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百科>百家姓>

祝姓的来源介绍

时间: 邱惠844 分享

  祝姓发源于今山东长清,西周、东周两代祝姓除繁衍于其发源地外,因仕宦等原因,逐渐进入今陕西、河南等省。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祝姓的来源介绍,希望你喜欢。

  祝姓源出

  1、出自姬姓,为黄帝之裔。据《元和姓纂》、《新唐书·宰相世系表》 相关书籍《祝姓渊源》等所载,黄帝之后,周武王封其于祝(故城在今山东清东北祝阿故城),后来就有了祝国,子孙以地为氏。

  2、出自己姓,祝融之后。据《元和姓纂》所载,祝融之后有以官职命姓者。远古时候有位火神叫祝融,是一位氏族首领。

  3、以官职为姓。据《姓谱》、《路史》所载,古有巫史祝祀之官,其子孙以官为氏。

  4、出自他族改姓。据《通志·氏族略》所载,北魏叱卢(吐缶)氏之后有祝姓;清朝满洲八旗姓爱新觉罗氏、喜塔喇氏等之后均有改姓祝者;傈僳族以竹为图腾的麻打息氏族汉姓为祝;今满、瑶、彝、土家、蒙古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

  传说中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即黄帝。姓公孙,名轩辕,有熊国君少典氏之子,又称有熊氏,因长居姬水,改姓姬。初为轩辕氏部落首领,在坂泉(在河北涿鹿东南)一战,打败炎帝,遂合二为一。经并肩协力,在涿鹿(今河北涿鹿南)之野击败九黎族,擒杀蚩尤,被推为炎黄部落联盟首领。因其子孙在周武王时封于祝,遂产生祝姓,又因祝融之后有祝姓,而祝融亦为黄帝后裔,故祝姓尊黄帝为祝姓始祖。

  祝姓迁徙分布

  祝姓发源于今山东长清,西周、东周两代祝姓除繁衍于其发源地外,因仕宦等原因,逐渐进入今陕西、河南等省。周有大夫祝跪,因叛乱未果而逃奔温邑(今河南温县)。春秋时,郑有大臣祝聃、祝款,卫有大臣祝佗。表明郑(今河南新郑)、卫(河北南部至河南北部间地)两地已有祝姓人。西汉时有齐(今山东)人祝午,汉中南郑(今属陕西)人祝龟,九江(今属江西)人祝生。表明此际已有祝姓人徙居江南。东汉时祝姓名人有尚书令祝讽,侍御史祝王晋,九真太守、长沙临湘人祝良,光禄大夫、中山卢奴(今河北定州)人祝恬。这些史实说明,此际之祝姓已成为北方名门著姓之一,并且已有祝姓落籍湖南。魏晋南北朝时期,河南、太原两地之祝姓繁衍昌盛,人丁兴旺。故后世祝姓有以河南、太原为其郡望堂号的。当然,此际的社会动荡,亦造成大量祝姓徙奔今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等地。此际出了位妇孺皆知的祝英台,她是今浙江上虞人。唐中期以后,特别是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之后,造成今中原一带十室九空,祝姓由河南避居湖北,或由陕西越秦岭进入四川。在此际,雍州始平(今陕西兴平)人祝钦明入朝为相。是祝姓历史上唯一一位宰相。两宋时期,祝姓在北方趋于沉寂,而南方之祝姓却日炽日昌起来。其中祝谘丘由单州城武(今山东成武)徙居滑州韦城(今河南长垣),祝穆由歙州(今安徽歙县)徙居建宁崇安(今属福建),祝象器由江陵(今属湖北)迁居歙州。此际之祝姓除已落籍福建外,已有定居今广东者。明初,山西祝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今山东、陕西、湖北、湖南等地。明中叶以后,有沿海之祝姓赴台谋生。清初,两湖之祝姓伴随湖广填四川的风潮入迁四川。如今,祝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安徽、四川等省多此姓,两省之祝姓约占全国汉族祝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三。祝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四十一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八七。安微太和县西北部有祝姓村庄48个,系明朝洪武年间由山西洪桐县大槐树下迁来的5兄弟繁衍开来的。

  祝姓姓氏文化

  郡望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一直延续至今。

  晋阳郡:春秋末期,赵简子家臣董安于始筑晋阳城,在今太原西南晋源镇。秦国改置为晋阳县,为太原郡治所,属太原郡辖属(今山西太原),不久又改名为太原郡。西汉初年曾经设为太原国,晋阳为太原国都,不久又兼置并州。东汉时期撤掉了并州,晋阳归属于冀州,分置为恒山、西河二郡,在今陕西省太原市西南。西晋时期予以扩建。南北朝时期北齐于汾水东岸增筑新城,在旧城增设龙山县。隋朝时期以龙山县为晋阳,而原晋阳则为太原。五代时期为北汉都城。大宋王朝灭北汉后,毁掉晋阳,将其移到并州至阳曲(今山西太原)。

