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考试网>学历类考试>高考频道>高考科目>高考语文>

高考语文试卷百度_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2)

时间: 刘惠25 分享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一面墙的记忆

  青霉素

  日本人开进邾镇的那天,是个冬天里少有的好天气,太阳光温暖地洒在邾镇的大街上,也洒在大街两旁看景致的邾镇人身上。邾镇人棉袄里的虱子似乎也温顺起,这让人的脸上越发安静。

  一个日本兵掏出一把花花绿绿的东西抛过,散落在邾镇人的脚边,有人说是东洋糖,就有许多人争抢。拾粪的朱三也抢了两个,剥开一个扔到嘴里嚼,嚼出一嘴甜甜的羊奶子味。他和周围的人嘎嘎地笑,羊奶子味在笑声里飘散。朱三又剥开一个扔到嘴里,嚼着嚼着不动了,他看到空旷的邾镇大街另一头,一个人正走过。

  是邬先生。邬先生是邾镇的私塾先生,和女儿一起住在镇西的学馆里。此时的邬先生正一手端着书一手拄着竹杖,迎着日本兵的队伍一步一步不紧不慢地走着,阳光下银色的长须飘飘,青色的长衫飘飘。

  邾镇人安静起,他们看到邬先生并不避让越越近的日本兵,邬先生的目光越过日本兵的钢盔,注视着邾镇的上空。队伍前面的日本兵忽地亮出枪上的刺刀,一步步向邬先生逼近,邬先生依然我行我素,一步一步走在邾镇的大街上。

  爷爷讲这个故事的时候正躺在医院的病床上,说到这里时一口痰憋得他喘不过气,慌忙给他吸上氧气,慢慢地爷爷平静下睡着了。本这几天爷爷的病情稳定,是昨晚的电视新闻让爷爷烦躁不安的。新闻说邾镇市为了长远地发展,将把镇西的老城区全部拆除改建成商业区。爷爷一夜没睡,靠在床上吃力地写字,他说要给市长写一封请求信。

  爷爷的睡姿像一个受了委屈的孩子,戎马一生的躯体显得瘦骨嶙峋,刻着战争印记的脸上还悬着一滴眼泪。一个惊醒,爷爷坐了起,记忆里的阵痛让他不能入睡,往日的情景历历在目。

  一排刺刀插进邬先生的前胸,邬先生倒下去,血染红了他手中的书和竹杖,还有邾镇的大街。

  邾镇经历一阵骚乱后也很快恢复了往日的安静,唯一不同的是,除了多了一群日本兵就是大街上多了一个疯子。乱蓬蓬的头发遮住疯子大半个脸,一双脏手捧着一个破碗,见谁都笑。她是邬先生的女儿,邾镇人都知道以前是一个聪慧的女子。她在大街两旁的店铺门口讨饭也到有日本兵把守的地方去讨饭,她甚至不理会日本兵的狼狗的追咬。邾镇越越不安静了,随着日本兵经常遭到的袭击,日本兵就和他们的狼狗一样见谁咬谁。

  那一天,邾镇的大街上布满了日本兵的岗哨,一队日本兵推搡着遍体鳞伤的女疯子,不,是邬先生的女儿走。她的上衣已是一缕缕带血的布条,一根铁丝穿透她的胸前,又紧紧捆住她的双臂。翻译官高声宣布她的罪行:这就是游击队探子的下场,她送给游击队的情报让皇军蒙受重大损失。

  邬先生的女儿边走边痛斥翻译官,并对街两旁的人喊着,邾镇的乡亲们,别再容忍日本人了,我们要把鬼子赶出中国赶出我们的家啊!

