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考试网>学历类考试>高考频道>高考科目>高考语文>

山东语文高考题

时间: 德豪21 分享

  生活中都有语文的存在,所以在高考中语文考试题目的涉及面也很广,导致在复习中不但需要很精细,很全面,同时还需要很高效,总而言之高考语文复习的方法很关键,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关于山东语文高考题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山东语文高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共7题 每题25分 共17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传统中国乡村,无论是在古代文人的笔下,还是在乡村耆旧(年高望重者)的心中,更多的是充满温情和诗意的祥和。我们只要从晋南村落的老宅走过,看看那残留的“耕读传家”“地接芳邻”“职思其居”“君子攸宁”之类的门楣题字,就可以感受到村落中曾经飘荡着的诗雅风韵。而现在“新农村”随处可见的“福星高照”“鹏程万里”“家兴财源旺”之类的精美匾额,虽说是传统的延续,却没有了传统的风雅。如果从读书人的数量来说,当代中国农村绝对是古代农村的几倍乃至几十倍,然而为什么却失去了从前的典雅,而且也失去了传统农民的道德坚守与精神追求?由此我们想到了传统中国农村的乡绅。

  所谓“乡绅”,就是乡间的绅士。这主要由两部分人组成,一部分是有官职而退居在乡者,此即所谓的“绅”或“大夫”;一部分是未曾出仕的读书人,此即所谓的“士”。他们有高于普通民众的文化知识和精神素养,有着为官的阅历和广阔的视野。“绅士居乡者,必当维持风化,其耆老望重者,亦当感劝闾阎,果能家喻户晓,礼让风行,自然百事吉祥,年丰人寿矣。”

  “乡绅”的核心是“绅”,即退居官员,他们在这个群体中起着主导作用。乡绅群体形成的基础是“农业文明”。从事农业的人群世世代代守护在土地上,他们像庄稼一样,把根深扎在了乡土里,对乡土充满了感情。虽说“大丈夫志在四方”,不免要宦游他乡,但“叶落归根”则成了农业文明滋养的人群颠扑不破的信念。这种传统在周代就已出现。

  然而,近百年商业经济和“新式教育”的发展,打破了中国社会城乡平衡格局。城市的经济收入、教育资源配置以及高知识含量的工作性质等等,使乡村中的优秀人才开始流向城市。“叶落归根”的传统观念,在城市优越的生活条件的诱惑下开始动摇,部分退休官员开始失去还乡的热情。到上世纪后半叶,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出现了乡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高潮,乡村的命运便急剧直下。原本应属“乡绅”群体可以引领乡村社会的人群,统统变成了城市人。

  乡绅群体的消失,使乡村失去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人,失去了文化领袖和灵魂,乡村的凝聚力也随之消失。加之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的反差,加快了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速度,使农村开始变成文化沙漠。中国文化是以农业文明为基础的,农业文明的根在乡村。植根于乡土的中国文化之树,“叶”不归根,根上的“水土”又大量流失,这棵大树面临的不仅仅是凋败,而是枯死!

  当然,对于乡绅的消失,可以归咎于社会近代化变革中“工业文明”的冲击,但更重要的是这场变革对传统价值观的摧毁。虽然近代出现的新型知识群体,其初皆以挽救民族危亡为己任,但面临自己最后归宿选择时,原来的“革命理想”却被“享乐主义”所取代。“叶落归根”的传统价值观被彻底抛弃,而殊不知他们的选择,比之自己曾经批判过的“封建士大夫”,显得是多么卑微!于此,我们不得不礼敬中国传统的乡绅,因为他们明白,自己尽管到垂暮之年,不能再有大为,但只要身影出现在乡土上,那曾经有过的荣誉就会发出光芒,激励一代新人茁壮成长!他们的价值已不在职所,而在乡土!

  (选自2015年12月16日《中华读书报》,作者刘毓庆,原文有删改)

  1.下列关于“乡绅”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乡绅由有官职而退居在乡者和未曾出仕的读书人两部分人组成。

  B.乡绅代表一方的风气和文化,对一方社会发展有重要引领作用。

  C.乡绅即士大夫,一部分有官职而退居在乡者在其中起主导作用。

  D.乡绅是在农业文明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在周代就已经出现。

  2.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态度的一项是

  A.历史悠久的乡绅群体为乡村发展做出了贡献,作者表达了对他们的敬意。

  B.面对乡绅群体的消失和叶落归根观念的日渐淡化,作者表现出无奈之情。

  C.乡村文化开始沙漠化,甚至会影响到中国文化的健康发展,作者深表担忧。

  D.乡村的优秀人才流向城市,作者呼吁人们回到乡村,参与乡村文化建设。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上世纪后半叶,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原本可以引领乡村社会的乡绅,都变成了城市人。

