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考试网>学历类考试>高考频道>高考科目>高考语文>

2017高考预测考试语文试卷训练

时间: 刘惠25 分享

  为了预测高考而出的预测试题,虽说不敢说命中率是百分百,但还是有所价值所在的。参加高考的同学在备考语文这门科目时需要多做预测题。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2017高考预测考试语文试卷,仅供大家参考!

  2017高考预测考试语文试卷一

  一、名句名篇默写(6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不思其反。(《诗经·氓》)

  (2)________________,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荀子《劝学》)

  (3)________________,一去三十年。[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4)幸甚至哉,________________。(曹操《观沧海》)

  (5)________________,往来无白丁。(刘禹锡《陋室铭》)

  (6)当余之从师也,________________,行深山巨谷中。(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答案 (1)信誓旦旦 (2)积善成德 (3)误落尘网中 (4)歌以咏志 (5)谈笑有鸿儒 (6)负箧曳屣

  二、语言文字运用(14分)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3分)

  苏州园林,除山石树木外,建筑物的安排也别具匠心。设计者巧妙地利用花间水边的楼台亭榭、长廊云墙、曲桥漏窗等元素,构成各种画面,使空间显得更大,层次也更分明。因此,游览过苏州园林的人会感到庭园虽小,却曲折有致。这样,景物就给人以开朗中不失收①________(liǎn)、幽深里又有明畅的空间感。游园观景,如同欣赏一卷中国画,画面次第展开,让人②________。

  (1)在①处根据拼音填写正确的汉字。(1分)

  (2)从下面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恰当的一个填入②处(2分)(  )

  A.如沐春风 B.神清气爽

  C.目不暇接 D.美不胜收

  答案 (1)敛 (2)C

  解析 (1)汉字的基本特点是音、形、义的统一,要正确辨识汉字就要从三者之间的关系入手,据义定形。

  (2)如沐春风:比喻好像置身于和暖的春风里,形容受到良师的教诲、熏陶。与对“景物”的感受无关。神清气爽:形容人神志清爽,心情舒畅。目不暇接:形容东西太多,眼睛看不过来。美不胜收:形容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看不过来)。其主语不能是人,只能是物。

  3.下面文字有一句有语病,请先写出有语病句子的序号,然后加以修改。(2分)

  ①你倘若在餐桌上向人问起最近在读什么书,谈谈对于约瑟夫·布罗茨基的看法,多半会引发莫名的眼神。②人们甚至耻于提及一些词汇。③在王蒙高声说“躲避崇高”十多年之后,人们不仅践踏它,讥讽它,还躲避它。

  有语病句子的序号:________

  修改:答案 ③ 语序不当。应改为“不仅躲避它,讥讽它,还践踏它”。

  解析 考生应先逐句根据语感感受,然后再进行语法分析。可看出③句中一些词语语序不当,从程度由浅入深上说,应是“躲避”“讥讽”“践踏”。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2分)(  )

  “人”字一撇一捺仅两笔,却不好写。一笔写权利,一笔写责任。每个人都有做人的权利,同时又肩负做人的责任,没有没权利的责任,也没有没责任的权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的双肩,一肩挑权利,一肩挑责任,从而走完人生旅程。

  ①只企盼人人为我,不意愿我为人人

  ②坐享其成,依赖施舍,就会堕落为寄生虫

  ③只知道享受生活,不愿意创造生活

  ④不承担责任、不履行义务的人

  ⑤放弃自己权利的人,专看别人的眼色行事,专靠别人的脑袋思考,就会沦落为奴才

  A.⑤②④③① B.⑤④③①②

  C.④③①②⑤ D.④②①③⑤

  答案 B

  解析 分析题目所给文段可知,语段主要讲的是人的一生肩负着权利和责任,横线处的内容应是从权利和责任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的。⑤说的是放弃自己权利的人的情况,①②③④是讲不承担责任、不履行义务的人的情况,④引出话题,①②③具体阐述不承担责任、不履行义务的人的表现,其中②是对④③①的总结。

  5.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7分)

