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生活课堂>节日知识>中国传统节日>七夕情人节>

关于古代七夕节吃什么

时间: 嘉欣4592 分享

七夕的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是个浪漫神奇的日子,是中国古代的“情人节”之一。说起七夕,你们知道古代七夕吃什么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有关于古代七夕节吃什么_古代七夕节怎么过,希望大家喜欢。

代七夕节吃什么

古代七夕节吃什么

吃巧果

七夕节应节食品中,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叫“乞巧果子”,其实并不是水果,而是七夕节必备的点心。这些巧果,大概起源于宋代。还有的人用面做饼,称之为巧饼,流行于福建邵武地区。谚语说七夕吃过巧锅,能使人巧。

巧酥

在七夕节期间,民间糕点铺喜欢制一些织女人形象的酥糖,俗称“巧人”“巧酥”,出售时又称为“送巧人”,此风俗在一些地区流传至今。

索饼

索饼是以前人们在七夕食用的食物。后来演变成了吃挂面的习俗,可以说,挂面的祖先就是索饼。索饼是奈良时代传入日本的,长得很像我们中国的麻花。日本人把小麦和米粉和在一起,拧成绳子一样的细长状,再油炸或烘烤至熟。

吃鸡

为了希望牛郎织女能过上美好幸福的家庭生活,在浙江金华一带,七夕节当天家家都要杀一只鸡,意为这夜牛郎织女相会,若无公鸡报晓,他们便能永远不分开。

食五子

七夕“拜织女”是少女、少妇们的大事,祭拜供品包括茶、酒、新鲜水果等,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更是少不了,焚香礼拜默默祷告后,这些供品也就成了她们宵夜的食物。

巧芽面

除了吃巧果,有些地方,七月初七吃巧芽面。做巧芽面用的豆芽,要提前七天生,七天后,待豆芽长至两三厘米长,便可做手擀面,下锅煮熟,做成豆芽汤,最后把面条抓到碗里,浇上豆芽汤即可食之。

吃饺子

在很多地区在七夕节当天都会吃饺子,人们在包饺子的时候,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如果吃到铜钱的话就代表很有福气;如果是吃到针的话就代表心灵手巧;如果吃到枣子就代表能够早婚,收获美满的婚姻。

古代七夕节怎么过

1、穿针乞巧

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这一天各家女儿围坐一团,以五彩丝线穿针,速度快为巧者。

《西京杂记》:“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

南朝梁宗谋《荆楚岁时记》:“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外,或以金银愉石为针。”《舆地志》:“齐武帝起层城观,七月七日,宫人多登之穿针。世谓之穿针楼。”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七夕,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嫔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侯。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土民之家皆效之。”元陶宗仪《元氏掖庭录》:“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宫女登台以五彩丝穿九尾针,先完者为得巧,迟完者谓之输巧,各出资以赠得巧者焉。”

2、喜蛛应巧

这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七夕夜,陈列瓜果于庭院中,有蜘蛛结网则得巧,网密得巧多。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七月七日,各捉蜘蛛于小盒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间亦效之”宋朝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宋周密《乾淳岁时记》:“以小蜘蛛贮合内,以候结网之疏密为得巧之多久”明田汝成《熙朝乐事》:七夕“以小盒盛蜘蛛,次早观其结网疏密以为得巧多寡。”由此可见,历代验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视网之有无、唐视网之稀密,宋视网之圆正,后世多遵唐俗。

3、投针验巧

这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的盛行的七夕节俗。七夕中午,投针于水,借日影而验工拙,成花鸟云兽影,则乞得巧。

明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

《直隶志书》:良乡县(今北京西南)“七月七日,妇女乞巧,投针于水,借日影以验工拙,至夜仍乞巧于织女”清于敏中《日下旧闻考》引《宛署杂记》:“燕都女子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自投小针浮之水面,徐视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粗租如锥,因以卜女之巧。”

4、兰夜斗巧

起源于汉朝宫廷的游戏,将五彩线互相绊结起来,叫做“相怜爱”。随后,宫中的宫娥彩女们,一起到闭襟楼上,大家学习穿七巧针乞巧。

汉高祖爱妃戚夫人的宫女贾佩兰在离开宫中嫁给扶风人段儒为妻后,经常跟人们谈起在汉宫七夕的事。她说:“汉宫在每年的七月七日,首先在百子池畔,奏于阗乐之后,就用五色彩缕,互相绊结起来,叫做‘相怜爱’。随后,宫中的宫娥彩女们,一起到闭襟楼上,大家学习穿七巧针乞巧。而有个叫徐婕妤的宫女,可以把生的菱藕雕刻成各种奇花异鸟呈献给皇上,皇上把这些小玩意在晚上随手放置在宫中的桌角上让宫女们摸黑寻找,这种游戏就叫做‘斗巧’。

5、种生求子

在七夕前几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播下粟米的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或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长出敷寸的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借以求子。

