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家庭教育 > 家庭成功教育孩子的案列有哪些

家庭成功教育孩子的案列有哪些

时间: 欣怡1112 分享

家庭成功教育孩子的案列有哪些

  什么是家庭教育?什么是科学的家庭教育?越来越多的家长对于家庭教育的认知很模糊,一起和小编来看看正确的家庭教育。以下是学习啦小编分享给大家的家庭成功教育孩子的案列的资料,希望可以帮到你!

  家庭成功教育孩子的案列

  案例一:被强迫的交往

  女 儿桐桐2岁时,我通过看书认识到她应该多交朋友,所以总是特别热情地拉着她跟小朋友打招呼。可桐桐偏偏不爱说话,急性子的我就替她说,不想玩游戏我就替她 参加,桐桐总是默默地跟在后面。后来,我发现桐桐一个人的时候,竟然不知道自己玩什么,而且特别在乎别人是否把她当朋友。上幼儿园之后,她经常说不想去幼 儿园,因为没有好朋友。我开始意识到我强迫孩子交往已经给她带来了深深的焦虑和不安。

  我 再也不强迫桐桐了,开始带她出去慢慢引导她自己玩。我的转变也带来了孩子的转变,她变得越来越自信,跟小朋友打招呼也很自然,朋友逐渐多起来。这件事让我 深深感到:每个孩子有他独特的个性,他需要按照自己的节奏成长,父母只要适宜呵护就好,而不是去干涉甚至包办他的人生。

  专家点评:

  孩子各有不同,教育没有统一标准,更不可能从书本中找到适合每个孩子的方法。家长与其抱着书本焦虑,不如蹲下来倾听孩子的心声,只有尊重了孩子,孩子才会获得安全自信,自然而然地学会交往。

  案例二:为什么不给爷爷奶奶吃?

  侄 子有什么好东西总愿意和我分享,老爸对此“颇有微词”:“什么东西都要给姑姑吃,爷爷奶奶要尝尝都不给,这孩子白疼了。”其实,侄子原来是很大方的,有好 吃的都愿意和爷爷奶奶分享。但爷爷奶奶却经常逗他:“好吃的也给爷爷奶奶分点啊!”孩子的手马上递了过去,他们赶紧又说:“爷爷、奶奶不吃,你自己吃 吧!”几次之后,孩子就不再当回事儿了。而当侄子与我分享时,我会道谢并真的与他分吃,还夸他的东西好吃,侄子也乐得与我分享。老爸甚至还责怪我说:“大 人怎么还吃孩子的东西!”

  专家点评:

  孩子的心是单纯而美好的,他会把成人世界的每个要求都当真。作为成人,最重要的是尊重孩子的这份单纯和美好,而不是为了好玩或者表示亲昵逗弄孩子。生活中很多对待孩子看似搞笑的无意之举,背后却是对孩子深深的不尊重。爱孩子,就请将他作为一个平等的人来对待。

  案例三:“揠苗助长”的孩子能幸福吗?

  对 于即将升入小学的幼儿,重要的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很多家长却过于重视知识和技能。“老师,今天你们学习了7的分解吧?怎么孩子回来就只会两种呢?我 朋友的孩子都学到13的分解了,她是不是太笨了?上小学跟不上怎么办?今天教她认识钟表,教了很多次,她都不认识,我还拍了一个视频,您看看她的表现怎么 是这个样子?!”视频中,孩子趴在桌子上使劲地哭泣。联想到平时,这个小女孩在班里一遇到小小的困难就退缩:“老师,这个太难了,我不想参加。”我终于明 白,生活在这样急迫、焦虑和否定的环境中,孩子能自信起来吗?

  专家点评:

  赶在前面的未必就是最好的,早或晚不应成为孩子成长的标尺。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情再迫切,也不要让互相攀比和盲目跟风蒙蔽了自己的心,否则最终伤害的是孩子的心。给孩子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用微笑静待他的绽放,才是给孩子最好的爱!

  家庭成功教育孩子的法则

  1、给孩子多一些宽容

  “恨铁不成钢”是我们家长最常用的一句表达个人情感的话。长久以来我们把这句话认同为对家长过激行为的解释甚至将其视作一句赞美,赞美父母切切爱子心。但客观的看待这句话,是有问题的。首先,为什么“恨”——因为没有达成自己的期望,实际上是一种由失望而生的怨气。为什么失望?可能是因为付出很多没有获得相应回报,那么这里我们就要问一问:你所付出的确实是孩子本人所需要的吗?你的期望确实是孩子自己的期望吗?如果不是,孩子在这条自己原来就不喜欢的道路上走得不顺畅,那就完全是很正常的事情了。如果完全是因为孩子自己的过失,如懒惰、倔强而使你失望,那么同样要找找自己的原因,是什么原因导致自己教育出这样的孩子。

  孩子的领路人是谁呢?难道不是我们自己吗?所以,给孩子多一些宽容,给自己多一些要求,是多么必要啊!

