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历史网>历史百科>古代文化知识>古代艺术>

盘鼓舞的基本介绍

时间: 邱惠844 分享

  盘鼓舞是一种踏在盘子和鼓上表演的汉族舞蹈,起源于中国汉代。舞时将盘子和鼓排列在地上,盘、鼓数目不等,按表演者技艺高低而定。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盘鼓舞的基本介绍,希望你喜欢。

  盘鼓舞基本内容

  中国汉代一种踏在盘子和鼓上表演的舞蹈。舞时将盘子和鼓排列在地上,舞者在盘与鼓上纵横腾踏,表演各种舞蹈技巧;因为一般用7盘一鼓,所以又称七盘舞(时只用鼓而不用盘,或以鼓代盘)。盘鼓舞有独舞和群舞,独舞见山东沂南汉画像石,地上排列7盘一鼓,一男子头戴冠,身穿长袖舞衣,正从盘鼓上跃下,回首睨顾盘鼓,舞袖冠带飞扬,动作豪放。河南南阳许阿瞿墓汉画像石,一女子梳双髻,舞长袖,一足在盘上,一足在鼓上翩然起舞。群舞见山东济宁画像石,3个高鼻雅鬓的男子,赤膊跣足,在5个鼓上做虎跳、倒立等动作。山东隋家庄汉画像石,一个戴花瓣式高冠的舞妓拉另一人上鼓,后面一人相推,带有一定的情节。

  盘鼓舞表演形式

  盘鼓舞常常和百戏中的弄丸、跳剑、走索等同时演出,吸收了杂技的技巧,加强了舞蹈动作的难度;盘鼓舞还有女乐楚舞的特色,长袖逶迤、细腰婀娜的宫廷舞伎,技艺高超,能即兴起舞,有“舞无常态,鼓无完节”之说,其表演达到瑰姿迭起,轶态横生的美妙境地。汉代傅毅在《舞赋》中描写盘鼓舞达到了“显志”与“明诗”的境界,说明盘鼓舞在表现意境方面已有了一定的 成就。

  盘鼓舞有盛大的伴奏乐队,在山东沂南汉画像石上,有三席人伴奏,乐器有:钟、磬、建鼓、埙、铙、瑟、笙、 排箫等,并有女歌者伴唱。

  《盘鼓舞》是踏盘、鼓而舞的舞蹈,是汉代具有较高技艺性的舞蹈,它要求舞者有灵敏轻捷的身姿,准确、利落的动作技巧。盘鼓舞的表演既有男子表演,也有女子表演。一般多有男子表演。表演时,舞者在地上摆七个大盘,在上面进行腾踏跳跃,表现各种舞姿、技巧。直至东汉时期,由《盘鼓舞》演变而来的“七盘舞”由只在盘上舞发展为既有盘,又有鼓的舞蹈,技巧要求同《盘鼓舞》基本一致。

  东汉文学家傅毅曾在其著作《舞赋》中对《盘鼓舞》这样描写到:“其始兴也,若俯若仰,若来若往,雍容惆怅,不可为象。其少进也,若翔若行,若辣若轻,兀动赴步,指顾应声。”我国著名舞蹈史学家彭松先生对其这样翻译:“开始的动作像是俯身,又像是仰望,像是来,又像是往,是那样的雍容不迫,又是那么不已的惆怅,实难用语言来形容,接着舞下去,像是飞翔,又像步行, 像是耸立,又像是倾斜。不经意的动作也绝不失法度,手眼身发都应着鼓点。”

  盘鼓舞详述

  盘鼓舞 是汉代著名舞蹈,它是将盘、鼓置于地上作为舞具,舞人在盘、鼓之上或者围绕盘、鼓进行表演的舞蹈。这种舞蹈以使用七盘为多,所以又称七盘舞.盘、鼓的数量、陈放的位置无统一的格式,可以根据舞蹈动作的要求灵活掌握,要求舞人必须且歌且舞,并且用足蹈击鼓面。盘鼓舞有独舞和群舞,以独舞为主。舞人有男有女。独舞见于山东沂南画像石,刻有排列在地上的七盘一鼓,一男子头戴冠,身着长袖舞衣,正从盘鼓上跃下,回首睨顾盘鼓,舞袖冠带飞扬,动作豪放。群舞见于山东济宁画像石,刻有三个高鼻鸦鬓的男子,赤膊跣足,在五个鼓上作虎跳、倒立的动作。迄今所见的群舞,最多为四人。

