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语文学习>国学知识>国学书籍>

论语读后感论文

时间: 坤杰951 分享

  在《论语》的人生修养方面,孔子的特点不是探求天地万物的具体性理,而是探求社会与人生的具体性情。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整理分享的论语读后感论文,欢迎阅读!!!!!

  论语读后感论文篇一

  学孔论孟思辨仁义礼智。参禅悟道感受禅宗道德。修身治企品悟易学人生。华夏五千年,中国国学常盛不衰,传统文化生生不息;四顾寰宇,华夏文化乍起,华商捭阖纵横;溯本寻源,尽在道然,尽在文明。《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道德经》、《庄子》、《孙子兵法》、《易经》、《六祖坛经》、《心经》、《金刚经》,人生真谛,万物运行,事物发展,皆含其中;解读,可领悟中和之妙道,可领悟道法之始然,可领悟起落之轮回。

  “天不生仲尼,万古无长夜” 众所周知,中国之教始于孔子,孔子所教收于《论语》。一部《论语》,集儒家思想之大成,为开山扛鼎之巨作,享“东方圣经”之美喻,由历代君王所推崇,承国文经典数千年,可谓传统文化中的典范。

  宋赵普曾有言:“半部论语治天下”,足以见《论语》的智慧之光。毋庸置疑,在过去的两千多年里,《论语》凭借其在政治、文化、社会生活中的的深远影响而大放异彩。可眼观现下,纷繁社会,大千众像,孔孟、老庄已越来越远,圣贤与经典也逐渐模糊,传统思想的追求并不再是主流。《论语》这颗照亮了中国文化的璀璨明珠,照比先前似乎也稍显暗淡。

  大浪淘沙,留下的是精华。历经起落,不曾湮灭。面对这样的巨作,一直望而却步,未曾触及边角,究其原因,觉得既是封建朝纲治世所需,为官从政的秘门典籍,必然陈乏学术,深奥枯燥。今有心重拾传统,体会圣贤,便随心走进《论语选读》的课堂,不想竟得此一剂修身养心的妙药良方。初看《论语》,通篇以思想、语言和典故为基础,兼借古代行文的简练精粹,深入浅出、言简意赅。其字里行间融汇贯穿了孔子的政治思想、教育理念、人生观、世界观等。即是选读,解析必然不很全面,浅论其最常见的字词,为中庸、君子、礼、仁。

  中庸是儒家的为人之道,也是《论语》里最容易理解而最难做到的。孔子讲中庸,即“执两用中”,指的是“对人处事采取不偏不倚,无不过无不及”,但又绝不是没有原则的折中主义,是一种非常高深的“做人做事”的度的把握。《论语》中有很多运用这样思想分析问题的句子,直接说的有一句:“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孔子觉得中庸这种至高的道德,在民间失去很久了。间接谈到的也有一句:“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讲的是:有个农夫问我问题,我什么也不知道,只是顺着这个问题尽力来回答他。这便是孔子的中庸了,执两端而用中,从而处理问题不偏不倚。

  君子是孔子及其儒家学派的一种自称,是做人的目标,是努力要做成的一种人,是最理想的“中庸”的人。在《论语》中,孔子不止一次提到君子的道德高尚:“坦荡荡”、“无所争”、“喻于义”、“笃于亲”、“务本”、“周急”、“不党”等等。除此之外,君子还具有“文质彬彬”、“无适无莫”、“修己以敬”的品质。如此“君子”,文质兼修,宏阔志高。与君子相对的是小人,小人也并非就是坏人,只是能力没有君子高,德行没有君子好罢了。《论语》里有相当一部分篇幅直截了当的阐明君子和小人的不同点:“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然而,君子的物质地位往往也与小人相差甚远。

