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考试网>学历类考试>高考频道>高考科目>高考语文>

北京2017高考语文试卷

时间: 德豪21 分享

  高考是高中语文教学的指挥棒,它的指向作用对于整个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将产生重大影响,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江苏省想要在高考命题中独树一帜,脱颖而出,从区域文化资源中发掘亮点不失为有效的方法。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关于北京2017高考语文试卷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北京2017高考语文试卷

  一、本大题共8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8题。

  材料一

  建筑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的存在不仅要能够满足生产和生活的基本需求,还(也)要能够美化生活环境,为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增添(增加)美的感受。可以说,城市建筑的理念直接影响城市建设的方向和品位(品相)。无论(不论)是单体建筑还是群组建筑,都不能只顾建筑本身而忽视建筑所在环境的建设。

  一座围墙可以对其所依附的建筑发挥重要影响,但是对主体建筑而言,围墙仍然处于相对附属的地位。围墙本身的功能,在于能够发挥分隔、保护和美化的作用。因此,在建设之初,就应该根据建筑功能的差异,因用制宜地考虑是否需要设置围墙,而不能草率到为每幢建筑配设一座围墙。

  围墙的建设也是一种创作,同样需要精心设计,不断提高水平。在造型方面,围墙设计应有高有低,比例适当;有虚有实,色彩和谐;形式多样而又能与主体建筑相生相宜。在结构方面,围墙作品应该是精心计算的制作,能够满足防风抗震的要求。在构造方面,围墙建设应该考虑易于施工、便于维修,有利于减少资源浪费。

  围墙的结构,要根据建设围墙的功能要求来确定。造型样式的区别、建材产地的差异以及地势条件的不同,都是要考虑的方面。围墙结构类型,一般有砖砌围墙、石砌围墙、钢筋混凝土预制装配式围墙、钢丝网装配式围墙、铁刺网围墙、砖砌花格围墙、混凝土预制花格围墙、竹围墙、木围墙、土筑围墙、菱苦土板围墙等等。

  围墙的构造,要求其墙基应夯筑在当地冻结深度以下,如基础过深时可以采取拱型基础或基础梁。围墙的高度一般以2到2.4 米为宜;作为分区的围墙,其高度可考虑在1.5 米左右。围墙要考虑排水设施,排水规格要根据降雨量大小和地形条件来确定。围墙的柱距不应大于4米,围墙的花格尺寸不宜过大,注意构造合理,坚固耐久。

  当然,区别于上面种种传统的实体围墙,在一些地方也出现了利用植物生长来构建墙体以代替砖、石或钢筋水泥“砌墙”的“绿色围墙”。这种生机盎然的“绿色围墙”,不但占地面积少,省料省工,而且在绿化美化市容市貌、减噪防尘、净化空气、调节温度等方面效果显著,颇受人们欢迎,也成为了一种相当时尚的城市风景。

  不管是传统的,还是新兴的,围墙都属于建筑小品,在城市建设中也可以有重要的作用发挥。但是,不顾市容、不分情况和功能要求而多建、乱建围墙,必定要挤掉基建材料,耗用人力,浪费投资,甚至衍生出一些让人痛心的城市顽疾,这也是需要现代社会的人们给予足够关注的重要方面。

  (取材于高云舫、宋淑运相关文章)

  1.“材料一”第一段文字中,黑体字词语不能用括号中词语替换的一项是(2分)

  A.也 B.增加 C.品相 D.不论

  2.根据“材料一”,对“不能草率到为每幢建筑配设一座围墙”的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要考虑围墙的附属地位 B.要考虑建筑所在环境的要求

  C.要考虑围墙的多重功用 D.要考虑多种材料的综合使用

  3.对“材料一”中下列词语加点部分所作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因用制宜(“用”的意思是“运用”) B.夯筑(“夯”是一个会意字)

  C.生机盎然(“盎”用部首查字时查“皿”部) D.衍生(“衍”的读音是yǎn)

  4.“材料一”中说,“围墙的建设也是一种创作”。总体来说,对这种创作有些什么要求?请根据“材料一”作简要概括。(3分)

  材料二

  试想一下,没有围墙会对生活在城市的人们造成哪些影响?有人会说,那可不行,如果没有围墙,物业怎么管理?陌生人随意进出又怎么办?社区内属于全体业主的公共空间又如何保证业主的正当权益?应该说,这些都是很自然的反应,生活在中国城市中的人们,太习惯于有围墙的生活了。

