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考试网>学历类考试>高考频道>高考科目>高考语文>

高考语文题型全国卷1及语文高考预测卷

时间: 刘惠25 分享

  又要高考,不要烦恼,沉住心气,相信自己。祝高考成功!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高考语文题型全国卷1,仅供大家参考!

  语文高考预测卷

  第I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存形莫善于画”。造型,是绘画之所以以为绘画的本质属性,中国画也不可能是例外。而所谓造型,即以客观为对象的物我交融,以形似为前提的形神兼备的形象塑造,所以,它的基础是客观形似。这就是所谓“写实”,其实质决非真实的再现复制,而是典型地拉开与真实的距离。唐宋时期的中国画,我们通常称作画家画,便是在这上面用功夫,是谓“画之本法”。要想成为画家,必须过造型这一关。

  明清时期勃兴的文人画也即“写意”画,它改变了中国画的造型本质,而以笔墨为中心,对于形象的塑造,它注重的是主观和神似,而不再是客观和形似,这样的形象,区别于“写实”,又称“意象”。文人画家则又称“利家”,以区别于专业画家的“行家”,他的用功,主要也不在“画之本法”的造型,而在“画外功夫”的诗文、书法。但问题是,过不了造型关,却拥有极高“画外功夫”的偏才实在少之又少。所以,就如用钱锺书等个别人的成就,来否定高考、取消高考,大学的教育一定沦于“荒谬绝伦”一样,一旦用董其昌、石涛等个别画家的成就,来否定造型、取消造型,中国画的发展也一定沦于“荒谬绝伦”。然而,文人画家们以其居高的话语权,却恰恰以董其昌、石涛为例,否定、取消了中国画的造型原则。他们认为,从上古绘画的不能形似,到古典绘画的高度形似,再到现代绘画的不要形似,是不断进步,讲求机械的“写实”,则“直如照相机,千篇一律,人云亦云,何贵乎人邪?何重乎于艺术邪?”所以主张“写意”,就是“不与照相机争功”——不想想,难道摩托车发明后,就得取消跑步比赛?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民国画家普遍拙于造型,并以拙于造型为荣,工于造型为耻。所以,不仅新文化人发起“美术革命”,对文人“写意”画的风靡提出严厉的批评;传统的国画家中如张大千、谢稚柳等少数有识者,对文人“写意”画也提出了独到的见解,认为它不过是中国画传统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是池沼而不是江海。谢稚柳明确表示:“中国画是写实的。”张大千再三告诫他的学生:“要学画家画,千万不要学文人画。”

  反观坚守文人“写意”观者,把灵活性当作原则性,把特殊性当作普遍性,以钱锺书的成功为例坚决主张取消高考,“家家石涛,人人昌硕”,固然做到了“画之本法”的“形式欠缺”,又有几个具有“画外功夫”的“精神优美”呢?至以高考不过关就意味着具有偏才,以“形式欠缺”了就意味着“精神优美”,“逸笔草草”就意味着所发抒出来的就是“胸中逸气”,并斥高考过关者为庸才,“形式周密”者为“精神不美”、为匠气,在逻辑上也是完全不能成立的。

  (摘编自徐建融《常人岂可“无法”》)

  1. 下列对“造型”的理解和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造型是绘画的本质属性,中国绘画也是如此,要想在唐朝成为优秀的画家必须过造型这一关。

  B. 造型即“客观形似”,在形象塑造上,追求以客观为对象的物我交融,以形似为前提的形神兼备。

  C. 造型被认为是“阃之本法”,注重“写实”,但此种“写实”并非真实的再现复制, 而是要拉开与真实的距离。

  D. 中国画的造型本质在中国绘画发展史上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注重主观和神似的明清文人“写意”画便是特例。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造型与“写意”是相对而言的,坚守“写意”、摒弃“写实”,是在否定画家画乃至中国画的传统。

  B. “写意”画风的坚守者认为不能一味讲求机械的“写实”,以“主观神似”取代“客观形似”是以先进取代落后。

  C. 中国绘画史上虽然有一部分不重造型却拥有极高“画外功夫”的偏才,但不能用这些画家的成就来否定和取消造型。

  D. 明清文人画家们认为"写实”如照相,千篇一律,在此影响下,民国画家也普遍拙于造型,并以拙于造型为荣。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画作形象的塑造上,文人“写意”画在塑造“意象”时更注重主观和神似,与“写实”画中的形象塑造有所区别。

