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考试网 > 学历类考试 > 留学考试 > 留学生活 >

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区别

时间: 玉莲928 分享

  日本文化受过古代中国的显著影响,但是现代中国对于古代的一些习俗也有了一些改变,所以日本和中国的文化是有差别的。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区别,供大家参阅!

  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区别

  不少人都沾沾自喜于日本人学习了中国,因此,推论日本的发展是学中国的。但从制度的角度看,日本在明治以前绝不是同中国相似,而是更相似于西方的贵族政治,这是日本西化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影响中国极大的科举制未到日本,就是极明显的例证。但是,从文化的角度看,日本又同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日本不同于中国,其思想具有杂拌性,而缺乏逻辑上的一致性,日本没有坐标轴式的思想核心,相比之下,欧美的__、中东的伊斯兰教、中国的儒学都在相应国家占据着思想核心的位置。日本的思想,包括了国学、神道、本土化的佛学和儒学,以及被改造了的欧美思想。佛学和儒学,都成了辅翼“皇运”的得力助手。中国儒学中华夷之辨的民族情绪、等级礼教的专制观念,都成为日本的武器。

  明治时的伊藤博文,在引进君主立宪制时,确定以天皇为国家权力中心,视为“现人神”,并以此为“国体”建立日本的思想核心,为儒学服务于天皇打下了基础。明治以后,儒学和军人结合,武士道成了全体国民的理想。《军人敕谕》的发起人山县有朋和起草人西周,都具有深厚的儒学思想(西周甚至被誉为“日本近代哲学之夫”)。《军人敕谕》渗透了儒学的观念,其内容在“我国军队世世代代为天皇所统率”、“朕赖尔等为股肱,尔等仰朕为头首”的前提下,提出军人精神的五条标准,即忠节、礼仪、武勇、信义、质朴。对忠节的阐释如“军人以尽忠报国为本分,义重于山岳,死轻于鸿毛”;对礼仪的阐释如“须知下级奉上级之命,实为直接奉朕命之义。为不暇者,其长官所命,纵有不合情理之处,亦不得有失恭敬奉戴之节”;等等。敕谕称五条标准是“天地之公道,人伦之常经”。归结为一点,就是诚心,“心诚则无不成”。与《军人敕谕》类似,天皇侍讲元田永孚1879年起草的《教学大旨》强调:“教育之要,在于明仁义礼孝”;“徒以洋风是竞,恐将招致不明君臣父子之大义亦不可测”;“是故自今以往,应基于祖宗训典,专一于阐明仁义忠孝,道德之学以孔子为主,使人人崇尚诚实品行”。1890年天皇颁布的《教育敕语》,将儒学融入“国体精华”,同时又强调全民武士化,“一旦缓急则义勇奉公以辅翼天壤无穷之皇运”。1880年成立的斯文学会以及1918年在斯文学会基础上重组的斯文会,均把儒学与军国主义结合起来。斯文会会则第一条就是:“本会的目的是以儒道为主阐明东亚学术、翼赞明治天皇教育敕语之趣旨,发扬我国体之精华。”“兼及宣扬兴亚理念以扶翼八□纟肱一宇之皇谟”。而儒学中原有的自由、民本思想则被抛弃,甚至孟子都被排斥。中国儒学的“以孝为本”演变成日本儒学的“以忠为本”。研究儒学在日本的传播和流变,能使我们从另一个角度认识中国儒学。

  明治时期,日本走上学习西方的道路,以福泽谕吉的“脱亚入欧”论为代表,但入欧恰恰体现了它的亚洲性,以亚洲为本使它又走上了“大东亚共荣圈”的侵略之路。与中国不同的是,明治以后的日本,极推崇军人。1899年,梁启超在东京上野,恰逢日本军营新兵入伍和老兵退役,“满街红白之标帜相接”。“大率每一兵多者十余标,少者亦四五标。其本人服兵服,昂然行于道,标则先后之,亲友宗族从之者率数十人。其为荣耀,则与我中国入学、中举、簪花时不是过也。”“日本国俗与中国国俗有大相异者一端,曰尚武与右文是也”。“朝廷以此为荣途,民间以此为习惯”(《饮冰室自由书.祈战死》)。1904年秋瑾在横滨,也看到了与梁启超类似且更为狂烈的镜头。其后到二战时期,无不是举国若狂,同梁启超看到的日本“征清”、秋瑾看到的日本“征露”(露西亚,俄罗斯的日译)无任何差异。在陷入中国泥沼、对华战争已倍感疲倦的日本国民那里,又因为对英美开展而精神振奋,热血沸腾,包括左派也支持战争。战后又因为保留了天皇制度而没有(也不能)反思战争责任。日本政府在70年代以来所做的谢罪和反省,都是出于“为了和他国交往而不得不道歉”(日本学人语)的动机不纯态度,在回避之中,日本人保持了和平态度但完全继承了以前的帝国性。而帝国性的存在是十分危险的,90年代,日本开始放弃和平主义,军国主义由泥沼下的冬眠变为惊蛰后的蛙鸣——日本的军国主义从来就没有死亡,所以也就无所谓复活。一本“日本人是去参战,还是逃避战争?”的漫画,在年轻人中销售几十万册。从文化上剖析,有助于把握日本军国主义的本质及其民族性。

