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考试网 > 学历类考试 > 高考频道 > 高考科目 > 高考语文 >

金考卷5年高考真题语文答案

时间: 刘惠25 分享

  高考即将来临,祝各位考生考的全会,蒙的全对,并且高考必胜!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金考卷5年高考真题语文,仅供大家参考!

  金考卷5年高考真题语文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宋代的文化艺术比较兴盛,尤其是绘画艺术,在封建社会里也是一个高峰,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绘画高手和大量精品力作。其中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一幅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极大特点的、不可多得的绘画长卷。

  张择端是山东诸城人,在北宋画院供职。他的作品没有那种士大夫气,而多取材于民间生活。《清明上河图》以梁染为中心,描绘市民生活,社会经济状况,为后人提供了研究宋代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多方面的形象史料。这幅画有着多方面的价值,尤其是他以大量的笔墨、篇幅,描绘了数以百计的民众,表现其生活与生产劳动的场面。这在中国古代绘画中是不多见的,也是作者的可贵之处。

  展开这幅长卷,犹如步入八个世纪之前的繁华都市。画家以精细的手笔和入微的生活观察,刻画每一位人物、道具。每个人各有身份,各有神态,各有情节。房屋、桥梁等建筑结构严谨,描绘一笔不苟。车马船只面面俱到,谨严而不失全貌,不失其势。比如船只上的物件、钉铆方式,甚至结绳系扣都交待得一清二楚,令人叹为观止。再看城郊,树木苍苍,古河交纵,新枝吐绿,生机盎然。而整个都市街景,社会活动,繁而不乱,多而有序,并有疏密的节奏变化,反映出画家高度的画面组织和控制能力。据解放后对开封宋城的部分遗迹发掘考证,画中的许多地方,如虹桥、鼓楼、中心街道等,都是互有对证、表现准确的。尽管对“清明”的概念(是时令还是街坊地名等问题)还时有论争,但作品所蕴涵的巨大信息量是无可置疑的,也是在古代绘画中不多见的。

  《清明上河图》不但显示了高度的艺术成就,而且具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全图规模宏大,结构严密,引人人胜。它有界画的工整、准确的优点,又发挥了半工半写人物画的生动活泼,称得上妙笔神工。

  北宋、南宋均设有画院,这种专业创作制度的确立,促进了美术事业的大发展。宋代绘画与唐代相媲美,已是一般艺术史学界无争的事实。但在意识形态和艺术创作上,还是各有异同的。宋代花鸟画、界画趋向上升,人物画趋向下降。宋徽宗赵佶的花鸟精品和南宋马远、夏圭的山水名作,都能证实山水、花鸟画的高度成就。随着江南手工业的发达,城市经济一度兴旺,市民阶层形成并扩大,与之相应的文化得以确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正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的创新之作。与唐代阎立本、吴道子等大画家的作品相比较,张择端把创作的视角对准街衢市井,反映平民生活,这与表现帝王、贵族、宗教人物更具有民本、民生倾向。艺术走下神坛庙堂,走出深宫高墙,放弃附庸高贵的价值取向,转而趋向世俗化,是艺术创作上的一个飞跃。

  【注】界画,中国画中以界笔直尺画线的技法名称,中国画的画种之一。

  1.关于宋代绘画艺术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宋代绘画艺术的大发展,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绘画高手和大量的精品力作,使宋代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绘画艺术发展的最高峰。

  B.宋代绘画和唐代绘画在意识形态和艺术创作上各有千秋,但唐代因为未设画院,故导致唐代绘画的整体艺术水准稍稍逊于宋代。

  C.江南手工业的发达,城市经济的一度兴旺,市民阶层的形成并扩大,与之相应的文化的确立,这些因素对宋代绘画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D.宋代的一些绘画作品在表现帝王、贵族和宗教人物的同时,也关注平民生活,已经具有了突出的民本、民生倾向,这在艺术创作上是一个飞跃。

  2.关于《清明上河图》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清明上河图》展现的是公元八世纪的繁华都市景象,为后人提供了研究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等方面的形象史料。

