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语文学习 > 国学知识 > 传统文化 > 如何发扬中国传统文化(2)

如何发扬中国传统文化(2)

时间: 坤杰951 分享

如何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如何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篇二

  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对其进行学理界定是困难的,中西文化莫不如此。中国传统文化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因其概念的模糊性与多义性而难以把握。在全球化语境中,信息传播、知识更新、观念更迭、学术研究推进和人文观念变迁等已经成为时代主流,我们无法选择我们的时代和文化传统,犹如我们不能选择我的出身一样,文化构成和时代发展置于我们于无形之中。如果说准确把握文化的本质是一项棘手的事项,那么对文化进行分层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的论者将传统文化归为以求善为目标的伦理型文化,有的论者以民族的文化心理素质作为解析传统文化特征的基本内核,有的论者把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视为伦理审美型或伦理的人文主义。”[1]传统文化、现代性文化、后现代性文化、亚文化、主流文化、大众文化、高雅文化、民间文化、草根文化等不同修饰词对应着文化审视的不同价值取向。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科学知识信息化等可以事实描述或数据流通的方式衡量或实证,文化的全球化则是潜移默化、不知不觉、难以控制的。这里一个重要的问题是,与文化全球化相对应的民族国家的疆土文化的安全性问题。这里说的疆土文化就是以国家疆域为主要单位和界限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的主要构成部分就是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当然,重视传统文化的安全性在当今时代不能说不重要,保护传统文化不被外来文化所侵蚀、淹没、篡改是文化研究者必须加以侧重的重要维度,而不同文化间的传播、认同与融合则是时代发展之势,以不加甄别一味地排斥外来文化的方式保护传承传统文化不是明智之举。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因其具备优秀的传承因素才得以传承下来,这里不是自说自话、玩弄文字游戏,而是说,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几千年来中国人民在社会发展中不断创造、筛选、传播下来的符合人类文明精神的文化构成。悬空地谈论优秀传统文化并没有实际意义,因为文化是以人为主体的,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文化起源于人类劳动,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人们不断建构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文化,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了所谓的文化传统。所以,在研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时,我们一定要密切联系人们的日常生活,人的行为、思想、精神、审美等共同生成了文化,所以优秀的文化传统一定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把握。

  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现代性转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文化传承的必然选择。当今社会,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上,出现了严重错位,究其原因,不难发现,中国传统文化在传承渠道层面遇到了严重的阻碍,当下人们对自身文化认同出现了断层。

  鸦片战争以后,外来文化以压倒之势快速涌入中国,以古希腊文明为核心的西方文化和以中国为中心的东方文化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发生剧烈碰撞,国人在面临群族和国家受到外来力量的武力镇压、物质掠夺、精神文化置入等不同层面的生存危机,一些仁人志士开始寻求救亡图存和保卫文化传承的合理性方案。准确地说,辛亥革命以后,外来文化真正的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西方文明,人们从开始学习“器物”、效仿“制度”一直到推介“文化”,无论是蔡元培的“以美育代宗教”思想,还是胡适的以中国文化适应西方话语的片面性文化导向,都可以说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在态度上一个质的转变。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以“民主”和“科学”为主要旗帜的外来文化引介直接把中国传统文化彻底否定,“打倒孔家店”、“白话文”运动等是推动力外来文化的置入,同时也给予中国传统文化致命一击,所以说,在评价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时,运动式的文化革新对中国传统文化戕害是不能被忽略的。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人当下的文化断层的直接原因,国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知识储备现状令人堪忧。当代大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停留在初高中的历史课本的介绍中;对古诗文的理解也仅仅止步于语文课本的选编片段,在计算机高度普及的今天,键盘代替了笔头,提笔忘字成为普遍现象,繁体字对当代人来说越来越陌生。重拾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就是把传统文化转换成易于当下人接受的方式。梳理当代文化的发展脉络不难发现,“从上世纪80 年代中期开始直到如今,跌宕起伏、高潮不断的传统文化热、国学热,都是中国社会如何现代化、中国传统文化如何现代化在思想文化领域的表现。”[2]所以说,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现代性转换,提升人们的传统文化素养,化解国人传统文化缺失的危机性焦虑是一项浩大的工程。