  又到一年一度的“学雷锋纪念日”,传统的慰问、义诊等“规定动作”如期而至,相关报道也在这一天达到高潮,一些商家以雷锋为噱头的各种“秀”也层出不穷,很是热闹。这些高调、密集的“学雷锋”活动,固然能掀起一股助人为乐的旋风,但想让雷锋精神真正渗透到我们的社会生活当中,单靠一些已经程式化的活动,无疑是不现实的。

  对“传统的慰问、义诊等‘规定动作’”的“学雷锋”活动,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阐述。(要求:表达简明连贯,言之成理。150字左右。)

  答:答案 (示例)我不赞同这样的活动。一阵风似的“学雷锋”活动难以持久,还会让人有作秀的怀疑,从而影响其社会效果。学雷锋重在内化于心,外现于行,贵在内心持久的善念,以及由此产生的自发善举。经过多年积淀,雷锋精神被赋予了众多内涵,如钉子精神、奉献精神等。雷锋并不“高大全”,英雄也不需“伟光正”,只要存善念,行善举,人人皆可成“雷锋”,“学习雷锋日”不应单纯是纪念某个人的节日,而应成为我们所有人的节日。

  解析 材料主要在评述“学雷锋纪念日”的程式化活动,一方面具有积极意义,一方面又不能使雷锋精神渗透到我们的社会生活当中。题目要求对“学雷锋”活动发表看法,考生可以赞同这样的活动,也可以反对;答题时应注意充分阐述理由,注意字数限制。

  三、古诗鉴赏(24分)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注]

  孟浩然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注 本诗是作者长安求仕不第后漫游吴越时所作。桐庐江,即桐江,在今浙江省桐庐县境内,诗中的“建德”也指桐庐江。广陵,即扬州,诗中的“维扬”“海西头”均指扬州。

  (1)首联中的“急”字因“引人遐思、情意深切”历来被人们赞赏,请简要分析。(3分)

  答:(2)颔联写景有何特色?请简要赏析。(3分)

  答:答案 (1)“急”既写出江水不舍昼夜,急速东流的情状,又使人感觉江水似乎无法控制,在急于寻找自己的归宿,而自己空度岁月,无所归依,心情也急切不安。

  (2)①视觉和听觉相融合:残月孤舟,这是诗人眼中所见;风打树叶声,这是诗人耳中所闻。②借景抒情:借秋日夜晚桐庐江上萧索、零落的景象,表达诗人失落飘零、迷惘悲苦、孤寂无依的心绪。

  7.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小重山

  汪 藻

  月下潮生红蓼汀。浅霞都敛尽,四山青。柳梢风急堕流萤。随波处,点点乱寒星。

  别语寄叮咛。如今能间隔,几长亭。夜来秋气入银屏。梧桐雨,还恨不同听。

  (1)简要分析下片“夜来秋气入银屏”一句中“入”字的艺术效果。(3分)

  答:(2)清代沈雄《柳塘词话》中说,“柳梢风急堕流萤。随波处,点点乱寒星”虽脱胎于诗人庾信“秋风驱乱萤”,“而景自胜”。结合词句作简要赏析。(3分)

  答:答案 (1)“入”是“穿透”的意思,写出了秋气的浓重,表现了词人内心深重的凄凉。

  (2)都写了秋风和乱萤。庾诗突出了秋风的肃杀,较为直白。汪词借“柳梢”写秋风,以“点点乱寒星”比喻乱萤,生动且具有较强的画面感,能更好地渲染烘托情感。

  8.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秋夜曲

  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秋思赠远(其一)

  王 涯

  当年只自守空帷,梦里关山觉别离。

  不见乡书传雁足,唯看新月吐蛾眉。

  (1)“当年只自守空帷,梦里关山觉别离”包含两重对比,请具体说明。(3分)

  答:(2)“漫漫轻云露月光”和“唯看新月吐蛾眉”都写到月亮,各有什么作用?(3分)

