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考试网>学历类考试>高考频道>高考科目>高考语文>

2017年高考语文全真模拟预测试卷四

时间: 刘惠25 分享

  高考模拟试题可以让学生熟悉高考题型,为高考做准备;可以有效发现自己知识薄弱的地方,有利于填补空白;总结出高考出题类型及规律,有利于重点复习。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2017年高考语文全真模拟预测试卷,仅供大家参考!

  2017年高考语文全真模拟预测试卷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民谣谚语,是人们世世代代的生活经验的高度总结与卓越智慧的长期积淀,有着极为丰富、深厚的内涵,是极富特色的传统民间文化的形式之一。

  两宋时期的民间谣谚中,有大量的倡导廉洁、颂扬廉政的内容。宋人认为:为官之要,曰廉曰勤。岳飞更是直率地指出: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至于名相范仲淹,则其境界更高。他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清心做官,莫营私利。这些至理名言,后多成为人们的口头禅,转化为歌谣民谚。

  另外,当时还有劝廉、守廉的民谣。例如,世常羞贫贱,贫贱非我羞;人人为官莫敛财;住世一日,则做一日好人,居官一日,则做一日好事;否则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这些或诗或歌的民谣,代表了广大民众希望官场廉洁、官员廉正、不奢华、莫敛财的良好愿望。

  据传,当时民歌谣谚中还广为流传着宋真宗写的《劝学诗》:“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房不用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随人,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诗歌既有劝人勤学苦读的用意,也将读书、做官、发财之间的关系写得清楚明白。但不论怎么说,学而优则仕,总比不学无术、只顾投机钻营和贪赃枉法要好。因此,时人又唱道:谁不爱,黄金屋;谁不羡,千钟粟。但他们也深知“儿孙自有儿孙福,何必为官去贪污”;且“富贵有余乐,贫贱不堪忧”。

  两宋时期,大量的民谣谚语表达了人们对贪官污吏的愤恨,尤其是对北宋末年童贯、蔡京、朱勔等人的切齿之恨。如贪官朱勔受宠,仅家奴即有百余人封官赐爵。其中受金带者至有数十人。当时民谣说:金腰带,银腰带,赵家世界,朱家坏!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些以贪污勒索的钱财而换取的腰带到手后,又被高价转卖,从而大获其利。因此,人们对贪赃枉法之徒愤慨至极,认为“打破筒(指童贯),泼了菜(指蔡京),便是人间好世界”。

  有些诗歌民谚还揭露了贪官的罪恶与崇拜金钱的无耻嘴脸。南宋初,因大将张俊所领士兵自臀而下,文刺至足,故有“花腿军”之名。然而,这些花腿军成了他的私仆。他役使这些花腿军搬运花石,在杭州为他修盖太平楼。当时民谣道:“张家寨里没由来,使他花腿抬石头,二圣犹自救不得,行在盖起太平楼。”

  贪官污吏无耻,他们崇尚“欲得富,须胡做”之道。其中,王黼尤为突出,他公然把各种官职按不同等级定价出售。于是,人们为他编了顺口溜:三千索,直秘阁;五千贯,擢通判。以致大官大贪,小官小贪,甚至无官不贪。官吏贪污,实同盗贼,有时,贪官为害甚至倍过于贼。

  在西夏的反贪文化中,同样有许多哲理性、思想性、文学性三者兼具的民谣谚语。如对贪官污吏追逐升官发财、贪婪成性、唯求享受的寄生生活抨击道:“又穿服,又贮财宝,不用借债;官爵已升,宫室已成,不缺用品”“户户紫衣不缫丝,人人为官莫敛财!”这其中,既有控诉,也有讽刺,还有劝善戒恶民谣:“世上正事三件:畜牧、耕作和商贩;天下坏事三件:骗盗、贪索和赌钱。”(选自王春瑜《简明中国反贪史》,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南宋初,大将张俊让“花腿军”做他的私人仆从,为他搬运花石,为他修楼盖屋。当时就有民谣揭露了他的无耻嘴脸与罪恶。

  B.名将岳飞等人的为官之说,名相范仲淹的至理名言,后多成为宋人的口头禅,转化为歌谣民谚中倡导廉洁、颂扬廉政的内容。

  C.两宋时期的民间谣谚,内容都是倡导廉洁、颂扬廉政,同时也表现出人们对贪官污吏的严厉谴责与愤恨。

  D.宋朝贪官污吏崇尚“欲得富,须胡做”之道,大官大贪,小官小贪,无官不贪。王黼甚至公然把各种官职按不同等级定价出售。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当时民歌谣谚中广为流传的宋真宗的《劝学诗》,虽有劝人勤学苦读的用意,但也将读书、做官、发财之间的关系功利化了。

