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语文学习>国学知识>国学经典>

国学经典导读论语论文

时间: 坤杰951 分享

  本文以国学经典《论语》为研究对象,探究数词“三”在文句中实指的指向规律。以下是学习啦小编整理分享的国学经典导读论语论文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

  国学经典导读论语论文篇一

  国学经典《论语》中数词“三”虚指功能的探究

  摘 要: 数词“三”在古汉语语法中较为特殊,有虚实指意味。本文试以国学经典《论语》为研究对象,探究数词“三”在文句中虚指的指向规律。经过全文本的分析,数词“三”出现次,个有具体指向,其余表示“多数”。本文提出断定数词“三”的虚指功能的五大规律,有助于学生更好理解《论语》的文意,帮助教师教学。

  关键词: 《论语》 数词“三” 虚指功能

  古汉语中常以具体的数字表示虚指,表示多数。比如,《诗经》中的数词虚指情况大概可分为两种:一是基数词“三”表示虚指,形容极多;一是用“十、百、千、万、亿、秭”等数词表示虚指,形容数目极多,带有夸张之意。有别于《诗经》,《论语》中没有出现“万、亿、秭”等数词,仅到“千”止。由此也可看出作为文学作品的《诗经》与作为记录孔子思想言行的《论语》风格的不同。

  尽管“三”有虚指功能,但在涉及具体虚实指意味的问题上,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故对《论语》中所有数词“三”进行分析,试图区分出它的虚指功能,并发现规律。

  一、数词“三”在《论语》中的重要意义

  在对《论语》中各数词出现的次数进行了统计之后(见下图),可看出数词的出现次数呈不平衡分布。其它数词出现的次数大多为次左右,而数词“三”出现的频率远高于其它数词的,高达次。

  各种版本的中学语文教材节选《论语》中的章节,作为学生学习的重点。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语文课本为例,节选《论语》十则,有三则涉及到数词,其中两则都与数词“三”有关。数词“三”与其它个位数数词相比,有一个特殊的功能:虚指。这是其它个位数数词少有的。在语文教学中,向学生阐明数词“三”的虚指意味与语法功能,是一个教学难点。

  二、数词“三”的虚指功能

  《论语》中存在大量数词“三”的虚指用法。从结构上看,可大致分为四类。

  .数词与量词组合需辨别虚实指意味,数词“三”与年、月、日等表示时间含义的量词相结合,多是虚指,也有个别实指的情况: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这是虚指,指几个月、长时间,并非实指“三个月”。

  有两例特殊情况:()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三日”指第三天。()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三年”指三年时间。只需记住这两例,用普遍规律就能分析出《论语》中数词“三”与年、月、日等表示时间含义的量词相结合时的意味。

  .数词与数词相结合,数词“三”对数词“二”有影响,如:()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矩。”()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除了以上三例,其余皆以“二三子”形式出现,如: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二三子”皆是虚指,指“你们这些学生”,并不表示确切的实数词含义。

  数词“二”在《论语》中共出现次,次以“二三子”的形式出现,其它两例如下:()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二”指“十分抽二”,意思是:“十分抽二,我还不够,怎么能十分抽一呢?”()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其中,数词“二”前者为分数,后者为基数词。

  《论语》中,数词“二”以单个数词出现、不与其它数词相结合时,表示实指意味;与数词“三”结合,则表示虚指,这可看成是由于数词“三”的影响。总结规律如下:《论语》中的“二三子”都译为“你们这些学生”,表示虚指;数词“二”若没有与数词“三”结合则为实指意味,一为基数词,一为是分数词。

  .数词与动词相结合,数词“三”往往表示虚指,如: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论语》中有四例,其中“三”皆用作副词,表示“多次地”,可推论凡在《论语》中见到数词“三”与动词结合,皆视为虚指。有一例特殊,至今未能有断论: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很多人疑它有脱误,为避免妄断,未对此作出分析。

  .数词“三”与名词结合,要注意注意语义演变与历史典故,实指意义之后演变为虚指,如: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三军是周朝的制度,指诸侯中的大国可拥有军队三军,因此用“三军”作军队的通称。“三军”不能简单理解为“三支军队”,经过语义演变,“三”在此处是虚指意味。

