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家庭教育 > 教育孩子的古代名言警句有哪些

教育孩子的古代名言警句有哪些

时间: 欣怡1112 分享

教育孩子的古代名言警句有哪些

  中国古代家庭教育拥有很多的智慧,一起来看看教育孩子的古代名言警句有哪些吧?以下是学习啦小编分享给大家的教育孩子的古代名言警句,希望可以帮到你!

  教育孩子的古代名言警句

  ● 《示宪儿》 幼儿曹,听教诲:勤读书,要孝弟;学谦恭,循礼义;节饮食,戒游戏;毋说谎,毋贪利……

  ● 《治家格言》 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 《吴氏家训》 士為民首,读书最高。

  ● 《顏氏家训》 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

  ● 《於氏家训》 我愿子弟小心敬畏,虽进学,与平人无异,埋头读书。

  ● 《童蒙须知》 餘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 《聪训斋语》 读书作文须凝神静气,目光迥然……多读文而不熟,如将不练之兵,临时全不得用,徒疲精劳神,与操空拳者无异。

  ● 《家训 · 諭儿》 凡书,目过口过,总不如手过。盖手动则心必随之。虽览诵二十遍,不如钞撮一次之功多也。

  ● 《家范 · 学规》 凡与此学者,以讲求经旨、明理躬行為本。

  ● 《孝友堂家训》 古人读书,取科第犹第二事,全為明道理、做好人。

  ● 《安得长者言》 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

  ● 《范文正公家训百字铭》 勤读圣贤书,尊师如重亲。

  讀書在於勤

  遺子萬金不如教子一經

  ● 黄庭坚:藏书万卷可教子,遗金满籝常作灾。

  ● 郑板桥:夫读书中举,中进士,作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作个好人。

  ● 陶渊明: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

  ● 范仲淹:陶家瓮内,醃成碧绿青黄;措大口中,嚼出宫商角徵。

  ● 於成龙:吾儒治经须惜分阴以礪其学。读书宜明行术,不徒虚声以盗名誉。

  ● 左宗棠:读书时,须细看古人处一事,接一物,是如何思量?如何气象?及自己处事接物时,又细心将古人比拟。设若古人当此,其措置之法,当是如何?我自己任性為之,又当如何?然后自己过错始见,古人道理始出。断不可以古人之书,与自己处事接物為两事。

  ● 曾国藩:若读书不能体贴到身上去……则读书何用?虽使能文能诗,博雅自詡,亦只算得识字之牧猪奴耳!

  ● 曾国藩:读经有一耐字诀: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读子部、集部,但当读一人之专集,不当东翻西阅。一集未读完,断断不换他集。

  ● 胡林翼:读书当旁搜远览,博通天人,庶几知上下古今之变,而卓然成家。若仅仅以辞句相夸耀,非所以励实学也。

  ● 梁啟超:每日所读之书,最好分两类:一类是精熟的;一类是流览的……精读之部,每日指定某时刻读它,读时一字不放过,读完一部才读别部,想抄录的随读随抄。另外指出一时刻,随意涉览,觉得有趣注意细看,觉得无趣,便翻次页。体贴到身上去。

  古代教育孩子的技巧

  一、突出慈严相济的教育方法

  宽与严是家庭教育中的一对矛盾,由于父母与子女的血缘关系,父母在子女教育方面比学校和社会教育更为有效和直接,同时也正是这种关系,往往使父母爱子过度,造成放任和溺爱,结果反而害了孩子,这就是家庭教育中爱与教的矛盾,也是家庭教育中的难点。在处理爱与教的矛盾方面,我国古代家庭教育中形成了慈严相济的教育方法。

  中国家庭教育慈严相济的传统,主要源于儒家,孔子曾提出“为人父,止于慈”的观点。有“严父莫大于配天”之语,可见,儒家既讲慈,亦讲严,讲究“慈严相济”。颜之推明确把“慈”与“严”结合起来,提出“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还说“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矣”。

  司马光更进一步地发展了这方面思想,在爱与教的矛盾上,提倡慈训并重,爱教结合。他说,“慈而不训,失尊之义,训而不慈,害亲之理,慈训曲全,尊亲斯备”。即父母只讲慈爱而不严加训教,便失去作为尊长的大义,只严加训教而不慈善,则伤害了骨肉相亲相爱之理,只有慈严结合,才具备了大义和亲情,是完整的家教。

  清代学者在处理家庭教育中宽与严的关系上,更强调“教子宜严”,但“严”不是动辄打骂,而是严格要求,“严”不仅包括对子女的严,也包括对家长的严,为父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这就更全面地阐述了慈严相济的教育思想。因此,慈严相济的教育方法在我国家庭教育中成为优良传统。

