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考试网>学历类考试>高考频道>高考科目>高考语文>

重庆语文高考题

时间: 德豪21 分享

  在近二三十年时间里高考语文所考的语文基础题、阅读题和作文题与实际语用都有相当的距离,高考语文已渐渐远离了实际语用,以致高考语文难以客观、准确评价考生的语文能力,而且也难以对语文教育发挥良好的导向作用。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关于重庆语文高考题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重庆语文高考题

  第I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对“舆论暴力”的清醒批判

  ——关于电影《搜索》①

  《搜索》不过是揭开了今日某些媒体权力膨胀的一角:一段随机抓拍的手机视频未经任何求证,连起码的平衡报道原则都不顾,就冠以道德批判的倾向性标题发布;次日虽然收到了当事人的道歉视频,但为了保持公众对于事态与媒体的关注度,不惜压而不报。操纵事件继续发酵。影片中媒体及其从业者为收视率和关注度炒作的“白领不让座事件”,不过是现实社会中成百上千类似案例中的一例,但已足以揭示某些媒体被所谓“效应”绑架的糟糕现实。

  如果说不经制约的媒体话语在影片中是恶的始作俑者,但这一行为还需借助网络这一当代社会最大的表征,集聚足够多的芸芸之众,才能制造出致人死亡的惨剧。网络言论凭借其匿名性、快闪性和众声喧哗的特点,让一些参与者可以不负责任地匿名发言而呈泥沙俱下之状,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还会演变成素质低下的妄言詈语的狂欢舞台。正如影片《搜索》中所示,叶蓝秋所遭受的舆论压力主要来自网络论坛的谩骂和“道德审判”,她之所以要切断与外界的联系,躲到一家隐秘的旅馆,也是因为网络上的“人肉搜索”已经把批判从虚拟的状态转移到现实中真实的她身上,甚至于连累到她供职的公司和老板。网络匿名是把双刃剑,面对强势的公权力时,它可以成为另一个抒发的渠道:然而面对弱势的个体和群体时,它也可能变成作恶的挡箭牌。智者必须对此有高度的警惕。

  无论是媒体还是网络,都只是一个平台,其善恶正邪的来源,归根到底是它们背后的人。影片《搜索》虽谈不上有意为之,但却客观上揭示了一个不乏深刻的社会现象——普通人甚至也是针对弱势者的施暴者。这种舆论暴力来源于一种“道德自觉”:无论是公共汽车上大声疾呼的售票员,还是闻腥起劲的媒体人,抑或是街头被随即采访的路人,他们之所以对叶蓝秋同声谴责,盖因他们自觉居于道德高点,他们自有着一种“共约”的正义感——这本来是这个社会向善与良性发展的希望和基础——然而问题是,很多很多的人在根本上是习惯性的“受众”,他们没有独立思考的传统,他们对正义与否的判断建立在媒体选择性和倾向性的信息过滤上,以及建立在某种自负的经验上;他们凭着某种表象来判断是非善恶,于是乎有时候就不免以讹传讹,人云亦云,以及感情用事,转移发泄。

  生活在网络社会,习惯于虚拟生存的现代人另一项最大的威胁在于生活真实感和人际切身感的丧失。失去了真实感,言论施暴与围攻,就会十分轻率和随意;如同网络游戏中的厮杀,没有了切身关联,人就丧失了换位思考、感同身受的痛觉。斯蒂芬·斯皮尔伯格在拍摄《辛德勒的名单》时,坚持让每一个角色都用历史真实人物的名字,并在影片最后让演员及其所扮演的角色原型相挽而出,目的就是要给观众一种切身感——这些人不是虚构的,他们曾经,如今仍然跟我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里。如何在虚拟世界里保持本真性和切身感,或者二者选其一,这是摆在当下网民面前的一道问题。

  (文章选自2012年7月13日《解放日报》,作者:刘海波,有删节)

  注:《搜索》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癌症患者叶蓝秋因在公交车上拒绝让座,被人拍下视频,传至网络,引发人肉搜索,最终不堪重压自杀身亡。