  答:答案 (1)第一重对比是写当年自己甘愿与妻子离别独守空帷,现在感受到别离之苦;第二重对比是写梦境里历经千山万水和妻子相会,醒来后两人仍处别离之中。

  (2)“漫漫”句渲染了朦胧幽静的氛围,衬托出孤枕难眠的思妇形象。“唯看”句由新月联想到远方的妻子,写出了思念和无可奈何的怅惘。

  9.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6分)

  [越调·寨儿令]西湖秋夜

  张可久

  九里松,二高峰,破白云一声烟寺钟。花外嘶骢,柳下吟篷,笑语散西东。举头夜色,赏心归兴匆匆。青山衔好月,丹桂吐香风。中,人在广寒宫。

  (1)作者在写这首元曲时调动了哪些感官?请简要分析。(3分)

  答:(2)请简要赏析“青山衔好月,丹桂吐香风”两句。(3分)

  答:答案 (1)调动了听觉、视觉、嗅觉等。写“一声烟寺钟”“嘶骢”“吟篷”“笑语”,调动了听觉;写“松”“高峰”“白云”“花”“柳”“丹桂”“夜色濛濛”“青山衔好月”,调动了视觉;写“香风”,调动了嗅觉。

  (2)青山衔住了皎洁的月亮,朵朵丹桂吐出了阵阵馨香。这两句运用了对偶、拟人的修辞方法,形象生动地描绘了西湖秋夜的景色。“衔”“吐”二字化静为动,动静结合,妙趣横生。这两句通过对静美自然景色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解析 (1)本题设置得比较新颖,题目要求对作者在写作时调动的感官加以分析说明。在解答此题时,需要对整首元曲逐句分析概括。不难得知,作者从听觉角度写了钟声等,从视觉角度写了青山、明月等,从嗅觉角度写了香风。

  (2)赏析诗句,要在准确把握诗句内容的基础上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分析诗句运用的表达技巧,如修辞方法、表现手法等,明确表达技巧后,要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这种技巧是怎样运用的,有什么表达效果;二要注意把握诗句描写的景物或人物的特点;三要分析诗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等。

  2017高考预测考试语文试卷二

  一、名句名篇默写(6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芳与泽其杂糅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屈原《离骚》)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列坐其次。(王羲之《兰亭集序》)

  (3)舞幽壑之潜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风烟望五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

  答案 (1)唯昭质其犹未亏 (2)引以为流觞曲水

  (3)泣孤舟之嫠妇 (4)城阙辅三秦 (5)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6)山气日夕佳

  二、语言文字运用(15分)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4分)

  ①世界文学________(cuǐ càn)的星空中又一颗巨星陨落了!②马尔克斯的去世引发了互联网世界几乎是排山倒海般的缅怀。③但这似乎与逝者没有多大关系,因为真正能打开《百年孤独》沉下心读完全书的人恐怕只是凤毛鳞角。④而纪念一个作家最好的方式莫过于亲近他的作品,从这个意义上说,通过马尔克斯离世这件事,让人们更加意识到自己的感情已变得多么空洞苍白。

  (1)根据括号内的拼音填写正确的汉字。(1分)

  (2)文中有一个错别字,请指出并加以修改。(1分)

  答:

  (3)材料中有一处语病,请写出序号并加以改正。(2分)

  序号:________

  修改:答案 (1)璀璨 (2)“鳞”应改为“麟” (3)④ “通过”和“让”删去其一。

  解析 (1)“璀璨”一词笔画繁多,结构复杂,书写时应注意不要写错。(2)“凤毛麟角”的“麟”指的是麒麟,所以不能用“鱼鳞”的“鳞”。(3)“通过”与“让”连用,句子缺少主语,可删去“通过”或“让”。

  3.在下列句子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2分)(  )

  ①要彻底根治“中国式过马路”的陋习,仅仅寄希望于运动式的治理并不________,倡导交通文明,增强法律意识,完善道路设施,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②近年来,学生中的各种越轨行为日益严重,乃至对同伴、亲友的生命________,连基本的出于人道的社会责任感都丧失殆尽……所有这一切决不是危言耸听!

