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家庭教育 > 关于幼儿教育的文章1000字

关于幼儿教育的文章1000字

时间: 文娟843 分享

关于幼儿教育的文章1000字

  很多父母都意识到幼儿教育的重要性。那么,正确的幼儿教育方法是什么?不妨多看一些别人对于幼儿教育心得的文章。本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幼儿教育的文章1000字的范文,欢迎阅读!

  关于幼儿教育的文章1000字篇一

  身为现代父母,您知道现代孩子该怎样教育吗?很多父母认为,家庭教育就是开发孩子的智力,也就是让孩子从两三岁开始背唐诗,四五岁学英语,上学后要请家教、上辅导班,成绩一定要名列前茅,将来一定要上名牌大学。似乎只有这样,父母的教育才算成功,孩子才算成才。实践证明,这是对家庭教育的极大误解,是升学教育在家庭教育中产生的不良后果。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任务应该是建筑孩子的人格长城。

  试想,如果一个孩子缺少对生命的认知(一遇到挫折就产生轻生的念头),没有梦想的能力(自己将来想做什么都不知道),不懂得保护自己(做了博士生依然被农民拐卖),无法与别人共享(腰缠万贯却不快乐),那么,即使这个孩子门门功课考第一,又能怎么样?

  当今,最该改变的是父母,是父母的教育观念。那么,正确的家庭教育应该是什么?是父母应该帮助孩子建造一个良好的人生平台,让孩子有很好的人格修养,懂得做人,懂得成功的真正含义。

  只有父母的教育观念发生了转变,我们的孩子才能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才能终生受益。

  关键问题1:让孩子树立乐观向上的心态

  1.接受现实是走向乐观的第一步

  2.培养乐观的性格,让孩子坦然地面对生活中的不幸

  3.让孩子保持一颗平常心

  4.孩子把大量的精力耗费在焦虑上,就不能发挥其固有的能力

  5.幽默感看似“小伎俩”,实则“大本事”

  关键问题2:培养孩子直面挫败的勇气

  1.孩子是脆弱的,教他勇于正视失败

  2.培养孩子的意志力不容忽视

  3.对挫折感到陌生的孩子,很难融入社会

  4.用自信取代自卑

  5.总是责备孩子的失败,孩子将会变得“无能”

  6.对孩子进行夸奖,但不要过度

  关键问题3: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我

  1.鼓励孩子主动与人交往,消除孩子的孤僻

  2.长期处在害羞之中,孩子容易产生自卑感

  3.学会欣赏别人,才会欣赏自己

  4.让孩子每天发现一个自己的优点

  5.懂得“舍”才会有所“得”

  关键问题4:让孩子敢于梦想

  1.有梦想才有创造

  2.不要训斥孩子的“梦话”

  3.孩子有梦想时,催促他向梦想迈进一步

  4.拒绝孩子问的“为什么”,就等于剪断了他思维的翅膀

  5.善待孩子的兴趣

  6.善于创造的孩子,往往具有一个奔驰的头脑

  关键问题5:教会孩子自我保护

  1.教会孩子一些安全常识,冷静应对伤害

  2.依靠父母的孩子,总免不了挨摔

  3.孩子缺乏处世能力,随时都会有被生活吞噬的危险

  4.过分地保护,就等于“伤害”

  关键问题6:培养孩子良好的沟通技巧

  1.懂得社交礼仪的孩子,能够拥有好人缘

  2.孩子善于谈吐,最能引起别人的兴趣和注意

  3.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

  4.孩子勇于承认错误,则错误已经改了一半

  5.合作能力比知识更重要

  6.懂得倾听的孩子具有人格魅力

  关键问题7:让孩子学会感恩,懂得宽容

  1.心胸狭窄只会让孩子一生痛苦

  2.拥有爱心,就有了求知求美的动力

  3.恶作剧会“惹祸”,及时引导孩子改正

  4.及时消除孩子的残忍行为

  5.懂得感恩,才会成长

  5.提高孩子的“免疫力”,从容面对诱惑

  关键问题8:教会孩子合理使用钱财

  1.孩子越早接触和学会使用零花钱,长大后就越容易赚到钱

  2.正确处理孩子的压岁钱

  3.养成储蓄的习惯,让孩子终生受益

  4.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

  5.纠正孩子盲目攀比的心理

  关于幼儿教育的文章1000字篇二

  为人父母,不仅让我们感到幸福,也是我们与世界、与他人、与自我关系的一个本质性的变化。我们不只是孩子的向导,在往复循环的生活过程中,孩子也改变着我们的看法、行为和感受,让我们对自己笃定的事情产生怀疑。有时,这让我们不舒服,但总是大有裨益。