  恼怒的日本兵当众割下她的舌头,她忽地挣脱出跑向街边,嘴对着一面墙用嘴里的血写出两个字:中国。然而,“国”字的一点没写完又被日本兵拉住,她又挣脱出,一头向墙上撞去。国字的一点补上了,她也倒在那面墙下。

  爷爷眼睛看着窗外,嘴唇抖动着,泪流满面。

  那面墙让邾镇的许多人站直了腰,那天晚上邾镇拾粪的朱三、剃头李及裁缝张等人都消失了,一直到多年后的那个秋天他们才出现在邾镇的大街上。

  那个秋天日本兵退却了,游击队进镇的那天下着雨。绵绵的秋雨湿透了邾镇的大街和大街上行进的队伍及街旁站立的邾镇人。队伍走到那面墙前停下,对着墙和墙上隐隐约约的字痕齐刷刷地敬礼。邾镇人在队伍里看到了朱三、剃头李、裁缝张。邾镇人还透过雨雾看到邬先生正从大街西头走过,银色的长须飘飘,青色的长衫飘飘。

  爷爷的病情一天天加重。爷爷清醒时就念叨,不知市长有没有看到我的信,昏睡中的梦呓是重复的一句话:留下那面墙啊。

  爷爷又一次昏睡过去,电视里正播放着市长领着一群人视察镇西区改造的画面。

  (选自《山东文学》2012年第8期,有删改)

  19.请简要分析第一段环境描写的作用。(4分)

  20.小说是如何安排行文线索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4分)

  21.请对小说最后一段进行赏析。(4分)

  22.小说表达了作者多方面的思想情感,请结合本文加以探究。(6分)

  七、写作(6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有一位牧师奉派到新教区,他发现前任牧师种了数百株郁金香,然而附近学校上学的学童走过花园,见花便摘。

  一天早上他站在花园里,有个上学的学童问他:“我可以摘一朵花吗?”牧师问:“你要哪一朵?”那孩子选了开得最美的一朵郁金香。牧师接着说:“这朵花是你的。要是把它留在这里,它过多大会儿也不会谢。现在采摘,只能活数小时。你把它怎么样?”孩子想了一会儿说:“我要把花留在这里,过一会儿再看它。”

  当天下午,有十多个孩子都在这里选择他们的花,每个人都同意把他的花留在园里,免得过早凋谢。那年春天,牧师送出了整个花园的花,但一朵花都没有糟蹋,还结交了大批朋友。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含义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高考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1.C

  2.C

  3.C

  4.D

  5.D

  6.A

  7.D

  8.B(根据第二段可以发现“学习敬德保民思想”属于无中生有。A 、C可以从第三段找到根据。D可以从第二段和第四段找到根据)

  9.B(病:疲惫不堪)

  10. B(B.都是连词,表转折,译为“却”;A.助词,的/主谓间,取独;C.介词,向/相当于“被”;D.连词,表承接/介词,因)

  11.A(③表现的是他的远见,④只是回答皇帝的问话,⑤表现的是他的勇敢)

  12.C(没有具体指出错误)

  四、(24分)

  13.(1)首恶已被诛杀,被胁迫相从者就不要再追究了。(“元”“胁从”“罔治”各1分)

  (2)傅鼐接受皇上的命令后,背着一箱子书徒步前往,率领家僮砍柴自己做饭。(“闻命”“负”“斧薪自炊”各1分)

  (3)果亲王掌权时,命令传到的地方,大臣们都恭敬地听从。(“任事”“声咳所及”“唯唯”各1分,句意整体1分)

  【参考译文】

  富察公名讳傅鼐,字阁峰。祖先世代居住在长白山,号富察氏。祖父额色泰,跟从皇太极出兵,立有大功。有四个儿子,次子骠骑将军噶尔汉辅佐康熙皇帝平定天下,生下富察公。

  傅鼐眉目俊朗,身材挺拔,声音高亢,精于骑马射箭,读书一目数行。十六岁时,被选入右卫,在雍邸侍奉雍正。担任护卫贴身跟随,片刻不离。雍正元年,补任兵部右侍郎。年羹尧因为大逆之罪被诛杀,要穷究他的党众,傅鼐对朝廷大臣说:“首恶已被诛杀,被胁迫相从者就不要再追究了。我侍奉皇上时间长久,能了解皇上的心思。倘若各位心里知道某人有冤屈却不说,这不是皇上的本意。”王公大臣因为傅鼐的话,使无数人得以平反昭雪。岳兴阿是九门提督隆科多的儿子。隆科多被重用而掌握大权的时候,对傅鼐以礼相待,傅鼐不与之交往。等到隆科多败落,傅鼐向皇上禀明岳兴阿无罪。皇上怀疑傅鼐与隆科多有私交,贬谪他戍守黑龙江。傅鼐接受皇上的命令后,背着一箱子书徒步前往,率领家僮砍柴自己做饭。

