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演讲与口才>口才技巧>导游口才>

导游语言艺术的审美作用

时间: 祥聪1199 分享

  导游语言是导游员同游客交流思想、指导游览、进行讲解、传播知识的一种生动形象的口头语言。导游语言艺术通过优化语言来提高表达效果,从而树立良好导游形象的。也就是说,语言符号的传递能起到“树立良好的导游形象”这一效果的,才称得上是“导游语言艺术”下面小编介绍导游语言艺术的审美作用,希望能帮到你。

  导游语言艺术的审美作用

  导游语言艺术是导游语言美、行为美、心灵美的集中体现,它是导游员审美意识的表现形式,是导游员按照一定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观念对客观世界的事物进行选择、概括、加工和再创造,其中往往溶注着自己的审美态度和审美情感。这种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因而具有一定的审美作用。马克思说:“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这也是对导游语言艺术审美作用的极好说明。比如,在青岛导游员大赛上,一位上海导游员在向游客介绍青岛概况时,巧妙地将青岛的四大特点“碧海、蓝天、红瓦、绿树”与金色的沙滩结合起来,用五线谱加以形容,并把勤劳的青岛人民比作跳跃的音符。他的导游语言新鲜独特,生动有趣,创造了一种美的意境,使游客感到青岛不仅有外在的美,而且有内在的美,从而加深游客对青岛的审美认识。那麽,导游语言艺术到底有甚么样的审美作用呢?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创造美、传播每两个方面:

  (一)创造美

  语言作为人类意识的体现物,既具有词义性(作为概念的符号),又具有指物性,还以其语言方面(语气、语调、声音节奏等)的变化,直接传递信息,表现人的情感,导游语言艺术就是利用语言的这种表现性和形象性进行美的创造的。一方面他在传递某种信息的同时,利用羡余信息,创造一种美的情趣,使游客产生心理愉悦。例如:

  一位导游员陪同一位法国旅行团去重庆,因天气原因,飞机要延误四小时,客人们到凉了半截,这时,导游员随机应变地对大家说:“真是人不留客天留客呀,也许是重庆太好客了,舍不得各位稀客匆匆离开,所以老天有意挽留大家一会儿。时间不长也不短,正好附近还有一处迷人的景点未来得及去参观,我们与其坐在这里干等,何不尽兴去游览一下呢!”游客们低落的情绪一下子调了上来,都说这是个好主意,纷纷用掌声表示赞同。

  导游员在他的话中传递的第一个信息,即:利用延误的时间到附近去游览。这位导游员有意识地利用幽默语言艺术增加“羡余信息”,使游客听来轻松愉快,得到某种心理满足。

  另一方面是以形象生动的语言和声音的技巧,唤起导游对象的表象和想象,使他们在头脑中产生视觉和听觉形象。例如:一位导游员在介绍杭州西湖时,不仅介绍西湖的成因、方圆面积和眼前的湖光山色,而且还绘声绘色地给游客讲了这麽一个美丽动人的神话故事:

  天河东西两岸分别住着一条玉龙和一只金凤。一天,他们在天河仙岛上游戏时发现了一块闪闪发光的石头。他们经过长年的辛苦,将它琢磨成一颗晶莹透亮的明珠。这颗明珠被太阳一照,玉龙金凤竟变成了人形,玉龙成了英俊的小伙子,金凤成了漂亮的小姑娘。玉龙爱金凤,金凤爱玉龙,同时他们都珍爱那颗明珠。后来,王母娘娘派天神偷走这颗明珠,将它藏在深宫里。玉龙、金凤到处寻找不到,心急如焚,直到王母娘娘做寿那天,她才把明珠拿出来给各界神仙观赏,玉龙、金凤看到明珠的光芒,赶到寿堂索明珠,王母娘娘哪里肯给,玉龙金凤上前抢夺时,明珠滚落下来,玉龙和金凤纵身跳下保护明珠,这时它们又恢复原形,一条玉龙,一只金凤,前后左右龙飞凤舞地盘旋保护。明珠最后落到地上,化为一湖清澈明亮的水,这就是大家现在看到的美丽的西湖。玉龙、金凤因为舍不得离开心爱的明珠,一个变成了玉龙山,一个变成了凤凰山,日日夜夜守候在西湖边。因此,杭州至今流传着这样两句话:“西湖明珠自天降,龙飞凤舞到钱塘。”