  B. 传统的国画家中的少数有识者,如张大千、谢稚柳等,也对文人“写意”画进行了否定和批评。

  C. 认为追求造型就会“精神不美”,只要“形式欠缺” 了就意味着“精神优美”的看法是荒谬的,在逻辑上也是完全不能成立的。

  D. 从绘画的皆遍性、原则性来看,写实是不容否定的;从绘画的特殊性、灵活性而论,写意也是值得肯定的。

  【答案】1. B 2. C 3. B

  【解析】

  1. 试题分析:造型即“客观形似”表述不准确,根据原文第1段可知,造型的基础是客观形似。学+科+网...

  2. 试题分析:“一部分”“这些”表述不准确,有原文第2段“过不了造型关,却拥有极高‘画外功夫’的骗才实在少之又少”可知“一部分”“这些”和“少之又少”程度不符。

  3. 试题分析:由原文第3段“传统的国画家中张大千、谢稚柳等少数有识者,岁文人‘写意’画也提出了独到的见解,认为它不过是中国画传统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可知,张大千等人并未否定文人“写意”画,而是认为它只是中国画传统的一部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出门在外

  夏鲁平

  坐在从延边开往长春的动车上,我有些寂寞难耐。两个小时之前,远在北师大读研的女儿打来电话,说房屋中介发来微信要收取房租。我当时无暇顾及,只好让妻子去处理。

  这时,他跟我搭话了。

  “你去长春吗? ”

  “嗯!”

  “长春站很大……”是很浓重的农北乡下口音。我的脸离开车窗,不明缘由地看向他。这是位农民兄弟,他的身旁空座位上立着一个大大的编织袋,从形状上看,里面肯定塞满了被褥和锅碗筷子之类的东西。

  “我向你打听个事……从长春到公主岭怎么倒车? ”他充满信任地将手里擎着的两张车票伸了过来。我接过车票,看到的是他的满头白发。他的白发那么夺人眼球,像顶着一头白雪。

  我不失礼貌地把票递还给他说:“我也说不清楚,下车后,你问一问站台工作人员。”

  这位农民兄弟很愿意重启话题,他毫无避讳地抬起粗糙的食指,搓动着鼻孔,调整了一下思绪说:“我这次去延边帮一个亲戚干粗木工活儿,也就是搭培植木耳菌的木架子。在出门之前,那亲戚说,只要我来,干一天活儿,给我—百五十块,不干活儿,一天也给一百块。结果呢,我有两天没舌儿,那亲戚也没钱。我想问,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我小舅子不让我问,他在那亲戚家已经干半年了,比我会来事,不像我这么倔。他怕我说不好听的,让我回来。回来就回来吧,我也不想干了。我小舅子看我真不愿意干当天帮我买了车票。”

  我问:“你以前出来打过工吗? ”

  他迟疑了一下,想了想,皱起眉头说:“三十岁那年出来过一次,在建筑工地上干力工,半年,-分钱也没挣到,腰还被砸伤了,以后再就没出来,心寒了!想不到这次出来又被骗了。”……

  广播里开始预报动车正点进入长春站的信息。我对位农民兄弟说:“不管咋样,下了车,你肯定要走地下通道。”

  动车停下了,车门打开,他抓起编织袋就往肩上扛,也许是体力不支,编织袋在他的手里晃悠了一下,我伸手帮了一把,编织袋扛在了他肩上。他在前,我在后,一点点走出车厢。

  这时,一位身穿铁路制服的男子向这边走来,我赶紧冲上去问:“往公主岭倒车在几站台?”

  那位穿铁路制服的男子停下脚步,看着我,又看看他,没有急于回答。我的这位农民兄弟及时地凑过来,探头探脑想听个明白。穿铁路制服的男子好像故意跟我们的焦急心情作对,他不紧不慢地拧动着手里对讲机的键钮,然后用嘴吹了一下,再次拧动,面无表情。

  我的这位农民兄弟赶紧递上他手里的两张车票。穿铁路制服的男子翻着两张车票,攥在手里,又开始拧动对讲机键钮,似乎他的注意力全在对讲机里。

  我极力控制着情绪问:“你能告诉我们,他在哪个站台倒车?”