  B.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的反差,加快了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速度,农村开始变成文化沙漠。

  C.乡绅群体的消失摧毁了传统价值观,这是社会近代化变革中“工业文明”的冲击造成的。

  D.中国传统乡绅面对自己最后归宿的选择,比近代出现的新型知识群体的选择更崇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日子里的黄河

  秦岭

  ①“日子,就是一担水。”从黄河儿女的这句口头禅里,我闻到了烟火味儿。

  ②小时候,我不懂。“黄河远上白云间”,那滔滔的黄河水,该是多少担水啊!把黄河与日子联系起来,我总是想到扁担、木桶和黄土高坡上的羊肠小道。一位长满花白胡子的老人说:“其实,咱和黄河天天见哩,咱都是女娲蘸着黄河水抟着黄土造出来的,都是黄河的娃哩。”

  ③至今想来,这句话意味深长。中国的乡村,到处都有龙王庙。求水的日子里,成千上万的人高举火把,在苍天之下、大地之上跪成一种无与伦比的虔诚和渴望。在红烛的火焰和紫香的缭绕中,庄重、慈祥、平静的水龙王,俯瞰众生,目光里蓄满了母亲才有的表情,她身上倾注了芸芸众生对河流的崇拜和念想,她是龙,也是水。当一担水挑回家,炊烟袅袅升起,日子里所有的滋味儿都有了。喝一口黄河水,一种宗教般的庄严,在我内心驻留、伸展、蔓延。

  ④我有理由断言,黄河的文化源头早已超越了地理意义上的故乡——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超越了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的文化空间,同样超越了黄河五千四百六十四公里身长所辐射的疆域。黄河用上百万年的耐心和胸襟,轻轻拥揽了西北、中原、华北几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之后,苍生尽在她温情的怀抱里。

  ⑤沿着黄河走,我发现,黄河对人类精神的浸润和人类心灵对黄河心悦诚服的接纳,早已成为一种双向力量。假如,百万年前中国西部的地质变化没有为黄河的诞生提供可能,那么,谁来给我们提供一担水的意义?黄河流域的掌心里,到底还有多少超越五千年的华夏文明遗存,至少当下无从得知。也许,我们真的只是领受了黄河文明的一角。置身历经千年风霜的殿堂和古柏,耳闻经久不息的钟声,我们只知道,历史刚刚从史前向殷商走来,从秦汉向唐宋走来,从明清向当下走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⑥荀子说:“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一条又一条黄河的支流,跨越时空,奔流不息。每一条支流都是每一担水的合计,都是去黄河那里“赶集”。在黄河沿岸的乡村,你侧耳谛听,一定能听到这样的声音:“滴答,滴答,滴答。”那是屋檐水的声音,也是黄河的声音,更是父老乡亲血管里的声音。她最终在华北汇入苍茫的大海,带去的,是这片土地的表情。

  ⑦少年时代,我一度迷恋西方哲学,但有一位外国朋友告诉我:“我不敢轻视中国哲学,因为有一条河,它叫黄河,是一首叫哲学的诗。”诗?我的耳畔,顿时响起先秦以来黄河两岸的低吟浅唱:“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⑧每一句艺术的经典,都是日子的投影。在我心灵崖畔的视野里,古人和今人的艺术联系、传承,根脉如此密不可分。那史前人类遗址中陶罐、陶瓶、陶盆上镌刻、描绘的符号,那用简单的线条、笔画对河流、鱼虾、白云、牲畜、狩猎、祭祀的表达,那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石窟、麦积山石窟中的雕塑、壁画……那一刀又一刀,一笔又一笔,一画又一画,分明是一支支反复吟咏的民谣,民谣里蓄满了所有关于日子的歌。这些歌,伴随着黄河的涛声,经久不息。当艺术融入人们的日子,那不就是一曲几千年的黄河大合唱吗?

  ⑨一直在想,在中国,每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十字路口,为什么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黄河?“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河西山冈万丈高,河东河北高粱熟了……”也许,社会学家给出的答案是母亲,哲学家给出的是精神,政治家给出的是人民,美学家给出的是气质,历史学家给出的是传统……一位农民却这样回答我:“风水。”我的理解是,黄河流域的气候、土壤与地貌,体现了农耕文明更多的特征,“河东河北”密不透风的高粱,既给黄河儿女以日子,同时也为黄河儿女抗击外来侵略提供了天然屏障。“黄河在咆哮”,那是对敌人的怒吼,也是对儿女的召唤。

  ⑩毋庸讳言,近百年来,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创造时代文明的步伐要远远比黄河流域快,这得益于现代工业、海洋文明的进步与发展。“源头不会变,风水轮流转”,这不光是一个历史问题,也是一个生态问题。变与不变之间,人与自然的作用力,可以海枯石烂,也可以沧海桑田。