  1.下列关于“舆论暴力”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影片《搜索》中“舆论暴力”源自于某些媒体为了保持公众对于事件的关注度,不惜对相关重要信息压而不报,操纵事件发酵的权力膨胀。

  B.借助网络平台,集聚众多不负责任匿名发言的网民,对当事人进行谩骂和“道德审判”甚至“人肉”搜索,是当前“舆论暴力”的主要形式。

  C.影片《搜索》中“舆论暴力”的施暴者,虽谈不上有意作恶,但因为缺少独立思考能力、被所谓的道德和正义裹挟,最终制造了一出惨剧。

  D.网络社会中生活真实感和人际切身感的丧失会让言论施暴与围攻变得十分轻率和随意,这也是“舆论暴力”产生的重要原因。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媒体的报道会对公众有极大的引导作用,所以其新闻报道应该遵循平衡报道原则,而不应带有道德的倾向性。

  B.网络言论具有匿名性、快闪性和众声喧哗的特点,呈现出泥沙俱下之状,将演变成素质低下的妄言詈语。

  C.网络上的“人肉搜索”把虚拟与现实联系起来,严重影响当事人的正常生活,作者对这种行为深恶痛绝。

  D.生活中的许多人,对是非善恶的判断往往建立在对媒体信息的习惯性接受和某种自负的经验上,不免以讹传讹,人云亦云。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媒体及其从业者追求收视率和关注度本身无可厚非,但完全被“效应”绑架,蓄意操纵舆论,则值得高度警惕。

  B.网络匿名也有好的一面,它可以让我们表达合理诉求,宣泄对强势公权的不满,而又让自己得到有效保护。

  C.“舆论暴力”的根源不是媒体,也不是网络,而是它们背后的人丧失了正义感,使社会失去了向善与良性发展的希望和基础。

  D.换位思考有助于我们更深地体察他人的痛苦,因此,不管是在现实社会还是网络世界,它都是我们避免“作恶”的有效方法。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马伶传

  (明)侯方域

  马伶者,金陵梨园部也。金陵为明之留都,社稷百官皆在;而又当太平盛时,人易为乐,其士女之问桃叶渡游雨花台者,趾相错也。梨园以技鸣者,无论数十辈,而其最著者二:曰兴化部,曰华林部。

  一日,新安贾合两部为大会,遍征金陵之贵客文人,与夫妖姬静女,莫不毕集。列兴化于东肆,华林于西肆,两肆皆奏《鸣凤》①。迨半奏,引商刻羽,抗坠疾徐,并称善也。当两相国论河套,而西肆之为严嵩相国者曰李伶,东肆则马伶。坐客乃西顾而叹或大呼命酒或移座更近之首不复东未几更进则东肆不复能终曲询其故盖马伶耻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马伶者,金陵之善歌者也。既去,而兴化部又不肯辄以易之,乃竟辍其技不奏,而华林部独著。

  去后且三年而马伶归,遍告其故侣,请于新安贾曰:“今日幸为开宴,招前日宾客,愿与华林部更奏《鸣凤》,奉一日欢。”既奏,已而论河套,马伶复为严嵩相国以出,李伶忽失声,匍匐前称弟子。兴化部是日遂凌出华林部远甚。其夜,华林部过马伶:“子,天下之善技者也。然无以易李伶。李伶之为严相国至矣。子又安从受之而掩其上哉?”马伶曰:“固然,天下无以易李伶;李伶即又不肯授我。我闻今相国昆山顾秉谦者。严相国俦也。我走京师,求为其门卒三年,日侍相国于朝房,察其举止,聆其语言,久乃得之。此吾之所为师也。”华林部相与罗拜而去。

  侯方域曰:异哉,马伶之自得师也。夫其以李伶为绝技无所干求,乃走事昆山,见昆山犹之见分宜也:以分宜教分宜,安得不工哉?呜乎!耻其技之不若。而去数千里为卒三年,倘三生犹不堡,即犹不归耳。其志如此,技之工又须问耶?