  让我们重新过一遍童年

  孩子宛如父母的一面自我之镜。正是在孩子身上,我们找到自己童年的伤。33岁的工作妈妈安娜,认为孩子是她最好的治疗师,养育孩子则是一次长程的心理治疗。“我知道为什么我想要一个孩子,我有一个灰色的童年,父母没有抚养我,我在没有爱的环境中成长,我想让我的孩子代替我重新真正地长大,父母在身边,有爱,有安全感。”儿子一年一岁地成长,安娜由衷地感激孩子这个天使:“在他身上,我看到我自己,我和他一起成长,这治愈了我的童年创伤。”

  陪伴孩子,确实会让我们回到自己的童年,回想起当年的创伤、恐惧、愤怒和欢乐……这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童年生活,回顾自己从出生到青少年时期走过的岁月,是一种重要的心理调整。儿童精神病学家巴特里斯·于埃赫(Patrice Huerre)说:“孩子的童年会引发我们已经遗忘的情绪。”清楚地意识到早年岁月对自己的影响,我们才能在生活的道路上前进,在心理上成长。如果我们愿意接受这些情绪,这个成长的进程会持续一生。

  30岁的孙蜜告诉我们:“我不喜欢‘男孩子气的东西’,讨厌一切技术的东西。可我儿子宾宾特别喜欢卡车,还有工地上的各种工具。有一天,刚走出车站,他就两眼发光。顺着他的目光,我看到了一台红色起重机。我想知道这台起重机是什么地方吸引他的,也开始盯着看。然后,我发现:在灰色的楼群和天空的映衬下,起重机的红色让它显得格外漂亮。于是,我也跟他一起兴致勃勃地看了起来。”

  孩子的目光,是全新的目光,它似乎给我们戴上一副新的眼镜。世界一下子变得多姿多彩、生动神奇起来。孩子的语言,也充满了成人难有的诗意。“孩子会带我们去从未去过的地方,让我们的视角更宽阔。”巴特里斯·于埃赫说。孩子也会带动我们去游戏、梦想和创造。有哪个成年人会一个人吹肥皂泡?会一个人玩面团?34岁的马思跟孩子们玩得很高兴。他说:“周末,我会跟孩子们一起造小房子、捉迷藏、捏橡皮泥,平时我也会不由自主地画草图,当我意识到时也很吃惊。”当女儿开始学古筝时,32岁的江炎也趁机当起了学生,与女儿一起学了起来,只是为了重拾少女时代对音乐的激情。

  孩子让我们成为成年人

  “在生孩子之前,我从来不考虑将来,”30岁的伊琳说,“米米的到来,让一切都变了。”伊琳跟她妈妈的关系本来很疏远,但孩子一出生,她觉得自己非常需要母亲的陪伴。“刚生完孩子那几天,我完全懵了:虽然对着自己的女儿,我感到自己成了母亲,但同时我想要妈妈陪我,完全像个小姑娘。”这是一个让人慌乱的变化,但也必不可少。

  精神分析师卡特琳娜·玛特兰-瓦涅(Catherine Mathelin-Vanier)解释:“这是第一次学习做父母。一切都发生了改变:我们的父母晋升为祖父母,我们取代了他们的位置,而孩子取代了我们的位置。”从此,在我们身后有了一个需要我们照顾的小人儿。

  这种感觉立刻让人觉得生活有了意义,但它也有让人灰心的一面:我们明确地意识到自己在世上的时间是有限的。在青少年时期,我们以为自己会永远存在,但孩子的来临让我们突然意识到自己会死,生命的脆弱突然跃入了我们的眼帘。孩子的生命是脆弱的,我们自己的生命也是。“我再也不会去那些危险的角落,因为我不想为了几分钟的快乐丢掉性命。”28岁的安多这么说。迪娅今年35岁,以前她很不注意身体健康,而现在她定期去医院体检。她说:“我现在有了孩子,照顾好自己,才能照顾好孩子。”

  孩子迫使我们真实

  “儿子进入青春期后,我们很快把家里的酒都清理掉了。因为我们担心儿子会偷着喝酒。”38岁的那丽说,“现在我们再也不跟朋友在家中喝酒,也不在晚餐时喝上一小杯了。但是,有天晚上回家,我发现儿子喝醉了。”这就需要家长跟孩子解释、讨论和沟通了。

  “孩子要求知道真相,他们要求我们表现出真实的自己。”巴特里斯·于埃赫强调。其实,他指出了跟儿童建立良好关系的一个关键。在某些事情上,我们多多少少会撒谎或者保持沉默,但不论孩子年龄的大小,他们都能发现我们在欺骗……而且他们会让我们知道这一点。他们也许会直接告诉我们,比如会问:“为什么你说那位胖阿姨很丑?”也许他们会用肢体语言或者行为来表示抗议。这时,就需要尽快把真相告诉他们。