  ⑪我们一定不会忘记这样一段歌词:“我的故乡并不美,低矮的草房苦涩的井水,一条时常干涸的小河,依恋在小村周围……”我在黄河流域考察农村饮水现状的时候,再次看到了农民肩膀上的一担水,那,还是我小时候见过的清冽的水吗?那分明是稠泥浆。有个不争的事实是:黄河瘦了,近几十年来,曾频频断流。一条条排污管道,像罪恶的大炮一样伸向黄河。

  ⑫“保卫黄河”,半个世纪前的黄河儿女面对敌人发出的呐喊,犹在耳畔,只是,如今黄河的敌人隐藏在哪里呢?要我说,就在我们自己的日子里。信不信,一担水的日子里,什么都看得出来。

  (选自2015年11月25日《人民日报》)

  4.作者为什么认为花白胡子老人的话“意味深长”?

  5.请简要分析第④段表达上的特点及其效果。

  6.文中第⑧段罗列了众多艺术作品,有什么作用?

  7.作者在文章结尾说“一担水的日子里,什么都看得出来”。请谈一谈你从本文中看到了什么。

  评卷人 得分

  二、古诗文阅读:共6题 每题19分 共11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方恪敏公家传

  姚 鼐

  方恪敏公,讳观承,字嘉谷,桐城人也,而居于江宁。桐城方氏,自明以来以文学名数世矣,而亦被文学之累。公之祖工部都水司主事讳登峰、考中书舍人讳式济,皆以累谪黑龙江。公时尚少,与其兄岁往来塞内外,以营菽水之奉,奔走南北,徒步或数百里。数年,祖考皆没。公益困然于其间厉志气勤学问遍知天下利病人情风俗遂蓄为巨才矣。平郡王福彭尝知之,雍正十年,平郡王为定边大往准噶尔,即奏为书记,诏赐中书衔以往。在军营建策善,归补中书舍人。乾隆初入军机处,累迁吏部郎中,出为直隶总督。自是居直隶二十年,中惟西疆用兵,暂署陕甘总督,筹军饷半年即返。

  公性明于用人,一见与语,即能知才所堪任,授之事,随难易缓急,委寄必当。及公没,而为督抚有名,若周元理、李湖等凡十余人,皆宿所拔于守令、丞尉中者也。直隶为天下总汇之区,人事糅杂,纷扰不易靖安。乘舆①岁有临幸,所过备置刍粮,公处此皆储备精密。卒未尝少舛乏②,而于民居无扰病焉。

  公自为清河道至总督,皆掌治水。直隶之永定河,故无定河也,其迁移靡常,不可以一术治,不可以古形断。公皆见地势,相时决机,或革或因,或导或障,其于河务前后数十疏,从之辄利。上每叹其筹永定之为善,非他人执成法者所能及也。

  磁州有逆民为乱,公擒治,论斩绞罪十人,其余释。上疑公宽纵,下诏严责者数,公执不易,诏令九卿讯狱,乃知公所定之当,上益以公贤。

  公素勤于学,工为诗及书。乾隆初尝举博学鸿词,以平郡王监试,避嫌不试。仕宦数十年,公事之暇,即执书读之。尝偕秦文恭公辑《五礼通考》,所著《直隶河渠书》百三卷,诗集十三卷,其余杂记直隶事又数十卷。及薨,家无余财,而有书数十笈。于桐城及江宁皆建家祠,置田以养族之贫者。公在时已加太子太保,其薨以乾隆三十三年八月,年七十一。

  (选自《惜抱轩文集》,有删改)

  [注]①乘舆:古代天子乘坐的车子,此处代指皇帝。②舛乏:错乱缺少。

  8.对下列句子中的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亦被文学之累 被:遭受 B.随难易缓急,委寄必当 委:舍弃

  C.论斩绞罪十人 论:判罪 D.工为诗及书 工:擅长

  9.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桐城人也,而居于江宁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B.公性明于用人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C.上每叹其筹永定之为善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D.置田以养族之贫者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10.下列对文中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公益困然/于其间/厉志气勤学问/遍知天下利病/人情风俗/遂蓄为巨才矣

  B.公益困/然于其间厉志气/勤学问/遍知天下/利病人情风俗/遂蓄为巨才矣

  C.公益困/然于其间厉志气/勤学问/遍知天下利病/人情风俗/遂蓄为巨才矣

  D.公益困然/于其间厉志气/勤学问/遍知天下利病/人情风俗/遂蓄为巨才矣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观承的祖父方登峰和父亲方式济都被流放至黑龙江。每年方观承兄弟二人都要往来长城内外,探视亲人,异常艰辛。

