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考试网>学历类考试>高考频道>高考科目>高考语文>

2017浙江高考语文作文

时间: 刘惠25 分享

  近些年高考语文作文的重要性和受关注度与日俱增。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2017浙江高考语文作文,仅供大家参考!

  2017浙江高考语文作文题目

  有位作家说,人要读三本大书: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之书”,一本“心灵之书”。

  对此你有什么思考?写一篇文章,对作家的看法加以评说。

  【注意】①自拟题目。②不得少于800字。③不得抄袭、套作。

  2017浙江高考语文作文分析

  先引用孔子的一段话,《论语·子路》篇记载:

  孔子的学生子路问孔子,如果卫国的国君要你去帮助他治理国家,您老人家首先要做的事情是什么?孔子回答说:“必也正名乎!”子路说,有这样的事情啊?老师,您也太迂腐了吧,您怎么正名啊?孔子回答说,子路,你这个人好粗鲁,君子对于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就让它空着,不懂就让它不懂,不要自以为是去解释,要知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这段“名正言顺”的话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名”是什么?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一般的概念,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意思,“正”的标准是什么?是在特定的语境中对这个一般的概念作出最合理(符合语境)的解释,只有这样,你对“名”的阐述才能合理合规合情合法,在各种场合说得通,说得令人信服,即达到“可言”的程度,并且对于自己的阐述不能随便马虎(“无所苟”)。那么,对孔子的言论,我们可以确立四个维度:“名”的对象和内涵,“正”的标准和判断,“可言”的思辨和依据,“无所苟”的态度和价值。

  如果把这四个维度引申到对2017年的我省高考作文的审题立意之中来,那么,毫无疑问,首先应该对“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心灵之书”这三本书的内涵作出合理的解释,根据一般的理解,“有字之书”是通过视力和听力读取的书,“无字之书”是人生的阅历感悟、前人的经验教训、社会的发展规律、自然的进程演变等,“心灵之书”是情感的跌宕起伏、精神的收放自如、思想的迸发延伸、灵魂的激越飞扬等。这三本书可以是自己写的,也可以是别人写的,它们从具体到抽象,从浅近到深邃,从物质到精神,体现着作为个体的自身和人类现状、进程和提升的三个不同的层面。

  一切“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心灵之书”是否都要无条件地阅读?答案是否定的,关键是要看这些书的价值和功用。有选择的读,批判继承地读,而不是不分好坏的吸收,不分香花毒草的采摘。判断的标准是对社会对自己的发展提升的作用,换言之,就是必须符合人类共有的价值观念,符合社会现实和未来发展的核心的主流的价值观。

  我们厘清了对象和标准,接下来就是如何评说了的问题。从写作的方法和格式上来说,昔人云文无定法;同样道理,从写作的对象上来说,面对这样一个开放性的话题,文无定论也就成为必然。开放性的话题,为我们确立的多种观点提供了各种可能。观点的确立和阐述是受限于作者的思想情感、人生感悟、社会阅历、知识结构、审美情趣和语言表达等多方面因素的。考场作文在有限的时间里,要达到相当高境界和相应的深度是对考生提出了不合人情的过高的要求的。但是,根据材料的提示和引领以及高三学生的认知实际,作这样的要求是可以的:

  一、阐述三本大书中的一本、两本或者三本的内涵及其作用;二、阐述三本大书之间的层次和关系;三、分析三本大书与人生、社会、人类之间的对应关系;四、人是否有必要读这三本大书,读了这三本大书,人是否就成为一个完整的有深度的人;五、怎样来读这三本大书;六、这三本大书是否涵盖了人类知识体系和精神世界的全部;七、这三本大书,一般人真的能读懂吗,别人在读这三本大书时的经验和教训等。以上七个方面是笔者对这个材料所罗列的一般层面的分析,考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与判断作出自己的合理的探究。

