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考试网>学历类考试>高考频道>高考科目>高考语文>

2017全国卷语文高考试卷答案及语文高考复习卷

时间: 刘惠25 分享

  高考选拔的是对书本知识理解透彻、掌握牢固的学生,复习备考的过程也是对自己体力、毅力的考验。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2017全国卷语文高考试卷,仅供大家参考!

  语文高考复习卷

  一、基础选择题。

  1.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越南老兵吴日登回忆说,他目睹了战争的残酷,但也看到了中国士兵秋毫无犯粮仓和百货商场,并在门外贴上封条。

  ②民警了解到相关情况后,对这对几十年的老邻居进行了多次思想教育和沟通工作,经过细致耐心的调解,冲突双方握手言和,矛盾涣然冰释。

  ③领导干部学习应始终本着学无常师的态度多方请教,不断学习,做到“专”与“博”结合。

  ④距村庄一百米左右的地方有一家采石场,每天放炮炸山不但响遏行云,还石粉满天飞,有的房子甚至被震裂了。

  ⑤古往今来,围绕老子《道德经》进行解读的著作汗牛充栋,大家为的是能探寻其中的奥秘,真正把握《道德经》的真谛。

  ⑥在朋友的帮助下,两位翻译家终于得偿所愿,异地重逢,虽然事隔多年,但两人仍是一见如故,相谈甚欢。

  A. ①②⑤ B. ①④⑥ C. ②③⑤ D. ③④⑥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秋毫无犯:指军纪严明,丝毫不侵犯人民的利益。搭配不当。涣然冰释:像冰遇热消融一般。形容疑虑、误会、隔阂等完全消除。学无常师:指凡有点学问、长处的人都是老师。响遏行云:形容歌声嘹亮,高入云霄,连浮动着的云彩也被止住了。望文生义。汗牛充栋:书运输时牛累得出汗,存放时可堆至屋顶。形容藏书非常多。一见如故:初次见面就像老朋友一样合得来。和前面矛盾。

  2. 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转基因技术属于分子层面的操作,看不见,摸不着,大众对它的认知非常困难,需要科学普及让公众了解真实情况,认识到转基因的本质,从而消除大家心中的顾虑。

  B. 语文教育的目的,主要是通过对课本知识的讲解来促使学生探索品质的养成,并以此达到道德意识和自由心灵。

  C. 从争做中国好网民,才年汇聚网络正能量,占领主战场,让各种网络谣言、欺诈、色情信息没有立足之处,从而构建起无限生机与正义的中国网络正能量。

  D. 洪荒少女傅园慧在丢了手机之后,众多手机商争相送给新手机,唯恐这位网红不接受。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B项,达到道德意识的觉醒和自由心灵的构建,C项,构建和正能量不搭配。D项,结构混乱中途易辙,将“在”移在句首。

  3.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众所周知,当今世界的国际竞争 ① 是硬实力的竞争, ② 软实力的较量。刻意渲染所谓“中国威胁论”已经成了日本政府对华舆论战略的主要议题! ③ 来自中国的国力军力增长, ④ 会被日本读出不一样的味道。众多的日本政要 ⑤ 出席国际会议, ⑥ 必定指责中国军事力量的快速发展,以此为日本扩充军力寻找借口。事实是,日本的军力早已突破了和平宪法的底线。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不单 反倒是 大凡 就 只要 就

  B. 不仅 也是 但凡 都 只要 也

  C. 不再 反而是 凡是 都 即或 也

  D. 不但 而且是 只要是 就 即使 也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①②句是递进关系排除AC;⑤⑥是既有事实,排除CD。

  4. 下列各组中没有没有错别字的一 组是( )

  A. 面面相觑 蟊贼 履行 稍纵即逝 B. 前合后偃 孱头 罪孽 销磨光阴

  C. 冠冕堂皇 国萃 窥探 肉坦负荆 D. 残羹冷灸 玄虚 贿赂 吻颈之交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B项,消磨时光;C项,国粹;D项,残羹冷炙。

  5. 下列句子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衡少善属文。 属:撰写 B. 吾羞,不忍为之下。 羞:羞耻

  C. 蔺相如固止之曰。固:坚决。 D. 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阴:暗地里。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B项,意动用法,“以为羞耻”。

  6.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再迁为太史令。 B.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C. 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 D. 皆为陛下所成就。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A项,古义,第二次,今义,再次;B项,古义,家里亲人,今义,旁系亲属;D项,古义,成全,今义,成果。

  7.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以相如功大 徒以吾俩人在也

  B. 相如闻,不肯与会 不欲与廉颇争列

  C. 且相如素贱人 且庸人尚羞之

  D. 相如廷斥之,辱其群臣 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A项,因为;B项,介词“和”;C项,况且;D项,代词,“他的”/代词,这。

  8. 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②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