  B.方观承后来被任命为直隶总督,在直隶居住长达二十年,其间,只有在西部有战事时,为筹军饷,曾在陕甘总督府暂住过半年。

  C.永定河流向不定,难以治理。方观承查看地形,看准时机,或疏导,或阻断,他治河的方法得到了皇帝的认同和赞许。

  D.方观承一生勤于学习,著作等身。乾隆年间曾被推举参加博学鸿词科的考试,但因平郡王监考,为了避嫌就没有参加。

  12.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公没,而为督抚有名,若周元理、李湖等凡十余人,皆宿所拔于守令、丞尉中者也。

  (2)乘舆岁有临幸,所过备置刍粮,公处此皆储备精密。

  (3)公执不易,诏令九卿讯狱,乃知公所定之当,上益以公贤。

  13.阅读下面的元诗,回答问题。

  济州西湖①

  元 李綗

  渺渺澄湖望不穷,画船曾驻夕阳中。

  千峰倒映嶙峋碧,一水平铺潋滟红。

  鸦背浮金归古戍,雁行如字写晴空。

  玉箫吹彻游人醉,十里荷香送晚风。

  [注]①李綗,元代济南人,曾任济宁知州。济州西湖,即马场湖,在济宁城西二十里老运河北,今己埋为平地。

  (1)诗的颈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简要概括西湖的景色特点。通过写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共1题 每题6分 共6分

  1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一个人有道德才不会孤单,才会有志同道合的人与他为伴,正如《论语•里仁》篇所讲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蜀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表达了对诸葛亮事业未竟的痛惜之情,道出了千古失意英雄的同感。

  (3)王勃《滕王阁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着力描绘寒潭之水和傍晚山峦的色彩变幻,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第II卷(非选择题)

  四、语言知识基础:共8题 每题1分 共8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问题。

  看呐,百十个斜背腰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面前。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躁热了,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兴奋)了。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骤雨一样,如急促的鼓点;①;火花一样,如闪射的瞳仁。它震憾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它使你(惊诧/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黄土高原呐,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与影的匆匆(变幻/变换),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以致使人对她感到十分陌生了,简直像来到另一个星球,②。

  15.文中画线字的注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躁热 羁绊(bàn) B.震憾 闭塞(sè) C.磅礴 颤栗(chàn) D.元气 戛然(jiá)

  16.依次选用文中括号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亢奋 惊异 变幻 B.兴奋 惊诧 变幻

  C.兴奋 惊异 变换 D.亢奋 惊诧 变换

  17.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①旋风一样,如飞扬的流苏 ②一声渺远的鸡啼回响耳畔

  B.①旋风一样,如飞扬的流苏 ②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

  C.①旋风一样,如流苏的飞扬 ②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

  D.①旋风一样,如流苏的飞扬 ②一声渺远的鸡啼回响耳畔

  18.下列各句中,画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与在书斋里“读万卷书”的人相比,“行万里路”的人栉风沐雨,虽然辛苦却行走得感性鲜活,以至于有“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的说法。

  B.谁也没有想到,刚入冬就迎来了这么一场难能可贵的大雪。截止到24日晚,全市平均降雪量29.5毫米,达到了自本市有气象资料以来的极值。

  C.竖琴的滑音往往会为音乐增添奇特的美感。哈泼•马克斯是擅长双方向滑音的大师,他在演奏时,随着不停地上下其手,美妙的滑音会飘然而出。

  D.他是最让我敬重的“微信好友”,隔空交往了一年多后,我们终于有了促膝而谈的机会,每一次的交流都给人一见如故的感觉,有时甚至忘记了时间。

  1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人民币“入篮”不但弥补了亚洲缺少世界级金融中心的短板,也能加大中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分量,促进亚太地区经济的整合。

  B.诗歌以抒情的方式,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在当代,关注生活的角度与方式是一首诗成败的关键,也是诗人是否有想象力的体现。

  C.从国内现有新闻广播的节目类型看,目前,大致可分为轮盘+早中晚新闻密集段、轮盘+板块节目、板块节目+专题节目等几种形式。

  D.鲁西南民间织锦织造工艺复杂,大小工序共72道。这一技艺主要分布在济宁和菏泽的部分地区,其中尤以嘉祥县为典型代表。

  20.在传统观念中,“狗”是卑劣下贱的代名词,但是,近期网络上出现了一个格式为“XX成狗”的新词语,如:

  第一组:

  教室里暖气不热,我们冷成狗。

  我今天上课迟到了,被老班骂成狗。

  在那些忙成狗的日子里,我最大的慰藉就是每天能吃到母亲做的饭。

  第二组:

