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考试网 > 学历类考试 > 高考频道 > 高考科目 > 高考语文 >

2017年语文高考试题及答案(2)

时间: 刘惠25 分享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5分)

  你清楚地看到,过渡包装实在有三大弊端:一是① 。比如我得花28元买一斤没有换包装时只卖18元的糖果,可是那又厚又大的糖纸也以28元一斤卖给我了。二是② 。那些印刷精美材料华贵的包装,生产出来就是为了被撕碎丢弃的,如同一些生命生下来就是用来浪费的。三是③ 。你受的教育使你是一个天然的环境保护主义者,懂得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于是你不得不忧虑这些弃物对环境的污染。

  17.下面这张邮票的图案为国际和平年的徽标,请写出徽标的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50个字。(提示:图案中的外文可忽略。)(6分)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杭州图书馆允许拾荒者、无业游民入馆,让他们在设有空调的书馆内免费阅读、看影视、上网、听音乐。图书馆对他们的唯一要求,就是把手洗干净再阅读。这个做法已经坚持了十余年。因此,杭州图书馆被称赞为“史上最温暖的图书馆”。

  曾有读者对身边的流浪读者散发异味而感到不满,无法接受,说允许他们进图书馆是对其他人的不尊重。对此,馆长回答,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您如觉不便可更换座位,或者选择离开。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将你的看法写一篇评论。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体现你的思考。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17年语文高考试题参考答案

  1.B【解析】“坚实的理论”有误,《圣经》不是理论,是宣传教义的训诫,说它是“坚实的”,错误非常明显。

  2.D【解析】“自__产生以来”有误,对“好奇”的诋毁主要是在1 7世纪以前,而且也不是所有的基督__如此,1 7世纪以前的科学家,很多是基督__但他们仍然保持“好奇”,探求真理。如,哥白尼是一名教士,从小就对太阳的东出西下好奇,研究天文,4 0岁时提出了日心说,并经过长年的观察和计算完成他的伟大著作《天球运行论》,否定了教会的宇宙观。

  3.C【解析】文章是阐述1 7世纪以前宗教对人思想的禁锢的,没有D项的这层意思。

  4.C【解析】这里讲的是两件事:击向思多和讨吐谷浑。选肢项已断开,关键是“还之”要不要断开,考虑这两件事有时间上的间隔,不是紧接着的,故断开。 “清江”是地名,双方交战的地点, “破之”是结果,也断开。“道”为行政区,相当于明清时的府,不能理解为道路,故跟前不跟后。种题运用“排除法”会比“选择法”的难度降低很多。

  5.C【解析】封邑是君主把自己国土中的某一地方的财政收入奖励给某一个人,即该地的税赋归被封者。是古代君主对臣下的一种物质奖励。一般受封邑的是君主的兄弟们或叔伯等近亲属,也有少量的封邑给那些对国家功劳很大的人。

  6.A【解析】“运用兵法屡立战功”有误,文中没有提供这个信息。

  7.(1)皇上降下密诏,派他经营治理江南,守候观望的动静。(译出大意给2分,“使”“经略”“伺候”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我再次来到沧海,不能完成渡海征战的愿望,上天不给我时间,我将辞别人世了。(译出大意给2分,“临”“利”“时不我与”句式等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解析】(1)“使”:派,派遣。要注意皇上与周法尚的地位。 “经略”:筹划治理。“伺候”: 守候观望。

