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考试网>学历类考试>中考频道>中考科目>中考化学>

2017中考化学试题及答案_2017中考化学试卷及参考答案(2)

时间: 玉莲928 分享

  雅安市2017中考化学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36分)

  1.下列变化为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汽油挥发 B.干冰升华 C.粮食酿酒 D.蜡烛熔化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解:A、汽油挥发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干冰升华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粮食酿酒过程中有新物质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蜡烛熔化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2.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

  A.铁合金 B.洁净的空气 C.矿泉水 D.纯净的氧气

  【分析】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解答】解:A、铁合金中含有铁和碳等物质,属于混合物,故A错;

  B、洁净的空气中含有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物质,属于混合物,故B错;

  C、矿泉水中含有多种矿物质,属于混合物,故C错;

  D、氧气是由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纯净物与混合物的区别:是否由一种物质组成.

  3.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

  A.CO用作燃料 B.金刚石用来裁玻璃

  C.铁粉用作食品保鲜吸氧剂 D.氮气用作保护气

  【分析】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CO作清洁燃料是利用了CO的可燃性,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B、金刚石切割玻璃是利用了金刚石硬度大的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物理性质,故选项正确.

  C、铁粉用作食品保鲜吸氧剂,利用了铁粉与氧气即水分发生反应,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D、氮气用作保护气是利用了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的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区分物质的用途是利用了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关键就是看利用的性质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体现出来

  4.下列物质放入水中,能形成溶液的是(  )

  A.食盐 B.石灰石 C.面粉 D.植物油

  【分析】根据溶液的定义来判断本题:溶液是指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知道溶液的特点,悬浊液、乳浊液和溶液的区别.

  【解答】解:A、食盐能溶于水,形成的混合物也是均一、稳定的,故A正确;

  B、石灰石不能溶于水,形成的混合物不均一、不稳定,故B错误;

  C、面粉不能溶于水,形成的混合物不均一、不稳定待一段时间会有沉淀产生,属于悬浊液,故C错误;

  D、植物油不能溶于水,形成的混合物不均一、不稳定待一段时间会分层,属于乳浊液,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通过回答本题知道了溶液的特点尤其是均一性、稳定性.悬浊液和乳浊液都是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

  5.下列化学符号书写正确的是(  )

  A.两个氢原子:H2 B.镁的化合价+2价:Mg2+

  C.3个氧分子:3O2 D.氯化钡的化学式:BaCl

  【分析】本题考查化学用语的意义及书写,解题关键是分清化学用语所表达的对象是分子、原子、离子还是化合价,才能在化学符号前或其它位置加上适当的计量数来完整地表达其意义,并能根据物质化学式的书写规则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才能熟练准确的解答此类题目.

  【解答】解:A、原子的表示方法就是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所以两个氢原子,就可表示为:2H;故选项错误;

  B、元素化合价的表示方法:确定出化合物中所要标出的元素的化合价,然后在其化学式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所以镁的化合价+2价,故可表示为: ;故选项错误;

  C、根据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因此3个氧分子表示为:3O2;故选项正确;

  D、氯化钡是由显+2价的钡元素和显﹣1价的氯元素组成,根据化合价原则,其化学式为:BaCl2;故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考查全面,注重基础,题目难度较易.

  6.某农技站货架上待售的化肥有NH4NO3、KNO3、CO(NH2)2,其中缺少的肥料品种是(  )

  A.氮肥 B.磷肥 C.钾肥 D.复合肥

  【分析】据常见化肥的种类进行解答,含有氮元素的肥料称为氮肥,含有磷元素的肥料称为磷肥,含有钾元素的肥料称为钾肥,同时含有氮、磷、钾三种元素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肥料称为复合肥.

  【解答】解:硝酸铵是氮肥、硝酸钾是复合肥、尿素是氮肥,还缺少的是磷肥.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化肥的分类方面的知识是解题的关键.

  7.某同学测定了生活中部分常见物质的pH,数据如下,其中酸性最强的是(  )

  A.厕所清洁剂:1 B.白醋:3 C.牙膏:8 D.肥皂水:10

  【分析】当溶液的pH等于7时,呈中性;当溶液的pH小于7时,呈酸性,且pH越小,酸性越强;当溶液的pH大于7时,呈碱性,且pH越大,碱性越强;据此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厕所清洁剂的pH为1,小于7,显酸性.

  B、白醋的pH为3,小于7,显酸性.

  C、牙膏的pH为8,大于7,显碱性.

  D、洗发水的pH为10,大于7,显碱性.

  根据当溶液的pH小于7时,呈酸性,且pH越小,酸性越强,厕所清洁剂的pH最小,酸性最强.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溶液的酸碱性和溶液pH大小之间的关系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8.下列事故处理方法错误的是(  )

  A.发生火灾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低下身子沿墙壁跑出火灾区

  B.档案资料起火,立即用泡沫灭火器灭火

  C.发生煤气中毒,立即将中毒人员移到通风的地方救治

  D.浓硫酸沾到皮肤上,立即用大量水冲洗,然后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

  【分析】A.根据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可以防止烟尘以及有害物质进入呼吸道进行解答;

  B.根据灭火器的种类及其应用分析判断;

  C.根据煤气中毒的机理分析防止中毒的措施;

  D.不慎将浓硫酸溶液沾到皮肤上,要立即用大量的水冲洗,然后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目的为中和皮肤上残留的酸液.

  【解答】解:A.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可以防止烟尘以及有害物质进入呼吸道,所以发生火灾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低下身子沿墙壁跑出火灾区,故正确;

  B.档案资料起火,立即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故错误;

  C.发生煤气中毒,立即中毒人员移到通风的地方救治,故正确;

  D.不慎将浓硫酸溶液沾到皮肤上,要立即用大量的水冲洗,然后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操作正确,故正确.

  故选B.

  【点评】“生命重于泰山”,安全问题无小事,尤其是防火、防爆问题,所以燃烧和爆炸知识就成了化学考查热点,要注意燃烧爆炸的条件和防护措施.

  9.只经过一次实验就能将H2SO4、NaCl、NaOH三种无色溶液区别开来的是(  )

  A.纯碱溶液 B.稀盐酸 C.硝酸银溶液 D.石蕊试液

  【分析】根据三种物质与同种试剂反应产生的不同现象来鉴别它们,若两种物质与同种物质反应的现象相同,则无法鉴别它们.

  【解答】解:A、纯碱溶液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但无明显变化;与氯化钠溶液不反应,不能出现三种明显不同的现象,不能鉴别,故选项错误.

  B、稀盐酸与H2SO4、NaCl均不反应,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但无明显变化;不能出现三种明显不同的现象,不能鉴别,故选项错误.

  C、硝酸银溶液与H2SO4、NaCl反应分别生成硫酸银白色沉淀、氯化银白色沉淀,不能出现三种明显不同的现象,不能鉴别,故选项错误.

  D、紫色石蕊溶液遇酸性溶液变红,遇碱性溶液变蓝,H2SO4、NaCl、NaOH三种无色溶液分别显酸性、中性、碱性,使石蕊溶液分别显示红色、紫色、蓝色,能出现三种明显不同的现象,可以鉴别,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在解决鉴别物质题时,判断的依据是:所选试剂需要与待鉴别的物质反应并出现明显不同的现象.

  10.下列四个化学反应,对其反应类型的判断,正确的是(  )

  A.2CuO+C 2Cu+CO2↑是复分解反应

  B.Fe2O3+6HCl═2FeCl3+3H2O是置换反应

  C.2H202 2H20+O2↑是分解反应

  D.CH4+2O2 CO2+2H20是化合反应

  【分析】化合反应: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反应后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其特点可总结为“多变一”; 分解反应:一种物质反应后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其特点可总结为“一变多”;置换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复分解反应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的反应.