  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承续是文化全球化进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传统文化出现断层已然成为客观事实,我们不必为此过于悲观,因为,文化传承不同于其他器物和制度的延存,文化的传承是有“先天性”的:中国传统文化出现了断层,并没有出现断裂,文化的统一性和原初性仍旧存在,所以,人为的原因造成了文化断层,同样也可通过人为的干预对文化传统进行承续。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换是有条件的,因为并不是所有的传统文化都需要进行现代性的变革。对现代人而言,过去形成的文化皆可称之为传统意义上的文化,而传统文化又是一个很笼统的概念,一般而言,按照时间划分,传统文化大致分为先秦时期已经形成的纯文化和近现代以来西方文化进入中国以后形成的“古典远缘杂种文化”。[3]这两种文化并不是时间区隔的不同,而是文化表达方式有着巨大的差异。于是乎,我们在承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时,一定要区别对待,不能一概而论。中西文化共生交融而成的“杂种文化”一定意义上并不需要现代性转换,这种文化距离当今并不遥远,理解与接受起来并不困难,重要的是,该文化带有现代性文化的因子,或者是,其本身就是现代性文化,所以不需要刻意去变革。如果一概而论不加区别地转换,可能造成文化理解与吸收层面的困惑,不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掘与传播。   反过来,真正需要现代性转换的是产生于中国的纯文化,这类文化经历了文化断层之后在现代社会很难被理解和接纳,所以,我们应该筛选优秀的传统文化并对之进行现代性的改造与变通,使之更好的融入现代社会。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现代性转换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消费社会”、“读图时代”、“信息社会”等都是对全球化时代的不同定义,所以,在对传统与现代两个层面的文化对接时一定要注重文化语境,文化语境决定着采取的措施。当然,这里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如何定位优秀传统文化,把传统文化放置在一个合适的位置是关乎传统文化能否有效传播的重要方面。

  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换不是一个功利性的承续过程,而是站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高度对文化进步而做出的内在式的推动。文化自觉是传统文化能够被当代人们是否有效吸收最有效的检验衡量方式之一,一个人对待文化态度不是依靠文化获取某种功利性的自我满足,而是把文化作为自身价值存在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传统文化,并不是增加聊天时建构自我身份的筹码,也不是在演讲或集会时引经据典而提升所谓的文化内涵,而是让传统文化内化为自身的身份存在,对传统文化的熟悉程度是一个社会个体的社会属性是否健全的衡量标尺。

  文化的承续与教育紧密关联。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育理性的个体,而理性的个体对传统文化的熟悉程度又规制着教育的成败。在当下的教育体制中,优秀传统文化的教授已经被严重边缘化,中小学教材中的传统文化比重虽然很大,但在一切都为了考试的教育体制下,学生学习传统文化仅仅体现在能否得高分的简单层面,并没有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地详细地吸收。在高等教育层面,传统文化的传授更加不尽人意。高等学校的专业划分是造成传统文化不能高校有效传播的主要障碍,理工医科的学生迫于繁重的学业压力根本没有时间浏览了解传统文化知识,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占据了他们学习的大部分时间,即便是人文社科专业的学生也存在着隔行如隔山的尴尬现实,研究现当代文学的同学不知晓古代文学的基础知识,研究历史的同学研究视域过于狭隘,而不能很好的统筹中国古代文化,如果知道中国传统文化中“史”和“诗”是不分家的话,文学专业和历史专业的同学应该共同学习一些入门性的传统文化知识。可是,在当下的高等教育中,中文教育和历史教育是分在不同的院系,学生无法共享原本是同一性的文化研究资源。

  传统文化的承续要借助现代传播媒介。电影电视是工业社会的产物,而影视的表现内容却不受时空的限制。功夫片和武侠片是中国电影最为成熟的类型,也是深受国际社会关注的片种。武侠电影中的侠客形象不同于好莱坞电影中的个人英雄。好莱坞电影中的个人英雄大多数是杜撰出来的,片子的很长篇幅要对英雄人物进行身份建构,成熟的人物通过牺牲自我,战胜困难,拯救人类,英雄人物所面对的困难主要是外族或外星球的入侵而对人类社会造成巨大的威胁,同时还有人类依靠科技进步造出来的为人类服务但失去控制的机器或者怪物。好莱坞类型片中英雄建构多依靠大量计算机技术合成特效的堆砌,对于故事本身却没有很好的挖掘,叙事较为淡薄。不同于好莱坞电影中的拯救世界的英雄人物,中国武侠电影中的人物都在历史上有迹可循。无论是历史上的帝王将相为疆土南北征战,还是近现代仁人志士率众抵抗外来族群侵略,都是能在史书或传奇故事中找到人物原型;王朝更迭、历史典故、科技发明、文艺创作、城市建筑、名川大山和近现代革命等都是可以影像的形式书写。武术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视作品中大量的打斗片段是优秀传统文化现代性表达的有效方式。中国的京剧、昆曲、大熊猫、民风民俗等意向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影视作品中的现代化表达不能缺少这样的因素。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大型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是利用现代视听手段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绝佳案例。饮食文化可谓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的组成部分,疆域宽广的中国大地因其地域文化、民族风情、饮食偏好的迥异存在着不同饮食次文化,通过央视这一国际级媒体的深入采集,各地的美食不仅让国外的观众对中国的如此丰富的饮食样式充满期待,也让中国本土没有品尝过甚至没有见过如此美食的食客赞叹不已。那么,传统文化的承续就是通过一个个典型的案例不断地向前推进的,当然,想当然地以口号的形式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不见得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反而可能因为宣教意味过浓而遭到人们的抵制。所以,以适洽的方式通过能够被当代人接受的渠道推广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时要着重注意的。