  三、结语

  经过对数词“三”的虚实指意味的探析,分析虚数词与实数词的比例构成(见下图),必须指出:数词“三”在古代汉语中具备了作为虚数词表示虚指含义的功能,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数词“三”都指示虚数词。因此,中学语文教师在涉及这个问题时必须辩证地看待,不能刻板地以为“古代文学中的数词‘三’都是虚指,表示多数”。在国学经典著作《论语》中,虚数词与实数词出现的次数的分布比例基本持平。

  在对关于如何区分《论语》中数词“三”虚实指意味的问题进行层层分析后,我尝试进行初步总结,规律如下。

  针对判断数词“三”是否为虚指的问题,在实际阅读中,可以运用这些技巧作为辅助判断的方法:第一,数词与量词组合时,除了这两例:()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都判别为虚指。第二,数词“三”与数词“二”结合时,都可断定为虚指。第三,数词与动词相结合,数词“三”往往表示虚指。第四,数词“三”与名词结合,经过语义演变后,实指意义可能变为虚指。此外,还可以由分析结构来判定。国学经典《论语》中,凡见到数词“三”与动词结合,基本上皆可视为虚指。

  假若能逐渐归纳、掌握《论语》中的语法规律,可减少今人阅读古文时的不便之处,大大提高阅读速度。规律虽细微,但假若能不断累积,则《论语》这本巨著亦易可攻。

  参考文献:

  []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

  []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中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顾越.文言词法常识.北京:北京出版社,.

  []李佐丰.古代汉语语法学.上海:商务印书馆,.

  []王力.古代汉语.上海:商务印书馆,.

  []胡附.数词与量词.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国学经典导读论语论文篇二

  国学经典《论语》中数词“三”实指功能的探究

  摘 要: 数词“三”在古汉语语法中较为特殊,有虚指和实指两种功能。本文以国学经典《论语》为研究对象,探究数词“三”在文句中实指的指向规律。经过对全文本进行分析,数词“三”出现次,个有具体指向内容,其余作虚指用,表示“多数”。掌握数词“三”实指功能的规律,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论语》文意,帮助教师教学。

  关键词: 《论语》 数词“三”实指

  汪中《述学・释三九》云:“凡一、二所不能尽者,则约之以三,以见其多;三所不能尽者,则约之以九,以见其极多。”①②这是古汉语中的常见现象,以具体的数字表示虚指,且多是用数词“三”、“九”来表示多数。比如,《诗经》中的数词虚指情况大概可分为两种:一是基数词“三”表示虚指,形容极多;二是用“十、百、千、万、亿、秭”等数词表示虚指,形容数目极多,带有夸张之意。

  《论语》中数词“三”出现了次,其中个为虚指。在语文教学中,由于虚指对于中学生而言比较难把握,因此,本文试图分析《论语》中使用数词“三”的实指功能的规律。在涉及具体虚实指功能的问题上,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故对《论语》中所有数词“三”进行分析,试图区分出它们在不同语境中的实指功能,以发现规律。

  一、数词“三”在《论语》中的重要意义

  在对《论语》中各数词出现的次数进行了统计之后(见下图),可看出数词的出现次数呈不平衡分布。其它数词出现的次数约次,而数词“三”出现的频率远高于其它数词,高达次。

  各种版本的中学语文教材节选《论语》中的章节,作为学生学习的重点。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语文课本这一版本为例,节选《论语》十则,有三则涉及到数词,其中两则都与数词“三”有关。数词“三”与其它个位数数词相比,有一个特殊的功能:虚指。这是其它个位数数词少有的。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囿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比起掌握数词的虚指功能,掌握其实指功能显得相对容易。掌握了实指功能的使用规律,可以帮助学生对数词“三”的虚实指意味进行判断。

  二、数词“三”的实指功能

  经过分析,有个数词“三”可视为实指。就如何辨别数词“三”的实指意味试作简单的分类和分析。

  .数词“三”前后具体列举出所指人、事、物,即可断定为实指。如: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根据语境,可判断为实指。如: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三家,指鲁国当政的三卿,即仲孙、叔孙、季孙三家。