  事实上,城市建筑到底要不要围墙,学界至少已经争论了几十年。1977年,一群城市规划师相聚在秘鲁印加文明遗址——马丘比丘(MachuPichu),签署了一份《马丘比丘宪章》,重点批判了城市建设中那种立足于《雅典宪章》精神而“把城市里的建筑物变成了孤立的单元”的作法。次年,国际建筑师协会(UIA)认可了《马丘比丘宪章》,并在事实上逐渐以其取代了形成于1933年的《雅典宪章》。

  建设带围墙的封闭式空间,正是《马丘比丘宪章》批判的“把城市里的建筑物变成了孤立的单元”的作法之一。也正因为如此,在今天的世界范围,不设围墙的住宅或单位,还真不是什么新事物。在绝大多数国家或地区,比如纽约,或者东京,一幢幢大楼都是直接朝着大街或小巷,保安坐在大堂里;那些有围墙的,通常是敏感特性相对较高的部分建筑。

  假如说,城市中各处都是围墙簇拥的建筑,那么在城市中就会出现一片片封闭空间,仿佛一个个围出来的“孤岛”,这就极有可能让它们与城市整体发展相脱节;“孤岛”制造出的“隔绝”,还会对街区之间活力的增强形成一定阻碍;另外,如果城市公共空间都被小区花园之类的围墙圈占,各自封闭的楼盘就会导致整座城市大量缺乏“毛细血管式”的小路,降低城市道路网络的密度,也就必然造成土地等公共资源的浪费。这些都会给日益紧张的城市发展带来不断扩大的负面影响。

  中国的城市建设,过去重视单元的区分与独立,围墙是建筑设施中最直接的辅助内容。根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公共单位(不含住宅)的实体围墙总长达500多万千米,可绕地球125圈;这些围墙占地总面积1100多平方千米,如果加上两侧墙脚不能利用的死角,甚至达到3350平方千米。在世界各国包括某些同为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城市中,恐怕都难以看到如此“壮观”的围墙!

  其实,中国也已经出现了没有围墙的“开放式社区”。在宜宾市一个叫做“莱茵河畔”的“开放式社区”里,整个楼盘内的道路全部向城市开放,住宅的安全防护体系全部后退至单元门口。在那里,住宅楼单元门直接朝向道路,行人面对的俨然就是巴黎或纽约的一处处街景。在那里,物业管理不仅没有削弱,其效果甚至帮助社区荣膺“全国物业管理示范小区”称号,以至于这一楼盘被当地人认为是最好的楼盘,成为当地颇有口碑的一处风景。

  当然,就算是真要推倒围墙,别说是在城市,在任何一个地方都不可能一蹴而就。目前中国城市区域中的一部分公共空间,特别是那些美丽的花园和社区专用的公共设施,还有其存在的真实法理依据。围绕着法理与现实的一系列问题,恐怕还需要一番争论。但是,社会毕竟在发展和进步,文明社会不应该让人恐惧没有围墙的生活。可以期待的是,我们虽然还不能像有些地区那样自由出入市政厅,但至少越来越接近了;那些还把自己圈在围墙里的相关部门,也应该会逐步把安防体系后退到大楼入口。这就正如《马丘比丘宪章》在相关章节中所写的一样:“在人的交往中,宽容和谅解的精神是城市生活的首要因素。” (取材于刘德科、肖和相关文章)

  5.根据“材料二”,对中国城市中的人们“太习惯于有围墙的生活了”的原因的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围墙在中国城市生活中非常普遍 B.围墙带来的安全感中国人更看重

  C.围墙显示出业主才有的一些权益 D.围墙区分出本地人与外地人差别

  6.根据“材料二”第四段文字,概括围墙在城市发展中可能出现的负面影响。(3分)

  7.根据“材料二”,下列对文意的理解、分析或推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化,人们在要不要围墙的认识上也会产生出一些变化。

  B.国际建筑师协会支持《马丘比丘宪章》,表明了协会坚决取缔围墙的态度。

  C.围墙对社区的包围越严密,社区活力的形成就越需要有良好的支持与引导。

  D.中国过去时期的城市建设的思想,更靠近形成于1933年的《雅典宪章》。

  8.在“围墙的建设”这一问题上,“材料一”和“材料二”有哪些认识是一致的?请结合两个材料作概括。(6分)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4题。

