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生活课堂 > 节日知识 > 24节气 > 夏至 > 二十四节气之夏至是什么意思

二十四节气之夏至是什么意思

时间: 宋佳4544 分享

二十四节气之夏至是什么意思简介

夏至的到来代表着炎热将至,并且伴有暴雨、梅雨、高温等气候特点。为此关于夏至这个节气你们了解多少?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二十四节气之夏至是什么意思简介,欢迎参阅。

二十四节气之夏至是什么意思

二十四节气之夏至是什么意思

夏至节气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十个节气,夏至是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公元前七世纪,先人采用土圭测日影,就确定了夏至。夏至的时间是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

“不过夏至不热”,“夏至三庚数头伏”。夏至虽表示炎热的夏天已经到来,但还不是最热的时候,夏至后的一段时间内气温仍继续升高,大约再过二三十天,一般是最热的天气了。

据《恪遵宪度抄本》:“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26‘),北半球的白昼达最长,且越往北昼越长。如海南的海口市这天的日长约13小时多一点,杭州市为14小时,北京约15小时,而黑龙江的漠河则可达17小时以上。夏至以后,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逐渐南移,北半球的白昼日渐缩短。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而此时南半球正值隆冬。

我国古代将夏至分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糜与鹿虽属同科,但古人认为,二者一属阴一属阳。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属阳。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所以阳性的鹿角便丌始脱落。而糜因属阴,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脱落;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便鼓翼而鸣;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因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由此可见,在炎热的仲夏,一些喜阴的生物开始出现,而阳性的生物却开始衰退了。

我国民间把夏至后的15天分成3“时”,一般头时3天,中时5天,末时7天。这期间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长很快,生理和生态需水均较多。此时的降水对农业产量影响很大,有“夏至雨点值千金”之说。一般年份,这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和黄淮地区降水一般可满足作物生长的要求。《荆楚岁时记》中记有:“六月必有三时雨,田家以为甘泽,邑里相贺。”可见在1000多年前人们已对此降雨特点有明确的认识。

古代人的“夏至”怎么过

“夏至”这个时点它是太阳运行的北回归线上的一个极点,这是最早被确定下来的节气之一。从气温来看,它是一年中不算最热的,因为大小暑最热,它是逐步向最热的天去过渡。第二个降雨增多,尤其是江淮地区进入梅雨季节,也是一年中在这个地区是降雨量最多的一个节气,所以在这些地区都把它“夏至”叫为“水节”。

“夏至”在古代它有放三天假,所以习俗会相对多一些。比如说“夏至”测日影,这个日影它是(一年中)最短的;在官方,过去有皇帝会到地坛去祭地;老百姓可以去观莲花,爱美的女人们会戴枣花,这个时候枣花盛开,它有一股香气,据说戴完枣花以后可以治腿脚麻木的这种状况。

饮食的习俗它是跟物产关系很密切的,比如说吃面,其实现在南北都一样,“夏至”的时间都会有通过吃面来尝鲜解馋。南方比如说“夏至”吃馄饨,无锡它就会早晨起来吃麦粥,中午吃馄饨,它有谚语说“夏至混沌冬至团、四季安康人团圆”。然后江苏还有吃炒蚕豆。

起居方面主要是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衰的变化,适宜晚睡早起、合理安排午休。那么饮食还是多吃一些酸味的,还可以补一些辛辣的,比如说“冬吃萝卜夏吃姜”,夏季的时候来吃一些姜,能够起到发汗,加快新陈代谢的功能。现在还有一些防暑的药品:金银花、仁丹、藿香正气,这些东西能够起到预防中暑、神清气爽这样的一个功能。

夏至的传统习俗活动有哪些

1.祭神祀祖

夏至时值麦收,自古就有夏至祭神祀祖之俗,以祈求消灾年丰。从周代开始,每逢夏至日,朝廷都以歌舞礼乐的方式,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故《史记·封禅书》记载:“夏至日,祭地,皆用乐舞。”

2.食夏至面

自古以来,民间即有“冬至饺子夏至面”之说,民谚还曰:“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因夏至新麦已收,古人夏至吃面有尝新之意。夏至面的做法,不是平常所吃的热汤面,而是过水面,古时候从井中打来清凉的并水,手擀面煮熟后,直接捞入盛满清凉井水的盆中,待面拔凉,捞入碗中,再浇上事先做好的调料和小菜。古人炎热的夏天吃清凉的过水面,有提醒人们注意防暑降温之用意。另外,古代民间用细长的面条,比拟夏至白昼时间长,正如人们在过生日时也吃面一样。为的是取一个好彩头。

3.食夏至饼

在古代,夏至之时农家擀面为薄饼,烤熟,夹以青菜、豆荚、豆腐及肉类等,祭祖后食用,或分赠亲友,谓之“夏至饼”。夏至这天,古时还有食麦粽之俗,而且亦将麦粽作为礼物,互相馈赠。

4.夏至称人

在古代,夏至日称人,以验肥瘦,可求吉利,故古时夏至称人习俗,表达了古人祈求美好的强烈愿望。

5.给牛改善伙食

夏至这天,古时还有给牛改善伙食的习俗。古人会在夏至日煮麦仁汤喂牛,据说牛喝了身体壮,能干活,不流汗。

6.吃补食习俗

农历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即进入伏天,此时天气炎热,人们食欲不振,开始消瘦,即“枯夏”。古时民间便开始偷闲消夏,注意饮食补养,古代官府也停止办公事。

7.吃馄饨

夏至这天,古代有早晨吃麦粥,中午吃馄饨习俗。有谚语说:“夏至馄饨冬至团,四季安康人团圆。”古人吃过馄饨之后,开始为孩童称体重,希望孩童健康成长,身强力壮。

8.互赠消夏之物

夏至日,古代妇女有互相赠送折扇、脂粉等什物之习俗。《酉阳杂俎·礼异》载:“夏至日,进扇及粉脂囊,皆有辞。”扇,借以生风。粉脂以之涂抹,散体热所生浊气,防生痱子。这些皆为古代常用消夏之物,古代妇女以此相互赠送,来消暑避伏。

1835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