  .存在几个稍为特殊的例子,需要结合常识、文史知识进行判断。如:()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数词“三”与年、月、日等表示时间含义的量词相结合,指示具体的时间段。“期月”表示的是“一年的时间”,相对应的,“三年”则应该是确指“三年的时间”。()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古礼要求守孝三年。根据古代礼节,判断是实指。

  .列举不明显,或没有具体列举出,但实际上指向可具体列举的事物。如: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可翻译为:“教给他东方,他却不能由此推知西、南、北三方,便不再教他了。”三隅,在这里指三个方向,但并没有一一列举出来。

  .有序数排列意味的。如: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三日”,是第三天的意思。

  数词“三”有一个特殊的现象,即出现在系列数词中。如:()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矩。”“三十”视为实数词。我认为,此处应为“约数”,即“三十岁左右立,四十岁左右开始进入不惑之年……”

  .表示分数含义的。如: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逸周书・程典篇》说:“相传当时分九州岛,文王得六州,是有三分之二”,天下的三分之二由周文王所得。

  .表示约数含义的。如: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诗经》中共篇诗,因此“诗三百”只是约数。

  三、结语

  经过对数词“三”的虚实指意味的探析,分析虚数词与实数词的比例构成(见下图),必须指出:数词“三”在古代汉语中具备了作为虚数词表示虚指含义的功能,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数词“三”都指示虚数词。因此,中学语文教师在涉及这个问题时必须辩证地看待,不能呆板地以为:“古代文学中的数词‘三’都是虚指,表示多数。”在国学经典著作《论语》中,虚数词与实数词出现的次数的分布比例基本持平。

  在对关于如何区分《论语》中数词“三”虚实指意味的问题进行层层分析后,我尝试进行初步总结,规律如下。

  针对判断数词“三”是否为虚指的问题,在实际阅读中,可以运用这些技巧作为辅助判断的方法。

  第一,关注上下文。假若上下文有对数词“三”的指向内容进行具体阐释,或看到随后有三者进行并列表述,都可判断数词“三”为实指。如:“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

  必须注意,在有些情况下,阐释内容在位置上离数词“三”较远,必须将整段阅读完毕方可作出判断,不能仅凭距离最近的上下文就妄断。比如: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荡;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三疾”的内容,要隔“今也或是之亡也”此句后才见其具体阐释意义。“三疾”即“古之狂也肆;古之矜也廉;古之愚也直。”此为实指。

  第二,假若上下文没有具体阐释,则应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判断。比如: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三家”指鲁国当政的三卿“仲孙、叔孙、季孙”三家,此为实指。由上可见,必须初步具备时代背景知识,才可读懂《论语》中数词背后的具体含义。

  第三,由上下文的语意进行对照得出结论,比如: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不出三日”指第二天,因此“出三日”指第三天,此为实指。

  第四,看出处。若出自《季氏篇第十六》,此篇内出现数词“三”高达次之多,且皆为实指意味,上下文都进行了具体阐释(参照上文第一个方法)。看此出处即可断定为实指。

  若能逐渐归纳、掌握《论语》中的语法规律,就可减少今人阅读古文时的不便之处,大大提高阅读速度。规律虽细微,但假若能不断累积,则《论语》这本巨著亦易可攻。

  注释:

  ①汪中.述学[M].辽宁教育出版社,.

  ②胡星林.“九”的虚、实指――兼谈《九歌》之“九”[J].阅读与写作,,():.

  参考文献: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

  []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中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汪中.述学[M].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

  []王力.古代汉语[M].上海:商务印书馆,.

  []胡附.数词与量词[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

  []胡星林.“九”的虚、实指――兼谈《九歌》之“九”[J].阅读与写作,,():.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

  看了“国学经典导读论语论文”的人还看了:

1.国学经典导读论文

2.国学经典导读期末论文(2)

3.国学经典论语诵读感悟

4.大学国学经典论文2500字

5.学习国学经典的启示

2562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