  口舌,代心者也;文章,又代口舌者也。展转隔碍,虽写得畅显,已恐不如口舌矣,况能如心之所存乎?故孔子论文曰:“辞达而已。”达不达,文不文之辨也。

  唐、虞、三代之文,无不达者。今人读古书,不即通晓,辄谓古文奇奥,今人下笔不宜平易。夫时有古今,语言亦有古今,今人所诧谓奇字奥句,安知非古之街谈巷语耶?左氏去古不远,然《传》中字句,未尝肖《书》也。司马去左亦不远,然《史记》句字,亦未尝肖左也。至于今日,逆数前汉,不知几千年远矣。自司马不能同于左氏,而今日乃欲兼同左、马,不亦谬乎?中间历晋、唐,经宋、元,文士非乏,未有公然挦扯古文,奄为己有者。昌黎好奇偶一为之如《毛颖》等传一时戏剧他文不然也。

  空同①不知,篇篇模拟,亦谓“反正②”。后之文人,遂视为定例,尊若令甲③。凡有一语不肖古者,即大怒,骂为“野路恶道”。不知空同模拟,自一人创之,犹不甚可厌。迨其后一传百,以讹益讹,愈趋愈下,不足观矣。且空同诸文,尚多己意,纪事述情,往往逼真,其尤可取者,地名官衔,俱用时制。今却嫌时制不文,取秦汉名衔以文之,观者若不检《一统志》④,几不识为何乡贯矣。且文之佳恶,不在地名官衔也,史迁之文,其佳处在叙事如画,议论超越;而近说乃云,西京⑤以还,封建宫殿,官师郡邑,其名不雅驯,虽史迁复出,不能成史。则史迁佳处,彼尚未梦见也,而况能肖史迁也乎?

  或曰:信如子言,古不必学耶?余曰:古文贵达,学达即所谓学古也。学其意,不必泥其字句也。今之圆领方袍,所以学古人之缀叶蔽皮也;今之五味煎熬,所以学古人之茹毛饮血也。何也?古人之意,期于饱口腹,蔽形体;今人之意,亦期于饱口腹,蔽形体,未尝异也。彼摘古字句入己著作者,是无异缀皮叶于衣袂之中,投毛血于肴核之内也。大抵古人之文,专期于达,而今人之文,专期于不达。以不达学达,是可谓学古者乎? (取材于袁宗道《论文》)

  【注】①空同:李梦阳,号空同子,明代文学家。 ②反正:回到正确轨道上。 ③令甲:第一条法令。汉代皇帝颁布法令,按先后分为令甲、令乙、令丙。 ④《一统志》:记载全国地理的书。明代所修的称《大明一统志》。 ⑤西京:西汉的代称。

  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辄谓古文奇奥 辄:就。

  B.未尝肖《书》也 肖:相似。

  C.迨其后一传百 迨:等到。

  D.不必泥其字句也 泥:沉溺。

  10.下列对文中划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昌黎好/奇偶一为之/如《毛颖》等传/一时戏剧/他文不然也。

  B.昌黎好奇/偶一为之/如《毛颖》等传/一时戏剧/他文不然也。

  C.昌黎好/奇偶一为之/如《毛颖》等/传一时戏剧/他文不然也。

  D.昌黎好奇/偶一为之/如《毛颖》等/传一时戏剧/他文不然也。

  11.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取秦汉名衔以文之 // 其翼若垂天之云

  B.而近说乃云 //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C.虽史迁复出,不能成史 //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D.以不达学达 // 皆以美于徐公

  12.下列各项表述,与本文作者的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3分)

  A.曰:“古圣贤人所为书具存,辞皆不同,宜何师?”对曰:“师其意,不师其辞。”

  (韩愈《答刘正夫书》)

  B.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

  (苏轼《答谢民师书》

  C.文必曰先秦两汉,诗必曰汉魏盛唐,斯固然矣。

  (王九思《刻太微后集序》)

  D.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大贤言圣人之道,皆古今至文,不可得而时势先后论也。

  (李贽《童心说》)

  13.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夫时有古今,语言亦有古今,今人所诧谓奇字奥句,安知非古之街谈巷语耶?