  注:《鸣凤》,即《鸣凤记》,明代王世贞戏曲家作品,讲的是明朝忠臣夏言、杨继盛等人与奸相严嵩及其党羽不屈斗争的故事。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坐客乃西顾而叹/或大呼命酒/或移座更近/之首不复东/未几更进/则东肆不复能终曲/询其故/盖马伶耻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

  B.坐客乃西顾而叹/或大呼命酒/或移座更近之/首不复东/未几更进/则东肆不复能终曲/询其故/盖马伶耻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

  C.坐客乃西顾而叹/或大呼命酒/或移座更近/之首不复东/未几更进/则东肆不复能终曲/询其故/盖马伶耻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

  D.坐客乃西顾而叹/或大呼命酒/或移座更近之/首不复东/未几更进/则东肆不复能终曲/询其故/盖马伶耻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伶是封建时代对歌舞或戏曲演员的称谓,又叫伶人、伶官、优伶。马伶就是一个姓马的伶人。

  B.金陵是六朝古都南京的别称。除金陵外,南京还有“建康”“建邺”“江宁”“石头城”等别称。

  C.肆,即市肆、店铺,此处指的是瓦肆。瓦肆是随着宋代农业和商业的繁荣而兴起的一种游乐、商业集散场所。

  D.商、羽是中国古代五音中的商声和羽声,此处泛指曲调,五音指的是宫商角徵羽五个音阶。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兴化部、华林部同演《鸣凤记》,当演到一半时,双方的演唱不分伯仲,但当演到两相国争论是否收复河套时,华林部的李伶则更胜兴化部的马伶。

  B.三年之后,马伶代表兴化部与华林部一起再演《鸣凤记》,马伶再次扮相国严嵩登台演出后,李伶甘拜下风,兴化部的名声于是盖过华林部。

  C.马伶好胜、自强,为了提高自己的表演艺术,屈身做严相国的奴仆,只为观察其言行举止、体会其思想感情。

  D.文章虽是人物传记,但并未历叙其生平,而是集中笔墨叙述两次马伶会演,刻画人物形象,简繁得当,颇有章法。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①子,天下之善技也,然无以易李伶。李伶之为严相国至矣,子又安从授之而掩其上哉?(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耻其技之不若,而去数千里为卒三年,倘三年犹不得,即犹不归耳。(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8—9题。

  [南吕]金字经·宿邯郸驿

  卢挚①

  梦中邯郸道②,又来走这遭。须不是山人③索价高。时自嘲,虚名无处逃。谁惊觉?晓霜侵鬓毛。

  注:①卢挚,元代散曲家,本曲写于他再次赴任燕南河北道提刑按察司途中。②唐代沈既济《枕中记》写到:卢生在邯郸道邸舍遇到吕翁,吕翁给他一个瓷枕让他安睡,卢生在梦中历尽富贵荣华,醒来主人蒸的黄粱米饭尚未熟。③山人,此处指隐士。

  8.这首元曲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有人说:“古人于隐、仕之间常有矛盾。”结合全曲,说说卢挚这样矛盾的心态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庄子在《逍遥游》中提出圣人要达到超越时空、无所依赖的境界所凭借的方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描写承天寺夜景的三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煜在《相见欢》中刻意表现环境冷清和幽闭的一句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11)、四(12)两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注意:作答时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所选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题目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题目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谁先看见村庄

  黄建国

  她们回来了。她们不久将会看见自己的村庄。几分钟以前,长途汽车“嘎”一声停下。她们从窗口扔下大包小包,匆匆挤出车门。汽车重新启动,拖一股白烟,拐过沟岔不见了。一会儿,她们要跨过干涸的沟川,沿着对面那条蜿蜒的小径爬上去,然后,就能看到她们的村庄了。她们从南方赶回来过年,带着一大堆颜色鲜艳的包裹行李。