  【解答】解:A、2CuO+C 2Cu+CO2↑,该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

  B、Fe2O3+6HCl═2FeCl3+3H2O,该反应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

  C、2H202 2H20+O2↑,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征,属于分解反应,故选项说法正确.

  D、CH4+2O2 CO2+2H20,该反应的生成物是两种,不符合“多变一”的特征,不属于化合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化合反应(“多变一”)、分解反应(“一变多”)、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换成分,价不变)的特征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1.金属镍(Ni)与物质X的溶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i+X═Cu+NiSO4,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Ni的化合价由0价变为+2价

  B.X的化学式为CuSO4

  C.该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没有发生改变

  D.Cu的金属活动性比Ni强

  【分析】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位置在前的金属能将位于其后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进行推测X的化学式.

  【解答】解:

  A、因为Ni→NiSO4,则Ni的化合价由0变为+2,故说法正确;

  B、金属镍(Ni)与物质X的溶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i+X═Cu+NiSO4,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进行推测X的化学式为CuSO4,故说法正确;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该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没有发生改变,故说法正确;

  D、根据Ni+X═Cu+NiSO4,则可知Cu的金属活动性比Ni弱,故说法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金属活动性顺序和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完成此题,可以依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意义进行

  12.下列实验操作、现象与结论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A 用黄铜片在铜片上刻画 铜片上有划痕 黄铜的硬度比铜大

  B 用小木棍蘸少量浓硫酸 木棍变黑 硫酸有强酸性

  C 向某溶液中滴入无色酚酞试液 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 无色溶液一定是酸

  D 向某溶液中滴入稀硫酸 有气泡产生 该物质一定含CO32﹣

  A.A B.B C.C D.D

  【分析】A、根据合金的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浓硫酸具有脱水性,进行分析判断.

  C、酚酞溶液遇酸性溶液不变色,遇碱性溶液变红色.

  D、根据酸能与碳酸盐、碳酸氢盐溶液反应生成气体,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用黄铜片在铜片上刻画,铜片上有划痕,说明黄铜的硬度比铜大,故选项实验操作、现象与结论对应关系正确.

  B、用小木棍蘸少量浓硫酸,木棍变黑,说明浓硫酸具有脱水性,故选项实验操作、现象与结论对应关系错误.

  C、向某溶液中滴入无色酚酞试液,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该无色溶液不一定是酸,也可能是氯化钠等中性溶液,故选项实验操作、现象与结论对应关系错误.

  D、向某溶液中滴入稀硫酸,有气泡产生,该物质不一定含CO32﹣,也可能含碳酸氢根离子,故选项实验操作、现象与结论对应关系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是考查学生能力的主要类型,同时也是实验教与学难点,在具体设计时要对其原理透彻理解,可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结合实验目的进行分析判断.

  二、解答题(共6小题,满分54分)

  13.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1)下列调味品中,可用于蒸馒头、蛋糕发泡的是 B (填字母序号,下同);4种调味品的主要成分中属于有机物的是 AC .

  A.食醋 B.食用小苏打 C.菜子油 D.食盐

  (2)厨房中的铁锅清洗后一般要擦干放置,可以减少 水 对铁锈蚀的影响.

  (3)蛋糕是一种美味又营养的食品,其制作原料主要有:鸡蛋、面粉、白砂糖、牛奶、橄榄油等,其中富含糖类的是 面粉、白砂糖

  (4)青少年缺 钙 元素会患佝偻病和发育不良,人体缺 碘 元素会引起甲状腺肿大,但过量也会引起甲状腺肿大.

  (5)某服装标签上写着“涤纶10%、棉90%”,其中属于合成纤维的是 涤纶 .

  【分析】(1)根据碳酸氢钠,遇酸放出气体二氧化碳解答;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有机物,碳酸、碳酸盐以及碳的氧化物的性质与无机物相似,归为无机物,据此解答;

  (2)根据已有的金属锈蚀的条件、防锈的方法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3)根据食品中富含的营养素来分析;

  (4)根据元素对人体健康的作用分析解答;

  (5)根据涤纶属于有机合成材料解答.

  【解答】解:(1)制做馒头时面粉先经过发酵,产生大量的酸,加入使用小苏打与酸反应,既去除发酵过程产生的酸,放出的气体二氧化碳又能使馒头膨胀而松软.食醋、菜子油是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有机物.

  答案:B;AC;

  (2)菜刀、铁锅等铁制品使用后要洗净将水擦干,能防止生锈,故填:水.

  (3)鸡蛋、牛奶中富含蛋白质;橄榄油中富含油脂;面粉、白砂糖中富含糖类,故填:面粉、白砂糖.

  (4)钙能使骨骼和牙齿具有坚硬的结构支架,幼儿及青少年缺钙会得佝偻病和发育不良.人体缺碘元素会引起甲状腺肿大,但过量也会引起甲状腺肿大.

  故填:钙;碘.

  (5)涤纶属于有机合成材料,是合成纤维,故填:涤纶.

  【点评】本题考查了常见物质类别的判断、铁生锈的原理、人体营养素等,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14.水在自然界、生产和生活中都有广泛用途.

  (1)硬水和软水常用 肥皂水 来区分,软化硬水的方法很多,日常生活中常用 煮沸 法

  (2)在水的净化过程中,常利用 活性炭 (填物质名称)的吸附性除去水中异味,高铁酸钾(化学式K2FeO4)是一种新型净水剂,可用于自来水净化处理,高铁酸钾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 +6 价.

  (3)水是重要的溶剂,配制2%的氯化钠溶液500g,不需要使用的仪器是 A (填写字母代号)

  A.酒精灯 B.玻璃棒 C.烧杯 D.量筒 E.托盘天平

  (4)除去NaOH溶液中混有的少量Na2CO3杂质,需加入适量的 氢氧化钙 溶液至不再产生沉淀为止,然后过滤,将滤液 蒸发结晶 得到NaOH固体.

  (5)现有20℃时Ca(OH)2的饱和溶液甲,向其中加入一定量CaO.一段时间后得到同温度的溶液乙;甲、乙溶液中溶质质量甲 > 乙(填“>、<、=”)

  【分析】(1)根据硬水和软水的区别方法及硬水软化的方法分析;

  (2)根据活性炭的作用分析;根据化合物中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分析;

  (3)根据配制溶液需要的仪器分析;

  (4)根据碱和盐之间的反应及物质的分离方法分析;

  (5)根据氧化钙吸收水份分析;

  【解答】解:(1)生活中常用肥皂水来区分软水和硬水,加入肥皂水后振荡,泡沫丰富的是软水,泡沫少的是硬水;生活中常用加热煮沸的方法软化硬水;

  (2)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常用于净水过程中吸收异味和色素;K2FeO4中钾元素为+1价,氧元素为﹣2价,设铁元素的化合价为a,则(+1)×2+a+(﹣2)×4=0,则a=+6;

  (3)配制2%的氯化钠溶液500g,需要用到量筒量取水,用天平称量氯化钠,在烧杯里配制,用玻璃棒搅拌,不需要使用的仪器是酒精灯;

  (4)除去NaOH溶液中混有的少量Na2CO3杂质,可以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钙,因为氢氧化钙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从而除去碳酸根,并生成物氢氧化钠不带入新的杂质;用蒸发结晶的方法可以从滤液中得到氢氧化钠固体;

  (5)因为20℃时Ca(OH)2的饱和溶液不会再溶解溶质,向其中加入CaO后,会吸收到一部分水份,使溶液中的溶剂减少,溶质会部分析出.所以得到的同温度的溶液乙中溶质的质量会小于原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故答案为:(1)肥皂水;煮沸;(2)活性炭;+6;(3)A;(4)氢氧化钙;蒸发结晶;(5)>;

  【点评】本题考查溶液的配制、区分软硬水及硬水软化的方法,碱和盐间的反应等,基础性较强,要熟练掌握.

  15.建立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的相互联系是化学学科的特点.