种生求子是实际上也是古代生育信仰的一种。寄托着中国劳动人民朴素的审美情趣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6、为牛庆生

儿童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又叫“贺牛生日”。为了祭奠老牛让牛郎刨皮,驾着它的牛皮去见织女的牺牲精神。

传说中,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织女分开后,老牛为了让牛郎能够跨越天河见到织女,就让牛郎把它的皮刨下来,驾着它的牛皮去见织女。人们为了纪念老牛生前躬耕、死后奉献的牺牲精神,便有了“为牛庆生”的习俗。

7、晒书晒衣

古时七夕晒书、晒衣的风俗盛行。据载,司马懿为避祸晒书装疯。而汉代晒衣的风俗在魏晋时为豪门富室制造了夸耀财富的机会。

古代七夕晒衣之俗,《杨园苑疏》记载,汉建章宫有太液池,池西有汉武帝之晒衣阁,每到七月初七,宫女必登楼晒衣。此当为七夕晒衣之缘起。到了魏晋,七夕晒衣的习俗已相沿成风,并相当程度地演变为官宦人家夸富斗富的一种表演。名列“竹林七贤”的阮咸就瞧不起这种作风;

《晋书·阮咸传》载,阮咸性情乖张,每有骇俗之举。七月七日,道北富户皆曝晒衣物,满目珍奇,美不胜收。阮咸于道南自家庭院中,执长竿吊一破布片迎风招摇,颇为滑稽,路人见之不解,阮咸对曰:未可免俗,聊复尔耳。大意说的是七月七日这天,当阮咸的邻居晒衣时,只见架上全是陵罗绸缎,光彩夺目。而阮咸不慌不忙地用竹竿挑起一件破旧的衣服,有人问他在干什么,他说:“未能免俗,聊复尔耳!”

8、拜魁星

俗传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特别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运亨通。

流行于清代风俗,七月七日,妇女忙于拜织女,而男子则忙于屠狗祭魁星,魁星为点取状元之神,祭拜它以求科举高中,官运亨通。

清郑大枢《竹枝词·七夕》诗云:“今宵牛女度佳期,海外曾无鹊踏枝。屠狗祭魁成底事,结缘煮豆待何时。”钱琦《竹枝词·拜文昌》诗云:“五彩亭前祝七娘,三家村里拜文昌。桥填乌鹊星联斗,天上人间各自忙。”当地人称织女为“七娘”;文昌又称文曲星,掌管文运之神。

9、拜织女

“拜织女”纯是少女、少妇们的事。于月光下摆一张桌子,于案前焚香礼拜后,朝着织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如少女们希望长得漂亮或嫁个如意郎、少妇们希望早生贵子等。

据史料记载,七夕习俗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中国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10、染指甲

染指甲系流传在中国西南一带的七夕习俗,四川省诸多县志以及贵州、广东两地,也有此风。许多地区的年轻姑娘,喜欢在节日时用树的液浆兑水洗头发,传说不仅可以年青美丽,而且对未婚的女子,还可以尽快找到如意郎君。

例如四川绵阳地区《盐亭县志》:“七月七日为乞巧节。童稚以凤仙花染指甲。”其实,这一天用花草染指甲大多数都是女子与儿童们节日娱乐中的一种爱好,也与生育信仰有密切的关系。

七夕的诗词与解析

1、《鹊桥仙》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这首词自然流畅,词语通俗优美,却又婉约蕴藉,余味无穷。“两情若是久长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洒脱豁然,回肠荡气,顿成爱情诗词的千古绝唱。

但我的爱情观点却与秦观不同:两情若不能“朝朝暮暮”、耳鬓厮磨,又焉能久长?

2、《行香子》

――李清照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

云阶月地,关锁千重。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

星桥鹊架,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

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李清照与赵明城感情很好。这首词大约是清照婚后与明诚分离时所作,以牛郎织女相会为依托,略带一丝幽怨,倾吐对“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丈夫的思念之情,离愁别恨,凄恻动人。

3、《鹧鸪天 七夕》

――晏几道

“当日佳期鹊误传,至今犹作断肠仙。

桥成汉渚星波外,人在鸾歌凤舞前。

欢尽夜,别经年,别多欢少奈何天。

情知此会无长计,咫尺凉蟾亦未圆。”

晏几道“牛郎织女”故事很悲观,认为鹊桥相会只有一天是鹊鸟误传所致,欢聚太少,离别太多,空剩无穷无尽的离愁别恨。

4、《鹊桥仙 七夕》

严蕊

“碧梧初出,桂花才吐,池上水花微谢。

穿针人在合欢楼,正月露、玉盘高泻。

蛛忙鹊懒,耕慵织倦,空做古今佳话。

人间刚道隔年期,指天上、方才隔夜。”