  在这之前,傅鼐在皇上面前曾经谈论准噶尔部的情况,皇上不以为然。用兵几年后,傅鼐所说的都得到验证,于是征召傅鼐回,授予他侍郎的官衔,让他担任军前参赞。还未出发,命令他仍然入宫侍奉皇上起居。皇上生病,所有治疗的事情都由他掌管。十二年春,皇上命令他到鄂尔多斯部落察看军情。半路上,发现几万敌人,快速向西行进。傅鼐当即奔赴拜达理,向大将军马尔塞请求说:“敌人自寻死路,(我们)可以轻而易举的取得胜利。我远道而,虽然兵力疲惫,还能一战。只是马的力量稍显衰退,希望大将军能给我几千骑兵助我出战。事情成功,功劳归于将军;事情失败,我领受罪责。”马尔塞默不作声,傅鼐再三请求,马尔塞不答应。傅鼐愤怒而激动,亲自率领自己的部队出兵,与敌人作战,大败敌军,缴获作战物资、牛畜数以万计。最终因为马力疲惫,不能连续追击。皇上听说之后,非常高兴,赐给他孔雀翎,调任佐平郡王军谋,斩杀大将军马尔赛在军队中示众。恰逢敌人有求降的想法,满朝的大臣都想派遣使者谈判讲和结束战争,皇上询问傅鼐,傅鼐叩头说:“这是国家的福气。”皇上的心意于是确定下。皇上就命令他和同都统罗密、学士阿克敦前往。

  傅鼐领命后快马赶到策凌部落。策凌集合十四鄂托、十四宰桑一起接见傅鼐,说:“议和不成,你回不去!”鄂托、宰桑,是中国语言十四路的头目之意。傅鼐叱责说:“走出嘉峪关又想回去的,是愚夫!我想着回去,我就不了。今日议和之事,事情成功,万世和好;不成功,三军横尸露骨。一句话就可决断。”各族首领面面相觑而退去。第二天,策凌按照约定写好奏章,请求傅鼐转奏皇帝,并遣宰桑同,献上橐驼、明珠等物。

  果亲王掌权时,对他的命令,大臣都恭敬地听从。傅鼐在场的时候,果亲王说话,傅鼐还未听完,就迎面抗拒说:“你错了!”果亲王不能忍受,雍正帝责备他说:“你知道果亲王说什么就说他错了?”傅鼐也不能回答。

  雍正帝驾崩,当今皇帝登基,傅鼐升任刑部尚书。因为错误推举参领明山、疏于督察家人两件事被免职。入狱,生病,刑部尚书孙嘉淦奏请皇上让他回到家中求医治病,皇上答应。死于家中。六十二岁。

  14. (1)通过秋风、古木、荒祠、雨水等意象,描绘了一幅秋风阵阵、古木沧桑、祠庙破败的古道秋景图(2分),营造了萧瑟凄凉的氛围(2分)。

  (2)借用卢生“黄粱一梦”的典故(2分),含蓄地表达了对步卢生后尘、热衷功名利禄的“名利客”的讽刺(2分)。

  16.答案:①②⑤③④⑦⑥?(错一处不得分)

  解析:阅读之后会发现,这七个句子可以分成两层:①至⑤句是一层,讲秋天气候特点,第①句属于总起句(总领句),根据第②句中“秋阳肆虐,温度较高”及第⑤句“故有‘秋老虎’之说”,可知②⑤句存在因果关系,第②句后面应该跟第⑤句,由第③句中的“容易伤风感冒,许多旧病也易复发”及第④句“被称为‘多事之秋’”可知,③④句同样存在因果关系,第③句后面应该跟第④句;⑥⑦句是第二层,提醒人们要注意秋季养生,第⑦句一定要排在第⑥句之前,二者先因后果。