  确立了写作的话题,接下来当然是如何写的问题了,即“无所苟”的表述。对于“无所苟”,昔人的论述无疑是汗牛充栋了,近代学者林纾在《春觉斋论文》中从十六个方面指出作文之大忌,其中的“忌凡猥”说道:“凡者,狃于习而寡新意;猥者,沦于俗而多鄙言。曾子曰‘出辞气,斯远鄙倍矣’,鄙倍即凡猥之谓。士大夫谈吐,一涉鄙倍,即不足以侪清流;矧文章为严重之器,奈何出于凡猥?”(《春觉斋论文》1959年版第97页)凡猥就是低俗,人所常见缺乏新意,是苟且叙论中的一种,而求全责备面面俱到是最常见的“凡猥”表现之一,也是考生最容易犯的错误。贪大贪全是作文的大忌,在考场上,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审题立意,抓住一点进行深入剖析,力争向深度探究,而不要面面俱到的铺开,当然面面俱到的铺叙论述也是一种作文思路,但是这种思路一般的考生是比较难于把握和写好,一不小心会被判为平面性的结构而难以得到高分,除非你的文章特别出彩。

  2017浙江高考语文作文高分范文

  01.人道“书”途

  作家说人要读“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心灵之书”,正与古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且“文质彬彬”的思想契合。在我看来这种“三书论”的合理性是已经时间考证的。

  人道实为“书”途。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的重要是毋庸置疑的。人这一生要读“有字之书”,这不仅是对阅读召唤,亦是对思考,对思想的回归。读书让我们明理,明《草色天堂》中宽恕之理,明《菜根谭》中宁和之理,明《老子》朴素辩证之理,明《大学》“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理。用文字的形式记载、传承信息,使阅读者能够根据这些信息来获知提升自我正是“有字之书”的正解。

  “有字之书”又需佐以“无字之书”——实践。

  这里所谓“无字之书”并非所谓死板地“格物”,如王守仁观竹七日只余头痛。“无字之书”乃是于生活实践中汲取新知,懂得世俗之智慧,如“孔子问农耕”,又如曾国藩以实践证明这一生的“将人则胜,自得则败”,最终明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奋力,自胜者强”的道理,生活立足于实践,意识活动亦发源于实践,因而只读“有字之书”却不加以“无字之书”是为白璧微瑕,完璧尚未归赵,而唯有佐以“无字之书”方可朝向亭林先生那般坚定而信念,坚实踏实的身影追去。

  而最终,“书”之内化于心灵。是以“心灵之书”即为“修心之术”。也许我们懂得了“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之教义,但唯有内化于心,增加心灵面对困难的厚实度,才发挥其功效。若非越过心中“墨饱心宽自在身,澹然几笔复天真”之书,申石伽先生又怎能道出“一支大竹通霄汉,塑个顶天立地人”的狂语呢?

  遍阅书籍,方知文中有大道,尝过世味,亦知实践出真知,终乎于心,始知人之修行,人之道路实为思想生活,最终为心灵的“书”途。

  推而广之,人道如此,国家之道难道不是如此吗?国家要读“有字之书”是国家要珍惜传统,又包容外来文化,这在文化底蕴如此深厚之中国犹为重要,国家要读“无字之书”是国家也要有“摸着石头过河”之勇气,有切身实践在理论见诸于实践又改善于实践中提取“大道”。而国家读“心灵之书”则是在全球范围内用人类共同、普适之意识如“环保、和平、发展”来维护地球村之繁荣。

  因此,无论在“三更灯火五更鸡”还是在迅速发展的今日,人道“书”途实有其理。

  【简评】这篇文章语言隽永,文笔老练,恰到好处的引证自然而又丰富,条理清晰,立体感强。第二节“人道实为‘书’途”是全文核心,照应标题,呼应结尾。作者在论述核心观点时,分两个层次进行,第一层次是分别对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和心灵之书进行阐述,这三本大书不是三个不同的角度,而是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的三个不同的层面,一般的文章写到这个层次就结束了,但是本文接着又进入第二个更高的层次,“推而广之,人道如此,国家之道难道不是如此吗”?并提出国家阅读的有字之书是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融合之书,无字之书是探索的勇气和摸着石头过河的胆识,无字之书是普世的价值观“环保、和平、发展”,这样文章就显得与众不同,格调很高,颇有新意了。

  02.读书三部

  百年前海宁王先生有读书三境,而今日吾辈读书亦有三部,一曰读书佳文或曰腹中的“有字之书”,正如古人所语“行万里路”而“读万卷书;二曰包容人情世故、伪善交互的“无字之书”,古云“啼笑具不敢,方知做人难”;三曰省悟人何以为人的“心灵之书”,追溯本原,属“道可道,非常道”的最高境界。