  穿铁路制服的男子对我的问话没有回应,就像我这个人压根不存在。

  人流很快走光了,所有的人都拥向地下通道。我看着最后一拨人影儿,自尊心受到极大的挫伤。这样跟着耗下去等于自讨没趣,我一脸难堪地把这位农民兄弟甩给他。随他处理吧,我应该走了。

  我奔向地下通道,顺着通道台阶一步步往下走。那位农民兄弟气喘吁吁地跑过来了。 我停下脚步等了他一下,问:“搞明白了?在哪个站台? ”

  “第五!”

  我看看表,离那趟车开车时间还有十三分钟,那位农民兄弟好像不知道时间概念,不顾一切往前跑。我像受传染,也跟着小跑起来,其实我是想跑到他眼前,告诉他,第五站台离这儿不算远,时间还来得及。可他已经跑进地下通道了,他面对着长长的通道, 左看一眼,右看一眼,犹豫着,又不知往哪走,然后回头看向我。这时我正好跑下最后 一级台阶,站在这位农民兄弟跟前,帮他察看通道口的数字:“三、四、五……”我话音未落,身后响起了一声呐喊:“你想干什么! ”

  是喊我吗?我转回头,看见那穿铁路制服的男子站在我们刚走下来的那个通道口, 怒目圆睁,竟然也开始顺着台阶跑下来。我想干什么?我什么也不想干,我只是告诉这位农民兄弟第五站台在什么方向。

  这位农民兄弟很听话地在空旷的地下通道奔跑起来,那巨大的编织袋在他的肩膀上摇摇晃晃。我又回头看了一眼,那穿铁路制服的男子居然还站在通道里,身子一动不动。学+科+网...

  这时,我的手机响了,是妻子打来的,她说:“我刚把房租转入对方银行卡里”。 我问:“你为什么搞这么长时间? ”

  ―妻子无奈地说:“这不能全怪我,我在银行往对方卡里转款的时候,窗口人员让我反复确认信息,拖延了一段儿时间,他们怀疑我被骗子盯上了。”

  (原栽于《光明日报》2017年2月10日,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编织袋”在小说中一再出现,强化了农民兄弟的外在形象,暗示了农民兄弟的贫苦处境,也象征了他封闭保守的特点。

  B. 小说两次写农民兄弟递上车票,而且是“充满信任地” “赶紧”,以表现他的真诚求助,反衬出求助对象的冷漠、敷衍。

  C. 在向穿铁路制服的男子问路一直没有结果后,“我”最终把农民兄弟丢在一边,以此来表明"我"是有强烈的自尊心的。

  D. “我”好意想帮助农民兄弟,却被穿铁路制服的男子怀疑与制止,这种误解看上去不可理喻,却在深层次上反映了当前的现实问题。

  5. 小说首尾交代给女儿交房租的事,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6. 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是农民兄弟,有人认为这篇小说并没有主要人物,它描写的是当前中国社会的群体形象与生存环境。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

  【答案】4. D 5. ①这件事反映了当前金融诈骗的现象,拓展了小说反映的社会现实背景。。②應这件事与“我”问站台的事形成呼应,暗示了穿铁路制服的男子的行为的内在原因。③首尾呼应,使小说结构圆合

  6. 【示例一】小说没有主要人物,它描写的是当前中国社会的群体形象与生存环境。①小说主要小树林“我”“农民兄弟” “穿铁路制服的男子”的故事,并没有集中刻画某个人物。②小说通过人物间的交谈,勾勒出包工头、银行员工、房东等不同人物形象,展现了一个相对广阔的社会背景。③小说一方面揭示了各种欺骗、诈骗无处不在,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不少人的善良帮助、好心提醒,揭示了当前复杂的社会现实。

