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考试网 > 学历类考试 > 高考频道 > 高考科目 > 高考历史 >

2017年高三文综历史模拟考试及答案(2)

时间: 月丹42 分享

  2017年高三文综历史模拟考试参考答案

  一、客观题

  1.答案 D

  解析 材料阐述了汉魏以来为加强君主专制,起用近臣削弱丞相权力,尚书、中书和门下三省依次出现,为隋唐三省六部制奠定基础。这种现象只是权力中心的转移,并非政府机构的重叠。D项错误。

  2.答案 D

  解析 宋代谏官不是针对皇帝而是对付丞相,当时谏官种类繁多的确可以纠错谏正,但事事纠结必然导致效率下降。至于政治清明就不是谏官可以保证实现的。

  3.答案 D

  解析 “异姓不养”的规定主要是维护宗族的政治、经济利益,宗法观念是其思想根源,聚族而居是其得以实施的客观条件,到封建社会中后期主要是迎合贵族上层特权地位的需要。该规定制定与当事人关系是否紧密无关。

  4.答案 A

  解析 A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5.答案 C

  解析 材料介绍了清代科举回避制度,包括亲属回避、籍贯回避、职务回避。回避制度有效施行大大减少了科场内外的徇私舞弊。

  6.答案 A

  解析 材料所述机构是元朝的宣政院。B项是元朝中书省的职责,C项是清朝理藩院的职权,D项是指行中书省。

  7.答案 B

  解析 从材料信息可知,“亲亲相隐”的特点是“亲属之间可以藏匿、包庇犯罪而不负刑事责任”,其目的是彰显孝道、注重孝悌,加强宗族团结,体现了对人情伦理的关怀,有助于维护当时的社会稳定。这一原则本质上体现了宗法制对法制观念的影响, “亲亲相隐”原则虽然不能确保司法活动的公正,但并未损害明代法律的权威性,这只是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做出特别的法律规定。故本题选B项。

  8.答案 C

  解析 材料“替爷替哥杀妖魔”表现太平军把西方基督教徒当成兄弟,把清政府看作妖魔,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主要原因是阶级矛盾,也与列强奉行“中立” 政策有关。对一国特使颁“御诏”就是“天朝上国”思想的反映。太平天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③项错误。

  9.答案 D

  解析:材料中列强企图实施对京津地区的军事管控,这些内容出现在《辛丑条约》中,目的就是控制清政府,以华 制华。

  10.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孙中山的“社会主义”就是新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是鉴于资本主义国家贫富悬殊、社会矛盾尖锐而提出。

  11.答案 B

  解析 材料叙述了国民党在1927“四•一二”政变前的言论,“两湖以往所受的赤祸”是指北伐期间的湖南、湖北和江西的农民运动。工人起义在上海。

  12.答案 A

  解析 材料核心词是“关税壁垒”,是指1929年大危机爆发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提高关税,造成国际贸易锐减,加重了经济危机。一些国家因此走上了对外扩张道路。

  13.答案 B

  解析 材料所述“在长江以北的失败”是指国民党在三大战役的惨败,后以长江为天险据守华南。抗战后期,国民政府早已失去华南大部地区,坚守的是大西南地区。

  14.答案 C

  解析 材料信息认为政治协商是不同意识形态政党超越自己代表的阶级、阶层的利益而达成的一种关系公共利益的政治,即达成共同的认识,所以A项和B项表述正确;从标题中可以看出,新中国的政治协商制度是对民国政治的创新与发展,D项正确;C项的“共掌国事”就是共同执政的意思,不符合史实。

  15.答案 A

  解析 材料表明了在朝鲜内战爆发而南朝鲜失利的情况下,美国所表达的立场。随后美国在联合国的名义下出兵朝鲜。军援南越是在1961年以后。

  16.答案 B

  解析 《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尚在审议,还谈不上实施;“普遍认同‘一个中国’原则”与材料的经济交流关系不大;金门在两岸关系缓和以来,一直是双方沟通的桥梁(被称为“小三通”),所以2008年的全面“三通”对金门影响有限。

  17.答案 D

  解析 从题干中雅典戏剧演出时的现象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政治的人”“紧密的联系”体现了雅典人社会身份地位的 认同,培养公民意识和城邦精神。题干材料中的这一现象与雅典公民大会没有关系,D项符合题意。

  18.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通过平民的长期斗争,古希腊罗马只是实现了本城邦奴隶主之间(公民)的相对平等,就是指平民与贵族之间。

  19.答案 A

  解析 英国海上军事霸权是1588年打败西班牙后取得,世界殖民霸主是英法七年战争后获取,三次英荷战争英国获得了贸易霸权。英国对欧洲大陆的影响主要是靠“均势政策”。

  20.答案 A

  解析 强调人民是一切正当权力的来源,就是否定“君权神授”。 确立了议会至上的原则和形成君主立宪制的基本框架是《权利法案》的作用,民众的普选权的取得是在议会改革后。