  这位导游员讲述故事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种美的创造,它利用跌宕有致的故事情节,有声有色的讲解及动作语言,描绘了一幅生动、美丽的画面,游客听了就将人物映入脑中,从而形象地产生对西湖的审美感受,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导游语言艺术创造美并不是任意的、随便的,而是对语言规律性有意识的掌握和运用,高尔基说:“生活的意义就在于创造。”导游工作者要利用语言艺术创造美,首先要像文学家、艺术家那样积累知识,深入生活,了解旅游者的审美需求,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其次,还要想文学家、艺术家那样精心运用语言,这样才能创造出具有审美意味的导游“作品”。

  (二)传播美

  在旅游审美活动中,许多景观的美需要导游语言来传播。一处美好的景观或一件美好的事物,如果没有导游员生动、形象的讲解,很容易被疏忽。反之,一处并不引人瞩目的景观,因为有导游员生动形象的讲解,则能使人产生美感享受。比如,武陵源的地貌景观是十分迷人的,但旅游者若没有导游员的讲解,便不容易发现它美在何处,有的则仅仅停留在审美知觉的再现阶段——那石峰像甚么不想甚么,而对其蕴含的审美意味,亦即它的由来、传说等等却一无所知,无法得到完整的美感。而当地的导游员由于对这些景观的审美经验要比外来的旅游者深刻、丰富,因此,他们能利用导游语言将地貌景观的美一一道出,使旅游者在其指导下发现美、认识美、欣赏美。再例如,四川都江堰,这个古迹既无奇花异草,也无壮观的建筑,但是经过导游员见物见人的讲解,游客就会顺乎自然,心悦诚服地感到:都江堰确实不愧为世界治水史上的首创,是中国科技史上的一个创举。于是这一初看平凡的古迹,就会陡然在人们心目中变得无比崇高和雄伟,就会给人以深刻的激励和启示:古老的中华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中国人民的智慧、刚强和创造力是无比惊人的。在这里,导游语言艺术传播的是一种精神美,它给予人一种心理愉悦和健康向上的力量。

  导游语言艺术传播美,实际上传播的是导游员对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审美经验,导游员的美感经验是他们对美的事物有过多次美感体验形成的,是导游员认识、情感和想象诸多心理活动的有机统一的结果,它夹杂着主管的因素,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这就要求导游员充分认识到自己负有诱导游客从审美角度认识中国的责任,力求运用导游语言艺术把我们伟大的民族、国家和社会的古今文明中最美好的东西传播到国内外旅游者的心目中去。

  三、导游语言艺术的审美要求

  (一)真实性

  任何美的产生和存在都必须以真为前提,那种虚假的、不真实的东西不可能是美的。导游语言艺术也不例外,它虽然属于导游员对导游语言的一种自由创造,但它是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反映,这就要求到有语言艺术以事实为依据,以真实为原则,既生动又准确地反映自然和社会,切忌华而不实、矫揉造作、浮夸吹牛。比如,有的导游员为了使游客到某商场购物,鼓起三寸不烂之舌,把它说成“购物天堂”;有的游客对游客提出的问题不懂装懂,胡编乱造,指鹿为马;有的导游对游客的合理要求在完全可能的情况下不予满足,并以漂亮的谎话来搪塞、推诿,等等。像这类语言虽然有一定的“艺术”,但由于缺乏真实性,是不能给人美感的。美的语言必须是具有真实内容和真实情感的语言。因此,真实性是导游语言艺术美的起码要求。

  (二)思想性

  语言是思想的物质外壳,受人的世界观、道德观的制约。它在反映客观事物的进程中,必然要相应表示肯定或否定、赞成或反对、欣赏或鄙视等思想观念,这种思想观念在语言中就体现为思想性。语言艺术的思想性往往是潜在的,就像糖融化在水中,虽然看不见糖,但水是甜的。例如:

