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考试网>学历类考试>高考频道>高考科目>高考语文>

2017北京高考语文试题答案

时间: 刘惠25 分享

  六月,是金色的日子,是成功的开始,因为高考在六月。相信只要你问心无愧,高考时必定能胸有成竹。高考加油!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2017北京高考语文试题,仅供大家参考!

  2017北京高考语文试题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质论

  陶东风

  “文”、“质”作为对举的观念范畴,源自《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本是就其理想人格“君子”发论,后世论者一般认为早在先秦时期,孔子便已注意到了文章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孔子所说的“文”,指的是外观形式的文采。孔子所说的“质”,有人认为指内在实质,即内容;有人认为仍然是指形式表现的质朴无文;也有人认为这两者其实是相通的,表现形式的质朴无文,是由内容的质朴所决定的。“彬彬”,或谓“文质相半之貌”,或谓“文质备也”,或谓“美盛”之义,文质彬彬,即文质并茂。尽管后人释有歧义,但孔子提倡“文质彬彬”,就是强调文质统一,则无疑义。文与质的关系,既有统一的一面,也有矛盾的一面。就统一性而论,必有其质,方有其文,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就矛盾性而言,文可以反作用于质,而对质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这就构成了传统文论中的文质统一论。先秦诸子百家中也有把“文”与“质”的对立加以绝对化的说法,如道家、墨家和法家的理论实质有所不同,但都表现为重质轻文,甚至持“文灭质”之论。

  “文”被看作人为外加的甚至是扭曲本然的虚假饰物,他们要求去文就质。这一极端化的“文质”说,影响远不及儒家传统文论的“文质”统一说。汉代的扬雄继承和发挥了孔子文质兼备的思想,认为只有“华”、“实”相副,才能体现君子风范,文质彬彬合乎礼义。

  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出现重文轻质的倾向,特别是六朝的文学创作,竞一韵之奇,争一字之巧。六朝人把“文质”概念引入文学领域,文与质基本上是指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且强调它们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刘勰还把“文质”的辩证统一关系看作是推动文学创作发展的内在基本因素,因而从理论上努力概括“质文化变”的历史潮流和审美规律,以期文艺创作及其理论批评的健康发展。魏晋南北朝的文质观念突出了“文”的文学性和审美价值,使中国古代文学自觉的时代终于到来。

  唐人魏征在《隋书·文学论传》中指出文质二者的特点以及在文学中的不同表现:“理深者便于时用,文华者宜于咏歌”,“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若能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矣。”

  他所称“文质”,总括了南北二地文学风格和风尚爱好的不同,强调取长补短,以达“文质彬彬”的完美境界。这是传统文论中“文质”内涵的扩展。

  宋明道学家多重质轻文,主张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未必有德,道胜而文不难自至。

  清代的“文质”观念,多在前人的基础上沿袭和发展。王夫之《古诗评选》卷五云:“文以质立,质资文宣。”“质”是本,是体;“文”是象,是用。“质近内而文近外,质可生文而文不能生质”。但是“文”也不是“质”的简单形式,更不是可有可无的,“质资文宣”,就是“质”待“文”现的意思。这是对前人文质观念的沿袭。由于“文”与“质”作为文艺创作的两大要素的复杂性和多变性,“文质”有时又可指风格和风尚,其中包括时代风尚、地方风尚、文体特征和个人风格等,这则是对前人文质观念的丰富和发展。清代古文复兴,古文家大都突出质的重要。如桐城派主将方苞在《杨千木文稿序》中指出:“文者,生于心而称,其质之大小厚薄以出者也。”章学诚在《文史通义·言公》中甚至认为:“文可以明道,亦可以叛道,非关文之工与不工也。”

  总之,中国古代“文质”理论的深化及其所体现的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发展的艺术辩证法,在今天仍然具有重大的文学理论意义。

  (《文学理论基本问题》有删节)

  1.从原文看,下列对“文”“质”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文”“质”作为对举的观念范畴,源自孔子对理想人格“君子”的发论。

  B.孔子所说的“文”是指外观形式的文采,孔子所说的“质”指的是内在实质,即内容。

  C.孔子提倡“文质彬彬”,中国古代自汉至清也都强调文质的对等地位。

  D.文与质的关系,既有统一的一面,也有对立的一面,这就构成中外文论中的文质统一论。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A.后世论者早就认为在先秦时期,孔子便已注意到了文章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

  B.道家、墨家和法家的理论实质相同,都表现为重质轻文,甚至持“文灭质”之论。

  C.魏晋南北朝的文质观念突出了“文”的文学性和审美性,迎来了中国古代文学自觉时代的到来。

  D.“文质”有时又可指风格和风尚,这是传统文论中“文质”内涵的扩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儒家文质论受孔子影响,强调文质统一,文与质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B.刘勰看重“文质”的辩证统一关系,他在理论上的成就,带来了文艺创作及理论批评的健康发展。

