁”的境界,有外在的如何实现“仁”的方式方法;小到个人理 想人格的培养,大到治理国家的理想社会行为,是一个具有深刻内涵,包括个体及群体生活在内的思想和行为各方面的理想人格修养体系。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及适用性,这也是孔子思想的强大生命力之所在。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2000字篇3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对当代大学生的重要启示

  一个多月的《中国传统文化》学习结束了,仔细回想一下,感觉自己在我国传统文化方面的认识上不知不觉中已有了一个很大的飞跃。老师细致的讲解每次都让我沉醉于传统文化的“酒香”之中;图文并茂的授课风格不仅让我对一些文化知识有了了解,而且通过珍贵的图片更加激发了我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最重要的是我从学习中悟出了许多人生道理。

  中国传统文化渊源流长,博大精深。从古至今,她无时无刻都影响着中华儿女,激励着中华民族勇往直前。现在,她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同样深远,引导、激励、熏陶了一代代人,尤其在诚实守信、艰苦奋斗、团结和谐等方面给与了大学生深刻的启示。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我们变得更加有远见、有希望,更加敢于成就自我、突破自我、完善自我。

  诚实守信

  诚实守信是做人立命的根本,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精要,要求我们“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在传统文化里,荀子留有“君子养心莫善于诚”的告诫、韩非留有“言必信,行必果”的忠言、明代顾炎武也有“生来一诺比黄金,那肯风尘负此心”的劝说,如此关于诚信之学不胜枚举。

  从这些古人对诚信的坚持中,可见古人对诚信是很重视的。然而,不知什么时候,诚信却成为了中国社会一种稀缺资源。在现代社会里,曾经备受先辈们推崇的诚实守信的道德正面临着一场严重的危机,诚信问题成为了现代社会比较关注的问题,也是现代大学生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比如在大学校园里,考试作弊、欺骗老师等不良现象时有发生,这些已使校园这片净土一度出现了“诚信”危机。

  另外,由于市场经济的残酷性,部分大学生变得日益“现实”;功力主义强调眼前的物质利益,这也容易使部分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择业动机和入党动机蒙上了功力主义色彩。

  因此,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应当深刻反省,充分认识到当今社会的弊端,更明确地认识到何为诚信及其重要性。

  艰苦奋斗

  我们生长在改革开放、物质生活丰富的年代,艰苦奋斗的精神还要不要呢?我想答案应该是肯定的,因为艰苦奋斗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今它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新的历史时期和条件下又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

  然而,现在部分大学生的节约意识非常淡薄,相当部分的大学生生活和消费水平过高,花钱无节制。虽然大学生的消费存在一些问题有家长的纵容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但最根本的应该是大学生普遍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

  一个缺乏艰苦奋斗精神的民族是难以自理自强的,因此,当代大学生要充分认识到艰苦奋斗的重要性,培养勤俭节约的美德。唯有如此,才能培养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才能在今后坦然面对各种挑战,勇往直前,磨练成长。

  团结和谐

  在古代,孔子的儒家学派主张“以人为本”,希望社会和谐稳定。在现代社会中,团结和谐是我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也从人际关系、社会结构等角度深含了对培养大学生和谐合作精神的殷切期望。

  但是,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现在的大学校园里始终无法平静,打架斗殴现象时有发生,更加令国人失望的是,像“我爸是李刚”如此的恶劣事件的主角也竟是在校大学生!除此之外,大学生作出的一些不良之举实在令社会反感。

  中国的大学生到底怎么了?我经常这样思考,当总是想不通,为何道德会如此缺失?我想,环境的确是发生了不小的变化,那为何人却不随之进步反而倒退呢?我希望大学生能够从我们的传统精髓里寻找生命的归宿,明确自身的历史使命,要明白团结发展方能促进民族进步,和谐友好才能推动社会前进。

  我想,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如同传统文化知识的汪洋一样深不可测,她对我们当代大学生的重要启示绝不仅仅限于此。我们的文化里不只有恢弘气派的建筑,不只有精彩绝伦的书法绘画艺术,也不只有经久不衰的唐诗宋词。。。。。。其实,她有许许多多值得传承的珍贵精神,而现状却是随着经济社会的日益发展,我们渐渐淡忘了老祖宗们留给我们的最珍贵的东西。

  可悲可叹!我多么希望当代大学生能够淡定,不要被现代生活的奢靡蒙住了

  双眼,好好挖掘沉淀了数千年的精华吧。作为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我们必须学会自立自强,学会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去发展壮大我们的民族力量,而传统文化的精神为我们提供了发展需要的丰富资源。


猜你喜欢:

1.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论文2000字

2.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征文2000字

3.关于传统文化政治论文2000字

4.关于传统文化政治论文2000字

5.有关传统文化毕业论文标准范文

6.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

2451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