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语文学习 > 国学知识 > 哲学 > 含有宇宙哲学的论文(2)

含有宇宙哲学的论文(2)

时间: 坤杰951 分享

含有宇宙哲学的论文

  含有宇宙哲学的论文篇二

  有关人类宇宙观发展历程的哲学思考

  摘 要:宇宙学的发展历程中从“地心说”“日心说”到目前的“现代宇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人类对宇宙有意识的认知所成立的理论体系,是积累在大量的天文观测和理论演绎的基础上的。客观存在的宇宙是在以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条件下运转的,而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以及所形成的所谓的科学理论,却是在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条件下生成,如何看待这个历程,是一个辩证的哲学思考。

  关键词:地心说;日心说;当代宇宙学;哲学

  高中物理课程中天体运动知识的学习,使我对天体的运动的认识具有了初步的认知,课下对天体物理史的探究,加上高中哲学的学习是我对事物的发展有了新的认识。物理万有引力章节的学习中,我们会学习到人们对天体的认知历程,似乎每次对认知的提高和进步都要经历漫长和痛苦的蜕变,新旧理论的冲突和交割,最终往往是新的科学的理论战胜旧的错误的理论。人类宇宙学的发展历程中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公元前6世纪-17世纪的“地心说”;(2)15世纪-19世纪的“日心说”;(3)19世纪-至今的“现代宇宙学”;相应的模型如图1所示。每个历程的发展中都累积在大量的天文观测和理论推演中,从一个理论学说的萌芽到得到广泛的认可成为“科学”,需要一个艰辛的过程。然而一个“科学”的理论从被怀疑到被推翻,最后被一个崭新的“科学”的理论取代也同样经历斗争反复的过程。那我们不禁要问所谓的科学的理论我们该如何看待呢,我们目前的“当代宇宙学”会不会在未来的人看来也是错误的呢?

  一、“地心说”

  地心说又名天动说(Geocentric model),地球是宇宙的中心,静止不动,其他一切的天体都围绕地球旋转,人类就在半球形的世界中心生活。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米利都(Miletus)的三位著名的思想家:泰勒斯(Thales,约公元前624年~公元前546年)(如图2-a所示)、安纳克西曼德(Anaximander,约公元前610~公元前546)和安娜西梅尼斯(Anaximenes,约公元前570年~公元前526年)创立的米利都学派提出的“万物之源为水,水生万物,万物复归于水”,奠定了地心说的初步理念。公元前4世纪,希腊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欧多克斯(Eudoxus of Cnidus,公元前408~公元前355)提出了地心说的概念。公元前3世纪,科学大师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公元前322)(如图2-b所示)完善并推动了地心说,利用自己严谨的推理体系,解释了当时几乎所有的自然现象,为人们完美的解释了各种疑惑。克罗狄斯.托勒密(ClaudiusPtolemaeus,约90年~168年)(如图2-c所示)继承和发展了地心说理论并认为:“如果地球自身在转动,其周围的大气将会被带走,云将向西离去,鸟和大气中的其他东西都会被带向西方,地球将会失掉它上面的所有东西”,基于这个判据来认定地球不动的思想,然后以地球为基由近及远按照月亮,水星,金星、太阳、火星、木星、土星、最后是恒星天球的顺序,构思了他的地心说宇宙结构,如图1-a所示。最终确定了具有三个特征的地心说:(1)地球是球体的;(2)地球是静止不动的,处于宇宙的中心;(3)所有日月星辰都围绕地球转。至此地心说理论具有了完备的实践和理论体系。同时地心说的理论也符合神学的宇宙观,从13世纪一直到17世纪,地心说一直是天主教教会公认的宇宙观,也被广大民众所接受。

  二、“日心说”

  日心说是和地心说相对立的学说,太阳是宇宙的中心而不是地球,所有天体围绕太阳运转。公元15世纪,波兰伟大的天文学家尼古拉.哥白尼(Nikolaj Kopernik,1473年~1543年)(如图3-a所示)毕生的观测和研究的结论《天体运行轮》发表,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以正式出版的形式提出“日心说”的天文巨著,书中运用了光学、几何、天文等学科的知识,系统地论证了“太阳位于宇宙的中心,地球围绕太阳旋转”这一伟大认知。日心说和地心说的格格不入,使得该理论被视为异类。事实上,1609年伽利略(Galileo Galilei,1564年~1642年)(如图3-b所示)天文望远镜的发明,才使人们有机会观测到更多的天文现象。同年,约翰尼斯.开普勒(Johannes Kepler, 1571年~1630年)发现了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用椭圆轨道取代行星运转的圆形轨道,日心说的地位才得以巩固。1687年,艾萨克.牛顿(Isaac Newton,1643年~1727年)(如图3-c所示)发现了万有引力,日心说获得了更加稳固的科学基础。