  【示例二】小说主要人物是农民兄弟。①小说主要是围绕帮—位农民兄弟及时倒车这—时间展开的,这位农民兄弟处于故事的中心。②小说通过对这位农民兄弟的描写,展示了他单纯的本质和容易受骗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底层民众的悲悯情怀。③小说通过这位农民兄弟的遭遇,揭示了当前弱势群体易受欺骗、易受欺负的现实,也批判了某些人唯利是图的行为,揭示了深刻的社会主题。(每点2分)

  【解析】

  4. 试题分析:A“象征了他封闭保守的特点”不恰当,小说中的农民兄弟性格外向,在打工中虽然被骗却仍然对他人充满信任,愿意与他人交流,“编织袋”只是反映出他的贫穷质朴,不能说其封闭保守。B求助对象并非“冷漠、敷衍”,“我”是“不失礼貌”,川铁路制服的男子表面敷衍,其实是担心农民兄弟被骗,故意拖延时间。C“我”是有强烈的自尊心,但设置“我”离开这一情节并不是为了表现“我”的自尊心。

  5. 试题分析:注意从环境的角度答出“拓展了小说反映的社会现实背景”;从内容的角度答出“暗示了穿铁路制服的男子的行为的内在原因”;从结构的角度答出“首尾呼应,使小说结构圆合”。

  6.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小说小说主人公的题目,注意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分析,如答“农民兄弟”是主要人物,然后从情节、人物的特征和表达的主旨的角度进行分析。

  点睛:小说的解读注意五位一体的原则,即“主题”“环境”“情节”“人物”“标题“五位要同时解读,分析一种要从其余的几个角度进行分析。分析主人公是谁,注意结合此人物和标题、情节、主旨方面的作用进行分析,还要分析其和另一个人物之间的关系。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汪曾祺:诗意的栖居

  王干

  汪曾祺曾是一个被中国当代文学史遮蔽的大师。在过去很长时间里,新文学的评判 依赖于海外标准,无论哪一条,他在其中都是游离的状态,不在文学思潮的兴奋“点” 上。而今他在读者和作家中的慢热、持久的热,正说明文坛在慢慢消退浮躁。更进一步 说,是在民族文化的自信重新确立的时候,他开始释放出迷人而不灼热的光芒来。他将现代性和民族性融为一体,将中国的文人精神与民间的文化传统有机结合,成为典型的中国叙事、中国腔调。

  汪曾祺的作品好像更适合晚间阅读。他的文字如秋月当空,明净如水,一尘不染,开卷慢慢进入,心也渐渐平静。故乡,邻里,同事,亲友,陌生的街道和熟悉的老屋,昆明的警报和上海的星期天,高邮的河流和北京的安乐居,都是作家笔下轻盈流动的笔墨意象。读罢,心灵如洗。

  注曾祺对中国文坛的影响,特别是年轻作家的影响是巨大的。在风行现代派的20世纪80年代,汪曾褀以其优美的文字和叙述,让年轻人重新树立了对汉语的信心。他用非常中国化的文风征服了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的人,唤起了年轻-代对母语的重新热爱唤起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汪曾棋的作品,很少有大波大澜,很少有戏剧性,写的都是极其平常的生活,可依然时时闪现着文学的光彩。写日常生活。写市井生活,很容易沉闷,也很容易琐碎,但也是最容易见人性的。汪曾祺将老师沈从文的视角从乡村扩展到市井,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创举。一般来说,对乡村的描写容易产生抒情、诗化意味,而对于市井来说,中国文学少有描写,更少诗意的现照。这是因为市井生活和乡村生活相比,有着太多的烟火气,有着太多的世俗味,但生法的诗意是无处不在的。在《岁寒三友》《徒》《故里三陈》等纯粹的市井題材的小说中,他让诗意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市井,在他的笔下获得了诗意,获得了在文学生活中的同等地位,不再是世俗的代名词,而是人的价值的体现。

  他不仅是在小说中审美,而且日常也是按照美的原則进行生活的。比如,他喜欢下厨,且做得一手美妙的家常菜,他是有名的美食家,他认为那也是在做一部作品,并没有因为锅碗瓢勺、油盐酱醋影响审美。他做的菜也像他做的作品-样,数量少,品种也不多,但每次都有那么一两个特别有特点。