  此外,不得不提的是,当下中国传统文化的承续工作做的不是很到位,诸多中国的传统文化形式长期处在被忽视的尴尬地位,以至于,国外的文化机构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素材创作的文化产品来推销自己的价值观。美国好莱坞制作的《功夫熊猫》已经推出两集,两部动画片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的电影市场中攫取了高额票房,受到了全球的关注。抛开票房数字不谈,就好莱坞以中国故事置入美国价值观的方式推销美国的个人英雄主义的做法要引起中国文化研究者的重视。“功夫”和“熊猫”这两个意向都是中国所特有的,好莱坞拿过来并没有把二者按照中国本土的形象进行建构,而是在影像叙事的背后撑起美国当代价值观,推崇个人价值的个体英雄在影片中得到了全方位的体现。我们不得不深思,中国的传统文化被改造成西方价值观的载体,且不说价值观的对与错的问题,我们是否要反思一下中国影视工作者为什么没有开发自己手边的优秀文化资源并对其推而广之呢?

  接着上述追问,我们需要考虑怎样以更加合理科学有效方式挖掘、推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问题。

  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是我们对待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要秉持的态度。在科学研究、技术制造等很多层面我们的确落后于西方,可无限丰富的文化资源宝库是我们独有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固然有封建、保守、僵化的成分,但我们不能因为文化存在某些不足而对中国传统文化彻底否定。文化的自信是发自内心的对自身文化传统的价值认同;文化自觉是指文化构成了个体存在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言行举止渗透着传统文化的气息,个体是文化的外化的方式。   全球化时代交流与对话是文化发展的必经之路。多元文化的共存是时代的主流,在信息共享更加便捷的当下,文化的全球化流动是主要趋势,也只有把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置于全球文化圈之中,文化的融合才能成为可能,文化融合的过程正是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主要方式。“作为一个客观历史进程的全球化是不可抗拒的,我们只有积极适应在这个客观进程中世界文化交流、合作、交锋更加频繁的新趋势,保持和发展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同时实现文化的与时俱进,开拓创新,”[4]才能全方位的在文化融合中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当然,有人会提到,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交融,会不会危害中国的文化安全问题。文化安全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文化的根基是一个民族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后盾,文化安全的重要性在一定意义上不亚于政治安全和经济安全,有时候,文化安全是不易觉察的,所以说,这类担忧并不是说没有道理。那么另外一个问题是,文化交流不同于政治和经济交流,文化资源的共享是无形的,归根结底是信息的流动与观念的传播,所以说文化也只有在与世界范围内其他文化进行交流时,才会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犹如张祥龙教授所言,我们要“联合世界上一切以平等态度待我之文化与思想,尤其是当代西方思想中出现的后现代潮流中的方法上的佼佼者,相互对话,或许能在未来产生某种新的文化形态,从根本上改善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处境。”[5]一味地讨论什么是世界什么是民族的文化,有时不具有说服力。对于文化的安全性与全球性,我们持有的基本态度就是“吸取西方优秀文化成果的同时, 也向西方宣介了中国文化, 其中主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6]所以在文化的共生存在样态的前提下,保持中国传统文化最基本的发展方向,我们可以充分地与其他文化交流。

  互联网与其说是一种媒介,不如说是一种个体表达自我的方式。个体通过互联网表达自己的偏好、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审美理念等,网络成为个体建构自我的方式,所以,在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个体表达时,互联网在当下社会起着不可或缺的纽带作用。国家、社会、个体都要通过互联网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从不同的侧面进行表达。

  从文化这个抽象而多义的概念中把中国传统文化抽离出来之后,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现代化转换,这里的转换不是本源的改变,而是存在形态的现代性表达。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筛选,把近现代一些中西文化交融而产生的文化,我们可以直接拿来进行现代化的传播,而一些距当今文化形态较远的文化样式,我们要使用现代性的表达方式进行承续与发扬。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当今,我们应该对文化的交流与交融持乐观态度,文化有时代性和地域性,同时文化也有生长性和自我表达性,所以,我们在固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根基的同时,应该积极强化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换的力度和幅度,搭建全球范围内文化交流的平台,在文化多样态的存在中,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

  看了“如何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人还看了:

1.我们如何弘扬传统文化

2.如何正确弘扬传统文化的作文

3.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演讲稿

4.关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4篇

5.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观后感

6.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演讲稿

7.弘扬传统文化倡议书范文

2482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