  读好这三部书,人生圆满而无憾,东坡精晓诗书,其文独步天下,投身官场,形迹天涯,融儒道佛三家于一体,临终“勉强想便错了”,一语似是识尽了人生;李叔同少习考据,青年看破红尘,一袭袈裟亦留下富有哲思的语录。吾辈固然不可为子瞻第二,弘一第二,然而此人物的阅历精神,可深为习究、模仿。

  此三本书亦决然不同于王国维的读书三境。有字、无字、心灵,不仅循序渐进,而且环环相扣,甚至循环往复。不消说我们从《颜氏家训》《传习录》中知晓社交之礼仪、为人之谦敬,或许还领略人生之须臾与永恒之道德的之美;亦不消说从社会大浪里体悟的本原精神,更促进对有字之书的了解,如西人米兰·昆得拉所言,人照上确有字符,只不知其语法罢了。而清夜扪心,精神与理想,幻灭与虚荣里翻阅“心灵之书”的同时,理解更深。因此这三部书不仅是读书人的书,亦是芸芸众生寻求生命意义的奇书。

  同时,这三者密不可分。不读有字之书,则不知礼仪,不识知论,不晓技术,是无异于市井之屠夫,山野之草民;不读无字之书,则会清高自傲,不可一世,譬如东汉祢衡,北美罗德曼之流,头脑发热,不能善终;不读心灵之书,则流于世俗,浑噩不知,吾们当中多数沉溺虚拟世间者当为共鉴。

  由是观之,读此三部实为大义。而社会上出了问题,也可以判断是哪一部出了问题。前日曼彻斯特的一声爆炸,我们不能不怀疑是其人性沦丧,未识心灵之书之缘故;未来我辈踏上社会,则不免多方掣肘,难言是已阅无字之书。书与书之间的衡量、比较、共进,不乏从现实利益出发,然而此中精义仍是要吾侪以人为本,以人类共同之精神为参照,同时以史为鉴,察人可以知己,观宇宙可知人心。

  该作者之三书理论实为精妙,颇具博采众长之特性。然吾人知之而不取之,则独有精妙,无得裨益。因之天下之大,以三部书为始。“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均是梦”,便是此理。

  【简评】本文开始简析三本书的内涵,重点是阐述在于这三本书是密不可分的,有字之书是让人们习礼仪、学知识和懂技能的,无字之书是丰富人们内涵和提升道德修养的,心灵之书涉及人类的精神追求的。这三部书代表了三个不同的层次,如果不读这三本书,人就无法知己、不可察人,更不能观宇宙,缺乏了对心灵之书的阅读,人也就失去人性。这篇文章也有一定的缺陷,有些语言读起来比较生涩,有些语句之间的衔接不够顺畅。

  03.入书一游,且携身心

  沈从文说:“我读一本小书,也读一本大书。”书籍是智慧的宝库,生命的拓展,但要真正读好书籍,还需要调动我们的生活与心灵,这后两本大书,是前一本的基础和根本。

  任何书籍的来源都是创作者的生活与精神世界,这就决定了“有字之书”是它们的拓展和延伸,因此对“有字之书”的解读就离不开读者的生活经验和心灵,正如木心所说“把自己放进去”。只有以丰沛的经验、精神世界为底蕴,才能使书籍发挥出最大的价值。

  更进一步说,“有字之书”给予我们的价值,不在于在思维的戈壁上垒起高高的壁垒,或许有些书的内容是抽象的,但它们最终提供的,是对世界对生活对心灵的一种视角。汪曾祺到西南联大求学时,只带了《猎人笔记》和《边城》两本书。这不是说他认为有生活就够了,书少点没关系,而是他借由这两本书为跳板,“领悟到对生活的一种视角”。书籍指向的是生活,是心灵或者二者兼有,书籍最终对这两本大书做到的,是一种反哺。

  所以,正如木心所写“史学使人智慧,哲学使人坚定”生活中,书籍是不可或缺的。诚然经验和精神世界的总和就是生活本身,但这生活终究是一己的,如斯多葛派哲学家说“我们都被禁锢在自己的肉体之中”。只有书籍才能超越这时空的界限,长存于世,而当你迎书籍进入内心,进入生活,你就不再是你本人了,几千年的历史,数百代的智慧都会给你力量,而这种力量是你孑然一身所达不到的。无论是马可奥勒留的奋斗,梭罗的避世抑或是浩劫中某位老音乐家按四分之四拍铡草的不屈,支撑着他们生活心灵完整的,不是别的,正是那些心灵的砖块——书籍。