  她们站在路边四下张望。才五点钟刚过,太阳就已经看不见了,只在西边的沟坡上残留一些余晖。沟川里静得很,雾气弥漫,既朦胧又透明,让人觉得恍若幻影神秘英测。在将近两年的时间里,这村庄,沟川,羊肠小道,曾经那么执拗地,记不清又多少次在她们遥远的异乡的梦里出现过。

  她们不急于爬沟。她们需要平息一下心情,定一定神。再说,她们后头还要进行一场比赛,看谁先爬上沟坡,第一个看见村庄。这是她们的约定。

  现在,她们走到了沟川的西边,抬头打量那条像被野风吹得弯弯曲曲的灰布带一样的路。就是它,那么亲切地通向坡顶,通向她们的村庄。

  “我不知道为啥一点儿也不激动,”她们中的一个说,“我想我们应该是激动的呀。你说这事为哈呀,二丫?”

  二丫说:“你鬼迷心窍!我的心扑通扑通乱跳哩。你想想,为了省路费,咱们去年就没有回来,快两年了啊。我不知道我一走进家门会是啥情景,先叫爷还是先叫妈?”

  不叫二丫的姑娘没有应声。

  “我不想看见我妈的手裂的口子,”二丫说:“我妈每年冬天两只手都裂成了锯齿,整天痛得吸溜吸溜的。”

  不叫二丫的姑娘也张开自己的手指看。

  “我想哭。”二丫说。她佯装成哭的样子,啊呜了一声,但她马上又嘲笑自己说:“我这是干吗呀,神经兮兮的。”这时候她担心起另外一些问题来。

  “咱们寄的钱,家里会不会没收到?”

  “不会。”不叫二丫的姑娘说,“咱们回去后翻开本子一笔一笔查对。”

  “会不会有人认为咱们不干净?”

  “你真能瞎操心。谁干净不干净在脸上会写着字?”

  “众人口里有毒哩,硬把白的说成黑的。”

  不叫二丫的姑娘有些不耐烦,她哼了一句歌词作为回答:“白天不懂夜的黑。”然后她说:“我要唱歌。”然后她扭动屁股,怪声怪调地唱起来:“回到拉萨,回到了布达拉……”

  “我也唱。”二丫说,“唱完咱们爬坡。”她看见太阳在东沟坡上只剩一点儿蜡烛光的颜色了。

  “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她们唱歌。她们的歌声一高一低,在沟川里被凌厉的风撕扯得七零八落,实在不成什么调子。

  “呀,”二丫说,她突然住了声,“我们的脸!”

  不叫二丫的姑娘愣着。二丫顿了一下脚:“我是说咱们嘴唇上的口红,还有描的眼影!”

  不叫二丫的姑娘说:“你多漂亮啊。”

  二丫说:“我给你说正经的呢。我这个样子怕我妈认不出来,说我是个妖怪。”不叫二丫的姑娘哑了声。她看着二丫。她们互相看着。她们以前没想到这会是个问题。她们每天都要化化妆的,包括在拥挤的火车上和颠簸的汽车上。

  “一定得擦掉。”二丫说。

  她们开始找纸巾。但翻遍了身上所有的口袋和小包,也没有找出一片软一点儿的纸。她们带的纸巾一路上大手大脚地用光了。她们甚至用纸巾擦火车的茶几和汽车的玻璃,还擦了几次鞋,惟独没想到最后会用它来清除嘴上的口红。她们低头四处探望,希望能看见一汪水。但是,没有。沟川是干的。她们盯住自己的衣服,可她们舍不得橘黄色和天蓝色的外套上不同颜色的斑迹。她们快要恨死自己了。

  “我说,咱们吃了她。”她们用唾沫把嘴润湿,拿牙齿啃上唇,再啃下唇,让舌头转了一圈儿。又转了一圈儿。她们把唾沫吞下去,又呸呸吐出来,沾在手指上擦拭眼影。

  不叫二丫的姑娘说:“呀,咱们的口红不高档,吃下去怕会有毒。”