  21.答案 C

  解析 在封建专制政府的统治下,法国原有的地方领主机构,城市的行会组织,城乡的自治团体,教会对教区的管理,各省的三级会议几乎都被行政机关代替,没有任何社会团体、中介组织和行政系统沟通和交流信息,反馈民意,革命的爆发不可避免。当旧的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国家在大革命中顷刻毁灭之时,革命的领导人和刚刚获得平等的人民仍然需要政府,需要 国家机器的保护。专制政府便有了重新建立的极好机会,就像拿破仑利用封建制度的产物---中央集权强力推行资产阶级原则,动员人民反抗外来侵略。他既是大革命的继续者,又是大革命的摧毁者,从长远看并不利于法国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

  22.答案 D

  解析 阶级立场决定了资产阶级对社会主义运动的仇视,社会主义运动挫折给了他们“不断宣布死亡”的机会,不厌 其烦的宣布,既是意识形态斗争的需要,也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生命力是多么顽强。

  23.答案 C

  解析 为建立无产阶级政权而奋斗在材料中没有表现,但不等于没有该目标,所以B项不符合史实。由于普选权未能实现,因此工人的政治权利不能得到保障。

  24.答案 A

  解析 东欧剧变是1989年从波兰开始,所以A 项不正确。

  25.答案 D

  解析 美国的综合实力与冷战时期相比有很大的优势,没有任何国家像苏联那样与之抗衡。但是政治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各国外交倾向独立自主,国际政治民主化趋势加强,另外许多世界性问题需要多边合作才能解决,美国实际影响力也减弱了。

  二、主观题

  26.(1)观点:汉初相权相对强大。(2分)

  原因:长期战乱后,西汉政治上“汉承秦制”;吸取秦亡的教训,采用黄老思想作为统治主导思想;汉初历任丞相都是开国元勋,有丰富的经验,对社会稳定起着重要作用。(3分)

  (2)局限:始终没有取得法定的地位,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始终屈服在皇权的重压下(皇帝的私人办公厅);内阁受制于司礼监;内阁与六部职权不明确。(4分)

  影响:强化了君主专制制度;容易形成宦官专权;朝廷内争权夺利,政局动荡。(3分)

  (3)表现:主持内阁,垄断议会的提案权,并参与制定法规的实施细则;掌控议会的财政权;以多数党领袖的身份控制议会下院;控制内阁委员会,建立智囊团,削弱内阁大臣对决策的监督。(4分)

  观点:皇权与相权都是专制制度的产物,相互依存、相互竞争;皇权随着专制加强而加强,随着民主的发展而削弱,相权则反之,此消彼长(或随着专制制度的发展,皇权在不断强化,相权在不断缩小);政治实践中相权不可或缺,而皇权要有所制约。(答满两点,言之有理即可)(2分)

  27.(1)中国丧失:领土、领海主权;贸易主权;关税自主权;司法主权。(4分)

  英国获得:扩大倾销商品、掠夺原料的市场;资本积累注入大量资金;进一步侵略中国的基地;刺激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或成为世界工厂); 开启殖民主义的新的领域。(4分)

  (2)成果:左宗棠收复x疆;1943彻底废除治外法权,1945年台湾光复;1949年新中国彻底废除不平等条约,坚持独立自主;香港、澳门回归。(4分)

  原因:中国综合国力的恢复与壮大;国家主权意识的增强;中国各届政府的外交努力;相对有利的国际环境;(4分)

  (3)解读:政治:主权国家之间为维护世界和平建立国际政治组织并开展行动,是一种超国家主权的行为;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也是成员国让渡贸易、关税等经济主权的结果;

  文化:信息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技术冲击着传统的民族文化系统。(3分)

  认识: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适当的国家主权让渡有利于维护国家核心利益,也是国家行使主权的一种延伸;国家主权的让渡和削弱,会使主权国家保证国家的秩序和利益的能力下降;也为一些国家提供了干预他国的借口。(3分)

  28.28.答题思路参考

  示例一:赞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专制落后的观点。

  论证 角度一:皇权至高无上,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等权力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角度二:中央集权加强,限制了地方自主性和创造性;

  角度三:专制制度是为了维护封建经济,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角度四:君主专制下,统治者推行的文化专制政策,钳制了思想,压抑了创造力。

  小结:(略)

  示例二:赞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也具有合理性和优越性的看法。

  论证 角度一:利于多民族封建专制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

  角度二: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角度三:在统一的环境下,利于各民族的融合,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角度四:为人类创造了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小结:(略)

  (评分建议: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其他合理的思路与角度均可给分。概括观点2分,表明自己态度1分,论证每个角度包括史实2分,要求三个角度以上,小结1分)


猜你喜欢:

1.2017高考文综历史试卷

2.2017年高考文综历史真题

3.2017高考文综历史押题

4.2017届高考文综历史测试卷答案

5.2017高考文综全国卷真题试卷附答案

37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