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兴趣爱好 > 其它兴趣爱好 > 饮茶 > 关于茶文化知识历史由来

关于茶文化知识历史由来

时间: 美怡1215 分享

关于茶文化知识历史由来

  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众多文化领域中独树一帜,具有鲜明的个性。所以,下面不妨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下茶文化知识历史由来,希望对各位有帮助!

  茶文化的历史知识

  中国是茶的故乡,同时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在中国,茶文化已有四五干年的发展历史,且长盛不衰。茶文化之所以如此受推崇,还因为它融合了佛、儒、道等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成为中国文化中最为独特的一种。

  中国有悠久的茶叶历史,茶文化底蕴十分深厚,而且各民族的饮茶习俗各不相同,为我们提供了十分广泛的茶文化资源。同时,多种珍稀茶品种也让茶文化不断提升,逐渐步入文化产业的中流砥柱。

  目前在中国盛产的茶中,大红袍以及云南的普洱堪称经典中的经典,因此对于茶的生产管理模式也逐渐引发的人们的思考。

  大红袍又名丛茶树,生长在武夷山九龙窠高岩峭壁上,岩壁上至今仍保留着1927年天心寺和尚所作的“大红袍”石刻,这里日照短,多反射光,昼夜温差大,岩顶终年有细泉浸润流滴。这种特殊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大红袍的特异品质,大红袍茶树现有8株,都是灌木茶丛,叶质较厚,芽头微微泛红,阳光照射茶树和岩石时,岩光反射,红灿灿十分显目。“大红袍”的品质特征是:外形条索紧结,色泽绿褐鲜润,冲泡后汤色橙黄明亮,叶片红绿相同,典型的叶片有“绿叶红镶边”之美感。大红袍品质最突出之处是香气馥郁有兰花香,香高而持久,“岩韵”明显。大红袍很耐冲泡,冲泡七八次仍有香味。正是由于数量的稀少,以及生长环境的种.种因素,让目前大红袍的市值不断上升,而如何让正宗的大红袍屹立不倒也是茶产业所面临的严苛考验。

  普洱与大红袍的境况似乎略有不同。闻名中外的普洱茶,数百年来以“普洱”二字出名,历来都有无数对于普洱茶这个名字的这种论断,然而,云南布朗族先民是最先种植茶树的民族,普洱茶的名称,也和该民族先民的名称有密切关系。普洱主要产自云贵高原。一般而言,优质普洱茶在七个方面都有突出的特征,即:质,形、色、香、味、气、韵七品俱佳。这些深具文化底蕴的茶,让中国的文化产业充满着多元化魅力,而同时,如何将这种独有的魅力增值也成了今天茶产业的一个重大突破。

  茶文化历史常识

  茶文化包括茶叶品评技法、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它起源久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与宗教结缘。

  中国是茶的故乡,汉族人饮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现在,中国汉族同胞还有民以茶代礼的风俗。

  汉族对茶的配制是多种多样的:有太湖的熏豆茶、苏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盐茶、成都的盖碗茶、台湾的冻顶茶、杭州的龙井茶、福建的乌龙茶等等。

  全世界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居民也都喜爱品茗。有的地方把饮茶品茗作为一种艺术享受来推广。各国的饮茶方法各不相同,各有千秋。中国人民历来就有“客来敬茶”的习惯,这充分反映出中华民族的文明和礼貌。

  乌龙茶的历史文化知识

  乌龙茶起源于福建,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乌龙茶的形成与发展,首先要溯源北苑茶。北苑茶是福建最早的贡茶,也是宋代以后最为着名的茶叶,历史上介绍北苑茶产制和煮饮的着作就有十多种。北苑是福建建瓯凤凰山周围的地区,在唐末已产茶。

  《闽通志》载,唐末建安张廷晖雇工在凤凰山开辟山地种茶,初为研膏茶,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已产制龙凤茶,宋真宗(998年)以后改造小团茶,成为名扬天下的龙团凤饼。当时任过福建转运吏,监督制造贡茶的蔡襄,特别称颂北苑茶,他在1051年写的《茶录》中谈到“茶味主于甘滑,惟北苑凤凰山连续诸焙所产者味佳。”北苑茶重要成品属于龙团凤饼,其采制工艺如皇甫冉送陆羽的采茶诗里所说:“远远上层崖,布叶春风暖,盈筐白日斜。”要采得一筐的鲜叶,要经过一天的时间,叶子在筐子里摇荡积压,到晚上才能开始蒸制,这种经过积压的原料无意中就发生了部分红变,芽叶经酶促氧化的部分变成了紫色或褐色,究其实质已属于半发酵了,也就是所谓乌龙茶的范畴。因此,说北苑茶是乌龙茶的前身是有一定科学根据。