  ③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④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A.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B.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 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 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①恰逢,②商议,③被擒,④活着。

  9. 下列加点词活用现象相同的一组是( )

  A. 空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

  B. 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 宁许以负秦曲。

  C. 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左右欲刃相如。

  D. 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 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A项,意动用法;B项,名词动用/使动用法;C项,名词作状语/名词动用;D项,名词动用/名词作状语。

  10.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莎士比亚戏剧产生于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代的伟大代表人物,他创作的“四大悲剧”是《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B. 《窦娥冤》是我国著名的元曲大家关汉卿的作品,元杂剧中一般有旦、末、净等角色,《窦娥冤》中窦娥这一角色称为“正末”。

  C. 《雷雨》是我国现代剧作家曹禺的作品。写了周鲁两家八个人物由于血缘纠葛和命运巧合造成的矛盾冲突,在矛盾冲突中展现人物性格。

  D. 《雷雨》整个故事的背景、情节都和雷雨有关,故事的高潮、悲剧的发生都集中在雷雨交加的狂风暴雨之夜。可以这样说,“雷雨”是整个作品的自然环境。

  【答案】B

  二、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秦砖汉瓦,并非专指“秦朝的砖,汉代的瓦”,而是泛指秦汉时期的青砖与古瓦。它们历千年而不朽,以精美的文字、充满活力的生活场景,再现了当时人们的现实世界与美好愿望。秦兵马俑的千军万马与气势万钧,见证了秦代制陶技术的高超。用这种技术去制造宫殿上的陶瓦,不难想见它们的坚固与华美。精美的陶瓦被广泛用于秦阿房宫的营建。因为瓦当向外,所以或印图案,或刻文字,兼具建筑与装饰的作用。它们承载着精美而丰富的图文,就像秦汉建筑上的“徽章”,宣告着早期宫殿“非壮丽无以重威”的营建法则。现在出土的秦代瓦当上,图像多为鹿、豹、鱼、鸟等动物纹。这种动物情结源自秦人祖先的游牧狩猎活动。此后,汉承秦制,国力更加强盛,建长乐等四十余座宫殿,瓦当图案的艺术性也抵达前所未有的高度,尤其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兽瓦当最为出色。四神兽瓦当的构图饱满得当,造型夸张,气势磅礴,雍容堂皇。时至今日,但凡在当代设计中使用到四兽形象,都无法摆脱瓦当神兽造型的影响。除了动物纹饰,云纹瓦当也广为使用。云纹瓦当成为图案瓦当的主流与秦皇汉武等帝王渴望求仙升天、永享荣华的思想不无关系。而瓦当纹饰发展到西汉时,又出现了文字瓦当。“长生无极”“长乐未央”等文字瓦当就表达出了统治阶级的意志和人们的普遍愿望。西汉留下的金石文字甚少,瓦文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它极富意味的篆法变化丰富,又浑然天成,即使今天的篆刻、书法名家也要自叹不如。

  在砖上印画、施彩,最早是在战国,但真正蔚为大观并成为一种艺术,则在两汉。这些砖,被称为“画像砖”,它们用于一般的建筑或墓室装饰。对后人而言,“画像砖”的“画像”意义更要大于“砖”。这些砖上,有的描绘的是人们的日常劳动与生活,宴飨、乐舞、狩猎、市集等等,有的描绘的则是骏马、龙、虎、鹿、飞禽等动物与神兽,从地上的农耕渔猎,到天上的天马行空,从现实生活,到历史故事,无所不包,宛如一部汉代“百科全书”。

  因为砖块疏松,并不易精雕细刻,所以画像砖的画面往往疏朗简约,没有那么多的细节刻画,有的甚至进行了夸张变形。这些“画”表现在砖上,大多数是一些浅浮雕、阴刻线条和凸刻线条。然而简洁的造型并没有削弱其艺术表现力,反而集中地暗示、渲染出了一种情绪与气氛。汉画像砖里,很难看到完全静止或者构图均衡的作品。运动与韵律正是汉代艺术风格的真实写照。

  壮丽的秦汉宫阙早已不知去向,但组成它们的青砖古瓦却常见诸文人桌案。古人早期制砚,多为陶砚,所以陶制的秦砖汉瓦也就自然而然地走进了注重文脉延续的文人的视野。早在唐宋时期,就有文人雅士把古代砖瓦做成砚台,到了清代,砖瓦砚更成为一时风尚。

  (摘编自《一砖一瓦亦风华》)

  1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秦汉陶瓦的坚固与华美,得益于高超的制陶技术,而刻印其上的文字和图案,更能让我们在千年之后了解到那一段历史。