  热爱生活,在生活当中寻找诗意和审美,可生活并不全是诗意和审美。汪先生对此似乎毫无怨言,他身上那种知足常乐甚至逆来顺受的生活态度颇让我吃惊。很多人没有想到汪先生直到去世前也没有自己的房子。他一直住他太太施松卿的房子,先在白堆子,后在蒲黄榆,都是施在新华社的房子。后来他搬到虎坊桥福州会馆街的一幢大楼,这一次,老先生有了自己的画室,他可以尽情画他的画了,他刚搬进去的时候兴奋得画个通宵。原来是大儿子汪朗把自己分的房子给父母住。他在儿子的“大房子”里走完他人生 的最后的路程。

  (选自2017年1月10日《文汇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读着汪曾祺老去,一天天变老,是不懊悔的事情。76岁的汪曾祺已经定格在那里, 而我在一天天地向他这个年龄接近,然后超越。而且,在我活得比他更老之后,更老的我还会读他,读汪曾祺,读高邮的汪曾祺,读扬州的汪曾祺,读中国的汪曾祺。他的文字永在,我们的阅读也永在,无论白天和夜晚。 (摘自王干语)

  ②汪曾祺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20世纪80年代初,汪曾祺“重返”文坛,以老练精致素简的文风,开文坛之新风。在2016年5月出版的散文集《榆树村杂记》中,他以细腻敏锐的笔触,解析日常生活的雅洁与情致,以此安抚疲惫的心灵。他的文字,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让读者从中找到面对生活的雅趣,在嘈杂而迷茫的时代,给人一份特别的安靜与平和。

  (摘自2016年11月9曰《人民日报》)

  7.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项是

  A. 汪曾棋作品的一个突出特色,就是寻找日常生活的诗意和雅趣。如《岁寒三友》《故里三陈》《榆树村杂记》等。

  B. 汪曾祺的作品,写的都是极其平常的生活,平淡质朴,如话家常,没有波澜,也无戏剧性,却能使人心如洗。

  C. 汪曾棋以其优美的文字、细腻敏锐的笔触、老练精致的文风,让年轻人重塑对汉语的信心、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D. “汪曾祺热”使他开始释放出迷人而温和的光芒,这说明文坛渐渐消退浮躁,民族文化的自信正在重建起来。

  8.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汪曾祺不仅在作品中审美,使市井获得了诗意,让读者找到面对生活的雅趣,而且在其生活中寻找诗意和审美。

  B. 汪曾棋笔下的市井生活,沉闷而琐碎,有太多的烟火气和世俗味,却散发着无处不在的诗意,也最能见人性之美。

  C. 汪曾祺之所以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是因为其作品在嘈杂而迷茫的时代,能给人一份特别的安静和平和。

  D. 汪曾棋将民族性与现代性融为一体,将中国文人精神与民间文化传统有机结合,成为典型的中国叙事、中国腔调。

  E. 汪曾棋淡泊处世,知足常乐,逆来顺受,无论是对待日常的生活,还是对待文坛的毁誉,他都能做到“明净如水”。

  9. “他的文字永在,我们的阅读也永在,无论白天和夜晚”这句话如何理解?请结合文意作简要回答。

  【答案】7. B 8. AD

  9. 示例: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汪曾棋的作品的喜爱与痴迷,以及对其人的倾慕敬佩之情。汪曾祺 是中“当代文学大师,有着熠熠生辉的人格魅力,他的作品既有民族性,又有现代性,体现中国文的精神,保有民间的文化传统,值得我们学习与传承。(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7. 试题分析:B,“没有波澜,也无戏剧性”说法绝对,不合文意。原文说的是“汪曾棋的作品’很少有大波大澜,很少有戏剧性……

  点睛:实用类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点和论述类文本阅读基本相同,注意“词语”“句子”“文段内容”和“主旨”的分析。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多考核行文的语言风格,篇章的结构,引用等手法的运用。此题的选项均考核内容,其中BCE理解出现偏差。