  B.《清明上河图》反映生活入微,手笔精细,展现的内容繁而不乱,多而有序,规模宏大又不失结构的谨严、工整准确但又生动活泼,是一幅从内容到形式都令人称道的绘画精品。

  C.《清明上河图》以大量的笔墨和篇幅,描绘了数以百计的民众,表现其生活和劳动场面,同时蕴涵着巨大信息量,这两点在我国古代绘画中都是不多见的。

  D.《清明上河图》所体现出来的世俗化倾向,与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密切相关,这种倾向在当时无疑是一种创新。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本文主要是为了说明宋代的绘画艺术达到了封建社会的高峰,而《清明上河图》是文中的重要论据。

  B.本文在介绍《清明上河图》时,既有整体的介绍,也有局部的说明;既介绍了艺术成就,又介绍了研究价值;同时,对其产生的历史背景也做了必要的说明。

  C.宋代设立的画院,在制度上保证了当时绘画艺术的大发展。《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张择端也是这种制度的受益者。

  D.张择端的作品多取材于民间生活,走出深宫高墙,放弃附庸高贵,在这方面,《清明上河图》无疑是其最杰出的代表作。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6分)

  (一)文言文阅读(共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刘翊字子相,颍川颍阴人也。家世丰产,常能周施而不有其惠。曾行于汝南界中,有陈国张季礼远赴师丧,遇寒冰车毁,顿滞道路。翊见而谓日:“君慎终赴义,行宜速迭。”即下车;与之,不告姓名,自策马而去。季礼意其子相也,后故到颍阴,还所假乘。翊闭门辞行,不与相见。

  常守志卧疾,不屈聘命。河南种拂临郡,引为功曹,翊以拂①名公之子,乃为起焉。拂以其择时而仕,甚敬任之。阳翟黄纲恃程夫人权力,求占山泽以自营植。拂召翊问日:“程氏贵盛,在帝左右,不听则恐见怨,与之则夺民利,为之奈何?”翊日:“名山大泽不以封,盖为民也。明府听之,则被佞倖之名也。若以此获祸,贵子申甫②,则自以不孤也。”拂从翊言,遂不与之。乃举翊为孝廉,不就。

  后黄巾贼起,郡县饥荒,翊救给乏绝,资其食者数百人。乡族贫者,死亡则为具殡葬,嫠独则助营妻娶。

  献帝迁都西京,翊举上计掾。是时寇贼兴起,道路隔绝,使驿稀有达者。翊夜行昼伏,乃到长安。诏书嘉其忠勤,特拜议郎,迁陈留太守。翊散所握珍玩,唯余车马,自载东归。出关数百里,见士大夫病亡道次,翊以马易棺,脱衣敛之。又逢知故困馁于路,不忍委去,因杀所驾牛,以救其乏。觿人止之,翊日:“视没不救,非志士也。”遂俱饿死。

  (选自《后汉书&middot;刘翊传》)

  【注】①拂,暠之子。②申甫,拂之子。

  4.对下对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季礼意其子相也 意:明白

  B.常守志卧疾,不屈聘命 屈:屈意

  C.不听则恐见怨 见:被

  D.翊举上计掾 举:举荐

  5.以下几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刘翊重义守德的行为一组是(3分)

  ①家世丰产,常能周施而不有其惠

  ②君慎终赴义,行宜速达

  ③即下车,与之,不告姓名

  ④翊救给乏绝,资其食者数百人

  ⑤翊夜行昼伏,乃到长安

  ⑥视没不救,非志士也

  A.①③⑤ B.①②④ C.③④⑤ D.②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因为在一件关系种拂生死福祸的事情上帮了大忙,所以种拂要举荐刘翊为孝廉,但刘翊推辞了,正直的他耻于利用这种事来获取功名。

  B.后来发生战乱,当地的郡县发生饥荒,刘翊努力救济那些缺粮断粮的人,靠他而活下来的有几百人之多。

  C.见人有难,能够没有私心,倾其所有予以帮助救济,即使失去性命也在所不惜,诠释了我们神传文化中讲的“舍生取义”。

  D.刘翊坚守自己的志向,而不喜欢让人知道,不沽名钓誉,一直不肯接受朝廷的任命,表现了高尚的道德操守。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程氏贵盛,在帝左右,不听则恐见怨,与之则夺民利,为之奈何? (5分)

  译文:

  (2)又逢知故困馁于路,不忍委去,因杀所驾牛,以救其乏。(5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塞路初晴 雍陶

  晚虹斜日塞天昏,一半山川带雨痕。新水乱侵青草路,残烟犹傍绿杨村。

  胡人羊马休南牧,汉将旌旗在北门。行子①喜闻无战伐,闲看游骑猎秋原。

  【注】①行子:出行的人。

  8.本诗颔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边塞风景?(6分)

  9.请结合全诗分析最后两句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2)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 。沙场秋点兵。(辛弃疾《破阵子》)

  (3)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________,________。(陆游《游山西村》)

  乙选考题

  请从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汽车等待的时候 欧&middot;亨利(美)

  黄昏刚降临,穿灰色衣服的姑娘又来到那个安静的公园的偏僻角落。她坐在长椅上看书,一张大网眼的面纱罩住了她的头巾帽和安详恬静的眼睛。昨天同一时间她就来过,还有前天;了解这个情况的年轻人在附近徘徊。

  翻页时,姑娘的书从手上滑下,在椅子上一磕,足足滚落一码远。年轻人迫不及待地扑到书上,带着公园里和公共场合盛行一时的风度&mdash;&mdash;彬彬有礼地献殷勤,把书还给它的主人,用悦耳迷人的声调冒险说了句不相干的关于天气的话。

  姑娘从容不迫地打量着他,瞅着他整洁平凡的衣服和他没什么特殊表情的容貌。“你高兴的话不妨坐下,”她说,声音低沉爽朗,“光线太暗了,看书不合适。我宁愿聊聊天。”

  “你可知道,”他说道,“我很久没有看到像你这样了不起的姑娘啦!昨天我就注意到了你。美丽的小妞?”

  “不论你是谁,”姑娘冷冰冰地说,“你必须记住我是个上等女人。我可以原谅你刚才说的话,我请你坐下,如果这一请却招来了你的&lsquo;小妞&rsquo;,那就算我没请过。”

  “我衷心请你原谅。”年轻人央求说。

  “换个话题吧。现在谈谈这条小路上来来往往的人吧,他们去向何方?为什么匆忙?他们幸福吗?”

  “看看他们确实很有意思,”他顺着她的话说,“这是生活的美妙戏剧。有的去吃晚饭,有的去其他地方。真猜不透他们的身世。”

  姑娘说:“我不那样好奇。我坐在这儿是因为只有这儿,我才能接近人类伟大、共同、搏动的心脏。我生活中的地位使我永远感不到这种搏动。你猜得出我为什么跟你聊天吗&mdash;&mdash;贵姓?”

  “帕肯斯塔格。”年轻人回答。接着,他急切地期待她自报姓氏。

  “不能说,”姑娘举起一根纤细的手指,微微一笑,“一说你就知道我的身份了,不让自己的姓名出现在报刊上简直不可能。这张面纱和女仆的帽子掩盖了我的真面目。我跟你说话,是因为我想和一个没有被可鄙的财富和虚伪的社会地位所玷污的人谈话。哦!你不知道我多么厌倦&mdash;&mdash;钱!钱!钱!欢乐、珠宝、旅行、交际,各式各样的奢华叫我腻味透顶。”

  “我总是想,”年轻人吞吞吐吐地试探说,“钱准是个好东西。

  “够生活得舒舒服服就行啦。当你有了几百万-时&mdash;&mdash;,”她做了一个无奈的手势,t一叫人生厌的是那种单调。开车兜风,宴会,看戏,舞会,晚餐,一切都镀上了财富的奢靡色彩。有时候,香槟酒杯里冰块的叮当声就几乎让我发疯。”

  “你是干哪一行的,帕肯斯塔格先生?&rsquo;&rsquo;她问道。

  “我,”帕金斯达克先生宣称,“在饭馆里干活。

  姑娘稍稍一震。“不是侍者吧?”她问。

  “我是出纳员,就在&mdash;&mdash;”他们面前正对着公园的街上有一块耀眼的“饭店”灯光招牌&mdash;&mdash;“那家饭馆。”

  “你怎么不上班呢?&rsquo;&rsquo;她问道。

  “我值夜班,”年轻人回答,“再过一小时才上班。可不可以跟你再会面?”