  今天网速太慢了,视频卡成狗。

  相机像素太低,画质渣成狗。

  人浮于事,管理失序,整个单位烂成狗。

  请根据以上两组例句,分别概括“XX成狗”在实际应用中所表达的语意和所表露的情绪。

  (1)用于自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于喻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在下面—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在古代,①。秦始皇初并天下,“衣服旄旌节旗皆尚黑”;同为汉朝,汉高祖尚黑,汉武帝尚黄,光武帝建立东汉,国色又变成了红色;曹丕取代东汉,颜色尚黄;晋取代了曹魏,颜色尚白;隋尚赤,唐尚黄;五代时期,后梁尚白,后唐尚黄,后晋尚白,后汉尚黑,后周尚青。自从宋代开始,中国人一直崇尚红色,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新年贴红对联,元宵挂红灯笼,新婚贴红双喜、穿红衣裳,生小孩送红蛋等等,②。

  22.下面是某医院门诊“一卡通”挂号流程图,请依据本图,把整个流程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字数不超过150字。

  五、作文:共1题 每题60分 共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我从一天去到另一天,一如从一个车站去到另一个车站,乘坐我身体或命运的火车,将头探出窗户,看街道,看广场,看人们的脸和姿态,这些总是相同,又总是不同,如同风景。

  ——费尔南多•佩索阿(葡萄牙诗人)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③文体鲜明,不得写成诗歌。

  山东语文高考题答案

  1.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A项,以偏概全,根据原文第2段“这主要由两部分人组成”可知,该项忽略了“主要”这一修饰限定的词语。C项,曲解文意,“乡绅即士大夫”,根据原文第2段“所谓‘乡绅’,就是乡间的绅士。这主要由两部分人组成,一部分是有官职而退居在乡者,此即所谓的‘绅’或‘大夫’……”可知,士大夫只是乡绅的一个主要的组成部分。D项,张冠李戴,根据原文第3段“这种传统在周代就已出现”可知,此项表述的“乡绅……在周代就已经出现”错误。

  2.D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项,无中生有,“作者呼吁人们回到乡村”在文中没有依据。

  3.D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A项,根据原文第4段“原本应属‘乡绅’群体可以引领乡村社会的人群,统统变成了城市人”一句中的“应属”可知,原文只是一种推断而非确定之意。B项,根据原文第5段“乡绅群体的消失,使乡村失去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人,失去了文化领袖和灵魂,乡村的凝聚力也随之消失。加之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的反差,加快了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速度,使农村开始变成文化沙漠”可知,该项忽略了“乡绅群体消失”的原因。C项,根据原文第6段“对于乡绅的消失,可以归咎于社会近代化变革中‘工业文明’的冲击,但更重要的是这场变革对传统价值观的摧毁”可知,该项中的“乡绅群体的消失摧毁了传统价值观”不对,摧毁传统价值观的是“社会近代化变革”。

  【备注】无

  4.①黄河作为母亲河,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儿女;②黄河文化所代表的农耕文明对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及语句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这句话讲述了黄河跟中华儿女的密切关系。黄河历来被看作是母亲河的象征,辛勤哺育着炎黄子孙健康成长。再根据第9段“黄河流域的气候、土壤与地貌,体现了农耕文明更多的特征,“河东河北”密不透风的高粱,既给黄河儿女以日子,同时也为黄河儿女抗击外来侵略提供了天然屏障”可知,黄河文化对中华民族有着深远影响,农耕文明和抗击侵略的民族精神正是黄河赋予中华儿女的特有本性。

  5.运用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突出了黄河作为中华文明发祥地的重要意义,展现了黄河慈母般的胸怀与深情,表达了作者对黄河由衷的赞美与深深的眷恋。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从“超越了……超越了……超越了……”可看出,句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耐心和胸襟”、“拥揽了”、“温情的怀抱”是拟人的修辞手法;“黄河用上百万年的耐心和胸襟,轻轻拥揽了西北、中原、华北几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之后,苍生尽在她温情的怀抱里”是比喻的修辞手法。这段话的第一句对“黄河的文化源头”的三个“超越”的描述,体现了黄河文化的重要意义。第二句体现了黄河作为母亲河包容一切的胸襟和对华夏儿女的辛勤孕育,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黄河的赞美之情。

  6.①艺术作品的多样性展现了先民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和高超的艺术才能,也是灿烂辉煌的黄河文化的一个缩影,表现了作者的骄傲和自豪。②引出下文有关保卫黄河的思考和议论。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第⑧段罗列了众多艺术作品,其作用首先是为了表现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如此丰富且具有高超工艺的艺术品,不仅仅是为了体现出先民的智慧和才华,更是为了突出黄河文明的博大,为下文提出保护“保卫黄河”和结尾提出保卫“黄河文化”作铺垫。

  7.①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离不开黄河水的滋养,表现了黄河儿女对黄河的崇拜与依恋。

  ②先民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展现了黄河文明的博大,抒发了作者对黄河的赞美和歌颂。