  9. 试题分析:具体作答时,要抓住“他的文字”所代表的意思,即汪曾棋的文学作品小说与散文“永在”指的是作品永远流传,跨越时代,穿越世纪,突出其旺盛的生命力与对于世人的巨大影响乃;“我们 的阅读也永在”表明读者对其作品的喜爱与疾迷:“无论白天和夜晚”则说明汪曾棋的文学作品对于读者 的深远影响。据此概括作答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裴松之,字世期,河东闻喜人也。祖昧,光禄大夫。父珪,正员外郎。松之年八岁,学通《论语》、《毛诗》。博览坟籍,立身简素。义熙初,为吴兴故鄣令,在县有绩。入为尚书祠部郎。

  松之以世立私碑,有乖事实,上表陈之曰:“碑铭之作,以明示后昆,自非殊功异德,无以允应兹典。大者道勋光远,世所宗推;其次节行高妙,遗烈可纪。而自时厥后,其流弥多,预有臣吏,必为建立,勒铭寡取信之实,刊石成虚伪之常,真假相蒙,殆使合美者不贵,但论其功费,又不可称。不加禁裁,其敝无已。 诸欲立碑者,宜悉令言上,为朝议所许,然后听之。庶可以防遏无征,显彰茂实,使百世之下,知其不虚,则义信于仰止,道孚于来叶。由是并断。

  高祖北伐,领司州刺史,以松之为州主簿,既克洛阳,高祖敕之曰:“裴松之廊庙之才,不宜久尸边务,今召为世子洗马,可令知之。”征为国子博士。

  太祖元嘉三年,分遣大使巡行天下。松之使湘州。反使。奏曰:“臣闻天道以下济光明,君德以广运为极。伏惟陛下神睿玄通,道契旷代,清问下民,哀此鳏寡,垂心八荒,周爰四达。臣谬蒙铨任,忝厕显列,猥以短乏,思纯八表,无以宣畅圣旨,肃明风化。伏见癸卯诏书,礼俗得失,一依周典,每各为书,还具条奏。谨依事为书以系之后。”松之甚得奉使之议,论者美之。

  转中书侍郎。上使注陈寿《三国志》,松之鸠集传记,增广异闻,既成奏上。上善之,曰:“此为不朽矣!”二十八年,卒,时年八十。子骃,南中郎参军。松之所著文论及《晋纪》,骃注司马迁《史记》,并行于世。学+科+网...

  (取材自《宋书•列传•卷六十四》)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诸欲立碑者/宜悉令言上为朝议/所许然后听之/庶可以防遏无征/显彰茂实/使百世之下/知其不虚

  B. 诸欲立碑者/宜悉令言上/为朝议所许/然后听之/庶可以防遏无征显彰/茂实使百世之下/知其不虚

  C. 诸欲立碑者/宜悉令言上为朝议/所许然后听之/庶可以防遏无征显彰/茂实使百世之下/知其不虚

  D. 诸欲立碑者/宜悉令言上/为朝议所许/然后听之/庶可以防遏无征/显彰茂实/使百世之下/知其不虚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共二十篇,成书时间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

  B. “义熙初”,意思是“义熙”这个年号的第一年。年号纪年法是中国古代的纪年法之一,一般由皇帝发起,兼有祈福和改朝换代的含义。

  C. “八荒”,古代指东、西、南、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等八面方向,也指远古的洪荒时代,意思大致相当于“天下”。

  D. “癸”,为十干之一,顺序排在第10; “卯”,为十二支之一,顺序排在第4。我国农历用干支配合来纪年,60年为一甲子。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裴松之出身于官宦人家,自幼聪慧博学,曾从事考古,博览出土典籍。又曾担任故障县令,后又入朝担任了尚书祠部郎。

  B. 裴松之上表批评当时私自立碑的乱象,指出世人刊刻碑铭的内容多虚假不实,流弊甚重,并提出治理的建议,制止了此风。

  C. 裴松之曾作为钦差大使巡行湘州,在归来的奏章中援引太祖故事、表明自己只是效法,表现了对奉使职责的深刻理解。

  D. 高祖认为裴松之是朝堂之才,后他的史学著作果然流行于世,这既表现他的史学才华,也表现了高祖的学养与眼光。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真假相蒙,殆使合美者不贵,但论其功费,又不可称。