  B.两宋时期有大量的倡廉、颂廉、劝廉、守廉的民谣,这些民谣代表了广大民众希望官场廉洁、官员廉正、不奢华、莫敛财等良好愿望。

  C.民谚“又穿服,又贮财宝,不用借债;官爵已升,宫室已成,不缺用品”抨击了西夏贪官污吏的贪图享受、贪婪成性、贪逐升官。

  D.两宋时期,大量的民谣谚语表达了人们对贪官污吏的愤恨,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儿孙自有儿孙福,何必为官去贪污”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宋时期,人们用民谣谚语赞颂清官廉政,谴责贪官污吏,揭露社会黑暗,控诉贪污无耻,反映民众辛酸,对当今的反贪文化颇有影响。

  B.同为民谣谚语,“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与“何必为官去贪污”“富贵有余乐,贫贱不堪忧”对待功利的态度却是矛盾的。

  C.童贯、蔡京、朱勔、王黼等贪官污吏行径卑劣无耻,引得百姓切齿愤恨,百姓用民谚控诉、讽刺、抨击、揭露了他们的无耻嘴脸。

  D.两宋的民谣谚语哲理性、思想性、文学性三者兼具,代表了民众的意志和情感,反映了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表现了百姓的好恶与褒贬。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翟銮,字仲鸣,举弘治十八年进士。嘉靖中,累迁礼部右侍郎。六年春,廷推阁臣,帝意在张孚敬,弗与。命再推,乃及銮。中贵人多誉銮者,帝遂逾次用之。杨一清以銮望轻,请用吴一鹏、罗钦顺。帝不许,命銮入直文渊阁。銮初入阁,一清辅政,既而孚敬与桂萼入,銮皆谨事之。孚敬、萼皆以所赐银章密封言事,銮独无所言。诘之,则顿首谢曰:“陛下明圣,臣将顺不暇,何献替[注]之有。”帝心爱之。一清、萼、孚敬先后罢,銮留独秉政者两月。其后李时入,位居銮上,銮亦无所怫。帝数召时、銮入见,尝问:“都察院拟籍谷大用资产,当乎?”时曰:“所拟不中律。”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奸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帝曰:“大用乱政先朝,正奸党也。”銮曰:“陛下,即天也。春生秋杀,何所不可。”帝卒从重拟。丁生母忧归。服阕,久不召。夏言居政府,銮与谋召己。会帝将南巡,虑塞上有警,议遣重臣巡视,言等因荐銮充行边使。二十一年,言罢,銮为首辅,进少傅、谨身殿。严嵩初入,銮以资地居其上,权远出嵩下,而嵩终恶銮,不能容。会銮子汝俭、汝孝同举二十三年进士,嵩遂属给事中劾其有弊。帝怒,下吏部、都察院。銮疏辨,引西苑入直自解。帝益怒,勒銮父子为民,而下主考及乡试主考诏狱,并杖六十,褫其官。銮初辅政,有修洁声,中持服家居,至困顿不能自给。其用行边起也,诸边文武大吏俱郊迎,恒恐不得当銮意,馈遗不赀。事竣,归装千辆,用以遗贵近,得再柄政,声誉顿衰。又为其子所累,讫不复振。逾三年卒,年七十。(选自《明史·翟銮传》)

  注  献替:献可替否,给君主提出建议,劝善规过。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奸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

  B.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奸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

  C.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奸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

  D.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奸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累迁”,也可说是迁累,都指多次升迁,在古代多指变动官职,一般不涉及贬职、降职等官位变化情况。

  B.“丁忧”,原指遇到父母或祖父母等直系尊长等丧事,后多指官员居丧;源于汉代,至宋代则由太常主其事,“丁”,遭逢,遇到。“丁生母忧”遇到生母丧事。

  C.“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在秋八月举行。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称贡士,第一名叫解元。

  D.《明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自朱元璋至明崇祯二百多年的历史。它虽有曲笔,但仍得到后世史家的好评。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翟銮深受赏识,得到皇帝的重用。廷推阁臣时,皇帝意在张孚敬,但群臣不赞成,皇帝要求再次推荐,翟銮得以被任用,后入直文渊阁。