  舞伎在盘、鼓之上纵跃腾踏,蹈击出有节奏的鼓声,还要准确而且富于感情地完成许多高难度的舞蹈动作,表现出舞蹈的美感和意境。

  汉代辞赋家和工匠们将盘鼓舞动人的舞姿表达得淋漓尽致。汉代张衡《舞赋》有 历七盘而踪蹑 的辞句,这表明舞者既要在盘鼓上腾踏纵跃,发出有节奏的鼓声,还要完成高难度的动作,同时需要对身体的控制能力,否则就不能达到高 纵 轻 蹑 的要求。傅毅《舞赋》有 及至回身还入,迫于急节,浮腾累跪,跗蹋摩跌 的辞句。它是说舞人在快节奏的音乐节拍中,轻捷地腾空跳起,然后又几次跪倒,以足趾巧妙地蹈击盘鼓,身体作跌倒姿势,摩击鼓面。这颇为形象地描写了盘鼓舞的优美动作。山东嘉祥武班祠汉画像石有这一图景的刻绘:地上排列有五面鼓,一个舞人穿着宽长袖舞衣俯身鼓上,双膝、双脚跪踏鼓面,一手拍击鼓面,一手反扬舞袖扭头仰视。前后二人跪地,面向舞者,每人左手都执有鼓槌,扬臂飞舞,似与舞者结合表演,相机击鼓。在辞赋中还描绘有一种在退却中蹈鼓的舞姿。卞兰的《许昌宫赋》写有 振华足以却蹈,若将绝而复连。鼓震动而下乱,足相续而不并 的辞句,即要求舞人在 却蹈 时,既做到蹈鼓的鼓声仍按节拍一点不能凌乱,还要求做到前足将离鼓面,后足就刚好踏在另一鼓面上,双足弹跳连续不绝,始终不相并落在同一鼓面上。南阳石桥画像石盘鼓舞图便细致而准确地表现了这一艺术造型。前鼓向后倾斜,表示右足向后蹬离鼓面,舞人四首斜眄身后一鼓,似全神贯注要后足踏鼓。 盘鼓舞 也很注意手袖和腰肢的动作。张衡《舞赋》有 裾如飞燕,袖如回雪 的描写。傅毅《舞赋》有 罗衣从风,长袖交横 的辞句,都是反映了舞者轻盈敏捷的动作,舞袖衣裙掀扬的姿态。边让《章华台赋》有 俯仰异客,忽兮神化 辞句,张衡《舞赋》有 搦纤腰而互折,嬛倾倚而低昂 的句子,这些辞句都是描写女舞者那纤细灵动的舞腰所具的神妙姿态,体现了舞者柔韧的腰功和高超的技巧。盘鼓舞也常和俳优谐戏串演在一起,这使盘鼓舞的场面更加轻松活泼,增加了宴会的欢乐气氛。陕西绥德大坬梁汉墓出土的石刻门楣画像石上刻有两个女舞人正蹋鼓而舞,身后各有一个俳优,正跳跃向前。河南荣阳河王村汉墓出土的彩绘陶楼,正面绘有乐舞图,图中绘有盘鼓舞。地上置有五盘,一个红衣舞女双臂高扬,甩长袖于身后,似正用急速的舞步,向前踏盘奔去,粉红色的长袖翻卷,她身后有一个上身赤裸、下身穿红裤的侏儒,伸臂向前追逐那个红衣舞女,喜剧效果极浓。

  一般来讲,汉族的舞蹈以舞手、舞袖为主,而外来民族的舞蹈则以脚踢旋转见长。 盘鼓舞 既舞手舞袖,表现腰功技巧,又踏盘踏鼓,反复徘徊旋转,表现腿功技巧。舞蹈中长袖的走向,下腰的造型,给人以流动感、婉柔美,而盘鼓上腾跃、顿踏的形象给人以节奏感、刚劲美。因此 盘鼓舞 既富于轻柔之美,又有着惊险性和力度感。有柔有刚,刚柔相济。与之相比, 巴渝舞 偏于刚,而 巾舞 偏于柔。 盘鼓舞 是汉族舞蹈与外来民族舞蹈融合后产生的一种崭新舞蹈。这种舞蹈中有时还掺入丑角,专用侏儒伴舞,伴舞的笨拙与主舞者典雅的舞容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起到了烘托的作用。

  盘鼓舞 不仅仅是纯舞技的展现,更重要的是它表现意境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张衡《舞赋》描写了 盘鼓舞 各种舞姿的动作、眼神与音乐密切配合的精美绝伦的表演,深刻揭示了舞蹈所表现的诗一般美丽、深邃、广阔的意境,令观者 游心无垠,远思长想.其舞姿时而挺拔昂扬,有高山巍峨之势;时而婉转流畅,似流水荡荡之形。同时有 显志 的功效,即根据舞蹈内容、舞者内心情感设计舞容舞态,变换动作。舞蹈所表现的情操和艺术趣味达到令观者叹为观止的境界, 雍容惆怅,不可为象 即精美至极,已无法用语言文字来形容。张衡对汉代盘鼓舞的描述生动地反映了汉代舞蹈所达到的高超艺术水平,因此盘鼓舞成为汉代人们最为喜爱的舞蹈,风靡数百年。

盘鼓舞的基本介绍相关文章:

1.表演艺术毕业论文范文

2.中国舞蹈的起源和发展

3.试论舞蹈艺术发展的时空关照论文

4.什么是文学艺术形式

盘鼓舞的基本介绍

盘鼓舞是一种踏在盘子和鼓上表演的汉族舞蹈,起源于中国汉代。舞时将盘子和鼓排列在地上,盘、鼓数目不等,按表演者技艺高低而定。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盘鼓舞的基本介绍,希望你喜欢。 盘鼓舞基本内容 中国汉代一种踏在盘子和鼓上表演的舞蹈。舞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文章

  • 柘枝舞的基本介绍
    柘枝舞的基本介绍

    柘枝舞是从西域传入中原的著名健舞。来自西域的石国,石国又名柘枝,唐卢肇《湖南观双柘枝舞赋》中,有古也郅支之伎,今也柘枝之名句。郅支为西域

  • 胡旋舞的基本介绍
    胡旋舞的基本介绍

    胡旋舞是由西域康居传来的民间舞,据清代学者魏源在《圣武记》中考证:哈萨克左部游牧逐水草,为古康居。胡旋舞的特点是动作轻盈、急速旋转、节奏

  • 胡腾舞的基本介绍
    胡腾舞的基本介绍

    胡腾舞是从西域传入中原的一种男子独舞,流行于北朝至唐代,当时深得中原贵族赏识,风靡一时。其特点是既雄健迅急、刚毅奔放,又柔软潇洒、诙谐有

  • 中国舞蹈文化介绍
    中国舞蹈文化介绍

    世界许多民族都有各具独特风格的舞蹈,中华民族也不例外。中国舞蹈已有几千年历史了,关于它的起源,各家说法不一。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精心整理

3400