  “很难说。也许&mdash;&mdash;不过我可能不再发奇想了。现在得赶快走啦,还有一个宴会。你来这里时也许注意到公园前面拐角的地方有一辆汽车,白色车身的。”

  “红轮子的那辆吗?”年轻人皱着眉头沉思地说。

  “对。我总是坐那辆车。皮埃尔在车里等我,他以为我在广场对面的百货大楼买东西。想想这种连自己的司机都不得不欺骗的生活,多么不自由。再见。”

  “现在天黑了,”帕肯斯塔格先生说,“公园里都是些粗鲁的人。可不可以陪你&mdash;&mdash;”

  “假如你尊重我的愿望,”姑娘坚决地说,“你就等我离开后,在椅子上坐十分钟。再见。”

  她在薄暮中迅速而端庄地离开了。年轻人看着她优美的身形走到公园边上的人行道,走向停着那辆汽车的拐角。他不怀好意、毫不犹豫借着公园里的树木的掩护,沿着与她平行的路线,牢牢盯着她。姑娘走到拐角的地方,看了看那辆汽车,然后走过汽车,朝街对面走去,走进了那家有耀眼招牌的饭馆,走到里面某个隐蔽的角落,取下帽子和面纱,坐到出纳员的位置。

  年轻人沿着人行道慢慢往回走。在转角上,他脚下碰到了一本小小的平装书,他认出是姑娘刚才看的书,漫不经心地捡起来,看到书名是《新天方夜谭》,仍旧把书扔在草地上,疑了片刻。然后他跨进那辆等着的汽车,往座垫上一靠,简单地对司机说:“俱乐部,昂里。”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年轻人不经意流露出轻佻的态度,不怀好意地跟踪那个姑娘,坐汽车到俱乐部,说明他属于内心空虚、无所事事的富裕阶层。

  B.穿灰色衣服的姑娘听到那个年轻人说在饭馆干活,神色略有变化,知道年轻人说了谎话,却不戳穿,可以看出她宽容而有教养。

  C.天黑了,为了姑娘安全,年轻人提出护送,却被姑娘坚决拒绝,主要是因为她、厌倦单调不自由的生活,同时也希望自己的愿望被尊重。

  D.两个人在谈话中都极力掩盖自己的身份,又巧合地指向了对方的身份,结局是各自回归真实的社会角色,这使小说具有很强的讽刺效果。

  E.小说构思巧妙,对两个人的身份一直秘而不宣,在情节发展中也未曾透露一点情况,结尾却峰回路转,使读者在惊愕之余,不禁拍案叫绝。

  (2)小说中穿灰色衣服的姑娘是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中两次写到姑娘读书,作者这样安排有哪些作用?(6分)

  (4)小说中的“汽车”在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等方面有不同的作用,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杜维明:中国文化的课堂有多大

  陈祖芬

  美国学生从小接受个人主义教育,强调人的独立。如今他们有兴趣聆听杜维明不那样思考问题,说人是一个个同心圆。中国传统士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道路,就这样设定。在中国文化背景下,人不是孤立的,是一个个互为影响的同心圆。

  杜维明运送的中国儒家文化,吸引了许多最有独立恩想、最不受束缚的哈佛学生!偌大一个哈佛,杜维明讲的中国文化的课堂最大。

  几百双蓝眼睛的追光跟着杜维明移动,身子是不动的。几百个人就是几百座雕像。直到听他说“可以提问了”,台下那几百人的群雕才好像经仙人指点,全都活了过来。

  前边的金发女生举起手,她披的外衣滑落下来,瘦削的身材穿着一件黑色背心。她高高举起裸露的洁白手臂,好像要把手伸进东方文化的神秘云雾里。

  杜维明的助教拿来麦克风走到举手学生前,我感觉那助教拿的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接力棒。课结束时,全场掌声哗哗,好像中国鞭炮,在西方世界震响。

  一次,他在教堂演讲儒学和__的对话问题。台下的牧师问身边的人:杜维明有没有加入教会?杜先生要给我们布道,效果一定好极了。英文世界里,传道士意味着代表上帝布道,意味着使命感。很多西方学者也称赞杜维明是儒学的传道士。