  ③21日上午,在四川省博物院“大篷车”流动博物馆走进眉山的活动现场,文物鉴定专家甘晓忙得________,几十名等候鉴定的市民将他围了个水泄不通。

  A.理想   等闲视之   不亦乐乎

  B.现实 等闲视之 不能自已

  C.理想 漠然视之 不能自已

  D.现实 漠然视之 不亦乐乎

  答案 D

  解析 理想:对未来事物的想象或希望(多指有根据的、合理的,跟空想幻想不同);符合希望的,使人满意的。现实:客观存在的事物;合于客观情况。等闲视之:当作平常的人或事物看待。漠然视之:对人或事物不关心不在意。不能自已:不能抑制住自己的感情。不亦乐乎:原意是“不也是很快乐的吗?”现在常用作补语,表示达到极点。根据语境,D项最恰当。

  4.下列句子中,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2分)(  )

  A.公司这一举措深受广大员工欢迎,所以其他公司纷纷效尤。

  B.学生会经过调查研究,发现学校图书管理存在严重问题,因而责令学校相关领导进行整改。

  C.我们邀请您参加我们的毕业晚会,您如能光临,我们会感到莫大荣幸。

  D.您刚才说的话我有几处不明白,特来垂询。

  答案 C

  解析 A项“效尤”指明知别人的行为是错误的而照样去做。用于此处感情色彩不当,应改为“效仿”。B项“责令”指命令(某人或某机构)负责做成某事。用于上级对下级。应改为“恳请”。D项“垂询”为敬辞,称别人(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询问。应改为“请教”。

  5.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7分)

  材料1:博物馆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并对那些有科学性、历史性或者艺术价值的物品进行分类,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文化教育的建筑物、地点或者社会公共机构。博物馆是非营利的永久性机构,以学习、教育、娱乐为目的,对公众开放,为社会发展提供服务。

  材料2:千疮百孔的阿富汗喀布尔国家博物馆大门前,一块石碑上的铭文写着:“只有它的文化活着,这个国家才活着。”战争中的人类当然是弱势群体,但在世界最古老文明的发祥地,还有另一个比这些活着的弱势群体更弱势的群体:“死去”的文物。

  你对博物馆有怎样的认识?请简要阐述。(要求:表达简明连贯,言之成理。150字左右。)

  答:答案 (示例)每一座博物馆,都是一个承载着文明的场所,都可以让人们在感受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了解世界。然而,在一些地区,博物馆因战火的侵袭而变得岌岌可危。我们希望那些肆意妄为的破坏者能够珍惜这些“死去”的文物,让这些传承文明的博物馆走出战乱的阴影。要知道,有些东西即使失去,还可以挽回;而有些东西一旦失去,就再也不会拥有。

  解析 材料1是对博物馆的介绍,表现其强大的文化功能。材料2则从战乱中的博物馆遭受破坏这一角度进行思考,谴责了破坏博物馆的这一行为。具体解答时,可以将这两个方面进行巧妙的衔接,阐述自己对这一现象的看法。

  三、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晴、雨、霁三游西湖

  史 鉴

  钱塘为东南佳丽,而西湖为之最。重山环之,名藩枕之,凡峰峦之脉络,城郭之逶迤,台殿亭榭之参错,举凌虚乘空以临其上,天光水色,颠倒上下,烟云起灭,其状万殊。而酒棹游橹往来交互,歌吹之声相闻,自春而夏,夏而秋,秋而冬,无日而息也,其盛矣哉!客来钱塘时,侨居宝石山上,湖之胜,尽在几席下,然犹以未即其中为恨,故连为三游焉。虽所遇之景不同,而所得之乐无不同也。

  二月望日,其始游也,主则邦彦,客则佥宪、启南、继南、立夫、沈明德暨予凡七人。时春日妍丽,湖水明净,万象在下,柳色微绿,梅花犹繁盛,点缀远近。篙师刺船,纡回宛转,傍湖徐行,而卖花献技之人,皆乘小红船凫飞水上,迎前尾后,由东至南,由南至西、至北,复至东而休焉。遇胜而登,适兴而返。感今悼昔,形诸诗歌,有唱斯和,虽兴寄不同,然皆沨然成音,可讽咏也。凡所履历,并记之:孤山在湖北,去岸犹二里许,无所连系,林和靖墓在其上,后人建祠肖白香山、苏东坡并和靖,曰“三贤堂”。庆乐园在湖南,今废,惟太湖石在耳。园昔为韩侂胄山庄,初名“胜景”。后韩侂胄诛,入官,更今名云。