  14.本文作者在第三段中批判了当时文坛哪些现象?请用现代汉语加以概括。(4分)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8题。

  杂诗 王赞①

  朔风动秋草,边马有归心。胡宁久分析,靡靡忽至今?

  王事离我志,殊隔过商参②。昔往鸧鹒③鸣,今来蟋蟀吟。

  人情怀旧乡,客鸟思故林。师涓④久不奏,谁能宣我心!

  【注】①王赞,西晋文人。 ②商、参:二十八宿之中的二个,永不同时出现于天空中。

  ③鸧鹒:又作仓庚,指黄莺。 ④师涓:先秦时代卫国的著名乐师。

  15.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二句以写秋景起笔,不仅写出了悲凉肃杀的时令特点,也流露出“思归”意绪。

  B.三至六句自述战事不断导致自己与亲人阴阳相隔,强烈控诉了战争的残酷无情。

  C.第十句与“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使用的手法相似,都是以物类比自身情感。

  D.诗歌最后两句的感叹,表达出征夫内心的痛楚、郁结,以及那说不尽的思乡之情。

  16.下列诗句与本诗所表达的情感基调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漫漫秋夜长,烈烈北风凉。辗转不能寐,披衣起彷徨。(曹丕《杂诗》)

  B.方舟安可极,离思故难任。孤雁飞南游,过庭长哀吟。(曹植《杂诗》)

  C.壮士何慷慨,志欲威八荒。驱车远行役,受命念自忘。(阮籍《咏怀》)

  D.凛凛岁云暮,蝼蛄夕鸣悲。凉风率已厉,游子寒无衣。(《古诗十九首》)

  17.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8分)

  在中国古人的文化生活中,不同的时令往往关联着不同的社会活动。比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中所记,在温暖明媚的春日,①“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 ,咏而归”,人们以这样的方式来表达内心的愉悦和对新一年的祈福;春日游园同样是文人必不可少的活动,陆游曾在《钗头凤》中写下了② “ ,黄縢酒, ”的美好回忆。

  当然,同样的时令也可能会引起人们截然不同的感受。比如在王赞的《杂诗》中,征夫眼中的秋景是“朔风动秋草,边马有归心”的冷意;在飘零异乡的女词人李清照眼中,秋天是③“ , ,如今有谁堪摘”(《声声慢》)的凄凉;而在当年意气风发的毛泽东眼中,秋日则是④“鹰击长空, , ” (《沁园春·长沙》)的生机勃勃:正所谓,景同而情不同。

  18.本诗“昔往鸧鹒鸣,今来蟋蟀吟”两句可追溯到《诗经·小雅·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但二者又有所区别。请结合诗句,比较它们在表现手法方面的相同之处,以及在内容情感方面的不同之处。(6分)

  参考资料:

  诗经原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节选自《诗经·小雅·采薇》

  参考译文:当初离家从军去,杨柳依依轻摇曳。如今返乡解甲归,雨雪飘飘飞满野。道路长远慢慢行,又饥又渴愁肠结。我的心中真悲伤,谁知我有多凄切。

  四、本大题共6小题,共26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9—24题。

  西川的沉静

  像西川这样的村落,必然是沉静的。在沉静中,它正渐渐地老去。

  事实上,西川已经衰老,露出满脸的皱纹,静寂地趴在山坳里,更显得老态龙钟。而因为衰落,沉静的味道就越发浓烈地弥漫出来,直沁我心。

  西川距县城二十七公里,海拔八百六十米,因村西有一条河而得名。据记载,明朝天顺元年,一张姓先生寻访到此,认定这里是块风水宝地,于是购地建屋定居下来。随后,陈姓、吴姓相继入住。整个村落因山势而布,错落有致,高低谐和。

  过去从未见过这种全是黄泥筑成的民屋,层层叠叠,那么有层次地布排着。黄泥墙厚实,碎小的石子镶在其间。似乎少有草筋,泥土成为屹立的支柱。依旧平整的泥墙,墙壁上已分化出一棱棱的粗犷线条,令人想象出充满泥浆味儿的《打墙歌》,一堵堵的泥墙就在这般的场景中渐渐竖起,成为一栋栋黄色标志的建筑。黑的瓦,黄的墙,一排排,一层层,洒脱而成,蔚为壮观。像版画,线条分明,底色清晰;又如油画,色彩浓郁,意境厚重。土黄,这孤独质感的颜色,如此沉寂地映衬在山坳间,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震撼。即使是断壁残垣,也顽强地默然支撑着,静静地展示一种岁月的痕迹。