  C.清代古文复兴,古文家大都突出质的重要,其中代表人物有方苞、章学诚等。

  D.中国古代“文质”理论,在今天仍然具有重大的文学理论意义。“文采派”与“本色派”仍将长存于文坛。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古之善赏者,费少而劝众;善罚者,刑省而奸禁;善予者,用约而为德;善取者,入多而无怨。

  赵襄子围于晋阳,罢围而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赏首,左右曰:“晋阳之难,赫无大功,今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围,寡人社稷危,国家殆,群臣无不有骄侮之心,唯赫不失君臣之礼。”故赏一人,而天下为忠之臣者莫不愿忠于其君。此赏少而劝善者众也。

  齐威王设大鼎于庭中,而数无盐令曰:“子之誉日闻吾耳,察子之事,田野芜,仓廪虚,囹圄实。子以奸事我者也。”乃烹之。齐以此三十二岁道路不拾遗。此刑省奸禁者也。

  秦穆公出游而车败,右服失马,野人得之。穆公追而及之岐山之阳,野人方屠而食之。穆公曰:“夫食骏马之肉,而不旋饮酒者,伤人。吾恐其伤汝等。”遍饮而去之。处一年,与晋惠公为韩之战,晋师围穆公之车,梁由靡扣穆公之骖,获之。食马肉者三百余人,皆出死为穆公战于车下,遂克晋,虏惠公以归。此用约而为德者也。

  齐桓公将欲征伐,甲兵不足,令有重罪者出犀甲一戟,有轻罪者赎以金分,讼而不胜者出一束箭。百姓皆说,乃矫箭为矢,铸金而为刃,以伐不义而征无道,遂霸天下。此入多而无怨者也。

  故圣人因民之所喜而劝善,因民之所恶而禁奸。故赏一人而天下誉之,罚一人而天下畏之。故至赏不费,至刑不滥。孔子诛少正卯而鲁国之邪塞;子产诛邓析,而郑国之奸禁。以近喻远,以小知大也。故圣人守约而治广者,此之谓也。

  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此赏少而劝善者众也 劝:劝告

  B.社稷危,国家殆 殆:危险

  C.子以奸事我者也 事:侍奉

  D.穆公追而及之歧山之阳 阳:山的南面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赵襄子围于晋阳 唐浮屠慧褒始舍于其址

  B.入多而无怨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C.唯赫不失君臣之礼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

  D.铸金而为刃,以伐不义而无道 以其无礼于晋

  6.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属于为政者“善用赏罚”做法的一组是( ) (3分)

  ①罢围而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赏首 ②天下为忠之臣者莫不愿忠于其君

  ③齐威王设大鼎于庭中,而数无盐令 ④齐以此三十二岁道路不拾遗

  ⑤遍饮而去之 ⑥讼而不胜者出一束箭

  A.①③⑥ B.②④⑥ C.①③⑤ D.②④⑤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察子之事,田野芜,仓廪虚,囹圄实。(5分)

  (2)故圣人守约而治广者,此之谓也。(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

  夏日三首(其一)

  长夏江村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

  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

  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樵渔过此生。

  8. 这首诗运用了反衬手法表现环境的“清”,请简要说明。(5分)

  9. 颈联中“邀”“纳”二字极为传神,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听完琵琶女自述的身世后,作者产生了强烈共鸣,发出了 , 的感慨。(白居易《王琵琶行》)

  (2)诗人用“五壮士开山”的神话,交代了蜀道的来历: , 。(李白《蜀道难》)

  (3)“ , ”这八个字写出了曹操南下攻打孙刘联军时志得意满的举止。(苏轼《赤壁赋》)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11)、第四(12)两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注意:作答时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将所选题号的方框涂黑。)

  只能做所选定题目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题目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珠子灯

  汪曾祺

  ⑴这里的风俗,有钱人家的小姐出嫁的第二年,娘家要送灯。送灯的用意是祈求多子。元宵节前几天,街上常常可以看到送灯的队伍。几个女佣人,穿了干净的衣服,头梳得光光的,戴着双喜字大红绒花,一人手里提着一盏灯;前面有几个吹鼓手吹着细乐。远远听到送灯的箫笛,很多人家的门就开了。姑娘、媳妇走出来,倚门而看,且指指点点,悄悄评论。这也是一年的元宵节景。

