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演讲与口才 > 辩论技巧 > 辩论技巧 >

闲话辩论心理(5)

时间: admin1 分享

  现在这种辩论赛事先都经过较精心的准备,因此,队员在上台前心里都比较有底。但是不管事先多么精心准备,总难免有疏漏和考虑不周全的地方,这些疏漏或不周全的地方一旦在比赛中被对手点到,辩手就会因缺乏心理准备而发慌,或回避,或支支吾吾、躲躲闪闪。这时,攻方就可以借机进行第二次打击,进一步削弱对手的心理优势。这种出其不意的战术,是通过追问对方一些看似十分基本,辩手理应知道而实际上答不上来的问题来实现的。在1988年的新加坡亚洲大专辩论会上,复旦代表队第一场与澳门东洋大学对垒,辩论联合国是否有存在下去的必要的问题。在自由辩论中,复旦代表队就要求对方说出联合国的成立时间,结果对方对这问题没有准备,一时答不上来,显得被动,于是复旦代表队得势不饶人,进一步攻击道:连联合国的生辰八字都没有搞清楚,怎么能断定联合国是否有存在的必要。这一攻击,使对方更陷于被动。第一次追问答不上,对手心里必然紧张,因为这是最基本的问题,紧接着的第二次攻击,对手是无力反击的,这时对手的自信心就会受到冲击。可见,这种出其不意的追问和攻击,对对手心理的冲击是很大的。在本届大赛中,复旦代表队在与悉尼大学代表队比赛时,如法炮制,再次奏效。下面就是这精彩的一幕。

  季翔:我倒想请对方辩友回答我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今年艾滋病日的口号是什么?

  正方:今年的口号是“更要加强预防”,怎么预防呢?要用医学方法去预防啊。

  季翔:错了!今年的口号是:“时不我待”,对方辩友连这个基本的问题都不知道,怪不得谈起艾滋病问题来还是不紧不慢的。

  正方:既然对方辩友说“时不我待”,那么为什么还不赶快从医学问题上面去研究,赶快发明一种对人体有益的疫苗,赶快解决这个问题呢?

  季翔的一问一攻,引来了满堂喝彩。对方在季翔提出问题后,心里就开始紧张,由于是“很简单的问题”,对方不得不回答,于是现场随口说了一个口号,在季翔紧接的精彩攻击后,对手的回应明显失去了攻击力,开始显得信心不足。和任何战术一样,这种战术要奏效,也不能滥用,要用在点子上,要相对有把握地用。

  再次,紧逼对手,使其陷入心理困境。辩论赛绝不可能像拳击赛那样,有可能一拳将对手击倒,结束战斗。辩论赛,从场面上看,主要靠“点数”取胜,即找到对方立论和观点的各种弱点与矛盾,进行多点或多层次的攻击。在这过程中,如果抓住了对方立论和观点的最要害点,就要紧逼对手,使其陷入困境。每一次的紧逼都是对对方心理的一次有力的冲击,尤其当对手觉得回答了问题而我方指出他实际上并没有把问题说清楚时,这种冲击就更大了。复旦代表队在与剑桥大学队比赛时,就用了两个估计对方很难回答清楚的问题来紧逼对方,一个是逻辑问题,即要求对方证明没有温饱就绝对不能谈道德;一个是事实问题,即“请对方举例说明,哪怕是一个,人类社会在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下一点道德都不谈”。这两个问题在复旦代表队一辩的陈述中就明确提出,由于对方一直没有很有效地回答这两个问题,所以复旦代表队在整场的比赛中,不时地用这两个问题,交替紧逼对手,以致对方在无法举出我方要求的实例时说了令全场大笑的一句话:“我方的论点对方没有任何批驳,所以我方的定义已经成立了?”对这话,季翔紧接的反驳很是精彩:“你的论点不是自己说成立就成立了,不然还要评判干什么?”此时引来的是全场掌声。虽然,在这场辩论中,剑桥代表队也对复旦代表队进行反紧逼,即用“超道德”行为能不能在社会上广泛推行的问题,先后三次紧逼复旦代表队,但由于紧逼不力,加之复旦代表队的化解,结果这种紧逼没有奏效。