  远眺整个村落时,会分明地感觉到,村庄环境是那么幽静,幽静出一种偏僻的感受。在雄峻险要的大山脚下,土地极其贫瘠,不难想象村落里人们生活的艰辛:地少,仅有山坡上所开垦的一块块梯田;水远,虽有西川的水,却远离着村,得引水而入;交通不方便,过去只有五条古道可以通向村外。惟有一点给我的感觉是如此的深切,那便是村落沉静在高山之际。

  这一深山里的村落,即使曾经居住过八九百人,一栋栋的土屋拔地而起,一缕缕的炊烟高高飘升,却终究难掩其沉静的本色。沉静是它骨子里的特质,悄无声息地演绎着。

  至今,这种沉静渐渐地剥落了出来,越来越深。

  现在的村庄只有四五十人居住,以上了年纪的为主。这些人,要么是恋土,不愿外出;要么年老体弱,无法外出;要么没有什么特别的技能,外出也无依无靠。他们与土屋相依为伴,依然是一种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节奏。

  一位面呈褐黄色、皱纹满面的老汉,佝着背坐在门口的竹椅上,静静地看着我们,目光里是那么的淡然。一位妇人坐在小小的道地上,织着毛衣。一个四五岁的小女孩站在她身边,睁着圆圆的眼珠,呆呆抑或好奇地看着我们。待我们走近,妇人笑笑说,这里可穷啦,能出去的都出去啦。我问这小孩怎么在这里。妇人叹了口气说,她上不起幼儿园,就让我带着啦。走了一段路,回头望望,妇人与小孩依旧在道地上,像一幅剪影定格在那里。

  在村子的另一边,一位近六十的老婆婆站在高岗墩的平地上,见我们走近,笑笑,问来游玩呀?接着就说其实没什么可看的,也就这么些老旧房子。顿了顿,又说,你们多来游玩也好,那样村里也才热闹一点;人气一旺,我们也才充实一些。她是这么说的,却不知当游人都回去后,她的心里会不会失落。可能会是一声叹息,一种无奈吧。在这样的叹息与无奈中,村落也仿佛更趋沉静。

  村边有一片古树群,下面是一小方平地,像沟壕里平整出来似的,一垄垄排列。一位戴着竹笠穿着浅红衣裳的妇女蹲着身子,不知在插种什么作物。平地的下方就是一块块细长的梯田,一层一层地次第延开,绿油油的秧苗清瘦般地映在澄亮的水里,给梯田点缀出一脉清新,一种生机。令人想象早先的西川人是怎样挥着锄头在贫瘠的山坡上开垦的情景,又是如何在沿山势筑成的梯田上种植着庄稼,在清苦、艰辛的场景中,栽种出四季景色不同的风情。可是如今,多处梯田已荒芜,芦苇在曾经的土地上摇曳。惟有眼前这片梯田依旧陈列似的,寡淡地沉静着,让人好一阵叹为观止。

  西川古道像被遗弃似的,早已少有人问津。当水泥路连通到村里的时候,古道的静默便越来越浓。这条全程约五公里的古道,由山上大大小小的石块垒成。褐黄的树叶落满古道,沙沙作响,回应出一种原始的质朴,仿佛自垒成以来就一直处于幽深之中。古道上筑有两座凉亭,就像遮阳避雨的大树,古道穿亭而过,更透出一种古朴和自然。上一道坡,转一个弯,沉静的韵意便沿着古道一路相随。

  如同一个独守沉静并害怕沉静被打破和侵入的人,西川默默地承载了几百年风雨,咀嚼着自己的命运。值得欣慰的是,它终于为世人所认识。然而,当我回望西川古村的时候,一个问题倏地冒了出来:当西川成为一个景点时,这样的沉静还会存在吗?或许,夜深人静时,西川会在重重的喘气声后,歇上一会,固守它沉静的模样;但是,那还是“西川的沉静”吗?