  B.翟銮为人谦抑,对皇帝多有顺从。李时后入阁,地位却高过他,他没有不满;查抄谷大用资产一事,他始终赞同皇帝看法,认为可以重惩。

  C.翟銮地位虽高,仍遭到严嵩打击。他作首辅大臣时,两个儿子一同考中进士,严嵩指使别人借此弹劾他营私舞弊,以致他们父子被勒为民。

  D.翟銮有修洁声,但未能始终如一。他在居家守丧时,贫困到了不能自给的地步;被起用为行边使后,接受文武官员的馈赠多得无法计数。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诘之,则顿首谢曰:“陛下明圣,臣将顺不暇,何献替之有。”

  译文:

  (2)事竣,归装千辆,用以遗贵近,得再柄政,声誉顿衰。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南 征[注]

  杜 甫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

  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注】此诗是大历四年(公元769)春,杜甫由岳阳前往长沙途中所作。此时距他去世只有一年。

  8.与《登高》相比,本诗的景与情关系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

  答:

  9.本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复杂心情?请简要分析。(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曹操斟酒祭江、执矛吟诗的骄态,极力渲染其不可战胜的赫赫声势。

  (2)屈原在《离骚》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自己因为芳香和光泽杂糅在一起,所以纯洁的品质并没有亏损。

  (3)柳宗元在《小石潭记》里写潭中的鱼,先是鱼儿一动不动,接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鱼儿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似与游者相乐”。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一丝不苟

  王克臣

  他的姓不大好听,姓苟。前些年,在任过,主管过宣传工作,行政官衔不明确,“官称”就很别扭。这本是没办法的事,当面叫他“”,不挂姓,背地只要说“一丝不”仨字,那就是指苟了。

  我喜欢爬格子,稿子上过报纸,也上过电台,还有一次居然上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报纸摘要节目”。也许正由于这,我被调到县里去做宣传工作,每写好稿子,要经苟过目。

  “咦,你看!”他从眼镜的上方向我瞥了一眼,然后,用右手食指点着我的稿子,“你看,你这个‘己’字伸出一点点头儿,那怎么行!那就念另一个字喽!这不用说我想你当然知道哟!”

  我急忙用手指甲在稿纸上划了几下,笑了笑:“念‘已’,已经的‘已’!”

  “不,不,你看,你那一竖弯钩儿伸出的太多了,跟上边连上了,那就又成了‘巳’字喽!哈,中国字,难,学好,不易,唯其难,必一丝不苟!”

  从办公室里出来,我的脑子早被“己”“已”“巳”那三个字搅成了一团乱麻。

  忽一日,同室的张志芳笑着走近我,悄声说:“传你呢!”

  我愣愣的。

  “呀,这么迂,‘一丝不’呀!”她吐了吐舌头,诡谲地一笑。

  我去了。

  “你看,又找你了。这一次,你稿子里的所有‘禾’旁都带钩儿了!”

  我呆呆的。

  “那‘禾’旁不该有‘钩儿’,是直直的一竖。”长指甲在我的稿子上划出一条很深的印迹。

  他摇摇头,不再言语。

  这很使我吃惊。

  他似乎陷入了幽远的沉思,许久,才用嘴角嗤地一笑:“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为这个‘禾’旁有钩儿没钩儿竟在文字学术界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有个文字学家听一位目不识丁的老农说:‘没见过庄稼的根儿向上长的。’从中受到启示,在报纸上发表了关于‘禾’旁不要‘钩儿’的论文,还建议出版界开展‘凿钩儿’运动。你看,现如今出版的图书,所有‘禾’旁的钩儿都凿掉了!”

  苟的渊博知识,令人叹服。我常常是写好稿子就主动登门求教,每次总能得到新的知识。

  不料,形势急转直下,一别就是二十余年!

  在这二十年间,关于苟的事,我几乎一无所知,隐隐约约地听说过,他曾给一家电台写过听众来信,建议纠正“老挝”和“秘鲁”的读音云云。耳听为虚,不知可曾真有过此事。

  突然,我莫名其妙地接到了一个电话——叫我给起草悼词。

  “这是哪里事!”我心里突突地跳,可还是答应了。

  悼文写好了,只是“医治无效”后面的时间还空着,那原因很简单,他还没有死。

  “要不要读给苟听听?”我惴惴地问。

  “那干啥?”