  “不管她,”二丫说,“这个不重要。毒不死人。”

  她们擦呀,抹呀,脸上已麻麻的,只是不知道此时脸上的样子。她们互相看也看不清,因为太阳早已熄灭了。她们想着这么一弄她们的脸就很本色了呢。

  “呀,天都黑了,”她们说,“咱们快爬吧,看谁先看见村庄。”

  黑夜像汹涌的黑水淹没了她们。

  (有删节)

  (1)下列对这篇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中以“她们”作为主人公的代称,其中即使有一个女孩有名字,也是最为平常的“二丫”,暗示了“她们”具有普遍性。

  B.“长途汽车拖一股白烟,拐过沟岔不见了”刻意表现了城市对这些进入城市务工的农村女孩的遗弃。

  C.女孩儿们唱的三首歌看似随意,其实体现了作者的匠心,它们都含蓄的体现了女孩们对家乡的怀念。

  D.她们用纸巾擦火车的茶几和汽车的玻璃,还擦了几次鞋这一情节表现了她们已经接受了城市文明。

  E.小说的景物描写极具特色,既展现出典型的农村环境,又带有鲜明的主观色彩,丰富了整个小说的内涵。

  (2)请分析小说中“她们”的形象特征。(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简要分析标题“谁先看见村庄”的涵义。(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小说在艺术构思上很有特色,请结合全文简要赏析。(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25分)

  高登义:与天知己 其乐无穷(节选)

  刘文嘉

  1975年5月4日,中国登山队队长邬宗岳不幸在珠峰滑坠牺牲,其他队员也因为天气恶劣、粮草断绝,不得不在5月9日下撤。

  登山队下撤后,大气科学组负责人高登义深深反思:极地预报难,失误时有发生,必须更加严谨地为继续登顶做好预报。他开始静下心来分析高空风历史资料,和拉萨局老气象员研讨,每天在绒布河谷施放6次-8次无线电探空气球。终于,他发现5月25日-29日还有一次小风好天,可以登顶!

  1975年5月27日下午,中国登山队一行九人终于成功登上了珠峰,并精确测量出珠峰的实际高度——8848.13米。中国登山队竖立在珠峰顶端的“觇标”(用来测高的标尺)被后来的国际登山者视作珠峰的精神象征。

  十年的登峰历程让高登义总结了无数规律,也产生了一个巨大困惑。在多次登峰过程中,每当到达海拔7000米至8000米之间时,风速和风力就变得诡谲多变,开始是八九级,几小时后又变成三四级,令人诧异。1980年4月,高登义带队在珠峰西侧海拔5700米处建立气象观测站,发现了大风的玄机——每当高空盛行西南风时,珠峰北坡上空7000米至10000米高空就处于背风波动区域,气流上下运动剧烈。高登义将气流运动的产生原因和精确数字公布在关国第二届山地气象会议上,获得了一致好评。

  1988年岁尾,中国第6次南极考察队挥戈南下,准备在东南极大陆上建立“南极中山站”。49岁的高登义负责此次科考的天气预报工作。

  刚过南半球西风带,“极地号”就被坚硬的南极冰撞了一个大洞,不久又被普利兹湾的“冰坝”困住,在浮冰围困中,船上116条汉子度过了1989年的元旦。1月14日,晴空万里、气温回升,“极地号”前方的浮冰纷纷破裂。机会来了。船长亲自操舵,“极地号”小心翼翼地沿着冰山间的狭窄水道滑行。曲折蛇行了两个多小时,终于到了离岸四百米处,一时间,全船上下热血沸腾、欢呼雀跃。船停下后,高登义观察四周,发现“极地号”左前方有冰川运动的痕迹。登山怕遭遇雪崩、行船怕邂逅冰川,高登义马上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大副:“此处万勿抛锚!”

  真被高登义说中了。是日晚,还没等测量水深的小艇回来,大冰崩爆发了,巨大的冰山翻滚着呼啸而来!