  (1)图1表示水、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循环图.

  ①从宏观角度看,图1中三种物质的组成中都含有 氧元素 ,从微观角度看,图1中三种物质都是由 分子 构成的.

  ②试写出图1中实现b转化的化学方程式 2H2O 2H2↑+O2↑

  (2)图2表示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试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Cl2+H2O═HCl+HClO

  (3)图3表示氯和溴元素(Br)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由图可知,氯和溴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是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写出溴单质(Br2)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Br2+2NaOH═NaBr+NaBrO+H2O .

  【分析】(1)①根据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解答;根据水、二氧化碳和氧气都是由分子构成的解答;

  ②根据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以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3)在原子中,电子层数等于周期数,最外层电子数决定了元素性质,根据氯气能与水的反应,写出溴单质(Br2)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解答】解:

  (1)①从宏观角度看,水、二氧化碳和氧气中三种物质的组成中都含有氧元素,从微观角度看,水、二氧化碳和氧气中三种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②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 2H2↑+O2↑;

  (2)由图中可知,一个氯气分子和一个水分子反应生成一个氯化氢分子和一个次氯酸分子.化学方程式为:Cl2+H2O═HCl+HClO;

  (3)图3表示氯和溴元素(Br)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由图可知,溴原子的核外有四个电子层,该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四周期,氯和溴具有相似化学性质是因为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氯气常用于自来水消毒,是因为氯气能与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HClO),则溴单质(Br2)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Br2+2NaOH═NaBr+NaBrO+H2O.

  答案:

  (1)①氧元素,分子; ②2H2O 2H2↑+O2↑

  (2)Cl2+H2O═HCl+HClO;

  (3)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Br2+2NaOH═NaBr+NaBrO+H2O

  【点评】本题的难度不大,能够从宏观和微粒两个方面正确认识物质是解答本题的基础知识.

  16.某学习小组用下列装置进行CO2的制取及性质探究实验.

  资料卡片:20℃时,碳酸钠在乙醇中几乎不溶解,氢氧化钠在乙醇中的溶解度为17.3g.20℃时,碳酸钠、碳酸氢钠在水中的溶解度分别为21.8g和9.6g.请根据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装置A是用大理石制CO2的装置,仪器a的名称是 长颈漏斗 ;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CaCO3+2HCl=CaCl2+H2O+CO2↑ ,在b处检验是否有CO2逸出的操作是 将燃着的木条放在导气管口 .

  (2)装置C中放有干和湿的pH试纸各一张,当通入CO2一段时间后,湿pH试纸显示pH约为6,干pH试纸显示pH仍为7,实验结论是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 .

  (3)当通入CO2一段时间后,装置D中观察到溶液中有白色沉淀(NaHCO3)出现,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CO2+H2O+Na2CO3═2NaHCO3

  (4)当通入CO2一段时间后,装置E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出现白色沉淀 ,则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NaOH+CO2=Na2CO3+H2O .

  【分析】(1)认识常见仪器的名称,根据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以及二氧化碳的性质来分析;

  (2)根据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来分析;

  (3)根据题意,将CO2通入Na2CO3溶液中,只生成NaHCO3,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即可;

  (4)根据题干信息,碳酸钠在乙醇中几乎不溶解来分析.

  【解答】解:(1)仪器a是长颈漏斗,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然扫,所以在b处检验是否有CO2逸出的操作为将燃着的木条放在导管口,观察木条是否熄灭;故填:长颈漏斗;CaCO3+2HCl=CaCl2+H2O+CO2↑;将燃着的木条放在导气管口;

  (2)湿的pH试纸上有水,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故pH约为6,而干燥的pH试纸上没有,二氧化碳不能使之变色;故填: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

  (3)将CO2通入Na2CO3溶液中,只生成NaHCO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H2O+Na2CO3═2NaHCO3.故答案为:CO2+H2O+Na2CO3═2NaHCO3;

  (4)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而碳酸钠在乙醇是不溶解的,所以看到出现白色沉淀,故填:出现白色沉淀;2NaOH+CO2=Na2CO3+H2O.

  【点评】本题考查了仪器的名称、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方法、二氧化碳的性质以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难度不大.

  17.某化学兴趣小组把金属钠放到硫酸铜溶液中,实验并非如想象的有红色铜析出,而是生成一种蓝色沉淀,同学们非常好奇进行实验探究.

  (1)【提出问题】金属钠放到硫酸铜溶液中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化学反应?

  (2)【查阅资料】钠是非常活泼的金属,能与水发生剧烈反应,并放出气体,生成的溶液显碱性

  (3)【实验探究】

  实验一:把一小块擦干净的金属钠放到装有少量蒸馏水的试管中,点燃生成的气体,听到“噗”的一声后燃烧起来,说明有 氢气 气体生成

  实验二:在剩余的溶液中滴加硫酸铜溶液,发现有蓝色沉淀

  (4)【实验总结】实验一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Na+2H2O=2NaOH+H2↑ ;实验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NaOH+CuSO4═Cu(OH)2↓+Na2SO4

  (5)【实验拓展】兴趣小组又将一小块擦干净的金属钠放入盛有FeCl3溶液的烧杯中,观察到发生了化学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6Na+2FeCl3+6H2O=3H2↑+2Fe(OH)3↓+6NaCl .

  【分析】(3)根据反应的物质为水和钠,结合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来进行解答;

  (4)根据上述分析可以知道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钠和水,可以据此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5)根据反应原理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解答.

  【解答】解:

  (3))实验一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知,反应物中的元素有:Na、O、H,所以生成物中肯定含有这三种元素,而生成物中的气体能燃烧,所以该气体是氢气(H2).

  (4)根据反应的物质为水和钠,结合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可以知道某碱应该为氢氧化钠根据实验二的现象和钠的性质分析,钠放入硫酸铜溶液中,先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实验一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Na+2H2O=2NaOH+H2↑;氢氧化钠再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化学方程式为:2NaOH+CuSO4═Cu(OH)2↓+Na2SO4.

  (5)金属钠放入盛有FeCl3溶液的烧杯中,观察到发生了化学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6Na+2FeCl3+6H2O=3H2↑+2Fe(OH)3↓+6NaCl

  故答案是:

  (3)H2;

  (4)氢氧化钠(或NaOH);2Na+2H2O=2NaOH+H2↑;2NaOH+CuSO4═Cu(OH)2↓+Na2SO4.

  (5)6Na+2FeCl3+6H2O=3H2↑+2Fe(OH)3↓+6NaCl

  【点评】解读有用信息,对操作中的描述和反应现象认真加以分析,再结合自己所学知识,此类题可迎刃而解.

  18.取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13g,加热至混合物固体质量不再减少为止,冷却后称得剩余固体质量为8.2g,将剩余固体加入一定量的水中,充分搅拌后过滤,滤液是10%的氯化钾溶液(假设溶液无损失),计算:

  (1)生成氧气的质量;

  (2)参加反应的氯酸钾的质量;(写出计算过程)

  (3)氯化钾溶液的质量(写出计算过程).

  【分析】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氯酸钾受热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二氧化锰在变化过程中为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变;

  (1)利用质量守恒定律,由反应前后固体物质的质量差,可求得放出气体氧气的质量;

  (2)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利用生成氧气的质量可计算生成氯酸钾的质量;

  (3)根据溶质的质量分数公式计算溶液的质量.

  【解答】解:(1)待反应至不再有气体生成后,制取氧气的质量=13g﹣8.2g=4.8g;

  (2)设氯酸钾的质量为x,生成氯化钾的质量为y,

  2KClO3 2KCl+3O2↑

  245 149 96

  x y 4.8g

  解得:x=12.25g,y=7.45g

  (3)氯化钾溶液的质量: =74.5g.

  答:(1)生成氧气的质量是4.8g;

  (2)参加反应的氯酸钾的质量是12.25g;

  (3)氯化钾溶液的质量是74.5g.