  “怕不好吧,他一生一世一丝不苟……”

  没想到周围的人“哗”地笑起来。

  我忙解释:“不开玩笑,真的,让他听听好,虽说悼文都是陈谷子烂芝麻老一套,还是让他听听的好!”

  “可以吧!”

  大家都倚在苟的床头,叫醒他,其实已很难,不过,看得出,他心里是明白的,只是眼已极难睁开,手也极难动弹了。

  悼文不长,很快读完了。

  苟灰色的脸上掠过一丝笑意。

  大家知道他已很满意,轻声吵吵着“就这么定了!”

  此时,苟挣扎着摇着头,挣扎着移动着手臂,挣扎着伸出两个手指头。

  “静、静静……”一片唏嘘声。

  苟两个手指叉开,再叉开,然后,食指打了个弯儿,颤了几下,头随着轻轻晃了晃。

  谜,是个哑谜。大家面面相觑,提了至少有一百零一个“是不是……”

  苟皆用晃头表示否定。

  忽然,我心里一亮,分开人群:“哦,悼文里应该把‘退休’换作‘离休’对不?”

  苟脸上忽地掠过一抹红光,一闪即逝,骨关节“嘎儿”的一声,似乎揿了一下通往另一个世界的门铃……(选自《文艺生活·精选小小说》,有删改)

  (1)下面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作品首段写人们背地用“一丝不”来称呼苟,内容虽有几分戏谑,却是恰切地暗示了主人公的性格,不着痕迹,非常高明。

  B.作品人物对话中两次提到“一丝不苟”,画线这两处“一丝不苟”在文中的语境义是一样的。

  C.“苟挣扎着摇着头,挣扎着移动着手臂,挣扎着伸出两个手指头。”这句话使用夸张手法,突出了苟在弥留之际的痛苦。

  D.作品末段可视为故事的尾声,与许多作品的尾声一样,它使故事情节更完整,人物形象更丰满,也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E.这篇作品立意深刻,构思精巧,人物形象鲜明,在这么短的篇幅里达到了这么好的艺术效果,实属难能可贵。

  (2)分析文章标题的作用。(6分)

  答:

  (3)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答:

  (4)你是否欣赏苟的“一丝不苟”?联系实际并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梅兰芳:绝艺长传

  拜师学艺

  梅兰芳,名澜,字畹华,乳名裙姊。按照当时的社会习俗,“戏子”的子弟只能继承父兄之业,而梅家作为梨园世家,自然希望有人能传其衣钵。然而,梅兰芳的自身条件并不好,用他姑母的话来说,“言不出众,貌不惊人,眼皮下垂,见人也不会说话”,加之体格瘦弱无力,这对于一个京剧演员来说是很大的缺陷。梅兰芳七岁学艺,第一任老师是著名小生演员朱素云的哥哥朱小霞。当时的戏曲演员学艺没有课本,都是靠口传心授,但简单的四句老腔,梅兰芳却好几个小时都没学会,先生一气之下拂袖而去,道:“祖师爷没赏你这碗饭吃!”老师的话让梅家上上下下大失所望。正是因为这句话,梅兰芳下定了苦练的决心。1902年,八岁的梅兰芳拜著名青衣演员吴菱仙为开蒙老师。吴先生对梅兰芳要求格外严格,每一个唱腔,每一个身段,都必须他亲自过目,就连梅兰芳的日常起居、饮食睡眠他也非常关注。

  正式出道

  梅兰芳开始学戏的时候,正是京剧发展的高峰时期,虽然大清国日薄西山,但是皇宫里特别喜欢京剧,在民间,听京剧也成为老百姓的一种时尚。随着技艺的长进,梅兰芳的学艺之心也越来越强烈。他开始四处向别人学习,他跟武生茹莱卿学习旦角剧目里所用的刀、枪、剑、戟、马鞭、拂尘等的各种打法,跟姑父秦稚芬学习在飞驰的马车上挥舞刀叉剑戟。顽强的毅力和发奋精神使梅兰芳的学习成绩突飞猛进。吴菱仙为了让梅兰芳增加实战经验,早日担负起家庭重担,一直为其留心各种各样的演出机会。1904年的七夕节,10岁的梅兰芳第一次登上了舞台,他扮演的是昆曲《长生殿·鹊桥密誓》中的织女。

