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家庭教育 > 浅析小学生厌学心理

浅析小学生厌学心理

时间: 慧良1230 分享

浅析小学生厌学心理

  “厌学”现象已引起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的普遍重视。“厌学”是指学生在主观上对学校学习活动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和冷漠态度,试卷出题的形式和考察点也更倾向于从应试到应用。

  浅析小学生厌学心理

  一、厌学原因

  笔者曾在三年级两个班发过一份调查问卷,该调查问卷真实地反映出许多小学生厌学情况以及一些原因。紧接着通过与几个学生个别谈话,平时留心观察,找出一些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的原因。最后发现,儿童厌学的原因绝大多数是缘于非智力因素。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一)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

  1、缺乏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影响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因素,它不仅影响学习的发生,而且还影响到学习的进程和学习的结果。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动机往往和学习的积极性密切联系着。学习效果好,就能增强学习动机;长期学习效率不好,就会使原有的正确的学习动机减弱或消退。

  科学奠基人贝尔纳曾经说过:“良好的学习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每个孩子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只不过有的学习方法好,有的方法不好。比如有些学生上课很用功,下课后也经常找一些课外学习资料练习巩固,非常努力,但由于他们没有掌握适合自己的科学的正确的学习方法,因此事倍功半,学习积极性随之减退。

  2、注意力缺乏症和多动症

  儿童的注意力具有不稳定的特点,合理分配注意能力较差,注意力的集中和转移都有一定的困难,不能安静久坐,爱做小动作,或爱与别人说话,严重干扰课堂秩序,自我控制能力极差,严重的便发展为旷课、逃学。

  笔者曾在本地一所小学三年级支教过一段时间,在笔者带的班级当中,有许多此类孩子。如学生王某,三年级学生,父母在外地工作,由爷爷奶奶带他。他上课时注意力常常不集中,刚提醒过他要坐端正看黑板时还能做到,可不到3分钟又开始玩橡皮或者找邻桌讲话。从他奶奶那了解到他在家时也静不下来,看书甚至看电视也是不停地动。父母曾带他去过医院,医生说是有轻微的少儿多动症,需要平时多提醒管教。

  从王某身上可以看出,因为他注意力不集中,所以才会找其他事情做,导致他不停动来动去。而他习惯不停地动又使他无法集中注意力,所以学习效果很差,他的成绩就低,使他觉得学习是一种困难,产生厌学情绪。

  3、慵懒症与心理惰性

  主要表现为:学习被动,上课精神不振,毫无参与欲望,自我管理能力极差,即使家长每天花几个小时督促孩子学习,自始至终奉陪,儿童仍对学习厌倦,既无效率,也谈不上质量。

  孩子没有很好的学习习惯就会一直想着玩乐,要他学习看书时就会产生抵触情绪,导致学习的时候什么都不想做。而且长此以往会使他心理产生一种学习惰性,一到学习的时候就会什么都不想做。最后对学习反感,开始厌学。

  (二)家长教育方法不当

  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小学生特别是低、中年级学生,其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受家庭教育的影响很大,父母的主导倾向是什么,对孩子有何期望和要求,往往是孩子愿不愿意学习和怎样去学习的指示器。家长不当的教育方法主要表现为:

  1、溺爱

  笔者带的班级当中,有许多此类孩子。如学生郑某,小学三年级学生,独子。父母经商,工作繁忙,顾不上教育孩子。该生活泼好动,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愿意写作业、学习成绩老是跟不上,对于生活中的小常识一无所知,生活自理能力极差。根据一段时间的了解,发现他每天上学都由奶奶背着书包带他到校门口,甚至到教室。该学生连整理书包、系鞋带等小事都常常需要帮忙。

  由于父母的放任自流与奶奶的过分溺爱,导致该生缺乏责任心与自制力,上课自由散漫,独立性较差,把不良的生活习惯带到学习中来,久而久之,学习自然跟不上了,越是跟不上,越是不愿学习,形成了恶性循环。

