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百科>古代文化知识>古代乐器>

二胡有哪些历史起源

时间: 邱惠844 分享

  二胡始于唐朝,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最早发源于我国古代北部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那时叫“奚琴”。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二胡有哪些历史起源,希望你喜欢。

  二胡的历史起源

  二胡始于唐朝,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最早发源于我国古代北部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那时叫“奚琴”。宋朝学者陈蜴在《乐书》中记载“奚琴本胡乐也……”唐代诗人岑参所载“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的诗句,说明胡琴在唐代已开始流传,而且是中西方拉弦乐器和弹拔乐器的总称。

  到了宋代,又将胡琴取名为“嵇琴”。宋代末学者陈元靓在《事林广记》中这样记载:嵇琴本嵇康所制,故名“嵇琴”。宋代大学者沈括在《补笔谈·乐律》中记载:“熙宁中,宫宴,教坊伶人徐衍奏嵇琴,方进酒而一弦绝,衍更不易琴,只用一弦终其曲。”说明在北宋时代已有很高的演奏水平。徐衍为皇帝大臣们演奏”嵇琴”时,断了一根弦,仍然用另一根弦奏完曲.没有娴熟的技艺是做不到的。后来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又记载“马尾胡琴随汉东,曲声犹自怨单于。弯弓莫射去中雁,归雁如今不寄出。”说明在北宋时已有了马尾的胡琴。

  元朝《元史·礼乐志》所载“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顾龙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以马尾”进一步阐述了胡琴的制作原理。到了明清时代胡琴已传遍大江南北,始成为民间戏曲伴奏和乐器合奏的主要演奏乐器。

  到了近代,胡琴才更名为二胡。半个多世纪以来,二胡演奏水平已进入旺盛时期。刘天华先生是现代派的始祖,他借鉴了西方乐器的演奏手法和技巧,大胆、科学地将二胡定位为五个把位,从而充扩了二胡的音域范围,丰富了表现力,确立了新的艺术内涵。由此,二胡从民间伴奏中脱颖出来,成为独特的独奏乐器,也为以后走进大雅之堂的音乐厅和音乐院校奠定了基础。

  新中国成立以后,民族、民间音乐发展很快,为了大力发掘民间艺人的艺术珍宝,华彦钧、刘北茂等民间艺人的二胡乐曲经过整理被灌成唱片,使二胡演奏艺术如雨后春笋迅猛发展起来。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先后涌现了张锐、张韶、王乙等为代表的一批二胡教育家和演奏家,在他们的影响下,又培养出了新的二胡演奏家闵惠芬、王国潼等。二胡作曲家刘文金的《长城随想曲》等将二胡的性能超常发挥,并刻意创新,使二胡焕发出新的生机和异彩。

  据《中国文化史三百题》提供资料,宋代是外来乐器与中原文化融合发展的第二阶段。宋元明清时期,随着戏曲、曲艺的发展,民间乐器随着“勾栏”“瓦舍”的兴起而发展了自己的伴奏乐器。其中最主要的乐器是源自蒙古、西域的马尾胡琴(又称二弦琴),经与前朝留下的嵇琴、轧筝融合,创制出新颖的胡琴。这一乐器充分标志中国弓弦乐器走向成熟。后来,由于地方戏唱腔风格需要,胡琴又逐渐分化,出现配合秦腔、豫剧需要的板胡,京剧、汉剧需要的京胡、京二胡,河南坠子需要的坠胡,广东粤剧需要的高胡,潮剧需要的椰胡,湖南花鼓用的大筒,蒙古说唱用的四胡,川剧用的盖板子,河南越调用的四弦,福建莆田戏用的枕头琴,侗戏用的牛腿琴,壮剧用的马骨琴,晋剧用的二股弦等等弓弦乐器。所以,二胡实际上是这众多的弓弦乐器中的一种,它的得名远远后于胡琴。所以说“二胡”始于唐朝是不准确的,应该说“胡琴”始于唐朝。

  二胡的乐器结构

  二胡的构造比较简单,由琴头、琴杆、琴轴、琴弦、千斤、琴筒、琴皮、琴码、音窗、弓杆、弓毛、弓杆螺丝等组成的。二胡各部构造的功能:

  二胡构件由九个主要部分组成,其功能分别介绍如下:

  琴筒

  是二胡的重要部分,这通过弓的推拉运动,擦弦后振动琴皮发音的共鸣体。琴筒的质地和形状对音量和音质有直接影响。一般用紫檀木或红木制作。形状有六角形、八角形、圆形、前八角后圆形等,常用的是六角形。琴筒后面镶嵌着一个音窗(一般为雕木花窗),不仅对琴筒起了装饰作用,而且对发音、传音和滤音有一定的好处。

  琴皮

  有蟒皮和蛇能上能下两种,蟒皮为佳。它是二胡重要的发音体,也是振源的关键,对音质和音量有着直接的影响。莽皮的鳞片越大,音色越好。

  琴杆

  是二胡的支柱,亦是躯干。不仅起着上连下接的支撑作用,而且对整体振动发音也有一定的影响。制作琴杆的材料有些檀木、乌木或红木。一般用红木较多。红木价廉物美,具有一定的抗拉性。

  琴轴

  有上下两个(又名琴轸),起调整音高的作用,上轴缚胶内弦,下轴缚绞外弦。琴轴有木质轴和机械轴两种,两者各有利弊。木质轴调音后稳定,不易跑弦走音,但因时紧时松,给调弦带来困难。机械轴调弦快而自如,音准也好,但目前制作质量没有完全过关,时而会出现松动、滑动等现象,容易导致跑弦走音。

  弓子

  是二胡发音的重要工具,由弓杆和弓毛两部分组成。弓杆是用细实的紫竹制成,粗细要适中。弓杆的软硬和弹性会直接影响到演奏效果。弓毛以前有用尼龙丝和马毛的,多用马尾,且白马尾为最佳,黑马尾次之。一般用细实紫竹缚上马尾,一端装有活螺丝(弓鱼)用来调整弓毛的松紧度。F琴弦:是琴的发音体之一,也是二胡的声源体之一。其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发音效果。目前琴弦有两种:一种是金属弦,具有拉力好,音质好,音准好和灵敏度高等特点,又分铝质弦和银质弦两种,银质弦最佳;另一种是丝弦,它发出的音比金属弦柔和细腻,但位力差,音准差而且容易断弦,且易变音。现在大多采用金属弦。

  千斤

  又称千金,对二胡琴弦起固定和切弦作用。对音准也有一定的影响。它是用棉线、丝线、有机玻璃、塑料等材料制成。其形式多种多样,有固定千斤、线绕千斤、金属千斤等。较常用的是红绕千对斤。

  琴马

  是琴弦与琴皮之间振动的媒介体,对发音有重要作用。它采用的材料有木、竹、金属和纸等,常用的有木松节马、枫木马。木松节马木质柔软,发音圆润、淳厚,枫木马软硬适中,发音柔和、噪音少。J琴托:是琴身的底托,起着装饰、稳定琴身的作用。有的二胡琴托还装有可调底托,用尼龙扣调节,演奏时更为方便。

  二胡的演奏技法

  左手持琴是以"虎口"骑在琴杆上,拇指略微弯曲,不可竖直地向上翘起,也不可向下弯曲紧捏琴杆。掌心应成悬空状,尽量减少虎口与琴杆的接触面积,这样有利于按指的准确,也有利于换把动作或其它技巧练习的敏捷。整个左手应放松,小臂自然下垂,与琴杆大约构成45度左右的角度。有些初学者持琴时往往把手臂抬得老高,整个左手几乎与肩构成平面,这样不仅难看,而且手臂陷入僵硬状态,按弦、换把等显得非常被动、死板,运指技法难以提高。