  ③我们当今的生产生活方式严重破坏了黄河的生态,表达了作者对此现状的痛心和忧虑。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探究文章结尾一句话蕴含的深意,其实是对文章主题思想的探究。文本第2—6段讲的是黄河哺育了中华儿女以及中华儿女对母亲河的崇拜,可抓住文中句子“黄河对人类精神的浸润和人类心灵对黄河心悦诚服的接纳”来体会出此层含义。文本第7—8段叙述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这正是黄河文化博大精深的体现,这种文化体现了炎黄儿女的智慧,也是作者对黄河文化的无限崇敬。文本第9段到文末,体现了现代工业、海洋文明的进步与发展导致黄河的生态环境被破坏,引人深思。

  【备注】无

  8.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B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理解。联系上下文,这句话的意思是:随事情的难易缓急,托付给他的事情一定妥当处理。由此可知“委”的意思是“托付”。

  9.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C项,结构助词,的。A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假设。B项,介词,在/介词,表被动。D项,连词,表目的/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

  10.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做好断句题,要认真理解划线句子的含义,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利用好排除法。要找到各项的不同之处,联系文意进行排除。首先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恪敏公更加穷困,但在这期间他更加磨练了自己的意志和斗志,他勤奋学习,全面了解了社会的利弊、人情风俗,于是逐渐成为一个才能突出的人。再根据断句的特点,“困”和“厉志气”是转折关系,那么“然”表达的意思就是“但是”,与后文联系紧密,所以在“然”的前面断开,排除A、D两项。“天下利病”和“人情风俗”是对偶句,是“知”的宾语,中间要断开,排除B项。

  11.B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B项,该项中“曾在陕甘总督府暂住过半年”理解有误,根据原文第1段末“暂署陕甘总督”,句子的“署”是“代理”的意思。

  12.(1)等到恪敏公去世后,做督抚有名声的,如周元理、李湖等共十多人,都是他过去从守令、丞尉中提拔起来的。

  (2)皇帝每年都会来这里,所经过的地方都要安排粮草,恪敏公处理这些事情时都储存准备得精细周密。

  (3)恪敏公坚持自己的意见不作改变,皇帝又下诏令九卿审理此案,才知道恪敏公(对罪犯)所定的罪是恰当的,皇上更加认为恪敏公贤明。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翻译句子要结合文本语境,以直译为主,力求字字落实。句中关键词语要翻译准确,本题涉及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考点。(1)没:通“殁”,去世,死亡。为:担任。若:如。凡:总共,一共。宿:平素,素有的,原来的。(2)乘舆:指天子所乘坐的车子,此处代指皇帝。所过:所+动词=名词性短语,所经过的地方。刍粮:草粮。处:处理。(3)易:改变。诏令讯:讯问,审问。狱:案件。当:恰当。益:更加。

  【备注】文言文参考译文:

  方恪敏公,名观承,字嘉谷,桐城人,但住在江宁。桐城的方氏家族,从明朝以来就凭借文章学问闻名于世,已有数代,但也遭受文章学问的牵累。他的祖父工部都水司主事方登峰、父亲中书舍人方式济,都因文字的牵累而被贬谪到黑龙江。恪敏公当时年少,和他的兄长每年往来于长城内外,以尽孝道,奔走于南北,有时需步行几百里。几年后,祖父和父亲都亡故了。恪敏公更加穷困,但在这期间他更加磨练了自己的意志和斗志,他勤奋学习,全面了解了社会的利弊、人情风俗,于是逐渐成为一个才能突出的人。平郡王福彭曾经了解他,雍正十年,平郡王担任定边大远征准噶尔,就上奏让他担任书记,皇上下诏书赐给他中书一职前往。在军营中他出谋划策,回来补赏为中书舍人。乾隆初年进入军机处任职,多次升官直至吏部郎中,后来外任直隶总督。从此担任直隶总督二十年,其间只有西疆用兵之时,暂时代理陕甘总督,筹集了军饷半年就回去了。

  恪敏公在用人方面能够明察,一见面和人交谈,就能知道这个人所能够担任的职务,给某人某事,随事情的难易缓急,托付给他的事情一定妥当处理。等到恪敏公去世后,做督抚有名声的,如周元理、李湖等共十多人,都是他过去从守令、丞尉中提拔起来的。直隶是天下的中心,人事复杂,混乱不易治理。皇帝每年都会来这里,所经过的地方都要安排粮草,恪敏公处理这些事情时都储存准备得精细周密。始终没有出现物资匮乏的情况,而且对于百姓也没有侵扰。

  恪敏公从做清河道台到做直隶总督,都负责治水工作。直隶的永定河,本来就没有固定的河道,河道的改变没有常规,不能够用一种方法治理,不能够凭借过去的情形来推断。恪敏公查看了地形,看准时机果断行事,或采用新方法,或沿袭老方法,或疏导或阻断,他在整治河务时前后上奏几十次,听从他的意见就会得到益处。皇帝常常赞叹他治理永定河的做法好,不是其他那些拘泥成法的人所能比得上的。