  我想,人声嘈杂的西川,车水马龙的西川,饭店林立的西川,古道上游人如织的西川,一定不是西川的本意,也不是西川所向往的。

  (取材于复达的同名散文)

  19.文中黑体字成语,运用不当的一项是(3分)

  A.老态龙钟 B.断壁残垣 C.叹为观止 D.车水马龙

  20.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感觉到,张姓先祖的选址定居,注意到了山势的雄奇,却较少考虑到人居的困难。

  B.在作者看来,那独特的地理因素和环境特点,是形成古村西川的“沉静”的重要原因。

  C.希望有更多的游客光顾,从而提高“人气”,这也成为所有的西川人现在最迫切的期待。

  D.作品中说,“惟有眼前这片梯田依旧陈列似的”,反映出西川的“沉静”中缺一些生机。

  21.结合文意,赏析第四段中的画线语句。(5分)

  22.作品写到一位“老汉”和一位“老婆婆”,谈谈你对写这两人意图的理解。(5分)

  23.作品以“西川的沉静”为题,结合文意解释“西川的沉静”的丰富内涵。(4分)

  24.作品结尾,对于“人声嘈杂的西川……古道上游人如织的西川”这样一种假想,作者断言说:“一定不是西川的本意,也不是西川所向往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见解,请谈谈自己的认识。(6分)

  五、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

  25.微写作(10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超过150字。

  ①春天已经来临,请写一段文字,描写在某一时刻你所面对的春景。

  ②某校将约请知名校友木辛先生,于2016年4月11日在学校交流中心做主题讲座。请你为讲座选定一个主题,以学生会的名义撰写一段有吸引力的海报语。

  ③有人激励青年人说:几年的放纵,换来的可能就是一生的卑微。与此同时,影视明星艰辛成名之后的身价飙升,成为了激励青年人的素材。你怎么看待这样的激励?写一段议论性文字,谈一谈你的看法。

  26.作文(5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

  ①第四大题《西川的沉静》一文中,作者以“沉静”一词表现出西川独有的性格与气质。我们所生活的这座城市,在你眼中又有着怎样的性格与气质呢?

  请将你的感受或认识用一个词概括出来,填写在“北京的 ”中的横线上,并将这一填充完整后的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自选文体,写一篇文章。

  ②风花雪月,原指古典文学作品里描写的四时美景,所谓“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后以此比喻堆砌辞藻、内容贫乏的诗文;也指花前月下男女浪漫的爱情。著名军旅文艺家阎肃生前曾说:“我们也有风花雪月,但那‘风’是‘铁马秋风’,‘花’是‘战地黄花’,‘雪’是‘楼船夜雪’,‘月’是‘边关冷月’。”

  “风花雪月”,在不同语境中所指不同,对不同人而言意味也有所不同。对一个词语作出与过去不同的诠释,能够显现不同的格调与志趣。

  对“风花雪月”或这类旧语新注的现象,你有着怎样的认识或感悟,请选好角度,自拟标题,将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自选文体,写一篇文章。

  北京2017高考语文试卷答案

  一、(24分)

  1.(2分)C 2.(2分)D 3.(2分)A

  4.(3分)①实用性 ②艺术性 ③省投资

  评分标准:三个要点,每点1分。

  5.(3分)D

  6.(3分)①影响区域发展 ②降低城市活力 ③浪费土地资源

  评分标准:三个要点,每点1分。

  7.(3分)B

  8.(6分)参考答案要点:

  ①有无应该视实际需要 ②存废应该有利于环境建设 ③存废应该有利于减少浪费。

  评分标准:三个要点,每点2分。

  二、(20分)

  9.(3分)D 10.(3分)B 11.(3分)C 12.(3分)C

  13.(4分)时代有古今(的分别),语言也有古今(的不同),(1分)今天的人们惊讶地认为是奇特奥妙文字的语句,(1分)怎么知道不是古代人的街谈巷语呢?(1分)

  评分标准:三个要点,每点1分;表达清楚流畅,1分。

  14.(4分)参考答案要点:

  ①当代文人把李梦阳那种纯粹模仿古代文章的写法当成标准,只要有一句话不像古人文章,就立刻横加指责。

  ②有些文人嫌当下的制度名称不够文雅,写文章的时候使用秦汉时候的称谓,让读者不明所以。

  ③人们并不理解司马迁在写作上的真正妙处,甚至认为西汉以后的官制名称都不好听,即使司马迁在世也写不出好史书来。

  评分标准: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意思对即可。

  三、(20分)