  坐姿

  1、身体中线左斜,使重心落到了人体的左侧。

  2、两肩高低悬殊,通常是左肩高、右肩低。

  3、过份地踮左脚,甚至左脚掌完全悬离地面。

  4、过于低头,使观众只能看到演奏者的头顶心。

  持弓

  1、持弓位置过于靠近弓头或过于靠近中弓。

  2、弓子过于深入虎口底部,使弓子掐死在虎口中,不能灵活运动。

  3、持弓时手指过于向下“耷拉”,使弓杆紧压琴筒磨擦,弓毛反而离开琴筒向上偏移。

  4、演奏外弦时,中指和无名指从弓杆与弓毛之间拿出来,到演奏内弦时再伸进去。

  5、持弓时拇指的位置不正确。

  6、持弓时中指过于伸入弓杆与弓毛之间,使它里外都用不上劲。

  7、握弓过紧,致使食指根部、拇指第一关节内侧、以及中指第一关节外侧磨出了厚厚的老茧,有人误认为这是“功夫”,而实际是持弓方法上的错误。

  持琴

  1、琴筒错误地放于左腿中间,而不是放在左腿根部靠紧小腹的位置上。

  2、琴杆过于左斜或右斜;过于前倾或内收。

  3、第一把位时左手虎口离千斤过远。

  4、左臂缺乏应有的支撑力,靠虎口夹紧而吊挂于琴杆之上。

  5、拇指下弯勾住琴杆。

  6、持琴时左手掌心贴近琴杆,手指“躺”倒按弦。

  7、手指关节过分弯曲,以手指的尖端(甚至用指甲)触弦。

  8、手指关节反弯,尤其是中指、无名指和小指的第一关节。

  9、手指(尤其是无名指和小指)不是从弦的正面(从弦向琴杆方向)按弦,而是从弦的外侧(从弦向身体方向)按弦,以致只按实了外弦,内弦却处于虚按状态,常常因此而出现狼音。