  “触手可及。”高登义描述当时的冰山,“我赶快抓紧时间拍照。”居然还在拍照。

  “您不怕么?”“怕呀,可是怎么办?这个景象太珍贵了。”

  高登义所拍照片是这场冰崩唯一的画面记录。这张珍贵的照片上,混杂着冰雪的水柱如同核弹爆炸的蘑菇云一样,巨大骇人。

  船长迅速命令起锚、将船倒退行驶,找准位置从两座大冰山的挤压中退了出来。

  第二天下午,苏联南极站通过高频电话转告科考队:“晚十点起,有西风;夜里十二点起。有两米的涨潮;还有更大的冰崩。”船长急了,一指高登义:“你是专家,你说还有没有冰崩!”高登义也急了:“我说没有!”

  真就没有。全船平安地度过了一个晚上,一场虚惊。冰崩不再发生了,船却被冰山和浮冰继续围困。这次,不仅船长,科考队总指挥陈德鸿也来求助高登义:“周围浮冰能开么?”

  高登义沉思了一下,“能。”“大概多久?”“至少一个星期。”一周之后,浮冰裂缝了。队员们开始突围、登陆、建站。记者问高登义,就那么准?这是一个科学家的直觉么?

  老科学家哈哈一笑,不是,是碰巧。我说一个星期,是为了稳定军心,在最坏的情况没出现前,人没必要自己吓唬自己。极端困难时期,领导者的自信心比什么都重要啊。

  总是这么镇定。对自然和自身都有深刻认识的人,才会历练出这种镇定。恰如知名戏剧家金乃千教授送给高登义的贺寿诗:“耿耿赤心情不断,脉脉衷肠意更浓。南极圈里知天命,任尔唤雨与呼风。”

  相关链接

  ①高登义,著名大气物理学家,1939年出生于四川省大邑县。1966年、1968年与1975年,先后三次参加了对珠穆朗玛峰的科学考察……(摘自“百度百科”)

  ②“大气物理学家高登义的人生,很符合儒家的成长节奏。”——刘文嘉

  ③“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论语·为政》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1975年5月初,由于极地天气预报失误,中国登山队队长邬宗岳不幸牺牲,其他队员也被迫下撤。

  B.“万事俱备,只欠东风。”高登义经过静心研究和严谨探测,终于准确预报了适宜登顶的好天气。

  C.珠峰海拔7000米至8000米之间,风速和风力变得诡谲多变,这是国际登山者的共同困惑,高登义发现了其中的玄机。

  D.中国南极考察队在东南极大陆上建立“南极中山站”的过程中,先后经历了船被撞破、被浮冰围困、遭遇大冰崩等考验。

  E.高登义断言不会再有冰崩以及浮冰会在一周后散开,其实并无充分的科学依据,只是为了在最坏的情况下稳定军心。

  (2)从材料看,高登义具有哪些精神品质?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曾说:“大气物理学家高登义的人生,很符合儒家的成长节奏。”请根据材料,简要分析高登义的成长节奏。(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传记有哪些特色?请简要分析。(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II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今年起,一度呈低迷态势的日本地方机场一一静冈机场,由于中国游客的“爆买”态势再次变得热闹起来,其_______的几条路线达到了令人可喜的载客率。

  (2)统计数据显示,9月和10月,在披露到期收益数据的理财产品中,共有33款银行理财产品提前清算,高收益产品可谓_______。

  (3)广东省今年秋旱进一步凸现,入秋以来虽然勉强落了几场小雨,大秋作物没有干死,但收到手的粮食却_______。

  A.屈指可数 凤毛麟角 寥寥无几 B.凤毛麟角 寥寥无几 屈指可数

  C.凤毛麟角 屈指可数 寥寥无几 D.寥寥无几 风毛麟角 屈指可数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作为一个没有贡献过任何重大的现代意识的发展中国家,今天,中国的儒家思想在世界上还有多大影响值得我们思考。