  “孩子让我们调整自己的行为,让我们质疑自己”,卡特琳娜·玛特兰-瓦涅说,“要跟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就要在他们面前展示真实的自我。在孩子面前装出另外的样子,只会带来麻烦和问题。”而且,孩子的这种要求对我们的健康很有好处,因为只有当我们的言行和内心一致时,我们才能获得身心的平衡。

  孩子教会我们放手

  随着孩子逐渐长大,会迫使我们对他们放手。这里说的放手,既有字面上的意义,也有象征意义。

  李芊今年42岁,她就曾面临过艰难的内心挣扎。“我儿子涛涛想玩雪板。而我有个表弟12岁时滑雪意外死亡,我心里一直有阴影。涛涛要去报名上雪板课那天,我找了个借口,让他爸爸陪他去。可是,涛涛对这类运动的兴趣越来越高,我决定去看心理医生。后来,我终于送了涛涛第一块雪板。”看心理医生的决定,是为了终止家族的负面影响。巴特里斯·于埃赫认为:“随着孩子的长大,他们会让我们再次意识到我们不是万能的,我们不能为他们提供一切。这是一个微妙的过渡期。”

  在人类学的角度看,每一个个体,都是这个物种传衍中的一环。从出生到长大成人,父母经历着被依赖、被依恋直至被“抛弃”的亲子关系过程。在这个过渡期里,父母必须战胜自己的恐惧和不安。当父母战胜这些时,就能以较温和的方式实现转变。

  很多时候,人们有种误解——我们拥有孩子。其实,没有任何人可以拥有另一个人,孩子只是上帝委托你培养的他的子民。正如龙应台对她亲爱的安德烈所写下的——

  我明白我不是你最重要的一部分……在那个电光石火的一刻里我就已经知道:和你的缘分,在这一生中,将是一次又一次地看着你离开,对着你的背影默默挥手。

  以后,这样的镜头不断重复:你上中学,看着你冲进队伍,不再羞怯;你到美国留学,在机场看着你的背影在人群中穿插,等着你回头一瞥,你却头也不回地昂然进了关口,真的消失在茫茫人海中。

  毕业,就是离开。是的,你正在离开你的朋友们,你正在离开小镇,离开你长大的房子和池塘,你同时也正在离开你的父母,而且,也是某一种永远的离开。当然,你一定要“离开”,才能开展你自己。所谓父母,就是那不断对着背影既欣喜又悲伤、想追回拥抱又不敢声张的人。

  孩子的成长让我们越发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生命的延续和界限,而这种延续和界限恰恰让我们能够感觉到人生的完整。

  关于幼儿教育的文章1000字篇三

  德国人爱小孩绝对不会输中国人,但是中国小孩在家长过度保护下多半都变得自私自利、不懂应变、依赖心重.........或许参考一下德国人的教育方式,有助于我们下一代的正常成长。

  幼儿教育是成长的第一步,这一步能否走好与性格形成和命运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德国人认为,孩子长大了早晚要退出父母自闯一片天地,与其让他们面对措折惶恐无助,不如从小摔摔打打,“撞”出面对人生的勇气和本事。