  【点评】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首先利用质量守恒定律,根据反应前后固体物质质量差求得反应生成气体的质量;然后,利用化学方程式由气体质量计算其他物质的质量.

  2017广东中考化学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4小题,每小题2分,共28分).

  1.下列过程是通过物理变化获得能量的是(  )

  A. 水力发电 B. 煤燃烧发电

  C. 炸药爆炸开山修路 D. 汽油燃烧驱动汽车

  考点: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专题: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 解:A、水力发电只是能量转化的过程,此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煤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炸药爆炸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汽油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A.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2.(2分)(2015•广东)下列所贴的警示标识与存放的物质 的是(  )

  A.

  乙醇 B.

  一氧化碳 C.

  浓硫酸 D.

  氢氧化钠

  考点: 几种常见的与化学有关的图标..

  专题: 公共标志型.

  分析: 解答本题可根据图中所示标志的含义及题目的要求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 解:A.乙醇是一种易燃液体,故正确;

  B.一氧化碳是一种有毒的气体,故正确;

  C.浓硫酸具有强烈的腐蚀性,故正确;

  D.氢氧化钠具有较强的腐蚀性,应该贴腐蚀品标志,故错误.

  故选D.

  点评: 本题通过化学药品名称与警示标志说明是否一致考查相关物质的性质,题目难度不大,平时注意相关物质基础知识的积累.

  3.(2分)(2015•广东)下列有关物质的分类正确的是(  )

  A. 鸡蛋、水果含有蛋白质 B. 甲烷属于有机物

  C. 纤维素属于合成材料 D. 液态氧属于氧化物

  考点: 生命活动与六大营养素;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合成材料的使用及其对人和环境的影响..

  专题: 物质的分类.

  分析: A、水果中含有维生素;

  B、甲烷属于有机物;

  C、纤维素属于天然存在的物质;

  D、液态氧属于单质.

  解答: 解:A、水果中含有维生素,故错误;

  B、甲烷属于有机物,故正确;

  C、纤维素属于天然存在的物质;

  D、液态氧属于单质.

  故选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有关物质分类的知识,难度不大.

  4.(2分)(2015•广东)水是生命之源.下列关于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澄清的矿泉水是纯水

  B. 过滤可以除去水中所有的杂质

  C. 肥皂水可鉴别硬水和软水

  D. 填埋垃圾不会导致水体污染

  考点: 硬水与软水;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水资源的污染与防治;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

  专题: 空气与水.

  分析: A、根据矿泉水是混合物进行分析;

  B、根据过滤只会除去水中的不溶性杂质,不会除去水中的可溶性杂质进行分析;

  C、根据肥皂水在硬水和软水中的不同现象进行分析;

  D、根据垃圾会造成水体污染进行分析.

  解答: 解:A、矿泉水是混合物,不是纯水,故A错误;

  B、过滤只会除去水中的不溶性杂质,不会除去水中的可溶性杂质,故B错误;

  C、肥皂水在软水中产生的泡沫较少,在硬水中产生的泡沫较多,可以鉴别,故C正确;

  D、填埋的垃圾会造成水体污染,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就考查的内容来看不是太难,但对水资源保护的认识有较高的要求,对水的本质认识能做更深入深入的理解.

  5.(2分)(2015•广东)根据如图所示实验,判断下列说法 的是(  )

  A. 浓盐酸有挥发性 B. HCl分子在运动

  C. Y杯溶液的颜色会改变 D. Y杯内发生了置换反应

  考点: 中和反应及其应用;酸的物理性质及用途;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反应类型的判定..

  专题: 常见的酸 酸的通性.

  分析: A、根据浓盐酸有挥发性解答;

  B、根据分子是不断运动的解答;

  C、根据滴有石蕊溶液的稀烧碱溶液是蓝色溶液,HCl分子运动到滴有石蕊溶液的稀烧碱溶液中,和氢氧化钠反应,碱性消失解答;

  D、根据HCl和氢氧化钠反应属于中和反应解答.

  解答: 解:

  A、浓盐酸有挥发性,能够挥发出氯化氢气体,故对;

  B、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因此HCl分子在运动;故对;

  C、滴有石蕊溶液的稀烧碱溶液是蓝色溶液,HCl分子运动到滴有石蕊溶液的稀烧碱溶液中,和氢氧化钠反应,碱性消失,Y杯溶液的颜色会改变,故对;

  D、HCl和氢氧化钠反应属于中和反应,不是置换反应,故错.

  答案: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微观粒子的特征及其物质之间相互作用时的实验现象等方面的内容,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6.(2分)(2015•广东)某无土栽培的营养液中含有磷酸钾(K3PO4).其中磷元素的化合价为(  )

  A. ﹣3 B. +1 C. +3 D. +5

  考点: 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

  专题: 化学式的计算.

  分析: 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结合磷酸钾的化学式进行解答即可.

  解答: 解:钾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设磷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1)×3+x+(﹣2)×4=0,则x=+5价.

  故选:D.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利用化合价的原则(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计算指定元素的化合价的方法即可正确解答此类题.

  7.(2分)(2015•广东)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 厨房煤气管道漏气,马上打开抽风机

  B. 冬天关闭门窗用煤炉取暖

  C. 实验桌上少量酒精着火,迅速用湿布盖灭

  D. 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浇水灭火

  考点: 防范爆炸的措施;一氧化碳的毒性;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专题: 化学与生活.

  分析: A、根据煤气具有可燃性,与空气混合后的气体遇明火可能会发生爆炸,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用煤炉取暖,为防止一氧化碳中毒,应通风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酒精灯的使用注意事项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常见的灭火措施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解:A、煤气与空气混合遇明火等易发生爆炸,关闭阀门、开窗通风,可以稀释燃气、降低温度,防止发生燃烧或爆炸,打开抽风机,可能产生静电,故错误.

  B、用煤炉取暖,为防止一氧化碳中毒,应通风,故错误.

  C、打翻燃着的酒精灯,应立即用湿抹布盖灭,故正确.

  D、锅里的油着火了,应立即盖上锅盖灭火,这是因为盖上锅盖可以隔绝空气,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立即浇水灭火,油会附在水的上面,继续燃烧,故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了根据灭火原理的知识进行解题的能力,要根据具体物质的性质来确定用什么方法进行灭火.

  8.(2分)(2015•广东)图示为某些物品对应的pH范围,其中显弱碱性的是(  )

  A. 小苏打 B. 杨梅 C. 栗子 D. 菠萝

  考点: 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专题: 常见的酸 酸的通性.

  分析: 当溶液的pH等于7时,呈中性;当溶液的pH大于7时,呈碱性;当溶液的pH小于7时,呈酸性.

  当溶液的pH大于7时,随着pH的减小碱性减弱.

  解答: 解:杨梅、菠萝的pH小于7时,呈酸性,栗子、小苏打的pH大于7时,呈碱性,并且栗子的pH更接近于7,碱性弱,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了常见溶液的酸碱性与pH的关系,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溶液酸碱性的知识进行,酸性溶液的pH小于7,碱性溶液的pH大于7,中性溶液的pH等于7.

  9.(2分)(2015•广东)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化学反应中原子不可再分

  B. 煤和石油属于可再生能源

  C. 催化剂只能加快化学反应的速率

  D. 铁、碘、钙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

  考点: 化学反应的实质;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常见能源的种类、能源的分类;矿物质与微量元素..

  专题: 化学与能源;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空气与水;化学与生活.

  分析: A、根据化学变化的实质分析;

  B、煤和石油属于不可再生能源;

  C、催化剂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一变二不变”,一变是能够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二不变是指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保持不变;

  D、根据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所包括的种类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解:A、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的过程,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可以分,而原子只能重新组合,是分子与原子的本质区别,故选项正确.