  15.(3分)B 16.(3分)C

  17.(8分)①浴乎沂 风乎舞雩 ②红酥手 满城春色宫墙柳

  ③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 ④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评分标准:每空1分。句中有错别字、多字、少字,则该句不得分。

  18.(6分)

  ①表现手法方面的相同: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和反衬手法,以今日之景与昔日之景对比表明时间之快变化之大,(1分)以明媚的春景反衬战士远离故乡、奔赴战场的伤感苦楚。(1分)

  ②内容情感方面的不同:《采薇》这一节诗表现的是战士终于踏上返乡路途的情景,(1分)既有回忆的辛酸苦楚,又有对故乡亲人的期待渴盼;(1分)而王赞《杂诗》中写的是战士苦守边关的心境,(1分)当年离乡的时候春光明媚,黄莺啼啭,如今又到岁暮,蟋蟀悲鸣,自己却依然无法返乡,表达的是战士内心的痛苦与悲哀。(1分)

  四、(26分)

  19.(3分)C 20.(3分)C

  21.(5分)参考答案示例:

  画线语句运用整散句渲染色彩和线条,(1分)显示出作者在初次面对西川时内心的变化与起伏。(1分)既有对西川外在状貌的强大视觉冲击力的描摹,(1分)也有对西川厚重历史的强大内心震撼力的凸显,(1分)突出地表现了西川的沉静带给作者内心强大的影响。(1分)

  22.(5分)参考答案要点:

  ①作品中的老汉,对外界事物并无兴趣,淡然宁静。作为眷念故土因而不愿走出西川的一部分人的代表,他们的淡然是西川继续“沉静”下去的真实依据。

  ②作品中的老婆婆,希望多来游客,渴望有人气的充实生活。作为渴望西川与外界同步变化的一部分人的代表,他们的焦虑是打破西川“沉静”的最大动力。

  ③两位老人的存在,其实就是西川的理想与现实之间冲突状态的呈现。

  评分标准:①②各2分,③1分。

  23.(4分)参考答案示例:

  “西川的沉静”,指西川自然环境的特点:静寂、幽静和幽深。也指西川在现实状态中的人文特色:既有西川现实的寡淡、静默和衰老,也包括西川人内心的质朴、淡然和坚忍。

  评分标准:三个方面,写出一个方面得2分,写出两个方面得3分,写出三个方面得4分。

  24.(6分)可以同意,也可以不同意;能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即可。

  五、(60分)

  25.(10分)

  (1)符合题目要求,内容充实,以7分为基准分向上浮动。

  (2)超过字数不扣分。

  26.(50分)

  评分标准参考2015年北京高考试题。

  类别评分要求评分说明

  一类卷

  (42—50分)符合题意、中心突出

  内容充实、感情真挚

  语言流畅、表达得体

  结构严谨、层次分明以46分为基准分浮动。

  符合一类卷的基本要求,有创意、有文采的作文可得48分以上。

  二类卷

  (33—41分)符合题意、中心明确

  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

  语言通顺、表达大致得体

  结构完整、条理清楚以37分为基准分浮动。

  符合二类卷的基本要求,其中某一方面比较突出的作文可得39分以上。

  三类卷

  (25—32分)基本符合题意、中心基本明确

  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

  语言基本通顺、有少量语病

  结构基本完整、条理基本清楚以29分为基准分浮动。

  符合三类文的基本要求,其中某一方面较好的作文可得31分以上。

  四类卷

  (24—0分)偏离题意、立意不当

  中心不明确、内容空洞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结构不完整、条理混乱以24分为基准分浮动。

  说明:作文没有抄写题目,扣2分。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文言文参考译文】

  嘴巴所说的言语是代替内心的想法,而文章又是代替言语的功能。克服障碍辗转表达,一篇文章就算是写得通顺,恐怕也比不上言语让人来得明白,更何况是要写出人内心的想法呢?所以孔子谈论文章时说:“词汇(写文章)的目的,就在于通顺地表达而已。”文辞是否达意,是辨别文章优劣的标准。

