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语文学习 > 国学知识 > 哲学 > 哲学概论期末论文浅谈先秦儒家思想(2)

哲学概论期末论文浅谈先秦儒家思想(2)

时间: 坤杰951 分享

哲学概论期末论文浅谈先秦儒家思想

  浅谈先秦儒家思想篇二

  摘要:先秦儒家“民本”思想,肇端于殷周之际,形成于春秋,孔孟荀在此基础上继承与发展。它以礼治为精神,以君主专制为前提,以实现君主德行为保障,是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精髓。虽然儒家的“民本”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是统治者实行统治的道具,有着浓厚的理想色彩,但“以民为本”“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的治国思想对当前的转型性国家,还是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先秦儒家民本专制

  在春秋战国时期,作为一种政治思想,先秦儒家“民本”思想始于殷周之际,形成于春秋,孔孟荀在此基础上继承与发展。虽然儒家的“民本”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是统治者实行统治的道具,有着浓厚的理想色彩,但对当今社会的发展还是很有借鉴意义。

  一、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先秦文献中提到“民”的地方很多。尽管学者迄今对“民”的身份地位尚有不同理解,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民”在先秦时代是城邦国家的被统治阶级,也是当时社会的主要劳动者。

  “民本”思想肇端于殷周之际。在商代,人们“尚神”、“尊神”,对天神的崇拜几乎支配着人们一切思想和行为,统治者荒淫无道而丝毫想不到人民的怨恨。代殷而起的周,汲取了夏商残暴百姓而亡国的教训,提出了:“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的思想。到了春秋时期,面对社会的剧烈变动,不少进步思想家进一步看到了民的地位和作用,郑国的子产说:“天道远,人道弥。”

  孔子继承了周公及春秋诸贤的遗产,并把它们加以完善化系统化。他的“仁学”的主要内容就是“爱人”,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正式提出爱民思想。在政治活动中强调实行“德治”,施行“仁政”。同时要重视对民众的教化,使民众知“仁”懂“礼”。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形成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政治思想。

  二、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内涵

  所谓"民本"就是认识到人民、民众在国家中的重要地位,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涵义主要体现在重民、爱民、惠民这三个方面。

  (一)重民贵民。"以民为本",关注民生是儒家德治思想的基础。孔子继承西周以来的重民思想,提出“省刑法”、“薄税敛”、“使民以时”等主张。孟子的“得其民,斯得天下矣”,以为民心之向背即“民情”如何,能影响君主权力的存失,表达了他的重视“民情”、“民意”的重民思想。《古文尚书.夏书.五子之歌》把儒家的重民思想概括为“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后世以“民为邦本”作为政治治理的重要原则。荀子引用古语也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王制》)

  (二)爱民仁民。孔子从“仁者爱人”的立场出发,认为对百姓不仅要“庶之”、“富之”而且还要“教之”。他首创私学,提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有教无类”的口号,使学在官府下移到民间,并进一步提出“学而优则仕”,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使平民百姓也可以受教育。同时孔子提出了“德政”学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为政》)为政者自觉地行仁践义,百姓就会心悦诚服。主张慎用刑罚,实行宽猛相济的统治方法。

  (三)惠民安民。孔子提出“节用而爱民,使民以时”(《学而》),劝戒统治者应慎重力役之征,爱惜民力民生,决不允许横征暴敛。郑国子产在这一点上做得很好,颇得孔子赞扬:“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已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孟子主张要“制民之产”和减轻征税给民以物质上的保障,“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三、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特点

  纵观“民本”思想的历史,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概括起来有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体现礼治精神,并不代表平等。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他说“不学礼,无以立”。孔子还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尊尊、亲亲”的礼的精神。臣不能冒犯君之礼,子不能冒犯父之礼。所以,虽然孔子提出要仁民爱民,可这是建立在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不平等的基础上的。孟子也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梁惠王上》)这说明人们之间虽从礼,可礼是有差别的。此外,荀子也继承了孔子的礼治精神,并进一步把礼和法联系在一起“隆礼至法则国有常”(《荀子》)。在荀子看来,推行法治时,刑罚相当。

  (二)以君主专制为前提。从总体上看先秦儒家民本是以君为主体,老百姓在明君时代是被爱被怜的对象,在昏君和暴君条件下是被虐被暴的对象,始终逃不出客体的地位和被动的状态。但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时代背景是巩固封建帝王统治被视为第一需要的时代,因此提出者大多是站在维护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的立场上的。所以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的实质集中表现在:它强调“以民为本”,目的不是为了老百姓自身的利益着想,而是为了使当权者的统治能够可持续地绵延下去。

  (三)君主的德行实现为保障。在君主专制为前提之下的“民本”思想,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民为本”,就必须以实现君主的德行为保障。儒家认为道德乃政治之本,从“德治”的方式说,儒家强调为政者应在道德方面起表率作用,尤其主张君主应以个人的伟大人格力量去感召天下,而不是以刑杀、武力的方式去威服天下。在孟子的政治哲学中,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则为“贵王贱霸”之论,王者之政治为民本政治,霸者之政治为反民本政治或非民本政治。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后来《大学》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

  四、“民本”思想的后世的影响及历史评价

  儒家朴素的“民本”思想有着积极的实践意义,更在之后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部分,对中国和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为孔子对“仁爱”的执着追求,使得儒家后学的认识具备了扎实的理论基础与深刻的现实意义,对缓解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减轻统治者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时至今日,儒家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重要的位置的思想,始终是顺应历史发展的进步思想。

  作为一个转型中的国家,改革在当代中国依旧弹奏着强劲的旋律。在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大量的改革措施仍在密集推出,例如医疗改革。“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正所谓“以民为本”,是执政党制定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改革中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改善民生。近年来,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成为中国改革的推进重点,如社保、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领域都成为改革的重点。农村低保制度的探索,免费义务教育在城乡的逐步实施,保障性住房制度的落实,都是在近些年取得突破的。这也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改革的循序渐进使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一些重大的框架性问题已经基本解决,改革的重点自然要从宏观经济领域向具体的民生领域转移,多年改革带来的经济发展也为解决民生问题提供了财力和可能;二是现实的客观要求。因此,改革的重点转向民生,不仅是水到渠成,更是当务之急。

  
看了“浅谈先秦儒家思想”的人还看了:

1.中国哲学概论课程论文

2.中国哲学概论的论文

3.中国哲学概论课程论文(2)

4.中国哲学概论的论文(2)

5.中国哲学概论的论文(2)

26687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