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考试网>学历类考试>高考频道>高考科目>高考历史>

历史高考题汇编必修1王刚

时间: 刘惠25 分享

  王刚的历史高考题汇编历来很受欢迎,那么我们来看看里面都有什么内容吧?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历史高考题汇编必修1王刚,仅供大家参考!

  历史高考题汇编第一部分:考场透视(部分)

  历史高考题汇编第二部分:真题视窗

  1.(2011·上海单科·6)在商代,商王和许多邦国首领都称“王”。不过,商王不仅是本国君长,他还是邦国的

  A.国主 B.领主 C.盟主 D.君主

  【解析】答案C 本题考查商时期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商实行内外服制,商王控制着支配内外服的实际

  2.(2011年海南高考1题)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

  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 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C.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 D.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 【解析】答案C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属于考查材料阅读与运用所学知识能力题,难度中等。西周的分封制度造成东周时期礼崩乐坏,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不断,周朝政权也因此被推翻,选项A与史实不符;中央集权的基础是郡县制,削弱地方势力,而非封王子弟,中央集权否定分封血缘,选项B错误;周代的主要制度是分封制与宗法制,而封建时代的中央集

  权制否定分封制,排除D。封建时代的最高统治者之所以长期实行血缘分封,主要是维护皇帝的特权。故选C。

  3.(2011·全国新课标文综·24)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解析】答案C 分封制通过层层分封确立周王天下共主地位,而受封者在自己的封地内大权独揽,享有较强独立性,A项错在有效控制;土地与人口控制在受封者而非国家手中,D项错误;周王对诸侯缺乏有效的控制,不可能大权独揽,B项不符合事实;宗法制实行嫡长子继承制,把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从而把国与家结合起来,形成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对后世影响深远。

  4.(2011·上海单科·7)历史是复杂的。有时吸取前人的历史教训会导致新问题的产生。下列史实能佐证这—看法的是

  A.秦二世而亡,汉推行郡国并行制 B.秦二世而亡,汉启用布衣将相

  C.隋二世而亡,唐广招贤才知人善任 D.隋二世而亡,唐实行宽简舒缓法令

  【解析】答案A本题解题关键是“吸取前人的历史教训而导致新问题的产生”,秦朝灭亡后,汉代统治者认为秦短期而亡是因为郡县制,实行了结果郡国并行制导致王国问题的产生。B、C、D三项,都使新王朝初期经济得到了恢复发展,并没有产生新的问题。 5.(2011·海南单科·6)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下诏:“宜令郡县皆立学,礼延师儒教授生徒,以讲论圣道,使人日渐月化,以复先王之旧,以革污染之习,此最急务,当速行之。”“复先王之旧”实质上是指

  A.延续元朝典章 B.继承华夏传统 C.复兴汉唐制度 D.回归周朝典制

  【解析】答案B 对于朱元璋来说,他认为元朝破坏了汉族的礼仪文化,即“圣道”,所以建国之初要恢复儒家文化,因此,朱元璋所说的“先王”不是建立元朝的蒙古人,而应该是与他一样的汉族皇帝,是在明之前的汉族政权,因此,选项A可以排除;题干表明在明朝实行的是郡县制,“令郡县皆立学”,因此选项D的周朝典制也可排除;题干要求选从实质上来理解,C项是具体朝代制度,排除C,华夏传统指汉族的农耕文明、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等,所以实质是继承华夏传统,故本题选B。

  6.(2011年江苏高考4题)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 A.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 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 C.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 D.权力不再受到中央节制

  【解析】答案B本题考查了元代行省制度。《南台备要》是元代记载御史台制度、事务等的书籍。材料大意是说江浙行省遇到“调兵剿捕”的时候,行省官员若要将事务不管大小轻重都向中央一一请示禀报,可能会延误事务的处置。如今凡是“调遣军情”和动用国库等紧急的事情,不需要再禀报,交给行省官员自行处理。据此,材料反映了当时元代的江浙行省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本题选B项。材料没有反映地方与中央权力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也未体现;地方只获得了紧急事务的处置权,平时各类事务仍受中央节制,所以ACD三项说法错误。“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说明江浙行省获得了急事处置权。地方绝对服从于中央、行官由皇帝任命。A、C、D表述错误。

  7.(2011年高考北京文综13题)中国古代常常通过分割和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下列表述准确的是

  A.西汉通过削弱诸侯王势力分化相权 B.北魏实行三长制分割丞相的行政权 C.宋代设立三司使来分割丞相的财权 D.清设军机处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矛盾