  后五日,其再游也,主则杭人归生,客则惟邦彦、明德不至,余咸在,凡六人。是日风雨交作,船不得出外湖,惟在断桥内迤逦行耳。顾望四山,云雾蒙幂,俨如水墨画中。继南笑指曰:“天殆欲别出一奇乎?然对此无言,山灵亦将笑人矣。”因共联一律。

  又后二日,其终游也,合始游、再游之主与客凡八人。时宿雨新止,天宇朗然,日光漏云影中,乍明乍灭。群山尽洗,绝无尘土气。空翠如滴,众壑奔流,水色弥茫,湖若加广,草木亦津津然有喜色焉。遥望云气出山腹,如白浪在大海中汹涌不定。方欲赋一诗记之,而佥宪赴臬司招,竟不及成章而散。噫!客志此久矣,私心以一至为足,而今乃三焉。天又随所至辄改张其观以示,若使尽识之;况主客多能言,清而不固,丽而不侈,乐而不流,因次第书之。(选自《西湖游记选》,有删改)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侨居宝石山上      侨:寄居异乡

  B.立夫、沈明德暨予凡七人 暨:及,与

  C.篙师刺船,纡回宛转 刺:用篙撑

  D.后人建祠肖白香山 肖:肖像

  答案 D

  解析 肖:动词,雕塑人像。

  7.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够表现作者三游西湖“所得之乐”的一组是(3分)(  )

  ①其盛矣哉 ②湖之胜,尽在几席下 ③有唱斯和,虽兴寄不同,然皆沨然成音,可讽咏也 ④俨如水墨画中

  ⑤草木亦津津然有喜色焉 ⑥私心以一至为足

  A.①③④ B.③④⑤ C.①④⑥ D.②⑤⑥

  答案 B

  解析 ①②是在三次游览之前对西湖景色的描绘。⑥是作者游览之前的想法。

  8.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头极力描写西湖景色之优美,游人娱乐之热闹,为下文写作者游览西湖、描写西湖的美景做铺垫。

  B.作者在初春晴天、雨天、雨后三种情况下游赏西湖,欣赏到了西湖的不同景色,都是尽兴而归,没有留下一点遗憾。

  C.从结构上看,文章先总述西湖美景,然后分述三次游览西湖的经过,最后总述写文章的原因,层次清晰明了。

  D.本文综合运用了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既记叙了游览的过程,又描绘了西湖的景色,还抒发了游赏之乐。

  答案 B

  解析 “没有留下一点遗憾”错。文中最后一段说“方欲赋一诗记之,而佥宪赴臬司招,竟不及成章而散”,可见作者在第三次游赏西湖时有些许遗憾。

  9.请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然犹以未即其中为恨,故连为三游焉。(3分)

  译文:(2)遇胜而登,适兴而返。感今悼昔,形诸诗歌。(3分)

  译文:答案 (1)但仍然因为没有亲临其中而遗憾,因此连续三次游览西湖。

  (2)(我们)遇到美景就上岸,尽兴而归。感慨今日并为过去而感伤,把这种心情用诗歌表现出来。

  参考译文

  钱塘郡是东南地区的名胜,而西湖是其中最美的地方。层层山脉环绕着它,有名的重镇紧靠着它,那些起伏连绵的山峦、曲折连绵的城郭、参差错落的台殿亭榭,都凌空面对着它的上方。天光水色,上下颠倒,烟云升起消失,它的形状各不相同。而游船来来往往互相交错,互相能听到对方唱歌吹奏的声音,从春到夏,从夏到秋,从秋到冬,没有一天停止过,真是热闹啊!我初来钱塘时,寄居在宝石山上,西湖的美景,都在案几坐席之下,但仍然因为没有亲临其中而遗憾,因此连续三次游览西湖。虽然看到的景色不同,但得到的快乐没有什么不同。