  杜维明在大讲堂里上课,常有些女学生占前排座位,超越儒家伦理地观察这位儒学权威的形貌衣着。她们会说出杜维明有怎样的几条领带,在什么场合系哪一条领带。她们很惋惜地觉得老师太不顾及自己了。老师的裤子上有一个小洞。当然,这个洞只有这些非儒家的女学生能看到。杜维明自己是不知道的。

  我想,这个洞就是著名一洞了。

  一次杜维明先生主持召开国际学术会议,资金一时没到。杜维明和他的助手只好拿出信用卡先支付会议费用。助手用自己的卡取出3万美元。再用杜维明给她的卡取,卡上没钱了。

  在杜维明的生活中,一定有不少的“洞”。他五年没在家过圣诞节了。因为圣诞长假,是他最可以飞行演讲的时间。唯去年圣诞他在哈佛病了。要不,圣诞他又要一路演讲过去&mdash;&mdash;台湾、香港、新加坡、北京。

  在哈佛,在英语世界,杜维明首创用汉语作为讨论语言&mdash;&mdash;哈佛儒学研讨会。我想,这决不仅仅是为了中国,而是为了人类&mdash;&mdash;在21世纪的世界,中国文化对人类可能有的贡献。

  杜维明的儒学研究,总和社会变迁、世界进步有关。中国文化和现代性碰撞激发的活力,使他注意传统资源和现代化的相关性,使他的儒学研究总具有开辟创新的能力,而他对中国文化精神血脉的坚守与弘扬,又使他多了几分传统士大夫的精神。

  传统的中国知识分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后来,这种士大夫精神失传,学子回到书斋。上世纪80年代初,杜维明要来大陆从事儒学活动了。那时大陆刚刚开放,一些大学对他要讲儒学还不大敢应承。

  他说:有些事情你不做没有人做。如今儒学和西方各种学术思潮的对话越来越活跃了。如果有好事者把杜维明乘坐飞机的航线一道道记录下来,大体可看出儒学在今日世界上传布发展的轨迹。

  杜维明的学问是动态的学问,是知行合一的学问。他的儒学能面对当代世界,与各种思潮建立沟通,接受现代性新模式的挑战,激活了许多黑眼睛蓝眼睛黄头发白头发。

  一天晚上七点钟,来到杜维明家里探讨儒学问题。和一屋子饱学之士在一起,我第一次觉得,中文比英文难懂。

  他们在讨论什么呢?学术和学术生命的活性&mdash;&mdash;中华民族的再生&mdash;&mdash;两岸三地的互动&mdash;&mdash;东西方价值取向重叠的可能性越来越大&mdash;&mdash;错过十年,我们就变成西方文明的消费国&mdash;&mdash;儒家伦理和在世界范围的普世价值&mdash;&mdash;中国经济的强大和中国文化在世界上可能发出的声音&mdash;&mdash;儒学重在身体力行&mdash;&mdash;知识群体的独立和尊严&mdash;&mdash;中学西学的微妙混合&mdash;&mdash;儒家的带有宗教性的情怀&mdash;&mdash;公众知识分子的角色&mdash;&mdash;美国国会请杜维明讲《论语》&mdash;&mdash;世界给你发言的机会,你发什么言?

  我想起哈佛校徽上的拉丁文:真理。

  这场壁炉前的讨论一直到午夜。我想起杜维明的话:“哈佛已经成为在英语世界中经常用普通话谈论&lsquo;国学&rsquo;(中国学问)的道场。”壁炉里的火,杜维明加了又加。思想的火,生生不息。一个夜晚对一个世纪来讲,自然短暂;在杜维明家壁炉前发出的声音,有如世纪般地深沉。

  1928年以来,杜维明是哈佛东亚系第一个华人系主任。不久前,北京大学成立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杜维明。2010年1月4日《文汇报》报道,美国留学中国的人数lO年增长6倍。2008年世界各国到中国留学的人数达20万&hellip;&hellip;

  (1)下列对传记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本文语言平实生动,文字富有表现力,通过记叙杜维明在世界各地传播中国儒家文化的典型事迹,真实具体地再现了传主的光辉形象,塑造了杜维明中国文化传播者的形象,读来令人振奋。