  B、煤和石油是远古时代动植物在地下经过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生成的,所以煤和石油属于不可再生能源,故B错误;

  C、催化剂可改变反应速率,即可加快或减慢反应速率,故错误;

  D、人体中的常量元素主要有:氧、碳、氢、氮、钙、磷、钾、硫、钠、氯、镁;微量元素主要有:铁、钴、铜、锌、铬、锰、钼、氟、碘、硒.铁、锌属于微量元素,钙属于常量元素,故错误.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了化学反应实质、能源分类、催化剂的应用、人体所需元素,题目涉及的知识点较多,侧重于基础知识的考查,题目难度不大.

  10.(2分)(2015•广东)关于电解水实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实验证明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B. 电解水时在正极产生氧气

  C. 水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2:1

  D. 水分子是由氢分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考点: 电解水实验..

  专题: 空气与水.

  分析: 电解水时,与正极相连的试管生成的气体是氧气,较少;与负极相连的试管生成的是氢气,较多;氢气的体积是氧气体积的2倍;据此结合分解反应的特征等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 解:A、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是由氢元素组成的,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该实验证明了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故选项说法错误;

  B、电解水时,与正极相连的试管生成的气体是氧气,故选项说法正确;

  C、水的化学式为H2O可知氢、氧元素的质量比=2:16=1:8,故选项说法错误;

  D、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所以水分子中不能含有氢分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电解水的实验现象、结论、分解反应的特征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1.(2分)(2015•广东)由燃烧的条件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燃烧一定会引起爆炸

  B. 只要外界条件足够,所有物质都能燃烧

  C. 用玻璃杯罩住点燃的蜡烛,火焰熄灭是因为隔绝了空气

  D. 水能灭火主要是因为水蒸发吸热,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考点: 燃烧、爆炸、缓慢氧化与自燃;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专题: 化学与生活.

  分析: A、根据燃烧不一定引起爆炸解答;

  B、根据燃烧必须同时满足燃烧的三个条件解答;

  C、根据灭火的原理解答;

  D、根据可燃物的着火点一般不变进行解答;

  解答: 解:

  A、燃烧不一定引起爆炸,例如纯净的氢气能够在空气中安静地燃烧.故错误;

  B、燃烧必须同时满足燃烧的三个条件,缺一不可,故错误;

  C、用玻璃杯罩住点燃的蜡烛,可以隔绝氧气,所以火焰熄灭是因为隔绝了空气,故正确;

  D、用水灭火,利用了水能使可燃物温度降低到其着火点以下,而不是降低可燃物着火点,故错误;

  答案:C

  点评: 物质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即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灭火只要消灭燃烧的三个条件中的一个,就可灭火

  12.(2分)(2015•广东)通过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能得出相应结论的是(  )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A 向收集满CO2的软塑料瓶中加入约体积滴有石蕊试液的水,旋紧瓶盖,振荡 塑料瓶变瘪,溶液变红 CO2能与石蕊反应

  B 往久置于空气中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加稀硫酸 有气泡 氢氧化钠溶液已变质

  C 在某无色溶液中滴加氯化钡溶液 有白色沉淀 无色溶液中一定含有SO 离子

  D 把质量相同的镁条与锌粒同时放入相同浓度和体积的盐酸中 镁条与盐酸产生气体更快 镁的金属活动性比锌强

  A. A B. B C. C D. D

  考点: 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证明硫酸和可溶性硫酸盐;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金属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专题: 简单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分析: A、根据二氧化碳溶于水,使塑料瓶内压强减小,进行分析解答;

  B、根据氢氧化钠变质的产物碳酸钠能够和稀硫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分析;

  C、根据氯化钡能够和硫酸根离子或银离子结合产生沉淀分析;

  D、根据控制变量法分析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解答: 解:A、根据二氧化碳溶于水,并且能和水反应产生碳酸,使塑料瓶内压强减小,因此该实验产生的现象为:瓶子变瘪,溶液变红,但不能得出结论:CO2能与石蕊反应,故A错误;

  B、氢氧化钠和稀硫酸反应不能产生气泡,而氢氧化钠变质的产物碳酸钠能够和稀硫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因此观察到气泡产生,说明氢氧化钠已经变质,故B正确;

  C、氯化钡能够和硫酸根离子或银离子结合产生沉淀,因此不能说明无色溶液中一定含有SO 离子,故C错误;

  D、把质量相同的镁条与锌粒同时放入相同浓度和体积的盐酸中,不能比较两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因为选择的两种金属的形状不同,故D错误;

  故选项为:B.

  点评: 本题考查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涉及的知识点较多,侧重于学生的分析能力、实验能力和评价能力的考查,注意把握物质的性质以及实验的严密性和可行性的评价,难度中等.

  13.(2分)(2015•广东)类推可以实现知识迁移,但不符合事实的类推会得出错误的结论.下列类推正确的是(  )

  A. 硝酸铵溶于水吸收大量的热,食盐溶于水也吸收大量的热

  B. 氮肥氯化铵与碱研磨可放出氨气,氮肥尿素与碱研磨也能放出氨气

  C. 盐酸与块状石灰石反应能制取CO2,则稀硫酸也能与块状石灰石反应制取CO2

  D. 氢气与空气混合点燃可能爆炸,CO与空气混合点燃也可能爆炸

  考点: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铵态氮肥的检验;燃烧、爆炸、缓慢氧化与自燃..

  专题: 溶液、浊液与溶解度;氧气、氢气的性质与用途;常见的盐 化学肥料;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

  分析: A、根据常见物质溶于水的吸热与放热现象、溶液温度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B、根据铵盐与碱研磨可放出氨气解答;

  C、根据硫酸与碳酸钙反应生成的硫酸钙微溶于水,覆盖在大理石表面,使硫酸隔离,反应终止解答;

  D、根据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点燃可能爆炸解答.

  解答: 解:

  A、硝酸铵固体溶于水吸收热量,溶液的温度降低,食盐溶于水温度变化不大,故错误;

  B、铵盐与碱研磨可放出氨气,氮肥尿素没有铵根离子,不能与碱研磨放出氨气,故错误;

  C、硫酸与碳酸钙反应生成的硫酸钙微溶于水,覆盖在大理石表面,使硫酸隔离,反应终止;实验室通常用稀盐酸与大理石(或石灰石)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故错误;

  D、氢气、一氧化碳都是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点燃可能爆炸,故正确.

  答案:D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物质溶于水的吸热与放热现象、温度变化情况、铵盐的性质、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4.(2分)(2015•广东)下列曲线能正确表达对应的反应或过程的是(  )

  A.

  向一定量的水中加入生石灰

  B.

  红磷在装有空气的密闭容器中燃烧

  C.

  向一定质量的烧碱溶液中滴入盐酸

  D.

  向饱和KNO3溶液中加入KMnO4固体

  考点: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生石灰的性质与用途;中和反应及其应用;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专题: 元素化合物知识型.

  分析: A、根据向一定量的水中加入生石灰,生石灰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解答;

  B、根据红磷与氧气反应产物为五氧化二磷,氮气化学性质稳定解答;

  C、根据烧碱溶液呈碱性,pH>7解答;

  D、根据向饱和KNO3溶液中加入KMnO4固体,KMnO4固体会溶解解答.

  解答: 解:

  A、向一定量的水中加入生石灰,生石灰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放出大量的热,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溶质质量开始增大,后减小;当冷却至室温后,温度降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增加,反应停止后,质量不变,故错误;

  B、红磷与氧气反应产物为五氧化二磷,氧气被消耗,氮气化学性质稳定,质量不变,故正确;

  C、烧碱溶液呈碱性,pH>7,故错误;

  D、向饱和KNO3溶液中加入KMnO4固体,KMnO4固体会溶解,溶液质量增加,硝酸钾质量不变,溶质质量分数变小,故错误.