  2、要求过高

  对孩子严格要求固然重要,但过份地严格特别是用粗暴的手段对待孩子,非但达不到要求,反而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笔者班级中有个女学生李某,小学三年级学生,一至三年级均是班级学习委员,酷爱学习,遵守纪律,是老师心目中的“尖子生”,父母的掌上明珠。但父母对她的期望过高,父母要求女儿每门功课必须在95分以上。对于孩子的业余爱好,父母也抓得很紧,要求她“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带她四处找课外辅导,回家一有空就练习,稍不用功,就对其责骂。在父母的严厉管教下,李某的心理压力很大,学习丝毫不怠慢。自从三年级开学以来,她感到力不从心、疲惫不堪,学习成绩明显下降,对²耀也产生了厌倦,尤其对考试产生了恐惧。

  从李某的学习问题中可以看到,这个小学生的厌学情绪完全是因父母的过分期望和粗暴的惩罚手段引起的。孩子考试考了97分,父母还不满意,课内学习和课外作业本来就够紧张,父母又用“琴棋书画”的古代淑女标准要求女儿,达不到父母的要求就要被责骂,结果使孩子疲于奔命,叫苦不迭,以致造成严重的身心疲劳,在现代的家庭教育中还存在中这样传统的棍棒式教育,孩子怎么会视学习为乐事呢?

  3、缺少关怀

  我们都明白,温馨的家庭生活和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是孩子成长的阶梯。在这样自由、平等、和谐、充满着爱的环境中,孩子心情会舒畅、精神振奋,容易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和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往往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探求欲望,同时往往也能充分认识自我价值,其独立学习、解决问题和适应社会的能力都能得到较好的发展。反之,一个充满“战争”气氛的家庭,只有给孩子带来焦虑和不安。孩子没有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心理上有压力,就容易引起厌学情绪。许多资料都表明,“问题家庭”中存在的“问题子女”的概率要大大超出正常的家庭,同样,产生厌学情绪的孩子也较多地出现在“问题家庭”中。

  (三)教师教育教学手段不妥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小心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今天教师承担的教学压力固然很大,但是如果教师为了片面地追求分数,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不顾学生的身心健康,不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而是对学生进行“疲劳轰炸”或者冷嘲热讽,或者体罚(变相体罚),那么学生对这门功课就会产生厌倦、畏惧心理。有时候老师的一句漫不经心的话会严重损伤学生的自尊,严重地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位学生从此不喜欢上课,产生厌学心理。

  有的教师在教学时一直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一味地让孩子抄写生字新词,反复读背课文,长此以往,学生对这种千篇一律的学习方法会慢慢感到厌倦,疲惫,导致学生觉得学习很枯燥,提不起兴趣,因此尽管老师讲的很用心,很详细,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依然没有起色。

  在学校里学习,学生很容易受老师的影响。老师教学方法好,对学生关心,那么学生就会很喜欢那位老师。而有些老师整天板着脸孔,学生出错就斥责,有时候还会体罚来对待不听话的孩子,那么孩子对那位老师反感,表现在对那门课反感,以至于该课学习效果差,成绩不理想,使他学习的积极性慢慢下降,严重的会影响他对其他课程的学习积极性。

  (四)外界的负面影响

  目前社会上有少数人的“拜金主义”认为知识不重要,唯有钱才重要的思想对学生的学习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另外儿童迷恋游戏机、上网等活动也会导致厌学。

  素质教育在我国已经开展了十七年,1993年国务院颁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纲要》明确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面向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然而在现实中,素质教育的推进虽有成效,但形势却并不令人乐观。高考的压力使得学校、老师和家长依然把应试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主旋律”,学校片面抓智育,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教师在课堂上机械地向学生灌输枯燥的书本知识,这种强制教学无法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 致使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 把学习当成一种负担,产生了厌学情绪。

  中小学阶段的教育是基础教育, 是学生成长的关键阶段,是关系到全民族素质提高的大事, 是我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保证。如果学生不愿意学习, 就不可能掌握好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无法承担现代化建设的重任。此外,厌学心理还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成为阻碍学生发展的绊脚石。