严蕊是南宋淳熙时期的台州营妓,美貌多才,善歌舞,色艺冠一时,四方闻名。唐仲友出任台州知府时,经常邀请她到府上歌舞助兴、诗酒唱和。一年七夕,唐仲友在府中开宴。筵席上,严蕊在知府好友谢元卿的请求下,以“七夕为题,以谢为韵,赋一小词”,填了这首《鹊桥仙》。

上阙写桐叶新落、桂香初吐、莲花微谢的初秋景色,笔调伤感,而“坠”、“谢”之字,有“盛极而衰”的意味。“穿针斗巧”是七夕节女孩子们热衷的活动。下阙写蜘蛛的瞎忙,喜鹊却在消极怠工,牛郎织女似乎也已经对感情倦怠了,懒洋洋地耕种织布,白做了古今“海枯石烂”的爱情典范了。

这首词透露出严蕊对爱情的深深失望。身为歌妓,流转欢场,以色侍人,俯仰由人,日日看着身边的钱色交易,却还要面带笑容,唱着虚假的山盟海誓情歌,哪里还会对爱情抱有希望!

谢元卿却对这首词十分喜欢,在唐仲友的帮助下,与严蕊遂成枕席之欢。

5、《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七夕是李煜的42岁生日,这是他入宋之后的第三个生日。原南唐的嫔妃、宫娥大都从新主人那里请假,不约而同地来到李煜的庭院,吹笛抚琴,为他祝酒助寿。李煜强作笑颜,散发垂眉,填了一首《虞美人》,交给大家歌舞助兴。

全词抒写亡国之痛,意境深远,感情真挚,结构精妙,语言清新;词虽短小,余味无穷。“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句是全词题眼,也是千古绝句,广为流传。

但这首《虞美人》词,终于给李煜招来了杀身之祸:宋太宗赵光义见到李煜那些“故国之思”的小词,心里很不爽,赐了一壶“牵机毒酒”,李煜遂亡。

生于七夕,死于七夕,“词人之帝”的李煜用自己的泪水和鲜血,为七夕这个浪漫的节日,留下了一首最绚烂、最凄凉的宋词。

七夕的传说故事有哪些

在很早以前,南阳有个放牛的小伙子,父母早亡,跟着哥哥嫂子生活,嫂子为人狠毒,一天给他九头牛,却让他等有了十头牛时才能回家,牛郎无奈只好赶着牛出了村。

他赶着牛进山,在草深林密的山上,不知何时才能赶着十头牛回家。这时,一位须发皆白的老人出现在他的面前,问他为何伤心,当得知他的遭遇后,对他说:“在伏牛山里有一头病倒的老牛,好好喂养它,等老牛病好以后,你就可以赶着它回家了。”

牛郎找到了那头病牛,打来一捆捆草,一连喂了三天,老牛吃饱了,才抬起头告诉他:自己本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触犯了天规被贬下天来,摔坏了腿,无法动弹。自己的伤需要用百花的露水洗一个月才能好。牛郎细心地照料了老牛一个月,为老牛采花接露水治伤,等老牛病好后,牛郎赶着十头牛回了家。

一天,天上的织女和诸仙女一起下凡游戏,在河里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认识了织女,二人互生情意。

牛郎和织女结婚后,男耕女织,情深意重,他们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但这事很快便让天帝知道,王母娘娘亲自下凡来,强行把织女带回天上,恩爱夫妻被拆散。

牛郎上天无路,还是老牛告诉牛郎,在它死后,可以用它的皮做成鞋,穿着就可以上天。牛郎按照老牛的话做了,穿上牛皮做的鞋,拉着自己的儿女,一起腾云驾雾上天去追织女,眼见就要追到了,岂知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一挥,一道波涛汹涌的天河就出现了,牛郎和织女被隔在两岸,只能相对哭泣流泪。他们的忠贞爱情感动了喜鹊,千万只喜鹊飞来,搭成鹊桥,让牛郎织女走上鹊桥相会,王母娘娘对此也无奈,只好允许两人在每年七月七日于鹊桥相会。

七夕节还有哪些别称

双七:此日月、日皆为七,故称,也称重七。

香日:俗传七夕牛女相会,织女要梳妆 打扮、涂脂抹粉,以至满天飘香,故称。

星期:牛郎织女二星所在的方位特别,一年才能一相遇,故称这一日为星期。

巧夕:因七夕有乞巧的风俗,故称。

女节:七夕节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赛巧等为主要节俗活动,故称女节,亦称女儿节、少女节。

兰夜:农历七月古称“兰月”,故七夕又称“兰夜”。

小儿节:因为乞巧、乞文等俗多由少女、童子为之,故称之。

穿针节:因为这天有穿针的习俗,故称。

<<<返回目录

关于古代七夕节吃什么相关文章

2022年七夕节送什么礼物好

七夕节吃什么的习俗

七夕节吃什么好

七夕节和女朋友吃什么好

七夕节饮食习俗吃什么

七夕节要吃什么

七夕节有哪些习俗

青岛七夕吃什么

七夕节人们吃什么

七夕一般吃什么

1112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