  (2)“临”:到。 “利”:与愿望相符合。 “时不我与”,宾语前置。

  【参考译文】

  周法尚字德迈,汝南安成人。周法尚小时就果敢勇毅,有气概,好读兵书。

  高祖受北周禅让后,授法尚巴州刺史,在铁山击破三酶叛蛮,又随柱国王谊打走陈国的进犯。他升任衡州总管、四州诸军事,改封为谯郡公,食邑二千户。后来皇上巡幸洛阳,召他,到引见皇上时,皇上赐他金钿酒锺一双,彩缣五百段,良马十五匹,奴婢三百口,给鼓吹一部。法尚坚决推辞,皇上说:“你对国家有大功,特别给你一部鼓吹,是想让你的乡亲们知道我很宠爱你。”一定要给他。过了一年多,转任黄州总管。皇上降下密诏,派他筹划治理江南,守候观望的动静。到了伐陈战争打响,他以行军总管身份,隶属于秦孝王,率水军三万出于樊口。陈国城州刺史熊门超出兵拒战。法尚打败他们,在阵前活捉了熊门超。转任鄂州刺史,不久升任永州总管,安抚岭南。赐他彩缣五百段,良马五匹,仍给黄州兵三千五百人为其帐内近侍。陈国的定州刺史吕子廓占据山洞谋反,法尚率兵到岭南,吕子廓的兵众一天天散去,只和一千多人逃走守险,其左右杀了他而投降。

  炀帝继位后,法尚转任云州刺史。三年后,转任定襄太守,升任金紫光禄大夫。次年,黔安夷向思多造反,杀了将军鹿愿,包围了太守萧造。法尚与将军李景分路讨敌。法尚在清江打破向思多军,斩首三千多级。还京后,跟从隋炀帝征讨吐谷浑。法尚另出松州道,追捕逃亡者,一直追到青海。隋征讨辽东的战争爆发后,他率水军直指朝鲜道。正遇上杨玄感造反,法尚与将军宇文述、来护儿等打败叛军。他因功升任右光禄大夫,赐物九百段。当时,齐郡人王薄、孟让等举兵为盗,有十几万人,依保长白山。法尚屡与其战,屡挫其锐。次年,再临沧海,在军中病重,对长史崔君肃说: “我再次来到沧海,不能完成渡海征战的愿望,上天不给我时间,我将辞别人世了。我的大志未能实现,这是我的命,我又能怎么办啊!”言毕而终,时年五十九岁。追赠他为武卫大将军,谥号叫“僖”。

  8.两诗表现出的情感不同,一为感伤别离,一为积极进取。本诗的首联以事写情,语意双关。借送友人上路的具体行动,指出人生道路的艰难,前途悲凉,给全诗定下了深沉、惆怅的调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首联从送别之地入手,气势雄伟,襟怀宽广,视野开阔,虽有流露惜别之意、关切之情,也给人一种精神上的慰藉和鼓励。(点出情感不同给1分,两诗首联分析各2分。)

  【解析】“知人论世”是分析诗歌的原则之一。注释已经点明王勃写此诗的背景,知道了这样的背景,我们就不难理解王勃在此诗中所表达的悲凉、苦辛、失意之感。首联的“多”、“独”,充分反映了离别之时的愁烦心绪。《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是诗人在沛王府任修撰时所作,反映了诗人前期踌躇满志、奋发有为的思想性属。诗人此时的生活环境变了,思想感情也发生很大变化了,写出的诗也就迥然不同。答题时要注意先提出观点,再对诗句进行具体分析,结构为“总一一分”。

  9.尾联抒发了诗人对现实的感慨,发出如在梦中生活的感叹。“俱是梦中人”的“俱”字,他们“生涯共苦辛”的共同遭遇,既有表明自己怀友之诚,相思之切,也包含共同都前途难测的意思,彼此都像在梦里由不得自己。(总述2分,分析4分。)

  【解析】题目要求“结合全诗”,就全诗看,诗人既为朋友颠沛流离于千里道上而感伤,又自伤其远在千里之外的异乡。眼前道路崎岖漫长,展望未来满目悲凉,前程暗淡。把握这一点,就抓住了要点。尾联上句承诗题中的“别”字,下句直抒惜别之情。离开的人,还是留下的人,彼此都会在对方的梦中出现。从字面看,这联诗可以理解为王勃对朋友的安慰,表示无论走到天涯海角都会永远相忆。另一方面,联系中间两联,“俱是梦中人”实际是同病相怜。道路险远,诗人对朋友和自己的前程怀着无限忧虑,含义隽永深长。