  答案:B

  点评: 该题为图象题,这样的题型往往每个选项考查不同的知识点,或化学反应或溶液组成等,多数考查物质(沉淀、气体)质量、质量分数的变化,在解题时对每个选项认真分析,找准考查的知识点,结合对应的知识迁移解答.

  二、填空题(本大题包括5小题,共19分).

  15.(3分)(2015•广东)根据图回答:硫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32.06 ,硫原子的质子数为 16 ,该元素的原子易 得 (填“得”或“失”)电子.

  考点: 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图中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圆圈内数字表示核内质子数,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层上的电子数,离圆圈最远的弧线表示最外层;若最外层电子数≥4,在化学反应中易得电子,若最外层电子数<4,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据此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 解: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硫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2.06.

  由硫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可知,圆圈内的数字是16,硫原子原子核内有16个质子;最外层弧线上的数字是6,最外电子层上有6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2个电子而形成阴离子.

  故答案为:32.06;16;得.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灵活运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6.(4分)(2015•广东)如图为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请回答:

  (1)左方框图中的物质属于 混合物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2)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2H2+H2O C2H4O ,反应类型为 化合反应 .

  考点: 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反应类型的判定;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 化学反应模拟图型.

  分析: (1)根据物质的微观构成,分析物质的类别;

  (2)根据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分析发生的反应,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根据反应的特点分析反应的类型.

  解答: 解:由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各物质反应的微粒个数关系是:

  (1)由图示可知,左方框图中的物质是由不同种的分子构成的,属于混合物;

  (2)由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的方程式是:C2H2+H2O C2H4O,该反应由两种物质生成了一种物质,属于化合反应.

  故答为:(1)混合物;(2)C2H2+H2O C2H4O,化合反应.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物质的分类方法、物质的反应类型及方程式的书写等方面的内容.

  17.(4分)(2015•广东)如图是某同学所画的自制简易净水器示意图.

  (1)制作材料:见图标注,则a是 石英砂 ,b是 活性炭 .

  (2)使用说明:使用一段时间后,有关物质吸附杂质已达饱和.这时清洗后可以继续使用的是纱布、石英砂和 小卵石 ,需要更换的是膨松棉和 活性炭 .

  考点: 水的净化;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

  专题: 空气与水.

  分析: (1)根据净化水的顺序分析;

  (2)根据纱布、石英砂和小卵石清洗后可以继续使用,而膨松棉和活性炭需要更换解答.

  解答: 解:

  (1)按由上到下的顺序重新排列应该是:用小卵石除去较大的颗粒,再用石英砂除去较小的颗粒,再用活性炭除去色素和异味,最后是蓬松棉,起支撑作用;

  (2)纱布、石英砂和小卵石清洗后可以继续使用,而膨松棉和活性炭需要更换.

  答案:

  (1)a石英砂;b活性炭;

  (2)小卵石 活性炭

  点评: 本题考查了水的净化的相关知识,因此,同学们要注重平时基础知识的积累,才能灵活应用解答问题.

  18.(4分)(2015•广东)某化肥说明书的一部分如图.

  (1)此包化肥中含氮的质量为 8 kg.

  (2)该化肥的化学性质为:①与碱性物质混用会因放出 氨 气而损失肥效;② 受热易分解 .

  (3)该化肥的物理性质为 易溶于水 .

  考点: 标签上标示的物质成分及其含量;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混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计算;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专题: 标签图示型.

  分析: (1)根据说明书中的信息来解答;

  (2)根据保存在阴凉处、避免高温和不要与碱性物质混合使用来分析;

  (3)根据防潮、避免雨天使用来分析.

  解答: 解:(1)此包化肥的质量为50kg,含氮量为16.0%,则其中含氮元素的质量为:50kg×16.0%=8kg;故填:8;

  (2)保存在阴凉处、避免高温天气使用说明该化肥受热易分解,不能与碱性物质混用是因为碳酸氢铵与碱性物质混合后会释放出氨气,造成肥效降低;故填:氨;受热易分解;

  (3)碳酸氢铵易溶于水,所以要防潮、避免雨天使用,故填:易溶于水.

  点评: 解答本题要掌握铵盐的性质方面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对相关方面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19.(4分)(2015•广东)下表为氯化钠和氯化铵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回答下列问题: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NH4Cl溶解度/g 29.4 33.3 37.2 41.4 45.8 50.4

  NaCl溶解度/g 35.7 35.8 36.0 36.3 36.6 37.0

  (1)由表中数据可知,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的物质是 NH4Cl .

  (2)20℃时100g水最多只能溶解NaCl 36.0 g,氯化钠与氯化铵溶解度相等的温度在 20~30 ℃之间.

  (3)向烧杯中加入100g水和50.0g氯化铵配成50℃的溶液,再冷却到20℃,烧杯中析出固体为 13.2 g.

  考点: 固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晶体和结晶的概念与现象..

  专题: 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 (1)根据表中信息分析解答;

  (2)查原题表格数据知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硝酸铵和氯化钠溶解度相同的温度即是判断该段中溶解度的数值是否存在相等的可能.

  (3)根据表中氯化铵的溶解度解答.

  解答: 解:

  (1)根据表中信息可知: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的物质是NH4Cl;

  (2)查原题表格数据知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20℃时100g水最多只能溶解NaCl36.0g,硝酸铵和氯化钠溶解度相同的温度既是判断该段中溶解度的数值是否存在相等的可能,经分析知在20~30℃时这两种物质存在溶解度相同的可能.

  (3)50℃时氯化铵的溶解度为50.4g,向烧杯中加入100g水和50.0g氯化铵配成50℃的溶液,氯化铵全部溶解,50℃时氯化铵的溶解度为37.2g,即100g水中最多溶解37.2g,故向烧杯中加入100g水和50.0g氯化铵配成50℃的溶液,再冷却到20℃,烧杯中析出固体为:50.4g﹣37.2g=13.2g.

  答案:

  (1)NH4Cl;

  (2)20~30

  (3)13.2

  点评: 此题考查溶解度知识的具体应用,对学生深入理解溶解度的概念有一定帮助,同时也复习了有关混合物分离的一些常识性的基础知识

  三、本大题包括2小题,共15分.

  20.(9分)(2015•广东)现有工厂丢弃的废铜屑(铜屑表面呈绿色,其中混有少量生锈铁屑).课外活动小组同学欲利用其制取胆矾,他们设计了下面的两种制取流程.已知:Cu+Fe2(SO4)3=2FeSO4+CuSO4.请回答:

  (1)铜屑表面呈绿色的物质化学式是Cu2(OH)2CO3,俗称 铜绿 ;操作①所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和 漏斗 .

  (2)溶液A的溶质有 Fe2(SO4)3或CuSO4或H2SO4 (只写一种);铁锈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Fe2O3+3H2SO4═Fe2(SO4)3+3H2O .

  (3)两种方法比较,符合绿色化学要求的是方法 Ⅱ ;方法Ⅱ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2Cu+2H2SO4+ O2 ═2CuSO4+ 2H2O ;操作②的实验步骤为: 蒸发 、降温结晶.

  考点: 物质的相互转化和制备;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绿色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酸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 物质的制备.

  分析: (1)根据碱式碳酸铜的俗称和过滤的基本操作步骤解答;

  (2)根据铜绿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还有二氧化碳,氧化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分析解答;

  (3)根据二氧化硫有毒和化学反应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改变和冷却饱和溶液结晶的操作解答.

  解答: 解:(1)碱式碳酸铜的俗称铜绿,过滤中要用到的玻璃仪器:烧杯、漏斗和玻璃棒,故答案:铜绿;漏斗;

  (2)铜绿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还有二氧化碳,氧化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硫酸过量,故答案:Fe2(SO4)3或CuSO4或H2SO4;Fe2O3+3H2SO4═Fe2(SO4)3+3H2O;

  (3)方法Ⅰ中产生二氧化硫,二氧化硫是有毒气体会污染空气;方法Ⅱ通入空气是铜、稀硫酸和氧气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方法Ⅱ环保;冷却饱和溶液得到硫酸铜晶体先浓缩得到饱和溶液再冷却饱和溶液即可;故答案:Ⅱ;O2;2H2O;蒸发.

