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百科>百家姓>

百家姓钦姓来源_百家姓钦姓历史名人

时间: 蓝俊22 分享

  钦姓是一个非常罕见的姓,居住散布。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六百六十二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四百六十五位门阀。下面由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百家姓钦姓来源,希望大家喜欢!

  百家姓钦姓来源

  1.源于乌桓族,出自汉末渔阳地区乌桓部奠长,属于以钦差御使尊称为氏。

  2.源于地名,出自古代赣地汝河支流师水所出之钦山,属于以地名为氏。古代所称“钦山”,即今江西省抚州市东乡县西郊汝河之畔龙山,浙赣铁路毗邻而过。

  3.源于地名,出自隋朝时期钦州,属于以地名为氏。

  4.源于女真族,出自金国时期金太宗完颜·吴乞买(完颜晟)的钦仁皇后。属于以先祖谥号汉化为氏。

  5.源于蒙古族,出自南宋时期蒙古钦察汗国使臣钦高一,属于帝王赐改姓为氏。

  6.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7.源于地名,出自古代赣地汝河支流师水所出之钦山,属于以地名为氏。钦口山,即以“磁山文化遗址”驰名海内外的河北省邯郸市所辖之武安市峰峰矿区的滏山。

  百家姓钦姓迁徙分布

  钦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六百六十二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四百六十五位门阀。钦姓在大陆和台湾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根据《姓谱》记载:“今吴兴、新安、缙云均有此姓。”《魏书》指出:“渔阳乌桓大夫钦志赏。”《魏书》是距今大约1450年以前的作品,依此推算,钦姓的得姓历史至少也在1500年以上。所谓“乌桓”,是属于东胡族的一个部落,于汉朝初年住于乌桓山,因而以山为号,后来其部落逐渐繁盛,散居于现在河北、山西两省的边境地带,曾经屡次为寇汉朝的边界。名登《魏书》的那位钦志赏,既然是当时河北乌桓族的酋长,则后世的钦氏家族,当然也可能是东胡族的后裔了。来自北方的钦氏,后来却在江南的江、浙一带落叶生根。自宋代开始,出人头地的钦氏绝大多数是那里的人。钦姓是当今罕见的姓氏,人数不多,居处分散,今辽宁省之清原,山东省之平度、沾化,山西省之太原、运城,河南省之许昌,陕西省之韩城、渭南,湖北省之武昌,贵州省之从江等地均有此姓。望居河间郡(汉高帝置。在今天河北省中部河间县一带)、吴郡(东汉时置郡,治所在今江苏省吴县)。

  钦氏是当今罕见的姓氏,人数不多,居处分散,今河南省的武陟县、许昌市鄢陵县、商丘市西平县,辽宁省的清原县,山东省的平度市、沾化县,山西省的太原市、运城市,陕西省的韩城市,江苏省的南京市、无锡市、宜兴市、昆山市、徐州市睢宁县、铜山县、连云港市,浙江省的杭州市、湖州兴县、邳州市、丽水市缙云县、嘉兴市,江西省的南昌市,湖北省的武昌、襄樊市、随州市曾都区,贵州省的从江县,湖南省的怀化市、安乡县,榕江县,四川省的达州市,安徽省的广德市,北京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博乐市,黑龙江省的哈尔滨市、佳木斯市,广东省的广州市,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省的台北市、金门县等地,均有钦氏族人分布。

  百家姓钦姓历史名人

  钦德载

  吴县(今江苏省)人,宋末元初名人,为都督计议官,宋亡后,不降元,隐居碧岩山中,自号寿岩老人。

  钦恭

  (生卒年待考),著名明朝官吏。因文才出众,被任命为瓯宁县令(今福建建瓯)。

  钦拱极

  明弘治十五年(1502)生,字子辰,号虹江。嘉靖二十九年(1550)进士。授工部都水司主事,迁虞衡司员外郎,擢都水司郎中。吏部承严嵩意,出公为广东高州知府。嘉靖三十四年遭父丧归里,家居执丧惟谨,绝口不言朝事。以后,严嵩为相,公不愿仕进,以正四品知府加一级致仕。又十余年而卒,其时当在隆庆年间。公有传入《苏州府志·循吏传》、《吴县志·循良传》。并入沧浪亭“五百名贤祠”。

  注:据钦氏宗祠墓碑考证,徐州睢宁一带钦氏族人为钦拱极后人。

  钦善

  (生卒年待考),字吉堂,号正念居士;江苏华亭人。著名清朝诗人。诸生,博学,工诗及古文,着有《吉堂诗文稿》。

  钦琏

  (生卒年待考),一名涟,字宝光,号幼畹;浙江长兴人。著名清朝官吏。据《吴兴科第表》作乌程县人,钦氏家谱载:涟幼依舅家乌程叶氏,遂蒙姓。

  清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中式顺天乡试,复已姓。

  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成进士,铨知县用。

  清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钦琏任新建南汇县知县。时县新设,规划措置,事事得宜,巡抚重其才,题署松江府篆,以飞语落职。

  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复莅南汇知县,后调高淳、江浦、江宁等县,所至皆有政声,年六十余卒。