  “一个人要想明白杰作的价值,就得先向杰作证明自己的价值。”黑塞如是说。而这证明的价值所由来,不外乎来自生活,来自心灵。同样,理解书籍也意味着进一步理解生活,他重读《亲和力》一事即为明证。成人之路上,书籍、生活、心灵位分有三,却为一体,入书一游,不妨且携身心。

  【简评】本文别出心裁,对三本书之间关系的理解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文末引用黑塞的话作了再一次强调和提升,要读到有字之书的价值,先要向杰作证明自身的价值,作品的价值来自生活和心灵,理解作品也需要自己的生活和心灵,两者的完美统一就是读者和作者之间在生活和心灵上的无缝对接。

  04.把“三书”合三为一

  有作者说,人要读“有字”“无字”“心灵”三本大书。其说法有正确的部分,但我同样认为,对人生的“三书”不应将其区分得如此之细,其阅读并无先后,而是同时悄然发生才能算是真正的阅读。

  观其说法,“有字之书”实乃书籍资料之类;“无字之书”则指向社会经验的阅历;而“心灵之书”是指融会贯通后心灵的感悟与升华。由此已可看到,“三书”之间实则有所相交,且可以相互转化。如此看来,让其合三为一是可行且重要的。

  就中国现状而言更可反映这一问题。如今的大学生被戏称为呆在了象牙塔中,其意味不言而喻。身边已然少了那些孔子所说的读书人,而多了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人们,更不论“高分低能、低德”新闻频频曝光。究其根源,多大一部分原因便是将这三书相分离、剥解,而不是将其当作一个整体。人们追求的是先读“有字之书”再看“无字”“心灵”之书,详细的划分反而让人误以为其阅读有所先后,并造成危害。

  当然,人生要此三书是必然且正确的,但三书阅读却是一个整体,同时进行才是真正的阅读。理由如下。

  首先,阅历之深浅,取决于得之深浅耳。每个人的阅历不同,对书中所汲取的知识也不尽相同。正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般,其“无字之书”的阅读应与“有字之书”同时进行,相辅相成,才能真正明了书中所言。

  再者,学书之时必得有心灵的感悟与提高,才能有所进取。现如今所提倡的“教人育人”便是其体现。孔子教会学生更多的是做人的道理,而慧能大师所言的“迷时师度,悟了自度”则体现了学习过程中自我体会感悟的重要性。不经自我升华提炼,那么读书便如看过往云烟,毫无意义。

  更何况,现实中有很多人都不是系统受学校教育。于他们而言,“有字之书”其实幻换成了另一种存在形式,以另外一种与生命紧密相连的姿态渗透过来。这便是“三书”融会贯通、合三为一的极佳例子。正如前段时间爆红的范雨素,便是很好的印证了三书的相互转化与其并没有明显边界区分的文化属性。

  人生应读“三书”,但三书并无边界,也无先后。把“三书”合三为一才是我们真正应做的。

  【简评】本文的观点是三本大书不应该区分得过于精细,阅读这三本书并无先后,而是同时悄然发生才能算是真正的阅读,这个观点的提出应该说作者的想法还是比较成熟的。思路清晰,起承转合注重文章的套路,属于比较典型的考场作文。

2017浙江高考语文作文

近些年高考语文作文的重要性和受关注度与日俱增。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2017浙江高考语文作文,仅供大家参考! 2017浙江高考语文作文题目 有位作家说,人要读三本大书: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之书,一本心灵之书。 对此你有什么思考?写一篇文章,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文章

  • 2017年浙江语文高考作文题目
    2017年浙江语文高考作文题目

    作文占据了语文试卷的半壁江山,学生的语文作文写作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语文分数的多少,影响了他们语文成绩的提高。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

  • 浙江高考语文检测试题
    浙江高考语文检测试题

    如何提高高考语文复习的效率,让语文复习变得更为有效?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浙江高考语文检测试题,仅供大家参考! 浙江高考语文检测试题 一

  • 江苏高考语文联考试题
    江苏高考语文联考试题

    江苏语文试卷全卷凸显了江苏高考本我、本真、本色的命题新思维,呈现出语文的、文学的、审美的新特质。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江苏高考语文联

  • 天津高考语文联考试题
    天津高考语文联考试题

    高考语文命题取材贴近生活,极富有时代气息,对高中语文教学具有 生活化 的导向作用。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天津高考语文联考试题,仅供大家参

17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