  B.语录相当于鸡骨,再加一些好人好事,这是鸡肉,再撤上抒情的盐和道德的味精,最后贴上经典解读的商标,就是老少咸宜的心灵鸡汤。

  C.徐克电影《智取威虎山》赞誉有加。评论人徐鹏远却认为这只是题材的亲切感、徐克的个人品牌、同档期姜文电影差评共同作用所致。

  D.中国的“文化软实力”能否世界化,关键在于它自由批判的人文精神、独特杰出的原创特征、人类共同价值的信念。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为了迎合应试教育,不少考生们从老师和教材那里,学会了书写一种丧失了思维能力的政治正确的抒情文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网络题材改头换面后进入高考作文,这不但要求考生关注日常新闻,还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思考与价值判读能力,因它无法依靠日常生活中的死记硬背来完成。

  ①从本年度的高考作文便可看出,网络热点对出题老师有着较大的影响

  ②可喜的是,最近几年的高考作文,有改变这一畸形文化现状的良好愿望

  ③这得力于十余年来,略显囱由的网络舆论,对现行教育体制的积极干预

  ④汉语就此沦陷为一堆歌功颂德、毫无逻辑、软塌塌、湿乎乎近乎软体动物才使用的语言垃圾与泡沫。

  ⑤于是,汉语的灵韵在现行教育体制的挤压下,片羽不留,芳魂渺茫

  ⑥重庆卷的《租房》,显然是受了香港影星舒淇的一则微博的启发

  A.③②④①⑤⑥ B.③⑥①④⑤②

  C.⑤③②⑥①④ D.⑤④②③①⑥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句不超过14字。(6分)

  春晚从1983年诞生以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如王晓渔所言:如果说最初“没有春节便没有春晚”,后来则逐渐发展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颠覆的可怕之处,不仅仅在于它颠覆了春节传统,还颠覆了春节的主体。

  春晚全名“春节联欢晚会”,潘知常将“春节联欢晚会”拆开后观察到: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联欢”是春晚所喻示的意义指归,而“晚会”则是春晚所提供的表演平台。春晚通过消弭距离、时差和人的能动性,使得变动的空间感、流动的时间感被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固定传媒以及固定的国家主义想象所产生的的民族共同体所取代,逐渐跻身为春节的固定符号,并在春节之后继续残留于脑海深处,流窜于日常生活。

  17.下图是某网站“春天的印记”图片集里的一张,请根据图片,发挥想象,描写一个场景表现这一主题,要求:语言生动形象,使用两种修辞手法,字数在60至80字之间。(5分)

  六、写作(60分)

  18.张潮在《幽梦影》中说:“律己宣带秋气,处世宜带春气。”你对此有何看法?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

  重庆语文高考题答案




猜你感兴趣:

1.2017年重庆高考作文立意

2.2017年重庆语文高考作文范文

3.重庆高考作文2017年

4.2017年山东语文高考作文范文

重庆语文高考题

在近二三十年时间里高考语文所考的语文基础题、阅读题和作文题与实际语用都有相当的距离,高考语文已渐渐远离了实际语用,以致高考语文难以客观、准确评价考生的语文能力,而且也难以对语文教育发挥良好的导向作用。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关于重庆语文高考题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文章

  • 2017重庆高考语文试卷
    2017重庆高考语文试卷

    在高考语文试卷中,古代诗文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已成为众多教育学者和学子们关注焦点之一。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关于201

  • 重庆高考语文题型
    重庆高考语文题型

    语文学科中文言文占据着不可剥夺的重要位置,故而高考文言文试题在高考语文试卷中也有其一片天。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关于重庆高考语文题型的

  • 2017重庆语文高考题
    2017重庆语文高考题

    如何将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新思想真正融入高考语文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关于2017重庆语文高考题的内容,希望大家喜

  • 重庆语文高考真题及答案
    重庆语文高考真题及答案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新的教学观念、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应运而生。但要使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真正地新起来且卓有成效,关注语文高考是永恒的话题。

6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