  着有《虚白斋文集》四卷、《幼畹游草》六卷、《吴中水利》一卷、《分建南汇县志》十六卷。

  百家姓钦姓郡望堂号

  郡望

  河间郡:亦称河间府。始建于西汉高祖刘邦时期,治所在瀛州(今河北河间),到西汉文帝二年(癸亥,公元前178年)又改为河间国。北魏时期改回置郡,治所在乐成县(今河北献县)。此后或为郡,或为国。隋朝开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废除,隋朝大业初年(乙丑,公元605年)及唐朝天宝、至德年间(公元742~758年)又改瀛州为河间郡,治所在河间县(今河北河间)。早期河间郡的统辖范围在今河北献县、交河、阜城、武强一带。

  吴 郡:东汉朝永建四年(己巳,公元129年),东汉王朝分会稽郡置吴郡,治吴县(今江苏苏州),辖区包括建德以下钱塘江两岸,故今浙江省杭州市亦在吴郡之内。隋朝灭陈国后,改吴州为苏州,吴地始有苏州之称。三国时期孙吴宝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另置一个吴兴郡,治所在乌程(吴青镇,今浙江湖州吴兴区)。

  钦 州:唐朝睿宗时设古称安州,有一千四百余年悠久的历史,当时治所在钦江(今广东钦县)。钦州位于广西北部湾沿海地区的顶端,辖灵山县、浦北县、钦南区、钦北区,古属百越,秦朝时期为象郡,南北朝时期的梁国改属安州,隋朝时期初置安京县,后改为钦州,主要是为了管理钦江流域而建,当书隶属广东廉州府,一直沿革至今。钦江发源于广西灵山县平山镇白牛岭,由东北向西南横穿灵山境内,至钦州市尖山镇入茅尾海,全长一百七十九公里,流域面积两千四百五十七平方公里。钦江流经钦南区、钦北区、灵山县的十九个镇。如今,习惯灵山县陆屋镇以上河段称为鸣呵江,陆屋以下河段称为钦江。

  武安县:以武安邑为名。春秋时期原属晋国,战国时期为赵国之邑。秦国灭赵国之后,武安属邯郸郡。据《史记·秦本纪》载:"昭襄王二十九年(癸未,公元前278年)白起为武安君",其食邑即此地,邑因封号而名武安。据《史记·正义》载,秦名将白起"能抚养军士,战必克,得百性安集,故号武安"。西汉初期(公元前202~前195年)设置县制,属魏郡,当时县城在今武安市区西南固镇,位于洺河北岸,西通秦晋,既为交通要道,又为兵家重地。西汉末年王莽新朝时,曾改为恒安县。东汉初期复名武安县。隋朝时期县城移至今地。自唐朝武德元年(戊寅,公元618年)以来,武安县先后改属紫州、慈州、洺州、磁州等,但县名历代沿袭。元朝至元二年(乙丑,公元1265年),武安并入邯郸县。明朝洪武元年(戊申,公元1368年),武安仍属磁州。清朝雍正四年(丙午,公元1726年)直属彰德府。民国初年(壬子,公元1912年)废府置道,武安属河南省河北道。民国十三年(甲子,公元1924年)道废,直属省政府。民国二十六年(丁丑,公元1937年)以来,先后改为武南县、武磁县、武东县等。民国三十四年(乙酉,公元1945年)县城解放,原磁武、武东县撤销,设置武安县。民国三十五年(丙戌,公元1946年),恢复武安县原建置。1949年,武安县由河南省划归河北省邯郸专区。1958年改名武安矿区。1961年复置武安县。1988年9月1日民政部(民行批23号)批复同意撤销武安县,设立武安市(县级),由省直辖。以原武安县的行政区域为武安市的行政区域,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复将武安托邯郸市管理。

  堂号

  河间堂:以望立堂。

  吴郡堂:以望立堂,亦称苏州堂。

  钦州堂:以望立堂,亦称象郡堂、百越堂。

  武安堂:以望立堂。

猜你喜欢:

1.2017中国百家姓排名榜

2.2017年百家姓排名

3.2015中国最大姓氏

4.百家姓排名大全带拼音

5.2017百家姓排名大全

百家姓钦姓来源_百家姓钦姓历史名人

钦姓是一个非常罕见的姓,居住散布。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六百六十二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四百六十五位门阀。下面由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百家姓钦姓来源,希望大家喜欢! 百家姓钦姓来源 1.源于乌桓族,出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文章

  • 百家姓郄姓姓氏源流_百家姓郄姓起源
    百家姓郄姓姓氏源流_百家姓郄姓起源

    郄姓始于春秋时期,是以地为姓的姓氏。春秋时期,却乡是晋国大夫叔虎的采邑,传到了儿子郄芮的时候,开始以邑为氏而姓了郄,郄氏家族是当时晋国的

  • 百家姓乔姓来源_百家姓乔姓历史名人
    百家姓乔姓来源_百家姓乔姓历史名人

    乔姓,是现行常见的姓氏。分布很广,今北京,上海,河北尚义,山东平邑、龙口,内蒙古乌海,山西太原,新疆塔城,安徽泾县,广东新会,广西田林,

  • 百家姓强姓姓氏源流_百家姓强姓迁徙分布
    百家姓强姓姓氏源流_百家姓强姓迁徙分布

    强姓是中文姓氏之一,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为第一百三十六位。下面学习啦给大家整理了百家姓强姓姓氏源流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百家姓强

  • 百家姓千姓姓氏渊源_百家姓千姓起源
    百家姓千姓姓氏渊源_百家姓千姓起源

    千姓是源自于中国的一个姓氏,为中文姓氏(汉姓)之一。目前此姓在中国的北京、天津武清、黑龙江嫩江、河北固安、山西太原、山西长治、山西运城、河

29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