  西安一位导游员在带外国游客去临潼游览途中,汽车经过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他指着学校大门说:“一年前,在这所大学里发生了这样一件事,一位大学生从粪坑里救出了一位年老的农民。而他却牺牲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他生动地讲述了事情发生的经过。顿时,外国游客十分惊讶地簇拥到玻璃窗前向外看,紧接着,导游员又诗朗诵般地大声说:“一个年轻的大学生用自己的生命抢救了一位年老的农民,这对许多人来说,简直不可思议。当时,这位大学生的事迹和他崇高的精神品德震动了全国,影响到海外,许多人都结合这一动人的事迹,纷纷探讨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导游员一席话深深感染了外国朋友,他们一个个都感叹不已。

  这位导游员的话语中蕴含着一种对高尚情操的赞美,崇高的思想性使外国游客得到了精神道德上的陶冶。

  思想性是衡量导游语言艺术格调高低的尺度。有较高思想的语言,其格调要比没有思想性或思想性较弱的导游语言要高雅一些。它给人美感享受的深度层次不同。如果上例中的导游员不讲一个大学生救农民的事迹,而讲一个普通的幽默笑话故事,那麽它赢得的仅仅是开心一笑,给人的审美感受自然不及前者深刻、丰富。当然,导游语言不可能要求句句都有思想性,但讲究思想性是导游语言艺术不可忽视的。

  (三)规范性

  任何语言都不是绝对统一的、严密的体系,但社会却要求语言是尽可能统一的、严密的。因为语言是“使人们相互了解并使人们在其一切活动范围中调正其共同作用的工具”。(斯大林《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因此,可以说,只有合乎规范的语言才能准确、有效地传递信息,交流情感,才有艺术可言。

  导游语言的规范性有两个基本要求:

  一是不生造词语,不说(译)错词,没有不合乎语法习惯的句子,没有歧义、混乱现象。这是导游语言规范性的最低要求。正确地运用导游语言,对于导游员的思想精确程度和工作效率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我们有的导游员在所用的语言中存在着一些不规范的问题,如遣词用句不精确、语法逻辑混乱、中国式的‘外语’表述等等,既不利于信息传递,情感交流,也不能给人以美感。这是值的我们每一位导游工作者高度注意,并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及时纠正和逐步完善的。二是在并存的多种语言表现形式中选择最准确、最具有表现力的一种,这是导游语言规范性的最高要求。例如;

  一位导游员带外宾参观一家农舍,主任对外宾说;“你们大老远地来了,我们表示欢迎。我们很高兴。”这句话很实在,但表现力不够。于是导游员在翻译时采取了意译的方法;“中国有句老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们全家今天正是怀着这种心情来欢迎大家光临的。”其效果比原话美得多。又如:“这个石头做成的嘉量,是当时的标准度量衡。”这样讲,外宾不能立刻理解什么是嘉量,第一句含糊,则给下一句听讲带来迷惑。如果将这句话改为;“这石头叫嘉量,是当时的标准度量衡。”外宾就会明白。再比如,桂林的“叠彩山”一词的译法只有一个,有些德语导游把“叠彩山”译为“Vile–Far–ben–Berg”,其含义是“很多色彩的山”,显然不准确,可许多德国游客迷惑不解,不知为何不见叠彩山有许多颜色。准确的译法应为“Bunte–Seidenbander–Berg”,意译“彩锦堆叠的山”。因为“叠彩山”名字的由来是因该山石层横断,就像一匹彩锦堆叠起来似的。所以这位导游的译法,德国游客一听就觉得形象、贴切。

  由此可见,准确、生动是导游语言规范性的具体体现。它不仅有利于语言信息传播渠道的畅通,而且能给人一定的美感。

  (四)适应性

  导游语言要达到传递信息、交流情感的导游目的,并收到良好的表现效果,就必须适应一定的导游对象和一定的语言环境,这是评价导游语言美与不美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是获得导游语言效果的重要途径。