  磁州有人作乱,恪敏公捉拿了他们并治罪,被判决绞刑的有十个人,其余被释放。皇上怀疑恪敏公宽容放纵罪犯,多次下诏书严厉斥责,恪敏公坚持自己的意见不作改变,皇帝又下诏令九卿审理这个案件,才知道恪敏公(对罪犯)所定的罪是恰当的,皇上更加认为恪敏公贤明。

  恪敏公平素勤于学习,擅长写诗和书法。乾隆初年曾经被推举参加博学鸿词科的考试,因为平郡王监考,为了避嫌就没有参加。他做官几十年,公事之余,就拿书来读。曾经和秦文恭公合著了《五礼通考》,著作有《直隶河渠书》一百零三卷,诗集十三卷,其他的直隶杂记又有几十卷。等到去世之后,家无余财,却只有几十箱书。他的后人在桐城和江宁都修建了祠堂,购置了田地来供养同族中贫穷的人。恪敏公在世时已经加封太子太保,他在乾隆三十三年八月去世,享年七十一岁。

  13.(1)主要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晚霞比作“浮金”,形象生动,表现了对西湖傍晚景色的喜爱;“背”“写”赋予事物以人的特点,使画面富有动感,增添了情趣。

  (2)夕阳下的西湖辽阔清澈,画船往来,群山倒映,水波潋滟,晴空飞雁,风吹荷香。表现了诗人游湖观景后的惬意和对西湖美好景色的由衷赞美之情。

  【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背”和“写”是人的动作,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乌鸦飞向古老的城堡,雁儿在晴朗的天空中自由翱翔的美景,赋予西湖以动态美。“浮金”的原意是水面闪耀的光芒,在句中暗指晚霞,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诗人对西湖美景的无比喜爱之情。

  (2)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及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首联“渺渺”写出西湖的一望无际辽阔,“澄”字写出西湖澄清见底,清澈无比的特点。“画船曾驻夕阳中”写出画船往来,热闹繁盛的景象。颔联中写了千峰倒映在碧绿的湖水之中,湖水荡漾波光闪动的样子。颈联中写了雁儿飞向晴空,如字排开。尾联写了西湖中荷花飘香的美景。诗人借景抒情,通过写眼前赏心悦目的美景,来直接表达对西湖的赞美之情。

  【备注】无

  14.(1)德不孤 必有邻

  (2)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3)潦水尽而寒潭清 烟光凝而暮山紫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做好情景式默写,在平时背诵名句名篇的时候,要注意领悟含义,结合具体语境记忆,同时还要注意生僻难写字、同音异义字、同义异形字等。该题中要注意的易错字有“捷”、“长”、“襟”、“潦”、“潭”。

  【备注】无

  15.D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及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A项,“躁”改为“燥”;B项,“憾”改为“撼”;C项,“chàn”改为“zhàn”。

  16.A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题侧重考查词语辨析。“亢奋”形容极度兴奋的样子,在程度上比“兴奋”表达的情感更为强烈。联系前后文此处要用“亢奋”。“惊诧”指惊讶诧异,觉得奇怪;“惊异”指因不同而感觉到惊讶。在文中强调的是腰鼓的与众不同,所以要用“惊异”。“变换”指的是事物的一种形式或内容换成另一种,侧重指具体的事物;“变幻”指不规则地改变,侧重指抽象事物。根据文中句子“简直像来到另一个星球”可知这种变化让人难以捉摸,要用“变幻”。

  17.B

  【解析】本题考查选用句式的能力。第①句根据前后句的“急促的鼓点”、“闪射的瞳仁”可知,此处要填写的是“定语+中心词”的结构,所以要填“飞扬的流苏”,排除C、D两项。第②句联系前文,讲的是鼓点戛然而止之后,人的耳畔还有余音环绕,所以句子的主语要用“耳畔”,强调人的感受。

  【备注】无

  18.A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A项,栉风沐雨:形容人经常在外面不顾风雨地辛苦奔波。在句中修饰“行万里路”的人很准确。B项,难能可贵:指难以做到的事情居然做到了,值得珍视。句中要表达的意思是大雪难得,所以错误。C项,上下其手:比喻暗中勾结,随意玩弄手法,串通作弊,贬义词。用在句中望文生义,感情色彩也不正确。D项,一见如故:指初次见面就像老朋友一样合得来。根据句中“每一次交流”可知,两人并非初次,所以不能用该词。