  10.(1)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3)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每答出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则该空不给分。)

  11. (1)C项3分,D项2分,E项给1分;A、B项不给分。【解析]A项理解有误,小说的开篇是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由“但是”的转折引入下面的故事。B项, “小说批判了用自己的尺度去揣度别人的世俗”有误,写同事的感觉是用来对比的。

  (2)①采用欲擒故纵的手法,不直接对唐小虎的理想发表评论,留给读者思考的余地。②明知故问,含蓄地表达对唐小虎圆以自己的行动圆环卫工之梦的理解。③委婉地批评了小学生作文中的虚假现象。

  【解析】这一题的阅读区间在倒数第二段,实际已经给出了答案,但把结论直接说出来显得太直白,乏味,故采用这种委婉的表达。要从效果和含义两方面入手。要树立“全面”的意识。

  (3)①做事认真,看到不卫生的地方就主动清理,如他在银行门口、公园的举动。②质朴踏实,写作文不虚伪,实话实说,而且为“当一名环卫工”的理想,自觉以市政卫生为己任,看到乱张贴的广告就去清理。③坚轫执著,以理想鞭策自己,直至终生。【解析】从故事中分析,然后分条概括。

  (4)①情节安排合情合理。②“一丝不苟”是对上文讲述的唐小虎的故事总的评价。③领导认为他是市政部门的人,为后面揭示唐小虎“当一名环卫工”的理想作了铺垫。④河边是唐小虎出意外的地点,缠绕霓虹灯的铁丝是缘由。

  【解析】题干点明了“情节安排”,就要从情节的关联方面加以组织答案。这样的情节安排运用“误会”,关键是突出了“市政部门”,而唐小虎恰恰不是,为后文埋下伏笔。领导说的 “一丝不苟”,概括地评价了唐小虎做事认真,毫不马虎。

  12. (1)C项3分,A项2分,E项1分, B、D项不给分。【解析]B项“找钱学森告状”有误,D项大量篇幅介绍王永志是为了表现钱学森善于发现人才的。要从选文的写作意图入手,发掘传主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2)①表现了在“两弹一星”的发展中钱学森的重要作用,每次重大发射,钱学森都坐镇决策重大技术问题。②不管条件如何艰苦,钱学森都不畏艰难,亲临现场。⑧钱学森十分重视创新。

  【解析】要确立文本意识,人物传记的阅读,答题要注意围绕传主展开。

  (3)①社会主义建设有大批的科技人才,国家才会有大发展。②科学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创新,要培养会动脑筋,具有非凡创造能力的人才。③要将年富力强的人提到重要岗位上来。

  【解析】这一题是信息筛选,但有的考生很可能只看到钱学森在病房里和身边的工作人员长谈的内容,缺少“全面”意识,没有顾及其他方面。要考虑结合钱学森的言行,加以综合。如文中提到的“第二代务战略导弹让第二代人挂帅”就容易被忽略。

  (4)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王永志由于钱学森的推荐,得以脱颖而出。②钱学森具有高尚的思想品格,拥有广阔的胸襟,为了祖国富强积极推荐人才。⑧王永志具有扎实的功底和创新精神,敢于崭露头角,获得钱学森的赞赏。④钱学森凭着自己深厚的学识,善于发现人才,敢于突破论资排辈的藩篱,重用人才。

  【解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是韩愈的主要观点,思路从两方面展开:一是伯乐,二是千里马。由于有了伯乐钱学森,千里马王永志才得以脱颖而出。根据“相关链接”提供的材料,作为伯乐的钱学森高尚的思想品格是重要的条件。王永志计算出卸了600公斤燃料,火箭就会命中目标,既体现他的“逆向思维”,又表现了他扎实的功底,在大家都不赞成王永志的方案时,钱学森一听就同意,没有超群的才智是做不到的,“慧眼识珠”没有“慧眼”是做不到的。