  二月十五日,是我第一次游览西湖,这次游览的主人是邦彦,客人是佥宪、启南、继南、立夫、沈明德和我,共七人。当时春光明媚,湖水明净,一切景物都倒映在湖水中,柳树才绿,梅花开得仍然很繁盛,远远近近地点缀着。船夫划着船,曲折回旋,在湖上徐徐前行,而卖花献艺的人都坐着小红船像野鸭一样在水面上滑行,或在我们船的前面迎接,或跟在我们船的后面,从东到南,从南到西、到北,又到东才停止。(我们)遇到美景就上岸,尽兴而归。感慨今日并为过去而感伤,把这种心情用诗歌表现出来,有唱就和,虽然起

  兴寄托不同,但都婉转成音,可以讽诵吟咏。所有这次游览经过的地方一起记下来:孤山在湖的北部,距离湖岸二里左右,与岸没有连接的地方,林和靖的墓在孤山上面,后人建立祠堂雕塑了白香山、苏东坡和林和靖的形象,命名为“三贤堂”。庆乐园在湖的南面,现在已经荒废了,只有太湖石还在。这个园子原来是韩,当初名叫“胜景”。后来韩,这个园子被朝廷没收,换成了现在这个名字。

  五天后,我第二次游览西湖,主人是杭州人归生,客人只有邦彦、明德没有来,其余的人都来了,共六人。这一天风雨交加,船不能到外湖去,只有在断桥内曲折缓行罢了。远望四面的山峦,云雾笼罩,好像在水墨画中。继南笑指着山峦说:“上天大概要另外显示一个奇景吧?但是我们面对这样的奇景却不作诗,山灵也要笑我们了。”于是一起作了一首诗。

  又过了两天,我最后一次游览西湖,集合第一、二次游览的主人和客人一共八人。当时夜雨刚刚停止,天空晴朗,阳光从云影中漏下来,时亮时暗。群山都如同洗过一样明净,一点尘土的气息也没有。草木的绿色好像能滴下来,众多的沟壑中流水奔腾,水气弥漫,西湖如同变大了一样,草木也湿漉漉的仿佛有喜悦的神色。遥望云气从山中飘出来,如同白浪在大海中翻滚,汹涌不定。我们正要写一首诗记下来,佥宪却要赶赴到提刑按察使司去,最终我们没有写完诗就散了。啊!我立志到这里来游览很长时间了,自己以为来一次就满足了,现在却来了三次。上天又随着我的到来总是改换它的面目给我看,好像要使我看到它的全部面目;况且主客大都能言善辩,高洁而不固执,风流而不过度,快乐而不放纵,于是按顺序记下这几次游览。

2017高考预测考试语文试卷训练

为了预测高考而出的预测试题,虽说不敢说命中率是百分百,但还是有所价值所在的。参加高考的同学在备考语文这门科目时需要多做预测题。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2017高考预测考试语文试卷,仅供大家参考! 2017高考预测考试语文试卷一 一、名句名篇默写(6分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文章

  • 2017高考预测考试语文试卷集锦
    2017高考预测考试语文试卷集锦

    为了预测高考会出什么题目而出的预测试题,虽然说命中率不是百分百,但还是有所价值的。参加高考的同学在备考语文这门科目时需要多做。下面是学习啦

  • 2017高考预测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7高考预测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

    为了预测高考会出什么题目而出的预测试题,参加高考的同学在备考语文这门科目时需要多做。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2017高考预测考试语文试卷,

  • 2017高考预测考试语文试卷汇总
    2017高考预测考试语文试卷汇总

    预测试题是为了预测高考会出什么题型而出的试题,参加高考的同学在备考语文这门科目时需要多做预测试题。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2017高考预测

  • 2017高考预测考试语文试卷汇编
    2017高考预测考试语文试卷汇编

    参加高考的同学在备考语文这门科目时需要多做预测试题。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2017高考预测考试语文试卷,仅供大家参考! 2017高考预测考试语文

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