  太原府:亦称太原郡。战国时期秦国庄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霍山北部一带地区。北魏时期辖地在今山西省阳曲县、交城市、平遥市、和顺县之间的晋中一带地区。隋朝时期改晋阳为太原,又另设晋阳,与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兴国(公元976~984年)中年,改并州为太原府,移治阳曲(今山西太原)。以后宋朝、金国的河东路、河东北路,明、清两朝以来皆为府。民国时期改为市,成为山西省会所在。

  堂号

  太原堂:以望立堂。

  勤贻堂牌匾

  勤贻堂牌匾

  河南堂:以望立堂。

  晋阳堂:以望立堂。

  勤贻堂:以望立堂。

  祝姓家族名人

  祝英台:东晋会稽上虞人,小字九娘。女扮男装,与会稽梁山伯同游学三年。后梁山伯知其为女儿身,欲娶为妻,而英台已许配他人,遂郁悒而终。次年,英台出嫁过山伯墓,其临墓恸哭,墓地忽裂,遂与山伯同穴。宰相谢安上奏朝廷,封为义妇冢。

  祝世禄:江西省德兴人,明代学者。万历进士,官至尚宝司卿。为耿定向高足。有《祝子小言》、《环碧斋小言》、《环碧斋诗集》等。

  祝融:帝颛顼的孙,名重黎,为高辛氏火正。以谆耀敦大,光明四海,故命之曰祝融。共工氏作乱,帝命重黎杀而不尽。帝以庚寅日杀重黎,以其弟吴回代重黎,复居火正为祝融,遂平共工氏。后世祀为火神。

  祝午:西汉齐人,齐王刘襄的郎中令。吕后死后,其亲属欲作乱。祝午献计给齐王,将琅邪王诱骗到齐国,而尽发琅邪国之兵。

  祝恬:中山卢奴人,东汉大臣。初任司隶校尉,后迁光禄大夫、司徒。

  祝徽:(1568-1634)江西临川人,字文柔,号怀复。与汤显祖、邱兆麟、帅机齐名,被誉为明代临川前四大才子。与邱兆麟、帅机并称为临川“三大名士”。官至山东道临监察御史。

  祝嘉:浙江省秀水人,字明甫,号西涧,清代诗人、画家。乾隆二十五年举人。会试屡不中,闲门力学。善画梅,工诗。有《西涧诗钞》。

  祝钦明:京兆始平(今陕西省兴平)人,唐代大臣。中六经科选,为太子率更令。中宗复位,擢国子祭酒同中书门下三品(位同宰相),历刑部、礼部尚书,后以崇文馆学士卒。

  祝象器:宋代五经博士。乐善好施,名闻州郡。家财万贯,几乎有州郡的一半,时称“祝半州”。

  祝可久:信州铅山(今属江西省)人,宋代名士。立功边陲,官至贵州刺史。父亡后归隐山林,乐于行义事,与弟祝可大共建乡校,士林称之。

  祝允明(祝枝山):(1460—1527)字希哲,汉族,长洲(今江苏省苏州)人,明朝文学家、书画家。因右手有六指,自号“枝指生”,又署枝山老樵、枝指山人等。举人出身,曾任广东兴宁知县,应天通判。他博览群籍,为文多奇气;尤工书法,小楷、狂草无一不精。与唐伯虎、徐祯卿、文征明并称吴中四才子。有《前闻记》、《九朝野记》、《苏材小纂》、《祝氏集略》30卷、《怀星堂集》30卷等。

  祝世昌:辽阳(今属辽宁省)人,明末清初将领。原为明将,后降后金(清),隶汉军镶红旗。入关后,授右副都御史,巡抚山西。

  祝维诰:浙江秀水人,清代诗人。举人出身,官内阁中书。工诗,有《绿溪诗稿》。

祝姓的来源介绍相关文章:

1.祝姓的宝宝该如何取名

2.2018狗年姓孙的男孩如何取名字

3.方腊之乱的过程及文献

4.简姓宝宝如何起名

5.梁祝二胡简谱

祝姓的来源介绍

祝姓发源于今山东长清,西周、东周两代祝姓除繁衍于其发源地外,因仕宦等原因,逐渐进入今陕西、河南等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文章

  • 项姓的来源介绍
    项姓的来源介绍

    项氏或是一个典型的汉族姓氏,关于其出处现有源于姬姓、芈姓等说法。关于项的最早记载是《左传》、《公羊传》、《谷梁传》,但说法见异。以下是学

  • 屈姓的来源介绍
    屈姓的来源介绍

    屈氏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有源于姬姓、有扈姓、芈姓、满族等说法,后人多尊屈瑕为得姓始祖。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屈姓

  • 舒姓的来源介绍
    舒姓的来源介绍

    舒姓最早的来源可以一直追溯到上古时期,据说舒姓是黄帝的直系后代。关于其起源有出自姬姓、己姓、蒙古族、满族等说法,族人多尊皋陶为其得姓始祖

  • 纪姓的来源介绍
    纪姓的来源介绍

    纪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其出处有源于姜姓、子姓、女真族、满族等说法,族人尊纪侗、纪后、姜叔姬、纪隐侯、失必儿丑驴(李贤)为得姓

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