  所谓适应导游对象,一方面是要适应导游对象的语言习惯,比如,有的英文导游员把休息室译成“rest—room”,这种中国式的英语常使许多美国客人感到迷惑不解,明明是“lounge”,为什麽要用“rest—room”?可见,“rest—room”对于美国人来说是不美的,因为这种用语不符合他们的语言习惯。英国和美国都使用英语,但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在发音、用词、表达上都有一定的区别,如果囫囵吞枣,生搬硬套,不看对象就会出麻烦。如“mummy”这个词,对英国人说是“妈妈”的意思,但对美国人说,他们就会理解为木乃伊、干尸。再如,日本人一般对议员、医生、教师等人才称“先生”,但有的导游员为了表示尊敬,对日本游客中的青年职员、大学生也称“先生”,他们就很不习惯,感到尴尬,“美好”的称呼却不能使人得到美的感受。

  所以,要想做到导游语言美,导游员必须了解游客的心态或心理倾向。否则,会起负效应,自然也就无所谓美,无所谓“艺术效果”了。

  另一方面,导游语言要适应导游对象的接受能力,对不同国籍、不同文化程度、不同职业的旅游者要用有利于他们理解和适合他们口味的语言。比如:对儿童说话,句子要短一些,叠词要多一些,对文化层次不高的游客遣词用句要通俗浅白,不要书生味十足。否则,他们产生的不是美感,而是反感。尤其是为外宾导游,要考虑他们的接受能力,由于民族文化及其思维方式的差异性,许多东西他们一下是难以理解和接受的。

  导游语言除了要适应导游对象之外,还要适应一定的语言环境。所谓语言环境,就是指导游活动的时间、地点及社会条件和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在这里是指导游员和旅游者所共处的特定的小环境;自然条件包括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例如,一位导游员在游客准备用餐时,对游客大谈明天的日程安排,并一五一十地介绍游览项目是如何有意思。时间一长,游客就会厌烦,因为这位导游员的语言与当时的时间、地点不相适应,所以就不能给以美感。

  (五)丰富性

  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中说,党八股的第四条罪状是:语言无味,像个瘪三。……如果一篇文章,一个演说,颠来倒去,总是那几个名词,一套“学生腔”,没有一点生动活泼的语言,这岂不是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像个瘪三吗?导游语言也一样,如果没有丰富的信息量、词汇量和多种表达方式,是不可能收到良好导游效果的,更不用说给人以美的享受。

  导游语言的信息量是由导游内容决定的,导游内容一般都涉及历史、地理、文学、政治、经济、园林建筑、考古、风俗习惯等各方面,这就要求导游员首先要具有丰富的知识。导游语言的信息量是否丰富主要取决于导游员是否具有丰富的知识。除此之外,作为一名导游工作者,还必须具有良好的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如何,主要看是否掌握了丰富的词汇量和多种表达方式。一些优秀的导游员由于语言信息量丰富,而且又善于表达,往往能见甚么讲甚么,而且讲的头头是道,生动有趣,使人心悦诚服,充分体现了导游语言的魅力。

  现代汉语是高度发达、无比丰富的语言,词汇、语法上的同义手段多得惊人。如“人”这个词素就可构成一百多个词。同一个意思的句子,可用多种不同的句式表达。如:

  我们参观完了北京故宫博物院。

  北京故宫博物院我们参观完了。

  我们把北京故宫博物院参观完了。

  有了丰富多彩的同义词语和同义句式,说话写文章的人才能创造出丰富多彩的言语作品来。

  不仅汉语,英语、日语、法语、德语、俄语等语种也都是世界上十分发达和丰富的语言。这就为导游工作者提供了创造导游语言艺术美的客观基础。但要熟悉掌握母语,尤其是外语丰富的词汇和多种表达方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就要求导游工作者孜孜不倦地学习,尽量多掌握一些新生词、外来语、流行语、谚语、诗词等等,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导游语言,才能掌握和运用导游语言,才能满足游客对导游语言的审美要求。

  (六)情趣性

  导游语言艺术仅具有真实性、思想性、规范性、适应性、丰富性还不能完全满足旅游者对导游语言的审美要求,还必须具有情趣性。因为人们外出旅游大多是为了寻求知识和乐趣。导游语言作为其审美对象之一,必须是生动、形象、轻松、愉快、活泼、风趣的,这就要求导游员把自然景观、故事传说、轶闻趣事、民俗风情等等讲得有声有色,活龙活现,使人产生高雅的审美情趣。