  2、真正地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事情

  对孩子的宽容并非是无原则的无限度的,宽容是建立在客观的立场上的。而如何做到“客观”呢?我们认为,只要能做到“将心比心”,而不是简单地从个人的主观立场出发就能够做到“客观”。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对待孩子,采用孩子能够顺利、充分接受的教育方法,才能有效的达成教育目的。

  3、尊重孩子的情绪

  我们常常说要“尊重孩子”,但到底尊重孩子的什么,这是比较模糊的,模糊的目的必然导致模糊的结果,所以真正的尊重是否达到了,是值得怀疑的。我们应该把尊重的对象更加明确——尊重孩子的情绪。这个尊重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尊重它的存在;二是尊重它的表达。在采取一定的教育方法时意识到照顾孩子的情绪;孩子在表达自己情绪的时候不能粗暴的横加干涉制止。

  4、保留孩子的面子

  孩子的自尊心在五岁之后就开始逐渐出现了,正如成人有自尊心一样,孩子的自尊心不仅是存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是会产生对行为的影响的。在教育中保留孩子的面子,这样的做法往往会使家长同时取得孩子的尊重和信任。使孩子对所受教育印象深刻。

  5、适当承认孩子的隐私权

  关于孩子的小秘密,家长常常想:“连你都是我生的,你对我还有什么秘密?!”这种观点是必须受到质疑和批评的。孩子逐渐懂事的过程就是一个逐渐走出家庭小群体,融入社会大群体的过程;也是孩子逐渐成为一个社会人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孩子逐渐有了一个社会角色,这个角色也逐渐被孩子自己认同。我们习惯性把孩子放在家庭角色上,但却常常忽略甚至否定了孩子的社会角色。诚然,在家庭中,孩子是被父母监护的,有被从属的关系。但作为社会角色存在的时候,孩子与父母是平等的。因此,适当的承认孩子的隐私权,体现出来的正是对这种平等的承认。在平等氛围中长大的孩子更容易学会宽容,也更富有创造力。

  10个靠家庭教育成功的人

  10. 珍妮弗·洛夫·休伊特

  珍妮弗·洛夫·休伊特(Jennifer Love Hewitt)同母亲搬到洛杉矶,在林肯高中(Lincoln High School)开启新生活。然而在此之前,这位《我知道去年夏天你干了什么》(I Know What You Did Last Summer)里的主角,都是在家接受教育的。尽管不善交际,她还是成了派对上人人聚焦的性感女孩,她受关注的时间比吸血鬼猎人巴菲(Buffy the Vampire Slayer)对抗连环杀手还长。

  9. 康多莉扎·赖斯博士

  赖斯(Doctor Condoleeza Rice)最为人熟知的成就,便是担任美国历史上首位黑人国家安全事务助理(National Security Advisor)一职,其实她的成就远不止如此。她还曾两次被评选为“最具影响力的女性”。同时,在她任职期间,她还是斯坦福大学史上首位黑人女教务长,且任职时年龄最小。10岁之前,她都是在家接受教育——主要因为20世纪60年代,她居住在阿拉巴马州的伯明翰市。

  8. C·S·刘易斯

  刘易斯,既是写出有“儿童版指环王”之称作品——《纳尼亚传奇》——的名作家,又是牛津大学迹象文学社的英文教授。在功成名就之前,被朋友称作杰克的C·S·刘易斯(C. S. Lewis),其实一直都只接受着家庭教育。践行正统“原教旨主义”(religious fundamental)教育思想的刘易斯,这种思想理念在其作品里显露无疑,但这毫不影响他成为万人爱戴的儿童作家。

  谁要质疑没去过大课堂念书儿童的社交能力,不妨先看看下面这个故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规模最大的会战——索姆河战役中,刘易斯和一位候补军官达成了协议:若两人中一人牺牲,活着的就负责照顾死者家属。不幸的军官朋友在战斗中身亡,刘易斯依约照顾其母亲33年。什么?你说他照顾人照顾到床上去了?很抱歉,这并非本文叙述的重点。等等,你说清楚点,都这样子了他还继续叫那女的“妈妈”?