  13.B【解析】不以为然:不认为是正确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①句的意思是不同意别人的观点。不以为意: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对人或事抱轻视态度。②句是说没把别人的话当回事,结果受损失了。满不在乎:完全不放在心上。形容对事情一点也不重视。③句表现的是别人在意的事,完全不放在心上。

  14.D【解析]A项,前后主语不统一,应在“成为北方一大强国”前补上“晋国”。B项,句式杂糅,应为“应征者大多是青年师生”或“应征者以青年师生为主”。C项,不合“把字句”规范,改为“不把读者的心理把握准”。

  15.“解析】语言的连贯,要把握好它表达的中心,这段话主要是处理好句子间的转折关系。语段中表示转折的关联词有两个: “但是”和“而”。 “但是”表示转折,引出同上文相对立的意思(“但是”和“而”的用法见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语段中“但是”的上文是“理据常常是我们判断正误的标准”,因此,后文就应当是对语言运用中偏执于“理据”的否定。“而”连接小句,表示相对或相反的两件事。可见他们都是与前文相对立的,理解了这一点,文意就容易理顺了。具有迷惑度的是语段的最后一句,据此很容易选择D项。作为总分结构的文段来说,此处的总说,强调要兼顾两面,没有偏倚任何一方。

  16.①价位借包装提升了②资源因包装浪费了③严重破坏了环境【解析】材料给出的是一个段落,有具体的语境,回答时要充分注意到这一点。仔细阅读全文,根据横线后文加以概括。

  17.图案为稻穗围绕着双手放飞一只鸽子,它象征着和平、友谊、五谷丰登。

  【解析】图徽说明类试题要求考生根据图中的有关内容,分析有关材料,辨别或挖掘某些隐含的信息,对材料进行综合性评价或推断,然后用恰当的语言表述出来。本题微标由三个元素构成:稻穗、双手、白鸽。揭示其蕴含的寓意:稻穗一一丰收,双手一一友谊,白鸽一一和平。表达上要条理清晰,语言简洁。

  18.【作文提示】

  作文要求“将你的看法写一篇评论”,实际上就规定了文体,那么“明确文体”就是按论说文的文体规范来写。这则材料来看,有两种写法,一是立论,谈正面的观点,支持、赞赏杭州图书馆的做法,并加以论证,说明支持的理由;二是驳论,先指出某些读者的错误认识,加以批驳,然后亮出自己的观点。这两种写法,可以用其中一种行文,也可以综合起来写。

  材料并无激动人心、感人肺腑的故事,也没有激烈冲突。但是,没有“故事”可能也是最好的故事。

  姑举几个写作的角度:

  之所以此举坚持了十年,是希望借此告诉人们:“人人生而平等”。对于弱势群体而言,图书馆可能是可以在精神上消弭与富裕阶层之间差异的一个重要机构。

  “史上最温暖图书馆”凸显特有的公共人文关怀。可以改变、教育一些人。“人人生而平等”不是一句空话。

  对于这些“特殊”读者,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一一不论是保安、清洁工,还是管理员,全都认同,说明平等已是普遍认识,已深入人心。

  在知识获取上,“让每个人都有汲取知识的权利”,这才是图书馆的职责。知识改变人,知识改变世界。

  之所以对此举无法接受,归根到底还是观念问题,认为图书馆是“高雅”人的活动场所,阅读是“文明”人的举止,正是这种关于“高等”和“低劣”的偏见,才使得“消灭低等民族”的悲剧得以产生。历史的教训必须记取。

  不可否认,杭州图书馆的“流浪读者”中,有部分是来消磨时光的,但也确实有酷爱读书看报的人。其实我们图书馆从早到晚在这里消磨一天的人挺多。很多学生在这里看书一看就是一天,住在附近的中老年人也常来“蹭”一天的空调,有的读者看书累了趴桌上或者坐沙发上打个盹,都是常事。流浪者在这里做的事情,和其他读者没有区别。


猜你喜欢:

1.2017年高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

2.高考语文基础知识试题汇编

3.高考语文课标试卷及答案

4.高考卷语文真题

5.高考语文考卷真题

6.高考全国卷一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

21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