  17.参考答案:(1)由高67级学生会和团总支承办充分展现我校“自主管理、主动发展,自主选择、个性发展”育人特色的、伟力药业又一次倾情赞助的我校第85届运动会持续了两天的激烈角逐后于日前圆满结束。(2)由高67级学生会和团总支承办伟力药业又一次倾情赞助的、持续了两天激烈角逐于日前圆满结束的我校第85届运动会充分展现了我校“自主管理、主动发展,自主选择、个性发展” 的育人特色。(5句信息要点每条1分,只要保证单句、没有语病、原意不变,其他改法亦可酌情给分;不是单句不给分)

  18.参考答案:(1)凌云逐月马踏长安展我辈风流(2)焚膏继晷志存高远露我辈锋芒(3)磨杵成针蟾宫折桂抒青春豪情(只要字数一致、句意通畅,就可酌情给分,不必严格对仗)

  19、第一段通过描写冬日的暖和,表现出邾镇人面对日军侵入时的安静和麻木,为下文邬先生的出场作出铺垫,烘托了邬先生面对日军时坚定自若的大无畏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4分)

  20、(1)小说采用双线结构。一条是爷爷对邾镇抗日英雄往事的回忆,另一条线是重病中的爷爷试图阻止政府拆除那面有着历史烙印、体现民族精神的墙,历史与现实交织在一起。(2分)

  (2)这样写将墙的历史与现实的命运进行对照,使小说行文跌宕起伏,极易吸引读者,同时拓展了作品的广度和深度,升华了小说的主题。(2分)

  21、小说结尾运用简练的文字,将爷爷的昏睡与市长视察镇西区改造的电视画面形成鲜明的对比,(2分)文字看似平淡却蕴含情感的波澜,意味深远,既表达了作者对那面墙命运的担忧,也引发了读者的深深思考,从而深化了文章主旨。(2分)

  22、(1)对邬先生父女的英勇无畏和民族气节的敬佩和赞扬;(2)对朱三等邬镇人开始的恭顺、麻木的否定和对他们后觉醒、反抗的赞扬;(3)对重病在床的爷爷不忘历史、保护历史文化遗迹的行为的肯定;(4)对当前只注重经济建设而忽视对有教育意义的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和民族精神传承现象的担忧;(5)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声讨。(每条2分,答出3条即可得满分)


猜你喜欢:

1.2017北京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百度文库

2.高考语文试卷模板

3.高考语文基础知识试题汇编

4.2017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5.2017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试卷百度_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2)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一面墙的记忆 青霉素 日本人开进邾镇的那天,是个冬天里少有的好天气,太阳光温暖地洒在邾镇的大街上,也洒在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文章

  • 高考语文试卷pdf_高考语文试卷答案
    高考语文试卷pdf_高考语文试卷答案

    高考高考不用怕,把它当作场游戏,放正心态勿浮躁,心态摆正忌焦虑,发挥最好的实力,冷静应对把题做,祝你考出好成绩,金榜题名创辉煌。下面是学

  • 高考语文试卷2017山东
    高考语文试卷2017山东

    不必每分钟都学习,但求学习中每分钟都有收获。祝高考成功!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高考语文试卷2017山东,仅供大家参考! 高考语文试卷2017山东

  • 高考语文试卷2017全国卷2文字版
    高考语文试卷2017全国卷2文字版

    考来考去,玩弄着分数游戏;莘莘学子,寒窗苦读争朝夕;理想和现实,一支笔写着距离;冰冷的象牙塔,不是追求的唯一;放松心态,相信自己,就有奇迹!祝

  • 高考语文试卷2017全国卷
    高考语文试卷2017全国卷

    相信自己就好了,没什么大不了的,真的,不用想太多,会什么做什么,你不会的他们肯定会的也不多,祝高考成功!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高考语文试卷

22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