  另外,日本人具有极大的两面性,其文化文雅而暴躁,赏花落泪而杀人不眨眼。这也是研究日本问题必须注意的。

  中国和日本文化的不同

  文化主要包括语言及非语言行为、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四个方面,它们对商务谈判的影响很大。

  1.语言和非语言行为

  日本人的语言和非语言行为偏向封闭、内向型,而中国人的语言和非语言行为更侧重外向、开放型。

  在日常交往中日本人多采用含蓄的方式委婉地表达本意,有较多正面承诺、推荐和保证,不常使用“不”和“你”。中国人说话或回答否定问题时则相对直截了当。日本人经常保持一段沉默,常用“以心传心”的无言方式保持着某种默契。在社交活动中,日本人爱用自谦语言,如“请多关照”、“粗茶淡饭、照顾不周”等,谈话时也常使用谦语。除非特殊情况,中国人则一般很少沉默不语。日本人缺乏幽默而中国人说话则很风趣。

  日本人的面部表情,总是给人一种有所保留的感觉。中国人多数都会将自己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日本人之间问候时,鞠躬是最基本的礼节,在中国,特别是男士,很多场合下都是通过握手来表达问候。

  2.风俗习惯

  风俗习惯主要包括一些社交活动。日本人将送礼看作是向对方表示心意的物质体现。礼不在厚,赠送得当便会给对方留下深刻印象。与热心到朋友家或亲戚家做客、与主人亲如一家的中国人相比,日本人则有些过于注重礼节。日本人接待客人不是在办公室,而是在会议室、接待室,他们不会轻易领人进入办公机要部门。日本不流行宴会。商界的宴会是在大宾馆举行的鸡尾酒会。中国则可在办公室、会议室和接待室接待客人,为了表示欢迎还一定要大宴宾客。

  日本人的行为举止受一定规范的制约。在正式社交场合,男女须穿西装、礼服,忌衣冠不整、举止失措和大声喧哗。而中国人虽然也注重这些礼仪规范,但要求并不太苛刻。

  3.思维差异

  日本人对现实持容忍态度的现实主义思维方式,日本人默默地承受现实给予的一切。日本人持有以人与人之间关系为基础的思维方式。他们往往忽视甚至背叛制约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普遍社会规范。

  中国人采用系统的思维方法,较日本人更具浪漫主义色彩。中国人思维虽然也重视人际关系,但也不会忽视社会规范的制约。

  4.价值观

  在日本人的价值取向中占据了最重要位置的是“工作场所”。也就是说,工作场所共同体占据了社会价值的中心。如日本的大公司就像一个大家庭,职工对企业具有强烈的归属意识和命运共同体意识。中国人的价值取向相对较为多元化,既强调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又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

  日本男人依旧尊崇的传统的等级观念。下级绝对服从上级,男性地位比女性高,男主外,女主内。中国人之间等级的差别相对较小,家庭分工也较模糊。

  中国文化与日本文化的差异

  中国文化与日本文化的差异 日本的文化有很大的一部分是由中国流传过去的,所以日本的文化与中国的文化有很多的相似性。但是每个国家都会有自己独特的东西。茶文化就体现的非常明显。中国没有茶道的规程仪式,但是我们都不否认中国也是有茶道的。有人将中国的茶道就称做“茶文化”,其实两者还是有概念上的区别的,可以说茶道是茶文化的一部分中国茶文化历史攸久、层次复杂、内容丰富,而日本茶道自成体系,有其严格的程式。但是总的来说都是取茶的清心、静气、养神、助智等精义,应该说都是健康向上的。中国茶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融儒、道、佛为一体,三者之间是互相补充的多、相互抵触的少,从而使中国的茶文化内容非常丰富,从哪个层次、哪个方面讲都可以做出宏篇大论来。日本茶道则主要反映中国禅宗思想,当然也融进了日本国民的精神和思想意识。中国人“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这四条都是通过饮茶贯彻儒家的礼、义、仁、德等道德观念以及中庸和谐的精神。日本茶道的“和、敬、清、寂”,公开申明的“茶禅一位”,吸收了中国茶文化思想的部分内容,它规劝人们要和平共处,互敬互爱,廉洁朴实,修身养性。而日本茶道程式严谨,强调古朴、清寂之美;中国茶文化更崇尚自然美、随和美。日本茶道主要源于佛教禅宗,提倡空寂之中求得心物如一的清静之美是顺理成章的。但它的“四规”、“七则”似乎过于拘重形式,打躬静坐,世人是很少能感受到畅快自然的。中国茶文化最初由饮茶上升为精神活动,与道教的追求静清无为神仙世界很有渊源关系,作为艺术层面的中国茶文化强调自然美学精神便成了一种传统。但是中国的茶道没有仪式可循,往往也就道而无道了,影响了茶文化精髓的作用发挥和规范传播。所以一说茶道,往往首推日本。中国茶文化包含社会各个层次的文化;日本茶文化尚未具备全民文化的内容。中国茶文化自宋代深入市民阶层,其最突出的代表便是大小城镇广泛兴起的茶楼、茶馆、茶亭、茶室。在这种场合,士农工商都把饮茶作为友人欢会、人际交往的手段,成为生活本身的内容,民间不同地区更有极为丰富的“茶民俗”。日本人崇尚茶道,有许多著名的世家,茶道在民众中亦很有影响,但其社会性、民众性尚未达到广泛深入的层面。也就是说,中国的茶道更具有民众性,日本的茶道更具有典型性。