  B. “偌大一个哈佛,杜维明讲的中国文化的课堂最大”,这说明杜维明运送的中国儒家文化,吸引了许多最有独立思想、最不受束缚的哈佛学生!

  C.中国儒学文化,杜维明传播初期在大陆遭到冷遇;而在倡导独立自由的西方世界,却很快得到传播,产生广泛影响。很重要的原因是东西方文化背景不同,人们对事物的认知也不同。

  D.杜维明在大讲堂里上课,常有些女学生占前排座位,超越儒家伦理地观察这位儒学权威的形貌衣着。这一方面表明了杜维明具有极强的人格魅力,另一方面也写出这些学生学习不够专注。

  E.本文运用了比喻、拟人、对比、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运用细节描写的手法,具体形象地表现了杜维明的卓越精神。

  (2)杜维明生活中的“洞”具体指什么?可以看出他怎样的精神?(6分)

  (3)请赏析理解下面的句子。(6分)

  ①几百个人就是几百座雕像。直到听他说“可以提问了”,台下那几百人的群雕才好像经仙人指点,全都活了过来。

  ②一个夜晚对一个世纪来讲,自然短暂;在杜维明家壁炉前发出的声音,有如世纪般地深沉。

  (4)有人说杜维明是儒学的传道士,有人说他是传统的士大夫,有人说他是现代公众知识分子。你怎么看?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谈谈自己的看法。(8分)

  金考卷5年高考真题语文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需要我们去保持和发扬,可为什么作为道德行为准则之一的扶老携幼至今还没能成为某些人的自觉行为呢?

  B.筹备时间长达12年,拍摄周期长达13个月,素材影像超过120个小时的《帝企鹅日记》荣获第78届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奖是实至名归。

  C.这个暑假,省图书馆阅览室并未像往常一样“冷”下来,反而是人满为患。对此,负责人认为,这是一种社会进步的表现。

  D.3月7日,20多位女书画高手将在我院学生会组织的“&lsquo;三八节&rsquo;才女书画比赛”中欢聚一堂,舞文弄墨,一展风采。

  14.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纵观今年以来的五次准备金率上调,以及公开市场操作工具的频繁使用,其用意也均在于合理调控市场流动性、逐步消除物价上涨的货币因素。

  B.奈保尔后来许多虚构和写实的作品更直接地表达了他对世事的尖锐批评和对人生的深入思考,其中有些流露了对现代社会和人类本性的怀疑。

  C.崔天凯指出:中美两国历史文化传统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两国国情有很大差别,所以在人权问题上有不同的看法,这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D.强台风袭击这座日本海滨城市时,呼啸的狂风夹着密集的雨点哗哗地下了起来。一小时后,部分地段积水便深达60厘米,交通一度陷入瘫痪。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我并不以为人可以终日睡觉或用酒代饭, 。

  ①因为它也是生活之一部分。

  ②每到驿站必取出茶具,悠然沏起茶来自喝。

  ③他答得好:“行旅中难道不是生活吗。”

  ④有人规劝他说:“行旅中何必如此?”

  ⑤然而我觉得睡觉或饮酒喝茶不是可以轻蔑的事,

  ⑥百余年前,日本有一位艺术家是精通茶道的,

  A.⑤①⑥②④③ B.⑤⑥②④③① C.⑥②④③⑤① D.⑤①⑥④③②

  16.下面一段文字介绍了梁启超在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化取向”,请用一句话概括游欧后梁启超对西方文化的态度。(不能用否定句,字数不超过45字)(5分)

  游欧前梁启超的文化取向与新文化运动是一致的。游欧回来梁增加了反省现代性的支点,其与新文化运动原主持者间的关系是求同存异。所谓求同,就是认同新文化运动所彰显的几大原则:关注新青年,支持青年运动;民主与科学;精神解放,思想自由。所谓存异,即在于对“重新估定一切价值”这一“新文化的精神”的理解与把握,不尽相同。他主张对西方学说也不应盲从,坚持反对“科学万能”论,将西方反省现代性的视角有力的引入中国;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则反对全盘否定,主张借助西方科学的精神与方法,重新估价和整理国故,以发展新文化。

  答:

  17.看下面的漫画,根据要求答题。(6分)

  (1)用简洁的语言说明这幅漫画的内容。(3分)

  (2)写出漫画的寓意。(3分)

23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