  ⑵一堂灯一般是六盏。四盏较小,大都是染成红色或白色而画了红花的羊角琉璃泡子。一盏是麒麟送子:一个染色的琉璃角片扎成的娃娃骑在一匹麒麟上。还有一盏是珠子灯:绿色的玻璃珠子穿扎成的很大的宫灯。灯体是八扇玻璃,漆着红色的各体寿字,其余部分都是珠子,顶盖上伸出八个珠子的凤头,凤嘴里衔着珠子的小幡,下缀珠子的流苏。这盏灯分量相当的重,送来的时候,得两个人用一根小扁担抬着。这是一盏主灯,挂在房间的正中。旁边是麒麟送子,玻璃泡子挂在四角。到了“灯节”的晚上,这些灯里就插了红蜡烛。点亮了。从十三“上灯”到十八“落灯”,接连点几个晚上。平常这些灯是不点的。

  ⑶屋里点了灯,气氛就很不一样了。这些灯都不怎么亮(点灯的目的原不是为了照明),但很柔和。尤其是那盏珠子灯,洒下一片淡绿的光,绿光中珠幡的影子轻轻地摇曳,如梦如水,显得异常安静。元宵的灯光扩散着吉祥、幸福和朦胧暧昧的希望。

  ⑷孙家的大小姐孙淑芸嫁给了王家的二少爷王常生。她屋里就挂了这样六盏灯。不过这六盏灯只点过一次。

  ⑸王常生在南京读书,秘密地加入了革命党,思想很新。订婚以后,他请媒人捎话过去:请孙小姐把脚放了。孙小姐的脚当真放了,放得很好,看起来就不像裹过的。

  ⑹孙小姐是个才女。孙家对女儿的教育很特别,教女儿读诗词。除了《长恨歌》、《琵琶行》,孙小姐能背全本《西厢记》。嫁过来以后,她也看王常生带回来的黄遵宪的《日本国志》和林译小说《迦茵小传》、《茶花女遗事》……两口子琴瑟和谐,感情很好。

  ⑺不料王常生在南京得了重病,抬回来不到半个月,就死了。

  ⑻王常生临死对夫人留下遗言:“不要守节。”

  ⑼但是说了也无用。孙王二家都是书香门第,从无再婚之女。改嫁,这种念头就不曾在孙小姐的思想里出现过。这是绝不可能的事。

  ⑽从此,孙小姐就一个人过日子。这六盏灯也再没有点过了。

  ⑾她变得有点古怪了,她屋里的东西都不许人动。王常生活着的时候是什么样子,永远是什么样子,不许挪动一点。王常生用过的手表、座钟、文具,还有他养的一盆雨花石,都放在原来的位置。孙小姐原是个爱洁成癖的人,屋里的桌子椅子、茶壶茶杯,每天都要用清水洗三遍。自从王常生死后,除了过年之前,她亲自监督着一个从娘家陪嫁过来的女佣人大洗一天之外,平常不许擦拭。里屋炕几上有一套茶具:一个白瓷的茶盘,一把茶壶,四个茶杯。茶杯倒扣着,上面落了细细的尘土。茶壶是荸荠形的扁圆的,茶壶的鼓肚子下面落不着尘土,茶盘里就清清楚楚留下一个干净的圆印子。

  ⑿她病了,说不清是什么病。除了逢年过节起来几天,其余的时间都在床上躺着,整天地躺着。除了那个女佣人,没有人上她屋里去。

  ⒀她就这么躺着,也不看书,也很少说话,屋里一点声音没有。她躺着,听着天上的风筝响,斑鸠在远远的树上叫着双声,“鹁鸪鸪——咕,鹁鸪鸪——咕”,听着麻雀在檐前打闹,听着一个大蜻蜓振动着透明的翅膀,听着老鼠咬啮着木器,还不时听到一串滴滴答答的声音,那是珠子灯的某一处流苏散了线,珠子落在地上了。

  ⒁女佣人在扫地时,常常扫到一二十颗散碎的珠子。她这样躺了十年。

  ⒂她死了。

  ⒃她的房门锁了起来。

  ⒄从锁着的房间里,时常还听见散线的玻璃珠子滴滴答答落在地板上的声音。

  (节选自《汪曾祺全集》)

  (1)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鉴赏画线的句子(6分)

  答:

  (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孙淑芸”这一人物形象。(6分)

  答:

  (3)小说为什么以“珠子灯”为题,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拟题的理由。(8分)

  答: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 结尾一段形象地写出了孙淑芸的命运,语言含蓄,内涵丰富。