  武夷山茶则在北苑茶之后,于元朝、明朝、清朝获得贡茶地位,获得发展。 现所说的乌龙茶则是安溪人仿照武夷山茶的制法,改进工艺制作出来的一种茶。 乌龙茶创制于1725年(清雍正年间)前后,福建《安溪县志》记载:“安溪人于清雍正三年首先发明乌龙茶做法,以后传入闽北和台湾。” 另据史料考证,1862年福州即设有经营乌龙茶的茶栈。 1866年台湾乌龙茶开始外销。 而现在全国乌龙茶最大产地当属福建安溪,安溪也与1995被国家农业部和中国农学会等单位命名为“中国乌龙茶(名茶)之乡”。

  “茯茶”的由来

  茯茶,属六大茶类中黑茶里的特色产品,是后发酵茶,也是全发酵茶。茯茶是边销茶之一,原本是西北,哈萨克、蒙古等游牧民族地区特需商品。对于“茯茶”名字的由来,历史上有多种有趣的说法。

  据称,唐代以后,茶叶由官方统制,贮存于边地府库,交换马匹,此为“官茶”;而茶商由产地贩运交售给茶马司的茶叶,须向户部纳税请领执照,称为“请引”。每“引”规定可贩茶100斤,纳税200钱;不及“引”者,谓之“畸零”,另行发给“由贴”。无“由引”及茶引不等者即为“私茶”。当时朝廷为鼓励茶商贩运茶叶,每次将茶运到茶马司交割后,都奖给茶商;上引附茶700斤,中引560斤,下引420斤,作为酬劳,由他们自己出售或换马。因此种酬劳是在正茶(即交割的茶)之外附发的,称作“附茶”。因为此茶在伏天加工,又因其效用类似土茯苓,后来人们将其名称中的“附”演化为“茯”,便出现了“茯茶”,此外,还有人送其美名——“福砖”。

  1953年3月,经过科研人员的努力,湖南安化砖茶厂试制茯砖成功。1958年后,一直由政府安排在湖南益阳茶厂和临湘茶厂生产,成为湖南黑茶的代表性品种,国家每年按计划安排湖南茯砖的生产和储备,以保障边区人民的需求。随着人们对健康理念的深入了解,茯砖市场逐渐从边区向内地扩散,国际市场也开始认识到茯茶的保健价值,湖南益阳茶厂生产的茯砖也成为唯一出口日本的茯砖茶。

  藏茶的由来

  藏茶是少数民族中近三百万藏族同胞的主要生活饮品,属于最典型的黑茶,它的颜色呈深褐色,又是全发酵茶。

  藏茶采摘于海拔在1000米以上高山,当年生成熟茶叶和红苔,经过特殊工艺精制而成。当时的藏茶还没被叫做藏茶。藏茶的中心产地从古至今都在四川雅安。雅安原为西康省省会,称雅州,位于四川盆地西南向青藏高原过渡地带(地理学上称“雨极”)。

  雅安境内的高山自古出名茶,到了唐宋时期,雅州出产的茶叶源源不断地通过西南边陲运往西藏,形成初具规模的“南路边茶”。中央政府曾用茶来换取西藏的战马,这就是著名的“茶马互市”。

  雅安作为茶马贸易的中心,又是扼川藏、川滇的咽喉之地。所以“茶马互市”的政策法令都以雅安首发。

  据《明史·食货志》记载“明初,雅州碉门茶马司规定,西藏的上等马给茶40斤,中等马给茶30斤,下等马给茶20斤。……”到了战马稀缺年份,雅州碉门茶马司又改规定“上等马 给茶120斤,中等马给茶70斤,下等马给茶50斤。”说明雅安在“茶马贸易”及藏茶的运输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从古到今,按历史时期和各地风俗不同,藏茶又称为大茶、紧压茶、马茶、乌茶、粗茶、黑茶、砖茶、条茶、团茶、南路边茶、边茶等。

17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