  在教育的方面,中日两国文化一脉相承,也都在不同时期高举过“科教兴国”的大旗,然而在科技跟人才主导社会的今天,中日两国的国情有差别最主要的原因在与教育。而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中国的教育从古至今都具有功利主义性质,而日本的教育则更强调人的素质提高。在学习的目的上日本教育“对于提高常识是必要的”,这点和中国人“从单纯的日常需要出发”大不相同。在没有功利目的的前提下,教育更多的是为了提高个人修养和综合素质。外语教育在中日两国的状况最能够说明问题。中国的外语教育是和应试、升迁、评定职称等一系列功利目的相连的,有些时候竟然到了不可理喻的地步。日本则更注重外语教育对于个人素质的裨益,虽然也有一些资格考试,但仅限于有必要的相关人士。一种功利当先的教育理念,一种素养至上的教育理念,在这点上我们需要向日本多多的学习。

  中日企业文化特点各异,在各自不同的环境和土壤里存在,有相同之处,也有差异之处日本企业文化提倡“认真、一丝不苟、精细、节约”等等,这些理念深入日本人的骨髓之中。在制度的执行方面比较严格,回旋或灵活的余地很小。工作讲究“程序化、系统化、图表化”。讲究事前花大功夫调研,很细很慢,一旦决定动作就很快。花钱非常节约,甚至看起来很小里小气。中国企业文化与其相比存有差异,“差不多、大约、大概、马马虎虎、左右等”模糊语言成为中国企业职工的不良的行为特征。计划性和程序化意识不强,走一步看一步,摸着石头过河。开会迟到,约会不遵时,花钱大手大脚,铺张浪费等等。中国企业管理制度的制订和执行方面,无论是奖,还是罚等等,弹性较大,人为因素多,回旋或灵活的余地相对较大,讲究“管理无情,人有情”,“人治”的成分较大,法制或科学管理的成分相对较少。所以在执行时很难把握分寸,分寸或者度把握不准,就会造管理的随意性和复杂化。对于公司呢中国公司注重个人能力,当然必要的协作能力是不可少的, 但是那些被赏识的人都是个人能力很强的。日本公司并不看重个人能力,员工只要勤奋,不折不扣地完成上级分配的任务就会得到赏识。在企业中的思想也不相同中国文化的核心在“仁”,而日本文化的核心在“忠”。 以“仁”为特征的中国文化更多地对雇主提出要求,使其优恤、关爱员工,以期换得员工的尽忠。然而就中国的员工而言,受宗族观念的影响,他们只肯忠诚奉顺于自己的父辈或家族,而多半不会将这种忠诚对待于朋友与雇主。在日本,情况则截然不同。无论是被称为“德川时代重要的中心价值”的“忠诚”,1还是日本文化发展历程中一以贯之的武士精神,皆使日本雇员把对父辈的忠诚推及到对雇主身上,把后者当作前者的影子而为之效力。日本俗谚说:“尽忠即尽孝”,在中国,相应的俗语却被表述为 “忠孝不能两全”。其实,“仁”的思想在日本的泛儒家文化中同样存在,但是具体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上,两国的表现有所差异。中国企业的雇主对于员工的仁义仍以物质奖励为主,而日本企业则习惯于在企业内普遍施实行自下而上的决策流程,以使员工的参与感得到极大的满足。

  

看过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区别的人还看了:

1.中国和日本茶文化的区别

2.中国和日本茶文化的异同

3.浅谈日本礼仪文化

4.浅谈中日文化对比论文

5.日本文化的特点是什么

4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