  点评: 本题考查了金属的性质,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21.(6分)(2015•广东)下列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物质:铁、氢气、氧化铜、二氧化碳、硫酸、氢氧化钠、氯化铜.他们进行击鼓传花游戏,条件是相互之间能发生反应就可以进行传递.请把上述物质分别安排在A~G的位置上,使花束能从A传到G.其中A的固体俗称干冰.请回答:

  (1)氢氧化钠应放在位置 B 上.

  (2)C和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Fe+CuCl2=FeCl2+Cu ,反应类型为 置换 反应.上述物质除了发生从A到G的化学反应外,常温下还能相互发生化学反应的是 H2SO4+2NaOH=Na2SO4+2H2O、CO2+2NaOH=Na2CO3+H2O .

  (3)当G换成另一个同类别物质时就能将花传回起点A,它是 碳 (写名称).

  考点: 物质的鉴别、推断;金属的化学性质;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反应类型的判定;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氢气的化学性质与燃烧实验..

  专题: 框图型推断题.

  分析: 根据铁、氢气、氧化铜、二氧化碳、硫酸、氢氧化钠、氯化铜之间的两两反应关系及相互之间能发生反应就可以进行传递的条件进行大胆的假设,最后能够符合传递的要求即可.

  解答: 解:A的固体俗称干冰,因此A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够和氢氧化钠反应,则B是氢氧化钠;氢氧化钠能够和硫酸和氯化铜反应,假设C是氯化铜,氯化铜能够和铁反应,因此D就是铁;铁能够和硫酸反应,因此E就是硫酸;硫酸能够和氧化铜反应,氧化铜能够和氢气反应,因此F是氧化铜,G是氢气,带入验证符合要求,因此:

  (1)氢氧化钠能够和二氧化碳反应,因此氢氧化钠在B位置上;故填:B;

  (2)C是氯化铜,D是铁,铁和氯化铜反应产生氯化亚铁和铜;该反应是单质和化合物生成新的单质和化合物的置换反应;常温下硫酸能与氢氧化钠反应,化学方程式为:H2SO4+2NaOH=Na2SO4+2H2O;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产生碳酸钠和水,反应的方程式为:CO2+2NaOH=Na2CO3+H2O;

  故答案为:Fe+CuCl2=FeCl2+Cu;置换;H2SO4+2NaOH=Na2SO4+2H2O、CO2+2NaOH=Na2CO3+H2O;

  (3)G是氢气,氢气和碳都能够还原氧化铜,因此可以把氢气换成碳;故填:碳.

  点评: 本题考查了常见化学物质间的相互反应,熟练掌握物质间反应的规律并准确判断反应发生的可行性是解题的关键.

  四、本大题包括2小题,共23分.

  22.(14分)(2015•广东)据图中的实验常用仪器回答有关问题.

  (1)仪器F的名称是 量筒 .

  (2)若用KMnO4加热制取氧气,应选用上述仪器中的 ABE (填序号);其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2KMnO4 K2MnO4+MnO2+O2↑ ;当用铁夹固定好试管后,要使试管口略低于试管底部,应调节螺旋 K2 (填“K1”、“K2”或“K3”);要调节试管与酒精灯相对高度,应调节螺旋 K1 (填“K1”、“K2”或“K3”).

  (3)若用废铁片与稀盐酸反应制取氢气,并装配一个使反应随时发生和停止的装置,应选上述仪器中的 CDI (填序号);若需测量收集到氢气的体积,则收集的仪器应选 F (填序号).

  (4)如图为某同学制作的微型实验装置(夹持仪器略).甲酸与热的浓硫酸反应的方程式为:

  ①HCOOH X+CO↑,则X是 H2O (填化学式);

  ②氧化铜的颜色变化为 黑色变红色 ,其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CO+CuO Cu+CO2 .

  ③此实验装置的主要优点是环保,其理由是 一氧化碳被点燃生成二氧化碳,不污染环境,并且节约能源 (只写一点).

  考点: 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与选取方法;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和注意点;氢气的制取和检验;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 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

  分析: 量筒是量取液体体积的仪器,制取装置包括加热和不需加热两种,如果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氧气就不需要加热,如果用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制氧气就需要加热.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不易溶于水,因此能用向上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收集.实验室制取CO2,是在常温下,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的,碳酸钙和盐酸互相交换成分生成氯化钙和水和二氧化碳,因此不需要加热.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因此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实验室是用锌粒和稀硫酸在常温下反应制氢气的,氢气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小,因此可以用排水法和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在化学反应前后不变,因此X是水;氧化铜的颜色变化是:黑色变红色;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铜和二氧化碳;此实验装置的主要优点是环保,其理由是一氧化碳被点燃生成二氧化碳,不污染环境,并且节约能源.

  解答: 解:(1)量筒是量取液体体积的仪器,故答案为:量筒;

  (2)如果用高锰酸钾制氧气就需要加热,应选用上述仪器中的:ABE;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和二氧化锰和氧气,要注意配平;当用铁夹固定好试管后,要使试管口略低于试管底部,应调节螺旋K2,要调节试管与酒精灯相对高度,应调节螺旋K1;故答案为:ABE;2KMnO4 K2MnO4+MnO2+O2↑;K2;K1;

  (3)实验室是用锌粒和稀硫酸在常温下反应制氢气的,若用废铁片与稀盐酸反应制取氢气,并装配一个使反应随时发生和停止的装置,应选上述仪器中的CDI;若需测量收集到氢气的体积,则收集的仪器应选量筒;故答案为:CDI;F;

  (4)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在化学反应前后不变,因此X是水;氧化铜的颜色变化是:黑色变红色;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铜和二氧化碳;此实验装置的主要优点是环保,其理由是一氧化碳被点燃生成二氧化碳,不污染环境,并且节约能源;故答案为:①H2O;②黑色变红色;CO+CuO Cu+CO2;③一氧化碳被点燃生成二氧化碳,不污染环境,并且节约能源;

  点评: 本考点主要考查了仪器的名称、气体的制取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同时也考查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质量守恒定律和一氧化碳的还原性等,综合性比较强.气体的制取装置的选择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有关;气体的收集装置的选择与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有关.本考点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主要出现在实验题中.

  23.(9分)(2015•广东)如图为某家长带着小孩在下水道井盖小孔上点燃鞭炮发生爆炸的画面.现要探究某下水道的可燃性气体成分:

  【猜想】(Ⅰ)含可燃性气体CO;

  (Ⅱ)含可燃性气体CH4;

  (Ⅲ)含可燃性气体CO和CH4.

  【收集气体】用大的可乐塑料瓶装满水,打开瓶盖用绳子吊入下水道中,用铁钩将矿泉水瓶倒转,使 瓶内水倒完 ,将瓶提到井口迅速盖好瓶盖备用.

  【进行实验】

  步骤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1) 导出瓶中气体,通过装有 氢氧化钠溶液

  的洗气瓶. / 目的是除去CO2等酸性气体.

  (2) 再通过装有浓硫酸的洗气瓶 / 目的是除去 H2O .

  (3) 将步骤(2)的气体导出点燃:

  ①用吸附少量无水硫酸铜粉末的石棉贴在小烧杯内壁,再把小烧杯斜罩于火焰上方;

  ②用内壁粘有澄清石灰水的小烧杯罩于火焰上方. ①无水硫酸铜 变蓝 ;

  ②烧杯内壁变浑浊. ①证明有H2O生成;

  ②证明有 CO2 生成.