  礼这个字几乎贯穿了整部《论语》,似乎在每一篇章里面都有涉及。《论语》中不止孔子一人讲“礼”,他的学生也多次以“礼”为例。虽然有些许差异,但大体思想一致。孔子讲“礼”,首先表现了其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担忧。春秋末年,礼崩乐坏、动荡不安,社会处于急剧变化之中,原有的社会秩序遭到破坏,诸侯国不守“周礼”,闹得天下一团乌烟瘴气。为此感到忧虑的孔子及其门徒,自然而然地以传说中的崇尚上古礼制来表达对当时社会现状的关切。于是,孔子“正名”的思想应运而生。即“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其次体现孔子以礼治国的思想,即“为国以礼”。众所周知,孔子致力于维护三纲五常、宗法为大。而“礼”的本意就是封建制度下的等级思想。所以有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一说。推“礼”作为治国的根本方略,下不犯上,幼不凌长,从而形成稳定的社会秩序。这实际上也是后人慎终追远的源头。再次日表现在常生活的皈依。孔子的生活中处处有“礼”,语言、行动、器物等等,一定要合乎“礼”的要求,否则就是“非礼”。总而言之,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仁的核心是爱人。这一概念在《论语》中的内容包涵甚广,有内在的关于“仁”的境界,还有外在的如何实现“仁”的方法。先说其内在境界,“仁”,是孔子的道德观,“仁者,人也”。在孔子“仁”的价值内涵中,仁字从人从二,也就是人们互存、互助、互爱的意思,故其基本涵义是指对他人的尊重和友爱。孔子最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且彼此之间要留有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人各有志,各有禀性,正如有人爱螃蟹,有人爱鲈鱼,不过都是求真的一种心境。这一观点,引用《论语》里的两句话来诠释最为妥帖:“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再说其实现方法,孔子关于“仁”的学说更多的是结合具体行为方式告诉人们应该怎么做,而非哲学意义上的理性体现。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要做到:“泛爱众而亲仁。”这两点首先是从认知上的一种升华,是“仁”作为一种精神状态的反映,是实现理想人格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只有以“仁”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用“仁”的境界来考察自己,才是达到崇高境界的前提条件。在孔子看来,一个本质上有问题、思想上有邪念的人是不

  可能达到“仁”的境界的。“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为了崇高的“仁”的境界,绝不做违背最高道德准则的事 ,必要的时候要不惜牺牲自己来成就这一事业。尽管如此,《论语》所承载的仁爱、大义的思想还是不变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简单的言辞是可以引发人们无尽的联想的。

  《论语》作为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许多篇章谈到做人处世的问题,这对当代人具有借鉴意义。比如:“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雍也》)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然而我们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侥幸而避免了灾祸。按事物发展的逻辑推理,这种靠侥幸避免灾祸的人迟早要跌跟斗。又如:“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即:我每天都要再三反省自己:帮助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否讲信用了?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温习了呢?强调从自身出发修养品德的重要性。再如:“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举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孔子觉得志向在于道,根据在于德,凭籍在于仁,活动在于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做人。诗歌可以振奋人的精神,礼节可以坚定人的情操,音乐可以促进人们事业的成功。于此可见,孔子的教育理念中全面发展很重要。

  除此之外,为政治学方面,孔子讲得最多。其中表现的意愿广阔,难能详诉。总之,无论从哪一方面说,《论语》都有其传世名著的流传价值。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学思想作为一种工具统治中国近2000年。如今,这部2000多年前的学术经典依然是中华文化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纵然,《论语》来至2000多年前,但《论语》思想并没有过时,而是随着人类社会的进程被赋予新的意义。我觉得《论语》的思想精髓就在于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华融入人的内心,使天、地、人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人的力量因而无比强大。人对自然万物,有一种敬畏,有一种顺应,有一种默契。同时,它对于我们的影响也是深远的,直到今天,我们依然能从《论语》中借到一双眼睛,让目光由外向内看,完满自己的内心。

  论语读后感论文篇二

  《论语》研读论文

  摘要:世界上的真理永远是最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就好像春天永远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只是它把你内心深处的良知给激活了。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被学生片片段段记录下来。这些以课堂笔记为主的记录由他的学生编纂,后来记成了《论语》。我们会觉得,《论语》好像没有很严密的逻辑性,很多是就事论事,里面也很少有长篇大论的文字,几乎每一则语录都很简短。其实,无言也是一种教育。

  关键词:治学 养生 孝道 为政 仁爱 信用

  论语所记录的孔子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首先,孔子讲究孝道,关于孝道,在论语里是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孝道也占非常重要的位置。所以论语里有很多处都在讲孝道,什么“父母在,不远游了”、什么“三年改父之道,可谓孝矣了。” 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这是孔子在论孝道,不过,你发现没有:中国古语说“父慈子孝”,为什么在论语里,只看到关于子孝的讨论,却看不到关于父爱、母爱的内容?