  10、演奏时始终让手指“悬”在音位的上方,不能放松。

  11、当一个手指按在弦上时,其下面的手指蜷曲在掌心中。

  12、持琴时大臂过分抬高,使左臂处于紧张而不自然的状态。

  长弓

  1、弓子运行不平直。

  2、运弓时手腕动作不正确。

  3、换弓时腕部有上下动作。

  4、运弓的始动点不正确。

  5、在换弓中手腕转换的瞬间,左手手指突然松开,造成换弓痕迹过大。

  6、运弓中压速比例不恰当,致使音质不理想。

  7、有的演奏者习惯于多用弓子左(中弓至弓尖)三分之二的弓段,而对右(弓根)三分之一的弓子却很少用到,甚至根本不用。

  8、演奏时弓毛不能呈扁状贴弦,而是呈圆状,以致碰到两根弦而发出不必要的杂音。

  9、运弓过程中拇指位置游移。

  换弦

  1、在慢(中)速换弦时,手臂不必要的前后摆动过多。

  2、换弦时翻手腕。

  3、换弦时弓子上下跳动,这是手臂的上下运动造成的。

  4、换弦时内外弦的音质、音量不均衡。

  分弓

  1、拉推弓声音不平衡。

  2、拉推弓动作上下掂动。

  3、演奏分弓时手腕或肘部动作过大。

  4、两手配合不佳。

  连弓

  1、弓段分配不佳。

  2、在连弓中用弓子打拍子。

  3、运弓力度不均衡,常常表现为“枣核”弓。

  4、拉推弓的音质和音量不均衡。

  5、一弓内音符的时值不准确。

  快弓

  1、右臂动作“轴”没有放在小臂中间部位。

  2、弓子打圈,不能保持“平──直”运行。

  3、贴弦度偏低,使快弓的发音含浑不清,缺乏颗粒性。

  4、拉推弓发音不均衡,将快弓奏成类似“瘸腿”式的效果。

  5、两手配合不密切,常常表现为左手国际音乐网动作滞后

  颤弓

  1、手臂的紧张度控制或分布不恰当。

  2、频率过慢,或震颤不均匀,使颤弓的效果变成了“一盘散沙”。

  3、弓子运行不够平直,呈斜线运动或呈圆圈状运动。

  顿弓

  1、演奏顿弓时弓子向上跳起,给顿弓增加了“嚓喀、嚓喀”的杂音。

  抛弓

  1、手臂上下运动过大。

  2、手指动作与弓子的下落配合得不默契。

  3、演奏抛弓时右手抬得太高。

  4、弓子起跳时蹭弦出杂音。

  5、演奏抛弓时弓杆打琴筒出杂音。

  换把

  1、向下换把后大臂没有随之下移,而是仍然保留在上把的位置上。

  2、换把后一指定位不准确。

  3、换把时把位概念没有放在大臂部位,而是放在虎口部位,这容易使换把定位不准确,尤其在大幅度跳把时,更不易做到一步准确到位。

  4、在换把时手指先移动,然后虎口再移动,这就使换把动作的从属关系颠倒了。

  5、由高把位换至上把位时,虎口不碰千斤(上把不到位)。

  6、换把不能上下垂直运动,以致琴杆在演奏过程中前后晃动过大,从而影响了换把

  的通畅性。

  7、虎口松紧状态不恰当,或换把时没有松开,以致动作艰涩,造成换把困难。

  揉弦

  1、滚揉时动作紧张、僵硬,各部位的配合不协调。

  2、揉弦时虎口移动,影响了揉弦的稳定性。

  3、揉弦与音准的关系把握得不好,或是因揉弦影响音准。

  4、揉弦手法贫乏,缺乏变化。

  滑音

  1、左手滑动速度不均匀,中间有停顿现象,以致滑音断断续续。

  2、滑音与应占的时值不吻合。

  3、上下滑音的头或尾演奏得过满,该隐去的部份没有隐去;或渐出渐入的过程奏得不自然,致使滑音显得蠢笨、呆板。

  4、盲目地使用滑音,没有选择和扬弃,使音乐变得象面团一样粘乎乎的一片。

  5、垫指滑音的音准不佳。

  6、垫指滑音不圆润,手指在过渡的过程中有“坎”,使垫指滑音变成了三截式的滑音。

  7、演奏回滑音时音头不饱满,甚至“吃”掉了音头,使回滑音变成了上滑音,没有起到回滑音强化音头的作用。

  饰音

  1、分寸掌握得不恰当,常常是将装饰小音符演奏得过于强调,以至突出于旋律线之外,显得笨拙、累赘。

  2、在演奏擞音时,将擞音的第一个音奏得过长,以至造成节拍重音的移位。

  指音

  1、手指因过于紧张而抬不起来,因而击弦无力,造成发音含混不清。

  2、手指击弦忽快忽慢,不均匀。

  3、颤音与本音之间的音程不准确。

  4、颤音达不到理想的速率。

  泛音

  1、左手轻触的泛音点音位不准确。

  2、弓毛的压速比例调配不恰当。

  3、弓子运行速度不均衡。

  拨弦

  1、勾弦时指肉“吃弦”过深,以至发音迟钝,常晚于节拍点发声,而且音响偏硬,没有充分的余音。

  2、左手在轮指时,三个手指弹弦的音量不均衡,或因手指相互牵制,缺乏独立性而不能均匀地依次弹出。

  3、左手拨弦的同时配合以右手的拉奏,容易出现双弦音量不均衡的现象,往往是右手拉奏音量过大,而左手拨弦不出声。

  4、右手拨弦的位置不恰当,会使弦的振动不充分,以至声音发空、发散。

  5、右手拨弦与左手按指的动作配合不默契,以至两手动作的点不能对在一起,这样不但发音含混不清,还会影响节奏的准确。

  6、在拨奏中,因弓毛碰弦,而使琴弦不能自由振动,以至发音沙哑,或出杂音。

二胡有哪些历史起源相关文章:

1.二胡的发声原理

2.阿炳的二胡作品曲

3.古筝的历史故事

4.十大最有气质的乐器是哪些

5.贾姓的来源介绍

二胡有哪些历史起源

二胡始于唐朝,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最早发源于我国古代北部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那时叫奚琴。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二胡有哪些历史起源,希望你喜欢。 二胡的历史起源 二胡始于唐朝,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最早发源于我国古代北部地区的一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文章

  • 月琴有哪些历史起源
    月琴有哪些历史起源

    月琴,汉族弹拨乐器,起源于汉代。音箱呈满圆形,琴脖短

  • 琵琶有哪些历史起源
    琵琶有哪些历史起源

    琵琶,被称为弹拨乐器之王、弹拨乐器首座,是拨弦类弦鸣乐器。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琵琶有哪些历史起源,希望你喜欢。 琵琶的历史起源

  • 汉族音乐发展有哪些历史
    汉族音乐发展有哪些历史

    汉族是有音乐传统的民族,汉族音乐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创造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汉族音乐发展有哪些历史,希望你喜欢。 汉族音乐发展历

  • 中国古代四大名琴是哪四把
    中国古代四大名琴是哪四把

    琴,是我国历史上最古老的乐器之一,历史上许多名琴都有文字可考,而且具有美妙的琴名与神奇的传说。其中最著名的是四大名琴。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

4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