  因此,“残酷教育”在德国的幼儿教育中成为流行驱势。上午9时,沉浸在冰天雪地之中的德国北部城市汉诺威寒冷无比,然而位于市区的玛格瑞特幼稚园门口分热闹。孩子们背着硕大的书包,精神抖擞地陆续走进园内,开端了一天的生活。为了深入了解现在德国流行的“残酷教育”,我也走进了幼稚园。幼儿园是一座两层小楼。室外有大片的活动场地,草地、沙地、石头地……却没有看到国内常见的塑胶地。孩子们在户外活动时胆子很大,登梯爬高一点都不含糊。老师们则站在远处观察,不怎么干涉。我发现虽然天气寒冷,但是在室外玩耍的孩子却看不到穿棉衣或防寒服,顶多穿一件绒衣,也有只穿半截袖上衣、短裤或短裙。看着我大惊小怪的模样,陪同我的雅娜老师解释说:“幼儿应该比大人少穿点衣服。他们精力旺盛几乎可以用来'发电'。活动量大容易出汗,穿多了反而容易感冒。臃肿的服装还会影响他们的活泛性。”走进活动室,只见里面堆满了各种垫子,孩子在上面尽情地翻滚嬉戏。6 岁的乔安娜在圆形的蹦蹦床上弹跳,一不留神把 2岁大的托尼撞倒了。托尼大哭起来,而站在一旁的老师并没有马上跑过去安慰他。3分钟后,老师走过去温和地说:“托尼,你刚刚被乔安娜撞了一下,你觉得很委屈对不对?可是你是小男子汉,难道还没有哭够吗?”托尼点点头,立刻收起抗议的哭声,用袖子擦去脸上的鼻涕和眼泪。 我留意到墙上贴满了“15名小科学家的研究学习成果”。难道还包着尿布的小孩也懂得研究和写报告吗?“让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在一起玩耍的好处就是,年龄大的孩子会教年龄小的孩子,年龄小的孩子会主动模仿年龄大的孩子。他们在一起制作东西,墙上所展示的成果就是他们的小发明。”幼儿园的负责人苏珊娜博士笑着对我说,“这种教育模式能激发孩子勤动手工脑,主动团结协作。比如,配对游戏、协作拼图、合办聚会等,让孩子从小就能体会到团体协作的力量。”苏珊娜博士强调说,“来幼儿园的孩子主要的任务就是玩,通过玩来教他们,老师只是一个观察者、帮助者,要充分发挥孩子的天性。”园内以小组和个别活动为主,至于进行什么活动,由孩子自己决定,可以画画、听故事、到户外玩,只要是幼稚园里能进行的活动,做什么都行。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到了中午12时。我看见孩子们三三两两地来到餐桌旁。老师把饭盘放在孩子面前,大点儿的孩子自己用勺子吃,年纪小的、不会用勺子吃饭的孩子就用手抓着吃。今天刚刚入园的3岁大的格碧妮站着不动,一会儿看看这儿,一会儿看看那儿。老师让她坐在小凳子上,用手势启发她自己吃饭。可是,格碧妮不会抓着吃,呆呆地坐在那里。老师耐心地用手比画着教她,却丝毫没有要喂她的意思。直到吃饭时间退出,格碧妮一口没动的饭菜就被“没收”了。看到这儿,我有些不解。雅娜老师说:“德国人从来不喂孩子吃饭,如果孩子饿了,自己会主动吃的。格碧妮现在不会自己吃,下次就会了。”苏珊娜博士说:“孩子不会做的事,老师只在必要时给以言语或者行为上的鼓励和暗示,大人不要强迫他们做什么,也不包揽,因为那样可能会抑制孩子“独立行为”的发展。帮他完成某些事,日后他就只会做那些别人做过的事,而缺乏创造性。”幼稚园提供 3个午餐时间─中午 12时、下午 1时和下午 2时,孩子自己决定何时用餐。在午睡的问题上,老师也尊重孩子的意愿。孩子如果在床上躺 20-30分钟还没有睡着,他可以出去玩。这让我想起邻居4岁大的儿子米希尔到我家时的情景。米希尔没有见过中国的饺子,抓起一只生饺子就往嘴里塞。当我想制止时,他妈妈却制止了我,说:“别管他,这样他才知道生的是不能吃的。”

  苏珊娜博士认为,家长必须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给以孩子尽量多的爱而不是宠溺,尊重孩子的自尊心。因此,家长要常把“对不起”、“请原谅”和“谢谢”之类的词挂在嘴边。由于得到父母的爱护和尊重,德国的小孩从小就参与家庭的各种活动,并提出自己的意见,比如购买什么样的家用电器、汽车,如何布置房间、处理家务等,孩子都可以以小主人的身份父母一起商讨,父母愿意倾听孩子的意见,充分肯定孩子正确的想法和行为。在德国,爱护儿童、保护儿童的合法权益已被行入法律条款。一方面法律规定孩子要帮助父母洗碗、扫地和买东西,从小养成爱劳动的习惯;另一方面,严禁父母“唠叨、打骂或不爱子女”,如果孩子认为自己得不到父母的尊重或受到冷落,可以向法院控告自己的双亲。此外,法律还详细解释了儿童享有的各项权利。

  从下午2时开端,家长们陆续赶来接自己的孩子。这时,我看到一些还在牙牙学语的小孩被家长一手抱在胸前。有趣的是,他们的抱法奇特:孩子跨坐在爸爸的一只胳膊上,红扑扑的小脸朝外,后背贴着爸爸的胸口,小胳膊小腿向外伸着,样子好像浮在水面上的小青蛙。在瑟瑟的寒风中,“狠心”的家长不给小孩过多的遮盖,还不慌不忙地走出幼儿园。苏珊娜博士说:“德国人把孩子看成一粒种子,他们需要自然的生长环境,不可过于控制,给孩子留下尽量多的自由发展空间。比如,抱孩子时孩子的脸朝外,眼睛和大人的视野基本一样,小手小腿可以自由地活动,全身能充分地与阳光和空气接触,有利于他们适应自然环境,茁壮成长。”


猜你感兴趣:

1.幼儿园教育心得随笔

2.教育类读书心得1000字

3.学前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论文

4.励志文章千字

5.调皮幼儿教育随笔

1840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