  B. 汉代画像砖追求对线条的大量运用,使它多具动感和韵律,很少有完全静止或者构图均衡的作品,充分体现了汉代的艺术风格。

  C. 秦瓦当上多印刻鹿、豹、鱼、鸟等动物纹,这反映出秦人具有动物情结,而这种情结来源于秦人祖先的游牧狩猎活动。

  D. 汉代画像砖的内容从现实生活,到历史故事无所不包,既描绘了多种动物神兽,也描绘了人们的日常劳动与生活,宛如汉代“百科全书”。

  1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从秦代至汉代,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国力的进一步强盛,汉代瓦当图案的艺术性也抵达前所未有的高度。

  B. 被广泛用于阿房宫的瓦当向外的一面上或有图案或有文字,兼具建筑与装饰的作用,体现了“非壮丽无以重威”的营建法则。

  C. 画像砖的砖块疏松不易精雕细刻,所以画像砖的画面往往疏朗简约,没有那么多的细节刻画,这反而成就了其对情绪与气氛的暗示、渲染。

  D. 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兽为代表的汉代瓦当具有高超的艺术性,四神兽的造型在当代设计中普遍得到运用。

  1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秦砖汉瓦并没有随着早已不知去向的秦汉宫阙而消失,在后代常被文人雅士制成砚台,用以延续秦汉艺术风格。

  B. 瓦当的纹饰能够传达很多信息,比如云纹瓦当能表达当时统治者渴望求仙升天、永享荣华的思想。

  C. 西汉时期的文字瓦当不仅是研究西汉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同时又是研究篆刻、书法艺术的重要宝藏。

  D. 对后人而言,汉“画像砖”已经不是单纯的建筑构件,它的意义还在于能真实地反映出强调运动与韵律的汉代艺术风格。

  【答案】11. B 12. D 13. A

  【解析】

  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D项,“汉代画像砖追求对线条的大量运用”错误,原文没有表明是一种“对线条的大量运用”的“追求”。

  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C项,“四神兽的造型在当代设计中普遍得到运用”错误,原文是“但凡在当代设计中使用到四兽形象,都无法摆脱瓦当神兽造型的影响”。

  1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及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D项,“用以延续秦汉艺术风格”分析不当。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心清如许,译笔生豪情

  1912年,朱生豪出生于浙江嘉兴。他幼年失怙,家境中落。然而,他痴迷读书,从无懈怠,从秀州中学到之江大学,教会学校的背景培育了他中英文俱佳的文学功底,诗文清秀,才华颖脱。一代词宗夏承焘先生执教之江大学,对这位学生的才华“一唱三叹”,赞为“不易才”。

  20世纪30年代,朱生豪大学毕业后来到上海,此时国民党当局在“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下进行文化围剿。他在当时上海的世界书局任职,耳闻目睹令人窒息的文化封锁,思想上愤懑彷徨。书局英文部负责人詹文浒先生了解到朱生豪的中英文功底,向他作出了重要建议——翻译《莎士比亚戏剧全集》。

  这个建议让这位温和腼腆、“渊默如处子”的青年文人,胸中翻涌起了豪迈的激情。朱生豪在给妻子的信中说:“某国人说中国是无文化的国家,连老莎的译本都没有。我这两天大起劲……”朱生豪说的“某国”就是当时觊觎中华、到处挑衅的日本。

  莎士比亚戏剧大部分为诗体剧。一位学者曾评说:只有诗人方得译出诗人之剧。朱生豪在新旧体中文诗词方面极富才华;他的英文诗歌创作也十分有灵气,具有清新自然的田园牧歌风格。然而,莎剧如按中文诗体来译,难度极大,且在语言文字的使用上受限颇多,最终,朱生豪决定用散文体来翻译莎剧。

  尽管如此,朱生豪在处理剧本中的歌词及念白时,仍尽量采取诗体形式,在韵律、节奏和意境的把握上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以图存留莎翁原本的风貌。特别是针对不同的戏剧场景,分别采用了自由体诗或诗经体、骚体、古体诗等中国传统诗歌体裁,最大限度地还原了原文中角色所处的环境与情绪,竭力避免翻译文学中通常会出现的“洋味”和陌生感。

  翻译莎剧需要的不仅是激情,也不仅是才华。梁实秋先生译莎剧,最后宣告要与莎士比亚“断绝来往”。虽为危言,并非耸听,梁公花费30余载始得译完莎翁全集。林语堂先生也曾面对翻译莎剧的邀约,但婉拒之,言到老年再作打算。

  然而,译莎并非年长者的专利。莎士比亚发表了第一部剧作是在26岁,青年的热血激情只有同为青年的译者才会感受深切。朱生豪翻译莎剧,消耗的是他二十二岁到三十二岁这样充满才情、诗意、热情、血气方刚而义无反顾的精华年龄段!