  (2)臣谬蒙铨任,忝厕显列,猥以短乏,思纯八表,无以宣畅圣旨,肃明风化。

  【答案】10. D 11. C 12. A

  13. ⑴真假蒙混,必使应该赞美的不能得到椎崇;说起其用工花费,又不能(与其实〉符合。(“分相蒙”1分,“合”1分,“功费” 1分,补出省略1分,“称”1分。)(2)臣谬蒙选任,忝居显要的行列,鄙陋而缺少才智,没有可以宣传明畅圣旨、整肃清明风化的才能(5分,在1句1分的前提下,“铨”“忝厕显列”“猥”“无以”各1分,不出中心词“才能”1分,谦辞敬语可保留)

  【解析】

  10. 试题分析:注意“为朝议所许”的固定句式,不要分开,“防遏无征”“显彰茂实”并列,中间断开。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此题注意“为朝议所许”的固定句式,不要分开,“防遏无征”“显彰茂实”并列,中间断开。

  11. 试题分析:“也指远古的洪荒时代”错。“八荒”是空间概念,不指时间。

  12. 试题分析:“曾从事考古,博览出土典籍”,错。

  13. 试题分析:注意重点词语“分相蒙”“合”“功费” “称” “铨”“忝厕显列”“猥”“无以” “才能”的翻译。

  参考译文:

  裴松之,字世期,是河东闻喜县人。祖父裴昧,做过光禄大夫。父亲裴珪做过正员外郎。裴松之八岁就通晓了《论语》《毛诗》。他博览古书,立身处世简朴。义熙初年,作了吴兴故障县令,任上政绩显著,被调入京城作上述祠部郎。

  裴松之因为世人立有私碑,上表评论说“文碑的制作,为的是明示后代,不是特殊的公的,不足以符合这样郑重的仪式。大的功勋远大,为世间推重;其次品行高妙,遗风烈迹这的纪年。可是从时政有缺漏以后,立碑的支流很多,要当官的大小管理都要立碑,制铭少有真实的,镌刻虚伪之词成了常态。真假混杂蒙乱。使应该赞美的得不到推崇,说起其花费,又极不相称。如不加禁止制裁,这种风气的流弊是不会停止的。那些打算立碑的人,应全部命令他们禀报皇上,被朝议允许,然后才听任他建立。方可遏制虚假碑铭,彰显真美的德业,让百世后人知其不假,才能使正义诚信被仰慕,道理信用行于后世。”(立碑乱象)从此断绝。

  宋太祖北伐,兼任司州刺史,以裴松之为州主簿,攻克洛阳后,武高祖敕令属下说:“裴松之是栋梁之才,不应长久地担任边地事务,现在召他为太子洗马,可以让他知道。”

  宋太祖元嘉三年,分派大使巡视天下,裴松之出使湘州。出使归来后,上奏说:“陈听说天道以下播光明、君德以广布福运为最佳。(我谦卑地想)皇上神明睿智玄妙通达,对天道的领悟旷代难得,清审详问天下子民,同情鳏寡孤独,仁心垂布八面,周至四方。微臣谬蒙选任,忝居显要的行列,鄙陋而缺少才智,没法宣传明畅圣旨、整肃清明风化。俯伏拜读癸卯年皇帝诏书,见其礼法风俗得失,全部依照周朝的之地典章 ,每项各写了一章。(我出使),归来锯条上奏,也谨慎地按此诏书来写,(陈事)列于条款之后。”裴松之广泛地得到了“奉命出使”的高度评价,评论的人都赞美他。

  后来裴松之专人中书侍郎。皇上加他注解陈寿的《三国志》,裴松之把传记收集在一起,增加了许多新奇的内容,完成后奉与皇上。皇上认为很好,说:“这是不朽之作啊”裴松之元嘉二十八年去世,想念八十岁。他的儿子裴骃,做了南中郞参军。裴松之所著《晋纪》,裴骃注释的司马迁《史记》,都流行于后世。

高考语文题型全国卷1及语文高考预测卷

又要高考,不要烦恼,沉住心气,相信自己。祝高考成功!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高考语文题型全国卷1,仅供大家参考! 语文高考预测卷 第I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存形莫善于画。造型,是绘画之所以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文章

25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