  没意思。跳过跳过,咱接着说。

  7. 埃尔温·薛定谔

  提到薛定谔,大多数人脱口而出的,是他用既生又死的猫所做得令人印象深刻的类比。除此之外,这位量子力学的重要奠基人还提出了薛定谔方程。该方程描述了伴随时空改变而变化的宏观量子态,让薛定谔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奖,他10岁前接受的都是家庭教育。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让薛红起来的是其理想实验——薛定谔的猫,但在该悖论中他并没有去考虑什么量子力学,他想用猫作类比来证明量子力学存在漏洞。

  6. 提姆·提博

  提姆·提博(Tim Tebow)先后作为丹佛野马队(the Denver Broncos)和纽约喷气机队(New York Jets)的四分卫,因其另类打法及“提博式祷告”而闻名,在广受赞誉之余也备受争议。不过那是现在,2007年提姆·提博获得了梦寐以求的海斯曼奖(Heisman Award),成为第一个接受家庭教育的获奖运动员。能打破传统观念,他很高兴,并说,“很多时候,人们会觉得在家接受教育的人不善于运动,好像只能赢得拼字之类的比赛,我很荣幸能够成为第一个打破传统的人。”提博信守诺言,大力支持《提博法案》,继其他几个州之后,阿拉巴马州有望允许在家接受教育的运动员代表当地高中校队参赛。

  5. 弗兰克·劳埃德·赖特

  弗兰克·劳埃德·赖特(Frank Lloyd Wright)无疑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建筑师,不过他也是接受的家庭教育。他的母亲把福禄培尔恩物——帮助儿童自己学习的积木带回家,由此开始了他的教育旅程。虽然赖特最终进入了高中,但有没有毕业就不得而知了,而且他只在威斯康星大学读了一年就退学了。

  4.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Margaret Atwood)是一个小说家。拜托,你肯定听说过她,她写了大量的诗歌。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应该是加拿大人,但她赢得了亚瑟·C·克拉克奖(Arthur C. Clarke Award),你知道……亚瑟·C·克拉克吗?他著有……算了!阿特伍德直到六年级都是在家接受的教育,现在她可是个大人物!

  2009年,阿特伍德创作出《洪荒年代》(The Year of the Flood),描绘了一个反乌托邦式的未来,为此她还创造出一个有关环境的宗教,而那也是她自己的信仰。

  3. 乌比·戈德堡

  乌比·戈德堡(Whoopi Goldberg)在极客文化中有着非同寻常的地位,到处都能看到她的身影。科幻片?她拍过《星际迷航》。迪士尼影片?她在《狮子王》中为土狼桑琪配音。本该获得奥斯卡金像奖却最终失之交臂的影片?《紫色》。本不该获得奥斯卡金像奖却偏偏获奖的影片?《人鬼情未了》(无意冒犯斯韦兹,但是,你懂得!)。鲜为人知的流行文化轶事?她是为数不多获得奥斯卡奖、格莱美奖、艾美奖和托尼奖的演员之一,还是好莱坞星光大道上的“星姐”。她四次获得美国人民选择奖(People’s Choice awards),还获得过英国电影学会奖,但那并不是重点。

  重点是,她是接受家庭教育的。

  (审校注:极客文化,一种新的反主流文化,极客对自己“局外人”的身份感到骄傲。极客一词,是美国俚语“geek”的音译,一般理解为性格古怪的人。)

  2. 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

  我想不必浪费时间去介绍爱迪生其人了,但我要跟你说一个关于他的小故事,绝对会让你大跌眼镜:其实一开始爱迪生的求学之路与他人无异,在家中条件允许下,他曾就读于一所公立小学,然而最终他却因“神经混乱”被开除,那年他12岁。实际上,老师对他妈妈说小爱迪生已属“孺子不可教”。

  就这样,妈妈只好将爱迪生带回家,开始亲自教他。爱迪生后来表示:“是我母亲成就了我,她对我有信心,认可我,我也感受到活下去的意义,我不能让她失望”!

  后来我们都知道,他的确做到了,他成了一位大发明家!

  1. 朱利安·阿桑奇

  谁能用不为人知的手段暗中对主要部门造成破坏,说些难懂的话并继续作案?如果你回答是《007》中的大反派,恭喜你答对了。如果你在假设中加上“他接受的是家庭教育”,额……好吧,结论还是《007》中的大反派,当《007之大破天幕》上映后,我们就能见识到。

  但不管怎样,你都要加上朱利安·阿桑奇,这位怪才是维基解密网站的创始人,为了避开政府的追缉,在破坏行动前他总是蛰伏于自己罪恶基地。他少年时,跟随父母的流动歌剧公司四处奔波,而他在那几年里接受的都是家庭教育。

  这些经历使他成为一个所谓的“大恶棍”,“接受家庭教育者”,“黑客罗宾汉”。除此之外,有时阿桑奇甚至还得面对死亡的威胁。

猜你喜欢:

1.父母教育孩子成功事例

2.教育孩子成功的案例

3.父母成功教育孩子事例有哪些

4.关于父母成功教育孩子的例子有哪些

5.家庭教育成功案例范本

3727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