  唐(尧)、虞(舜)还有夏商周三代的文章,没有不能通顺地表达思想的作品。今人读古代的书籍,如果不能马上读懂,往往就说古代文章奇特奥妙,今人下笔写作不应该平淡浅易。时代有古今的分别,语言也有古今的不同;今天的人们惊讶地认为是奇特奥妙的字句,怎么知道不是古代人的街谈巷语呢?左丘明距离古代的时间不算久远,但《左传》里的字句却不曾和《书经》相似;司马迁距离左丘明的时代也不久远,但《史记》里的字句也不曾和左丘明相似。到了现在,往回倒推到西汉,不知道经过几千年的久远时间,从司马迁用字和左丘明不同的情况来看,现在的人写作用字要和左丘明、司马迁完全一样,不也是很荒谬吗?中间经历了晋朝、唐朝,又过了宋朝、元朝,文人学者并不少,但却没有公然地抄袭模仿古文而占为己有的人。韩愈喜好奇特的风格,偶尔写作这样的文章,如《毛颖》等传,但只是一时的游戏之作,其他文章都不是这样的写作方式。

  李梦阳不懂得这个道理,只会每篇文章模拟古文,也叫做“回归正轨”。于是后代文人将此视为定律,像法令一样遵循。凡是有一句话不合乎古文的要求,就极为愤怒,将这样的文句看作旁门左道。他们不知道李梦阳模拟的手法,由一个人创作,还不会觉得太讨厌;等到后来,以一传百,(很多人跟着作)以讹传讹,错误愈来愈多,风格愈来愈低下,这样写出的文章就不值得阅读了。况且李梦阳的文章,大部分都是自己的意见想法,记叙事情、抒发情感,往往逼真,其中特别可取之处,是地名官职都用当时的制度。如今的人却嫌弃当下的制度不具有文章美感,因此取用秦朝、汉朝的名称头衔来命名,看文章的人如果不检索《一统志》,几乎无法辨识一个人是哪里人了。再说文章的好坏,不在于地方以及官衔名称如何呈现,司马迁的文章,优点在于描述事情就像作画一样清楚,谈论道理能够超越普通人想法。而近来有人却说:“西汉以来,封建宫殿、官师郡邑,这些名称都不高雅,就算司马迁复活,也不能写成史书了。”这么说来,司马迁的长处,那些人连做梦都看不见,更何况是与他相似呢?

  有人说:“如果真像你说的一样,那古代的文章就不必学了吗?”我说:“古文的可贵之处在于通达,学习通顺的表达思想,就是所谓学习古文了。学习古人作文的用意,不必拘泥于古文的字句。现代衣服的圆领方襟,就是学习古人以树叶遮蔽身体的结果;现代食物的五味调理、煎熬烹饪,就是学习古人茹毛饮血的结果。为什么呢?古人这么做的用意,是希望能够填饱肚子、遮蔽身体,今人这么做的用意,也是希望能够填饱肚子、遮蔽身体,不曾有所差别。那些套用古文字句在自己作品里的人,这就与把树叶缝在衣服中、把毛血加在煮熟的食物里没什么区别。大概说古人的文章,都是专注于希望能够表达心意思想的目标;而今人的文章,都是专注于不能表达心意思想(只着重字句雕琢,不重内涵)。用不能表达内心的方式学习通达的作法,这样可以说是学习古人写作文章的精神吗?”



猜你感兴趣:

1.2017年北京高考语文试题

2.2017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3.2017北京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

4.2017高考全国卷1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解析

5.2017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2)

北京2017高考语文试卷

高考是高中语文教学的指挥棒,它的指向作用对于整个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将产生重大影响,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江苏省想要在高考命题中独树一帜,脱颖而出,从区域文化资源中发掘亮点不失为有效的方法。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关于北京2017高考语文试卷的内容,希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文章

  • 2017语文北京卷高考题
    2017语文北京卷高考题

    高考语法知识是当前新课改所倡导的语文素养的一部分,语法知识对于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能力的提高有着积极的影响,掌握基本的语法知识能够使学生更好地

  • 2017年北京语文高考题
    2017年北京语文高考题

    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大难题,文学作品的阅读在现代高考语文中成为学生难以逾越的鸿沟。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关于2017年北京语文高考题的

  • 2017年北京语文高考试题及答案
    2017年北京语文高考试题及答案

    高考语文命题的演变过程、发展趋势和基本规律,从中找出中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寻求改革语文教学的方向、方法和途径,实在是搞好语文教学、不断提高

  • 2017年北京语文高考试卷
    2017年北京语文高考试卷

    高考语文试卷不是一道道试题的简单集合,而是按照组卷原则和命题策略拼配试题,实现选拔和导向功能,发挥整体测试效应的测量工具。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

5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