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考试网>公职类考试>公务员考试>行测辅导>

行测片段阅读的快速解题技巧

时间: 漫柔41 分享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是公务员考试的笔试必考科目,考生们想在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以下是学习啦小编精心整理的行测片段阅读的解题方法,希望能帮到大家!

  行测片段阅读的解题方法

  一、“作者”也任性

  今年国考尤其关注“作者的想法”,不仅有“作者接下来最不可能讲述的是……”,还有“作者想说的是……”,“作者希望科幻作品……”,下面就通过这一题,大家一起来猜一猜“作者”在想啥,命题人又在想啥。

  (2016年国考)在讨论科学与宗教作为认知方式的差异和优劣时,常常有人提出“科学不是万能的,科学也会出错”的观点,这显然很正确。但在那种讨论中,在没有人声称“科学永远正确”的情况下,主动插入这种观点,却明显是在用“所有认知方式都非完美无缺”这一事实,来故意混淆不同的认知方式。这是极具误导性的。

  根据这段文字可以知道,作者想说的是( )

  A.在关于认知方式的讨论中不应偏离议题

  B.任何一种认知方式都不会是完美无缺的

  C.生搬“科学会出错”的观点有时会混淆视听

  D.科学和宗教这两种认知方式并没有优劣之分

  一眼扫过,就会发现本题的设问与一般试题不同,命题人将主体换成了“作者”,为什么这么做呢?笔者推测,原因有二:其一,将问题主体由“文段”改成了“作者”,会给大家一种错觉,即这道题目主观性较大,容易忽视文段的整体内容,而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猜测“作者”的意图;其二,用来扰乱大家答题步骤,一般来说,作答片段阅读题的顺序是设问→题干→选项,第一步就让大家遇到了“拦路虎”,目标不明确,让大家区分不出题型,扰乱答题步骤,从而为解题设下障碍。

  提供公务员考试视频课程的学宝云课堂网校老师指出,作答这种设问意图不明的试题,最好的方法就是按部就班,先通读一遍文段,了解大概内容,再对照选项,判断答案。以本题为例,通读文段可知,作者首先提出“科学不是万能的观点”,并表明立场,即这一观点是正确的,接着进行转折,强调在没有人声称“科学永远正确”的情况下,主动插入这种观点,是故意混淆不同认知方式,具有误导性。再根据选项判断答案,A项中的“认知方式”扩大了论述范围,文段中指的是“讨论科学与宗教作为认知方式”,且“偏离议题”为无中生有,排除。B项只是文段中“所有认知方式都非完美无缺”的另外一种表达方式,偏离了文段的重点,排除。D项,文段并未谈及科学与宗教孰优孰劣,排除。因此C项当选。

  二、概括题型花样多

  今年国考阅读理解的概括题型也不甘示弱,创新了出题方式。除了有开头划横线,要求填入的句子可总领全文的,还有下面这题,要求用诗句或俗语概括文段所包含的道理。

  (2016年国考)无论导演还是监制,都是非常复杂的工种,经验的积累非常重要。没有经历过片场的摸爬滚打,在现场的执行能力就会有问题。因此,在一些电影产业成熟的国家,新人从学校毕业之后,要先在制片厂当学徒,从写剧本开始,再经过副导演、执行导演等环节,在各方面技能掌握齐全之后,最终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导演,此后再“导而优则监”。

  下列哪句话最能概括这段文字所包含的道理( )

  A.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B.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C.天才是1%的天赋加99%的努力

  D.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读完选项可知,诗句都是平常耳熟能详的,且意思也较容易理解。通读文段,只要能抓住文段中的要点“经验的积累非常重要”、“新人从学校毕业”、“要先……再经过……”,都可得知文段强调的是实践的重要性,只有A项符合。这类题型,可能因为是新题型,难度反而小,易得分。

  三、阅读理解、定义判断傻傻分不清楚

  虽说阅读理解和定义判断的题干都是文段,但二者从文段内容和设问形式上还是泾渭分明的,但今年的阅读理解迎来了一道的怪异题目,不论文段内容还是设问方式都极其类似定义判断,犹如一颗落错方位的棋子,把大家弄蒙了。下面就来看一看这道题:

  (2016年国考)心理学家发现,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受到两种基本需求的驱动:第一,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有种“一致性需求”,希望世界的运动符合我们的信仰、理念、态度、经验和预期,即使现实与我们自身的预期不一致,我们也要改变外在的证据来使它符合我们内在的期望;第二,人类需要对外在环境产生一种控制感,我们不希望自己在现实面前无能为力、无所适从,我们需要找到某种自己能够理解、控制、描述、解释和预测的可能性。