  三、“现代宇宙学”

  现代天文学家认为,宇宙是时间和空间物质的综合,是有层次结构、物质形态多样的、不断膨胀和不断运动发展的天体。1917年,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年~1955年)(如图4-a所示)广义相对论的提出,建立了一个“静态、无限、无界”的宇宙模型,奠定了现代宇宙学的基础。1922年,亚历山大.弗里德曼(Александр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Фридман,1918年~1920年)根据爱因斯坦的场方程推算证明宇宙是膨胀的和振荡的。1927年,乔治・勒梅特(Lemaitre Georges,1894年~1966年)提出了真正意义的膨胀宇宙模型。1929年,爱德文・鲍威尔・哈勃(Edwin Powell Hubble,1889年~1953年)(如图4-b所示)发现了星系红移与它的距离成正比,建立了著名的哈勃定律,有力地支持了宇宙膨胀模型。20世纪中叶,乔治・伽莫夫(George Gamow,1904年~1968年)(如图4-c所示)等人提出了热大爆炸宇宙模型。1965年微波背景辐射的发现证实了伽莫夫等人的预言,至此大爆炸宇宙模型成为标准宇宙模型。

  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米利都学派朴素的世界观奠定了“地心说”的初步理念。公元前3世纪,随着亚里士多德等人的发展和完备,“地心说”形成了当时严谨的实践和理论体系,直到公元17世界一直是占据主流地位的“科学”世界观,并受到当时天主教会的承认。随着人们对天体运动观测数据的积累和研究,“地心说”的正确性开始受到怀疑,15世界哥白尼《天体运行轮》的发表象征着“日心说”的宇宙学开始拉开帷幕,1687年牛顿万有引力的发现又奠定了“日心说”的稳固地位,成为了当时的“科学”宇宙观。但是,紧接着1917爱因斯坦相对论的确立,预示着“日心说”的错误,现代宇宙学随即拉开帷幕,成为了当今“科学”的世界观。我们不禁要问,公元前3世纪到17世纪的“地心说”,17世纪到19世纪的“日心说”,以及19世纪到目前的“现代宇宙学”,谁才是“科学”?这个问题似乎很容易回答,现在的我们看来所谓的“地心说”和“日心说”不都是“伪科学”?目前确凿的天文学数据足可以证明它们的错误。然而当我们随着时间的维度来看待“科学”与否的话,我们就会赫然发现,其实我们所谓的“科学”也是有时间的,如图5所示。在这三大宇宙学的跨度上,“地心说”所经历的时间最长,可以想象的是在那个年代中能够接受和明白这个理论的都是那个时代的精英分子,而基于其所形成的一整套的天文数据和理论推算,也必定是当时天文学的“科学”,如果我们也退回到哪个年代中,或许我们也会相信“地心说”的正确性。另外,图5中各个学说在时间的跨度上呈现出随着时间进度逐渐减少的趋势,说明知识跟新的速度在加快,我们对宇宙的认识在加快。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过来作用于物质。哲学在这里面体现得淋漓尽致,这个过程中物质和意识是相互影响影响推动,但重要的是客观的宇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人对宇宙探索的认知是在不断前进和发展的。因此,我们应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一方面客观存在的宇宙是在不断的进化中是始终变化的,另一方面人类对宇宙的认识积累所形成的理论体系也在不断的发展中,基于此我们很难说现代宇宙学就是完全正确的,也许未来人回看我们现在的历史时,也会和我们现在回看“地心说”和“日心说”的理论体系一样的心态。保持一颗勇于探究的心,保持一颗尊重客观存在的心,我们对自然的探究才能不断地进步。同样随着我们认知的积累,我们对宇宙的认识的速度也在加快。

  
看了“含有宇宙哲学的论文”的人还看了:

1.关于宇宙的科技论文

2.哲学的论文范文

3.科技哲学结课论文3000字

4.哲学有关的论文

5.哲学改变世界的相关论文

2772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