  【解析】答案C本题考查历代君主专制加强的措施和学生分析能力。皇权与相权的斗争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西汉时期通过建立中朝,以削弱和对抗以丞相为首的外钞的权力。北魏实行三长制是为了削弱地方势力。从明朝废除丞相制度,故清朝没有丞相与皇权的斗争。A项西汉通过削弱诸侯王势力打击的地方势力,而非相权;B项北魏实行的三长制也是地方管理制度,与相权无关;D项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矛盾的应是明太祖废除丞相,而不是清设军机处。题目要求回答的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A、B项的措施是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不符合要求。清朝已无宰相,故D项错误。 本题考查。

  8.(2011·北京文综·14)文庙是中国古代官方兴建的祭祀孔子的场所,产生于唐代,宋代逐渐在中原、江南的城市中大量兴建,元代在贵州、云南,清代在新疆、东北等地也相继出现。这一现象表明

  A.兴建文庙是加强专制统治的手段 B.唐代是官方儒学教育的兴起阶段 C.文庙的兴修导致了程朱理学的产生 D.文庙的修建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

  【解析】答案A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封建专制的主要思想支柱。通过官方建立文庙强化孔子在封建专制统治中的地位,以此强化对人民的统治。 9.(2011年江苏高考2题)右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 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解析】D 《唐书》所载的830名进士出身于士族、寒族以及小姓,说明唐代科举制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科举制选拔的不仅仅是士族子弟;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标准,不是九品中正制的翻版;人才选拔的范围非但没有缩小,反而扩大。A、B、C表述错误。

  10.(2011年高考山东文综9题)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这一制度是 A.郡县制 B.察举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解析】答案C由于科举制使封建社会普通下层的老百姓也可以通过参加科举考试获得参与国家政权的机会,所以“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科举制通过选拔人才,出任各级各地官员,效忠皇帝,从而扩大统治基础,加强中央集权。所以“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所以C符合题意。A项“郡县制”不符合“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的信息,排除A。察举制主要按门第和出身选拔人才,不符合“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的信息,排除B。行省制虽然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但与“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的信息无关,排除D。故选C。

  11.(2011年高考广东文综13题)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

  A.宗法制的终结 B.察举制的完善 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 D.科举制的推行

  【解析】答案D本题以唐朝科举制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分析理解能力,难度中等。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规律①主要标准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②选拔方式从推荐到考试,渐趋严密科学;③标准逐步趋向公开、公平、客观;④历代选官制度在执行初期都主要起到巩固统治的积极作用,后期逐渐影响和阻碍社会的发展。在本题中从题干中的信息可知,隋唐以前官府用人须查考谱籍,看祖上有何官爵,这种制度实际上是在九品中正制的基础上形成的,反映的是门第观念逐渐淡化,这明显与科举考试注重才能密切相关。隋唐以前的选人制度主要考察的是门第高低,即九品中正制。隋唐以后开始推行了科举制度,,不再以出身选官,使得人们可以科举,即政府以所谓“才能”做为标准选拔人才,官府的谱局等逐渐消失。因此导致门弟出身逐渐被淡化。A项宗法制在春秋战国时崩溃,但其影响深远,故排除;B项察举制主要在汉朝实施,时间不符;C项三省六部制是中央官制与官爵、门第没有必然联系,故选D项。

  12.(2010年高考湖南文综24题)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

  A.河南、河北 B.湖南、湖北 C.山东、山西 D.广东、广西

  【解析】答案C测量目标:历史知识/知道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评价。考试内容:分封制。分析:知道各省简称,熟悉西周封国,即可解答。选项中各省的简称依次是:(豫、冀)(湘、鄂)(鲁、晋)(粤、桂)。

  13.(2010高考广东文综12题)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

  A.宗法制 B郡县制 C君主专制 D中央集权制

  【解析】答案A本题的考点是中国古代宗法制,题眼是“家国一体”,古代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它保证贵族的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有利于凝聚宗族,“国”“家”结合起来,强化王权。

  14.(2010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文综25题)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制度法令的统一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解析】答案D此题考查学生解读文字信息的能力,以材料提供的新角度解读秦始皇时期的郡县制,也体现研究性学习的考查。材料主要意思为唐朝的柳宗元肯定郡县制“公天下”,郡县制官吏由皇帝任免比分封制下分封贵族爵位更利于国家政局的安定。

  测量目标:材料处理/提取图片、表格、文字等材料中提取的信息。考试内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分析:首先要清楚材料中的“封建”实指西周“分封制”。分封制下,诸侯到卿、士,其权力、地位和财产一切世袭,一般平民被排除在政治权利之外。秦始皇推行郡县制,郡守、县令有皇帝任免,不得世袭,官吏任免的标准是才干政绩。故地方政治权利向一般平民开放,此即材料中所谓“公天下”。

  15.(2010高考安徽文综14题)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 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 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 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 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

  【解析】答案C题目给了三句话,最后得出“秦制之得亦明矣”,这里的秦制指的是秦朝的郡县制,郡县制有利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因此选C;A,B都是材料中 的一部分,不够全面。材料无法体现郡县取代分封的历史必然,重在秦制中央集权之得,因此排除D.