  文中心理学家的发现可以解释下列哪一行为( )

  A.在集体中容易产生从众心理

  B.在明知自己错误的情况下仍固执己见

  C.喜欢用“阴谋论”解释超越自己经验之外的事物

  D.在过于熟悉的环境中容易产生厌倦心理并试图改变

  读完设问可知,这是要结合文段内容判断选项是否符合心理学家的发现,这与定义判断的设问方式几乎一样。再看文段内容,整个文段论述的都是心理学家的发现,“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受到两种基本需求的驱动”,也类似一种定义,但是篇幅比普通定义要长很多。

  观察选项,发现比定义判断简单。直接抓住文段重点,一一排除选项即可。当然也可以把它当做定义判断题来解答,定义要点:①对世界的认识有“一致性需求”,要改变外在使它符合我们内在的期望;②人类对外在环境产生一种控制感,需要找到某种自己能够理解、控制、描述、解释和预测的可能性。观察选项,只有C项符合这两点。

  行测片段阅读快速找重点的方法

  一、 善抓关联词

  以关联词来提示文段的结构的片段阅读在文段中出现的频率比较高。所以抓住这些关键词就把握注了文段的结构与重点,能够使我们更加快速地选出正确答案。一般而言,比较常见的结构有转折、因果、并列结构。转折与因果结构重点均在关联词之后,所以,遇到这些表达转折、因果,如“但是、然而;所以、因此”这些关联词时,就要重点把握文段后面的内容。而并列结构是并列的事件同等重要,所以遇到并列结构就要善于归纳,能够涵盖整个文段内容的选项便是最好的选项。

  【例】“以房养老”的前提是手里有房,一般来说,手头有两套以上房产的人可能更会考虑“以房养老”,而从观念上看,中青年人更易接受,他们应该是未来“以房养老”的潜在群体。但近年来房价非理性上涨已经大大超出很多人的承受能力,有些甚至到60岁都还不完房贷。养房都成问题,更别说以房养老了。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

  A.仅有一套房的人不会考虑“以房养老”

  B.60岁以下的人不会考虑“以房养老”

  C.“以房养老”在现阶段适用人群较少

  D.推迟退休年龄或可推动“以房养老

  【答案】C.解析:文段第二句话开头出现”但“字关联词,说明文段是转折结构,重点关注”但“字之后的内容,与后面内容意思一致的便是C,项,故选C.

  二、关注首位句

  如果一个片段阅读中美美与出现关联词,那么这个片段阅读一般为总分或者分总结构,所以大家要重点关注首句与尾句。

  【例】青铜镜背面的花纹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有着各种各样的变化。齐家文化时期的青铜镜背面花纹较为简单,到了汉代,镜子的背面开始出现了几何图案,这些图案设计的灵感或者源于当时汉代丝绸上的花纹。科特森还特意提供了一些汉代丝绸的藏品与青铜镜共同展出,以便参观者进行比较。到了隋唐时期,镜子背面开始出现十二生肖、五岳四海等图案。而随着唐朝与西域和海外频繁的贸易往来,一些外来的艺术设计理念也反映到青铜镜上,其中包括葡萄藤,花草以及复杂的回纹样式。元代以后的青铜镜开始出现仿古的风潮,镜子背面的设计有模仿唐朝以前青铜镜的痕迹。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青铜镜背面花纹的演变

  B.青铜镜背面花纹设计理念的回归

  C.青铜镜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D.中外交流对青铜镜纹饰的影响

  【答案】A.解析:文段没有关联词提示,说明可能为总分、分总结构。第一句点名了观点,后面都在进行举例子说明,故重点把握第一句。文段中与第一句意思一致的便是A项,故选A.

  三、深挖关键词

  片段阅读中除了关联词和首尾句之外,还要注意一些比较重要发关键词,这些词语一般带有表达作者观点倾向或者提出对策的意思。所以遇到这些词语也要引起重视,比如”应该、需要、必须、关键、重中之重,如果,只有“.

  【例】高校社团活动现在遭到批评,批评的不是该不该有社团,而是高校对社团的经营方式。目前的高校社团组织应该改进,使 参加社团的多数人受益,而不是少数人的成功。如果高校社团经营好了,在大学生培养中的作用就不只是”第二课堂“.教育不始于课堂,也不会止于课堂。读万卷 书不如行千里路,行千里路不如阅人无数,处处留心皆是学问,课堂内外尽为培养。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A. 高校社团的社会评价很差

  B. 高校社团的经营方式需要改进

  C. 高校社团不能满足于少数大学生的获益

  D. 高校社团的定位不是”第二课堂

  【答案】B.解析:文段中第一句其实已经点名了问题在于经营方式,第二句“应该”两个字开始表明作者观点,所以作者的意见在于改进经营方式,故选B.