  朱生豪深爱莎剧,在着手翻译之前早已熟读并反复揣摩了原作。在《莎士比亚戏剧全集》的“译者自序”中,他写道:“余笃嗜莎剧,尝首尾研诵全集至十余遍,于原作精神,自觉颇有会心。”在译著进程之中,他更是每每大声反复吟诵,以此定夺文意优美且适合剧院演出的表达方式。

  他在1935年23岁之时开始筹备译莎大事,而手头的工具只有旧版《牛津词典》和《英文四部词典》。从1936年开始的九年间,大部分译作陆续完成。由于日军侵华,译莎手稿两次毁于战乱。直至1944年病逝,他坚持重译被毁的部分,并继续握管不辍,一共完成31部半莎剧的翻译工作。

  自1954年以来,朱生豪散文体译本在大陆以单行本、戏剧集、校订补译本全集、英汉对照(注释)版等多种方式出版,出版延续时间之长、出版频率之高、印刷数量之大可谓空前,超过任何其他莎剧中译本。

  朱译本的社会影响也是最广泛的。人们所津津乐道的莎翁名句,如“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哈姆雷特》)、“慈悲不是出于勉强,它是像甘霖一样从天上降下尘世;它不但给幸福于受施的人,也同样给幸福于施与的人”(《威尼斯商人》)等均出自朱生豪的翻译。(选编自《光明日报》2017年01月16日)

  相关链接:

  朱生豪翻译语言生动、华丽,初读便有起身想动起来的冲动。诚然,翻译是文字的功夫,更是文字之外的打磨。译文对戏剧舞台的亲和力实在是身体力行得来的,并无半分的臆断想象啊。(戏剧导演陈薪伊语)

  14.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朱生豪幼年热爱读书,勤奋刻苦,教会学校的背景使他具有深厚的中英文文学功底,这为他翻译莎剧奠定了基础。

  B. 作者将梁实秋、林语堂翻译莎剧的情形和朱生豪进行比较,意在说明朱生豪翻译成就的伟大是他人难以比拟的。

  C. 朱生豪对于觊觎中华、到处挑衅的日本,在给妻子的信中以“某国”称之,表现出了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D. 朱生豪的翻译语言生动、华丽,和舞台契合紧密,人们津津乐道的许多莎翁的名句均出自朱生豪的翻译。

  15.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国民党当局进行文化围剿,朱生豪苦闷彷徨,为了突破令人窒息的文化封锁,他在同事的建议下,走上了翻译莎剧的道路。

  B. 朱生豪翻译莎剧采用的是散文体,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翻译的质量,但这只是白璧微瑕,对译作的艺术魅力影响不大。

  C. 朱生豪一生一共完成31部半莎剧的翻译工作,无论是译作的水平还是出版的热度、数量都超过了任何其他莎剧的中译本。

  D. 在翻译莎剧时,朱生豪对不同场景采用了自由体诗和诸多中国传统诗歌体裁,既准确再现剧本中的情景,又增强了民族色彩。

  E. 文章记述了朱生豪翻译莎剧的坎坷历程,介绍了朱生豪在莎剧翻译方面的伟大成就,表达了对他献身文学的敬仰之情。

  16. 朱生豪在翻译莎剧中,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借鉴?请结合文本具体说明。

  【答案】14. B 15. DE

  16. ①满怀热情翻译莎剧,消耗了全部青春年华。②译作两次毁于战乱,坚持重译,坚定执着。③翻译前反复揣摩,翻译中反复吟诵,精益求精。④在只有两本工具书的条件下,不惧困难,完成译作。

  【解析】

  14. 试题分析:“翻译成就的伟大他人难以比拟”,理解错误。

  15. 试题分析:A项,“令人窒息的文化封锁”只是背景,作为目的,依据不足。B项,“影响了翻译的质量”“白璧微瑕”评价不当。C项,水平超过任何莎剧,无依据。

  16. 试题分析:注意从“满怀热情”“坚定执着”“精益求精”“不惧困难”的角度作答。

  点睛: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概括传主的某些品质或者分析传主成功的原因,实际原因的主观方面也就是传主的品质。探究传主的品质有时给出品质,让考生在文中找具体的事例,有时需要先概括出品质,然后再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还有的是结合文章的标题或具体的语句进行探究,但基本的答题指向是一致的。这样的题目答题时首先概括出传主的品质,然后列举文章中的具体事件说明,不要脱离文本随意作答。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提出的观点要和传主的品质相关。此题属于向内挖掘的题目,首先提出观点,然后在文中提取相关的事例进行解说。

2017全国卷语文高考试卷答案及语文高考复习卷

高考选拔的是对书本知识理解透彻、掌握牢固的学生,复习备考的过程也是对自己体力、毅力的考验。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2017全国卷语文高考试卷,仅供大家参考! 语文高考复习卷 一、基础选择题。 1.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文章

25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