  16.(2010年高考福建文综14题)《朱子语类》云:“唐事,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省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若有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A.体现三省分权制 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 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 D.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解析】此题考查三省六部制概念的掌握,显然根据材料和概念的理解,ABC均是正确的。B选项转换换了概念,它不属于监察范畴。

  【启示】新课程一标多本,但历史基本概念是不变的。对历史基本概念的把握一定要到位,也是今后高考必然会考到的。

  17.(2010年高考江苏历史1题)柳宗元《封建论》载:“时有叛国而无判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符合这一论断的历史时期是

  A.秦朝 B.西汉 C.南北朝 D.唐朝

  【解析】答案B此题考查的是对汉朝地方行政制度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汉朝由于刘邦采用郡国并行制度,结果引发后来的七国之乱,这都是因为封国制激化了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所以此题应该选择B项

  18.(2010年高考山东文综10题)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反映出

  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 B.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C.君权对相权的制约 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解析】答案C宋朝实行的是二府三司制。“二府”指中书门下和枢密院,中书门下掌管行政权,枢密院掌管军事,而三司使掌管财权。通过这项制度,将相权一分为三,削弱相权,加强皇权。A项宰相的权力是缩小了,一分为三;B项是指清朝雍正帝时设置军机处;D项材料不涉及地方。这是宋代分割相权采取的措施,为了集中皇权,分割相权,宋代设立中书省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兵权;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从而达到集中皇权的目的。故本题答案为C。

  19.(2010年高考江苏历史3题)“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这里的“官”隶属于

  A.宣政院 B.中书省 C.理藩院 D.行中书省

  【解析】答案A“土番”即吐蕃,也就是西藏地区。元朝在中央设立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地区。此题考查的是对元朝中央机关的理解。根据材料中的提示土番,时间是元朝,而且跟佛教有关,应该理解为是元朝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区军政事务的中央机关——宣政院,所以此题应该选择A。

  20.(2010年高考全国Ⅱ卷文综14题)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纂的文学总集《文选》在唐代备受青睐,宋初仍有“《文选》烂,秀才半”之说。这一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A.儒学丧失了独尊地位 B.进士科主考诗赋策论 C.社会上书籍极为匮乏 D.唐朝人喜爱南朝文化

  【解析】答案B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纂的文学总集《文选》,《文选》中选录了自先秦到齐梁时期的许多诗文作品。本题可以用排除法解答:首先自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学就没丧失过独尊地位,故A不符合史实;其次是唐宋时期,是我国文学发展的一个高潮时期,故C项社会上书籍极为匮乏不符合史实;第三,唐朝人喜欢南朝文化太过牵强,应排除。唐太宗时期,实行进士科考诗文策论,符合题意。

历史高考题汇编必修1王刚

王刚的历史高考题汇编历来很受欢迎,那么我们来看看里面都有什么内容吧?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历史高考题汇编必修1王刚,仅供大家参考! 历史高考题汇编第一部分:考场透视(部分) 历史高考题汇编第二部分:真题视窗 1.(2011上海单科6)在商代,商王和许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文章

  • 历史高考经典选择题
    历史高考经典选择题

    高考历史选择题所占分值较大,拿下选择题可以拿高分。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历史高考经典选择题,仅供大家参考! 历史高考经典选择题一 1、

  • 历史高考41题真题
    历史高考41题真题

    高考历史41题是一道材料分析题,我们来回顾一下历年来高考历史41题都考了哪些内容吧。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历史高考41题真题,仅供大家参考

  • 历年高考历史大题
    历年高考历史大题

    非选择题是文综卷历史学科的主要题型之一,所占分值与选择题几乎平分秋色。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历年高考历史大题,仅供大家参考! 历年高考

  • 高一历史高考题河南
    高一历史高考题河南

    高一历史知识会出什么高考题目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河南高一历史高考题,仅供大家参考! 高一历史高考题(1-25) 1.民间传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

19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