  如有位导游员在带游客去苏州城外游览时,说:“苏州城内园林美,城外青山更有趣。那一座座山头活脱脱像一头头猛兽,灵岩山像伏地的大象,天平山像金钱豹,金山像金龙,虎丘山犹如蹲伏着的猛虎。狮子山的模样就像常年回头望着虎丘的狮子,那是苏州一景,名叫狮子回头望虎丘。”生动、形象、富有情趣的介绍,使游客们尝到了观景的无穷乐趣。

  (七)情感性

  导游语言要富有情感。这首先要求导游员具有情感控制与调节的能力。导游员一进入工作状态,就应激发自己的情感,使自己处于愉快而冷静的心境之中,这样才能油然产生尊重客人的情感和情绪。其次是语言的表达问题。一般在讲解和在与客人谈话时都要轻、和、慢三结合,并适当配合态势语言,这样才可显现出导游员的温文尔雅和对客人的友善。讲究礼貌是对客人说话的最基本的要求,这不仅是自身文明的表露,也是尊重客人的表示,亲切、平和、热情、真挚是导游语言美的基本要求。

  例如,美国夏威夷有位华裔导游员在所致的欢送词就充满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她说:“各位朋友: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时间过得真快,你们要回国了。我为你们高兴,回去可以见到你们的亲人。但我又很难过,真舍不得离开你们。我们有幸这次相遇,深信将来有缘还会再次相逢,我期待着能去北京,将来请你们带我到各地看一看。我祝大家归途顺利,身体健康!”短短的几句话说得情真意切,听起来确实亲切感人。

  (八)道德性

  导游语言的表达要符合一定的道德原则。导游语言的情感表象应具有一定的严肃性,要使人感到说话人的端庄大方,诚挚友善,在热情或冷静的语态中带有几分维护自尊和尊重他人的肃穆,要做到这一点,导游员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也就是说导游员的语言行为应受职业道德约束,凡有悖于职业道德的话不能说。比如,有位导游员在陪同某国旅游团时,这个团要求更改一下旅游节目,这位导游员不悦,便与司机嘀咕道:“唉,拿这些洋鬼子真没办法!”恰好客人中有懂汉语的,听后大为气愤。这句话对国内人调侃,也许不存在甚么大的道德问题,但在这种场合这种时候说,就是一种不友好,缺乏良好职业道德的表现。因此,礼貌用语,“女士优先”,尊老敬贤,言而有信等等都是恪守职业道德的基本体现。那种不尊重他人人格和风俗习惯的语言行为,那种与异性大开低级趣味玩笑的语言行为,那种胡编乱造,蒙骗客人的语言行为等等都是不道德的。当然,在导游活动中,导游员也许会遇到一些故意找碴,出言不逊的游客,对此,导游员就要有一定的道德修养,既不要一味迁就,躲避退缩,也不要与其反唇相讥或相骂,而应头脑冷静,做到有理、有礼、有节。

  总之,语言美不仅能体现导游员美的形象,更能反映导游员美的心灵。

  导游口才的训练技巧

  一、导游服务各阶段的口才训练内容。导游服务始于接站,终于送站,中间还要经过沿途导游、景点导游和旅途生活服务等。其中每个阶段都需要导游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艺术,比如怎样在接站时给游客一个好的印象,怎样使讲解能牢牢地吸引住游客,又怎样为游客排忧解难等。高超的导游口才能让游客既饱眼福,又饱耳福。

  二、导游讲解的知识和技艺。导游服务最主要的内容就是导游讲解。导游讲解的成功与否,依赖于两个因素,一个是知识水平,另一个就是口才水平。有口才的导游员能成功地为死景注入生机与活力,为看似普通的景点点缀上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从而激起游客参观游览的兴致。因此,每个导游员都应努力掌握导游语言的表达技巧,为自己的导游讲解添光增色。

  三、由低到高进行循序渐进式地训练。万丈高楼平地起,要练就好口才,首先需要有扎实的基本功,然后再以此为基础,深入、系统地学习导游各阶段具体的表达技巧与艺术。遵循了这样的训练规律,我们便能更好地实现预期的目的。

  对于口才欠佳的人来说,练就好口才并非一日之功,但也不是遥遥无期的梦想。

400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