  【作出判断】根据上述实验现象,甲同学认为猜想Ⅲ正确;而乙同学认为甲的判断不严谨.因为猜想 Ⅱ 也有相同的现象.如需进一步确认还应检验 CO 的存在,其方法是 将气体通过炽热的氧化铜粉末,看粉末是否变红, .

  【拓展】若需要工人进入下水道清理淤泥,打开下水道井盖后应首先进行的操作是 通风 .

  考点: 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常用气体的收集方法;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

  专题: 科学探究.

  分析: 【收集气体】根据排水法收集气体的方法分析回答.

  【进行实验】(1)根据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等酸性气体反应分析回答;

  (2)根据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分析回答;

  (3)根据水、二氧化碳的检验方法分析回答;

  【作出判断】根据CH4、CO和CH4燃烧的现象,CO的检验方法分析回答;

  【拓展】根据防止可燃性气体爆炸的安全措施分析.

  解答: 解:【收集气体】用大的可乐塑料瓶装满水,打开瓶盖用绳子吊入下水道中,用铁钩将矿泉水瓶倒转,使瓶内水倒完,将瓶提到井口迅速盖好瓶盖备用,这样就收集了一瓶地下水道中的气体.

  【进行实验】

  (1)由于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等酸性气体反应,可用氢氧化钠除去除去CO2等酸性气体;

  (2)由于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常用来干燥气体;

  (3)实验室常用无水硫酸铜来检验水、澄清的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

  所以填表如下:

  步骤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1) 导出瓶中气体,通过装有氢氧化钠溶液的洗气瓶. / 目的是除去CO2等酸性气体.

  (2) 再通过装有浓硫酸的洗气瓶 / 目的是除去 H2O.

  (3) 将步骤(2)的气体导出点燃:

  ①用吸附少量无水硫酸铜粉末的石棉贴在小烧杯内壁,再把小烧杯斜罩于火焰上方;

  ②用内壁粘有澄清石灰水的小烧杯罩于火焰上方. ①无水硫酸铜 变蓝;

  ②烧杯内壁变浑浊. ①证明有H2O生成;

  ②证明有 CO2生成

  【作出判断】根据上述实验现象,甲同学认为猜想Ⅲ正确;而乙同学认为甲的判断不严谨.因为猜想Ⅱ也有相同的现象.如需进一步确认还应检验CO的存在,由于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其方法是 将气体通过炽热的氧化铜粉末,看粉末是否变红.

  【拓展】由于地下水道中含有可燃性的气体,若需要工人进入下水道清理淤泥,打开下水道井盖后应首先进行的操作是通风.

  故答为::【收集气体】瓶内水倒完;【进行实验】见上图;【作出判断】Ⅱ,将气体通过炽热的氧化铜粉末,看粉末是否变红;【拓展】通风.

  点评: 物质的推断是初中化学的难重点,了解物质的性质是解题的前提条件,解题时还要注意前后步骤间的联系,充分利用综合归纳法得出完整合理的结论.

  五、本大题包括2小题,共15分.

  24.(4分)(2015•广东)如图为某分子的结构模型,请回答下列问题:

  (1)这种分子的化学式为 C2H4O2 ;该物质是食醋的主要成分,化学名称为 醋酸(或乙酸) .

  (2)该物质的碳、氢、氧原子个数比为 1:2:1 .

  (3)该物质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40 %.

  考点: 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1)根据分子结构模型来分析其化学式;

  (2)根据该物质的分子结构来分析;

  (3)根据化合物中,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方法来分析.

  解答: 解:(1)由分子结构模型可知,该物质的1个分子是由2个碳原子、4个氢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的,其化学式为C2H4O2,食醋是醋酸(或乙酸)的水溶液;故填:C2H4O2;醋酸(或乙酸);

  (2)由醋酸的化学式可知,1个醋酸分子是由2个碳原子、4个氢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的,故填:1:2:1;

  (3)由醋酸的化学式可知,其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40%.故填:40.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物质的微观构成方面的问题,充分利用微观示意图中所表现出来的信息是解题的关键.

  25.(11分)(2015•广东)现有10%的Na2CO3溶液,请按照下面要求计算:

  (1)106g上述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为 10.6 g.

  (2)106g上述溶液与足量10%的盐酸反应,最多可生成CO2多少克?

  (3)向106g上述溶液中逐滴加入10%的盐酸并不断搅拌,此时发生的反应为:Na2CO3+HCl=NaHCO3+NaCl;当Na2CO3全部转化为NaHCO3后,再加入盐酸才开始放出CO2.请在图中画出产生气体的曲线.

  (4)另取10% Na2CO3溶液边搅拌边加入10%的盐酸,有关反应物与生成物的量如表格:

  物质 Na2CO3 HCl x NaCl CO2 H2O

  质量/g 31.8 14.6 16.8 23.4 4.4 m

  则m= 1.8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a2CO3+2HCl═2NaCl+H2O+CO2↑、Na2CO3+HCl=NaHCO3+NaCl .

  考点: 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专题: 综合计算(图像型、表格型、情景型计算题).

  分析: 根据已有的溶质质量分数公式进行分析解答,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根据碳酸钠和盐酸的反应结合碳酸钠和二氧化碳之间的质量关系进行计算;

  解答: 解:(1)106g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106g×10%=10.6g,故填:10.6.

  (2)设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消耗的盐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a,则有

  Na2CO3+2HCl═2NaCl+H2O+CO2↑

  106 73 44

  10.6g a x

  x=4.4g

  a=7.3g

  答:最多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4.4g.

  (3)设全部转化为碳酸氢钠需要盐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y

  Na2CO3+HCl=NaHCO3+NaCl

  106 36.5

  10.6g y

  y=3.65g

  盐酸溶液的质量为 =36.5g;

  碳酸钠完全反应消耗盐酸的质量为: =73g

  故碳酸氢钠完全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消耗盐酸的质量为73g﹣36.5g=36.5g,故曲线为:

  (4)根据表格提供的数据,生成4.4g二氧化碳,需要碳酸钠的质量是10.6g,生成氯化钠的质量是11.7g,说明给出的碳酸钠有一部分转化生成了碳酸氢钠和氯化钠,且有碳酸钠转化生成碳酸氢钠的质量为16.8g,生成的氯化钠的质量为23.4g﹣11.7g=11.7g.设生成的水的质量为m则有:Na2CO3+2HCl═2NaCl+H2O+CO2↑

  106 18

  10.6g m

  m=1.8g

  故填:1.8,Na2CO3+2HCl═2NaCl+H2O+CO2↑、Na2CO3+HCl=NaHCO3+NaCl.

  点评: 本题考查的黑丝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完成此题,可以依据提供提供的信息结合已有的化学方程式以及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进行.

2017中考化学试题及答案_2017中考化学试卷及参考答案(2)

雅安市2017中考化学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36分) 1.下列变化为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汽油挥发 B.干冰升华 C.粮食酿酒 D.蜡烛熔化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文章

  • 2017中考化学模拟题及答案_化学中考模拟试题附详细答案
    2017中考化学模拟题及答案_化学中考模拟试题附详细答案

    对于化学的中考,大家在模拟试题之后,对于自己的成绩是否有把握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带来中考化学模拟题,供大家参阅! ︶︶ 点击更多精彩中考

  • 中考化学模拟题及答案_中考化学试卷及参考答案
    中考化学模拟题及答案_中考化学试卷及参考答案

    2017届的初三学生,中考即将来临,你们的化学模拟试题都做透了吗?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整理了中考化学模拟题及参考答案,供大家参阅! 北京中考化学

  • 中考化学模拟题
    中考化学模拟题

    模拟题是在中考的时候学校和老师为大家准备的预测题型,大家要好好地学好化学。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中考化学模拟题,供大家参阅! 增城市

  • 中考化学试题及答案
    中考化学试题及答案

    对于即将要中考的初三年级的同学们来说,化学是一个需要攻克的难点,基本上大家都是通过试题来提高自己的化学能力的。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整理

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