  这样,复旦就在与对方的紧逼和反紧逼中,控制了对方心理,并将其逼入困境。复旦代表队在最后一场与台大队的比赛中,采用了更加强硬的紧逼战术,每个辩手都提出同样的问题要求对方回答:即善花如何结出恶果。由于对方一直无法自圆其说,所以,这个问题像孙悟空头上的紧箍咒一样,越逼越紧,逼得台大辩手个个情绪激动,恨不得将我方一“拳”打倒,摆脱这问题的“纠缠”。事实证明,这种紧逼在一定的条件下是能比较有效地冲击对方的心理。因为,这种紧逼使对方不得不一再面对自己无法回答或自圆其说的问题,多次面临困境,再好的自信心和心理状态也会被冲垮的。 第三,观众心理控制。观众心理控制就是在辩论中要和对手“抢”观众,“抢”观众的心、观众的情和观众的思。这种“抢”在辩论场上不是靠平庸的逗乐,而是靠每个辩手和整个队的总体表现。关于这个问题,我前面已有所论及,在此我主要想谈下面两个问题。

  首先,用真情去打动观众。在人世间,没有什么比人的真情更能打动人心的了。英国著名政治家丘吉尔是一个非凡的演说家,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凭着他的胆量、真情和出色的演说才能,唤起了英国人民坚决抗击法西斯德国的决心。尼克松在评价他的演讲时说:“他的演讲之所以激动人心是由于其本人也被他为之奋斗的理想所激励”。澳大利亚前罗伯特·孟席斯爵士认为丘吉尔演讲之所以那样扣人心弦,其原因是他“懂得了一个伟大真理,这就是,讲演者或领导人要想打动别人,首先得打动自己,他脑海中的一切都应该是栩栩如生的”。任何真情都源自心灵的深处,源自对生命和人生的最深刻理解和体验。就辩论赛来说,辩手要想在辩论中用自己的真情去打动观众,就首先要对自己的立场、观点、甚至辩词中的每一句话有真情,要充分感受到所要说的每一句话都是心里想说的话,这样就能在赛场上赋予每句说出的话以真情,从而在打动自己的同时,打动观众。其次,对辩论赛本身要有真情,即对辩论赛本身要有认真的态度,执著的情感。丘吉尔在锻炼自己演讲才能时,态度是极其认真的。尼克松说:开始的时候他写出并熟记每一篇讲稿,对着镜子研究说话时的手势,甚至试验以各种方法使用咬舌音,来增强效果。我想一个好辩手要想在台上用自己真情的表演打动观众,就必须有在台下对辩论艺术精益求精,执着追求的精神。只有在这种精神下的不断进取和努力,辩论才能最终转化为辩手的一种“本能”。总之,在辩论场,要深深地打动观众,赢得观众,不是靠美丽的词藻和做作的表演,因为这些产生不了真情,而应该靠对理论的执著,对辩论的激情和对辩论中一言一行的认真态度。不管哪一支辩论队,只要他付出了真情,他定能换回观众的真心。 其次,用真心去理解观众和尊重观众。我国相声大师侯宝林先生在回顾自己一生的演艺生涯时,十分动情地说:观众是我的衣食父母。

  对于辩论赛来说,观众虽然不是辩手的衣食父母,但却是辩论赛不可缺少的有机部分,是辩论赛的基础和最基本的“评判员”,也是每位辩手的坚强后盾。没有观众,辩论赛就失去了应有的魅力,没有观众的支持,不论哪一方要想获胜都是十分困难的。常言道:要让别人理解和尊重自己,自己就必须首先理解和尊重别人。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辩论。任何观众在听辩论时,他都会带进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好恶判断,对此,任何辩手都要有一定的心理准备。

  在辩论赛中,我们要尽可能地展现台下观众所代表的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的积极方面,并予以肯定。当然,这种展现和肯定应根据现场和辩题而定。例如,1988年复旦代表队在与台大队决赛时,肯定了新加坡为抵制西方歪风所实行的社会综合治理;而在本届决赛中,则对新加坡的教化工程大加赞赏。在这样的场景下,主动地肯定观众所代表的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的积极方面,就是对观众的莫大理解和尊重。辩论赛切忌辩手在辩论时,目中无人,不顾场合和场境,信口开河。一个好的辩手应该有很强的观众意识,他对观众的理解和尊重,不能表现为对观众的胡吹乱捧,而应表现为对观众所代表的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的积极方面的理解和赞赏,对这些领域存在的问题的理解和同情。只有这种出自真心的理解和尊重,才能温暖观众的心,才能把话说到观众的心坎上,才能使观众从辩论现场感受到来自辩手的亲切与友善。正如毛泽东所说的,赢得人民,就赢得战争的胜利。在辩论场上,赢得观众,就赢得辩论赛的胜利。

8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