  二、重视以身示范的教育方法

  由于家庭成员长期生活在一起,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有着特殊的作用。正如颜之推所说,“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也就是说,同样的一句话,人们总是相信亲近的人,同样一个命令,人们总听从所敬佩的人,家长的一言一行,对子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论中,修身是基础,因此,儒家十分重视个人人格的培养塑造,并通过个人人格来影响他人。孔子就主张“正人先正己,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孟子继续发展这种思想,他说“吾未闻枉己而能正人者也”,在家庭教育中,他更是提出了易子而教的主张,君子之不教子,何也?孟子曰:“势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继之以怒,继之以怒则反夷矣,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正也,则是父子相夷也,父子相夷则恶矣”。即君子之所以不教子,是因势所不行,教者必以正道,如果儿子不肯听从,为父的必然发怒,伤害儿子的感情,儿子感情受到伤害,又会责怪父亲,你要我走正道,你自己却不如此,这样儿子又伤害父亲的感情,造成父子相伤,感情恶化,这就从反面说明了父亲的言行对儿女教育的重要性。

  颜之推在家庭教育中广泛地使用了身教示范的方法,他说:“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默化,自然似之。”也就是子女在家庭中接受教育,大都是在活动中无意识地接受的,家长的言行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因而,我国古代很多人写的家训、家书中,比较普遍地采用了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亲身感受来教育子女的教育方式。

  由于我国古代家书家训都是家庭中德高望重的长辈写子女的教育材料,因此,很多观点都从自己切身体会说开去,这样无形之中对子孙起到了一种榜样的示范作用。

  三、崇尚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

  因材施教就是根据孩子性格和能力发展不同特点实施教育。孔子十分注意因材施教,据《论语先进》记载,孔子的学生冉求做事胆小畏缩,而仲由胆大冒进、好胜,针对他们两人不同性格特点,孔子采取不同教育方法,对冉求,孔子鼓励他要敢于前进,对仲由,孔子教育他要先退一步,不要冒失行事。这两个学生向孔子请教同样的问题,孔子作不同的回答,有弟子不明白为什么,孔子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因材施教的方法在家庭教育中也备受推崇,宋代袁采提出“性不可以强合”的思想,他认为世间最亲密的关系莫过于父子兄弟了,但为什么还会造成家庭不合呢?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重视对方个性。其性不可得而合,则其言行亦不可得而合,此父子兄弟不合之根源也。既然父子兄弟个性各不相同,不可强求,就应求同存异,因材施教。为父兄者通情于子弟,而不责子弟之同于己,为子弟者仰承于父兄,而不望父兄惟己之听,则处事之际必相和协,无乖争之患。教育是一种个体化的实践活动,因为任何一种教育活动都必须通过受教育者自身而发生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教育活动都需要自我教育这个环节才能完成,都应根据受教育者本身的特点实施教育。

  四、运用循序渐进的教育方法

  循序渐进是指根据子女不同时期发展特点进行教育,同我国重视早期教育的优良传统相一致,我国在很早就发现儿童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发展特点,并根据这些发展特点实施不同的教育。

  如早在西周时期,周代贵族家庭就有一套按儿童年龄安排教育的程序,《礼记内则》对这一程序作了介绍:“子能食食,教以右手,能言,男唯女俞。六年,教之数与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八年,出入门户及即席饮食,必后长者,始教之让,九年,教之数日,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学书记。”

  宋代司马光根据《礼记内则》的记载,还制定了幼儿教育的十年教学安排,如一至三岁学习数与方名,研练书法,七岁读《孝经》《论语》,八岁诵《尚书》,九岁诵《春秋》及诸史,十岁就读《诗》《礼》《传》,略通大意,逐步通晓经史之学。《三字经》中教育子女的程序为:“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始终”。

  古代名人教子方法

  孔子“训子鲤”

  “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一日,孔子站在庭院中,他的儿子孔鲤低着头,很快地走过去。孔子拦住他问:“学诗了吗?”孔鲤答:“没有”。孔子说:“没学诗你怎么说话?”孔鲤便回去学习诗文。第二日,孔鲤又碰上了站在庭院内的孔子。孔子问:“学礼了么?”孔鲤答:“没有。”孔子说:“不学礼你怎么做人。”于是孔鲤回去习礼了。这个故事叫做“过庭训”,后来古人将父亲训斥儿子称为“过庭训”。

  司马谈“命子迁”

  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

  司马谈认为自孔子过世后的四百多年间,诸侯兼并、史记断绝,当今海内统一,有许多明主贤君、忠臣义士等的事迹。然而作为一名太史令不能尽到写作的职责,内心十分不安,因此临终时边哭边嘱咐儿子司马迁,希望它能子承父业,不要忘记撰写史书。司马迁不负父命,最终写出了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

  诸葛亮“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欲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慆慢则不能研精,险躁则不能理性。

  这是诸葛亮在晚年时写给他八岁儿子的一封家书。在这封家书中,诸葛亮要求儿子要勤学励志,从淡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下功夫。切忌心浮气躁,举止荒.唐。文末又谆谆教诲道:“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诸葛亮为了蜀汉之国事日夜操劳,无暇顾及儿子的教育问题,于是写下这封书信告诫儿子。

猜你喜欢:

1.教育孩子的名人名言

2.教育孩子的励志格言

3.父母教育孩子的话

4.教育子女的名言警句

5.古代教育孩子的典故

3784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