  当然,产生厌学的在因是多方面的,不能单一地从一两个方面去分析,不管家长还是老师都应该从多方面入手分析原因,寻求解决的办法。

  二、矫正方法

  (一)倡导宽容,平等给予

  随着年龄不断地增长,孩子的一个明显心理特征就是具有较强的逆反心理倾向,也可以说,正是由于这种心理特征的出现,使得这个时期的孩子的行为取向带有一定的危险性,容易与成人形成对立、冲突。作为家长要相信他们的处事能力,尊重他们的自决权,生活中不要事事干预,更忌压服。对孩子的差错,应多谅解,少责怪,多宽容,少辱骂,通过一起活动、一起交谈,加深感情,密切亲子关系。

  (二)在“做”中“学”,激发兴趣

  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杜威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指出兴趣对一个人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教育方面。一个学生如果对学习产生兴趣,就能全神贯注积极思维;有了兴趣,就能克服困难,探索科学的奥妙;有了兴趣,学习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乐此不疲的享受。针对我国中小学生出现的厌学现象,笔者认为,目前学校最应当做的事情是让学生爱上学校,爱上学习,也就是让学生对学校、对学习产生兴趣。中小学生大都喜欢游戏,要激起他们的兴趣可以让他们在游戏中学,在“做”中“学”。如让他们参加各种课外兴趣小组,这样不仅能使他们学到既动脑、又动手的本领,而且能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引发新的学习需要,发展广阔的学习兴趣。此外,课堂授课中总有一些枯燥无味、很难引起学生兴趣的内容,教师如果能联系生活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而不是采取“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就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

  (三)目标激励,铺路搭桥

  正确的、恰当的目标能催人奋发,并自觉为实现目标而努力,要帮助厌学生树立奋斗目标,不是一蹴而就,需要经历一个有“近”到“远”的过程。一般来说,近期目标的要求不是很高,容易做到,近期目标也最容易给学生成功感。每次学生的近期目标达成后,可在班中表扬他,鼓励他,并继而提出更高的目标,为进一步实现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有这样一个故事,俄国著名戏剧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一个偶然发现的天才》中记述了这样一件事。在排练一场话剧时,女主角忽然因故不能演出。他一时找不到适当的人选,只好让女主角的姐姐担任这个角色。她姐姐以前只干过服装、道具之类的事,现在突然来演主角,觉得胆怯,没有信心,怎么也演不好。戏剧家感到烦恼。他突然停止排练,说:“如果女主角在演德这么差劲,就不要再往下排了。”这时排练场寂然无声。感受了屈辱的姐姐久久没有说话。突然,她一反自卑、胆怯之感,重新进入角色,演得从容自如,真实而有感染力。结果正是演出获得了成功。这正是戏剧家通过激发演员的自信而实现的。世界上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什么奇迹都可能创造,就像曾经我们以为的许多所谓“不可能”都已变成现实了。

  (四)捕捉亮点,学会欣赏

  教师平时要深入到学生中,与学生交心,了解学生的特长和爱好,尤其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以此来作为消除学生厌学的“素材”。以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来让学生了解到自己是受到关注,受到关心的,并且被人认可。这样教师帮助学生了解,引导、启发、联想给学生以“爱”的教育,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学会欣赏学生的教师变得胸襟开阔、气度恢弘,就会变得得心应手,就会尊重多样性、珍视个性,就会变得习惯于“一个世界,多种声音。”

  (五)敞开心扉,交流情感

  实现情感的交流,教师首先学会倾听,学会走进儿童的内心世界,学会用儿童的眼光看待世界。倾听师生心与心的碰撞、爱与爱的交流、情与情的融会;是一种亲切的对待,一种由衷的信赖,一种美妙的新境。

  对于厌学的学生,教育的关键不在于对其增加学习的压力,而是要提高其学习的兴趣,培养其学习的能力。家长要戒急、戒惩、戒弃。家庭教育的“急”和“惩”会使孩子产生严重的挫折感,从而失去自信和自尊。家长教育孩子要有良好的心态,以鼓励为主,不能用惩罚代替教育,在遇到挫折或成效不大时,要有持之以恒的决心,不轻言放弃。


浅析小学生厌学心理相关文章:

1.家长必看:孩子出现厌学心理怎么办?建议家长从这三个方面着手!

2.浅谈小学生健康教育论文范文

3.家长:孩子出现厌学心理怎么办?需要从这三个方面着手!

4.小学生心理健康案例分析

5.浅谈小学素质教育论文

47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