  粉墨登场

  1907年,梅兰芳离开吴菱仙,加入喜连成科班搭班演出。除了演出之外,他最喜欢观摩前辈的表演。当时在舞台上大红大紫的演员里,他最爱看的是谭鑫培的戏,谭当时是伶界大王,有“无腔不学谭”之说。梅兰芳只要一有时间便观摩和研究前辈的精湛技术和优点特长。与此同时,梅兰芳仍向行内高人学戏。在梅兰芳拜投的老师里特别值得一提的就是王瑶卿,他创造性地将青衣、花旦、刀马旦融为一体,独创“花衫”行当。梅兰芳得了王瑶卿艺术的精髓,后将青衣唱腔开创出新的板式,为花旦的身段创编出新颖的花样,又为刀马旦的武打设计出很有新意的套路,这样便真正创立了梅派花衫行当。

  声名鹊起

  1912年前后,北京城里曾流行过一句戏谑之言,即“中梅毒”,用以形容人们对梅兰芳的着迷。1913年7月的一次演出,谭鑫培、刘鸿声、杨小楼等名角都被邀来参会,梅兰芳也在被邀之列。但演出当天梅兰芳正好有另一场堂会,临时赶不过来,请求告免。管事的觉得有了这么多名角,少他一个也没关系,谁知在既定的戏码演完后,迟迟不见梅兰芳踪影的台下观众开始骚动起来,就连谭鑫培亲自出场也压不住阵。好在后来梅兰芳连妆都没来得及卸就赶来了,一上舞台,全场掌声雷动。此时,谭明白了,现在已是梅兰芳的时代。

  出国访问

  梅兰芳以一个男旦身份,代表着处于社会底层、与娼妓同列的中国戏曲艺人,开始向传统的社会偏见和歧视心理挑战,卓有成效地为演员的社会地位以及人格尊严进行了奋力抗争。1930年春天,梅兰芳率团赴美,在纽约、芝加哥、旧金山、洛杉矶等地演出,获得巨大成功,使京剧艺术在另一个迥异的文化氛围中获得了承认和欢迎。在此期间,他被美国波莫纳学院和南加利福尼亚大学授予名誉文学博士学位。载誉回国后,梅兰芳声名大振,在美国的演出早已被国际、国内的舆论界炒得沸沸扬扬,回国后演出时自然身价百倍。

  罢演避难

  八年的抗日战争时期,梅兰芳没唱过一天戏。在日寇入侵、国土沦陷时,梅兰芳不愿意屈从侵略者为其演出,而蓄须明志。对一位视京剧艺术如生命的大师来说,没有什么比八年不能演出更加痛苦的了。八年里,梅兰芳不仅东躲西藏,拒绝演出,还要筹钱维持家人和剧团工作人员的生活,最后不得不卖掉了北平的宅子。

  重返舞台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梅兰芳流下了激动的泪水。51岁的梅兰芳重新回到了属于他的舞台。在日本投降两个月后,梅兰芳参加了抗战胜利庆祝会,消息一经传开,整个中国乃至世界都轰动了。演出当天,梅兰芳一出场,一阵雷鸣般的掌声回荡在剧场里,经久不息。

  1961年8月8日凌晨,梅兰芳突发急性心脏病,在北京病逝。

  (选自《国家人文历史》,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梅兰芳出身于梨园世家,迫于当时的社会习俗,即“戏子”的子弟只能继承父兄之业,他开始拜师学艺,与戏曲结缘。

  B.梅兰芳的第一任老师所说的“祖师爷没赏你这碗饭吃”的言外之意是,梅兰芳不是学京剧的料,这让梅兰芳对自己很失望,也使梅家上上下下大失所望。

  C.梅兰芳率团赴美国各地演出,载誉回国之后声名大振,不仅大幅提高了自己的身价,也提高了中国戏曲艺人的社会地位。

  D.梅兰芳向王瑶卿拜师学习技艺,他勤学苦练,最终创造性地将青衣、花旦、刀马旦融为一体,独创“花衫”行当。

  E.梅兰度是一个视京剧艺术如生命的艺术大师,但在抗战的八年中,他蓄须明志,拒绝演出,直到抗战胜利才重返舞台。

  (2)在“声名鹊起”一节中,作者提到谭鑫培、刘鸿声、杨小楼等名角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6分)

  答:

  (3)根据文本内容,简要概括梅兰芳成功的因素。(6分)

  答:

  (4)梅兰芳学京剧的先天条件并不好,但他最终却成功了。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是先天条件更重要还是后天努力更重要?请结合文本,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

  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①面对参加寒假集训的60名大学生,海江集团总经理张子平老师对海江创业历程________,神采飞扬,他的悉心讲解引起青年们阵阵热烈掌声。