  【备注】无

  19.B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A项,语序不当,“加大中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分量”和“弥补亚洲经济缺少世界级金融中心的短板”交换位置。C项,成分残缺,“从……看”这一介词结构导致句子没有主语,可以删掉“从……看”。D项,表意不明,“济宁和菏泽的部分地区”有歧义,“部分”可以修饰“济宁和菏泽”,也可以指修饰“菏泽”。

  【备注】无

  20.(1)用于自喻,多描述自己某种可怜糟糕的经历,表达自嘲和无奈。

  (2)用于喻物,多描述令人不满意的状态,表达抱怨和嫌弃。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综合运用的能力。第一种情况中,“冷成狗”是说自己饱受寒冷的侵袭,“骂成狗”是说自己受到严厉的责备,“忙成狗”是说自己忙碌得不可开交,这三种现象都是在说自己不幸的遭遇,但这种经历又是不可避免的,表达了一种对自己遭遇的无奈和自我嘲弄之情。第二种情况,“视频卡成狗”是对网速极慢表示的强烈不满,“画质渣成狗”是对相机像素太低的抱怨,“单位烂成狗”是对单位管理不当,人事安排不合理的控诉,这三种现象都是在表达对自己身边不和谐现象的不满,言词中充满了嫌弃之情。

  【备注】无

  21.①不同的历史时代,人们崇尚的颜色并不一样。②人们无不把红色当成喜庆吉祥的象征。(或“红色已经被视为中国人的文化符号。”)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此题侧重考查补写句子。第①句在本段开头,一般起到总起全文的作用。结合下文内容,分别介绍了秦始皇初、汉朝、魏晋、隋、唐、宋等不同朝代对颜色的喜好,所以此处要填写“时代不同,人们对颜色有着不一样的喜好”之类的话。第②句前面的内容是对人们从宋代至今一直崇尚红色的举例,所以此处要填写“人们无不把红色当成喜庆吉祥的象征”这样总结的句子。

  【备注】无

  22.患者到院后,有卡患者直接到分诊台或在收费窗口充值挂号。无卡患者,如果带着身份证,先到收费窗口办卡,并充值挂号;如果未带身份证,则先到导诊台填写办卡申请单,然后去收费窗口办卡,最后去收费窗口充值挂号。

  【解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做好这道题,首先要看明白流程图的含义,这个流程图要从上往下看。最上面是条件“患者来到医院”。根据箭头显示,最终的结果都是“在收费窗口充值挂号或在分诊台”。关键是中间的过程,首先分有无卡。如果有卡很简单,直接持卡进行挂号即可。如果没有卡,又分为两种情况,不带身份证的比带了身份证的多出一个“导诊台填写办卡申请单”环节。学生看清楚了这些,在具体叙述的时候,可先易后难,比如先介绍有卡者,再介绍无卡者。无卡者先介绍带了身份证的,再介绍未带身份证的。总之要条理清楚,言简意赅。另外要注意字数限制。

  【备注】无

  23.略

  【解析】本题考查写作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用语含蓄。审题立意时要找关键、抓中心。抓住“这些总是相同,又总是不同,如同风景”这个关键句子。“相同”是因为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人们、景物不曾有所改变。“不同”是因为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理解会因时因地而有所改变。这个世界不乏美丽的事物,关键看我们是否有一颗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以立意:①年年岁岁景相似,岁岁年年情不同;②生活中处处充满美,我们要善于发现美;③这个世界充满爱的阳光,因为我对它爱的深沉;④改变自己的心灵,美好无处不在。

  【备注】无



猜你感兴趣:

1.2016年山东语文高考试题答案

2.2016山东春季高考语文试题卷

3.山东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真题及答案

4.山东高考语文古代诗歌

5.山东省2017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

山东语文高考题

生活中都有语文的存在,所以在高考中语文考试题目的涉及面也很广,导致在复习中不但需要很精细,很全面,同时还需要很高效,总而言之高考语文复习的方法很关键,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关于山东语文高考题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山东语文高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文章

  • 山东语文高考改革
    山东语文高考改革

    高考两天时间里,随着考试铃声心情起伏的除了今年的考生和家长,还有正在上高中的学生和他们的家长们。未来几年高考将如何变革,成了他们关心的话

  • 山东语文高考试题模型
    山东语文高考试题模型

    无论是语文教学目标、语文课堂教学方式还是高考语文的文本,无不影响着无数国人的神经。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关于山东语文高考试题模型的内容,

  • 山东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山东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考生应该认清高考语文目标,明确其范围及标高;关注高考考点本质,明确高考命题思想;积累语文核心素养,关注能力形成过程;了解语文命题技巧,强化语言逻辑

  • 山东春季高考语文真题
    山东春季高考语文真题

    语文试题顺应改革潮流,本着注重基础,突出能力的命题原则,凸现了学科特点和语文本质。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关于山东春季高考语文真题的内容,希

4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