  为什么孔子只提子孝而不提父慈?我的理解是,父母爱子女是天性,不须要提。尤其中国的父母,对子女更是爱的深,只是他们很少直白的表达出来而已。 就拿我自己来说吧,记得以前,我的父母对我的生活处处操心,像其他父母一样,这种操心往往太过份了。我反而觉应自由受到了干涉,就像其他大多数的子女一样,甚至对父母有一种反感。不过现在离家远了,才感觉到父母对自己关爱是那么的深。

  所以我的感觉就是父母对子女的爱几乎是一种天性,尤其在中国,不怕父母对子女没有爱,只怕爱得太浓。但是中国的父母不象外国人那样直白外露,不到特殊情况下,子女常常感受不到。所以有时我甚至感谢那样的一次病痛,让我能

  够知道我的父母对我爱得何等之深。

  所以论语也没有关于父母之爱的讲述,实属正常,因为实在没有必要去讲。须要讲的是对孝的提醒,为什么呢?因为“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你看,就拿孔子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这好像是在说费话,子女怎么会不知道父母的年龄?那你可是试试,走在大街上,随便问一个人,你家孩子多大了?他一定会给你一个精确到月份的答案,但是你问问年青的人,他的父母多大?是哪一年生的?你自己看看有几个能答上来的?

  父母之年实际是代表了子女对父母关心多少的问题。检讨一下吧,父母那样的关心我们,而我们对父母的关心有多少?知道父母是哪年生的吗?知道他们喜欢吃什么吗?知道他们爱看什么样的节目吗?知道父母内心中的希望吗? 论语里说,孝是仁之本,而孝,首先是要去了解、去关心自己的父母。

  其次,在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班上的吧。在这个近80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再就是对钱财的态度,孔子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居敬兴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我想对各行各业的人们都有所启发。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指孔子说:“弟子在家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则谦恭有礼,对人如兄弟一般,谨慎而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知识,。”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团结友爱,有爱心,以贤德的人为榜样,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实践,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这些做人的立身原则做好了以后,再学习文献知识,以开阔视野,丰富思想。“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

  时下关于金钱的大讨论,观点不一,但是从命理的角度来说,追求钱财是非常正确的。财是养命之源,为了生活及生存,我们谁也离不开它,不过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应该是每个求财人的正确理念。道即路也,世上的路千千万万,但中国人都知道有两条路可走,即正道与邪道。不错,你选择了正道,努力拼搏,遵纪守法,却事倍功半,不但未发财反而破财,因财耗身,遭受灭顶之灾。这样的事情在我们身边屡屡发生,于是有很多人对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产生了质疑,从而选择邪道走下去,一步步迈向黑暗的沼泽地……

  我们都深知,他们的下场是悲惨的。为了生存,怎样才能获取应有的养命之源呢?那便是顺命而行,在不与命运相反的方向上努力奋斗,这才是明智之举。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日,也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命运。别人所从事的职业能够发财,你如果也去做很有可能破财;在别人看来会破财的事业你去做很有可能会财源广进。这就是命运,你对命运了解得越少,最终你会摔得越痛。 因此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道,可以理解为,一条正确的适合自己走的路,一条指导自己人生宏观运行轨迹的路。现在的命理学虽不曾为所有的人所看好,但它以顽强的生命力,从古到今流传下来了,究其原因,便是它可指导你怎样正确的走路。

  仁义礼智信,国人都按这一标准去做,社会会更加和谐,我们的国家会成为文明、昌盛、礼仪之邦。

  最后,在人生修养方面,孔子的特点不是探求天地万物的具体性理,而是探求社会与人生的具体性情。 因为世间万物的客观规律也许是有限的,但是人的具体感情是无限的。作为有限的“人”,探究的是无限的“人”,这也正是让孔子感到学无止境的原因。人的性情举止,是处于不断的变化过程中的,每探究出新的内容,就打破了原来的旧的规律。“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把话已经说得很明白,去了解人性,才是最困难的。而孔子最精辟的论述,也自然而然体现他对人性的入木三分的见解。就像水有三种形态,其实人生也有三种形态。水的状态是由温度来决定的,人生的状态是由自己的心灵的温度决定的,假如一个人对生活和人生的态度的温度是零度以下,那么这个人的生活状态就会是冰,他的整个人生也就不过他双脚站的地方那么大;假如一个人对生活和人生抱平常的心态,那么他就是一掬常态下的水,他能奔进大河、大海,但他永远离不开大地;假如一个人对生活和人生是一百度的炙热,那么他就会成水蒸气,成为云朵,他将飞起来,他的世界和宇宙一样大。

论语读后感论文相关文章:

1.《论语》读后感2000字论文

2.论语读后感3000字左右文章

3.关于论语的读后感

4.论语读后感2000字

5.论语的读后感1000字

论语读后感论文

在《论语》的人生修养方面,孔子的特点不是探求天地万物的具体性理,而是探求社会与人生的具体性情。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整理分享的论语读后感论文,欢迎阅读!!!!! 论语读后感论文篇一 学孔论孟思辨仁义礼智。参禅悟道感受禅宗道德。修身治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2181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