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家庭教育 > 古代人是怎么正确教育孩子的

古代人是怎么正确教育孩子的

时间: 欣怡1112 分享

古代人是怎么正确教育孩子的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古人历来重视对孩子的教育,立德立规,言传身教,给子女留下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我们一起来看看古人如何从各方面规范子女,正确教育孩子的。以下是学习啦小编分享给大家的古代人正确教育孩子的方法的资料,希望可以帮到你!

  古代人正确教育孩子的方法

  孟母三迁 选好环境

  孟子的母亲为了孟子有一个好的成长环境,搬家三次,直到搬到了学宫旁边,孟子学习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节。孟母认为:“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求封薄田 自力更生

  春秋时期楚国宰相孙叔敖,为楚国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却没有给儿子孙安留下什么财产。临死前,他嘱咐儿子回乡耕种,不要谋求官职;如果庄王一定要给封地,那就选择寝丘——那是出了名的贫瘠之地。孙叔敖认为封地不肥,子孙不得不勤恳节俭,慢慢积累,这才是孩子成才的好方法。

  祖昌教孙 因材施教

  南北朝时期的祖昌,是主管土木工程的高级官员。他的孙子不爱读书,常常被儿子骂。祖昌觉得儿子的教育方法不对。

  从此,祖昌常常把孙子带去工程现场。孙儿对大山大河、田野村庄和各种建筑,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尤其对于天文学知识,特别喜欢。于是,祖昌带着孙子拜访了天文学家何承天,学习了很多天文知识。这个孩子后来的成就大大超过了祖辈和父辈,他就是祖冲之。

  古代人教育孩子的箴言

  立志

  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节选)

  清·林则徐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注】这首诗是林则徐因为禁烟被革职,将要离家去新疆伊犁充军时所做。表达了自己虽然年老力衰,但是只要对国家有利,个人将不顾生死祸福,义无反顾。

  修身

  诫子书(节选)

  汉·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注】诸葛亮在这首教子诗中要求儿子在宁静简朴的生活中修身养性,并告诉儿子,过分安逸舒适的生活会消磨人的意志,而急切躁动的性格也不利于陶冶性情。

  读书

  符读书城南(节选)

  唐·韩愈

  木之就规矩,在梓匠轮舆。

  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

  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

  【注】这首诗是韩愈写给在长安城南别墅读书的儿子韩符的,既指出读书之重要,又指出勤读之可贵。

  实践

  冬夜读书示子聿

  宋·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注】陆游在此诗中不仅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更强调了将书上的知识用于实践的重要性。

  名利

  闲坐看书贻诸少年(节选)

  唐·白居易

  劝君少干名,名为锢身锁。

  劝君少求利,利为焚身火。

  【注】白居易在诗中把“名”“利”比作“锢身锁”和“焚身火”,劝导年轻人要廉洁做人,不要追名逐利。

  看古代母亲如何教育孩子

  孟母

  孟母是战国孟子之母,位居“四大贤母”之首。

  她的儿子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仅次于孔子的儒学大家,被誉为“亚圣”。

  孟母之所以能培养出如此优秀的儿子,全在于她对子女的悉心教育。她最被广为传颂的事迹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母早年丧夫,却志不改嫁,一个人含辛茹苦养育孟子。

  刚开始她和孟子住在丈夫的陵墓附近,以便于每天可以去祭拜丈夫。只是在这种地方住久了,年幼的孟子竟学起了出殡人士的哭丧胡闹。

  孟母觉得这样的居住环境不利于孩子成长,便把家搬到了集市。可是把家搬到集市后,孟子却学着小贩商人们做起了吆喝买卖。

  孟母不希望自己儿子将来成为市井小人,所以又把家搬到了学校附近。从此后,孟子就跟着学校里的士子,学起了“好好读书,天天向上”。孟母之所以三迁,是因为她深谙一个道理:“环境会影响一个人的成长。”孟母还有“子不学、断机杼”的故事,她教育孟子,学业若半途而废,就如织到一半的布匹,是不能为人所用的。

  同样,人若在年少时不好好读书,长大了便只能做些苦命的劳役,是没有出息的。从此孟子发奋读书,终成为一代旷世学儒。

  陶母

  陶侃是晋朝有名的好官,他生活简朴,对待老百姓就像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

  陶侃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陶母省吃俭用,把省下来的钱全部都用来供陶侃上学和买书。陶侃学习非常刻苦,成大后成了一名管理渔业的官员。

  一次,陶侃把鱼干运往皇宫,路上正好经过母亲居住的地方。想到自己在外当官,而母亲却在乡下过着穷苦日子,陶侃难过极了。“这么多年我都没给母亲买过什么好吃的,这次就拿些鱼干给她尝尝吧!”陶侃心想。于是,他让部下拿了一坛鱼干送到母亲的住处。

  陶母见陶侃的部下拿着鱼干过来,心里十分高兴,她接过鱼干问:“这坛鱼干是从哪里来的?”部下笑着说:“这是要运进皇宫的鱼干,陶大人体贴您,特意叫我拿来一坛让您尝尝。”陶母听完,脸立刻沉了下去。她想了好一会儿,走进屋里拿出纸和笔墨,写了一个“封”字,贴在鱼干坛子上。部下连忙上前阻止,说:“老夫人,您这是做什么?”陶母严肃地说:“这鱼干是朝廷的,不是我儿子的,我不能要,你拿回去吧。”

  接着,她又给陶侃写了一封信,信上写道:“你身为朝廷官员,应当尽忠职守,怎么能贪图财物,私下把朝廷的东西送给我呢?如果你真的孝顺母亲,就做个清正廉洁的好官吧!”

  陶母退还鱼干的事情,让陶侃感到十分羞愧。就这样,在母亲的教育和影响下,陶侃成了一位品行端正、不谋私利的好官。

  欧母

  欧母是北宋欧阳修之母。欧阳修是北宋卓越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但他的成就也离不开他母亲的伟大教育。

  欧母又是一位单亲母亲,她丈夫在儿子四岁那年便去逝了,留下她孤身一人辛苦拉扯儿子。

  欧阳修父亲在世时,家中经济比较宽裕,可自从他去世后,家境便一落千丈,日渐贫寒。

  后来竟到了“房无一间,地无一垄”的地步。孤儿寡母在这样的境况下生活,困难是可想而知的。

  欧母是一个意志坚强的女人,她家穷志不穷,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将儿子养大,并用最原始的方式教欧阳修识字。

  这便是著名的“画荻教子”:欧阳修五岁时,欧母便教他读书识字、做人处事的道理。只是当时家里穷,家里没钱买笔墨纸砚,欧母只好用芦苇杆代替,然后在地上铺一些沙,把地当纸,一笔一画地教欧阳修写字。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欧阳修在母亲的悉心教导下,特别懂事,于是奋发图强,学习成绩优异,他于仁宗天圣八年高中进士。

  欧阳修在当官期间,积极支持范仲淹维持新法,后因此被贬职。

  但欧母并没有抱怨儿子的仕途不济,而是宽慰儿子说:“你为正义被贬职,不能说不光彩。我们家过惯了贫寒的生活,你只要思想上没有负担,精神不衰,我就高兴。”

  有母如此,儿子焉能不伟大?

猜你喜欢:

1.古代教育孩子故事大全

2.古代教育孩子故事大全

3.古代父母教育孩子的事例

4.古今中外父母教育孩子的故事

5.父亲教育孩子的古今例子

3711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