  ②面对中外记者的提问,不慌不忙,__________,让国人看到了一位睿智的领导人形象,更让世界借助媒体看到了大国领导人的风范。

  ③设计师要对施工工艺、材料等无所不知,只有这样,在客户面前才可以________,问即答来,才能赢得客户的信任,才能跟客户签下合同。

  A.款款而谈 娓娓而谈 侃侃而谈

  B.娓娓而谈 侃侃而谈 款款而谈

  C.侃侃而谈 娓娓而谈 款款而谈

  D.款款而谈 侃侃而谈 娓娓而谈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舌尖上的中国》这一纪录片并不是单单仅讲述美食,而是把美食当作一个媒介,并通过这个普通的媒介找到与之相关的、能够让大众热情讨论的东西。

  B.道路问题是一个根本性问题,是决定全面深化改革得失成败,进而决定能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

  C.休斯敦说,前期搜索之所以没有发现任何残骸,完全是因为推测出飞机最后坠落区域较晚带来的结果。

  D.受教育年限并不意味着青少年将拥有同等人力资本水平,因此揭示教育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不仅需要重视对教育质量的研究,还需要关注传统教育数量指标。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中国茶有红、绿、青、黄、白、黑六大类2 000多种,外形千姿百态,香气各具特点,滋味风格迥异,效能各不相同。________。________,它是茶叶品质的综合表现。________,它是茶叶品质的综合反映。________。________。

  ①香气高、滋味醇、叶底匀、汤色清,是好茶,反之则劣

  ②所谓外形是指干茶的芽叶比例、有无锋苗以及老嫩、松紧、整碎、净杂、光润、鲜暗等的程度 ③条索紧、嫩度好、锋苗多、色泽润,是好茶,反之则劣 ④所谓内质是指香气的高低、纯杂二长短,滋味的浓淡、强弱、鲜淳、苦涩,叶底的嫩度、色泽、净匀度,汤色的鲜活、明亮程度 ⑤不管差别多大,选择茶叶的方法是相同的,都离不开看外形、评内质

  A.②③④①⑤ B.②③④⑤①

  C.⑤②④③① D.⑤②④①③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目前我国留守儿童问题有以下特点:其一是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权威调查,中国农村目前“留守儿童”超过了5 800万人,其中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其二是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缺失,很大一部分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还有的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常常将无端小事升级为打架斗殴。

  17. 仔细观察右面的漫画,按要求答题。(6分)

  (1)请揭示右面漫画中“年年有鱼,餐餐无余”所蕴含的寓意。

  答:

  (2)请就此寓意,另写一条宣传标语,要求句子对偶,用语简明,不超过30个字。

  答: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世界著名摇滚音乐家约翰·列侬说:“如果你不能改变自己,你就改变世界;如果你不能改变世界,你就改变自己。”

  以上这段话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联系生活体验与认识,写一篇文章,自拟标题,自选文体,不少于800字。

  点击下一页与您分享>>>>>2017年高考语文全真模拟预测试卷

2017年高考语文全真模拟预测试卷四

高考模拟试题可以让学生熟悉高考题型,为高考做准备;可以有效发现自己知识薄弱的地方,有利于填补空白;总结出高考出题类型及规律,有利于重点复习。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2017年高考语文全真模拟预测试卷,仅供大家参考! 2017年高考语文全真模拟预测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文章

  • 2017年高考语文全真模拟预测试卷三
    2017年高考语文全真模拟预测试卷三

    高考模拟试题可以让学生熟悉高考题型,为高考做准备;可以有效发现自己知识薄弱的地方,有利于填补空白;总结出高考出题类型及规律,有利于重点复习

  • 2017年高考语文全真模拟预测试卷二
    2017年高考语文全真模拟预测试卷二

    高考模拟试题可以让学生熟悉高考题型,为高考做准备;可以有效发现自己知识薄弱的地方,有利于填补空白;总结出高考出题类型及规律,有利于重点复习

  • 2017年高考语文全真模拟预测试卷一
    2017年高考语文全真模拟预测试卷一

    高考模拟试题可以让学生熟悉高考题型,为高考做准备;可以有效发现自己知识薄弱的地方,有利于填补空白;总结出高考出题类型及规律,有利于重点复习

  • 2017广东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
    2017广东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

    为了备考高考,往往各省都会出一些模拟试题来让学生们试水,以此来让学生们估量一下自己大概在什么程度。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2017广东高考

135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