  行测时间规划的问题介绍

  解决此类问题的原则:时间的共用原则,最短工序时间的优先原则

  具体应用:当某些步骤同时进行不会互相影响时,可以并行操作,从而节省时间;当某些步骤同时进行会对彼此产生影响时,则让所需时间短的步骤先进行,从而节省总的等待时间。

  关键:此类题目所求的都是最短时间,所以当存在多个工作方案,要确定每个方案或者工序的所用时间,哪些工序可同时进行,彼此之间存在时间差异时,需要计算出每个方案所需时间,从中选择时间最少的即为最优方案。

  【例题1】

  家里来了客人,妈妈让小玲给客人泡茶,洗水壶要一分钟,洗茶杯用1.5分钟,放茶叶要用0.5分钟,水烧开要16分钟,为了使客人早些喝上茶,小玲最合理的安排要用几分钟就能沏茶?

  A.15 B.17 C.19 D.21

  【思路】题干出现做某件事的多道工序,问如何安排才能达到最高效率问题,例如“妈妈让小玲给客人泡茶,洗水壶要一分钟,洗茶杯用1.5分钟……”,属于时间规划问题。

  【答案】B.解析:洗茶杯、放茶叶可以在烧水的同时进行,故所求时间为1+16=17分钟。

  【总结】此类题型的特征为做某件事需要多道工序,解关键点在于找这些工序中哪些是可以并行的,即可以同时操作的,这样就可以节省时间。

  【例题2】

  张局长找甲、乙、丙三名处长谈话,准备与甲谈10分钟,与乙谈12分钟,与丙谈8分钟。秘书带三人到局办公室后对谈话的顺序做了合理安排,使三人谈话的时间与等待时间之和为最短,则这个最短时间是:

  A.46分钟 B.53分钟 C.54分钟 D.56分钟

  【思路】从“张局长找甲、乙、丙三名处长谈话,准备与甲谈10分钟,与乙谈12分钟,与丙谈8分钟。”这句话可知此类题型为排队取水问题,题型特征为每次只能做一件或者多件事,剩余的需要等待,问如何安排,才能最省时间。

  【答案】D.解析:要想等待时间最短,则需要尽量让时间短的先谈。即丙第一个谈,三人的谈话与等待的时间和为8×3=24分钟,第二个是甲谈,甲乙所需时间和为10+10=20分钟,最后一个乙谈,需要12分钟,共需要24+20+12=56分钟。

  此类题型做每件事的时间是不变的,只能让等待时间尽量短,即尽量安排所需时间短的在前即可。

猜你喜欢:

1.公务员考试内容包括哪些

2.公务员行测常识题库及答案

3.2017公务员行测常识题含答案

4.公务员考试行测党史常识

5.2017年公务员行测常识习题带答案

6.公务员考试常识选择题及答案

行测片段阅读的快速解题技巧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是公务员考试的笔试必考科目,考生们想在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以下是学习啦小编精心整理的行测片段阅读的解题方法,希望能帮到大家! 行测片段阅读的解题方法 一、作者也任性 今年国考尤其关注作者的想法,不仅有作者接下来最不可能讲述的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文章

  • 行测类比推理有什么解题技巧
    行测类比推理有什么解题技巧

    行政能力测试简称行测,行测的考察是公务员笔试中必经的一个环节,为了帮助考生们取得更好的成绩,以下是学习啦小编精心整理的行测类比推理的解题

  • 行测主旨观点类题该怎么解题
    行测主旨观点类题该怎么解题

    想要考好公务员行测考试,备考阶段掌握主旨观点类题的解题方法十分重要,以下是学习啦小编精心整理的行测主旨观点类题的解题方法,希望能帮到大家

  • 行测数学运算读题有什么技巧
    行测数学运算读题有什么技巧

    在公务员行测考试中,常识部分考察范围广泛,想得到全部的分数绝非易事,考生要掌握数学运算读题的技巧才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以下是学习啦小编

  • 行测如何搞清楚呼应的关系
    行测如何搞清楚呼应的关系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所要考核的是与行政管理工作密切相关的潜在的基本能力,掌握行测技巧考生将会得到很大帮助,以下是学习啦小编精心整理的行测搞清

30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