  B. 孙小组变得古怪了,这是因为她无力反抗命运,而只能通过这种方式表达对封建伦理的不满。

  C. “不过这六盏灯只点过一次”,这句话暗示读者,王常生婚后不到三年不死了。

  D. 小说开关描写了当地元宵送灯的风俗,颇为详细,虽然与小说主体没有什么关系,却体现了作者对民间文化的喜爱。

  E. 作者对孙淑芸的命运深表同情。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①戏曲故事虽亦助人伦成教化,但戏曲首先予人美感。人们有闲心去看戏,为的是享受,享受视听感官之美。不同于今日的话剧和电影,侧重于揭示惊心动魄或血淋淋的人间悲欢,传统戏曲可说是追求唯美的结晶。更由于原先道具之简陋,戏曲的情节展现便全部依凭演员自身的表演,这客观条件的局限却促进了演员技艺的丰富、多样、细腻、深入。一条马鞭引来千军万马,一把折扇传递喜怒哀乐,这不是生活的符号化,而是从具象进入抽象领域的高度提炼与升华,在世界戏剧舞台上独树一帜。

  ②惟有发展,才有发扬,这是我国传统艺术中各门类的共同问题,也是大难题。于是都在努力改进,也作了不少失败的探索。戏曲舞台背景的改动是最为明显的例子,堆砌那么多五光十色的背景,淹没了演员的全部表现效果。须知:道具破坏了角色的形和色,而传统经典剧目中的形和色已经千锤百炼,容不得半点杂质,就像一幅毋须渲染天地的传统人物画杰作。周信芳追韩信中的一跤摔倒,摔倒后高高翘起一条腿,予观众以强烈的视觉效果。而今背景画成凌乱的山野,或开满了红花之类的蹩足景致,令观众看不见那一条千钧之重的表情的腿。有时在电视荧屏中正在欣赏游园惊梦之类的精彩表演时,前景却忽然移来花木树叶,挡住了移步换形的演员形象。无疑,这种环境的“加工”,说明了对戏曲艺术的一窍不通,可悲!我是竭力主张创新的,必须深入了解了旧才能创新,背景未必不能改,但首先须掌握背景与剧情之间的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如紧锣密鼓的剧目背景上可点染隐隐的块、点抽象纹样,大珠小珠落玉盘;凄凄切切的剧目背景上可用悠悠线条扩展音韵。

  ③由于戏曲的特点是戏剧、音乐、绘画与舞蹈结合的综合艺术,所以创作新剧就必须首先考虑这些不同门类的艺术个性的有机结合,这确实是一项严要求、高水平的创造。单从戏曲表达内心活动的方式看,如以摇甩胡须的舞蹈动作表达内心烦躁或激愤,生活的具象已被提炼进入抽象或半抽象的表演形式,因为,倒是在抽象的大范畴里,戏剧、音乐、绘画、舞蹈才彼此易于接近协调。这是个难题,也不是一朝一夕能轻易解决的,样板戏硬邦邦攻入京剧,不是以牺牲京剧的半壁江山为代价的吗?

  (1)作者以戏曲舞台背景的改动为例,说明对传统戏曲探索的失败,其失败的原因主要是(限30字内作答)(6分)

  (2)作者认为对传统戏曲艺术的创新必须要符合哪三个方面的要求?(每点限15字内回答)(6分)

  (3)通读全文,从四个方面概括出作者所阐述的传统戏曲的艺术特点。(每点限20字内回答)(8分)

  (4)下列各项不符合传统戏曲表演形式的两项是( )

  A. 摇一把撸就算是船行水土。

  B. 举袖掩面传递害羞哭泣之状。

  C. 鸟语花香、林木葱茏透露春之气息。

  D. 捋须托腮以示思考之神态。

  E. 长路漫漫,风尘滚滚以示旅途之艰辛。

2017北京高考语文试题答案

六月,是金色的日子,是成功的开始,因为高考在六月。相信只要你问心无愧,高考时必定能胸有成竹。高考加油!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2017北京高考语文试题,仅供大家参考! 2017北京高考语文试题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文章

  • 2017北京高考语文试题百度文库
    2017北京高考语文试题百度文库

    新的一年高考即将来临,祝愿天下所有考生开心渡过高考。祝福你们旗开得胜,取得夸姣佳绩。平心对待高考,你们是最棒的!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

  • 2017北京高考语文试卷解析
    2017北京高考语文试卷解析

    努力的苦读,就为高考这一刻!把你的实力全部发挥,所有关爱着你的人,都会为你祝福祈祷,相信你会考出满意的成绩,祝高考金榜题名!下面是学习啦小

  • 2017北京高考语文试卷word
    2017北京高考语文试卷word

    经历了高考复习时的汗水洗礼,才更懂得高考收获的喜悦,高考加油!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2017北京高考语文试卷,仅供大家参考! 2017北京高考语

  • 2017北京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2017北京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想高考高中,平时就需要多多努力。祝高考成功!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2017北京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仅供大家参考! 2017北京高考语文模拟试卷阅读

24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